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商务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商务星球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商务星球版)第一章:亚洲的自然环境1.1 亚洲的地形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形特点,包括高山、平原、盆地等。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亚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和河流。

1.2 亚洲的气候让学生了解亚洲的气候特点,包括多样性、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等。

让学生通过图表和案例,了解亚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和分布情况。

第二章:亚洲的人文环境2.1 亚洲的人口让学生了解亚洲的人口特点,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和增长率等。

让学生通过数据和案例,了解亚洲的主要人口大国和人口问题。

2.2 亚洲的城市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特点,包括大都市和新兴城市等。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案例,了解亚洲的主要城市和城市化问题。

第三章:欧洲的自然环境3.1 欧洲的地形让学生了解欧洲的地形特点,包括山脉、平原和海岸线等。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欧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和河流。

3.2 欧洲的气候让学生了解欧洲的气候特点,包括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等。

让学生通过图表和案例,了解欧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和分布情况。

第四章:欧洲的人文环境4.1 欧洲的人口让学生了解欧洲的人口特点,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和增长率等。

让学生通过数据和案例,了解欧洲的主要人口大国和人口问题。

4.2 欧洲的城市让学生了解欧洲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特点,包括历史古城和现代城市等。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案例,了解欧洲的主要城市和城市化问题。

第五章:非洲的自然环境5.1 非洲的地形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地形特点,包括高原、山脉和平原等。

让学生通过地图和图片,了解非洲的主要山脉、高原和河流。

5.2 非洲的气候让学生了解非洲的气候特点,包括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和沙漠气候等。

让学生通过图表和案例,了解非洲的主要气候类型和分布情况。

第六章:非洲的人文环境6.1 非洲的人口让学生了解非洲的人口特点,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和增长率等。

让学生通过数据和案例,了解非洲的主要人口大国和人口问题。

6.2 非洲的城市让学生了解非洲的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特点,包括历史古城和现代城市等。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教案:第6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自然环境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同步教案:第6章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自然环境

第二节自然环境【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亚洲地形、河流的特点。

2.读图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分布的影响。

3.初步掌握亚洲气候特征。

4.能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及相关资料分析亚洲的气候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5.理解亚洲东部和南部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关系以及对农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一个大洲的地形、河流和气候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2.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特点的认识以及对亚洲地理集锦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亚洲、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亚洲的地形、河流之间的相互关系。

2.学会分析亚洲的气候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3.通过对亚洲自然环境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自然环境的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地图及有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河流的特点,并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等。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情境导入1.图片导入多媒体播放亚洲自然风光图片(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教师:同学们,伴着歌曲,紧跟图片让我们感受到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自然环境的独特韵味。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2.提问导入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亚洲有哪些世界之最吗?学生甲:青藏高原是世界最高的高原;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大的山脉。

学生乙:阿拉伯半岛是世界最大的半岛;马来群岛是世界最大的群岛。

学生丙:里海是世界最大的湖泊;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和蓄水量最大的淡水湖。

……结合“亚洲地形图”分析亚洲世界之最的名称及分布,导入新课。

3.播放歌曲师:播放歌曲《亚洲雄风》。

师:歌中唱到“山是高昂的头,河像热血流”,激情高昂,那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亚洲的地形、河流具体是什么情况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亚洲的壮丽山河。

(完整word版)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完整word版)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

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初一地理亚洲地理特征教案

初一地理亚洲地理特征教案

初一地理亚洲地理特征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亚洲地理的基本特征。

2. 掌握亚洲地区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3. 了解亚洲的陆地形态、水系和气候特点。

4. 认识亚洲的自然资源和人口分布情况。

二、教学内容1. 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2. 亚洲的陆地形态和水系。

3. 亚洲的气候特点。

4. 亚洲的自然资源。

5. 亚洲的人口分布。

三、教学步骤教学步骤一:引入通过展示一张亚洲地图,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并简单介绍亚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洲。

教学步骤二:讲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1. 亚洲地理位置的介绍:亚洲位于欧洲、非洲、大洋洲和北冰洋之间,东濒太平洋,西濒印度洋。

2. 亚洲的边界:与欧洲之间以乌拉尔山脉和乌拉尔河为界,与非洲之间以苏伊士运河为界,与大洋洲之间以士拉夫河和巽他海峡为界。

教学步骤三:介绍亚洲的陆地形态和水系1. 陆地形态:亚洲地貌复杂多样,包括高山、高原、河谷、平原等。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所在地。

2. 水系:亚洲有着丰富的水系,包括亚洲大陆性河流与亚洲大洋性河流。

例如,黄河、长江、伏尔加河等都是亚洲流经的重要河流。

教学步骤四:介绍亚洲的气候特点1. 亚洲的气候类型:亚洲气候类型丰富多样,涵盖了热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等。

2. 主要影响因素:大陆地势和海洋的影响是亚洲气候差异的重要因素。

3. 典型气候现象:例如,东亚地区的梅雨季节、南亚地区的季风等都是亚洲独特的气候现象。

教学步骤五:介绍亚洲的自然资源1. 矿产资源:亚洲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

2. 农产品资源:亚洲农业发达,拥有大量的粮食、棉花、茶叶等。

3. 水力资源:亚洲拥有许多大江大河,利用这些水力资源可以发电等。

教学步骤六:介绍亚洲的人口分布1. 人口密度:亚洲是全球人口最多的洲,人口密度较高,尤其是东南亚地区。

2. 人口分布的不均衡:亚洲的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较多,而西部和北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初中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

一、教学目标1.能够利用地形图说出亚洲地形的特点,知道亚洲河流的流向特点;能够推测地形与河流之间的关系;能基本掌握分析某一大洲的自然环境的基本方法。

2.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图和地形解剖面图及相关资料的能力,学会总结归纳亚洲地形和河流特点;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等课堂活动,提升的语言表达能力、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养成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形成强烈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亚洲地形特点、河流特点。

【难点】亚洲地形与河流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谚语导入。

通过谚语“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导入,首先让学生解释这句谚语的含义,之后点出其中包含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地理要素:一个是地形、一个是河流。

由此引出本节课对亚洲的地形和河流的探讨。

环节二:新课讲授1.亚洲地形特点【活动一:知地形】(1)读“亚洲的地形”图,在三分钟内对照图例查找以下地形区,读取海拔信息,并尝试记忆它们在亚洲所处的位置。

(高原: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平原:西西伯利亚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山地:东西伯利亚山地,喜马拉雅山脉及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2)请大家一会根据老师的提示,我读出一个地形区,大家举手抢答,第一举手的同学,将代表该地形区的“名称条”和“高度条”标在大家右侧的地形图上,我们看看哪些同学记得最准,标的最快。

用珠穆朗玛的和死海的高差来讲解地势的概念。

【活动二:说见闻】前后四位同学为一小组,按照如下分工完成活动:组号为单号的按照情境1进行,双号的按照情境2进行。

请每一位同学记清楚自己的分工。

情境1:你们小组自北向南沿80°E经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情境2:你们小组从西到东沿30°N纬线在亚洲陆地上旅行。

一路上你们会依次经过哪些地形区?它们海拔多少?请讨论后用流畅的语言与同学们分享你们在这条线上对地势变化的感受。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七年级地理亚洲的自然环境教学设计

教案:亚洲的自然环境七年级地理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培养学生运用地图、资料分析亚洲自然环境的能力。

3.提高学生对我国周边自然环境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亚洲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环境特点。

2.教学难点:亚洲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理位置。

(2)提问:亚洲位于哪些半球?与哪些洲相邻?2.亚洲的地理位置(1)展示亚洲地理位置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地理位置。

(2)讨论:亚洲的地理位置对其自然环境有何影响?3.亚洲的地形(1)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地形特点。

(2)分组讨论:亚洲地形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地形区?4.亚洲的气候(1)展示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气候特点。

(2)分组讨论:亚洲气候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气候类型?5.亚洲的河流(1)展示亚洲主要河流分布图,引导学生了解亚洲的河流特点。

(2)讨论:亚洲河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河流?6.课堂小结(2)提问:亚洲的自然环境对我们有何启示?7.课后作业(1)绘制亚洲地形图,标注主要地形区。

四、教学反思1.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了观察地图、分组讨论等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氛围。

但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3.学生参与度: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分组讨论环节同学们积极发言,课堂氛围活跃。

但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4.教学效果: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亚洲的自然环境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讲解亚洲气候时,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巩固。

(1)引入更多生动形象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加强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

亚洲自然环境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地理位置、范围及分区;(2)掌握亚洲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3)了解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亚洲地理位置及分区;(2)利用资料了解亚洲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3)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探究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对亚洲自然环境的认识,提高环保意识,关注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亚洲地理位置、范围及分区;(2)亚洲气候的特点及主要气候类型;(3)亚洲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亚洲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2)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1)教材《亚洲自然环境》;(2)亚洲地图及相关图片;(3)气候类型分布图;(4)小组讨论资料。

2. 教学设施:(1)投影仪;(2)计算机;(3)黑板;(4)粉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关注亚洲地理位置及范围;(2)提问:“你们知道亚洲有哪些分区吗?”引导学生回顾所学内容。

2. 教学内容与活动(1)第一部分:亚洲地理位置及分区1.1 讲解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1.2 分析亚洲的分区及分区特点。

(2)第二部分:亚洲气候特点及气候类型2.1 讲解亚洲气候的特点;2.2 分析亚洲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及成因。

(3)第三部分: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1 讲解亚洲自然地理特征;3.2 分析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3 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亚洲自然环境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亚洲气候类型分布图;2. 写一篇关于亚洲自然地理特征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短文;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内容与活动(续)(4)第四部分:亚洲生态环境问题4.1 分析亚洲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4.2 讨论亚洲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影响;4.3 举例介绍亚洲各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方面的措施。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共2课时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教学设计《亚洲的自然环境》教案共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和周边地理环境。

(2)掌握亚洲的地形、气候特点及成因。

(3)理解亚洲的河流、湖泊分布及特点。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分析亚洲的自然环境。

(2)通过小组讨论,探究亚洲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方面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2)激发对亚洲自然环境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亚洲的位置、范围和周边地理环境。

(2)亚洲的地形、气候特点及成因。

(3)亚洲的河流、湖泊分布及特点。

2.教学难点:(1)亚洲的气候成因及特点。

(2)亚洲河流、湖泊的分布规律。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展示亚洲地图,引导学生观察亚洲的位置、范围。

2.亚洲的位置与范围(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亚洲的位置、范围。

(2)学生分享学习成果,教师点评、补充。

3.亚洲的地形特点(1)展示亚洲地形图,引导学生观察地形特点。

4.亚洲的气候特点(1)展示亚洲气候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气候特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为学生提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第二课时1.导入新课(1)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亚洲的河流、湖泊特点。

2.亚洲的河流、湖泊特点(1)展示亚洲河流、湖泊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特点。

3.亚洲河流、湖泊的成因(1)引导学生分析亚洲河流、湖泊的成因。

(2)学生分享分析成果,教师点评、补充。

4.亚洲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亚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为学生提供课后作业,巩固所学。

四、课后作业2.分析亚洲河流、湖泊的分布规律。

3.思考亚洲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教学反思1.加强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程度,调整教学难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亚洲的自然环境一、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大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及相关资料,归纳亚洲的地形特征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2.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3.运用气候类型分布图和其他资料,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亚洲气候分布特点与位置、地形的关系。

4.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1)归纳亚洲的地形与河流特征,简要分析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亚洲的气候特征,简要分析影响亚洲气候的主要因素。

2.教学难点(1)归纳认识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2)归纳认识大洲气候特征的方法,认识北美洲的气候特征并简要分析影响因素。

四、教学策略本节内容在初中地理知识结构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将上册所学的地形、河流、气候等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区域。

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问题。

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查找资料、论证等方法来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

教师只需适时引导,提供资料,答疑解惑。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框架。

让学生知道分析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要从分析哪些要素入手,对自然要素的分析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并能举一反三,学会描述大洲自然环境特征的方法。

教学方法上主要侧重于探究或互动学习,灵活应用课件、地图、文字资料、视频资料等教学资源,以生动、活泼的画面,使学生从视觉、听觉的感知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识图用图能力、观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形成和谐、气氛活跃的师生关系。

五、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微视频《亚洲风光集锦》(背景音乐《亚洲雄风》)、微课《季风气候》(《原来你在这里》版)、微课《北美洲气候》(《大约在冬季》版)、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地理教材、地图册、其他学习用具。

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教师:多媒体播放微视频──亚洲自然风光集锦,(亚洲之最: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死海、贝加尔湖、珠穆朗玛峰、里海等),并同时播放《亚洲雄风》背景音乐。

学生:观看微视频,感受亚洲雄伟的高原山地,源远流长的大河,广阔的草原……教师:同学们,这首《亚洲雄风》歌曲,满怀豪情地唱出了亚洲山河的壮丽画卷。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回答预设:自然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系等。

教师:下面我们将从地形、河流、气候三个方面逐一了解亚洲的自然环境。

设计意图:以视觉的享受激情导入,通过播放微视频及音乐背景,把学生带入到浓郁的亚洲风情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吸引学生走进本节课的探索之旅,提高学生学习亚洲自然环境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增强身在亚洲的自豪感。

讲授新课板书:亚洲的自然环境一、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活动一:认识亚洲的地形特征(分两步)步骤1──认识亚洲主要的地形区分布与海拔教师布置任务: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找出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和内蒙古高原,说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在亚洲地形图上找到主要地形区,并用彩色笔勾画出来。

(3)说出亚洲的地形特征。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按照老师的要求,找出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东西伯利亚山地、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德干高原、伊朗高原,分别指出它们在亚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根据颜色判断地势:颜色是分层设色地形图的重要特征,对照图例认识陆高与海深,其中褐色代表海拔较高的,绿色代表海拔较低的。

(3)总结亚洲的地形特征:地势起伏大,中部,四周,地形复杂多样,以、为主。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和勾画地形区,以及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媒体展示亚洲地形图,总结亚洲地形特征: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为主。

步骤2──沿北纬30°从东向西做一次亚洲之旅,进一步印证亚洲地势特点教师布置任务:快乐之旅:结合“图6.8亚洲的地形”和“图6.9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以小组为单位沿北纬30°纬线,从东向西做一次亚洲之旅。

说出你沿途经过哪些地形区?大致海拔是多少?有可能见到什么样的自然景观?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亚洲之最?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旅行路线:沿北纬30°纬线,从东向西做旅行。

沿途记录所经地形区,所见到的地貌环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观等)。

(要求:活动中各小组长总负责,并记录好所经地区的特征。

)(2)根据剖面图判断:亚洲海拔最高部分在亚洲的部,平原主要分布在亚洲的(部位),总结亚洲地势特点。

预设学生读图归纳:亚洲在东西方向上,地势表现出起伏大及中部高、两侧低的特点。

教师总结:根据以上的读图分析,可以看出亚洲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地面起伏大,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设计意图:用“快乐旅行”设置情景,通过分组活动,使得全班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充分参与,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获取知识,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新意与乐趣。

课件出示“亚洲大陆沿北纬30°纬线的地形剖面示意图”过渡:河流是构成自然环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活动二:认识亚洲的河流特征(分两步)步骤1──认识亚洲主要的河流及其注入的海洋教师布置任务:(1)提供“知识拓展”──水系阅读:流域一般指河流的集水区域。

流域内所有河流、湖泊等各种水体组成的水网系统,称作水系。

其中,水流最终流入海洋的称作外流水系;水流最终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于荒漠之中的,称作内流水系。

(2)阅读课本第7页“图6.8亚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①用笔圈出鄂毕河、叶尼塞河、黄河、长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们流经的国家及流入的海洋。

②在亚洲地形图中找出亚洲主要大河,按注入的大洋把河流分类,看看亚洲河流是否都注入了海洋。

(注意区分内外流河)③读图说出亚洲河流在数量、长度方面有什么特征?为什么有这些特征?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流入太平洋的有:。

流入印度洋的有:。

流入北冰洋的有:。

最终不流入海洋的有:。

(2)亚洲河流数量多,并且源远流长,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知识拓展,让学生了解内流区、外流区,对水系特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通过读图了解亚洲河流的流向及注入的海洋,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步骤2──认识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势地形的关系教师布置任务:(1)回想亚洲的地势有何特征。

(2)思考河流流向受什么因素影响。

(3)亚洲河流流向与地形分布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完成下列任务:亚洲地势特点是,因此,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亚洲的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的,呈状流向四周的海洋。

预设学生交流探索成果:教师总结:地形决定河流的流向和流速,反过来,根据河流的流向也可以判断地势情况。

受地形、面积广大等因素影响,亚洲长河众多,多发源于中部高原、山地,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

设计意图:让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归纳、总结,认识地形对河流的影响。

承转:通过对亚洲地形和河流的学习,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认识一个大洲的地形、河流特征?地形地势对河流有何影响?以此方法完成第8页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活动三:拓展演练: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教师布置任务:完成第8页活动──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归纳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①找出海岸山脉、内华达山脉、落基山脉、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分别指出它们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②按照“相对一致、空间上连续”的原则,将北美洲按照地形划分西部、中部和东部三个区域,说出这三个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

③读图,指出北美洲大陆沿北纬40°纬线自西向东地势的变化特点。

(2)以密西西比河为例,解释北美洲的地形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①在图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头标出它们的流向。

②分析这些河流的流向与地形的关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突出学生对认识一个大洲地形和水系特征的方法的实际应用。

通过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对河流的影响,训练学生独立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能力,来实现学习目标。

图片欣赏:亚洲自然风光。

抢答:抢摘胜利果实!设计意图:图片欣赏,让学生放松一下,感受大自然之美,陶冶学生情操;抢答,落实基础知识,激发学生热情,快乐结束本节课。

第二课时导入新课教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亚洲自然环境的前两部分,大家还记得学了哪些内容吗?我们在上册学习了世界的气候类型,以及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大家还记得影响气候的因素有哪些吗?学生回答预设: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教师:我们这节课就按照这些因素来认识亚洲的气候特征。

设计意图:复习提问,既检查了知识,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不同景观图片展示,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板书:二、复杂的气候活动一: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特点步骤1──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教师布置任务:(1)读教材第10页图6.13,找出亚洲有哪几种气候类型。

(2)看看北纬30°附近地区的气候类型有哪些。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1)说出亚洲的纬度位置,看亚洲跨几个温度带。

(2)30°N附近的大陆东岸是什么气候类型,同纬度的大陆西岸呢?(3)同纬度的青藏高原是什么气候。

学生回答预设:10°S~70°N。

亚洲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

教师:可见热带的气候、温带的气候、寒带的气候在亚洲都可以找到。

海陆位置不同,气候类型不同。

同样,地形不同,也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得出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原因。

培养学生读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步骤2──认识亚洲气候复杂多样的表现教师布置任务:观察图6.14亚洲不同气候类型景观举例。

设计意图:让学生看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感性上认识亚洲气候的差异。

活动二:认识亚洲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教师布置任务读教材第10页图6.13,找出亚洲面积最大的气候类型。

学生完成下列任务:亚洲分布面积最广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什么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最广大?教师小结:亚洲面积广大,内陆广大地区距海遥远,所以形成面积广大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设计意图:通过读图分析,认识亚洲大陆性气候分布广的特点。

活动三:认识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步骤1──认识亚洲季风气候显著的表现与原因教师布置任务:(1)读教材第10页图6.13,找出亚洲有哪几种季风气候。

(2)分析亚洲的季风气候分布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