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常见偏差行为类别共32页文档
学生偏差行为记录及教育

2015年秋学期2015年9月10日,钟某某等人上午第二节旷课;事后,我校园一角对该生进行个别谈话教育,询问为何不到教室上课学习,生低头不答,貌似有悔悟之心。
接着我阐明道理,强调规章制度,希望其遵守纪律,不得再出现此类行为,学生应允。
之后较长一段时间其无类似行为。
2015年9月24钟某某等逃避军训;针对这一现象,晚自修时间,在班上专门再召开一次思想动员会,号召全体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吃苦耐劳良好品质。
其后两天的军训时间没有逃避训练现象。
2015年10月23日宿舍管理员发现钟某某在宿舍号内吸烟;将学生叫到办公室了解情况,了解香烟来源,询问学生是否此前是否吸烟,是否已经吸烟上瘾等,学生回答有过多次吸烟行为,但未上瘾。
问及为什么吸烟,学生回答是吸着玩。
随即劝告学生不要乐不思害,告诉其吸烟上瘾一者影响身体健康,二者形成不必要的经济开销,给家庭带来负担。
再者违反学校纪律。
屡教不改将受到学校纪律处分。
劝导学生即时起改正不良行为。
随后学生作了违纪记录签名。
2015年10月26日,收假日,钟某某在街道上游逛,迟迟不进入校园,无故旷课半天;收假,发现学生未按时到校,随后电话联系学生母亲,询问学生去向,其母远在广东打工并不知晓情况,家长表示将联系其他亲属,尽快弄清去向。
向班上学生了解,今早有否发现同学钟某某行踪。
有学生说,之前看见钟某某在街道上。
随后,我骑车在街道巡视一番,未见学生踪影,再次联系其母,了解、告知情况。
直至中午时刻,校门卫告知钟某某进入校园。
告知家长,希望家长多与子女联系,加以监督。
家长表示配合。
找到学生本人,学生说在别处游荡。
2015年11月11日凌晨2点,钟某某等人在宿舍打牌吸烟,吵闹,影响他人休息。
在班会课上,指出今日班级存在的违纪问题现象,以文明道德为话题,引导学生做一个文明守纪,有道德的学生。
之后,找钟某某等人单独谈话,追问为何不信守约定,再次违反纪律。
其吱吱唔唔,严声厉色加以批评教育,劝其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为家人着想,不要在校园里浪费美好时光,学生应遵守纪律,以学习为重。
学生常见偏差行为类别

1.改變認知: (1)協助學生易地而處,體會他人的成受。 (2)協助學生看到事情的後果,如記過、退 學、坐
牢、無人敢接近他、被孤立、被報復;協助學 生知道自己所為得不償失。 2.增進學生處理困境的能力。 3.明確的賞罰規則,並切實執行,使學生負起個人的 責任,並能對受害者做補償。 4.建立正確獲取金錢之觀念。
6.立即停止當事人的行為,或帶學生離開現場
7.讓學生自己負起行為之後的責任
8.事情發生當時即予以適當的處理
9.進行事後的個別諮商或行為觀察
2019/9/14
24
偏差行為預防及輔導—恐嚇勒索
行為表徵: 用言語、肢體暴力、或器械恫嚇同學,要 求對方順從其指示,以得到財物或對方的 服務
2019/9/14
14
逃學、逃家
逃學、逃家的類型可分為下列幾種: 1.遊戲型 2.反抗型 3.逃避型 4.防衛型 5.強制型
2019/9/14
15
自我傷害行為
廣義的自我傷害行為應該包括以下五種﹕ 1.有情緒困擾﹕
如憂鬱、無助、傷心、憤怒、憤恨等。 2.有生理疾病﹕
容易生病或請病假次數過多。 3.採取攻擊行為﹕
出現暴力行為或違紀、曠課次數較為多。 4.容易發生意外﹕
2019/9/14
10
濫用藥物
濫用藥物之青少年通常來自於功能失常的 家庭 例如家人之衝突、家中成人濫用藥物、否 認家庭有問題,家長過份干預、小孩擔任 大人的角色或責任等容易讓青少年產生心 理的強迫性需求和依賴
2019/9/14
11
濫用藥物
在所有偏差行為當中,濫用藥物最易和別 種行為同時呈現。 譬如﹕自殺、暴力、低成就、犯罪、缺課、 輟學、被逮補及因而相繼而來機會的喪失、 自尊低落、和缺乏生活目標 。
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种种表现及教育应对

中学生心理偏差的种种表现及教育应对一.骄傲自负心理。
这种心理偏差主要表现在思维敏捷,智力水平不低,成绩拔尖,活泼好动,较受老师表扬的学生身上,特别是一些长期担任班干部、竞赛获奖、父母有权力的等尤为明显。
他们对待问题常常浅尝辄止,马虎应付,不愿作深入的思考,“半罐水响叮当”。
这一部分学生一挨批评,就与教师赌气,不听课,不回答问题,不完成作业。
自傲和自卑一样,都源于错误的自我估计,自傲者喜欢过高地估计自己,在交往中表现为妄自尊大,自吹自擂、盛气凌人,而且不愿和自认为不如自己的人交往。
这类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往往更差,一但受挫,会感觉“没面子”,变得较为自卑。
应对:对有骄傲自负心理的学生应施以”挫折教育”不要让他们养成凡事总是“一帆风顺”的思想,适当地给他们出一些难题。
同时要引导他们变挫折为动力。
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并在克服困难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
当学生在交往中遭遇挫折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从中汲取教训,并想办法克服困难。
如果学生独自克服不了困难,教师应给予适当的安慰,并提供一定的帮助,以免他们过分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教育他们把挫折与失败看作磨练自己,总结经验与教训,跌到了,爬起来再干。
二.自卑孤僻心理自卑心理是由于后进生的自尊心在学习生活中没有得到尊重并多次受挫伤后产生一种带消极反抗性质的情感,是自尊心的另一种极端的表现形式。
自卑心理源于心理上的一种消极的自我暗示。
很多心理学家指出,自卑感实际上和本人的智力、受教育程度、所处的社会地位等因素无关,而仅仅是对“自己不如他人”的确信。
这样的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条件不太好的家庭或农村贫困地区。
单亲或家庭不和睦的学生,往往也会在干部、富家子弟、有特长的同学面前感到自卑,心理压抑,行为孤僻,自尊心异常强烈,敏感,往往因小事耿耿于怀,影响学习。
自卑孤僻的学生大多性格内向,气质类型属抑郁质和黏液质。
自卑的学生对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等作出过低的估价,进而否定自我。
行为偏差 Microsoft Office Word 97-2003 文档

行为偏差生辅导转化计划八(三)班班主任:张秀娟推进素质教育是现代化教育的必然趋势,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如何面向全体,学校在教育广大学生的同时,更应重视对行为偏差生的教育。
为此,根据学校实际特制定如下计划:一、现状分析:从目前学生整体情况来看,各年级、各班级均存在着不同数量的行为偏差生,他们集中表现为:一是能从各方面遵守学校的校规校纪,也能认真去学习,但成绩总是很差;二是不但成绩差,而且不能认真学习,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也差,组织纪律涣散,甚至染有恶习,如抽烟、打架等。
这些学生的种种行为严重影响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学习,影响到学校的风气。
如何行为偏差生问题,关系着我们教育者是否在全面育人,是否在实质性地进行素质教育。
开展行为偏差生转化工作是十分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二、指导思想: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中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基础素质教育,也就是说,应属于为青少年身心两方面的和谐、统一发展,为他们学会怎样做人和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全面地打基础的教育。
因此,教师要克服消极、畏难的思想,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正确对待行为偏差生,并投入到行为偏差生转化工作中来。
通过开展对行为偏差生转化工作,来达到树立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目的,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
三、确定对象:1、学习成绩较差,经多方努力进步不明显;2、在校行为特别偏差,对教学秩序有严重影响;3、家庭教育不到位,经学校教育无明显效果;4、学生心理方面存在偏差,而导致学习或行为方面有问题的。
5、父母离异或家庭经济条件特困而学生在学习及品行方面存在问题的。
四、班级偏差学生档案:学生:杨江江。
性别:男年龄:15 。
基本问题:自以为是、不爱学习、抽烟喝酒,骄傲自满,学习成绩靠后,行为习惯差、没有一点上进心。
建档立卡:(1)确定行为偏差生名单,建立帮教档案,了解其学生的家庭情况与表现,分析形成原因,区分清单一在学习上差的学生及在学习、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表现较差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逐一填写行为偏差生转化表,并做好帮教转化过程记录,每学期要存档。
儿童行为偏差

第二次偷窥的处理与讨论
小杰主动说出「有个小男孩偷拿书」,询问他为 什么这个小男孩要拿別人的书?告诉他,他心中 的“好天使”能不能帮助他不要拿? 看到他从一开始的否认,到慢慢引导到他知道別 人的东西要拿之前要开口借。 以说故事为建立固定的结束仪式是不错的点子。
第三次 以角色扮演练习如何向他人借 动西,并制定辅导目标
偏差行为辅导的三个向度
1.评估学生的行为问题 2.辅导策略: 建立良好关系:倾听、接纳、同理心 协助学生解决问题 3.转介:学校辅导处、社工、心理师、医院心智科
学校孩子不良行为的可能需求目标有:
1.获取注意 2.爭取权力 3.寻求报复 4.无能化或自暴自弃 孩子并未觉察 內隐理由 ,老师用孩子自己的说法方
一开始首先询问小杰是否曾经在学校有过哭闹的 行为,如果有,是为了什么而哭闹。接着便与小 杰讨论此哭闹的行为会让人有什么样的感觉,这 样的行为是否妥当……,最后便与他一起思考「如 果很生气很生气,想要发泄的时候,有什么方法 可以发泄呢?」
第六次适当约定惩罚的必要性
以「已经拿別人东西」为前提之下,进行情境模 拟。內容为当老师询问小杰是否有拿同学的东西 时,他能夠主动承认,并交还东西。等此情境演 练多次之后,便告诉他:「如果以后老师问你有 沒有拿东西,你说沒有,但后來老师发现你拿了 别人的东西,那你就没有有趣的游戏可以玩、而 且要做很无聊很无聊的活动。」
由于他很喜欢情境模拟,因此又安排了「向他人 借橡皮擦」的情境。提出三项规则请小杰牢记, 并实践于生活中: 1.不可以自己拿別人的东西 2.上课时要专心听老师说话 3.学习礼貌的四个用词:「请、谢谢、对不起、不 客气」。
第四次 追踪辅导成效,尝试绘画说故 事
画画很无聊,不知道要画什么,因此就在纸上随 便画几笔,鼓励小杰利用這些线条来扩充这张画 ,最后请他以画为题编出一个故事。
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分析

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分析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是指与正常心理行为相比较出现了异常表现的心理行为,包括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
这些问题和障碍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厌学、孤独、攻击性行为等几个方面分析这些常见的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
首先,厌学是许多中小学生常见的反常心理行为之一、厌学表现为对学习的兴趣明显降低,学习态度消极、消极对待学习。
厌学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学习内容难度过大、家庭教育方式不当、教师教学方法不合理等。
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或者长时间没有取得显著的进步时,可能会感到挫败和无望,产生厌学情绪。
同时,家庭教育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影响也会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解决学生的厌学情绪,家长和教师可以适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困难,采用积极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重建学习兴趣。
此外,攻击性行为是另一种常见的中小学生反常心理行为。
攻击性行为包括了肢体攻击、言语攻击、社会排斥等。
攻击性行为可能是学生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一种保护机制,是应对问题的一种方式。
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可能与学生遭受欺凌、家庭暴力等环境因素有关。
同时,学生自身的情绪管理能力也会对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
为了解决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问题,需要加强学生的情绪管理教育,教育学生有效应对挫折和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提供积极正面的教育环境,减少欺凌、暴力等负面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小学生的反常心理行为包括了厌学、孤独、攻击性行为等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家长和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建立积极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
同时,也需要学校和家庭共同合作,共同解决中小学生的反常心理行为问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
行为偏差学生帮扶资料

三、一李阿旦,男,10岁,三年级三班学生,比其他孩子明显好动,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经常惹周围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东张西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大喊大叫,甚至在地上打滚,此外精力特别充沛。
评析:注意力不集中,偶有集中注意的时候也是短暂的,且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而转移,多动是该生不仅是活动过多,而且学习困难,周炳龙脑子并不笨,当他专心时比一般同学学得还快,就是因为好动分心,使得学习成绩只能属于学困生一类。
方法:1、对于好动的孩子,老师最需要的是爱心、关心和耐心,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入手,耐心纠正孩子的好动行为。
2、纠正中要坚持下面鼓励,积极强化,当孩子有一些自制行为的时候,当孩子能持续一定时间稳定注意的时候,老师要及时肯定,并循序渐进对孩子提出要求。
3、让孩子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之类的活动,对纠正孩子好动行为有明显的效果。
对差生的教育转化是班级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形成良好班集体的关键所在本学期在教育转化差生方面采取以下措施:1.站在差生一边,和他们心灵相通顺应他们的心理,关心、热爱他们促使他们逐渐产生上进的心理。
从生活上、思想上、学习上无微不至的关怀他们、帮助他们,和他们成为朋友,使他们感到教师的好意,消除对立情绪,进而架起一座师生间友谊的桥梁。
2.引导差生自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再不痛改前非,就对不起教师和家长3.利用班级活动,发动他们积极地参加到各项活动中去表现自己4.回到教育者的位置上,帮助差生找到原因,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根据他们的特长,分配给他们适当的工作,给他们展示自己才能、长处的机会,借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以此扩大转化差生。
5.教给差生转化的具体办法,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提高道德认识,规范自己行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由差变好的信心。
6.在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给差生一定的位置。
尽量为后进生提供回答问题的机会,鼓励他们勇于回答问题,加强他们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防止死记硬背。
偏差行为的定义和分类

偏差行为的定义和分类一.偏差行为的定义偏差行为,顾名思义,指偏畸、不正常的行为,与不良适应行为(或称适应欠佳行为)、问题行为或反社会或非社会行为等同时被通称使用。
台湾师大吴武典教授曾给予以简单的注释:“显著有异加有害,即是偏差行为。
”因此,所谓偏差行为似可解释为“显著异于常态而妨碍个人正常生活适应的行为。
”(吴武典,1985)适应良好的个体,通常能合乎心理健康的六大标准:(一)能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有较明确的自我概念。
(三)有满意的心理效应。
(四)有健康的身体。
(五)智能成熟、情绪成熟、道德成熟、社会行为成熟。
(六)能够接受现实。
而不良适应,意指与上述标准相悖者,包括行为上的敌意、破坏、违规、攻击、不服从等问题;性格上的焦虑、忧郁、攻击、依赖等特征,及带来的罪恶感、畏惧、紧张、逃避、深自刻责等问题和其他不成熟的行为。
因此,偏差行为可涵盖情绪障碍、性格异常、行为异常或由身体、智能等因素而衍生的不良适应行为。
二.偏差行为的分类对偏差行为,尚无一致通用的分类系统,一般是归为反社会行为或非社会行为。
杨国枢教授将初中生的问题行为分为三组:第一组是逃避性的问题行为,如偷窃、吸食药物等。
第二组是违抗性的问题行为,如攻击、违规等。
第三组是情绪性问题行为,如痴心妄想、忧郁等。
徐澄清教授根据多年处理儿童偏畸行为的临床经验,将适应欠佳行为分为六类:(1)外向性问题行为;(2)内向性问题行为;(3)焦急症侯群;(4)偏畸的习癖;(5)学业生活上的问题;(6)精神病行为偏畸。
吴武典教授(1985)从辅导的观点出发,也作了大抵相同的分类:(一)外向性行为问题:即通称的违规犯过行为或反社会行为。
包括:逃学、逃家、不合作、反抗、不守规律、撒谎偷窃、打架、破坏、捣乱、伤害等。
(二)内向性行为问题:即通称的情绪困扰或非社会行为。
包括:畏缩、消极、不合作、过分依赖、作白日梦,焦虑反应、自虐、自杀行为等。
(三)学业适应问题:成绩不理想,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往往兼具情绪上的困扰或行为上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