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的内容大部分是殷商王室占卜的记录。
二、金文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
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
三、《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四、《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分“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诗经》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五、《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
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
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
优缺点:(1)首创国别体。
(2)与《左传》互相参证补充,史料价值高。
(3)缺点:文风、语言不统一。
六、《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
七、《左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八、《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告成。
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勘误一、上册74~110页《史记》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2001年9月第二版。
①《秦始皇本纪节选》原文:廷尉斯等皆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今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①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改正:下划线上的双引号应去掉。
②廷尉李斯议曰:‚②周文武王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周天子弗能禁止。
改正:下划线上的“文武”之间应加顿号,即为“周文、武王”。
③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③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
改正:下划线上殷周之间加顿号即为“臣闻殷、周之王千馀岁,”④《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原文:而内地北距山以东尽诸侯地大者或五六郡,连城数十,臵百官,④宫观僭於天子。
改正:下划线上的应该为“置百官,宫观,僭於天子。
”⑤吴楚时,前后诸侯或以谪削地,⑤是以燕代无北边郡,吴、淮南、长沙无南边郡,齐、赵、梁、楚支郡名山陂海咸纳馀汉。
改正:下划线上应为“是以燕、代无北边郡,”二、下册162~180页《资治通鉴》节选,参考本:岳麓书社出版的《资治通鉴一》。
原文:《党锢之祸》[延熹九年秋七月],初,帝为蠡吾侯,受学於甘陵周福,及即位,擢福为尚书。
时同郡河南尹房植有名当朝,乡人为之谣曰:‚天下规矩房伯武,①因师獲印周仲进。
‛②譏二家宾客,互相譏揣,遂各树朋徒,渐成尤隙。
由是甘陵有南北部,③党人之议,自此始矣。
汝南太守宗资以范滂为攻曹,南阳太守成以岑为功曹,皆委心听任,使之褒善纠违,肃清朝府。
滂尤刚劲,疾恶如雠。
④滂甥李颂素无行,中常侍唐衡以属资,⑤资用为吏,滂寝而不召。
资迁怒,捶书佐朱零,零仰曰:‚范滂清裁,今日宁受笞而死,滂不可违。
‛资乃止。
郡中中人以下,莫不怨之。
于是二郡为谣曰:‚汝南太守范孟博,南阳宗资主画诺;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但坐啸。
‛太学诸生三万余人,郭泰及颍川贾彪为其冠,与李膺、陈蕃、王畅更相褒重。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一、《尚书》:是现存史书中最古者,主要是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
东汉王充解释《尚书》的名称说:《尚书》者,上古帝王之书,或以为上所为,下所书,故谓之《尚书》。
地位和作用:相传为孔子所整理,选编成一百篇,后经秦代焚书坑儒,损失很大。
要职:1、在明仁君治民之道 2、在明贤臣事君之道。
对后代的作用:1、《尚书》实际上是二十八篇,每篇有一个标题,在一个标题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2、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 3、作为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先例。
严格的说过《尚书》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我国史籍的雏形,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二、《春秋》:是西周、春秋时期编年史书的统称,周王室和一些诸侯国都著有《春秋》。
这里所要介绍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其体例是编年体。
编年体:是按年月日顺序记载历史事迹,起源于春秋时代。
优点:便于考察历史事迹发生的具体时间,易于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以避免重复论述。
缺点: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个历史事件的全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编排的事迹,以致详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和文化情况。
《春秋》是春秋时期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编写的《鲁春秋》并修改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存最早的编年史。
地位和作用:1、《春秋》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史,对中国史学体例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2,、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开后世私人修史的先例,是我国史学史上的一件大事。
3、孔子也是私人办学的开创者,4、孔子的《春秋》记事以明义,垂言以立教。
三、《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体例特点:1、同《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2、用史实疏证《春秋》3、叙事,不只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
成就:1、保存了大量史料,是研究春秋时期最重要的史书。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蜗)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蜗)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上)《尚书》《尚书》是现存史书中最古者。
主要是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不过其中有些篇,如:《尧典》、《皋陶谟》、《禹贡》等,不会是当时的史官所记,可能是后人(战国时代)根据传闻整理而成。
《今文尚书》:由于伏生所传《尚书》是用当时通行文字隶书写成,所以叫《今文尚书》。
它首由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以后世代相传,而有欧阳之学及大小夏侯之学三家。
《今文尚书》是真《尚书》!《古文尚书》:就是得自孔子壁中的《尚书》,以其用古文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今古文《尚书》西晋均已佚散失传!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吏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即十三经注疏本)《尚书》)。
对此书,宋以前的经学家多不怀疑,唐代孔颖达作《尚书正义》就是根据这个本子,至清代阎若璩作《古文尚书疏证》,遍举其作伪的证据,这才断为伪《尚书》。
《尚书》(今文)不是一部成熟的历史著作,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学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它记事上起于尧,下讫秦穆公。
它是纪事本末体的萌芽。
所谓《尚书》,实际上又是我国编年体的开端,特别是《禹贡》一篇总结了秦统一以前的地理知识,记载了九州的地理情况。
它作为中国最早的一篇地理志,又为后世书志体开其先例。
关于《尚书》的注本:唐孔颖达《尚书正义》。
清孙星衍《尚书古今文注疏》。
《春秋》《春秋》一书,是孔子根据《鲁春秋》修改而成的。
上起鲁隐公元年(bc722),下讫鲁哀公十四年(bc481),共242年。
为编年体。
其所以叫编年体,是因为它记事的方法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春秋》纪年,是按鲁君在位的时间,但纪时纪月,则按周历。
《春秋》记载最多的,是政治活动,其中以记各国之间的征战所占比重最大。
关于《春秋》的作者,传统的说法是孔子。
最早见于《左传·成公十四年》:“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
非圣人,谁能修之?”孔子的《春秋》其不同之处,不在于体例,也不在于记载的内容,而在于“其义”,“其义”就在于维护周礼。
历史要籍选读

历史要籍选读第一编先秦时期史籍介绍及选文第先秦时期史籍序言一史官的设置在夏代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
史官的最初义,是古代记事之史官。
在殷周,凡是职掌记事、起草公文、保管文书的,都称为史官。
二史官的分工周初,随着国家机构的扩大和官府文书事务的增多,史官也逐渐增多,且有了较细的分工。
据《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1、大史秩尊,新王登位,参加策命典礼,亦掌记事,保管文书。
(又称右史;记事)2、小史秩卑,其职佐大史。
3、内史秩最尊,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书王命。
(又称左史:记言)4、外史秩卑,掌管文书档案及古代文献。
5、御史秩卑,掌管图书。
三先秦时期的史籍先秦时期的史籍,其书已逸,其名还存的有60余种。
现存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
第一章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尚书》介绍一《尚书》的编订《尚书》是现存史书中最古者,共28卷,主要记录古代帝王的言论。
因“上所言,下为史所书”,故曰《尚书》。
相传现今《尚书》为孔夫子删定而成,《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二今文、古文《尚书》的真伪问题1、《今文尚书》是传自秦汉时期的伏生,由通行隶书写成,伏生教张生及欧阳生,后世代相传,而有欧阳之学与大小夏侯之学三家。
《今文尚书》是真尚书。
2、《古文尚书》传自(西汉)孔安国,由古字记载,西晋时已失传。
也是真的尚书。
3、《古文尚书》指东晋时期梅赜所献“古文尚书”,将伏生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分为三十三篇,再搜集其它资料胡乱编成二十五篇,凑足所谓《古文尚书》五十八篇数目。
我们说梅赜所献《古文尚书》是伪书,但依《今文尚书》分成的三十三篇却是真的。
三尚书体例以及地位、作用1、《尚书》是一步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它记事上起于尧,西安迄秦穆公。
2、在体例和编纂方法上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1), 是记事本末体的萌芽,《尚书》每篇都有一个标题,在标题之下记一个完整的人或事件,(2)、是我国编年史的开端,全书编排,是按朝代,先《虞夏书》,然后是《商书》、《周书》。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教学大纲一、教学目的《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课程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思想为指导,通过科学、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历史要籍方面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古代史的能力;初步具备运用一手史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
二、授课对象大学本科一年纪师范班、文科基地班、世界史班和城市文化管理班,周三学时,一学期,总60学时,3学分。
三、教学环节、学时安排1、课堂教学:40学时以上。
2、课堂讨论:经常化、随时进行。
3、课外作业:3次,占总成绩30%左右。
4、期末复习考试:4学时。
占总成绩70%左右。
5、其他教学环节:参观图书馆古籍部。
四、教学手法与教学方法1、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
2、贯彻少而精的原则,重要史籍重点讲授。
3、向学生多展示历史要籍,多提问,多作古文今译练习。
五、教学内容导言(1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的一般情况,课程特点、教学目的、课程要求、学习方法等,提高对该课程学习的自觉性。
二、大纲细目:1、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2、课程建设与教材简介3、学习目的与方法三、复习题:1、何谓历史、历史学和历史要籍?2、学习本课程的目的何在?第一讲《尚书》(2课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最早的史书的同时也是儒家经典之一的《尚书》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价值与问题以及重要注释本,并通过《牧誓》篇的选读加深对该书的认识。
二、大纲细目:1、成书及流传经过2、体例与内容3、价值与问题4、重要注释5、《牧誓》讲解三、复习题1、简答《尚书》的成书经过及流传经过。
2、《尚书》内容、价值简介。
3、《牧誓》今译。
第二讲《史记》(3课时)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纪传体史书的鼻祖《史记》的成书经过、体例与内容、成就与不足及名篇的讲解,从而掌握这部伟大史著的基本情况。
二、大纲细目1、作者及成书经过2、体例与内容3、成就与不足4、重要注释5、《秦始皇本纪》讲解三、复习题1、《史记》简介2、史学界一致公认《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史著,原因何在?3、《秦始皇本纪》今译。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
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
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春秋》: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按年记载了春秋时鲁国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或十六年间(前722-----前481或前479)的历史大事。
该书略有残缺,尚保留一万六千多字。
其纪年依据鲁国,但记述范围却遍布当时整个中国。
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天文气象物质生产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是当时时有准确时间地点人物的原始记录,但其记述事件简约。
《今文尚书》:儒家经典《尚书》的一种,我国上古历史文件的汇编。
古《尚书》经秦焚书亡失。
汉初秦博士伏胜传二十九篇。
后学者递相授受,分大小夏侯及欧阳三家。
因其以汉隶书写,区别于古《尚书》,故称今文尚书。
是中国上古历史文件和部份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内容涉及原始公社末期、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的史实。
《古文尚书》:西汉武帝时鲁共王从孔壁中发现,因其由古字写成,故称《古文尚书》。
相传有二十九篇,其中包含《尧典》《禹贡》《洪范》《微子》《金滕》等诸书。
今本《古文尚书》总体认为是晋代梅赜伪造,但也存在争议。
5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之一。
《后汉书》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又一部私人撰写的重要史籍。
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后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纪十卷和列传八十卷的作者是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与选读

幻灯片1第二編秦漢三國魏晉南北朝時期史籍曲阜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韓鋒2014.12幻灯片2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史籍序言(前221年——589年)●歷史時期從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起,到公元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止,首尾共810年,是為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時期。
幻灯片3●史籍地位●這個時期是我國史籍進一步發展並取得其獨立地位的時期。
其突出表現是玄學的興起、佛教的輸入、道教的勃興及波斯、希臘文化的羼入。
但是,這一時期的後期,中國文化的發展受到長期的封建割據和連綿不斷的戰爭的影響。
幻灯片4一、秦代史籍●秦代史籍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在我國歷史上不占重要地位。
●主要原因:●秦朝是以武力建立起的統一王朝,始終重農重戰,強調嚴刑峻法,忽視學術文化。
●焚書坑儒,使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摧殘。
●國祚甚短,還來不及覺悟到發展史學的重要性。
幻灯片5●秦史籍僅有《秦紀》(記載先君至二世的歷史)、《奏事》20篇(秦代文獻彙編,包括秦時大臣奏事及刻石名山之文。
●石鼓文(獵碣)●嶧山刻石●泰山刻石●瑯琊刻石●之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幻灯片6出土秦簡彌補秦史空白●1975年底,湖北省雲夢縣睡虎地的秦墓葬中出土了戰國末期到秦代秦墓時的竹簡共一千一百多枚。
●2002年在湘西裡耶古城出土的3萬6千枚秦簡。
●2010年北大學者從獲贈的一批流失在海外的秦簡牘中發現了一批“算數書”類文獻。
其中一段800餘字的“數論”,是目前所見的最早的數學理論論述。
幻灯片7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幻灯片8湘西龍山里耶秦簡幻灯片9幻灯片10幻灯片11北大藏秦簡幻灯片12二、两汉时期史学的发展●两汉时期,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执行“文武并用”政策,采取诸多措施恢复和促进文化繁荣,推动了两汉史学的发展。
幻灯片13漢書·藝文志●汉兴,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
……(孝武世)于是建藏书之策,置写书之官,下及诸子传说,皆充秘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要籍选读
一、名词解释及填空
1、《尚书》:主要记录虞夏商周各代一部分帝王的言行。
《尚书》自西汉初年分为今文、古文两种版本。
今文传自伏生,《古文尚书》出自孔子壁中。
伪《尚书》是指东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所献的伪《古文尚书》。
严格的说《尚书》只是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中国古代史籍的雏形。
它记事上起于尧,下至秦穆公。
,基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故司马迁作《史记》,采用了《尚书》的大部分,足见其史料价值很高。
2、《左传》:原名《左氏春秋》,传为左丘明所作。
其在体例上有4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同《春秋》一样,同属编年体史书(起于鲁隐公元年);第二个特点是用史实疏证《春秋》;第三个特点是《左传》叙事,不仅详明当时事件的原委,还在记载人物对话当中,集录了很多有关《春秋》以前的史料,这是研究春秋以前历史的重要资料;第四个特点是《左传》虽然为传释《春秋》而作,但与《春秋》经文并不完全一致。
《左传》对中国史学的最大贡献,是为我们保存了大量史料,在思想观点上较《春秋》也有很大突破,比较集中的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重人事,轻鬼神”的社会思想解放运动。
描写人物细致生动,特别善于写战争。
3、《国语》: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记载了上起周穆王西征犬戎,下讫韩赵魏三家共灭智伯约500多年的史事。
在体例上有3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按照国别叙述史实,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第二个特点就是以记言为主;第三,它是史料汇编性质的史书,不是著述体的历史著作。
思想上虽然接近儒家,但对其它各家的观点并不排斥。
其对中国史学的贡献主要有2点:从体例上说,它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为国别体史书的发展开创了先例;为我们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证。
4、《战国策》:原是战国时期各国史官记载的有关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的言论自由,由西汉刘向和北宋曾巩整理成型。
体例与《国语》相同,是按照国别、按时间顺序记事。
其内容是记载战国时期策士们游说各国诸侯所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斗争策略。
《战国策》是一部历史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也有很多记载失实。
5、《史记》:我国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原名《太史公记》。
该书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建立杰出的通史体裁,史学独立地位,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6、《汉书》:班固所作,内容上起汉高祖,下终汉平帝、王莽之诛,包括西汉一代230年的史事。
它开创了以记传断代为史的先例,成为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
从思想观点来讲,它充满封建神学思想,多用古文古义,文字艰深难懂。
但《汉书》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纂体例;在编排方法上,远比《史记》整齐、严密;《汉书》的十志,虽然本于八书,但远比《史记》八书丰富完备;文赡而事祥;增传也不少。
7、《三国志》:作者陈寿,体例属于纪传体的分国史,全书记事上起东汉末黄巾起义,下至吴灭亡西晋统一全国,近100年的历史。
《三国志》以帝王将相为中心,记载人物事迹的纪传。
叙事条理清楚,质朴无华,取材谨慎,不苟下笔,评论人物基本上准确。
8、《后汉书》:作者范晔,全书共十纪、十志、八十列传,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
本书的首要价值在于保存了后汉一代的史料,它将有关治道的论文及重要的词赋都收入在每个作者的传中。
《后汉书》专
传较少,合传最多,类传次之。
思想性方面,提倡气节,反对封建迷信思想,首创《列女传》,肯定妇女的历史地位。
9、《宋书》:作者沈约,全书上起宋武帝永初元年,下讫宋顺帝升明三年,计帝纪十卷,志三十卷,列传六十卷,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宋书》材料丰富,由古代叙到宋末,可以考见前代典章制度的全貌。
《宋书》纪传多效法《汉书》,收载皇帝、大臣的重要诏令及奏疏,保存了很多重要史料。
《宋书》创带叙法,增强读者对叙事的理解。
10、《魏书》:北齐魏收撰,是一本纪传体史书,内容记载了公元四世纪末至六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
一百二十四卷,其中本纪十二卷,列传九十二卷,志二十卷。
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
《魏书》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作者在反映时代特点方面的自觉性,为研究北魏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
11、《前汉纪》:是荀悦以《汉书》的《帝纪》为纲,兼收志、传、表的材料,仿《左传》的体例,撰成一部按时间顺序记事的编年史。
记事起于公元前206年刘邦称汉王,终于公元23年王莽灭亡,共229年。
《前汉纪》十分重视《论》《赞》的撰写,大大简化了《汉书》,它被视为我国断代编年史的最早的代表作。
12、《后汉纪》:袁宏不满当时流传的各种《后汉书》,仿荀悦《前汉纪》体例,编写的一部简明的东汉编年史。
内容起自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刘秀称帝,终于魏文帝黄初元年,曹丕废汉献帝灭汉,即帝位,共195年。
《后汉纪》取材广泛,博取众家。
是今天研究东汉史的宝贵资料。
13、《华阳国志》:又名《华阳国记》,是一部专门记述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地方历史、地理、人物等的地方志著作,由东晋常璩撰写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年)。
全书分为巴志,汉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孙述、刘二牧志,刘先主志,刘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寿、李势志,先贤士女总赞,后贤志,序志并士女目录等,共12卷,约11万字。
记录了从远古到东晋永和三年巴蜀史事,记录了这些地方的出产和历史人物。
洪亮吉认为,此书与《越绝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
14、《水经注》:《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水经注》全面而系统的介绍了水道所流经地区的自然地理和经济地理等诸方面内容,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
史料来源有二:博采群书,网罗百家;访渎搜渠,实地调查。
《水经注》内容丰富,广记各种文物及山川险要,记录了许多古代的人工运河,也是一部文学价值也很高的地理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