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课诗配画 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第20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苏教版-苏教版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某某园林》文本解读某某园林以其诗情画意的独创性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垂青,诗文、绘画、影集,各种体裁的版本大量问世。

叶圣陶先生的《某某园林》是叶老在75岁高龄,为某某一家介绍某某园林的摄影集写的一篇序文,后来摄影集没有出版,这篇序文被《百科全书》杂志社发表在刊物上。

题目为《拙政诸园寄深眷——谈某某园林》,发表的时候删去了文章最后的几句话。

后来在编入语文课本时又删去了文章的第一段,题目也改成了《某某园林》。

从“寄深眷”的标题来看,文中包含着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单纯按说明文的思路去理解显然是不足的,在阅读中不要忽视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对家乡美景的赞美之情。

既然是“谈某某园林”,那么就要涉及到园林鉴赏问题,我认为引领学生赏析某某园林的艺术美,让他们懂得一点鉴赏园林方法也应该是本文的一个学习重点。

俗话说:“江南园林甲天下,某某园林甲江南。

”按叶老的话说:“某某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要受到某某园林的影响。

因此,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某某园林就不该错过。

”某某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都是“胸中有丘壑”的人,能诗善画,所以造园之时多以画为本,通过凿池堆山、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在园林中游玩,犹如在品诗,又如在赏画……徜徉其中,可得到美的享受。

那么,在叶老的《某某园林》中,到底体现出中国园林的那些艺术美呢?1.和谐之美。

整体和谐是中国建筑园林的美学理想。

某某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一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那一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可见在建筑园林设计方面,宏观调控,整体把握,追求和谐至关重要。

2.自然之美:某某园林的自然之美亦称“图画美”。

有别于“图案美”。

其特点就是不对称、不整齐。

“某某园林是艺术不是技术”,追求的是“独创性”。

首先,亭台轩榭的布局不要求对称,讲究自然之趣;假山设计使游人“觉得身在山间”,池沼大都引用活水,桥梁安排“绝不雷同”,石岸高低曲直任其自然;花草树木的映衬“着眼在画意”。

诗配画(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诗配画(导学案)2022-2023学年美术五年级下册

诗配画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2.掌握一些绘画基本技巧和方法3.通过绘画表达和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技能目标:1.通过观察、感知、想象和创造,完成表现自然、人物、器物、动物等的画作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艺术鉴赏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自己对诗词、美术的感悟和体会情感目标:1.抚慰学生情感,激发情感共鸣和认同2.能够感受到自然、人文、历史的魅力和美好3.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教学内容课时安排:共8课时,每课时45分钟课程内容授课方式教学目标课程导入谈话讲解了解课程安排和课程目标,导入主题古诗词名句的欣赏和朗读谈话讲解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提高美感和情感协调能力绘画表现自然风景讲解演示实践通过观察、感知、想象和创造,完成自然风景的绘画作品绘画表现动物讲解演示实践通过观察、感知、想象和创造,完成动物的绘画作品绘画表现人物讲解演示实践通过观察、感知、想象和创造,完成人物的绘画作品绘画表现器物讲解演示实践通过观察、感知、想象和创造,完成器物的绘画作品诗画结合谈话讲解实践通过诗画结合,提高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创作自己的诗画作品课程总结谈话讲解总结课程,回顾学习成果,展示学生作品主要内容:1.古诗词名句的欣赏和朗读:了解中国古代诗词文化,培养学生的美感和情感协调能力。

2.绘画表现自然风景:通过观察自然风景,学习画出自然景物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3.绘画表现动物:通过观察动物,学习画出动物的形态、结构及特征。

4.绘画表现人物:通过观察人物,了解人体比例和结构,学习画出人物的面部表情、身体动态等。

5.绘画表现器物:通过观察器物,了解器物的形态结构和特征,学习画出器物的细节和质感。

6.诗画结合:通过欣赏古诗词名句,理解和体会诗词的意境和情感,以及通过画画表现诗词,提高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1.提高学生对中国古代诗词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2.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知、想象和创造,完成自然风景、动物、人物、器物等画作,提高学生的美术表现能力,并能够通过绘画表现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泰宁县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古诗两首教案(含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泰宁县某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0 古诗两首教案(含反思)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20、古诗两首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领悟本课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3.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能够知道古诗的意思。

2. 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精神,体会作者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感悟墨梅的冰清玉洁和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难点:背诵古诗,感受古诗语言的凝练精美和意境的优美深远,体会诗人借物言志表达的情怀和志向。

三、教与学的准备: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

(见附件)教师:1. 多媒体课件.2.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以学定教。

四、教学课时:2 课时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

同学们,古典诗词是我国精神文化的遗产,从开学至今,我们背诵了不少诗词,谁来为大家诵读自己喜欢的一首诗或者是一首词。

2. 生自由背诵.3. 教师评价:你把古诗的韵味有声有色的表达了出来。

从一首首古典诗词中,我们认识了一位位或豪放或婉约的诗人,感受到他们在诗句中表达的情感或者志向.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20《古诗两首》)认识两位诗人.请齐读课题。

(二)出示两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1.自己读读两首古诗,注意读的正确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同时,结合预习思考,从两首古诗中你读懂了什么?2。

指名两位学生来读,一生读《石灰吟》,一生读《墨梅》。

3. 说说从两首古诗中读懂了什么?4. 男生读第一首,女生读第二首.5. 师生合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感知诗人志向,了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

过渡:现在我们分别学习两首古诗,看看两首古诗有什么共同特点,两位诗人有什么共同之处,好吗?先学习第一首《石灰吟》。

A 学习《石灰吟》1. (课件出示《石灰吟》)(1)讲解: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表达形式。

教案幼儿园古诗画详案

教案幼儿园古诗画详案

教案幼儿园古诗画详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古诗和画的结合,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引导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欣赏,并通过绘画表现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1.古诗:选择适合幼儿认读并能表达意境的古诗,例如《静夜思》、《登鹳雀楼》等。

2.绘画:引导幼儿通过绘画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可以选择水彩画、粘贴画等形式。

三、教学准备1.古诗的诵读录音或老师朗读古诗的录音。

2.绘画工具和材料,如彩色纸、颜料、画笔等。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5分钟)–利用诗词图片或诗词相关物品引发幼儿对古诗的兴趣。

–带领幼儿一起朗读或听录音欣赏古诗,培养幼儿对古诗的感受和理解。

2.学习古诗(20分钟)–老师逐句读古诗,引导幼儿跟读。

–解释古诗中的生词和句子的意思,帮助幼儿理解古诗的意境。

3.想象表达(15分钟)–老师提问,引导幼儿想象古诗中的景物或情感表达,并让幼儿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出来。

–给予肯定性评价,鼓励幼儿积极参与。

4.绘画表达(30分钟)–发放绘画工具和材料,让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进行绘画。

–可以组织一些活动,如让幼儿相互观察并解释自己的画作,或是通过画画游戏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5.样品展示及展示分析(10分钟)–让幼儿将完成的画作展示给全班同学,并请几位幼儿自愿分享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绘画作品的意思。

–通过欣赏和分析展示的画作,加深幼儿对古诗的理解和学习成果的共享。

五、教学延伸1.继续学习其他适合幼儿的古诗,拓宽幼儿的文化知识面。

2.组织绘画比赛或展览,鼓励幼儿更多地展示自己的绘画作品,培养幼儿展示和分享的能力。

3.借助数字工具,如幼儿绘画软件或配乐制作软件,让幼儿创作数字化的古诗画作品,培养幼儿的多元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设计,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对古诗和绘画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索。

通过听、说、画的形式,使幼儿能够全面感知古诗中的意境,并通过绘画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同时,通过展示和分享,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20梦回繁华【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0

八年级语文上册20梦回繁华【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0

20 梦回繁华导入一(故事导入):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幅国宝级文物,它是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一幅风俗画,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大家知道是哪一幅画吗?你想了解更多的画作内容吗?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介绍《清明上河图》的文章。

导入二(情境导入):大屏幕展示《清明上河图》,大家知道这幅画作吗?指名作简要的介绍,下面我们跟随毛宁一起了解这幅国宝级画作。

1.知识链接《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纵25.5厘米,横525厘米,绢本,设色。

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课文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清明上河图》这一国宝级画作,描摹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了解,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2.积累字词(1)注音绢.本(juàn) 檀.木(tán) 驮.着(tuó)题跋.(bá) 擅.长(shàn) 翰.林(hàn)遒劲..(qiújìn g) 田畴.(chóu) 簇.拥(cù)摄.取(shè) 冗.长(rǒng)春寒料峭.(qiào) 长途跋.涉(bá)摩肩接踵.(zhǒng)(2)解释词语①冗长:废话多、持续时间过长。

②题跋: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③考订:考核订正,考据订正。

④遒劲:雄健有力。

幼儿古诗画教案

幼儿古诗画教案

幼儿古诗画教案
教案:幼儿古诗画欣赏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对古诗欣赏和理解的能力。

2.引导幼儿发现古诗中的优美意象,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3.提高幼儿的绘画技能,通过绘画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

二、教学准备:
儿童古诗资料、诗画欣赏卡片、彩笔、画纸、绘画工具。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教师给幼儿讲述古代的风景,引导幼儿设身处地地感受古人的心境,在幼儿心中构建一个古代的诗画世界。

2.诗歌欣赏与理解。

教师逐一给幼儿朗读几首儿童古诗,重点讲解其中的意象和情感。

引导幼儿聆听并理解诗歌内容,培养幼儿用心感受古诗的能力。

3.画画表达与创作。

教师给幼儿展示几幅与古诗相关的美术作品,引导幼儿观察画面中的细节和情感表达。

然后,教师给幼儿展示几个绘画示范,并讲解绘画技巧。

随后,幼儿根据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运用所学技巧进行画画创作。

4.共享与交流。

幼儿完成作品后,教师组织幼儿进行作品展示和欣赏。

幼儿可以自由发表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想,并解读自己的绘画作品。

四、教学反思:
通过古诗画的欣赏与创作,幼儿在情感体验和审美培养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绘画技能和表达能力可能有所不足,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帮助幼儿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创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幼儿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欣赏古诗,培养幼儿的多元思维和综合能力。

六年级20课

六年级20课
让学生充分谈出,以此引导学生认识这样的人是:
坚强不屈 洁身自好……
2、让学生在有感情的读中再次感知石灰的这种高贵品质。
3、那么你们感觉王冕手中的梅花又有什么好的品质呢?
学生说优美纯洁也行,说美丽贞洁也可以。
三、指导背诵课文
1、看图朗读,体会诗歌意境。
2、自由练读,练背诵。
四、总结课文
1、这两首诗分别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③看图想像:作者画的梅花有什Leabharlann 特点?他在梅花身上寄寓了怎样的情操?
④朗读体会。
教师范读,自由练读,集体朗读。
五、作业。
1、指导学生写字
“焚”字要结合偏傍进行指导。
“砚”字较为难写,注意左右的配合。
2、试着选一首诗有感情地背给同桌听。
3、完成字词练习。
内容20、古诗两首
复备栏
第二课时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大意是:石头是经过多次的敲打撞击,才从大山上采下来。烈火焚烧自己,却也只把它当作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了石灰,也不畏惧,还是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
4、看图想像意境,体会感情。
这里诗人以石灰自喻,表示宁为玉碎,不断瓦全的志气。
5、指导朗读。
诗人借石头表明自己坚贞、高洁的志向,应用赞美、高亢的语调朗读。
四、总结学法,自学《墨梅》
1、总结《石灰吟》的学习方法。
①理解字词。②说说诗意。③看图想像。④朗读体会。
2、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老师可以以合作比较好的一组为模范,渗透地进行全班指导。
3、师生讨论。
①理解字词:
②指名说说诗意。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显现出淡淡的墨痕。不需要让人来夸赞梅花的颜色好看,只要让梅花的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部编版20.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教学设计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部编版20.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 塞下曲 墨梅)  教学设计教案(四年级语文下册含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塞下曲墨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3、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

4、理解这三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这三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课件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1 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知道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 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 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 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 再读,要求:连贯。

4 赛读,(分小组进行)。

5 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知道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 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 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集体诵读(配乐)。

三、总结。

这首诗大家学到了什么,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作业布置背诵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第二课时一、人物介绍,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位著名的将军,他们凭着杰出的的军事才能和技压群雄的武艺,建立了丰功伟绩,书写了历史上辉煌的一页。

今天,老师想给大家引荐一位古代的大将军——他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曾做过都尉、郡太守,镇守边郡时匈奴都不敢侵犯,被称为“飞将军”,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课标苏教版美术小学五年级第十册教案第二十课时:诗配画
第二十课时:诗配画
教学内容:
掌握给古诗配画的基本步骤、方法和技巧,学习创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

2、用单幅水墨画或者彩墨的方法给古诗配画,让学生在初步掌握传统造型方法的同时体会诗的意境。

3、通过对范本的解读与欣赏,培养学生为古诗配画的绘画兴趣,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及艺术情感。

教学重点:了解诗配画这种艺术形式,并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提高审美情感。

了解诗配画的特点,激发美感。

教学难点:如何用学过的技法去表现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课件、绘画工具。

学生准备各种绘画的工具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吗?
2、老师今天给大家猜两个与众不同的谜语,谜面是两幅画,大家看,请说出符合画面意思的诗名。

(出示咏鹅和游园不值)
3、同学们真聪明,中国的古诗精彩绝伦,每一首古诗都是一幅漂亮的画,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配画》。

(板书课题)
二、新授
1、中国的古诗短小精悍,简洁抒情,字里行间饱含着诗人的胸怀志向及他们对大自然、生活的热爱,它犹如一杯醇香的老酒,只有耐心品读、背诵,才能品出其中的甘醇。

老师这里有一首特别喜欢的诗。

(出示《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2、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读,老师教大家一个读好它的方法,一边读一边在自己的脑海里放电影,想想尼仿佛看到了什么?
(老师和同学一起有感情地朗诵)
3、谁来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那些景物?
逐句分析:
泉眼无声惜细流——泉水悄无声息,像是珍惜细细的水流。

树荫照水爱晴柔——阳光透过树荫在水面上留下斑驳的光芒,闪闪烁烁。

小荷才露尖尖角——小小的嫩荷刚露出紧裹的叶尖
早有蜻蜓立上头——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这两句诗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这里面最吸引人的是什么?
(小荷,蜻蜓)有静有动
4、找得很好,说说你看到的荷花与蜻蜓是什么样子的?
荷花——半开的欲说还羞,全开的雍容典雅,花骨朵含苞欲放,粉的似霞,白的如雪。

蜻蜓——轻盈的身姿,嫩绿的颜色
好花还需绿叶配呢,说说荷叶的样子——近处的,远处的,颜色怎样。

6、师示范并回顾学过的基本工具及笔墨技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描述出事先准备好的画面材料,在黑板上进行绘画,最后在黑板上形成一幅完整的画)
7、同学们看,在大家的帮助下,老师根据《小池》的后两句创作出了一幅画,似乎少了点什么,看看课题。

(在画面的空白处提上诗)。

三、欣赏书上的作品
1、你觉得哪一幅配画你最喜欢。

为什么?请从画的色彩、用笔、构图等方面加以讨论。

2、你最喜欢哪一首诗,准备用怎样的水墨技巧给它配画?
三、欣赏
刚才同学们看到的都是用国画的方法表现出的作品,其实诗配画除了用国画的方法表现,还有其它的表现方法,请看:
(课件出示诗配画作品,有国画,儿童画,卡通画,手工制作等)
小结:从这里我们看出诗配画的形式多种多样,要想让你的画面洋溢诗情画意,首先选材要精准,把古诗当中的关键词当做主景,其次构图要恰当,色彩要符合古诗的意境。

三、学生创作
1、同学们看到这么多这么美的诗配画是不是特别想自己亲手做一幅。

老师想在我们班搞
一个画展叫做《诗情画意作品展》,下面请同学们找一首你喜欢的诗赶快动手吧!
2、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制作。

教师巡回指导。

四、作业评讲。

1、学生将作品贴到黑板上的《诗情画意作品展》中。

2、老师设立了几个奖项:最佳创意奖,最佳色彩奖,最佳构图奖……大家来做小评委,看
看应该评给谁。

五、总结
同学们的表现真棒,绘画作品更棒。

今天我们把古诗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语言美融为一体,创作出了漂亮的诗配画。

同学们课后可以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为自己喜欢的文章、歌词配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