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配画.pdf
让古诗词诵读之声经久不息——以《画》为例

2 . 多媒体 电教设施 播放 的配乐 朗诵 中 , 朗诵者把 这
与分节奏 朗读 这首诗给我们
不一会儿 , 孩子们纷 纷举 手回答了前面两个 问题 , 而
下来 的教学任务 就是 引导 孩子们在诵读 的过程 中 , 感知
、
字正腔 圆: 识字教学中的读
画》 因其 固有 的内在结构 形式 而具备 的优雅 的韵 识 字教 学是 引导 孩子们 阅读 、 理解 、 品鉴 《 画》 的前 古诗词《 鲜 明的节奏美 、 婉 转的音乐 美等美学特质 , 然后 与 提。孩子们刚刚迈进小学校 门, 认识的汉字还非常有限 , 律美 、
示 区别 。然后 , 运用多媒体播放这首古诗词 的配乐 朗诵 ,
不 认识 的生 字在 整 首诗 的 听读 、 跟读 过 程 中 自然学 会
《
引导孩 子们先 听读 , 再跟读 。这样反复几遍 , 孩子们原来 学们品一品哪次读得好 , 好在哪里 。 ”
鞭狰 §
相 机板书 )
那 么你 们能 用 纸 积 极地 进行 探 索发 现 , 直接 获得 经 几分 之 一 的分数 ,
Pr i mar y Sc h oo l Te a c hi ng Re s e ar c h
让 吉诗词诵谚之声经久 息
— —
以《 画》 为例
浙江l 临海市 白水洋镇双港小学 詹芳 菲
古诗词是 中 国传统 文化 的精华 , 也是人教 版小学语 了。当孩子们能够在配乐 朗读 的导引下基本读通读顺这 文教材 中一道美丽 、 令 人流连忘返 、 意蕴深远 的风景 。其 首古 典诗词 时 , 再 引导孩子们 找 出诗歌 中原来不认识 的 中, 人教版一 年级的《 画》 就是这 道美丽风景 中第一朵奇 “ 色” “ 听” “ 声” “ 春” “ 惊” “ 远” “ 近” “ 来” 等生字进行 强化读 葩 。这 首诗 以通俗 易懂 的语 言 , 描绘 出一 幅春意盎然 却 写 。 当每个 孩子对上述 生字都能熟 练认知 时 , 再让 孩子 又与孩 子们 的生 活经验完 全相反 的 自然 景象 , 肩负着 增 们 到 白板上 运用填 空 的形式 将这些 生字 还原 到古诗 词
诗词丨40首古诗配精美国画,醉美了岁月

诗词⼁40⾸古诗配精美国画,醉美了岁⽉诗画合⼀将古诗和绘画融为⼀体的艺术,称作为诗画,也称作古诗配画。
古诗讲究意境,⽽中国画的精髓和灵魂也是意境。
《⼤林寺桃花》唐·⽩居易⼈间四⽉芳菲尽,⼭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觅处,不知转⼊此中来。
⼤林寺桃花依⽉弦⼼;马⽟萌;王思迪;汪俞寒 - 乐诗教育《夜宿⼭寺》唐·李⽩危楼⾼百尺,⼿可摘星⾠。
不敢⾼声语,恐惊天上⼈。
《陶者》宋·梅尧⾂陶尽门前⼟,屋上⽆⽚⽡。
⼗指不沾泥,鳞鳞居⼤厦。
《蚕妇》宋·张俞昨⽇⼊城市,归来泪满⼱。
遍⾝罗绮者,不是养蚕⼈。
《草》唐·⽩居易离离原上草,⼀岁⼀枯荣。
野⽕烧不尽,春风吹⼜⽣。
赋得古原草送别胡婷婷 - 婷婷唱古⽂《赠汪伦》唐·李⽩李⽩乘⾈将欲⾏,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锄⽲》唐·李绅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马》唐·李贺⼤漠沙如雪,燕⼭⽉似钩。
何当⾦络脑,快⾛踏清秋。
《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芳菲。
杨花榆荚⽆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李双⾠ - 中华少⼉古诗歌曲集《塞下曲》唐·卢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
平明寻⽩⽻,没在⽯棱中。
《七步诗》汉·曹植煮⾖燃⾖萁,⾖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相煎何太急?《咏鹅》唐·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浮绿⽔,红掌拨清波。
《逢雪宿芙蓉⼭主⼈》唐·刘长卿⽇暮苍⼭远,天寒⽩屋贫。
柴门闻⽝吠,风雪夜归⼈。
《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两相和,潭⾯⽆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银盘⾥⼀青螺。
望洞庭江宽柔 - 少⼉国学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三万⾥河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南望王师⼜⼀年。
《为草当作兰》唐·李⽩为草当作兰,为⽊当作松。
小学生古诗词必背及看图写话

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注释译文1.示儿:写给儿子们看。
2.元知:原本知道。
元,通“原”。
本来。
在苏教版等大部分教材中本诗第一句为“死去元知万事空”,但在老的人教版等教材中为“死去原知万事空”,因为是通假字,所以并不影响本诗的意境,尚有争议。
人教版等教材多为“元”,不常用通假字。
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
3.但:只是。
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
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
同:统一。
4.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北定:将北方平定。
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5.家祭:祭祀家中先人。
无忘:不要忘记。
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白话译文我本来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因此,当朝廷军队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你们举行家祭,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创作背景《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
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
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村居①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②。
儿童散学归来早③,忙趁东风放纸鸢④注释译文①村居:在乡村里居住时见到的景象。
②杨柳拂堤:像杨柳一样抚摸堤岸。
醉:迷醉,陶醉。
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形成的烟雾般的水汽。
③散学:放学。
④纸鸢:泛指风筝,它是一种纸做的形状像老鹰的风筝。
鸢:老鹰。
白话译文农历二月,村子前后的青草已经渐渐发芽生长,黄莺飞来飞去。
杨柳披着长长的绿枝条,随风摆动,好像在轻轻地抚摸着堤岸。
在水泽和草木间蒸发的水汽,如同烟雾般凝集着。
杨柳似乎都陶醉在这浓丽的景色中。
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创作背景诗人晚年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于上饶地区的农村。
在远离战争前线的村庄,宁静的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受到田园氛围感染的诗人有感于春天来临的喜悦而写下此诗。
古诗《出塞二首》(作者王昌龄)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出塞二首王昌龄[唐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标签抒情、写景、叙事、边塞、战争、组诗译文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征人未回还。
倘若攻袭龙城的卫青和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城头上的战鼓还在旷野里震荡回响,将军刀匣里的宝刀上的血迹仍然没干。
注释但使:只要。
不教:不叫,不让。
教,让。
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度:越过。
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中国北方的屏障。
骝马:黑鬣黑尾巴的红马,骏马的一种。
新:刚刚。
沙场:指战场。
震:响。
赏析其一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
诗从写景入手。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七个字,即展现出一幅壮阔的图画: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诗人只用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寥廓和景物的萧条,渲染出孤寂、苍凉的气氛。
尤为奇妙的是,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
这是诗人对长期的边塞战争作了深刻思考而产生的“神来之笔”。
面对这样的景象,边人触景生情,自然联想起秦汉以来无数献身边疆、至死未归的人们。
“万里长征人未还”,又从空间角度点明边塞的遥远。
这里的“人”,既是指已经战死的士卒,也指还在戍守不能回归的士卒。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于是在第三、四两句,诗人给出了回答。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两句,融抒情与议论为一体,直接杆发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洋溢着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
写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
一年级上册王维诗《画》教学设计3篇

一年级上册王维诗《画》教学设计篇1【教材说明】《画》是鄂教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一年级上册的一篇古诗。
课文有一幅经过装裱的山水画和一首五言谜语诗。
画上有山、水、花、鸟,给人以山水相映,鸟语花香的美感。
课文以“画”这个谜底为中心,抓住山水画的形象特征展开描述,图文对应,妙趣横生。
【教学要求】1、会认“远、刊、近、听、春、还”6个汉字。
2、借助拼音朗读谜语诗,熟读成诵。
3、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教学过程】一、诵读儿歌,激发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从开学到现在,我们学过不少儿歌,让我们一起来背诵其中的一首:“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这首儿歌是个谜语,谁知道谜底?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谜语诗,学完课文,你们一定能猜出谜底。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认读生字1、多媒体课件映出山水画,引导学生引导整体观察图画,再由远到近地观察,说说图上画了些什么。
然后教师播放优雅的古典音乐,范读课文,让学生很快进入古诗描绘的优美的情境中。
2、方法多样,学习生字:⑴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
⑵同位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方法巩固读音。
⑶拼字游戏,四人小组合作,用生字卡片在桌上拼出这首诗,比一比,哪个小组又快又好。
三、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感情1、学生自由读诗,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位听,这里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学生兴趣盎然地读诗。
2、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调整教法,学生喜欢读哪一句,就指导学生读好哪一句。
导读方法如下:“远看山有色”,多媒体课件演示“山‘的分解图片,师描绘远山:远远看去,一座座青色的山峰连绵起伏,多美呀!谁能把这行诗读得很美呢?“近听水无声”,演示“水”的分解图片,师述,哗哗的流水从山间流出,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听流水的声音,其他同学把耳朵贴在书上听一听,能听到流水的声音吗?为什么?(画上的水)。
古诗背诵展示形式

古诗背诵展示形式古诗背诵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形式,在当代社会中逐渐受到重视和推崇。
古诗背诵展示形式,是指在背诵古诗的过程中,借助各种艺术形式和创意手段,使背诵更加生动有趣,能够更好地展示古诗的内涵和魅力。
古诗背诵展示形式具有多样性,可以通过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来展示。
其中,音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表现形式。
通过将古诗配上优美的音乐,不仅可以增添音乐的情感色彩,还可以让古诗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记住。
例如,可以将古诗背诵与古风音乐相结合,通过悠扬的旋律和动人的歌声,将古诗的韵律感和美感传达给观众,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的内涵。
舞蹈也是一种常见的古诗背诵展示形式。
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和动态表演,可以更加形象地表达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和意境。
例如,可以通过舞蹈的动作和姿态,展示《静夜思》中的月下思乡之情,或是表现《登鹳雀楼》中的壮丽景色和雄浑气势。
通过舞蹈与古诗的结合,可以使观众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古诗的美感和情感。
戏剧是古诗背诵展示形式中的另一种重要方式。
通过戏剧的表演和情节安排,可以将古诗背诵融入到一个完整的故事中,使观众在欣赏古诗的同时,也能够享受到戏剧的戏剧性和故事性。
例如,可以通过改编古诗内容,将古诗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进行拓展,让观众在欣赏古诗的同时,也能够沉浸在戏剧的情节之中,获得更多的艺术享受。
除了以上提到的艺术形式,古诗背诵展示形式还可以结合其他形式,如影像、绘画等。
通过将古诗的内容用影像或绘画的方式进行表现,可以使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古诗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可以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古诗中的景物描绘出来,或是将古诗的情感用色彩和线条进行表现,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古诗的内涵。
古诗背诵展示形式的出现,为古诗的传承和推广提供了新的途径。
通过将古诗背诵与不同的艺术形式结合,可以使古诗更加生动有趣,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古诗的学习和欣赏中来。
同时,古诗背诵展示形式也能够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沪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件:《七步诗》

【导语】课件在语⽂课堂教学中运⽤,它对于提⾼教学效率、增加学⽣的知识容量、激发学⽣的学习兴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为语⽂教学打开了更加⼴阔的新天地。
下⾯是⽆忧考整理分享的沪教版⼩学⼀年级下册语⽂课件:《七步诗》,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 教学⽬标: 1、了解这⾸诗的创作经过,学习本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领悟学习古诗的⽅法,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古诗的意境,体会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课前准备: 收集关于曹植和《七步诗》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 同学们,学习新课之前,请⼤家帮⽼师解决⽼师⼀点⼩问题,好么? 问:你知道哪个词语是形容兄弟之间情谊深厚的,就好⽐⼈的⼿和脚?请告诉我。
(亲如⼿⾜、情同⼿⾜、⼿⾜兄弟)那如果兄弟之间产⽣不和,互相残害对⽅,⼜该⽤哪些词语来表达呢?(⼿⾜相残、同室操⼽、兄弟反⽬)嗯,谢谢同学们的慷慨相助!为回报诸位同学,⽼师今天教给⼤家⼀个新的词语——煮⾖燃萁。
(学⽣跟读2遍) 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个新词的来历呢?(有可能知道,有可能不知道,但都可往下转。
) 为全⾯理解这个新词,我们先从今天要学习的新课《七步诗》讲起。
(板书课题)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叫七步诗呢?这⾸古诗隐藏着⼀个什么故事呢?) ⼆、学习新课,了解写作背景。
师:1、请同学们说⼀说你在课前搜集到的曹植的资料和写诗的背景。
⽣1:因为曹植和曹丕本是同根兄弟,但是曹丕却为了保护⾃⼰的皇位⽽迫害⾃⼰的弟弟,曹植⾮常地伤⼼,所以作下了这⾸诗。
⽣2:曹植是曹操的⼉⼦,很有才华,曹操去世后,曹植的哥哥曹丕继位,很忌恨曹植。
相传有⼀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诗,否则就将其处死,曹植真的在七步之内作出了七步诗。
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师把曹植的简介和作诗的背景总结⼀下。
(看幻灯⽚2)指名读⼀下! 师: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曹植当时的处境真是——危险、危急、⽣死攸关、…… 引导学⽣理解曹植处境之危机。
小学语文必背古诗文70首(含详细注解)

小学语文必背古诗文 70 首赏析
-2-
3、咏 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作者背景: 骆宾王(约 640-684),唐代诗人,婺(wù)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从小受过良 好的教育,少年时就有诗名,擅长七言歌行和五言律诗,是“初唐四杰”(王勃、杨 炯、卢照邻、骆宾王)之一。 注词释义: 咏鹅:用诗词来赞美鹅。 项:颈的后部。这里代指脖子。向天:朝着天空。清波:清清的水波。 拨:划。 古诗今译: 鹅,高昂着头颈朝着天,唱着歌。白色的羽毛悠悠浮动在绿水上,红色的鹅掌划 动着清清的水波。 名句赏析: 据说这首小诗是骆宾王七岁时所作。头一句三个鹅字,写出了孩子们初见鹅时的 惊喜。接下来的三句话,写活了鹅的神态。那一群白鹅悠闲地游来,正昂着颈高叫着, 像是在谈天,像是在以唱,更像是在向天歌唱。它们在水中游来游去,洁白的身体浮 在绿水中,红红的鹅掌向后轻轻拨动着清清的河水,荡起一片涟漪。这是一幅多么轻 松、快乐、自由,多么纯真美丽的画面啊!这是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他们认识生活 的开始,尤如小鸟冲向大自然,多么欢畅。它让我们体会到了童心的童趣,纯洁了我 们的心灵。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深深地抓着了垂柳的特征,在诗人的眼 中,它似美女的化身。高高的树干,就像她亭亭玉立的风姿,下垂的柳条,就像她裙 摆上的丝带。在这里,柳就是人,人就是柳,两者之间仿佛没有什么截然的分别。而 且“碧玉”也有双关的意义。既在字面上与柳树的翠色相合,又指年轻貌美的少女, 与下面的“二月春风”恰相呼应——这是早春的垂柳,还未到夏秋之际亭亭如盖、树 荫清圆的时候。然而,更妙的以下两句:“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 贺知章之前,有谁想过春风像剪刀?把乍暖还寒的二月春风由无形化为有形,它显示 了春风的神奇灵巧,并使《咏柳》成为咏物诗的典范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内容: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理论阐述与实例分析,使家长了解什么是家庭氛围,认识到家庭氛围与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2、通过对学生家庭情况进行了解,组织教师和家长进行讨论,找出目前我校学生家庭氛围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建议,使家长了解如何创造和谐的
家庭教育氛围并能自觉执行。
教学过程:
一、引入主题:
1、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内涵不同,职能不同,责任不同,无法相互替代。
2、家长养育子女,“望子成龙”,但不能只重视“养”,更应重视“育”,否则对子女的教育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二、家庭氛围和孩子健康成长的密切关系:
(一)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子女成长:
1、例:美国纽约州有一个酒鬼兼赌徒马克斯·朱克,在他之后七八代的子孙中有300多人成了乞丐和流浪者,7
人因杀人被处死刑,63人因偷盗被判刑,因喝酒死亡或成残废者竟多达400余人!“人种论”者认为“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然而当时的教育学家作出
另一种统计是:美国纽约有一个儿童救护会,它收容和
照顾的孩子大多是乞丐、流浪者及贫民窟的孩子,即当
时所谓的“低能儿童”。
由于救护会付出酬金,把孩子
送到可靠的家庭里接受良好教育,结果在50年内总计收容的2.8万儿童中,有87%成为教授、医生、技工等有
用之才。
最有趣的是,前面提到的马克斯·朱克一个第
九代孙,也被该救护会收容,送到一个有教养的家庭寄养。
截至1917年所作统计为止,他的操作和学习成绩都特别好。
他已经20多岁,被舆论认为是“地方上的模范青年,前途大有希望”。
2、结论:人的未来发展成功与否不是取决于血统,而是取决于良好的家庭氛围和家庭教育。
(二)什么是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指家庭组成的人、物、精神等方面给予
人某种强烈的感觉或印象。
家庭氛围有物质的、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