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全句解读

合集下载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

《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翻译与解读上善若水01。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02,故几于道03:居善地04,心善渊05,与善仁06,言善信07,政善治08,事善能09,动善时10。

夫惟不争,故无尤矣11。

今译上善之人有水的美德,滋润万物而不争名利;有近乎得道圣人的品德: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施而不求报,言而有信,善治政事,做事干练,应期行动而不失天时。

只有不争名利,所以才无怨尤。

评议此章是讲人生的道德修养问题。

老子采用比喻手法,以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比喻“上善”之人。

老子认为“上善”之人与水一样:身居卑下,能随遇而安;心境沉静,而不浮躁;施物与人,而不求回报;言而有信,能取信于民;治国有方;办事干练;行动适时。

“上善”之人,与世无争,所以没有怨尤。

老子赞扬“上善”之人有水利万物而不争的美德,即是呼吁世人要学习“上善”之人,淳化社会风尚。

严灵峯先生对本章“居善地”七句的看法,有失妥当。

援引如下,供读者参考。

严先生说:“仁”字,傅奕本、景龙本、河上公本、邓锜本、李嘉谋本俱作“人”。

马叙伦曰:“人、仁,古通。

”疑即七十九章下文:“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诸句,因文字脱佚,仅存“与善人”三字,校者不察,又涉“言善信”一句,遂臆改“人”作“仁”。

并妄置于“心善渊”句下也。

按此“善”字七句,考与全书文例不合;盖《老子》文,凡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且老氏思想,不重“仁”字。

如原第五章云:“天地不仁……圣人不仁。

”原十八章:“大道废,有仁义。

”原十九章:“绝仁弃义。

”原三十八章:“失德而后仁。

”故“与善仁”句,疑为错简复出,当删。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 不难看出,严先生所说,想当然成分居多,难能成立。

所谓《老子》“对偶三字句,多系偶数,殊少奇数”,而疑“与善仁”句,“为错简复出。

”这也只是自疑而已,并不等事实就是如此。

上善若水是啥意思

上善若水是啥意思

上善若水是啥意思
上善若水指最高的品质应该和水一样。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成语详细讲解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意思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意思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意思
“上善若水,泽被万物”。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的《道德经》中的第八章。

它被认为是道家哲学重要的思想之一,也被
广泛运用于不同领域。

上善,指的是高尚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

而若水,则是一个比喻,在此处指的是柔弱、顺流而下、不争不斗、适应万物,给予万物生命
和帮助。

泽被,是指润泽着万物,是一种无私的付出。

因此,“上善若水,泽被万物”意为高尚的品德与行为应该像水
一样柔软、顺流而下,不与世界争斗,而是以无私的精神润泽着万物。

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产生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能够造福于世界上
的每一个生命,帮助他们成长和茁壮发展。

这句话所传达的思想,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不管是在个人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公益事业中,我们都应该怀着无私
的精神,温柔而又刚健地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获得真正的成就感,同时也为社会做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上善若水解析

上善若水解析

“上善若水”解析“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它的字面含义是:最高的善像水那样。

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

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说到这其中所涵盖的思想意义,那就需要多做些解释了。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坚。

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之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他认为上善的人,就应该象水一样。

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切河流的归宿,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下游的位臵上,所以成为百谷王。

世界上最柔的东西莫过于水,然而它却能穿透最为坚硬的东西,没有什么能超过它,例如滴水穿石,这就是“柔德”所在。

所以说弱能胜强,柔可克刚。

不见其形的东西,可以进入到没有缝隙的东西中去,由此我们知道了“不言”的教导,“无为”的好处。

老子还说:“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

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

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是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的东西,也是事物的基本规律及其本源。

所以“道”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知与理解的。

水的德行就是最接近于“道”的,“道”无处不在,因此,水无所不利。

它避高趋下,因此不会受到任何阻碍。

它可以流淌到任何地方,滋养万物,洗涤污淖。

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

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

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几与道矣的“几”,接近、靠近之意。

善,重点字,美好的,吉祥的,有良心的等意思。

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指“居、心、与、言、政、事、动”都应如水“善”一般——上善若水。

“居善地”不是居住在美好的地方之意,下同。

“居善地”正确理解应是:居住要随遇而安,要像水利万物而不争一般。

动善时,若理解为“行动要善于选择时间”——择时而动,那么就与“夫唯不争故无尤”唱反调了。

老子的这几个“善”用的太精炼、太滑头、太想象、太意会。

还真不容易直译。

译文:上等的、最好的义举、义行(善)就应该像水一样,水,滋养、有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处于大众所不屑之地,所以接近”道“的.本来意义了。

(所以人就应该像不争的水一样)随遇而安而居,心灵如平静之渊,给与行善也要随机而为,非刻意为之,如水般利万物而不争,(像滴水穿石一样)言而有信,为政为而无为,为事如能(能者熊属也,忍也),行动随机为善、无意不择。

(凡事)只有不争,就没有过错、灾难。

老子的“上善若水”说其实是一种养生之道,是一种处世哲学。

告诫人们人生在世,无处不以“水”为榜样。

水何德何能?老子如此崇拜水呢?水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在方是方,在圆则圆;淡而无味,糖盐咸甜;沸点则化,零下则冰;身往下游,无路则止;死水一潭,亦能滋养生灵;柔若无骨,滴水穿石;遇风则起,汹涌澎湃,奔腾咆哮,摧枯拉朽;水本清洁,被污则污,默默无言,静候沉淀;无力回天之时,同流合污何妨?静待阳光,蒸腾为云,再复为雨,清纯故我。

为或无为,毫不忸怩,利万物而不争。

于是,居住,心灵,给与,言语,为政,行动,能如水一般不争无为,随遇而安,随机而为,则万事无尤了。

世间大事,无非吃喝拉撒睡,本当如水一般,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拉的拉,该睡的睡,自然也就无虞了。

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

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

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上善若水原文和译文《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解读:几与道矣的“几”,接近、靠近之意。

善,重点字,美好的,吉祥的,有良心的等意思。

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指“居、心、与、言、政、事、动”都应如水“善”一般——上善若水。

“居善地”不是居住在美好的地方之意,下同。

“居善地”正确理解应是:居住要随遇而安,要像水利万物而不争一般。

动善时,若理解为“行动要善于选择时间”——择时而动,那么就与“夫唯不争故无尤”唱反调了。

老子的这几个“善”用的太精炼、太滑头、太想象、太意会。

还真不容易直译。

译文:上等的、最好的义举、义行(善)就应该像水一样,水,滋养、有利万物而不争功不争名,处于大众所不屑之地,所以接近”道“的.本来意义了。

(所以人就应该像不争的水一样)随遇而安而居,心灵如平静之渊,给与行善也要随机而为,非刻意为之,如水般利万物而不争,(像滴水穿石一样)言而有信,为政为而无为,为事如能(能者熊属也,忍也),行动随机为善、无意不择。

(凡事)只有不争,就没有过错、灾难。

老子的“上善若水”说其实是一种养生之道,是一种处世哲学。

告诫人们人生在世,无处不以“水”为榜样。

水何德何能?老子如此崇拜水呢?水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特点。

在方是方,在圆则圆;淡而无味,糖盐咸甜;沸点则化,零下则冰;身往下游,无路则止;死水一潭,亦能滋养生灵;柔若无骨,滴水穿石;遇风则起,汹涌澎湃,奔腾咆哮,摧枯拉朽;水本清洁,被污则污,默默无言,静候沉淀;无力回天之时,同流合污何妨?静待阳光,蒸腾为云,再复为雨,清纯故我。

为或无为,毫不忸怩,利万物而不争。

于是,居住,心灵,给与,言语,为政,行动,能如水一般不争无为,随遇而安,随机而为,则万事无尤了。

世间大事,无非吃喝拉撒睡,本当如水一般,该吃的吃,该喝的喝,该拉的拉,该睡的睡,自然也就无虞了。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

老子河上公章句前言《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被尊称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其中有一段著名的句子被称为「老子河上公章句」,它是老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所在。

本文将详细解读这句话的内涵,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应用。

句子解析老子河上公章句的原文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从字面上看,这句话给人一种水流形象,将水的品质与道德价值联系起来。

进一步分析可得到以下解读:1.上善若水:水是一种柔软而无形的物质,具有无所不入、滋润万物的特性。

上善即高尚的善行,与水的品质相类比,表示高尚的善行应该像水一样具有柔软、善解人意的特质。

2.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能够无私地为万物提供生命所需,而不期待回报,也不与其他物体争夺。

这句话强调了无私奉献的价值,并与传统观念中的争夺、竞争相对立。

含义解读老子河上公章句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旨在传达一种超越个人利益、奉献社会的道德观念。

以下是其深层含义的解读:1.柔弱胜刚强:水的柔软性和无形性使其能够适应各种环境,具备强大的包容力。

我们应该在与他人相处时,不以强凌弱,而是用柔和、宽容的方式来对待他人。

2.无私奉献:水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期望和回报,它只是默默地为万物提供滋润。

我们应该学会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不计较得失。

3.和而不同:水与各种事物相融相合,但并不改变自身的本质。

我们在与他人合作时,应该保持自己的本真和独特性,同时追求和谐共处。

4.反思争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提醒我们,追求个人的利益和成功并非唯一目标。

争夺和竞争往往会导致冲突和破坏,我们应该反思争夺的价值和意义。

现代应用老子河上公章句中所述的道德观念在现代社会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该句子在现代社会的应用:1.领导力:在领导他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向水一样以柔和、谦和的方式引导他人,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同时,我们应该明白领导不是一种竞争的过程,而是通过无私奉献和协作来达成。

2.个人发展:在个人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追求与他人的和谐共处,保持自己的本真和独特性。

上善若水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什么意思
上善若水指最高的品质应该和水一样。

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争,故无尤。


成语详细讲解
上善若水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处于众人所不注意的地方或者细微的地方,所以是最接近道的。

水,无色无味,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无所滞,它以百态存于自然界,于自然无所违也。

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

水有滋养万物的德行,它使万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发生矛盾、冲突,人生之道,莫过于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善若水全句解读
上善若水这句话出自《老子》,本义为“善若水,柔弱克刚”。

它是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老子的精神追求和人生观念,也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之一。

它被称为“柔胜刚”之说,旨在教导人们用软柔的方式来面对一切困难,从而实现更大的智慧和成功。

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它不仅表达了老子对柔弱克刚的理论,也是他看待人生的态度。

老子认为,当我们遇到困境或挑战时,以柔克刚的方式来处理问题,是智慧、智者所追求的,而暴力、强权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

老子用“上善若水”这句话来警醒我们,要明白一件事:一切都是渐变的,生活不是一个绝对的考验,而是一个无限的机会。

当你对事物采取柔软的态度,愿意去充分了解和理解它时,才能真正面对挑战,而不是一味地僵化,使得一切变得艰难而痛苦。

此外,这句话还蕴含着一种理念,即水的流动比硬物更加容易,这也体现了拥有忍耐力和耐心的重要性。

耐心是一个人能够解决问题并保持积极态度的基础,只有在挫折和挑战面前拥有耐心才能坚持到最后。

因此,如果你想获得成功,那么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你必须采取柔顺的态度,像水一样,用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效果。

综上所述,老子的“上善若水”这句话,不仅仅是柔弱克刚的哲学观点,而且也是一种人生观:要学会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采取柔顺、慈悲的态度,像水一样,像水一样地流淌,以实现积极的人生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