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七年级下册语文孙权劝学教案5篇

【导语】《孙权劝学》选⾃《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篇记叙⽂,⽂题为后⼈所加。
此⽂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们学习的重要性。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1.七年级下册语⽂孙权劝学教案 【教学重点】:揣摩体会⼈物的语⾔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吕蒙与鲁肃对话的含义。
【教学⽅法】:可通过朗读来揣摩领会⼈物形象,让学⽣进⾏讨论来理解课⽂。
【教学时数】:安排⼀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课⽂导⼊。
同学们,读过《三国演义》吗?话说三国⿍⽴之时,吴王孙权雄霸⼀⽅。
其⼿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武艺⾼强,战功卓著。
可他吕蒙有个⽑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以为⾃⼰⼀介武夫,读书有何⽤?这回,孙权⼜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
⼆、简介作者作品。
1.司马光,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正公集})。
2.《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千三百六⼗⼆年的史事。
司马光编纂此书的⽬的是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
三、课⽂学习 1.掌握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但当涉猎:只见往事:知道以为:认为吴下阿蒙刮⽬相待 2.理解下列句⼦的含义。
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应理解为:“蒙以军中多务辞,以:拿,⽤,介词。
②⼤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样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何:怎么,为何。
四、学⽣⾃读课⽂,理清课⽂情节。
1、全⽂⼏个⼈物?⼏次对话?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 4.课⽂是怎样表现⽬蒙学习的效果的?(通过吕蒙与鲁肃的“议论”来表现的。
) 5.鲁肃与吕蒙⼀番交谈后,有何举动?(结友。
) 6.概括情节:劝学~就学⼀议论~结友。
7.思考:课⽂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 理解:①详写“劝学”、“议论”,尤以“议论”为甚;“就学”、“结友’测⼀笔带过。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三单元 15《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新人教版

《孙权劝学》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孙权劝学》是选自《资治通鉴》的一篇小短文,文章通过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点明了学习对于健全人格的作用。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一是让学生感受吕蒙从一介武夫变为一名儒将的巨大变化,从而体会学习对健全人格的重要性;二是让学生能掌握阅读浅易文言文的方法。
《孙权劝学》安排在这里,无非是想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在学习历史人物的同时体会学习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⑴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⑵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2.过程和方法目标
⑴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⑵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测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3.情感目标
同学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揣测体会人物的语言特点,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和其性格特征。
2.联系生活,让同学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三、课时安排
这是一篇浅易的小短文,我打算用1课时完成教学。
在教学中尽量安排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小组合学学习的优势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为此,我先安排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预习,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作准备。
1。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课文讲解稿《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孙权劝学》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四课。
文章选自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讲述的是孙权劝说东吴大将吕蒙认真学习的故事。
文章简洁生动,用语不多,全文仅119字,但却能在寥寥数语中描摹出任务说话时的口吻、情态和心理,突出了人物的风采,堪称人物语言描写的经典之作。
【学情分析】学生升入初中半年来,已经初步具有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大意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第一课时学生已疏通文意,初步感知了文章内容,积累了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为本课时学习字斟句酌的精读方法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够字斟句酌精读文言文,把握人物特征。
2.能够结合拓展阅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1. 通过点评课本剧活动,提高深入研读文本的能力。
2. 将研读文本与拓展阅读结合,更好地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古人爱才、善劝、善于学习等优秀品质。
2.了解我国古代贤主与名将的品行与风范。
【教学重点】1.研读语气、神情、称谓等方面的词语,把握孙权等人物的特征。
2.结合《三国志》《资治通鉴》的拓展阅读,加深对孙权人物形象的理解。
【教学难点】拓展课外阅读,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
【教学准备】让学生提前准备课本剧表演。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用原文回答下面三个问题: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2.吕蒙不想学习的原因是什么?军中多务。
3.表现吕蒙学习有惊人长进的语句有哪些?(1)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2)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二、二、演读课文,品味人物个性化语言(一)学生在小组分角色朗读,品味、揣摩人物个性化语言。
(二)学生表演课本剧。
学生选出四名优秀的朗读者(旁白、孙权、吕蒙、鲁肃),在全班表演。
(三)学生以原文为依据,字斟句酌,点评同学的表演。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1《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理解《孙权劝学》的核心思想,即知识无止境,不断进取。
2.能够分析文中各段内容,理解文中难以理解的古汉语。
3.能够通过理解文中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学习的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能够正确理解《孙权劝学》的核心思想,即知识无止境。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文中各段内容,理解文中难以理解的古汉语。
(三)教学方法1.导入活动:老师先简要谈论一下知识无止境这个概念,然后教师可以询问同学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2.课堂讲解:老师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示例和图片,结合历史文化背景,讲解《孙权劝学》的核心内容。
3.课堂讨论:老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同学们按照自己的思考方式,自由发言,探讨自己对《孙权劝学》的思考和看法。
4.小组合作:根据《孙权劝学》的内容,老师设计小组合作的任务,让同学们在小组内彼此讨论学习方法,据此形成学习笔记并互相交流。
5.个体微创新:可以根据同学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孙权劝学》的基础上推广一些优秀学习方法,发挥个人特长,并进行分享。
6.整合概括:老师可以要求同学们尽可能的在自己的学习成果中,整合概括自己在这次教学中学到的东西。
(四)教学过程1.整体把握1)课前预习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好奇心来进行阅读,思考问题和计划自己的疑问2)文本初读:指导学生粗略阅读《孙权劝学》,全面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全篇构思框架3)文本深化阅读:指导学生开始发现文章的核心思想,并通过分析文中的概念和句式,理解语言的难度2.核心实践1)听讲讲解:讲解《孙权劝学》的背景、前因后果、重要性,并引导学生进行有益规划思考2)小组合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分析文中不好理解的古汉语,并探究其中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4课《孙权劝学》教案

4 《孙权劝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重点】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课文导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的确,乱世出英豪。
三国,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涌现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刘备、孙权,三足鼎立,可谓水火不容。
然而,曹操又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
孙权究竟有何德何能,竟能得到对手曹操的称赞。
对于孙权,也许我们更多的是了解他当帝王的一面,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孙权劝学》,来看看他生活中的另外一面。
【教学过程】一、出示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2.体会人物在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的神态、心理活动,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文中人物刻苦治学的精神,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时期著名史学家、政治家。
王安石实行新政时,司马光竭力反对,强调祖宗之法不可变。
晚年号迂叟,世称“涑水先生”。
死后追封太师温国公,谥文正。
司马光自幼嗜学,主持编纂了《资治通鉴》。
2.背景透视: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在赤壁大破曹军,不久周瑜病死。
鲁肃代替周瑜成为孙权的重臣,劝孙权将荆州借给刘备共拒曹操,刘备很快取得益州,形成了曹、刘、孙三足鼎立的局面。
孙权劝吕蒙学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时候。
3.文体知识:《资治通鉴》及相关评论《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初中语文_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孙权劝学》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孙权劝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了解有关《资治通鉴》的文学常识。
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
2、通过理解文意,把握文章主要内容。
(三)情感与价值目标:学生能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文言文翻译的方法,积累文言字词,准确译文。
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教学教法:1、自读质疑学生借助工具书自读课文,将其中疑难提出,小组间讨论解决,或提出来共同解决。
2、编课本剧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基础上,将课文编成课本剧,一来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有益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二来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3、合作探究针对学习过程中的疑难,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可通过合作,共同探讨解答。
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同学们,说到三国这段历史正如歌中所唱:“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确实在三国时期涌现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真可谓三国鼎立水火不溶,大家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这位英雄是关羽,他曾经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最终大意失荆州,夜走麦城,中埋伏被俘杀。
这个夺荆州擒关羽厉害人物是谁呢?他就是吕蒙。
(大屏幕展示)吕蒙,三国吴国名将,初不习文,怎么会变得如此足智多谋了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学习《孙权劝学》,一探究竟。
(解说:由故事导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人物有所了解。
)二、明确学习目标师:我们已经学过多篇文言文了,那对文言文我们应该怎么学呢?谁来说说?学生回答。
师明确: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熟练朗读,正确断句和停顿3、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大屏幕展示)三、了解作家作品1、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学生自由发言)2、介绍司马光这部书是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说到司马光,我们对他少年时《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非常熟悉,我们一起来认识司马光(介绍司马光)。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

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教案设计执教对象:初中七年级学生课程主题: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课文《孙权劝学》授课时长:45分钟教材分析《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一篇简短而生动的文言文故事,讲述了东吴主公孙权劝导大将吕蒙学习,吕蒙从最初的推脱到最终学有所成,展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个人成长的可能性。
文章语言简练,寓意深远,通过对话形式展现了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既体现了文言文的典雅之美,又蕴含了深刻的教育意义。
学习这篇课文,学生不仅能积累文言词汇,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还能从中汲取勤奋学习、不断进步的精神力量。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初次接触大量文言文,可能会感到陌生和困难。
他们对文言文的语法结构、词汇含义以及文化背景了解有限,需要通过反复诵读、教师讲解和练习来逐步掌握。
同时,学生正处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态度的关键时期,通过《《孙权劝学》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勤奋好学、持之以恒的学习品质。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文言文的基础知识教学,同时结合故事情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价值认同。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
o学生能够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理解孙权劝学的过程和结果。
2.过程与方法:o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文言文语感。
o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文章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o培养学生勤奋好学、勇于克服困难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o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子,理解文章大意。
o分析孙权、吕蒙等人物的性格特点,理解劝学的意义。
•教学难点:o深入体会文言文的言简意赅,把握文章的深层含义。
o将课文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反思个人学习态度。
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展示一组古代名人勤奋学习的图片或故事,如匡衡凿壁偷光、车胤囊萤映雪等,激发学生兴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文分析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课文分析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人名)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 362年间的史事。
2.孙权劝学的原因是“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孙权劝学的学习方法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孙权劝学劝的语言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的成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以上均填课文原句)3.鲁肃的话表现了他惊讶、敬佩的情感,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获;文末的“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点。
4.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5.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劝学。
6.孙权是用什么方法劝吕蒙学习的?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7.注意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所表示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耳: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8.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有哪些?(1)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
(2)我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态度看待他人,要以开放的眼光看待事物。
(3)不能因为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4)要善于听取他人的建议或意见。
(5)告诉我们一个人只要广泛涉猎总会学有所成。
9.本文虽短,但通过人物的对话描写,刻画了鲜明的人物性格。
请概括他们的性格特点。
孙权:豁达、大度,待人坦诚、平易,有幽默感的一位明君;关心部下,对部下要求严格,善劝。
吕蒙:乐于接受劝告,勤奋好学;机敏精干、虎虎有生气的将才。
鲁肃:直爽、敬才、爱才;忠厚的长者。
10.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权劝学》教材分析
《孙权劝学》选自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该单元是一个以名人为主题的单元。
这些文章人文内涵丰富,都各自有侧重地写出了名人的品格、气质和生活道路。
本文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
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本篇课文的教学,应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方面着手。
要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涵,以及给我们的启发意义。
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把握人物形象,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