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铁矿床
大冶铁矿选矿概况

大冶铁矿选矿概况大冶铁山矿床由6个大矿体组成,自西向东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和尖山矿体。
除尖林山矿体为盲矿体外,其余各矿体均露出地表。
铁山矿床分氧化带和原生带。
氧化带以假象赤铁矿矿石为主,氧化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100 m 以内。
目前氧化带已采空,仅剩下少量上部挂邦矿石。
原生带物质组分复杂,根据其矿物组成及结构构造特征分为磁铁矿矿石和赤铁矿- 菱铁矿- 磁铁矿矿石矿石主要是铁铜共生矿,铁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是赤铁矿,其他还有黄铜矿和黄铁矿等。
矿石平均品位53.8%,最高的达54-60%。
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石英等,脉石中含SiO28%左右,有一定的溶剂性(CaO/SiO2为0.3左右),矿石含P低,(一般0.027%),含S高且波动很大(0.01-1.2%),并含有Cu(0.2-1.0%)和Co(0.013%-0.025%)等含有色金属。
矿石的还原性较差,矿石经烧结、球团造块后入高炉冶炼。
磁铁矿矿石。
金属矿物以磁铁矿为主,其次为赤铁矿、黄铁矿、黄铜矿、少量磁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方解石、白云石、透辉石等。
磁铁矿呈自形、半自形至它形细至粗粒结构,系致密块状构造为主。
其次为条带状、浸染状、粉状、多孔状构造。
混合矿矿石。
金属矿物主要有假象赤铁矿、菱铁矿、磁铁矿组成,其次为黄铁矿、黄铜矿等。
脉石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等。
矿石呈交代粒状及残余- 核晶结构为主,其次为蜂窝状结构、环带结构、放射状结构、束状结构。
矿石构造以花斑状、似条带状构造为主,其次为角砾状、块状、脉状等。
赤铁矿密度为4. 28 g/ cm3 ,菱铁矿密度为3. 60 g/ cm3 ,废石密度为2. 6 g/ cm3 左右。
按照重选矿石的可选性准则判断,属易选矿石。
选矿工艺为磁选—细筛—磁筛—细筛筛上和磁筛中矿再磨后返回细筛的工艺流程破碎设备碎矿作业中的破碎机及筛分机等主要设备都采用了高效节能设备,可使破碎产品粒度达到12 mm以下,为磨矿作业节能与改善细度创造了条件。
湖北大冶铁矿成矿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

湖北大冶铁矿地质特征及控矿因素分析(一)区域地质概述(1)区域地质特征鄂东南地区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系构造体系(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的复合地段。
大致与传统构造区划的下扬子褶皱带西部大冶复式向斜构造部位相当。
区内西南角大磨山一带有元古界板溪群及震旦纪地层零星出露。
古生界和中生界及中下三叠世地层广泛分布于本区,除志留系、泥盆系为一套砂页岩建造外,其余均为碳酸岩建造,夹有少量碎屑岩及煤层。
上三叠及其后的中生代地层分布于本区北部和西部。
西部梁子湖一带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分布侏罗纪砂页岩及白垩纪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建造。
新生界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堆积。
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及梁子湖、大冶湖盆地附近。
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期,与铜铁矿产有关的多期侵入的中酸性复式岩体、规模大小不等,有三十多个,其中主要的自北向南依次有鄂城、铁山、金山店、阳新、灵乡、殷祖六大岩体,同时还有铜山口、丰山洞、阮家湾等许多小岩体分布。
(2)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其次为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
大冶群碳酸盐类岩石在铁山火车站以北,由于燕山期铁山岩体的改造而不同程度变质为大理岩。
由于多次区域构造变动,特别是铁山岩体侵入时热力和动力等因素的作用,在大理岩中形成复杂的摺叠层,造成标志层不清,地层层序不明。
但矿区地层区内与区外的地层完全可以对比,即他们的大部分均属下三叠统大冶群,次为上二叠统的大隆组与龙潭组。
由于矿区内变质岩系地层中未见到古生物化石,所以在地层对比中主要依据的是变质前后的岩性特征、组合特点、残存的原岩结构与构造标志(如缝合线,层理度等)。
(3)岩浆岩铁山岩体东西长24公里,南北宽5公里左右,面积约120平方公里,成北西-南东纺锤形。
经前人76年1:5万铁山幅地质测量确认,铁山岩体是燕山期多次岩浆活动侵入形成的复式岩体。
矿床范围内出露的岩浆岩有四种岩浆岩,属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部分,根据野外穿插关系和间接证据、适当参考同位素年龄数值确定上述四种岩浆岩形成顺序自早而晚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正长闪长岩和斑状含石英闪长岩。
矿床学课程设计湖北大冶铁矿

系至二益系碳酸盐岩广泛发育,但当它们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体接触时
很少成矿。
矿床学课程设计湖北大冶铁矿
三、矿床成因分析
第二种:矿浆。该观点认为大冶铁山铁矿主要是由来自上
地慢的,富含挥发分的矿浆贯入而成。矿浆观点的主要依据是 :(1)主矿体与围岩的界线清楚而截然,无浸染状矿石带。接触 面常呈梯坎状,为矿浆追踪几组裂阶和层而贯入而成。有的矿 体呈脉状穿插于闪长岩体中。大理岩中的矿沐,!到岩蚀变很 弱。(2)有多孔状矿石。(3)有以磁铁矿为胶结物的角砾状矿石 。角砾主要为闪长岩,呈板条状或棱角状。板条状角砾有时排 列规则、有时素乱,有密有稀,可见矿浆流动现象。(4)爆裂 法测温表明磁铁矿形成在300一470℃,530一590℃两个高温区 。
矿床学课程设计湖北大冶铁矿
三、矿床成因分析
第三种:热液改造。该观点认为中、下三叠统中有同生沉积的菱铁矿
层或其它富铁碳酸盐岩层,矿床的形成是由于上升的岩浆或火成岩体对 上述地层强烈作用的结果。热液改造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有:(1)据现有 矿床坑计,82%以上的矿床集中于中、下三叠世地层中。(2)矿休主要呈 石中,菱铁矿的斑块被磁铁矿包围。在磁铁矿晶粒中广泛分布有菱铁矿 及碳酸盐矿物残余,层状、似层状,产状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3)花斑 状磁铁矿一菱铁矿矿说明磁铁矿形成于菱铁矿之后。(4)在矿体的某些部 位可见菱铁矿层与大理岩呈整齐的接触关系,接触面没有熔蚀和蚀变现 象,说明菱铁矿是沉积形成的。
生成联系。此观点提出的主要依据是:(1)矿体产在中酸性侵入体与中、
下三叠统碳酸盐岩接触带上或其附近,接触带构造控矿明显。(2)矿床具
有典型的矽卡岩矿物组合。矿床规模与矽卡岩化发育强度和广度呈正比
。(3)矿石中可见到明显的交代成矿现象。(4)矿体与有关侵入休的同位
大冶铁矿实习报告

矿床学第四次实习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姓名班级学号目录一.区域地质背景 (3)二.矿区地质 (4)§2.1地层 (4)§2.2构造 (4)§2.3岩浆岩 (5)三.矿床地质特征 (5)§3.1矿体特征 (5)§3.2矿石特征 (7)§3.3成矿期和成矿阶段 (10)四.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 (10)一.区域地质背景鄂东南地区位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西端,北与秦岭褶皱系烯水台褶束相接,南与咸宁台褶束相邻,西以武汉台褶束为界,处于隆坳过渡地带的构造活动地段,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区(如下图)。
区内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发育。
铜绿山矿田位于鄂东南三角形构造岩浆岩区的中心、阳新岩体的西北端,处于一种特殊的构造位置。
构造上位于印支期构造的大冶向斜的南翼与燕山期鄂城一大磨隆起带的中脊以及姜桥一下陆断裂褶皱带的交切部位,其深部有山坡一枫林穿壳断裂横贯区内,区内盖层与深部连通,成为深部物质向盖层运移的活动中心。
图表1二.矿区地质§2.1地层出露的铁山矿区内出露地层以中下三迭统大冶灰岩为主.次为二迭系乐平统硅质页岩层(构成铁山背斜之轴核)。
更老地层依次向南始有出露。
(如图右图所示)上三迭统蒲沂群紫色砂页岩及侏罗系砂岩、砂质页岩层则分布于铁山侵入体的北缘及东西两端。
中下三迭统大冶灰岩.由下而土按其岩性可分为三层:(1)灰黑色薄层泥质灰岩与纸状页岩互层.底部有约30米的泥质灰岩。
(2)灰黑色中厚层纯灰岩。
(3)含少量白云质(M g O 1. 5-}- 5男)厚层灰岩,中夹数层厚约20 ~30米的灰质白云岩( Mg015}-20多).第(3)层相当于嘉陵江组层位.上述各层受岩浆侵入之接触变质(主要是热力变质),均遭不同程度的大理岩化.而与成矿关系密切者仅为(2)、〔3)层。
§2.2构造本区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的前弧西翼,以折皱构造和挤压性断裂为其特征。
大冶铁矿矿床实习报告

一、实习背景大冶铁矿位于湖北省黄石市铁山区,是中国著名的露天铁矿之一。
本次实习旨在通过实地考察和调研,了解大冶铁矿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开采工艺等方面的知识,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实习目的1. 了解大冶铁矿的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及开采工艺;2. 掌握露天矿床的勘探、开采、选矿等基本知识;3. 培养实践能力,提高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习内容1. 区域地质背景大冶铁矿位于鄂东南地区,处于扬子准地台下扬子台褶带西端。
该地区构造复杂,岩浆活动发育。
大冶铁矿所在的铁山矿田位于鄂东南三角形构造岩浆岩区的中心,处于印支期构造的大冶向斜的南翼与燕山期鄂城一大磨隆起带的中脊以及姜桥一下陆断裂褶皱带的交切部位。
2. 矿区地质(1)地层:铁山矿区内出露地层以中下三迭统大冶灰岩为主,次为二迭系乐平统硅质页岩层。
(2)构造:矿区构造复杂,深部有山坡一枫林穿壳断裂横贯区内,区内盖层与深部连通,成为深部物质向盖层运移的活动中心。
(3)岩浆岩:铁山矿区岩浆活动发育,主要有花岗岩、闪长岩等。
3. 矿床地质特征(1)矿体特征:大冶铁矿共由6个大矿体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尖山、狮子山、象鼻山、尖林山、龙洞和铁门坎。
(2)矿石特征:大冶铁矿矿石品位较高,以磁铁矿为主,部分为赤铁矿。
(3)成矿期和成矿阶段:大冶铁矿成矿期主要在元古代,成矿阶段分为磁铁矿阶段和赤铁矿阶段。
4. 成矿条件和成因分析(1)成矿条件:大冶铁矿成矿条件优越,主要有以下几点:1)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冶铁矿资源储量丰富,品质优良;2)良好的地质构造: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有利于成矿;3)适宜的成矿环境:鄂东南地区气候适宜,有利于成矿。
(2)成因分析:大冶铁矿成因主要为岩浆热液成因,即岩浆热液在地下循环过程中,将矿物质带入地表形成矿床。
四、实习心得体会1. 通过本次实习,我对露天矿床的勘探、开采、选矿等基本知识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 实习过程中,我学会了如何与团队成员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提高了团队协作能力。
湖北大冶铁矿床

角闪石7.9%。副矿物有磁铁矿、锆 石、榍
石、磷灰石等。
中细粒全晶质半自 形粒状或柱粒状 结构
东起尖山、西到铁门坎成一 宽约200—400m的NW\向岩带直 接与大理岩接触。
73.86
黑云母 透辉石 闪长岩
斜长石69.7%,钾长石7.1%,角闪石
0.8%,
黑云母6.6%,透辉石12.5%。 副矿 物同上
裂被挽近期中基性岩脉充填,区内比较典型的有F25压扭性断裂、铁F1、铁F2、F4压扭性断裂、铁门坎后山北西向压扭性断裂、龙F1、龙F2、F77断裂等。
3
铁山岩体东西长24km南北宽5km面积120km2出露形状呈纺锤形。铁 山岩体是燕山期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该区岩浆岩以侵入活动为主,侵 入的岩浆岩主要组成铁山岩体。岩体走向北西西向,东西长约28公里,南北宽 约2-8公里,出露面积约150平方公里。组成铁山岩体的岩浆岩,主要为中细粒 含石英闪长岩,次为黑云母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 再次为正长闪长岩、斑状闪长 岩。其中,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和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 铁山矿区岩浆岩特征见表1。
本区处于淮阳山字形构造前弧西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地段,以梁子 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该区古生界和中生界及中下三叠 系地层广泛分布,除志留系、泥盆系为砂页岩外,其余均为碳酸盐建造,上三叠 统及其后的中生代地层分布于本区北部和西部, 梁子湖一带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
分布侏罗纪砂页岩及白垩系中酸性、 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新生界为陆相红色碎屑 岩堆积,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和梁子湖、大冶湖盆地附近。
大冶铁矿矿区位于铁山岩体的南缘中断,侵入岩体直接与三叠系大冶群地层 接触。此外,在矿区内还有一些在成矿后生成的脉岩如辉绿岩、闪长玢岩、煌斑 岩等,这些脉岩有时穿插矿体,对矿体有轻微的破坏作用。
湖北大冶铁山铁

目录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控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成因的研究 (2)(一)区域地质概况 (3)(二)矿床地质特征 (6)(三)矿床成因分析 (7)(四)找矿标志 (8)参考文献 (8)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控矿地质条件分析及成因的研究摘要本文根据湖北大冶铁山的区域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征、矿床成因分析研究了大冶铁山铁(铜)矿床控矿地质条件及成因。
系统分析了大冶铁山铁矿的成因并总结了两条找矿标志。
铁矿区位于湖北省东南部的大冶市(图1)地质构造图(图2)。
【1】图1 鄂东南地区区域地质略图(据杨明银等,1995)1.重力异常推断中间岩浆房;2.闪长岩;3.花岗岩;4.火山岩;5.磁法差值法推断岩浆上升通道;6.Ⅰ级断裂;7.推断Ⅰ级断裂;8.Ⅱ级断裂;Ⅳ1.铁山-黄金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2.殷祖-筠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3.大幕-枫林逆冲滑覆构造带图2 鄂东南地区地质构造略图1.中侏罗统2.下侏罗统3.上三叠统4.中、下三叠统5.石炭二叠系6.震旦系7.元古界;8.新华夏压性断裂9.山字型压性断裂10.山字型倾伏背斜11.山字型翘起向斜12.推测山字型倾伏背斜13.推测山字型翘起向斜14.东西向倾伏背斜15.东西向翘起向斜16.东西向压性断裂17.燕山早期闪长岩18.燕山中期闪长岩19.隆起和凹陷界线20.地质界线(一)区域地质概况大冶铁矿区位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西侧与新华夏构造体系(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一鄂城隆起带为主体)的复合地带。
大致与传统构造区划的下扬子褶皱带西部大冶复式向斜构造部位相当。
矿床产出的具体部位在铁山侵入体南缘中段接触带上。
矿区范围内出露的主要地层为三叠系下统大冶群灰岩、白云岩建造,均已变质成大理岩。
本区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不同方向、不同规模、不同时期的构造形迹普遍发育。
尤其是褶皱变形和褶皱叠加作用明显,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的特征。
印支运动期形成的NWW向构造形迹奠定了本区基础格架(如铁山背斜及其次一级的背、向斜构造、墨色林一石马山断裂、棺材山南侧断裂、铁山接触带断裂复合带等)。
湖北大冶铁矿

湖北大冶铁山铁(铜)矿床一;区域地质背景;包括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区域地质、构造、岩浆岩,以及已发现的矿床情况。
1. 矿床产出的大地构造位置;湖北大冶铁矿位于鄂东南地区,地处中下扬子陆块的西段北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接,南与九岭-幕阜隆起带毗邻,处于岳阳-九江前陆褶冲带的东端前缘部位。
本区北东以襄广断裂与桐柏-大别造山带相隔;西以鄂城-嘉鱼断裂与宝康-武汉前陆褶冲带及宜昌-武昌过渡褶皱带分割;南以坑口-排市断裂,构成一个三角形构造岩浆岩。
如图1-1图1-1 鄂东南地区区域地质略图1.重力异常推断中间岩浆房;2.闪长岩;3.花岗岩;4.火山岩;5.磁法差值法推断岩浆上升通道;6.Ⅰ级断裂;7.推断Ⅰ级断裂;8.Ⅱ级断裂;Ⅳ1.铁山-黄金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2.殷祖-筠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3.大幕-枫林逆冲滑覆构造带1.区域地质;该地区经历了三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是前震旦纪基底的形成,主要有变质的花岗岩英云闪长岩,白云母石英片岩,与沉积盖层不整合解除关系。
沉积盖层主要为白云岩和硅质岩,最后大量的岩浆活动和矿化为特征。
2.区域构造;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辅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4. 区域岩浆岩;包括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岩体群。
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见图1-2图1-2 鄂东南地区地质构造略图1.中侏罗统;2.下侏罗统;3.上三叠统;4.中、下三叠统;5.石炭二叠系;6.震旦系;7古界;8.新华夏压性断裂;9.山字型压性断裂;10.山字型倾伏背斜;11.山字型翘起向斜;12.推测山字型倾伏背斜;13.推测山字型翘起向斜;14.东西向倾伏背斜;15.东西向翘起向斜;16.东西向压性断裂;17.燕山早期闪长岩;18.燕山中期闪长岩;19.隆起和凹陷界线;20.地质界线二.矿床地质特征;包括该矿区地质,矿体特征,矿石特征,矿石矿物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大冶铁矿床矿床地质报告A矿区位于湖北省黄石市市铁山区,矿区面积11.83平方公里。
西距武汉市104km,东距大冶市15km,是我国大型黑色冶金地下开采矿山之一。
区内有武(昌)大(冶)铁路,支线有黄(石)灵(乡)和黄(石)铜(绿山)铁路;公路通达各县、乡;水路紧临长江,又有较大的湖泊梁子湖、何安湖、大冶湖、海口湖等,可行驶小型船只,交通运输甚为便利。
图1 大冶市地图一、区域地质概况本区处于淮阳山字形构造前弧西翼与新华夏构造体系的复合地段,以梁子湖北北东向断裂带和大磨山-鄂城隆起带为主,该区古生界和中生界及中下三叠系地层广泛分布,除志留系、泥盆系为砂页岩外,其余均为碳酸盐建造,上三叠统及其后的中生代地层分布于本区北部和西部,梁子湖一带中生代断陷盆地广泛分布侏罗纪砂页岩及白垩系中酸性、中基性火山岩建造,新生界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堆积,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和梁子湖、大冶湖盆地附近。
区内的构造变形主要由印支-燕山期构造运动所形成。
印支期形成一系列褶皱束和叠瓦式的逆冲滑覆构造带,主要表现为北西西至东西向的弧形褶皱及走向逆冲断裂,上覆以滑片;燕山期形成北北东向的隆坳带,叠加褶皱、断裂,并缀以箕式盆地。
在三角形区内,印支与燕山期构造直交叠加,又被铁山-四棵、毛铺-两剑桥断裂分割成三个梯形块体,形成铁山-黄金山、殷祖-筠山、大幕-枫林三个逆冲滑覆构造带。
燕山运动伸展导致的引张作用使岩浆活动强烈,形成区内鄂城、铁山、金山店、灵乡、殷祖、阳新等主要侵入体和众多的小岩体群(图2),侵入岩出露面积达612平方千米,伴生铜、铁、金等多金属矿床。
图2 鄂东南地区区域地质略图(据杨明银等,1995)1.重力异常推断中间岩浆房;2.闪长岩;3.花岗岩;4.火山岩;5.磁法差值法推断岩浆上升通道;6.Ⅰ级断裂;7.推断Ⅰ级断裂;8.Ⅱ级断裂;Ⅳ1.铁山-黄金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2.殷祖-筠山逆冲滑覆构造带;Ⅳ3.大幕-枫林逆冲滑覆构造带二、矿区地质特征1.地层矿区内出露的地层主要是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在矿区南部零星出露二叠系上统大隆组和龙潭组。
此外零星分布的第四系堆积物。
矿区地层自老至新分述如下:1.1二叠系矿区内所见二叠系地层主要为龙潭组和大隆组。
龙潭组分布于铁山背斜轴部,为中厚层状含燧石结核的灰岩或大理岩,出露厚度小于4米。
出露于八卦山、上邹村等地。
②大隆组分布于铁山背斜轴部,以黑色薄层硅质岩为主,夹黑色炭质板岩,厚20m左右。
1.2三叠系下统大冶群三叠系下统大冶群在矿区内较为发育,按岩性特征分为六段,其中第三、四、五段与矿体关系密切。
①第一段分布在棺材山尖山逆断层以南。
主要由灰色砂泥质板岩、含钙质板岩及褐黄色结晶泥质灰岩或大理岩组成。
第二段分布于棺材山尖山逆断层以南。
由条带状角岩或大理岩组成,厚约40m。
③第三段分布于棺材山尖山逆断层以南。
主要由灰褐色角岩、条带状大理岩及香肠状大理岩组成,后约100m。
第四段分布在尖山一带。
上部为微薄层角岩条带或细角岩香肠状大理岩,下部为中厚层状大理岩,厚约60m。
第五段分布在棺材山尖山逆断层以北。
为白云质大理岩,角岩条带大理岩,厚约235m。
⑥第六段分布在矿区西部。
以洁净灰岩为主,厚大于10m。
1.3第四系分布于矿区南部地势低洼处。
由亚粘土及砂砾石组成,厚0-20m。
2、构造北西西向构造为淮阳山字形前弧西翼的组成部分,由一系列北西西向不同等级的褶皱、压扭性冲断层组成,倾角10-15度。
是矿区内主要的构造格架。
主要构造形迹有铁山背斜、棺材山-尖山逆断层、男名山向斜、老铁山背斜、龙门山倒转向斜、龙洞-狮子山卷曲背斜、尖山北西西向断裂带等。
北北东向构造为新华夏构造体系的组成部分,是本区重要的构造形迹之一,由北北东向的褶皱、压扭性挤压带、逆冲断层及其伴生的构造形迹所组成,它叠加并改造北西西向构造。
主要构造形迹有尖山背斜、麻雀脑背斜、F13压扭性断裂、狮子山北部的北北东向断裂带等。
喜山期北西向构造带构造形迹表现为断裂构造。
由一系列北西向压扭性断裂及伴生的北北西向和北东向的扭裂带所组成,往往切割所有的地质体(大理岩、岩体、矿体),部分断裂被挽近期中基性岩脉充填,区内比较典型的有F25压扭性断裂、铁F1、铁F2、F4压扭性断裂、铁门坎后山北西向压扭性断裂、龙F1、龙F2、F77断裂等。
3、岩浆岩铁山岩体东西长24km,南北宽5km,面积120km2。
出露形状呈纺锤形。
铁山岩体是燕山期多次岩浆活动形成的复式岩体。
该区岩浆岩以侵入活动为主,侵入的岩浆岩主要组成铁山岩体。
岩体走向北西西向,东西长约28公里,南北宽约2-8公里,出露面积约150平方公里。
组成铁山岩体的岩浆岩,主要为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次为黑云母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再次为正长闪长岩、斑状闪长岩。
其中,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和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
铁山矿区岩浆岩特征见表1 。
大冶铁矿矿区位于铁山岩体的南缘中断,侵入岩体直接与三叠系大冶群地层接触。
此外,在矿区内还有一些在成矿后生成的脉岩如辉绿岩、闪长玢岩、煌斑岩等,这些脉岩有时穿插矿体,对矿体有轻微的破坏作用。
表1 铁山矿区岩浆岩特征表岩石名称矿物成分岩石结构分布及与矿体的接触面积比(%)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斜长石69.8%,钾长石12.2%,石英7.9%,角闪石7.9%。
副矿物有磁铁矿、锆石、榍石、磷灰石等。
中细粒全晶质半自形粒状或柱粒状结构东起尖山、西到铁门坎成—宽约200—400m的NWW向岩带直接与大理岩接触。
73.86黑云母透辉石闪长岩斜长石69.7%,钾长石7.1%,角闪石0.8%,黑云母6.6%,透辉石12.5%。
副矿物同上半自形到它形不等粒状结构或柱粒状结构呈近EW向长条状分布,有分枝插入中细粒含石英闪长岩与大理岩中26.13正长闪长岩斜长石65.4%,钾长石19.3%,石英3.2%,角闪石9.3%,黑云母0.4%,透辉石0.1%,副矿物同以上两种岩石。
中粒半自形柱粒状结构主要分布在上述两种岩石以北,是铁山岩体的主体。
<0.01斑状含石英闪长岩斜长石71.8%,钾长石13.0%,石英7.6%,角闪石5.7%,副矿物有榍石、磁铁石、锆石、磷灰石。
中粒似斑状结构主要分布于矿区尖山以东与矿体无直接接触关系。
三、矿体地质特征大冶铁矿矿床由六大矿体组成,自西向东分别为铁门坎、龙洞、尖林山、象鼻山、狮子山和尖山矿体,总长约4300m。
除尖林山矿体为盲体外,其余各矿体均出露地表。
他们之间除铁门坎矿体与龙洞矿体因断层错开不连续外,其余矿体是互相连接的。
围岩层位为三叠系大冶群的含膏盐层的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接触变质重结晶为大理岩和白云质大理岩)。
矽卡岩有透辉石矽卡岩、阳起石矽卡岩、石榴子石等。
矿体中矿石矿物以磁铁矿为主,磁铁矿矿石约占总储量的97%。
其次有黄铁矿、低铜青红矿、黄铜矿和高铜铝铁矿等。
非金属矿物有透辉石、方柱石、阳起石等。
矿石含铁40%-50%。
矿体80%以上均分布在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带上及其附近。
矿体形态变化较大,东部矿体大致呈似层状、陡倾斜的凸镜状和囊状,中部矿体则平缓产出的凸镜状或似层状,西部矿体则以似层状为主。
矿体从东到西逐渐减小。
矿体与围岩产状,就全区来说,呈小角度斜交,局部地区呈整合产出,尤其是矿体下部更为明显。
矿石的构造以致密块状为主,此外还有呈条带状和侵染状产出,局部角砾状构造。
如当矿体与大理岩或闪长岩接触时,界线清楚截然,有时仅可见几厘米厚的绿云母化带;当矿体与矽卡岩接触时,二者多为渐变关系,透辉石矽卡岩呈条带状和条纹状过渡为矿体,还有透辉石矽卡岩的被交代残余体经矿化后形成条带状状磁铁矿,从矿体向外逐渐变稀变贫;当矿体与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时,接触带出现厚度不等的富菱铁矿和赤铁矿的碳酸盐型贫矿,向外过渡为致密矿石。
图3 A矿区地质图A区柱状图四、岩矿石特征1、细脉侵染状钢灰色磁铁矿手标本:为刚灰色,密度大,具有强磁性,高硬度,为致密块状,浅黄色的黄铁矿呈细脉侵染状不均匀分布,黄铁矿自形程度差,呈他形分布,含量约为5%。
薄片:不透明矿物,呈半自形的八面体结构,含量在80%以上,透明矿物5%左右正交下为I级灰白,存在四次消光,单偏光镜下,表面光滑,为石英,含量在5%左右。
2、红褐色火山角砾黄铜矿黄铁矿手标本:红褐色,分选差,棱角分明。
存在细石英岩脉,石英自形程度较高呈自形半自形。
浅黄色的黄铁矿呈细脉侵染状分布,含量在5%以下,金黄色的黄铜矿呈星散状分布,含量在5%以下。
光片:石英脉中包含黄铁矿,含量在5%左右,角砾有一定的磨圆,为沉积岩,角砾分选差。
3、条带状大理岩手标本:手标本为灰白色,有颗粒感,中硬度,存在墨绿色条带,条带较细。
薄片:正交偏光镜下,干涉色为高级白,偶见解理,判断为方解石,含量大于90%以上。
不透明的金属矿物,有四边形结构,为黄铁矿,含量小于10%。
4、黄铁矿化辉绿岩手标本:致密块状,成黑色—墨绿色,在表面上有石英分布,可知为侵入岩,表面有黄铁矿和黄铜矿,成星散状分布,含量在5%左右。
光片:在单偏光镜下,有半自形的矿物呈星散状分布,含量在15%左右,有5%左右的黑云母,有5%左右的褐绿色普通角闪石。
在正交偏光镜下,有长条状斜长石分布,在斜长石的三角构架内有辉石分布,长石的自形程度比辉石大,呈明显的辉绿结构。
在镜下可观察到黄铁矿约为5%左右。
5、方铅矿、黄铁矿化闪长岩手标本:标本暗色矿物的含量约为30%左右,长石含量70%左右,中等密度,表面长石有被风化,小刀可划到风化物质,呈白色粉末状。
光片:存在黑云母角闪石,黑色矿物呈星散状分布,矿物含量10%左右,在正交偏光镜下,角闪石干涉色丰富,有II级蓝,II级蓝绿,平面有两组解理发育,长石发育成聚片双晶,黑云母干涉色呈褐色,从含量上看,斜长石含量大于60%,角闪石含量30%左右,光片中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含量较大,黄铁矿、黄铜矿呈星散状分布,约为5%左右。
6、黑灰色中粗粒黑云母石英闪长岩手标本:致密块状,成黑色—墨绿色,在表面上有石英分布,可知为侵入岩,表面有黄铁矿和黄铜矿,成星散状分布,含量在5%左右。
五、矿床成矿分析1、矿床形成的地质条件1.1矿床地质条件矿区位于淮阳山字形构造弧顶西侧和新华夏构造体系第二隆起带次级构造的复合部位,同时处在长江中下游断裂凹陷成矿带中大冶复向斜的铁山背斜的北翼。
区内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变动,但是主要构造成矿期为晚侏罗燕山期的褶皱构造和次级叠加构造。
构造为成矿溶液提供了通道,同时也是矿床的“家”。
矿区内侵入体于围岩接触以角度不整合为主,有利于成矿溶液沿围岩的原生层理,层间破碎带及构造裂隙贯入并交代成矿,另外,在侵入岩与围岩的“S”型或凹凸不平的接触地段,岩石易于破碎,裂隙发育,矿液常易于集中,使得侵入体与围岩的接触面积增大,能使矿液与有利围岩进行充分的交代作用而成矿,矿化更为集中,更有利于矿体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