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历史必然性.

2、阶级基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高度发展起来后,无产阶 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进行阶级斗争需要新 的世界观指导。欧洲19世纪30-40年代爆发 的三大工人运动:
1831-1834年法国里昂的纺织工人两次大起义; 1834-1842年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普选权而掀 起的全国性的大宪章运动; 1844年,德国爆发的西里西亚纺织工人大起义。
1842年11月恩格斯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 -恩格斯‛纺纱厂工作,使他有机会深入了 解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他写道:‚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 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 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 和政府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我是这样做了。我抛 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抛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 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 普通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
马克思:在大学开始信仰黑格尔哲学 起初,他很讨厌黑格尔哲学的稀奇古怪 的调子。 后来一深入进去,就马上被迷住了,他 写道: ‚在这惊涛骇浪的思想海洋上,我进行过 长期的巡游和探索,我在这里找到了真理 的语言,并紧紧抓住了它。‛他开始信仰 黑格尔哲学。
马克思:参加博士俱乐部,22岁 鲍威尔钦佩地说,马克思是一个思想的 仓库; 赫斯说:‚马克思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 家 ,也许是当今活着的唯一真正的哲学 家,他既有深思熟虑、冷静、严肃的态度, 又有最敏锐的机智……如果把卢梭、伏尔 泰、霍尔布斯、莱辛、黑格尔结合为一个 人------我说的是结合不是凑合-----那 么这个结果就是一个马克思博士。‛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精神武器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 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 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 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一种科学理论的产生除去理论家的创造和发明之外,总是与产生这种理论的社会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个当然也是如此。

正所谓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指:社会实践的发展的阶段和阶级基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前人所提供的思想资料。

其中包括:1、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

这个时期,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激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冲突日益尖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基础和阶级条件。

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在欧洲最早可以追溯到14~15世纪,到19世纪40年代,资本主义已经在欧洲一些国家确立起来。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产业革命的发生与扩展,蒸气机的发明和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的生产力的总和还要多、还要大。

航海和海外贸易的发展,使用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资产阶级的这些历史成就,一方面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历史进步和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为正面、全面、深刻地揭示自然界和社会历史的内在联系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也使得资本主义制度的固有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使得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成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

其突出表现就是愈来愈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危机频繁出现。

如何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它的发展规律,它将向什么方向发展,代替它的未来社会将具有什么样的基本规定性等等,便是那个时代提出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及其哲学正是在这种社会历史环境中产生的。

2、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

自然科学和发达的工业一起变革了自然界,为正确地揭示自然界的规律、结束人们对自然界的幼稚态度、打破形而上学的宇宙观创造了条件。

19世纪40年代以来,一些以研究自然界发展过程为特点的新的学科相继产生和发展起来,如地质学、胚胎学、动植物生理学、有机化学等,其中有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第0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第01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马工程

伊壁鸠鲁
恩格斯故居
• 1820年11月28日,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出生 于巴门市一个棉纺厂主家庭。他中学未毕业就被父亲 安排学习经商。在不来梅学习商业知识期间,他受到 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特劳斯《耶稣传》反宗教思想的 影响,开始研究黑格尔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历史 哲学》,认识到了历史向着自由发展的必然趋势。他 在柏林服兵役期间,旁听了柏林大学的哲学课程,受 到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的影响,发表了3篇批 判谢林启示哲学的论文。
一、青年马克思、恩格斯哲学研究的开端
• 1818年5月5日,卡尔·马克思出生于特里尔市,其父 亲是当地法律界有名望的律师。马克思是在自由的思 想氛围中成长的。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把人类的 幸福和自身的完美作为选择职业的志向。他说:“人 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自己 才能达到完美。”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渊源
• 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悠久的西方哲学传统, 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 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 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 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 历史学家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虽然这些理论 都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它们在不同 程度上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需要以 及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需要,蕴涵着许多合理的 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 料和理论渊源。
三、对物质利益关系的初步探索
• 在《莱茵报》工作时期,马克思主要围绕反对书报检 查令、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以及摩泽尔河地区的贫 困等问题进行了研究,这使得他更加深入现实生活之 中,为他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转变提供了动力。
新《莱茵报》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总称,是一种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批判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

本文将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然后重点探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和无产阶级运动的蓬勃发展之中。

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统治下,工人阶级遭受剥削和压迫,社会矛盾激化。

马克思和恩格斯利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理论和实践路线。

二、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辩证唯物主义,它是对客观世界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方法。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事物的矛盾、运动和发展,认为世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变革的规律。

2.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个基本原理,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是以经济基础为基础,上层建筑服从于经济基础的变化。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历史社会形态的起源和演变,并强调社会变迁中人民群众起决定性作用。

3. 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强调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4. 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之一是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

价值理论指出,商品的价值源于其中包含的劳动,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为无产阶级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

5. 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现实社会的科学分析,也是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马克思

马克思

马克思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时间:1848年标志:《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时代背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开展。

产生条件: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历史条件。

资本主义制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又产生了自身无法克服的矛盾,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益激烈,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要求。

3、19世纪三大自然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揭示了自然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图景,为新哲学的产生提供了基础。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为新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来源。

二、哲学是什么?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三、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又称哲学的根本问题、哲学的最高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在1886年写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一书中第一次对此作出了明确表述。

它的提出,为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种对立的哲学体系、哲学派别以及对它们的客观评价提供了正确的标准,指导人们掌握哲学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什么是物质?那就是客观存在,并能够被观测,以及都具有质量和能量。

五、物质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指物质运动的具体样式。

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种多样的,同物质不可分的运动,其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①:机械运动②:物理运动③:化学运动④:生物运动⑤:社会运动六、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事物联系和发展普遍性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和近代中国级班:学号:姓名: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是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的飞跃,它不仅是生产技术上的革命,也引起了社会关系的深刻变化。

一方面,工业革命推动生产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日益明显地暴露出来。

另一方面,工业革命使社会分裂为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促进了工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机器生产本来可以用来减轻工人的繁重劳动,但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它却成了更多榨取工人劳动血汗的工具。

机器的使用,使劳动分工更为细致和专门化,工人掌握的技术日益简单。

资本家常常用大批非熟练工人代替熟练工人,用女工、童工代替成年男工,以减少工资。

工人随时面临着失业的危险,工人的处境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更加恶化了。

工人运动随之兴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

工业革命是生产技术的变革,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

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

从社会关系说,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17、18 世纪,英法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明,为向机器大工业过渡准备了条件。

随着市场的扩大,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资产阶级为追求利润,广泛采用新技术。

工业革命18 世纪60 年代开始于英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80 年代因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继英国之后,法、美等国也在19 世纪中期完成工业革命。

它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巩固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引起了社会结构和东西方关系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教案(电子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1.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背景分析19世纪中叶的历史背景,包括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阶级的兴起和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哲学家的影响。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历程概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从马克思、恩格斯的创立到列宁、毛泽东等的发展和应用。

第二章:历史唯物主义2.1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解释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基本概念。

2.2 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规律探讨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和必然性,以及阶级斗争的作用。

2.3 历史唯物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分析历史唯物主义对于理解现代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指导作用。

第三章:辩证唯物主义3.1 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解释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基本辩证法原理。

3.2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探讨辩证唯物主义在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中的应用方法。

3.3 辩证唯物主义在当代的意义分析辩证唯物主义对于解决当代问题和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唯物主义认识论4.1 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解释感觉与客观世界的辩证关系、认识的本质和认识过程的规律。

4.2 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探讨实践对于认识的来源、检验认识真理性标准和推动认识发展的重要性。

4.3 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当代的意义分析唯物主义认识论对于指导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的作用。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社会5.1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社会的作用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理解社会现象、指导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发展的意义。

5.2 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析当代社会的主要问题,包括经济危机、社会不平等和环境问题等。

5.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的实践意义提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当代社会问题的思路和建议。

第六章: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6.1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关系,探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重点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重点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的革命1、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

P11、13。

时代背景:19世纪上半叶的欧洲,正经历一场空前的社会变革,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大机器生产得到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范围的交往关系;生产的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进步,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

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凸显,经济危机频频发生,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社会矛盾日益突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生活艰难困苦;资产阶级为开辟世界市场,用血与火开路,到处建立殖民地,使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等等。

这些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社会背景。

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哲学广泛吸纳了其他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其中主要包括古希腊哲学,近代欧洲唯理论和经验论哲学,德国古典哲学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1815-1830)历史雪茄的观点以及空想社会主义等,这些理论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渊源。

2、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的转变。

“两个转变”→唯物主义、共产主义。

两个转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世界观转变的结果。

他们经历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过程。

(1)马克思的哲学观。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如何理解?p19~20。

如何理解:马克思认为,哲学要抓住“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问题“是公开的、无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

哲学应该是对人民最关心的时代问题的探究,是对人民根本的意愿、要求和呼声的理论表达。

他主张哲学应该走出书斋,从“爱好宁静孤寂,追求体系的完满”转向考察人们的现实生活,使哲学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马克思在1844年2月发表于《德法年鉴》上的《伦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表明,他已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记得在大学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了马克思主义,而现在在监狱学又开始学习了这门课程,很多人对马克思哲学的认识都有误区,如:“过时论”、“无用论”,认为马克地主义是19世纪40年代的产物,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结构等方面发生了不同于那时代的变化,因而都认为已经过时无用,其实则不然。

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同一年代的还有鲍德里亚:法国哲学家,现代社会思想大师。

他再1972年发表了一篇名为《媒介的挽歌》(的文章,抨击马克思的所谓经济还原论或“生产力论”,开始发展他的媒介理论的。

还有哈贝马斯:德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流派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代表人物。

这些看来都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那个时代的“名人”。

虽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及其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推动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其中具代表性的是作为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而根据老师的上课所说得。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有以下几点:第一,经济:资本主义的发展为马克思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关于经济的不免会出现财富的增加,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其他的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阶级斗争都是马克思产生的经济时代背景。

还有就是经济全球化,当时资本主义时期出现了变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家最关注的就是所谓经济全球化现象,跨国公司、跨国资本、跨国经济组织的急剧增加,使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紧密,出现了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态势;出现了国际化的劳动分工,国际信贷经济得到发展,资本调控进入跨国公司结构,生产系统和劳动过程日趋灵活,非中心化经济逐渐形成,标准化的市场和消费模式的指数不断增长,社会综合保障的信贷制度日益扩展,新价值体系开始创立并得到实际运用。

但是当时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还不能够揭示全球化的实质及其可能的发展趋势。

只有在当今时代再更深一步的研究马克思,将其中所提出的问题进一步分析。

第二,新技术的出现:这算是马克思哲学产生的科学背景,新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前提,从19世纪开始,新技术已经从搜集材料的科学发展到整理材料的科学,天体演化学、胚胎学、生理学、有机化学的产生使得新的科学技术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在这一系列重大科学成果中,细胞学说的创立,能量守衡定律的发现,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问世,具有特别重要的划时代意义。

新的自然科学技术的这些成就,为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观点,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第三,社会历史背景: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早工业革命兴起。

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及其经济发展,也把资本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工业生产中使用的机器迅速增多,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加快,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

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既促进了新兴资本主义制度统治的确立和巩固,也使这种制度开始显示出它所固有的深刻的内在矛盾。

这不仅表现为生产技术发生了飞跃,而且表现为以机器大生产和雇佣劳动制度代替了封建社会古老、陈旧的生产方式,引起了生产方式的巨大变革,推动了近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但是,在生产力巨大发展的同时,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也开始发展、激化,周期性地爆发的生产过剩危机就是这种矛盾的突出表现。

这促使人们全面思考经济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

周期性的经济
危机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的对抗性,暴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成为现代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同时又引发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两个最基本阶级——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的对立和斗争。

因此,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预示着未来社会革命的性质和历史发展的方向,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的条件和基础。

第四,政治:即社会贫富分化与矛盾,而解决贫富差距是经典的政治经济学议题,马克思的阶级分析也是基于贫富差距而产生的。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造成贫富分化的原因在于一部分社会成员占有了另一部分社会成员的剩余劳动。

其根源在于占有剩余劳动的一方,首先占有了生产资料的垄断权。

因此,马克思说:“一个除自己的劳动力外没有任何其它财产的人,在任何的社会和文化的状态中,都不得不为占有劳动的物质条件的他人做奴隶。

他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劳动,因而只有得到他人的允许才能生存。

” “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

如果物质的生产条件是劳动者自己的集体财产,那末同样要产生一种和现在不同的消费资料的分配。

”这个是出自于《哥达纲领批判》。

不过贫富差距如果过大,人的公平偏好就会起作用,整个社会就会倾向于采用缩小贫富差距的社会政策,从而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在这种背景下产生。

在课堂上老师还说到了一些其他的学术学者,如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以及亚当斯密康德等等。

这些学者的理论也铸就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德国古典哲学中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从一般的方面说,哲学史上全部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和科学成果,都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作了思想理论的准备。

但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则是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进行革命改造的结果。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改造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合理成分,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哲学,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有许多内容:包括对国民经济学的批判、对黑格尔的批判以及对斯密斯的启蒙经济学得评论。

还有现象界所说的“为理性划定界限”和物质体支持的“为信仰留下地盘”。

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时代的不断变迁,马克思主义哲学要不断的学习不断的研究。

刑事司法学院
监狱学1121班:孙斌22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