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矿床学课程设计湖北大冶铁矿

系至二益系碳酸盐岩广泛发育,但当它们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接触时
很少成矿。
矿床学课程设计湖北大冶铁矿
三、矿床成因分析
第二种:矿浆。该观点认为大冶铁山铁矿主要是由来自上
地慢的,富含挥发分的矿浆贯入而成。矿浆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1)主矿体与围岩的界线清楚而截然,无浸染状矿石带。接触 面常呈梯坎状,为矿浆追踪几组裂阶和层而贯入而成。有的矿 体呈脉状穿插于闪长岩体中。大理岩中的矿沐,!到岩蚀变很 弱。(2)有多孔状矿石。(3)有以磁铁矿为胶结物的角砾状矿石 。角砾主要为闪长岩,呈板条状或棱角状。板条状角砾有时排 列规则、有时素乱,有密有稀,可见矿浆流动现象。(4)爆裂 法测温表明磁铁矿形成在300一470℃,530一590℃两个高温区 。
矿床学课程设计湖北大冶铁矿
三、矿床成因分析
第三种:热液改造。该观点认为中、下三叠统中有同生沉积的菱铁矿
层或其它富铁碳酸盐岩层,矿床的形成是由于上升的岩浆或火成岩体对 上述地层强烈作用的结果。热液改造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有:(1)据现有 矿床坑计,82%以上的矿床集中于中、下三叠世地层中。(2)矿休主要呈 石中,菱铁矿的斑块被磁铁矿包围。在磁铁矿晶粒中广泛分布有菱铁矿 及碳酸盐矿物残余,层状、似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3)花斑 状磁铁矿一菱铁矿矿说明磁铁矿形成于菱铁矿之后。(4)在矿体的某些部 位可见菱铁矿层与大理岩呈整齐的接触关系,接触面没有熔蚀和蚀变现 象,说明菱铁矿是沉积形成的。
生成联系。此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是:(1)矿体产在中酸性侵入体与中、
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接触带上或其附近,接触带构造控矿明显。(2)矿床具
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矿床规模与矽卡岩化发育强度和广度呈正比
。(3)矿石中可见到明显的交代成矿现象。(4)矿体与有关侵入休的同位
大冶铁矿矿床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大冶铁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是中国著名的露天铁矿之一。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大冶铁矿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开采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大冶铁矿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开采工艺;2. 掌握露天矿床的勘探、开采、选矿等基本知识;3. 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区域地质背景大冶铁矿位于鄂东南地区,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西端。
该地区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发育。
大冶铁矿所在的铁山矿田位于鄂东南三角形构造岩浆岩区的中心,处于印支期构造的大冶向斜的南翼与燕山期鄂城一大磨隆起带的中脊以及姜桥一下陆断裂褶皱带的交切部位。
2. 矿区地质(1)地层:铁山矿区内出露地层以中下三迭统大冶灰岩为主,次为二迭系乐平统硅质页岩层。
(2)构造:矿区构造复杂,深部有山坡一枫林穿壳断裂横贯区内,区内盖层与深部连通,成为深部物质向盖层运移的活动中心。
(3)岩浆岩:铁山矿区岩浆活动发育,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等。
3. 矿床地质特征(1)矿体特征:大冶铁矿共由6个大矿体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尖山、狮子山、象鼻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
(2)矿石特征:大冶铁矿矿石品位较高,以磁铁矿为主,部分为赤铁矿。
(3)成矿期和成矿阶段:大冶铁矿成矿期主要在元古代,成矿阶段分为磁铁矿阶段和赤铁矿阶段。
4. 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1)成矿条件:大冶铁矿成矿条件优越,主要有以下几点:1)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冶铁矿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2)良好的地质构造: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有利于成矿;3)适宜的成矿环境:鄂东南地区气候适宜,有利于成矿。
(2)成因分析:大冶铁矿成因主要为岩浆热液成因,即岩浆热液在地下循环过程中,将矿物质带入地表形成矿床。
四、实习心得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露天矿床的勘探、开采、选矿等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湖北大冶铁矿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一;区域地质背景;包括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岩,以及已发现的矿床情况。
1. 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湖北大冶铁矿位于鄂东南地区,地处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
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
如图1-1图1-1 鄂东南地区区域地质略图1.重力异常推断中间岩浆房;2.闪长岩;3.花岗岩;4.火山岩;5.磁法差值法推断岩浆上升通道;6.Ⅰ级断裂;7.推断Ⅰ级断裂;8.Ⅱ级断裂;Ⅳ1.铁山-黄金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2.殷祖-筠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3.大幕-枫林逆冲滑覆构造带1.区域地质;该地区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是前震旦纪基底的形成,主要有变质的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白云母石英片岩,与沉积盖层不整合解除关系。
沉积盖层主要为白云岩和硅质岩,最后大量的岩浆活动和矿化为特征。
2.区域构造;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辅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4. 区域岩浆岩;包括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岩体群。
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见图1-2图1-2 鄂东南地区地质构造略图1.中侏罗统;2.下侏罗统;3.上三叠统;4.中、下三叠统;5.石炭二叠系;6.震旦系;7古界;8.新华夏压性断裂;9.山字型压性断裂;10.山字型倾伏背斜;11.山字型翘起向斜;12.推测山字型倾伏背斜;13.推测山字型翘起向斜;14.东西向倾伏背斜;15.东西向翘起向斜;16.东西向压性断裂;17.燕山早期闪长岩;18.燕山中期闪长岩;19.隆起和凹陷界线;20.地质界线二.矿床地质特征;包括该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矿石矿物特征。
大冶铁矿地质及矿化特征研究

大冶铁矿地质及矿化特征研究大冶铁矿是中国著名的大型铁矿床之一,位于湖北省大冶市。
自20世纪初发现以来,一直是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之一。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大冶铁矿的地质和矿化特征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大冶铁矿属于中生代侏罗系下统的实属岩系,主要由砂岩、泥岩和硅质岩组成。
矿区地形起伏较大,最高点海拔约为500米。
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北北西走向的断裂构造、西北东南走向的褶皱构造以及东南西北走向的韧性剪切断裂构造组成。
大冶铁矿矿体主要产于硬质热液蚀变带中的砂岩中。
矿区内主要含有磁铁矿、方铅矿、黄铜矿、白钨矿、黄钨矿等矿物。
其中,磁铁矿是最主要的矿物,占矿体总储量的80%以上。
其次是方铅矿、黄铜矿等。
磁铁矿矿物学和地质特征研究表明,大冶铁矿的矿床类型属于变质型热液磁铁矿矿床。
磁铁矿主要不同于一般海相沉积磁铁矿,它是在硬质热液蚀变带中形成的。
大冶铁矿矿区的地质构造对矿床生成和矿床分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矿区内的断裂构造是矿床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
在硬质热液蚀变作用下,断裂和节理等构造裂隙很容易被填充和富集矿物,形成矿床。
因此,在勘探和开采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因素。
大冶铁矿开采历史悠久,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
在经历了历代的开采和改造之后,矿区内的铁矿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
在目前的生产中,已经实现了从地下采矿到露天采矿的转型。
矿区科学合理的规划和管理,有助于保障储量的保持和利用效率的提高。
总之,大冶铁矿是中国重要的铁矿矿床之一,其地质和矿化特征的研究不仅对于深入了解其内在规律,指导矿床勘探和开采,而且对于中国铁矿资源的整体开发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保障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保方面,在未来发展中需更加重视科学的地质特征研究以及生产调控。
大冶铁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大冶铁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报告人:xx班级:012101学号:20101000689学院:地球科学学院2012年4月10日大冶铁矿矿区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研究【摘要】大冶铁矿主矿体分布于燕山期闪长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断裂复合带,该接触带是大冶铁矿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本文将重点阐述矿区接触带控矿构造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对成矿作用的影响。
【关键词】接触带地质特征控矿构造成矿作用【作者】xx 学号xxx一、地质特征概述(1)地理位置大冶铁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矿区地理位置为114°54′43″E ,30°13′10″,该矿是我国著名的大型铁(铜)矿床。
(2)矿床地质概况大冶铁矿位于铁山岩体闪长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断裂复合带上,矿区在印支期形成的NWW向构造主要有龙门山倒转向斜和狮子山倒转背斜,其后又有燕山期构造叠加其上,其矿区分布图如下大冶铁矿铁(铜)矿床地质简图1、大冶群(T1dy)大理岩、白云质灰岩2、闪长岩3、矿体4、倒转背斜5、倒转向斜6、断层该铁矿床主要由六大主矿体组成,平面上呈NWW向似阶梯状展布,平面形态似莲藕节状,自西往东依次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尖山矿体,矿体总长度约430m,除尖林山为隐伏矿体外,其余矿体均出露地表,比较利于采矿。
铁矿石的组成: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次要的为赤铁矿、黄铜矿、菱铁矿、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绿泥石、透辉石、石榴石、方解石、白云石、石英等。
矿床成因类型主要有接触交代矽卡岩型和矿浆贯入型两种认识。
二、矿床控矿构造NWW向接触断裂复合构造带:矿床沿叠加在NWW向正接触带的断裂破碎带和岩体接触碎裂角砾岩带产出,走向和延生方向上均呈尖灭再现的特征。
(1)控矿特征①方向性:接触带呈阶梯状,矿体的接触带延生方向为NWW展布,在接触带NEE向地段尖灭或无矿。
②继承性:断裂叠加接触带构造继承活动,造成矿液活动多次叠加,从而形成厚大的矿体——铁铜金钴多金属矿体和富矿床。
大冶铁矿成矿流体

大冶铁矿成矿流体作者简介:卢锦临(1992-),男,江西金溪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三矿㊂卢锦临(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㊀要:通过对大冶铁矿的地质流体中包裹体的研究㊂继而验证其接触交代作用的成因说,以便更深刻地了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矿物组成和矿物特征㊂关键词:地质流体;大冶铁矿;矿石特征中图分类号:P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2339(2018)03-0041-021㊀矿区概况大冶铁矿是我国的十大铁矿出产基地之一,其位于长江的中下游铁铜多金属成矿带的西部,矿石主要是铁铜共生矿㊂含铁元素的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和黄铁矿,岩石大部分为碳酸盐的岩建造,为岩浆岩㊂对于大冶铁矿的成因有很多种说法,本文通过对本矿区的包裹体的来研究流体成矿㊂1.1㊀矿区交通位置概况大冶铁矿坐落于湖北省黄石市的北边25km处㊂在大地构造上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与华夏系构造系(以梁子湖NNE向断裂带和大磨山一鄂城隆起带为主体)的复合地带(熊鹏飞等1984,徐九华等,2006,杨明桂等,2011)㊂西距武汉市104km,东距大冶市15km,是我国大型黑色冶金地下开采矿山之一㊂区内有武(昌)大(冶)铁路,支线有黄(石)灵(乡)和黄(石)铜(绿山)铁路;公路通达各县㊁乡;水路靠近长江,交通运输十分方便㊂1.2㊀研究现状大冶铁矿床,在铁山侵入体的南边中部和三叠系大冶群大理岩的接触带附近生成㊂曾是典型的接触交代型矽卡岩铁矿床,即 大冶式铁矿 ㊂近年来对他的岩浆岩㊁矿体㊁主要近矿围岩分别进行了系统的包裹体镜下鉴定和均一法测温㊂2㊀成矿地质背景2.1㊀大地构造位置大冶铁矿构造带与下扬子褶皱带西边的大冶形复式向斜构造相似㊂矿石的生成的部位在铁山侵入体南部的中段接触带上㊂该地区内出露的主要的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灰岩㊁白云岩,都已经成了大理岩㊂该地区经过了多次的构造作用,方位有差异㊁时代有差异㊁范围有差异的构造广泛存在㊂特别是褶皱的变形和褶皱的叠加作用是很清楚,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的特性㊂2.2㊀地层该地区露出的地层主要是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在矿区南部零散出露有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㊂另外零星分布一些第四系堆积物㊂矿区地层自老至新分述如下:(1)二叠系:该地区可见二叠系地层大部分为龙潭组和大隆组㊂(2)叠系下统大冶群: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在该地区大量可见㊂(3)第四系:分布在该矿区南部低地势处㊂是由粘土和砂砾岩组成,厚度大约0 20m㊂2.3㊀构造(1)北西西向构造:属于淮阳山字形的前弧西翼的组成一部分,是由一系列北西西向有差异的褶皱和压扭性的冲断层两个构造构成,倾角大概11ʎ 16ʎ㊂(2)北北东向构造:属于新华夏的构造体系的构成的一部分,是该地区重要的构造之一,由逆冲断层及其伴生的构造形迹㊁北北东向的褶皱㊁压扭性挤压带所构成,它叠加并且改造北西西向的构造㊂(3)喜马拉雅山期北西向构造带:该构造带的构造表示为断裂构造㊂2.4㊀岩浆岩该地区的岩浆岩是属于沿着长江产出的岩浆岩带的长江系列 ,它主要是由六个大的杂岩体和三十几个小的岩石体组构成㊂铁山岩是矿体从东到西共长24km,从南到北宽5000m,他的面积为120km2㊂出露的形状呈纺锤形㊂该地区的岩石体是经过燕山期重复的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石体㊂该区在铁山岩石体的南边中部,矿区的侵入岩体与三叠系大冶群接触㊂另外,在该地区内另有一些在是在成矿后产生的脉状岩体像闪长玢岩㊁煌斑岩等,这些脉状岩体有的时候切割矿体,对矿体产生的了一些破坏作用㊂3㊀矿床地质特征3.1㊀矿体的形态产状及规模本矿区的铁矿床主要由6个大的主矿床构成㊂平面上呈北西西向像楼梯的状分布,在平面的形态像藕节的样子㊂由西向东可以看见铁门坎㊁龙洞㊁尖林山㊁象鼻山㊁狮子山㊁尖山矿体,矿石体的长大概4300m㊂3.2㊀围岩蚀变该矿区的围岩蚀变大部分是矽卡岩化㊁钾化㊁钠化㊁14绿泥石化等,发生蚀变的位置一般在两段:Ⅰ期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和大理岩的接触带;Ⅱ期为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和大理岩的接触带(熊鹏飞,1984)㊂两者的蚀变深度不相同,Ⅰ期形成的矿体大于Ⅱ期,围岩都具有明显的分带㊂3.3㊀矿化分带大冶铁矿床矿化期次可分为3个阶段,由早到晚分别为矿化微弱的矽卡岩化阶段ң磁铁矿阶段ң碳酸盐阶段㊂各阶段的产物分别是:(1)闪长岩中产出透辉石等矽卡岩矿物,并且有少量磁铁矿生成;(2)大部分产出为块状的磁铁矿,是矿体的主要部分,与大理岩界限明显,与闪长岩界限不太明显;(3)各种碳酸盐岩如方解石脉㊂4㊀成矿流体研究4.1㊀成矿流体来源主要来至上地幔或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岩浆汇集的矿质元素和三叠大冶群碳酸盐层㊂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源有关,成矿物质主要源自岩浆,成矿流体性质与初始的混合岩浆水相似㊂4.2㊀成矿流体时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相似,成岩成矿作用发生在相似的构造环境㊂前人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和中国北方中生代的矿床分布与时代进行了研究㊂研究表明成矿发生在190 160㊁140和120Ma,他的地球动力左右分别为后碰撞造山过程㊁构造体制大转折晚期和岩石圈大规模快速减薄㊂研究发现长江中下游地区有两期成矿时间,时间为145 132Ma和125 123Ma㊂4.3㊀成矿流体性质成矿地段含三种热液矿浆㊁热液㊁矿浆一热液过渡性流体㊂从矿化阶段来看,都在矽卡岩阶段之后形成㊂4.4㊀成矿模式可总结为三种模式:(1)矿浆贯入式:从矿浆型矿体内部可以看出,其下部矿浆在上部矿浆处于半凝固状态时挤到上部岩浆里面,所以两者界限在矿浆上部清晰,在下部则连成一体㊂(2)热液交代式:该矿体形态主要包括马鞍状㊁似层状㊁透镜状㊁扁狭状㊁不规则状,与围岩界限主要表现为过渡关系㊂在大多数情况下,矿石构造带都属于渐变式,没有截然㊁整齐的界限,从整体上来看,该形式的矿石品位不具备突变性特征㊂(3)矿浆贯入一热液交代过渡式:矿浆贯入一热液交代过渡式矿床该矿体的特征是矿浆贯入和热液交代两类,并且他们间可见明显的过渡关系㊂矿床在垂直方向上,热液交代型矿石带主要表现为向上变宽,而气体状的矿浆型矿石带主要表现为向上变窄;在水平方向上,经常可见一端为热液交代型㊁而另一端为矿浆贯入型的特征,两者之间过渡㊂5㊀结语大冶铁矿床主要产于燕山期闪长岩体南缘和三叠系灰岩的接触带上,是矽卡岩型铁铜矿床㊂该矿床的热液来源为岩浆,通过对铁矿成矿流体的研究可以更好的认识铁矿的成因㊁成矿模式和阶段㊂参考文献:[1]㊀赵海杰,谢桂青,魏克涛,等.湖北大冶铜绿山铜铁矿床夕卡岩矿物学及碳氧硫同位素特征[J].地质论评,2012(2):379-395.[2]㊀朱永刚,于长春.湖北省大冶铁矿区内矿石磁性特征分析[C]ʊ湖北省地质学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年会论文集,2008:89-93.[3]㊀夏金龙,胡明安,张旺生,等.湖北大冶灵乡铁矿接触带构造与成矿[J].地质科技情报,2010(6):41-44.[4]㊀柏㊀成,赵葵东,段登飞,等.湖北铜绿山铜铁矿床中煌斑岩的矿物学特征及岩石成因初探[J].岩石学报,2015(3):769-783.[5]㊀刘治国.铜绿山铜铁矿床地质特征及岩浆岩与成矿关系探讨[J].化工矿产地质,2002(4):207-214.[6]㊀赵一鸣,毕承思.宁乡式沉积铁矿床的时空分布和演化[J].矿床地质,2000(4):350-362.[7]㊀赵劲松,赵㊀斌,李兆麟,等.大冶铁矿床夕卡岩矿物中熔融包裹体的发现及其地质地球化意义[J].地球化学,2000(5):500-503.[8]㊀申金超,曾㊀勇,郭坤一,等.对大冶铁矿划分为IOCG型矿床的探讨[J].地质学刊,2012(4):391-396.[9]㊀高㊀文.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研究[J].地球,2016(1):10.[10]㊀王彦博,顾雪祥,张宗保,等.湖北铜绿山矽卡岩型铜铁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J].现代地质,2011(4):730-739.[11]㊀熊鹏飞,石准立,张尊光,等.湖北大冶铁矿矿床控矿地质条件的分析[J].地球科学,1984(4):81-88.24。
大冶铁矿控矿构造研究及深部隐伏矿体定位预测

第21卷增刊 2007年7月资源环境与工程R esources Env iron m ent&Eng i nee ri ngV ol 21.SupJuly,2007大冶铁矿控矿构造研究及深部隐伏矿体定位预测刘玉成,杨艺华,王永基(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中南局,湖北武汉 430081)摘 要:大冶铁矿主矿体分布于燕山期闪长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断裂复合带,该接触带是大冶铁矿矿床的主要控矿构造。
本文对矿区接触带控矿构造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特征、接触带形态产状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成矿定位机制等作了比较系统的阐述,预测矿区深部可新增铁矿资源量4000 104t。
关键词:接触带;控矿构造;定位预测;大冶铁矿中图分类号:P545,P61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11(2007)S1-0010-07大冶铁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矿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14 54 43 ,北纬30 13 10 ,该矿为中国著名的大型铁(铜)矿床。
在长期地质工作中,前人曾提出过 槽谷 、 凹斗 、 卷曲褶皱 等接触带构造控矿概念。
但对于矿体控矿构造分类、空间分布特征、成矿定位机制以及接触带形态产状特征与成矿的关系的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尚嫌不足,本文试图通过对上述方面的研究探讨,达到对深部隐伏矿体定位预测的目的。
1 矿床地质概况大冶铁矿位于铁山岩体闪长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断裂复合带上。
矿区印支期形成的NWW向构造主要有龙门山倒转向斜和龙洞-狮子山倒转背斜,其后又有燕山期构造叠加其上。
该铁(铜)矿床主要由六大主矿体组成,平面上呈图1 大冶铁矿铁(铜)矿床地质简图Fi g 1 Geological s ketch sho w i ng iron(copper)depos i t ofDaye1.大冶群(T1dy)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2.闪长岩;3.矿体;4.倒转背斜;5.倒转向斜;6.断层。
大冶铁矿地质及矿化特征

02
大冶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矿体形态与规模
矿体形态
大冶铁矿的矿体形态呈层状、似 层状,部分地段呈透镜状、扁豆 状。
矿体规模
大冶铁矿是超大型铁矿床,矿石 储量巨大,具有较高的开采价值 。
矿石类型与质量
矿石类型
沉积岩成矿物质来源
沉积岩也是大冶铁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之一,特别是在铁矿形成的后期,沉积岩中的铁元素可以在适宜 的条件下被活化、迁移和富集。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温度条件
大冶铁矿的形成与高温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在1500℃以上的高温条件下, 岩浆中的铁元素才能达到饱和并析出 形成铁矿。
压力条件
大冶铁矿的形成也与较高的压力条件 有关,一般在地下较深处,岩浆处于 较高的压力条件下,有利于铁矿的形 成。
开采技术条件分析
1 2 3
地形地貌条件
分析了大冶铁矿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 山体坡度、高度、沟谷发育等情况,评估了其对 开采的影响。
矿体赋存条件
对大冶铁矿的矿体赋存特征进行了分析,包括矿 体的形态、规模、产状、埋深等,探讨了开采的 技术难点。
水文地质条件
对大冶铁矿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包括地 下水类型、水位、流量等,评估了其对开采的影 响及防治措施。
矿石构造
大冶铁矿的矿石构造主要包括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等。这些构造反映了铁矿石在空间上的分布特 征和成矿环境。
04
大冶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成矿物质来源
岩浆岩成矿物质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源
大冶铁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岩,特别是中性岩和基性岩,这些岩石富含铁元素,为铁矿的形 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一)区域地质概述(1)区域地质特征鄂东南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的复合地段。
大致与传统构造区划的下扬子褶皱带西部大冶复式向斜构造部位相当。
区内西南角大磨山一带有元古界板溪群及震旦纪地层零星出露。
古生界和中生界及中下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于本区,除志留系、泥盆系为一套砂页岩建造外,其余均为碳酸岩建造,夹有少量碎屑岩及煤层。
上三叠及其后的中生代地层分布于本区北部和西部。
西部梁子湖一带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分布侏罗纪砂页岩及白垩纪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新生界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堆积。
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及梁子湖、大冶湖盆地附近。
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与铜铁矿产有关的多期侵入的中酸性复式岩体、规模大小不等,有三十多个,其中主要的自北向南依次有鄂城、铁山、金山店、阳新、灵乡、殷祖六大岩体,同时还有铜山口、丰山洞、阮家湾等许多小岩体分布。
(2)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其次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
大冶群碳酸盐类岩石在铁山火车站以北,由于燕山期铁山岩体的改造而不同程度变质为大理岩。
由于多次区域构造变动,特别是铁山岩体侵入时热力和动力等因素的作用,在大理岩中形成复杂的摺叠层,造成标志层不清,地层层序不明。
但矿区地层区内与区外的地层完全可以对比,即他们的大部分均属下三叠统大冶群,次为上二叠统的大隆组与龙潭组。
由于矿区内变质岩系地层中未见到古生物化石,所以在地层对比中主要依据的是变质前后的岩性特征、组合特点、残存的原岩结构与构造标志(如缝合线,层理度等)。
(3)岩浆岩铁山岩体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5公里左右,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成北西-南东纺锤形。
经前人76年1:5万铁山幅地质测量确认,铁山岩体是燕山期多次岩浆活动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
矿床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有四种岩浆岩,属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部分,根据野外穿插关系和间接证据、适当参考同位素年龄数值确定上述四种岩浆岩形成顺序自早而晚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
前者属燕山早期,后三者属燕山中期产物。
此外还有少数晚期岩脉如云斜煌斑岩、闪长玢岩等。
鄂东南地区岩浆活动在燕山期达到顶峰,既有岩浆侵入,又有火山喷发,并显示多期次活动的特点。
岩体多为复式岩体,岩体出露面积相差很大,多呈椭圆形、圆形、纺锤状、长条状、不规则状。
鄂东南矿集区内的六大侵入体为由北向南为鄂城侵入体、铁山侵入体、金山店侵入体、灵乡侵入体、阳新侵入体、殷祖侵入体。
本区的火山岩在金牛盆地最为发育,火山活动的特点为喷发间歇期短而多,脉动性强并伴有多层碎屑岩沉积,自下而上分别为马架山组、灵乡组、大寺组和太和组。
马架山组以大量的流纹质火山碎屑岩为主,含少量珍珠岩和流纹岩;灵乡组以碎屑沉积岩为主,上部含少量的玄武岩和玄武质安山岩;大寺组广泛分布于金牛盆地内,面积约180km2,下部为安山岩、珍珠岩和玄武岩,上部为流纹岩、珍珠岩和流纹质凝灰岩。
太和组以碎屑砂岩沉积为主,火山熔岩较少。
金牛盆地火山岩具有流纹岩一中基性岩一流纹岩和玄武岩的演化特征。
(二)矿床地质特征大冶铁山矿床是一个以铁为主,铜为辅,伴有多种有具有综合利用价值的益组分、而有害杂质含量较低的综合矿床。
其中铁品位最高70%,最低20%,一般50%-60%,平均53%;铜品位最高达12%,最低0.1%,一般0.2%-1%,平均0.58%。
可以回收利用的有益伴生组份有Co、Au、Ag,其它尚有Mn、V、Ti、Cr,有害杂质除S外,其它As、P、Zn等含量较低。
矿床由六大矿体组成,自西向东分别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和尖山矿体,总长约4300米。
除尖林山矿体为盲矿体外,其余各矿体均出露地表。
他们之间除铁门坎矿体与龙洞矿体因断层错开不联系外,其余矿体是相互连接的。
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金云母化、钠长石化、方柱石化、绿帘石化及碳酸盐化等。
矿石成分:主要的金属矿物有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黄铜矿,镍黄铁矿,磁黄铁矿及黄铁矿等,矿石中Co+Ni > 0.2%,Cu = 0.84%,TFe = 57.94%,同时含磷、硫低,为自熔型矿石,Co 与Cu 可综合利用;主要脉石矿物有:透辉石、石榴石、透闪石、金云母等。
鄂东南地区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富集,种类多样,储量巨大。
黑色金属矿产以铁矿为主,以程潮铁矿、大冶铁矿、灵乡铁矿、金山店铁矿为代表,其次为金、银、钨、钥、锑等矿产;有色金属矿产以铜矿为主,以大冶铜绿山铜矿、铜山口铜矿、阳新封山洞铜矿为代表;贵金属矿产主要为金矿,以阳新鸡笼山金矿为代表;稀有、稀土金属和分散元素矿产有黄石狮子山银矿;非金属矿产有硒、磅、硫、磷、石膏、萤石、硅灰石等;能源矿产主要为黄石煤田;地热资源有著名的咸宁温泉地热田。
按成因划分,鄂东南地区的矿床主要有:气水热液型矿床:含矿侵入体为富碱高钾的中酸性岩,以闪长岩、石英闪长岩、石英正长闪长岩、花岗岩为主,多为复式岩体,以气液充填交代成矿方式为主,在规模较大的侵入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如鄂州程潮铁矿床,大冶铁山铁矿床,大冶灵乡铁矿床。
斑岩型、斑岩一矽卡岩复合型矿床:矿化带主要受NWW、NNE和近EW向深断裂控制,含矿岩体受断裂及褶皱构造的联合控制,含矿侵入体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岩、石英正长闪长岩。
在这些浅成小侵入体与硅铝质围岩或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形成斑岩型或斑岩一矽卡岩型复合型矿床,如大冶铜山口铜矿床。
沉积一热液改造型矿床:以黄梅铁矿为代表,矿床主要形成一于燕山期之前,赋矿地层主要为石炭系,矿石成分以菱铁矿、褐铁矿为主。
矿体受后期断裂破坏和热液改造。
(三)矿体地质特征矿体总体呈似层状,赋存于正接触带中,产状基本与矿体接触带吻合,走向NWW,除龙洞矿体倾向SW外,其他矿体总体倾向有变化,一般上都倾向NE,深部转向SW,转折范围在72米—-200米间,矿体倾角变化较大,有的地段近于水平,如尖山林地段;有的地段近于直立,如狮子山西段;一般在30°-80°之间。
矿体走向长度在360-872米之间;最大斜深在550米,最小20米,一般100-400米间;厚度最大180米,最小10米,一般30-80米。
矿体接触面形态、断裂、接触热动力变质构造和岩体冷凝收缩裂隙构造的复合构造控制,其形态在不同地段有较大差异,有岩脉、透镜状、囊状等。
在接触面形态较为规整的岩体的凹凸部位与卷曲背斜的转折端相复合的地段,如尖林山、象鼻山地段,矿体厚大缓平,多呈透镜状;在陡倾斜的接触带部位,接触面较为规则断裂控制明显,影响深度大,相应的矿体产状陡直延伸也最大,呈脉状产出,如狮子山中段、龙洞地段、铁门坎中段等;在岩体接触面形态变化较大,接触面走向与地层走向斜交的地段,矿体形态十分复杂,多呈囊状等不规则形态产出,如尖林山东段;在主接触带断裂所派生的NW向次生断裂中,则呈脉状矿体产出,如狮子山大理岩中分枝矿体。
矿床分氧化与原生两带,氧化带以赤铁矿-褐铁矿矿石为主,氧化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100米,原生带物质成分复杂,根据其矿物组合及结构构造特征分为磁铁矿矿石和磁铁矿-赤铁矿-菱铁矿矿石(简称混合矿)。
该矿床矿石矿物组成较为复杂,仅原生带矿物就达四十余种。
矿石以块状构造、细粒它形结构和交代残余结构广泛发育为特征,并有多种其他结构构造发育。
(三)控矿因素分析包括成矿5要素和矿质富集作用;成矿5要素:包括成矿物质来源、介质(运输工具)、能量、通道、沉淀场所。
(1)成矿物质来源;主要来至上地幔或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岩浆汇集的矿质元素和三叠大冶群碳酸盐层。
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源密切相关,成矿岩浆属于幔源安山玄武质熔浆与地壳熔融所产生的同熔型混合熔浆源,成矿物质主要源自岩浆,成矿流体具有初始混合岩浆水性质。
(2)介质(运输工具);岩浆和岩浆热液。
(3)能量;主要是上地幔或地壳发生部分熔融的岩浆汇集的能量,来至放射元素的衰变。
(4)通道;在矿床的附近发育有梁子湖凹陷带的断裂,且该地区褶皱发育。
迭加在接触带上的NWW向张性断裂倾向北及其派生的NW向断裂(倾向南)控制了该区矿体形态和产状,平面上矿体呈X形,剖面上呈V字形。
第一种:接触交代(矽卡岩)。
较长时间以来,许多地质工作者持此观点,并把铁山矿床写在教科书_匕作为矽卡岩矿床的典型实例之一。
该观点认为,矿床主要形成在燕山期中酸性杂岩体与三盛系大冶群碳酸盐岩接触带上或其附近,为气化一热液交代作用所形成。
与矽卡兴有密切的生成联系。
此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是:(1)矿体产在中酸性侵入体与中、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接触带上或其附近,接触带构造控矿明显。
(2)矿床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
矿床规模与矽卡岩化发育强度和广度呈正比。
(3)矿石中可见到明显的交代成矿现象。
(4)矿体与有关侵入休的同位素年龄基本一致,矿体与岩体中所含微量元素情况基本相同。
接触交代成因观点虽然有较多的地质依据和理论依据。
但随着矿床地质研究的深入,有不少地质现象是该观点所不能解释的。
例如(1)矿体规模并不完全决定于矽卡岩发育程度,即有些情况下有矽卡岩没有矿或有矿没有矽卡岩。
(2)矿床不仅与地层岩性有关,而且受一定层位控布{。
据统计鄂东98%以上的铁矿储量赋存于中、下三叠统中的矽卡岩矿床中。
该区从寒武系至二益系碳酸盐岩广泛发育,但当它们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接触时很少成矿。
第二种:矿浆。
该观点认为大冶铁山铁矿主要是由来自上地慢的,富含挥发分的矿浆贯入而成。
矿浆观点的主要依据是:(1)主矿体与围岩的界线清楚而截然,无浸染状矿石带。
接触面常呈梯坎状,为矿浆追踪几组裂阶和层而贯入而成。
有的矿体呈脉状穿插于闪长岩体中。
大理岩中的矿沐,!到岩蚀变很弱。
(2)有多孔状矿石。
(3)有以磁铁矿为胶结物的角砾状矿石。
角砾主要为闪长岩,呈板条状或棱角状。
板条状角砾有时排列规则、有时素乱,有密有稀,可见矿浆流动现象。
(4)爆裂法测温表明磁铁矿形成在300一470℃,530一590℃两个高温区。
第三种:热液改造。
该观点认为中、下三叠统中有同生沉积的菱铁矿层或其它富铁碳酸盐岩层,矿床的形成是由于上升的岩浆或火成岩体对上述地层强烈作用的结果。
热液改造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有:(1)据现有矿床坑计,82%以上的矿床集中于中、下三叠世地层中。
(2)矿休主要呈石中,菱铁矿的斑块被磁铁矿包围。
在磁铁矿晶粒中广泛分布有菱铁矿及碳酸盐矿物残余,层状、似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3)花斑状磁铁矿一菱铁矿矿说明磁铁矿形成于菱铁矿之后。
(4)在矿体的某些部位可见菱铁矿层与大理岩呈整齐的接触关系,接触面没有熔蚀和蚀变现象,说明菱铁矿是沉积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