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要求

合集下载

注释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注释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注释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附录2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注释及参考文献格式要求一.注释格式为统一格式起见,本院外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注释采用尾注和夹注,不采用脚注。

凡是对论文中某一单词、词组、引文、或某一说法进行补充性说明的,采用尾注(即下文第1条所说的End-notes)的方式,但在论文里英文统一采用Notes一词(见附录1);凡是在论文中使用直接引语或间接引语的,一律采用文中夹注的方式(见下文第2条)。

1.尾注(End-notes)在正文需注释处的右上方按顺序加注数码①②③……,在论文的正文之后写注文,每条注文加对应数码,回行时与上一行注文对齐。

加注数码与数码对齐。

2.夹注(In-text Citations)某些引文和/或所依据的文献无需详细注释者,以夹注的形式随文在括弧内注明。

1)来自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已经出现格式:出版年份:页码例如:Rees said,“As key aspects of learning are not stable,but changeable,this opens the way for the role of the teacher as the pre-eminent mediator in the process”(1986:241).2)来自专著的直接引语,作者姓名在文中没有出现格式:作者姓名出版年份:页码。

例如:“我们所懂得的只是实体存在的片段,可以肯定地说,一切具有重大意义的理论至多只能是部分地真实,但这不应作为放弃理论研究的借口”(Chomsky 1979:48) 。

“One reason perhaps is that the Chinese audience are more familiar with and receptive to Western culture than the average English readers is to Chinese culture”(Fung 1995:71).3)如果引述的内容为大段原文(超过四行),所引原文左边双倍缩进(即10个字符),右边与上下文对齐。

《历史研究》注释要求规范

《历史研究》注释要求规范

关于引文注释的规定为便于学术交流和推进本社期刊编辑工作的规化,在研究和借鉴其他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注释规定的基础上,我们对原有引文注释规进行了补充和完善,特制定新的规定。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刊》和《历史研究》。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年,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1986年,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2001年,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1983年,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1982年,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人民、中央文献,1989年,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年,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1998年,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1999年,第247-266页。

公文 注 格式

公文 注 格式

公文注格式
公文的注释格式通常在公文文末,用圆括号进行标注。

注释是对公文中的某些内容或概念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公文内容。

注释可以是文字、数字、图表等形式,具体格式要求如下:
1. 注释文字:注释文字应简洁明了,使用规范的中文语言表述,避免使用带有歧义或语义模糊的词汇。

注释文字应当按照公文正文中的序号分别进行编号,序号使用圆括号括起来,写在需要注释的内容后面。

2. 数字注释:对于一些涉及数据的内容,可以采用数字注释的方式进行说明。

数字注释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并使用逗号分隔。

数字注释应当按照公文正文中的序号分别进行编号,序号使用圆括号括起来,写在需要注释的内容后面。

3. 图表注释:对于一些需要用图表进行说明的内容,可以采用图表注释的方式进行说明。

图表注释应当在图表的下方或旁边注明必要的文字说明,并按照公文正文中的序号分别进行编号,序号使用圆括号括起来,写在需要注释的内容后面。

需要注意的是,公文的注释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书写,不要过于冗长或过于简略,以免影响读者的阅读和理解。

同时,公文的排版和格式应当符合相关规定和标准,以确保公文的正式性和规范性。

公文写作注释格式

公文写作注释格式

公文写作注释格式
公文写作是一种正式文体,注释格式要求简洁明了,并且避免使用与正文标题相同的文字。

以下是一种常用的公文写作注释格式:
1.用数字编号注释,以便与正文对应。

注释数字通常用圆括号括起来,放在需要注释的文字之后。

2.注释的内容应简洁明了,突出重点,避免冗长的描述。

可以使用简洁的词语或短语来注解。

3.注释文字前不需要加上任何标题,直接写注释即可。

4.注释之间要有适当的间距,以便阅读清晰。

以下是一个示例:
———正文开始————
……(1)工作指标的完成情况需要按时上报。

……(2)请各部门务必阅读并遵守公司的工作纪律。

……(3)新员工必须参加培训课程,并通过相应的考试。

———正文结束————
注释:
(1)请于每月底前将工作指标完成情况报告上报至办公室。

(2)工作纪律详见公司员工手册第五章。

(3)培训课程时间和地点将另行通知。

通过以上的注释格式,可以使公文写作更加规范、整洁,同时便于读者理解和遵守相关事项。

公文写作中的引用与注释原则

公文写作中的引用与注释原则

公文写作中的引用与注释原则引言:公文写作是为了实现信息传递、规范行政决策和保证行政机关正常运转等目的而进行的书面表达。

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书形式,公文的撰写要求严谨、准确,其中引用与注释是公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将讨论公文写作中的引用与注释原则,以帮助提高公文写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一、引用原则引用是指在公文中使用他人的言论、观点或数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陈述事实。

在公文写作中,引用需遵守以下原则:1. 准确性原则:引用的内容必须准确无误。

在引用前,应该核实引用来源的准确性,并注意核实信息的途径和权威性。

只有具备足够的准确性,才能增强公文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 适度原则:引用应适度控制,避免“引文泛滥”或“引文过少”。

引用过多可能使公文内容显得杂乱无章,引用过少则可能导致公文缺乏佐证和权威性。

选择适当的引用数量与范围需根据公文的目的和内容进行判断。

3. 整体性原则:引用的内容应与全文的主题和目的相一致。

引用的材料应当具有相关性,与公文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这样才能保证引用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4. 清晰性原则:引用的内容应当清晰明了。

引用前应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解释,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引用的内容。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引用中的专业术语或缩略语,应提供适当的解释和拓展。

二、注释原则注释是为了对公文中涉及的特定名词、术语、缩略语等进行解释说明,避免产生理解上的歧义和混淆。

以下是注释的原则:1. 简明扼要原则:注释的内容要简明扼要,尽量用简单和通俗的语言进行解释。

注释不宜过多,以免分散读者的注意力和阅读的连贯性。

2. 链接性原则:注释的内容必须与公文的主题和要点紧密相连。

注释应该是某些内容的必要补充或进一步解释,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公文的内容。

3. 规范性原则:注释的表达要规范、准确。

注释的内容应准确无误,以避免产生歧义或引起对公文内容的误解。

4. 适度原则:注释的使用应适度控制。

不必对所有名词、术语都进行注释,只需对那些结构复杂、意义模糊或读者可能不熟悉的内容进行必要的解释。

论文引文注释及参考文献写作规范

论文引文注释及参考文献写作规范

论文引文注释及参考文献写作规范————————————————————————————————作者:————————————————————————————————日期:ﻩ论文引文注释及参考文献写作规范一、注释(一)注释要义1、注释是对某一问题进行论述时,引用他人的观点来佐证,旨在强化己方论证,或者对某一问题需要另外交待,可以在页面之下附着说明,注释以小五号宋体标注。

注释分为脚注、尾注两种。

脚注就是将引用的文本在每一页的页脚(一般是右下解)进行注释,脚注一般在著作、毕业论文、文献资料中用的较多。

尾注就是将引用的文本在文章的最后进行集中注释,尾注一般在学术论文类的期刊中用的较多。

2、注释以简明为要,引用他人说法力求准确,忠实原文本意,不可断章取义,并要和论文内容相关。

3、引用以必要为限;引用他人观点、说法时注明出处是基本的学术道德。

4、引用提倡原引,即文献的原始出处,如属转引,标明转引文献。

如:贾宇:《死刑废除的理由》,《法学家》2006年第2期,转引自陈瑞华:《死刑的程序控制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5页(二)注释位置在引用的段落的右上角以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1]、[2]、[3]……自然连续编码(用WORD文档中的“插入”→引用→脚注尾注可自动生成)。

脚注,每页单独排序;尾注,全文集中排序。

引用,分为直接引用、间接引用两种。

直接引用,就是直接引用文本内容,并将引用句用“”;间接引用,就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话,或者是用自己的话转述别人的意思。

如:《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的发表,揭开了哈佛大学全面实施通识教育的序幕,使得通识教育从几所高校的尝试变成全国性的运动,使人文教育再次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通识教育在美国大学走向制度化的象征,成为美国大学课程改革浪潮的主要推动力,促进了美国本科教育的不断完善和发展[2]2。

(格式—字体—上下标)儒家经典《中庸》主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31,《论语》主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5]571。

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

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

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
“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
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是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工具,它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籍的内容和背景。

在撰写中文古籍的注释时,我们应该遵循一定的格式,以确保注释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首先,注释应该与正文紧密相关,起到解释、补充或澄清古籍内容的作用。

注释的内容应该与古籍的主题一致,并且要避免使用过于冗长或抽象的语言,以免让读者感到困惑或失去兴趣。

其次,在注释中不应该加入任何形式的广告信息或网址链接。

注释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背景知识和解释,而不是用于推销产品或服务。

因此,在撰写注释时,应该专注于古籍本身,避免向读者推销任何内容。

第三,我们在撰写注释时要避免涉及版权等侵权争议。

注释的目的是为了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原著作者的知识产权,不在注释中使用任何未经授权的内容。

此外,注释的标题、简介和正文中不应该出现包含不适宜展示的敏感词或其他不良信息。

我们应该坚持使用文明、客观和中立的语言,避免使用任何可能引起争议或冲突的词语。

最后,注释的正文应该完整,不应该出现缺失语句、丢失序号或段落不完整等情况。

我们应该确保注释的结构清晰,逻辑流畅,以便读者能够轻松地理解和阅读。

总之,中文古籍的注释格式对于古籍的研究和理解至关重要。

在撰写注释时,我们应该确保注释与正文相关,不包含任何广告信息,避免侵权争议,不使用不良信息,以及确保注释的完整性和清晰度。

通过遵循这些原则,我们可以为读者提供更好的注释体验,促进中文古籍的研究和传承。

公文写作要求之注意使用引用和注释

公文写作要求之注意使用引用和注释

公文写作要求之注意使用引用和注释一、引言公文写作作为一种正式的文书写作形式,在表达内容时需要注重准确性、规范性和文明礼貌。

除了语句通顺、表达流畅等基本要求外,使用引用和注释也是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的重要方面。

本文将就公文中使用引用和注释的要求进行探讨。

二、引用的使用引用是在公文中使用其他人的观点、数据或资料,以支持或论证自己的观点。

在使用引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准确性:引用的内容应准确、真实,不可随意伪造或篡改。

应当尊重原作者的原意,不得歪曲或曲解。

2. 来源标注:每一处引用都需要注明引用内容的来源,并标注作者的姓名、出处和出版日期。

可以使用脚注、尾注或者在引文后加上小括号标注。

3. 引用格式:不同类型的公文,引用格式也有所不同。

可以参考学术论文中常用的引用格式,如APA格式、MLA格式等,选择合适的引用格式,并在全文中保持统一。

三、注释的使用注释是对公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说明或补充。

在使用注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与正文内容相关:注释应与正文内容相关,不要随意插入无关的信息。

注释应当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中的特定内容,提供必要的解释或补充。

2. 简洁明了:注释应尽量简洁明了,突出重点,不要过于啰嗦或繁琐。

可以使用括号、脚注或尾注等方式进行注释。

3. 应标明来源:如果注释内容来自于外部引用,应当注明来源,并按照引用要求进行标注。

这样可以方便读者查找和验证注释内容的真实性。

四、注意事项在公文写作中,除了使用引用和注释外,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慎用引用:在公文中使用引用时,应当慎重选择引用内容。

引用的内容应与主题相关,合理而有力地支持文中观点。

2. 引用适度:公文中的引用应当适度,过多的引用会给读者产生臃肿和啰嗦的印象,降低文章的可读性。

3. 注释恰当:注释应当精确、恰当,不要过多或过少。

合理的注释能够提高读者的理解和阅读体验。

5. 符合规范:公文写作需要遵守国家相关的规范和标准,包括引用和注释的要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注释体例及标注位置文献引证方式采用注释体例。

注释放置于当页下(脚注)。

注释序号用①,②,③……标识,每页单独排序。

正文中的注释序号统一置于包含引文的句子(有时候也可能是词或词组)或段落标点符号之后。

二、注释的标注格式(一)非连续出版物1.著作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责任方式为著时,“著”可省略,其他责任方式不可省略。

引用翻译著作时,将译者作为第二责任者置于文献题名之后。

引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等经典著作应使用最新版本。

示例:赵景深:《文坛忆旧》,北新书局,1948,第43页。

谢兴尧整理《荣庆日记》,西北大学出版社,1986,第175页。

蒋大兴:《公司法的展开与评判——方法·判例·制度》,法律出版社,2001,第3页。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卷)》,人民出版社,1983,第25页。

实藤惠秀:《中国人留学日本史》,谭汝谦、林启彦译,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82,第11-12页。

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第9页。

佚名:《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五十七种》上册,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8,第56页。

狄葆贤:《平等阁笔记》,有正书局,出版时间不详,第8页。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98,第46页。

2.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集责任者与析出文献责任者相同时,可省去文集责任者。

示例:杜威·佛克马:《走向新世界主义》,王宁、薛晓源编《全球化与后殖民批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第247-266页。

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第325页。

唐振常:《师承与变法》,《识史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第65页。

3.著作、文集的序言、引论、前言、后记(1)序言、前言作者与著作、文集责任者相同。

示例:李鹏程:《当代文化哲学沉思》,人民出版社,1994,“序言”,第1页。

(2)序言有单独的标题,可作为析出文献来标注。

示例:楼适夷:《读家书,想傅雷(代序)》,傅敏编《傅雷家书(增补本)》,三联书店,1988,第2页。

黄仁宇:《为什么称为“中国大历史”?——中文版自序》,《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第2页。

(3)责任者层次关系复杂时,可以通过叙述表明对序言的引证。

为了表述紧凑和语气连贯,责任者与文献题名之间的冒号可省去,出版信息可括注起来。

示例:见戴逸为北京市宣武区档案馆编、王灿炽纂《北京安徽会馆志稿》(北京燕山出版社,2001)所作的序,第2页。

4.古籍(1)刻本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版本、页码。

部类名及篇名用书名号表示,其中不同层次可用中圆点隔开,原序号仍用汉字数字,下同。

页码应注明a、b面。

示例: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卷3,光绪三年苏州文学山房活字本,第9页a。

(2)点校本、整理本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标点本”“整理本”。

示例:毛祥麟:《墨余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第35页。

(3)影印本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卷次、篇名、部类(选项)/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影印)页码。

可在出版时间后注明“影印本”。

为便于读者查找,缩印的古籍,引用页码还可标明上、中、下栏(选项)。

示例:杨钟羲:《雪桥诗话续集》卷5上册,辽沈书社,1991年影印本,第461页下栏。

《太平御览》卷690《服章部七》引《魏台访议》,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册,第3080页下栏。

(4)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集题名/卷次/丛书项(选项,丛书名用书名号)/版本或出版信息/页码。

示例:管志道:《答屠仪部赤水丈书》,《续问辨牍》卷2,《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影印本,子部,第88册,第73页。

(5)地方志唐宋时期的地方志多系私人著作,可标注作者;明清以后的地方志一般不标注作者,书名其前冠以修纂成书时的年代(年号);民国地方志,在书名前冠加“民国”二字。

新影印(缩印)的地方志可采用新页码。

示例:乾隆《嘉定县志》卷12《风俗》,第7页b。

民国《上海县续志》卷1《疆域》,第10页b。

万历《广东通志》卷15《郡县志二·广州府·城池》,《稀见中国地方志汇刊》,中国书店,1992年影印本,第42册,第367页。

(6)常用基本典籍,官修大型典籍以及书名中含有作者姓名的文集可不标注作者,如《论语》、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唐文》、《册府元龟》、《清实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陶渊明集》等。

示例:《旧唐书》卷9《玄宗纪下》,中华书局,1975年标点本,第233页。

《方苞集》卷6《答程夔州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标点本,上册,第166页。

(7)编年体典籍,如需要,可注出文字所属之年月甲子(日)。

示例:《清德宗实录》卷435,光绪二十四年十二月上,中华书局,1987年影印本,第6册,第727页。

(二)连续出版物1.期刊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期刊名/年期(或卷期,出版年月) 。

刊名与其他期刊相同,也可括注出版地点,附于刊名后,以示区别;同一种期刊有两个以上的版别时,引用时须注明版别。

示例:何龄修:《读顾诚〈南明史〉》,《中国史研究》1998年第3期。

汪疑今:《江苏的小农及其副业》,《中国经济》第4卷第6期,1936年6月15日。

魏丽英:《论近代西北人口波动的主要原因》,《社会科学》(兰州)1990年第6期。

费成康:《葡萄牙人如何进入澳门问题辨证》,《社会科学》(上海)1999年第9期。

董一沙:《回忆父亲董希文》,《传记文学》(北京)2001年第3期。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传记文学》(台北)第28卷第1期,1976年1月。

黄义豪:《评黄龟年四劾秦桧》,《福建论坛》(文史哲版)1997年第3期。

苏振芳:《新加坡推行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社会学思考》,《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1996年第3期。

叶明勇:《英国议会圈地及其影响》,《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1年第2期。

倪素香:《德育学科的比较研究与理论探索》,《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2.报纸标注顺序:责任者/篇名/报纸名称/出版年月日/版次。

早期中文报纸无版次,可标识卷册、时间或栏目及页码(选注项)。

同名报纸应标示出版地点以示区别。

示例:李眉:《李劼人轶事》,《四川工人日报》1986年8月22日,第2版。

伤心人(麦孟华):《说奴隶》,《清议报》第69册,光绪二十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第1页。

《四川会议厅暂行章程》,《广益丛报》第8年第19期,1910年9月3日,“新章”,第1—2页。

《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致外交部电》,上海《民国日报》1925年8月14日,第4版。

《西南中委反对在宁召开五全会》,广州《民国日报》1933年8月11日,第1张第4版。

(三)未刊文献1.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标题/论文性质/地点或学校/文献形成时间/页码。

示例:方明东:《罗隆基政治思想研究(1913-1949)》,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2000年,第67页。

任东来:《对国际体制和国际制度的理解和翻译》,全球化与亚太区域化国际研讨会论文,天津,2000年6月,第9页。

2.手稿、档案文献标注顺序:文献标题/文献形成时间/卷宗号或其他编号/藏所。

示例:《傅良佐致国务院电》(1917年9月15日),北洋档案:1011-596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

《党外人士座谈会记录》(1950年7月),李劼人档案,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档案室藏。

(四)转引文献无法直接引用的文献,转引自他人著作时,须标明。

标注顺序:责任者/原文献题名/原文献版本信息/原页码(或卷期)/转引文献责任者/转引文献题名/版本信息/页码。

示例:章太炎:《在长沙晨光学校演说》(1925年10月),转引自汤志钧《章太炎年谱长编》下册,中华书局,1979,第823页。

(五)电子文献电子文献包括以数码方式记录的所有文献(含以胶片、磁带等介质记录的电影、录影、录音等音像文献)。

标注项目与顺序: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更新或修改日期/获取和访问路径/引用日期。

示例: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库系统工程的进展》,1998年8月16日,/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年10月4日。

扬之水:《两宋茶诗与茶事》,《文学遗产通讯》(网络版试刊)2006年第1期, /Article.asp?ID=199,2007年9月13日。

(六)外文文献1.引证外文文献,原则上使用该语种通行的引证标注方式。

2.本规范仅列举英文文献的标注方式如下:(1)专著标注顺序:责任者与责任方式/文献题名/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文献题名用斜体,出版地点后用英文冒号,其余各标注项目之间,用英文逗点隔开,下同。

示例Peter Brooks, Troubling Confessions: Speaking Guilt in Law and Literature,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0, p.48.Randolph Starn and Loren Partridge, The Arts of Power: Three Halls of State in Italy, 1300-1600, Berkeley: California University Press, 1992, pp.19-28.(2)译著标注顺序:责任者/文献题名/译者/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示例:M. Polo, The Travels of Marco Polo, trans. by William Marsden, Hertfordshire: Cumberland House,1997, pp.55, 88.(3)期刊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期刊名/卷册及出版时间/页码。

析出文献题名用英文引号标识,期刊名用斜体,下同。

示例:Heath B. Chamberlain, “On the Search for Civil Society in China,” Modern China, vol. 19, no. 2 (April 1993),pp.199-215.(4)文集析出文献标注顺序: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文集题名/编者/出版地点/出版者/出版时间/页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