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剖析

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剖析
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剖析

中国历史要籍

一.名词解释

1.【跋文】

跋文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又称题跋或跋尾。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若干篇。

起源::跋文在中国汉晋时代还没有,唐代称“题某后”或“读某”,如《题燕太子丹传后》,《杜荀子》等,称“跋”,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欧阳修有《集古录》跋尾若干篇,是附在他所珍藏的碑文之后,考订和说明每篇碑文情况的。

用途:一般说来,跋文要比序文简括,主要是附于书或文章之后的说明性文字。但有的跋文带有记叙性,如宋代陆游的《跋李庄简公家书》,就是一篇简洁生动的记叙文。

分类:跋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其中包括读后感和考订书、文、画、金石碑文的源流、真伪等的短文;一类是文学性的,实际是优秀的散文小品。

现状:今人多将书后、文后的说明性文字署为后记,性质同于跋文。

2.【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是历史学内部诸学科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分支学科。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史学评论所关注的对象是史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是史学家对自身的史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而不是对外在的历史想象的研究。所以,史学评论属于历史学的反思学科一类,是反思学科内的一个分支。

3.【三通】

“三通”指宋代郑樵所作的《通志》,唐代杜佑所作的《通典》,和南宋马端临所作的《文献通考》。《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文献通考》是以《通典》为蓝本,重编的一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4.【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5.【政书】

政书是主要记载典章制度沿革变化及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的专书。由于它具有工具书的某些性质、特点,故人们也将其归入工具书的范畴。政书一般分两大类,一为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式政书,名称中一般有“通”字,如《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一为记述某一朝代典章制度的断代式政书,称为会典、会要,如《唐会要》、《元典章》等。

6.【尚书】

《尚书》是现存史书最古者,起源很早,主要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相传为孔子编定。将上古时期的尧舜一直到春秋时期的秦穆公时期的各种重要文献资料汇集在一起经过认真编选,挑选出100篇,这就是百篇《尚书》的由来。自西汉初以来,有今文、古文两种不同的传本。今文传自伏生,共有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出于孔子壁,由孔子后人孔安国传授。在西晋时均以失传。

7.【战国策】

《战国策》原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有关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的言论资料,到西汉曾经过刘向系统的整理,到北宋,又经过名儒曾巩的编订校补,成为现在的样子。战国时期国别史和汉民族历史散文集。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

8.【左传】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

9.【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体裁形式。

它克服了编年体记事分散和纪传体记事重复的缺点,在编年、纪传、政书三体之外又创立了一种新体裁,从而为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途径。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

10【编年体】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因为编年体是中国最古老的历史体裁。

11【纪传体】

纪传体就是以帝王或最高当权者在位的时间编年,记载各帝王或最高当权者在位时代的国家大事。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能够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表的综合。《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

12【前四史】

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西晋陈寿的《三国志》,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

①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年)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为“二十六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②《史记》是西汉司马迁私修史书,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其书上起皇帝轩辕,下至汉武帝初年。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③班固(32年—92年),字孟坚,汉族,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建武三十年(54年),班彪过世,班固从京城迁回老家居住,开始在班彪《史记后传》的基础上,撰写《汉书》,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中基本修成。班固一生著述颇丰。作为史学家,《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前四史”之一;作为辞赋家,班固是“汉赋四大家”之一,《两都赋》开创了京都赋的范例,列入《文选》第一篇;同时,班固还是经学理论家,他编辑撰成的《白虎通义》,集当时经学之大成,使谶纬神学理论化、法典化。

④《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⑤陈寿(233年-297年),字承祚。巴西郡安汉县(今四川南充)人。三国时蜀汉及西晋时著名史学家。少时好学,师事同郡学者谯周,在蜀汉时曾任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当时,宦官黄皓专权,大臣都曲意附从。陈寿因为不肯屈从黄皓,所以屡遭遣黜。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长广太守、治书待御史、太子中庶子等职。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元康七年(297年)病逝,享年六十五岁。

太康元年(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后,陈寿历经10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全书共65卷,36.7万字,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⑥《三国志》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代的断代史,同时也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陈寿曾任职于蜀汉,蜀汉覆亡之后,被征入洛阳,在西晋也担任了著作郎的职务。《三国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韦昭的《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蜀国无史,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作品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三国志最早以《魏志》、《蜀志》、《吴志》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已合为一书。《三国志》也是二十四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⑦范晔(398年—445年),字蔚宗,顺阳(今河南南阳淅川)人,南朝宋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出身士族家庭,元熙二年(420年),刘裕代晋称帝,范晔应招出仕,任彭城王刘义康门下冠军将军、秘书丞;元嘉九年(432年),因得罪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于任内著写《后汉书》。元嘉十七年(440年),范晔投靠兴王刘浚,历任后军长史、南下邳太守、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参与刘义康谋反,事发被诛,时年四十八岁。

范晔才华横溢,史学成就突出,其《后汉书》博采众书,结构严谨、属词丽密,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⑧《后汉书》是一部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13【会通】(郑樵的思想)

会合疏通之意。又作和会、融会、会释。或单称会。即会和疏通异说异义而调和其矛盾,以呈现其间真正之意义。盖佛教广对诸机,本有各种方便说法,复因流传之时间久远,地域广大,其教说或有矛盾相违之处,故须究明其义旨,会合疏通,俾使见其一致。

14【理校法】

理校法,出版校对方法之一。理校法是校对者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在通读中对原稿是非作出判断的校对方法。理校法的特点是凭借校对者的主观认识来进行是非判断。一是从分析字词含义入手进行推理判断,二是运用逻辑方法进行推理判断。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理校,都需要校对者对样稿书内容经过通读进行理解。理解是理校的中心,而准确的理解靠的是丰厚的知识积累。因此,在采用理校法进行校对时,要充分展开联想、推理、判断、识别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从而避免妄改。

15【他校法】

出版校对中的方法之一。即通过查检相关的权威工具书或权威著作,找到判断是非、改正错误的可靠依据,从而达到校对目的的校对方法。特点:1、范围最广,用力最劳。

2、非此法不能证明文字的讹误。

3、不宜轻改原文。

二、简答题

1.简述《尚书》的主要内容

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其中保存了若干殷周时代的历史文件和原始材料。主要是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书。

全部内容综合起来,大致可分为三组。

(一):关于尧、舜、禹、皋陶、启等人的远古历史传说;

(二):关于周朝建国初年的重要文献,尤其重点反映了周公旦的活动;

(三):一些零散孤立的档案,所属时代不同,各篇只涉及某一事件,和其他篇章没有直接的关联。

《尚书》各篇的文体也不尽相同,大多数篇章是“记言”,但也有些篇章是“记事”或“记言兼记事”。可以分为六类。

第一类是“典”,例如《尧典》。

第二类是“谟”,比如《皋陶谟》。

第三类是“训”,例如《伊训》。

第四类是“诰”,例如《大诰》

第五类是“誓”,例如《汤誓》。“

第六类是“命”,例如《文侯之命》。

2.简述《左传》在历史学上的价值地位

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就是保存了大量的史料。用史实疏证《春秋》,并且收录了很多关于春秋以前的史料。全书十八万字,材料丰富。

②《左传》在思想观念上,比《春秋》有很大的突破。

③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

④善于描写战争,但不单纯的写军事行动,而是着眼于政治,注意些战争的性质。给后世的教育影响是深刻的。

3.简述《国语》的特点及价值。

特点

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②《国语》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

③以纪言为主。

④思想与儒家接近,但对其他各家的观点并不排斥。

价值

①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国别体史书的发展开创了先例。

②《国语》记事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讫韩赵魏三家共灭智伯,共记了约五百多年的历史。

③《国语》在史料上的价值更高。

4.简述《战国策》的内容体例及其史料价值

①《战国策》是各国史官记载的有关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的言论资料。

②《战国策》是国别体史书

③《战国策》是一部历史书,当中有许多记载失实,但由于他的材料脱胎于先秦史书,他还是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5.《春秋》在我国古代史学史上的价值及作用

①在《春秋》的影响下产生了了许多效仿《春秋》的历史著作。如《左氏春秋》《虞氏春秋》《竹书纪年》等。

②《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部编年史书。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③《春期》是孔子所作,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孔子作《春秋》,整齐官府旧典,传布于民间,是功在百世,永不磨灭。

6.简述编年体的特点

①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②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③便于理清楚同时段的事件,不会重复记载。

④有些事情不便于记载。例如文化思想类,事件所造成的影响等。

7.简答《史记》的成书过程

成书背景:司马迁生活在汉武帝时代,是西汉的全盛时期。为了巩固西汉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证权,自觉地肩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的使命。

成书基础:司马迁父亲司马谈做太史令将近三十年,学识渊博,司马迁跟随父亲从小耳濡目染,阅遍官家藏书。并且继承了父亲修史遗志。

成书条件:司马迁四处游历,纵观天下山川形势,探访古迹,采集传说,收集修史的实际材料。

8.简述《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分为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本纪主要记载历代帝王或最高权力者。表就是用表格的方式,记载各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书分专题记载各种典章制度。世家主要记载诸侯世系,列传记述各时期将相大臣及各阶层代表人物的事迹。

9.简述《史记》的贡献

①《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②《史记》所搜集的各个时代的材料,极为丰富。

③《史记》当中反映了一些司马迁进步的观点。

④《史记》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它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和强大的动力。

10.简述《汉书》的成就与不足

①《汉书》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

②《汉书》在编排方法上,整齐严密。且“文赡而事详”,如在帝纪当中收入大量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奏疏、对策、著作和书信。

③《汉书》相较于《史记》,增添了很多传记,十志虽本于《史记》八书,却比《史记》八书丰富完备。

④《汉书》多用古字古义,文字艰深而难懂。

⑤《汉书》充满了封建神学思想。

11.简述《后汉书》的史学成就

①保存了后汉一代的史料。

②编纂方法有自己的特点,详略得宜,有侧重点。

③在思想性方面,褒奖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崇尚节义的人士。反对佛教、封建迷信思想。肯定了妇女的历史地位。

12.简述裴松之为《三国志》所做注的特点

①不专在解释文义,而重在补充材料

②为《三国志》补充缺漏的材料。

③纠正《三国志》记载的错误。

④对《三国志》记载的历史事件、人物进行评论。

⑤对各种不同的记载,暂时无法下结论的,采取兼蓄并存的方法

13.简述《华阳国志》的来源

①来自先秦典籍和“正史”

②来自当代和前代的巴蜀史志。

③来自成汉政府的各种文献档案

④来自常璩的亲身经历和实地调查的第一首材料。

14.比较《史记》和《汉书》

15.简述官修史书的利弊

有其积极作用:

一是修史人才济济,官修史书由政府出面组织,可以调动各类专家练手合作,提高修史质量。二是文献充分。官修史书由由政府出面组织,可以依靠国家行政手段,凡所需文献资料均可正常渠道获得。

三是利于保存文献。

一是不利于史家个人尽情发挥专长著史。由于官府和监修大臣的干涉,学术争鸣与思想自由受到限制。

二是削弱了史著的思想性。官修史书由官方组织,要求史书体现朝廷意志和官方意思,史学家们很难放手攥述,甚至曲笔维护,必然造成史著封建性加强而人民性削弱的现象。

16.简述《通典》的史学成就及对后世的影响

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②杜佑编写《通典》有系统地搜集了许多古代史料,除正史外,其他所引史料的原书,大都散失,这些史料就显得宝贵了。

③杜佑对《通典》各门及各门子目前后,大都有序评论或者评论,表述了作者对各项问题的看法,其中有不少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政治观点和史学观点,对唐代及后世史学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④杜佑编写《通典》是为了现实政治服务,对后世影响深远。

17.简述刘知几的思想特点

刘知几任务史学家应该有三长:才、学、识。“史才”就是指写作文章的表达能力。他所说的“史学”就是指掌握丰富的史料,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他所说的“史识”就是指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是非曲直的鉴别、判断能力。除上述三个条件外,还必须具有“仗气直书,不避强御”的高贵品质。

18.《资治通鉴》的编写程序

①丛目。协修人员按照分工,将各个朝代史料,按年月日的顺序加以排比,标明事目,注明材料所出篇卷,这叫做丛目,丛目要求尽量详备。

②长编。协修人员将丛目中的史料进行初步整理,经过选择,重新加以阻止,并在文字上做出初步修饰,写成长编。长编要求“宁失于繁,无失于略”

③由主编司马光就长编考其同异,删其繁冗,写成定稿。

19.《资治通鉴》的主要特点

①《资治通鉴》贯通古今,是一部杰出的编年体通史。

②《资治通鉴》搜集材料丰富,并考异求真。所用材料,除十七史外,凡前代史书在宋代尚存者,都搜集参考。对于一件事的不同记载,都互相补充,互相订正,然后写成。

③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编纂方法。从丛目到长编到最后的定稿。

编写了《通鉴考异》和《通鉴目录》。

④思想上,司马光摈弃之前的正闰之说、封建正统论。司马光采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办法来解决。

20.《资治通鉴》的价值

①《资治通鉴》贯通古今,是一部杰出的编年体通史。

②《资治通鉴》搜集材料丰富,并考异求真。所用材料,除十七史外,凡前代史书在宋代尚存者,都搜集参考。对于一件事的不同记载,都互相补充,互相订正,然后写成。

③有一套比较完善的编纂方法。从丛目到长编到最后的定稿。

编写了《通鉴考异》和《通鉴目录》。

④思想上,司马光摈弃之前的正闰之说、封建正统论。司马光采取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办法来解决。

21.简答清代考史名著

①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十七史商榷》是一部以校勘考订为主、同时兼历史评论的史学名著。

②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廿二史考异》实际已经超出乾嘉时期一般考据学著作的范围。既有文字校勘,又有史实考证,还兼做一些笺释工作。

③赵翼的《廿二史劄记》,并不单纯地局限于史事的考证与史籍的评论,还通过综合分析史料,评论了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社会政治问题。

22.就《日知录》简答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①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心性的学风

②旁征博引,考竟源流,提倡一种新的治学方法。

③在历史编纂学方面,顾炎武提出一些不错的见解,如“词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繁简之论兴而文亡矣”。并且强调了表志在史书当中的重要作用。

23.就《文史通义》简答章学诚的学术思想

①章学诚认为刘经皆史

②章学诚任务史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纲纪天人,推明大道,所以通古今之变,而成一家之言。”

③章学诚总结了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认为封建旧史学的体例必须改革,他指定了一套改革的原则,那就是“斟酌古今之史,而定文质之中,则师《尚书》之意,而以迁史义例通左氏之裁制焉。”

24.中国编年体史学的发展情况

①编年体史籍起源很早。

②春秋时期,孔子作的《春秋》是第一部编年体的史书,故编年体产生

③左丘明所作的《左传》也是编年体。

④后来,由汉至隋,虽然各代都有编年体的出现,但是总的情况不如纪传体盛行。

⑤隋唐宋元时期,编年体又得到了发展。

⑥编年体史籍包括的范围极广,历代各朝《实录》均属这个范围。

⑦唐朝时期,设立史馆起,每当新君即位,都要修前朝皇帝的《实录》,以后。沿袭为了定制。

⑧在隋唐宋元时期,司马光所修的《资治通鉴》是编年体的代表,它的产生,打破了汉隋时期编年体相对沉寂的局面。

25.中国纪传体史学的发展情况

①汉朝时期,司马迁作的《史记》是第一部的纪传体史书,此时纪传体产生。

②以后在汉隋时期纪传体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③汉朝时期,班固所作的《汉书》也是纪传体。

④三国时期,陈寿所作的《三国志》也是纪传体。

⑤在隋唐宋元时期,纪传体史籍有十七中之多,被官方承认的有十五种,取得“正史”的称号。

26.《天下郡国利病书》的体例与成就

虽名为地理书,但其实是记载中国明代各地区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历史地理著作

史料价值高,资料丰富,精审的考据,为后世研究明代的地理和社会经济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舆地山川总论,是全国地理的总论,分为地脉,形胜风土,百川考等四篇。

比较《史记》和《汉书》

①《史记》是纪传体通史,《汉书》是纪传体断代史。

②《史记》是私修史书,《汉书》是官修史书。

③司马迁思想开阔,观点新颖,批判性较强。班固则谨遵传统,奉行儒家思想。

④《史记》文字比较通俗易懂,《汉书》用古字古义,晦涩难懂。

中国历史遗产资料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单(25处) 1.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北京,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2.长城(北京,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3.敦煌莫高窟(甘肃,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4.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世界文化遗产) 5.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陕西,1987.12 世界文化遗产)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河北,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 7.曲阜孔府、孔庙、孔林(山东,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 8.武当山古建筑群(湖北,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 9.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西藏,1994.12 世界文化遗产) 10.丽江古城(云南,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 11.平遥古城(山西,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 12.苏州古典园林(江苏,1997.12 世界文化遗产) 13.颐和园(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遗产) 14.天坛(北京,1998.11 世界文化遗产) 15.大足石刻(重庆,1999.12 世界文化遗产) 16.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清东陵(河北)、清西陵(河北),2000.11 ;明孝陵(江苏)、十三陵(北京),2003.7 ;盛京三陵(辽宁),2004.7 世界文化遗产) 17..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安徽,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 18.龙门石窟(河南,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 19.都江堰—青城山(四川,2000.11 世界文化遗产) 20.云冈石窟(山西,2001.12 世界文化遗产) 21.中国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吉林,2004.7.1 世界文化遗产) 22.澳门历史城区(澳门,2005 世界文化遗产) 23.安阳殷墟(河南,2006.7.13 世界文化遗产) 24.开平碉楼与古村落(广东,2007.6.28 世界文化遗产) 25.福建土楼(福建,2008.7.7 世界文化遗产) 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位于陕西临潼县城东5公里,距西安36公里,是秦始皇嬴政的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顶部略平,高55米,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 皇帝陵,也是最大的皇帝陵。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1.5公里处发现从 葬兵马俑坑三处,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对外开放。[10] 北京故宫 北京故宫,1987.12 文化遗产。又称紫禁城,位于北京市区中心,为明、清两代北京故宫的皇宫,有24位皇帝相继在此登基执政。始建于1406年,至今已近600年。故宫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木构建筑群,占地72万平方米,建筑面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教学大纲 一、教学目的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史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一手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授课对象 大学本科一年纪师范班、文科基地班、世界史班和城市文化管理班,周三学时,一学期,总60学时,3学分。 三、教学环节、学时安排 1、课堂教学:40学时以上。 2、课堂讨论:经常化、随时进行。 3、课外作业:3次,占总成绩30%左右。 4、期末复习考试:4学时。占总成绩70%左右。 5、其他教学环节:参观图书馆古籍部。 四、教学手法与教学方法 1、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要史籍重点讲授。 3、向学生多展示历史要籍,多提问,多作古文今译练习。 五、教学内容 导言(1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二、大纲细目: 1、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 2、课程建设与教材简介 3、学习目的与方法 三、复习题: 1、何谓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 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何在? 第一讲《尚书》(2课时)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 二、大纲细目: 1、成书及流传经过 2、体例与内容 3、价值与问题 4、重要注释 5、《牧誓》讲解 三、复习题 1、简答《尚书》的成书经过及流传经过。 2、《尚书》内容、价值简介。 3、《牧誓》今译。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价值分析 王鹤云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资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教育资源、科学资源,是世界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对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在国际组织的相关文件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做了直接或间接的描述。笔者认为,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基石,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国家和民族赖以存在的基础和象征,是人们进行创造的源泉,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具有无以替代的重要作用,从而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价值体系: 历史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是从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历经岁月沧桑,保存、流传下来。例如,有相当一部分民间文学就是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反映着历史文化传统和文化变迁,是现代和传统之间流动的见证,我们可以从中活态地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发展水平、社会组织结构、生活风貌、道德习俗和思想禁忌。非物质文化遗产蓄积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精粹,保留了最浓缩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承载了过去,孕育着未来。人们可以通过有形的文化遗产和无形的文化遗产同遥远的祖先沟通,看到他们的身影,了解他们的生活状态,了解他们的思想,感受到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辨认出他们一步一步走过来的脚印。因此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群体或不同民族的文化积淀,反映了人类社会漫长历史所形成的文化和传统,是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它所代表的是鲜活的文化,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一个民族或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蕴含着该民族或群体的传统文化的最深根源,反映了他们的生活、生存方式,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或群体身份的原生状态,以及该民族或群体特有的思维方式、心理结构和审美观念等,体现出该民族或群体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因此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成为该民族或群体存在的标志和发展的根基。不同的民族或群体具有不同的文化模式,共同丰富、充实和维系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更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 精神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就是它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不脱离具体的民族历史和社会环境,它蕴涵着所属民族或群体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沉淀着发展的经验、生存的智慧,这些维系民族或群体血脉的因素反过来又世代塑造并延续了该民族或群体一脉相承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从而形成特有的文化传承和群体意识,使这种文化的价值在多元化的世界中得以展示和存续,成为一个民族最基本的识别标志。因此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的“活”体现,具有传承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生命动力、精神依托,是实现民族文化复兴、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源泉,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历史文化遗产

二轮复习资料 选修六世界文化遗产荟萃 【热点链接】 1.联合国《世界遗产名录》新增25个“世界遗产”项目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35届会议完成最新一轮的“世界遗产”项目申报的审议工作,多个国家的25处遗址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包括中国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新增的“世界文化遗产”。在这25个新的“世界遗产”项目中,3个为自然遗产,21个为文化遗产,还有1个为混合遗产——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至此,全球“世界遗产”总数增加到936项。其中183项为自然遗产,725项为文化遗产,28项为混合遗产。 2.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申遗成功 2011年6月24日,第35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在法国巴黎作出决议,同意将中国申报的文化遗产项目杭州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41项,位居世界第三。世界遗产委员会认为,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是文化景观的一个杰出典范,它极为清晰地展现了中国景观的美学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园林设计影响深远。 文化景观作为新的文化遗产类型,是人类和自然共同作用的产物,近年来日益受到世界遗产委员会、咨询机构和世界各国的重视。作为我国按照文化景观类型主动申报的第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由西湖自然山水、“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城湖空间特征、“两堤三岛”景观格局、“西湖十景”题名景观、西湖文化史迹和西湖特色植物六大要素组成。遗产类型多样、构成复杂,对保护和管理提出了很高要求。 杭州西湖文化景观能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对于世界遗产事业和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江西发现5000年前古土城遗址拟申报世界遗产 江西樟树古土城遗址筑卫古城位于长江流域赣江下游的清江盆地,是以新石器时代晚期为主的遗址,也有青铜时代的遗存,距今已有5000多年。古城遗址距樟树城区9公里,有高达20多米的土城墙,6个城门,一条内河和一条护城河,面积14.7万平方米。 1974和1977年,江西省博物馆、北京大学、厦门大学等单位曾两次进行发掘,发掘总面积约500平方米。发现下、中层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上层有商、西周、东周的遗物。在前面两次发掘中,发掘出石剑、石刀等文物。 根据国家文物局的建议,筑卫古城申遗工作也伴随发掘工作同时启动。发掘工作将为筑卫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积累第一手资料。据了解,筑卫古土城遗址是目前中国最完整的早期文明时期古城遗址之一,已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保护研究项目。当地为保护遗址,计划种植遗址防护林,防护林之内不允许新建建筑。 【综合解读】 1.概况: (1)什么叫世界遗产?它分为哪几类?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它所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代替的财富,是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勘误 一、上册74~110页《史记》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2001年9月第二版。 ①《秦始皇本纪节选》原文: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 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改正:下划线上的双引号应去掉。 ②廷尉李斯议曰:?②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 疏远,相攻击如……,周天子弗能禁止。改正:下划线上的“文武”之间应加顿号,即为“周文、武王”。 ③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③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 功臣,自为枝辅。改正:下划线上殷周之间加顿号即为“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 ④《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原文: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 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臵百官,④宫观僭於天子。

改正:下划线上的应该为“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⑤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谪削地,⑤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 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馀汉。改正:下划线上应为“是以燕、代无北边郡,” 二、下册162~180页《资治通鉴》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一》。 原文:《党锢之祸》[延熹九年秋七月],初,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①因师獲印周仲进。?②譏二家宾客,互相譏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由是甘陵有南北部,③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攻曹,南阳太守成以岑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滂尤刚劲,疾恶如雠。④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⑤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资乃止。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学中语曰:?⑥天下模楷李元礼;⑦不

环中国海_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保护

1992年1月创刊 【摘要】地球上的“地中海”不止有南欧—西亚—北非所环绕的地中海,还有“东亚地中 海”和“美洲地中海”等。“东亚地中海”又可分为“东南亚地中海”和“东北亚地中海”,其中心海域即国际上通称的“中国海”包括“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尽管近代以来“东中国海”和“南中国海” 已不再全部由中国行使主权和管辖,但近代之前则基本上全部是中国“华夷秩序”和“朝贡体制”下的“中国文化圈”内海域;在“环中国海”区域的沿海、岛屿和海域水下,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海洋文化遗产,其主体是中国海洋文化遗产。如何认识这些遗产的价值和实施国家保护与国际合作保护,既服务于国家海洋权益和文化遗产安全,又服务于国际友好,是值得重视的学术问题和实践问题。 【关键词】环中国海;海洋文化遗产;海洋权益;文化安全;国际合作【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00X (2011)04-0022-06 一、“东亚地中海”:中国海洋文化圈的区域结构与历史内涵 “地中海”,是对所有被陆地环绕的海域的统称。但是,由于世界其他海域没有直接称名为“地中海”的,因此“地中海”才成了欧亚大陆西南部与非洲北部介于亚、非、欧三洲之间的广阔水域的专用名词。事实上,世界上可以看作是“地中海”的海域,至少还有“东亚地中海”,包括中国东部沿海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台湾岛屿所环绕的“东北亚地中海”即黄渤海—东海,和南中国大陆—台湾岛—海南岛—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即菲律宾群岛和印度尼西亚群岛—东南亚群岛所环绕的“东南亚地中海”即南海;南北美洲之间的“美洲地中海”即加勒比海及墨西哥湾;较小区域的“地中海”还有欧洲北部的北海及波罗的海,东欧地区的黑海,西南亚地区的波斯湾,东北亚中国黑龙江与俄罗斯滨海地区东南部—朝鲜半岛东部(东面)—日本列岛西面所环绕的日本海(韩国主张称为东海,中国在清代黑龙江东部沿海地区被俄罗斯侵占之前称之为鲸海、南海)等。 人类海洋文化的主要区域,主要是在这些个大型和中小型的“地中海”区域发展起来的。其中环大型“地中海”的海洋文化区域大多涵括着环中小型“地中海”的区域,使环中小型“地中海”的海洋文化区域呈现为“亚区域”,也有不少环中小型“地中海”的区域有着自己更多的独立性特征。 “东亚地中海”,由“东北亚地中海”和“东南亚地中海”构成。“东北亚地中海”即黄渤海— “环中国海”中国海洋文化遗产的内涵及其保护 曲金良

文化遗产价值

五台山文化遗产价值 1五台山的佛教雕塑、壁画和石刻代表了人类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某一时间跨度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在建筑、技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和景观设计方面展示了人类文化之间的重要交流。 3.独特地或至少杰出地见证了一种文化传统或一种已经消失或依然存在的文明。五台山的佛教建筑、佛塔和佛像,全方位地见证了两千年间佛教中国文化的成功演变及其在东亚地区的传播过程。为已消逝的中国皇家道场文化以及生命力依然旺盛的文殊信仰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证。4.人类历史上某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的某种建筑物、建筑风格、科技组合或景观方面的杰出范例。五台山寺庙建筑群可作为中国传统佛教建筑5.直接或明显地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生活传统、思想信仰、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11.提升五台山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12.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 3.推动旅游经济的发展 4. 带动周边经济发展 峨眉山以其持殊的地理位置,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观,典型的地质地貌,保护完好的生态环境,特别是地处世界生物区系的结合和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点,珍稀濒危物种繁多。近二千年来,创造和积累了以佛教为主要特征的丰富文化遗产。峨眉山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美学、科研、科普和游览观光价值,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平遥古城是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是中国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为人们展示了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及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 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存. 汉民族的传统文化特色完整的古代民居群落发达的金融城市 丽江古城古城丽江把经济和战略重地与崎岖的地势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古城的建筑历经无数朝代的洗礼,饱经沧桑,它融汇了各个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声名远扬。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丽江古城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少数民族传统聚居地,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一)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历史意义二)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标志中国古代造园与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四)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物资料 莫高窟地处丝绸之路的一个战略要点。它不仅是东西方贸易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宗教、文化和知识的交汇处。莫高窟以其雕像和壁画闻名于世,展示了延续千年的佛教艺术。敦煌石窟艺术是集建筑、雕塑、绘画于一体的立体艺术,古代艺术家在继承中原汉民族和西域兄弟民族艺术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外来的表现手法,发展成为具有敦煌地方特色的中国民族风俗的佛教艺术品,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中外友好往来等提供珍贵资料,是人类文化宝藏和精神财富。 长城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万里长城从春秋战国开始,伴随着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行进。金戈铁马、逐鹿强场、改朝换代、民族争和等在长城身上都有所反映。在万里长城身上所蕴藏的中华民族2000多年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的内涵十分丰富 云冈石窟,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这些佛像,都留有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艰辛。这些佛像与乐伎刻像,还明显地流露着波斯色彩。这是我国古代人民与其它国家友好往来的历史见证。云冈石窟,是在我国传统雕刻艺术的基础上,吸取和融合印度犍陀罗艺术及波斯艺术的精华所进行的创造性劳动的结晶。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专业教学大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教学大纲 一、说明 (一)课程性质:《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2》是历史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 (二)教学目的: ①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中国历史文献方面的基础知识; ②提高学生阅读古典文献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从专业角度运用史料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学内容:隋唐宋元至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和选文。 (四)教学时数:全部课程的教学总时数约54个课时(一学期,周3课时) (五)教学方法: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展示图书,多作阅读、检索、翻译等练习。 3、课上增加学生发言、参与讨论的机会,应占总课时数的20%以上。 二、课程内容 第三编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八章纪传史的大量编修 教学要点: 隋唐宋元时期的社会背景、史籍编修概况、对后世的影响。唐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牛弘传》、《刘毅传》、五代、宋修纪传体史书及选文《通志总序》、元修纪传史举要及选文《王安石传》。 教学时数: 10学时 教学内容: 1.1 隋唐宋元时期史籍介绍(1) 1.2 唐修纪传史举要(4) 1.3 五代、宋修纪传史举要(3) 1.4元修纪传史举要(2) 第九章编年体的发展 教学要点: 《资治通鉴》介绍及选文、《资治通鉴》续编介绍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资治通鉴》介绍(1) 1.2 选文《魏孝文帝迁都》(2) 1.3 《资治通鉴》续编介绍(1)

第十章政书体的创始与发展 教学要点: 政书体的概念及发展源流,《通典》及续编、《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会要体概念及《唐会要》、《五代会要》等介绍,选文《文献通考总序》、《朱敬则请择史官》。 教学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典》及续编介绍、选文(2) 1.2 《文献通考》及续编介绍、选文(2) 1.3 《唐会要》、《五代会要》及其他会要介绍、选文(2) 第十一章纪事本末体的创始 教学要点: 纪事本末体的概念,纪事本末体的发展过程,代表性著作,优缺点,纪事本末体的续编和仿作,选文。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通鉴纪事本末》及续编和仿作(2) 1.2 选文《杨氏之宠》(1) 第十二章唐宋时期方志地理名著 教学要点: 方志地理书的发展源流,唐宋时期方志地理书的体例特征和编修状况。 教学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1 《元和郡县图志》介绍(2) 1.2 《太平寰宇记》介绍唐(1) 1.3 《元丰九域志》介绍(1) 第十三章中国第一部史学评论著作《史通》的产生 教学要点: 史学评论的概念及发展过程,《史通》的内容及影响,选文《二体》、《曲笔》。 教学时数: 3学时 教学内容: 1.1 史学评论及《史通》介绍(1) 1.2 选文《二体》、《曲笔》(2) 第四编明清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第十四章纪传史的续修 教学要点: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 《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古文尚书》:西汉武帝时鲁共王从孔壁中发现,因其由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相传有二十九篇,其中包含《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诸书。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5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6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7 《史记》:《史记》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8 纪传体: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以为人物立传记的方式记叙史实。司马迁的《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及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我国传统史书的一种体裁,以人物传记为中心叙述史实。纪是帝王本纪,列在全书前面,传是其他人物的列传,始于汉代司马迁所著的《史记》。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 9 班固:(建武八年32年-永元四年92年)东汉官吏、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班彪之子,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大全及图片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属于下列 各类内容之一者,可列为文化遗产:①文物:从历史、艺术 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建筑物、雕刻和绘画, 具有考古意义的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住区及各类文物 的综合体;②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因其建 筑的形式、同一性及其在景观中的地位,具有突出、普遍价 值的单独或相互联系的建筑群;③遗址: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共同杰作以及考古遗址地带。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①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②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③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④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入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⑤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⑥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只有在某些特 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它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人《世界遗产名 录》的理由。) 长城 The Great Wall 举世闻名的中国古建筑万里长城,东起渤海湾山海关,西至甘 肃省的嘉峪关。穿过崇山峻岭、山涧峡谷,绵延起伏1.2万余华里, 横跨中国北方七个省、市、自治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御敌,便据险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把分段的防卫墙连接起来,建成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以后各朝又陆续加固增修。到了明代(1368年至1644年),在旧有的基础上逐渐改建成如今的面貌。万里长城气魄雄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更多>> 故宫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位于北京市区中心。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四年至十八年(1406-1420年),后经多次重修与改建,仍保持原有布局。占地7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屋宇9000余间,周围宫墙高10余米,长约3公里,四脚矗立风格绮丽的角楼,墙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环绕。整个建筑群气势宏伟豪华,布局开阔对称,内外装饰壮丽辉煌,是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4年7月1日,沈阳故宫作为明清皇宫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更多>>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国篇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以及传统手工艺等,不但世代相传,还在人和历史、自然的影响互动下,被不断地再创造。目前总共有7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占了22项,加上此前入选的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和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已拥有26项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第一。 世界文化遗产的数量能够反映某地区、某国家的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程度,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不仅能被世界瞩目,还能被更好地保护传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确定文化特性、激发创造力和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在不同文化相互宽容、协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于1998年通过决议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评选。 根据2003年10月17日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规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设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两个名录,从今年开始申报每年举行一次,数量也不再受限制。 一.2001年申报成功 1、昆曲 昆曲是现存的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起源于明代(公元14~17世纪)。昆曲的唱腔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对中国近代的所有戏剧剧种,如川剧、京剧都有着巨大的影响。昆曲表演包括唱、念、做、打、舞等,这些内容亦是培训京剧演员的基本科目。昆腔及其戏剧结构(旦、丑、生等角色)亦被其他剧种所借鉴。《牡丹亭》、《长生殿》成为传统的保留剧目。昆曲表演用锣鼓、弦索及笛、箫、笙、琵琶等管弦和打击乐器伴奏。昆曲的舞蹈动作主要分作两类,具有丰富的表现力。 二.2003年申报成功 1、古琴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琴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地位,和中国的书画、诗歌以及文学一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承载者。古琴是中国独奏乐器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人们弹奏古琴往往不仅是为了演奏音乐,还和自娱自赏、冥思、个人修养以及挚友间的情感交流密不可分。从早期的文学作品以及考古发现中,可以得知古琴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的演奏是一种高雅和身份的象征,因此它成了一种贵族和文人的精英艺术,而不是一种面向大众的表演艺术。实际上,古琴和中国文人的历史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因为它是中国文人所必需的素质修养“琴、棋、书、画”当中的一种,且位居其首。古琴艺术吸纳了大量优雅动听的曲调,演奏技法复杂而精妙,而且有着独特的记谱法,大量乐谱都是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 古琴有七根弦,十三个徽,通过十种不同的拨弦方式,演奏者可以演奏出四个八度。古琴的演奏有三种基本技巧:散、按、泛。“散”是空弦发音,其声刚劲浑厚,常用于曲调中的骨干音;“泛”是以左手轻触徽位,发出轻盈虚飘的乐音(泛音),多弹奏华彩性曲调;“按”是左手按弦发音,移动按指可以改变有效弦长以达到改变音高的目的。同一个音高可以在不同弦、不同徽位用散、按、泛等不同方法奏出,音色富于变化。 三.2005年申报成功 1、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2005年11月25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第三批“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我国政府申报的“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全票通过,成为“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木卡姆”为阿拉伯语,意为规范、聚会等意,这里转意为大曲,是穆斯林诸民族的一种音乐

中国历史要籍 试题1

四川省2006年4月《文献学》自考试题 一、单选 1、我国第一部分类编目的国家藏书目录是:() A、《汉书·艺文志》 B、《七略》 C、《七录》 D、《隋书·经籍志》 5、恩格斯曾谈到法国《人间喜剧》的作者巴尔扎克,要知道出自恩格斯的哪能篇文献,应查:() A《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主题索引》B《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名索引》C《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名目索引》D《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短句速查手册》 …… 10、作为我国近代图书馆目录的先驱,力图统一目录中新学与旧学分立的倾向的图书目录是:() A《西学书目表》 B《古越藏书楼书目》 C《崇文总目》 D 《书目答问》 …… 15、我国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检索的研究工作始于:() A1966年,B、1971年,C、1975年,D、1987年 二、多项选择题: 16、文献检索步骤心要包括:() A、分析检索课题,B选择检索工具,C索取原文,D选择检索方法或检索途径,E鉴别文献真伪 …… 20、要换算古代某年为公元年,可使用:() A《中国历史纪年表》,B《大众万年历》,C《公元干支推算表》,D《新编中国三千年历日检索表》,E《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 三、名词解释: …… 25、“四分法” 四、简答题: 26、《十三经索引》编排有什么特点? …… 29、直接检索法有什么优缺点? 五、论述题: 30、举例分析文献检索的意义和作用。 …… 六、综合应用题: 32、要进行《苏州园林》的教学,请说说应查阅哪些资料?并具体说明检索内容。 参考答案 1、B 5、B 10、B 15、C

16、ABCD 20、ACDE 21、检索语言:检索语言是根据文献信息检索的需要创造出来的一种人工语言,由词汇和语法组成,可分为:分类检索语言、主题检索语言、代码检索语言三种。分类主题一体化语言和自然语言代表了未来检索语言的发展方向。 25、“四分法”:四分法是我国古籍图书的分类标准,西晋初年,荀勖撰《中经新簿》,改 六分法为甲乙丙丁四部。唐代魏征撰《隋书.经籍志》,以以经、史、子、集类名标示四部,奠定了四分法的基础。清代纪昀等编纂《四库全书》时对四部分类又加以整理,使四分法日臻完善。 四分法:是古代图书的一种分类法,始于晋代“荀勖”编的《中经新薄》,把群书分为“甲、乙、丙、丁”四类。后来,唐的《隋书·经籍志》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逐渐成为我国类分古籍的主要方法。

中国历史要籍最终版剖析

中国历史要籍 一.名词解释 1.【跋文】 跋文是文体的一种。写在书籍或文章的后面,多用以评价内容或说明写作经过等,又称题跋或跋尾。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跋尾若干篇。 起源::跋文在中国汉晋时代还没有,唐代称“题某后”或“读某”,如《题燕太子丹传后》,《杜荀子》等,称“跋”,最早见于宋代欧阳修,欧阳修有《集古录》跋尾若干篇,是附在他所珍藏的碑文之后,考订和说明每篇碑文情况的。 用途:一般说来,跋文要比序文简括,主要是附于书或文章之后的说明性文字。但有的跋文带有记叙性,如宋代陆游的《跋李庄简公家书》,就是一篇简洁生动的记叙文。 分类:跋文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学术性的,其中包括读后感和考订书、文、画、金石碑文的源流、真伪等的短文;一类是文学性的,实际是优秀的散文小品。 现状:今人多将书后、文后的说明性文字署为后记,性质同于跋文。 2.【史学评论】 史学评论是历史学内部诸学科中的一个比较特殊的分支学科。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史学评论所关注的对象是史学,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历史;是史学家对自身的史学研究活动及其成果的研究,而不是对外在的历史想象的研究。所以,史学评论属于历史学的反思学科一类,是反思学科内的一个分支。 3.【三通】 “三通”指宋代郑樵所作的《通志》,唐代杜佑所作的《通典》,和南宋马端临所作的《文献通考》。《通志》是继司马迁《史记》之后的又一部纪传体通史。《通典》是一部专门记载历代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文献通考》是以《通典》为蓝本,重编的一部叙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 4.【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介绍

1、北京故宫。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旧称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轴线的中心,是中国古代宫廷建筑之精华。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之一。 北京故宫 2、颐和园。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颐和园 3、长城。长城(Great Wall),又称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是一道高大、坚固而连绵不断的长垣,用以限隔敌骑的行动。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

4、天坛。天坛,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 级旅游景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在北京市南部,东城区永定门内大街东侧。占地约273万平方米。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乾隆、光绪时曾重修改建。为明、清两代帝王祭祀皇天、祈五谷丰登之场所。 天坛 5、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坐落在北京城西南房山区周口店龙骨山脚下,是一座古人类遗址博物馆,始建于1953年。1929年,中国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先生在龙骨山发掘出第一颗完整的“北京猿人”头盖骨化石,震撼了全世界。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 其他的还有: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山西平遥古城,云冈石窟,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云南丽江古城,江苏苏州古典园林,重庆大足石刻,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甘肃莫高窟,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河南龙门石窟,山东曲阜孔庙孔林孔府,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清东陵、清西陵、明孝陵、十三陵),四川青城山-都江堰、安徽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澳门历史城区,殷墟,开平碉楼与村落,福建土楼,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古建筑群,元上都遗址,云南红河哈尼梯田,新疆天山。 至2013年6月,中bai国已有45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du 入《世界遗产名录》,zhi6月dao22日在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一、名词解释及填空 1、《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今文传自伏生,《古文尚书》出自孔子壁中。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严格的说《尚书》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它记事上起于尧,下至秦穆公。,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故司马迁作《史记》,采用了《尚书》的大部分,足见其史料价值很高。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为左丘明所作。其在体例上有4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同《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第二个特点是用史实疏证《春秋》;第三个特点是《左传》叙事,不仅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第四个特点是《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史料,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也有很大突破,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记载了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讫韩赵魏三家共灭智伯约500多年的史事。在体例上有3个特点。第一个特点就是按照国别叙述史实,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二个特点就是以记言为主;第三,它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不是著述体的历史著作。思想上虽然接近儒家,但对其它各家的观点并不排斥。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主要有2点:从体例上说,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国别体史书的发展开创了先例;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证。 4、《战国策》:原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有关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的言论自由,由西汉刘向和北宋曾巩整理成型。体例与《国语》相同,是按照国别、按时间顺序记事。其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战国策》是一部历史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也有很多记载失实。 5、《史记》: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原名《太史公记》。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学独立地位,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6、《汉书》:班固所作,内容上起汉高祖,下终汉平帝、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230年的史事。它开创了以记传断代为史的先例,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从思想观点来讲,它充满封建神学思想,多用古文古义,文字艰深难懂。但《汉书》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整齐、严密;《汉书》的十志,虽然本于八书,但远比《史记》八书丰富完备;文赡而事祥;增传也不少。 7、《三国志》:作者陈寿,体例属于纪传体的分国史,全书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至吴灭亡西晋统一全国,近100年的历史。《三国志》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记载人物事迹的纪传。叙事条理清楚,质朴无华,取材谨慎,不苟下笔,评论人物基本上准确。 8、《后汉书》:作者范晔,全书共十纪、十志、八十列传,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本书的首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后汉一代的史料,它将有关治道的论文及重要的词赋都收入在每个作者的传中。《后汉书》专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名师精编优秀教案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教学教案 第一篇: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史籍丰富。中国古代史学的发达,在世界上是比较突出的,这和我国古代史官制度的健全、史官设置之早是分不开的。 一、史官的出现:(史官:历代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 因为要有史籍须先有史官,而中国古代的史官,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经出现了。《吕氏春秋.先识篇》“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这说明,在夏代的国家机构中,是设有史官的。 三代时期的史官,其职能如下: 1、夏之史官:其职能含有劝谏,主要掌管天时星令,或者说是掌管法典的大臣。 2、商之史官:其职能主要是职掌记录时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官吏。 3、周之史官:周朝史官规模日渐扩大,并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⑴、大史:职位很高,参加新王册命典礼,王为国家大事,还要访问大事。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⑵、小史:秩卑(秩是指俸禄,也指官的品级。)“小史”在古代是一种礼官,其职务是“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大祭祀,读礼法,史以书叙昭穆之俎篮。大丧、大宾客、大会同、大军旅、佐大史,凡国事之用礼法者,掌其小事。其职务是佐大史。 ⑶、内史:其位最尊,西周始置,常奉王命策命臣下。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凡四方之事书则读之。内史掌册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名王命,并将副本加以保存。有时也奉命出使诸侯国。 ⑷、外史:秩亦卑。》:《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泛指古代文献资料)。”即掌管当代和古代的的文书档案材料。 ⑸:御史:秩亦卑,是中国古代一种官名。先秦时期,天子、诸侯、大夫、邑宰皆置,是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也就是说,御史主要是记录时事。 五史其共同点都有记载时事和掌管文书的职能。总之,从夏代起,在夏、商、周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便开始设置了史官。他们当时所记载的时事和掌管的文书,就成了异日极可宝贵的历史资料。这种资料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就可以加工整理,编纂成为史书。这样就产生了我国初期即先秦时期的史籍了。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第一节:《尚书》介绍 一、《尚书》简介:中国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原意是“上古的史书”,见P5.是商周两代统治者的讲话记录及东周战国时期根据远古材料加工编成的虞夏事实记载。它又称为《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汉武帝时被列为儒家五经之一。(《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加上《乐》则称之为六经。)唐宋以后更是士子科举进身的必读之书。故又称《书经》。 《尚书》是一部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汇编,它记载了虞夏商周的一些重要的历史事实,保存了上古大量的政治、哲学、天文地理、刑法等方面的资料。因此历代学者都非常重视对它的学习和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