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高二语文《阁夜》学案

合集下载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阁夜》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导学目标】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到古文阅读、思维拓展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知识。

通过《阁夜》这篇古文的学习,我们能够培养自己感悟生活的能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课前预习】1. 阅读《阁夜》这篇古文,了解文章的大意。

2. 理解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并记录下来。

3. 学习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了解夜行器的概念和功能。

4. 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感受《阁夜》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意蕴。

【课堂内容】1. 古文阅读及思维拓展李白的《阁夜》从标题就能看出来是一篇夜景咏叹诗,是李白描写他在夜晚游赏中的所见所闻。

文章首句“钟山川上寺,夜半钟声到”点明场景,引出了下文的描写,另外此句的中“寺”和后文“月明千里路”均蕴含了哲学上的意义。

第二句到第四句句则描述了景色,其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微雨漠漠送秋归”这四个字极好地表现出了秋天的气息,让读者看到了一幅阴雨霏霏的夜晚景象。

第五句到第十句句,则从自己的经历中发人深省的思索出发,深入散发景色所触发的情感,哲理性较高。

2. 文化背景在古代,夜行器是一种指示方向用的器具,由陶瓷或者玻璃制成,上面有兽面或者神面等雕刻,夜间照亮。

这种夜行器多数用于照明和指引行进方向,是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之一。

文章中描写的“青帝子”则是《山海经》中记载的一位神仙,以指引方向的绝技远近驰名。

【课后作业】1. 背诵《阁夜》这篇古文,并理解文中表达的意蕴。

2. 汇总整理课上记录的生僻字词,扩展自己的词汇量。

3. 进一步探究夜行器的历史文化背景,加深对古代科技的认知。

4. 汇总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夜景,并通过阅读《阁夜》中的文学表达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绪和感受。

【拓展阅读】1.《夜行船》朱自清2.《月下独酌》李白3.《青玉案·元夕》辛弃疾【学生感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深入了解了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进一步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阁夜》全文;(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2)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关注社会、关注人生,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 诗歌的韵律特点和节奏感。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传达;3. 诗歌创作背景对诗歌意义的影响。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诗歌全文、注释、译文、相关背景资料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社会意义。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歌,解决字词解释和翻译问题,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表现手法和韵律特点,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诗歌品鉴:学生欣赏诗歌,体会诗歌的美感,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6. 情感体验:结合诗歌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和社会,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8.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背诵诗歌,写一篇课后心得体会。

9.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10. 课程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参与度、理解程度等方面,以便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给予解答和指导。

《阁夜》教案

《阁夜》教案

《阁夜》教案《阁夜》教案《阁夜》教案篇1学习目标:1.诵读全文,把握节奏。

2.欣赏并领会本诗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点。

3.品味本诗的意境。

学习重点、难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时数: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学案:1.填写杜甫的生平、思想等情况。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他的诗歌真实地反映了广阔的社会背景,充满强烈的忧国忧民的感情,被誉为“诗史”。

《阁夜》一诗作于安史之乱被平定的前一年(762),诗人受尽颠沛流离之苦,又遇上崔旰作乱,国无宁日,诗人怎能不忧心忡忡?全诗格调低沉,诵读时我们可以触摸到诗人那颗苍凉凄苦的心。

2、概括全诗内容:答:前四句都在写阁夜看到的战乱凄凉的景象,后四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忧虑(或表达诗人伤时感世的情怀)。

3、全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通过阁夜看到的战乱的凄凉景象和动荡不安时局的描写,极力渲染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达作者对战乱的厌恶,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的同情,对国家民族前途的优虑(或表达作者伤时感世的情怀)。

二、赏析学案:1.“岁暮阴阳催短影,天涯霜雪霁寒”这一联交代了什么要素? 有什么作用?明确:时间,所在地,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组合成什么意境?明确:听觉、视觉。

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

3.“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悲慨?明确:表达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一)课堂练案:“国殇”如何运用场面描写渲染悲壮的气氛。

说明:《国殇》悲歌慷慨,刻画了一批英勇无畏的烈士形象。

而作为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航者,屈原熟练地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让读者沉浸在这悲壮的气氛中。

虽然遥隔两千多年,但《国殇》中烈士们的英雄气概,却依旧能够震撼我们的心灵,为之深深感动。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阁夜》诗文;(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朗读;(3)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分析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内容;(2)运用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的意境;(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个人遭遇的无奈;(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对人生的思考;(3)学会珍惜当下,努力奋斗,为实现理想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背诵;(2)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朗读;(3)诗文意象、节奏和韵律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意境的理解;(2)作者情感的把握;(3)古典诗词欣赏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前置课程,复习相关知识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的韵律;(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欣赏:(1)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关键词语,体会其表达效果;(2)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加强诗歌记忆。

5.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从诗中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心;(2)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生思考。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作业布置1. 背诵《阁夜》诗文;2. 书写《阁夜》诗文;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书写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阁夜》诗文。

(2)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文中的关键词句,感知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2)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传承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1. 《阁夜》诗文的背诵和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3. 感受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的理解。

2. 诗中较为生僻的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包括诗文译文、作者简介、诗文背景、鉴赏分析等。

2.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诗文、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学习资料:包括古文词典、参考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阁夜》,提问学生对“阁夜”的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诗文,结合注释理解诗文内容。

(2)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诗文中的关键词句和意象。

3.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点句子。

(2)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感知诗人的情感和主旨。

4. 欣赏与鉴赏(1)学生分享对诗文的理解和感悟。

(2)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中的重点和难点。

(2)提醒学生关注诗文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

6. 作业布置(1)背诵《阁夜》诗文。

(2)写一篇关于《阁夜》的鉴赏心得,包括诗文的理解、意象分析、情感感悟等。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学习:组织学生学习其他描写冬夜的诗篇,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等,比较不同诗人对冬夜的描绘和情感表达。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

语文课文《阁夜》教案和教学安排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阁夜》全文;2. 分析诗的结构和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3. 了解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阁夜》的阅读与理解;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的分析;3.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介绍;4. 课文的背诵与默写。

第二章:教学步骤与方法2.1 教学步骤1. 课前预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作者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3. 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4.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2.2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2. 互动法:组织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观点;3. 实践法:课文的背诵与默写,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价3.1 课堂表现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进度。

3.2 课后作业评价1. 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 课文背诵与默写:检查学生的记忆和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资源4.1 教材:《阁夜》原文;4.2 参考资料:关于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资料;4.3 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设备等。

第五章:教学时间安排5.1 课时:本课文教学计划安排2课时;5.2 具体时间安排:第一课时:课堂讲解和讨论;第二课时:课后作业布置和相关练习。

第六章:教学拓展活动6.1 活动内容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2. 开展以“阁夜”为主题的写作活动,让学生发挥创意,描绘自己心中的阁夜景象;3. 进行诗歌知识竞赛,测试学生对诗歌知识的掌握程度。

6.2 活动组织与实施1. 提前布置活动任务,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准备;2. 在课堂上组织活动,确保活动有序进行;3. 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

《阁夜》导学案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吟咏诵读,掌握技巧,培养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进入诗歌意境,引导学生体悟诗歌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重点吟咏诵读,品味诗境,把握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置身诗境,准确把握诗歌主旨。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三、讲授新课
(一)运用旧知,掌握诗歌声韵。

(二)吟咏诵读,入诗境悟情感。

(三)结合手法,明确诗歌内容,探讨分析,把握主旨。

1.诗歌首联交代了哪些要素?有何作用?
2.颔联写了几种感觉,有何作用?
3.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4.尾联运用了哪种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
运用方法品读下面这首诗歌,体会情感。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

我的收获:。

《阁夜》学案

《阁夜》学案
《阁夜》导学案
导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吟咏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情感。
2、在体悟诗歌的基础上,理解“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1、吟咏、诵读诗歌,感知中国诗歌的声律特点。
2、在诗歌的音韵美的基础上,深刻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情感美。
3、学习和鉴赏诗歌中的用典等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诵读诗歌,培养对古典诗歌的良好语感,进而“进入角色”,深刻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用典:①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②跃马:指公孙述。王莽篡汉时,他自立为蜀王。述在西汉末曾乘乱据蜀,自称白帝。这里用晋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及之。这句是贤愚同尽之意。
尾联写诗人在知交零落、存者音信不通的情况下,聊以公孙述、诸葛亮终归“黄土”自解,一世之雄,而今安在?他们不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吗!
“岁暮”,交代时间转眼一年将尽,有韶光易逝人生短暂之感,稍稍流露出凄苦的心境。“天涯”,称所在地资州,有客居天涯自伤飘泊凄寒,“宵”这里指黎明前,暗示诗人彻夜未眠,可见忧心之重,为下文写听到当地驻军的鼓角声作铺垫。
2、“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写了几种感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听觉、视觉。借听觉写出了兵草未息、战局紧张的悲壮气氛,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了山川美景的秀丽,音调转柔。一份爱我神州、痛我神州的悲壮情怀萦绕诗人的心头。
导学策略
教学重难点
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方法
诵读法
问题探究法
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课堂探究
1、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的心境如何?
“岁暮阴阳催短景”中的“催”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为千古名句,说说其妙处。

3、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写什么?作者情感如何?
4、尾联“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作者联想此地两位历史人物的用意何在?
课堂训练:
阅读《阁夜》,回答下问题
1.作品开首两句显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有、。

2.诗人在作品中把多重感慨集于笔端,下列理解错误的是()(3分)
A“岁暮阴阳催短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B诗人对百姓在战争中遭受的苦难最为忧伤,“野哭千家闻战伐”表达了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

C“卧龙跃马终黄土”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公孙述等英雄豪杰功业未就的惋惜和悲哀。

D“人事音书漫寂寥”表达了诗人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3.这首诗颔联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阁夜”悲壮雄浑的意境,请就其中的两点加以具体说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