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加强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 ,提高护士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 平,确保护理工作的安全性和有
效性。
加强护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教育 ,提高护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承 受能力,保证护士的身心健康和
职业发展。
加强药品管理和后勤保障
建立健全的药品管理制度,确 保药品的采购、储存、使用和 报废等环节得到有效控制和管 理。
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差
问题根源
护理人员对护理安全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导致应急能力差,易发生错误。具体表现为对 新上岗人员的培训和对本学科疾病的护理常规培训不到位,对药物在不同途径的治疗目
的和效果不了解,对病情变化判断和反应不及时。
改进措施
为加强护理安全管理,需采取多项措施。首先,建立健全的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并严格执行。其 次,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其专业素养和责任心。最后,加强对护理安全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及 时发现并纠正安全隐患和不规范行为。这些措施将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保障患者安全
少护理不良事件,维护医院声誉。
02 03
提高护理质量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的基石,保证患者安全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和医院口 碑,同时通过对不良事件的分析和反思,优化护理流程,进一步提高护 理质量。
加强各种药品管理,注射药与口服药、内服药与外用 药分开放置,药品瓶签与内装药品相符,药品定时检 查,使用时做好标记,近期先用,及时调整确保无过 期、毒剧麻药专柜上锁,专人管理,严格交接班。
提高护士综合素质
加强护士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 护士的工作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 平,保证护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
学化。
由于护理人员对药品的评估能力不足 ,未能正确使用和管理药品,导致药 品混放、毒麻药与一般药品混放、注 射药与口服药混放等问题,从而引发 不良事件。
常见三种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常见三种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的疏忽、过失或其他原因导致患者遭受到一定危害或损害的事件。
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有药物错误、跌倒摔伤和压疮等。
以下将针对这三种常见的护理不良事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药物错误1.原因分析:(1)护士对药物的认识不够深入,对药物特性和剂量的了解不够全面;(2)工作疲劳、压力大,导致注意力不集中;(3)医药系统没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以减少错误发生。
2.防范措施:(1)加强护士的药物知识培训和专业素养提升,提高对药物特性和剂量的学习和理解;(2)建立完善的药品管理制度和药物审查机制,合理分工,确保每个环节的责任和权利明确;(3)提高护士的自我管理能力,合理调整工作状态,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精神状态。
二、跌倒摔伤1.原因分析:(1)患者的年龄、病情和身体状况等因素导致其身体机能下降,容易摔倒或跌伤;(2)护士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了解不够全面,对其自理能力的评估和监测不到位;(3)护理环境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4)护士的操作技术不熟练,存在操作错误的可能。
2.防范措施:(1)护士应加强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评估和监测,及时了解患者的自理能力以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2)提供安全舒适的护理环境,确保床铺、家具、地面等设施的干净整洁,无安全隐患;(3)加强护士的操作技术培训,提高护理操作的准确性和专业性;(4)增加警示标识,提示患者注意安全,如设置防滑垫、导蚤护栏等设施。
三、压疮1.原因分析:(1)长时间不动、长时间压迫其中一部位,造成局部组织缺血缺氧;(2)护士对压疮的认识不深入,对高危患者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不到位;(3)护理操作不规范,未能正确进行翻身、换姿势、保持皮肤的清洁和保湿;(4)工作疲劳、工作量过重,导致护士疏忽或不注意细节。
2.防范措施:(1)加强护士对压疮的学习和理解,提高对高危患者的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的掌握;(2)合理安排护理队伍,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确保每位患者的护理时间和护理质量;(3)加强护士的护理技术培训,规范护理操作,确保每个环节的正确和安全;(4)定期进行皮肤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有压疮风险的患者,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和预防措施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由于医护人员的疏忽、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患者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的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了身体和心理的痛苦,也给医护人员和医疗机构造成了信任危机。
因此,对于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一、原因分析:1.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医护人员疏忽、疲劳、工作压力大等都可能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此外,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不足以及对操作规程的不熟悉也是人为因素。
2.制度因素:制度因素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的管理制度和卫生政策等。
医疗机构是否为护理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培训机会,是否建立了科学合理的工作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等都将直接影响护理质量。
3.设备因素:设备故障、使用不当等也是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之一、如果医疗设备失灵或者使用不当,很容易引发护理操作失误,给患者造成伤害。
二、预防措施:1.加强培训:医护人员是护理不良事件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培训是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关键。
医护人员应通过系统的培训和考核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增强对操作规程的熟悉和遵守。
2.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医疗机构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包括规范的工作流程、明确的工作责任和权利、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等。
制度的建立和执行将能够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减少疏忽和错误,从而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3.加强设备管理:医疗设备的正常运转对于护理质量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进行检修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同时,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应的培训,熟悉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4.强化沟通和协作:护理工作是一个团队协作的工作,医护人员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和协作,共同提高护理质量。
在工作过程中,应遵守沟通规范,及时分享信息,相互监督和纠正错误,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护理质量。
5.加强监督和评估: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监督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和评估。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的不符合护理规范和要求的事件,包括不当操作、疏忽大意、技术不熟练等。
这些事件会对患者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需要认真分析事件的原因,并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以提升护理质量和安全水平。
1. 事件原因分析1.1 技术能力不足: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如果护士的技术能力不足,无法正确、准确地进行护理操作,就可能产生护理不良事件。
技术能力不足的原因主要包括护士自身的学习程度不够、培训不足或培训质量不高等。
1.2 工作压力大:护士在繁忙的工作环境下,经常需要同时处理多个任务,容易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工作压力大会分散护士的注意力,增加犯错误的风险。
1.3 缺乏沟通和协作: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与其他护理人员、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之间需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
如果缺乏沟通和协作,就可能产生误解、信息不准确或信息丢失等问题,从而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1.4 缺乏规范和制度:护士在进行护理操作时,需要根据一定的规范和制度进行操作,以确保护理的安全和质量。
如果缺乏规范和制度,护士就会难以正确把握护理操作的方法和步骤,从而产生护理不良事件。
2. 改进措施2.1 加强培训和学习:医院和护理机构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学习机会,提高护士的技术水平和知识储备。
培训内容包括护理操作方法、操作要点、操作技巧等,培训方式可以通过定期的内部培训、参与护理学会的课程、参加专业会议等。
2.2 减少工作压力:医院和护理机构应合理安排护士的工作量,减少工作压力,以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合理的工作量分配能够让护士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护理操作,并且避免因为疲劳而导致错误发生。
2.3 加强沟通和协作:医院和护理机构应建立良好的沟通和协作机制,促进护士与其他护理人员、医生、患者及其家属之间的交流。
可以通过定期的团队会议、交流讨论、信息共享平台等方式,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减少误解和信息丢失的可能性。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发生的,不在计划中的未预料到的或通常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走失、误吸或窒息、烫伤等其它与患者安全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护理意外事件[1-2]。
随着社会对护理要求的提高以及患者法律意识的增强,护理风险越来越大,为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本文将2009年以来我院发生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出原因,并制定防范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
现报道如下。
1. 护理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护理技能不熟练。
因素分析:一些年轻护士由于刚参加工作时间相对较短,其理论及专业知识相对不熟练,技术水平和工作经验相对欠缺,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未采取预见性护理手段或不能正确及时的处理。
一些年老的护士,由于缺乏继续学习,吸收先进的经验不够,面对不断更新的医疗器械和应用技术,在工作中应用不能得心应手,出现故障时不能及时处理好。
对策:医院在新护士入科均前进行岗前培训,培训后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进入科室,入科后再有一名资深护理人员带教,首先再次强化岗前培训,尔后再进行本科室的基本技能培训,直到考核掌握为止。
院内及科室定期开展岗位大练兵,针对每个科室的不同情况强化基本知识培训,科室护理基本功训练使每一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各种护理技术操作。
并定期进行各项知识考核。
2. 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不及时观察、处理患者的病情变化所导致的护理差错。
因素分析:护理工作量大,护士忙于常规处置,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及操作规范,业务水平不够,执行力有偏差。
延误了病人的治疗和康复,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患者的利益,从根本上违反了护士职业道德。
从而造成不良事件。
对策:加强护士职业道德教育,从职业道德及法律意识的角度入手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护士的任何一项处置或决策,都可能与病人的生命安危紧密相关,有的护理决策需要护士单独作出并执行,这就需要护士具有“慎独”意识。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患者护理过程中,由于护士或医疗人员的不当行为或错误操作,导致患者受到不良后果的事件。
这些不良后果可能包括伤害、并发症、甚至死亡。
因此,进行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和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非常重要。
1.人为因素:护士的技术操作不熟练、护士的思维混乱或疲劳、护士对工作缺乏责任感或敷衍了事、护士对患者的了解不足等都可能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此外,医疗团队之间的沟通不畅、团队精神不够浓厚也是人为因素。
2.设备原因:医疗设备的故障或不当使用也可能导致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医疗设备使用不当、未进行定期维护和检修、使用过时或低质量的设备等都可能导致护理不良事件。
3.管理原因:医疗机构的管理水平和护理流程的安排同样重要。
如果医疗机构管理松散、对护士的培训和监督不力、缺乏标准操作流程和规范规定,都可能导致护理不良事件。
为了预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预防措施:1.提高护士的技术操作水平:医疗机构应对护士进行系统的培训,提高其技术操作水平。
护士应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了解最新的护理理论和技术。
医疗机构应对护士进行定期的技术能力评估和考核。
2.加强团队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医疗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强调团队精神,并加强团队内部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3.加强护理质量监控:医疗机构应建立护理质量监控体系,对护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和记录。
定期进行护理质量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4.加强设备的管理和维护: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设备管理制度,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同时,医疗机构应为护士提供必要的设备使用培训和操作指南。
5.加强医疗机构的管理:医疗机构应重视护理工作,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监督,建立和完善标准操作流程和规范规定。
医疗机构应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估和反馈,确保护理工作的质量和安全。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护理不良事件是指在护理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意外事件,包括患者跌倒、导管滑脱、药物错误等。
这些事件不仅对患者的安全造成威胁,也会对护理质量和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是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的必要手段。
一、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1. 人员因素:护理人员是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主体,包括新入职护士经验不足、护理人员工作疲惫、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疏忽、操作不当等问题。
2. 制度因素:护理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如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应急预案等。
制度的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会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失误。
3. 环境因素:医院环境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医院布局不合理、设施设备不足、光线不足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判断失误、操作不便等问题。
4. 药物因素:药物名称相似、剂量复杂、药物不良反应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护理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出现错误。
5. 患者因素:患者自身状况对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年龄、病情、意识状态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出现判断失误、操作不便等问题。
二、整改措施1. 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加强新入职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完善护理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护理管理制度,并确保制度的贯彻执行。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考核,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3. 改善医院环境:优化医院布局,提高设施设备的配备,确保护理工作环境的舒适和安全。
4. 加强药物管理:严格执行药物管理制度,加强对药物名称、剂量、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对药物的认识和合理使用。
5. 提高患者安全防护:加强患者的安全教育,提高患者和家属的安全意识。
对高风险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确保患者的安全。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不良事件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一、原因分析1. 人员因素(1)人员配备不足:消毒供应中心工作量大,但人员配备往往不足,导致护理人员工作压力过大,容易出现失误。
(2)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护理人员专业素质不高,对消毒供应专业知识掌握不足,操作不规范。
(3)人员培训不到位:新入职护理人员未接受系统的培训,对工作流程不熟悉,容易发生失误。
2. 管理因素(1)管理制度不完善: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流程不明确,导致工作混乱。
(2)监管不到位:管理人员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监管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沟通协调不足:与其他部门沟通不畅,导致工作衔接出现问题。
3. 设施因素(1)设备老化:消毒供应中心设备老化,性能不稳定,影响工作质量。
(2)设施布局不合理:消毒供应中心布局不合理,影响工作效率。
4. 操作因素(1)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操作不规范,导致消毒效果不佳。
(2)操作失误:护理人员操作失误,如误用消毒剂、操作时间不足等。
5. 环境因素(1)环境不整洁:消毒供应中心环境不整洁,影响消毒效果。
(2)交叉感染:消毒不彻底,导致交叉感染。
二、防范措施1. 人员管理(1)合理配置人员:根据工作需求,合理配置护理人员,减轻工作压力。
(2)提高人员素质: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专业素质。
(3)加强培训:对新入职护理人员加强培训,确保其熟悉工作流程。
2. 管理制度(1)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消毒供应中心管理制度,明确工作流程。
(2)加强监管:管理人员要加强对消毒供应中心工作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
(3)优化沟通协调:加强与各部门的沟通协调,确保工作衔接顺畅。
3. 设施改善(1)更新设备:淘汰老化设备,引进先进设备,提高工作效率。
(2)优化布局:调整消毒供应中心布局,提高工作效率。
4. 操作规范(1)加强培训:加强护理人员操作培训,确保操作规范。
(2)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避免失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与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通过对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事件的根本原因,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减少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方法:回顾
某二级甲等医院2013年-2015年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62例护理不良事件中用药错误占第一位,输液相关事件占第二位,跌倒和坠
床占第三位;工作5年以内、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是发生护理不良事件的主
要群体。
结论: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认真落实护理工作核心制度,特别
是强化低年资、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可有效减少
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防范措施
护理不良事件是指伤害事件并非原有疾病所致,而是由于医疗护理行为造成
患者死亡、住院时间延长,或离院时仍带有某种程度的失能,分为可预防性不良
事件和不可预防性不良事件。
多在护理过程中、不在计划中、不希望发生的事件,包括患者住院期间发生的跌倒、用药错误、烫伤、走失、误吸或其他与患者安全
相关的非正常的护理意外事件[1]。
严重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心理的伤害,而且影响医院的
社会、经济效益,严重影响医院整体护理质量和护患关系。
因此,如何减少护理
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却是护理管理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某二级甲等医院2013年-2015年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
回顾性分析,根据不良事件发生类型、发生责任人相关情况,分析发生不良事件
原因等,以探讨有效的防范措施。
现在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某二级甲等医院2013年-2015年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件。
1.2 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3年-2015年上报的62例护理不良事
件进行分析,分析内容包括护理不良事件类型、发生原因、责任人工作年限、职称、学历等。
2、结果
2.1护理不良事件分类(见表1)
3、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
3.1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主要类型及原因分析
由表1可见: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用药错误17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27.42%,主要原因
是由于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未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医嘱执行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以及相关药学知识缺乏所致。
输液相关事件14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22.58%,主要原因是
由于护理人员穿刺技术差、未认真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未按要求巡视病房以及对一些特殊用
药风险预见性不足所致。
跌倒/坠床7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11.29%,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
人员对跌倒/坠床高危患者评估不足,未认真落实防范患者跌倒/坠床相关预防措施所致。
医
嘱执行错误5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8.06%,主要原因是由于未认真执行医嘱查对制度而导
致医嘱遗漏未按时执行所致。
导管脱落4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6.45%,主要原因是由于护
理人员对患者评估不足以及护患沟通不良所致。
标本采集错误4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
6.45%,主要原因是由于护理人员未认真落实查对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护患沟通不良所致。
3.2 护理不良事件发生高危人群及原因分析
由表2、表3、表4可见:工作年限在5年内的责任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43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69.35%。
职称为护士的责任护士,发生护理不良事件40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64.50%,明显高于护师以上职称人员。
中专学历责任护士,发生不良事件35例,占发生不良事件的56.45%,明显高于大专以上学历人员。
分析其原因为:①、低年资护士缺乏临床工作经验,缺乏对高风险因素认知,业务技术不熟练,在单独上班时不能很好应对突发事件。
②、低职称、低学历人员在理论知识掌握方面存在缺陷,临床观察不能做出有效风险评估从而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4、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措施
4.1 加强护理人员安全意识培训
①、开展行业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法律风险意识,自觉规范自身的服务行为,以减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②、用活生生的事例来教育护理人员,对一些典型护理不良事件案例进行认真分析、总结,以提高护理人员安全意识、责任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4.2 加强护理工作流程管理及护理工作核心制度落实
①、加强护理人员护理工作流程和护理工作制度的培训和考核,特别是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执行制度、值班和交接班制度、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等核心制度培训和考核。
护理管理者严格督查流程和制度执行情况,培养护理人员严谨工作作风,修正不规范的护理服务行为,从而减少因制度执行不严而导致不良事件发生。
②、严格落实各项操作前“三查八对”、双人查对、采用两种以上的方式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以减少因查对制度未严格执行、患者身份识别错误而导致的不良事件。
4.3 加强护理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服务能力
护理人员学历与患者的安全成正相关,本科学历护士每增加10%,患者死亡危险降低5%【1】。
护理部和科室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加强护理人员基本知识、专科知识、急救知识、操作技能培训和考核,以提高护理人员护理服务能力。
特别是加强低年资、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培训和考核,以减少因服务能力不足而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
4.4 落实患者风险评估及健康教育
为了有效落实患者风险评估,护理部及科室应加强护理人员对预防压疮、跌倒/坠床、管道脱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核,护理部和科室加强督查,督促护理人员规范使用各类风险评估表,利用评估量表筛选出压疮、跌倒/坠床、管道脱落高风险人员,对高风险人员落实相关预防措施及健康教育,可有效减少因评估不足、防范措施未落实而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
4.5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培训,落实有效沟通
加强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沟通能力。
在沟通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的问题都可能造成信息的扭曲、偏差、失误,使沟通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甚至带来不良后果【2】。
根据患者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护理人员采用恰当称呼、通俗易懂语言、个性化沟通方式,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得到患者及家属理解和支持,以减少因沟通不良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
5、小结
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是反映护理质量的客观指标之一,对护理不良事件的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1]。
护理不良事件的有效管理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改善和提高护理质量,避免发生不良事件,为患者的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3]。
医院护理管理者应加强护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护理工作核心制度、操作规程的培训和考核,不断提高护理人员质量安全意识和核心制度、操作规程的执行力,加强患者安全管理、落实患者有效沟通,强化低年资、低职称、低学历护理人员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和考核,可有效减少可预防性护理不良事件发生。
参考文献:
[1]温贤秀,蒋文春.护理质量成效管理[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102-103.
[2]李继平.护理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88.
[3]王丽芹,张俊红,盛莉.护理不良事件防范手册[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