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解的幸福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

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好的,以下是为您生成的文章:你说啥?萨缪尔森的幸福公式?这玩意儿乍一听好像挺玄乎的,其实啊,仔细琢磨琢磨,还真挺有意思。
咱们先来说说萨缪尔森这哥们儿。
他可是个了不起的经济学家,鼓捣出的这个幸福公式,那是给好多人带来了思考。
这公式说的是:幸福 = 效用 / 欲望。
效用是啥?简单说,就是你从各种东西里得到的满足感。
比如说,大热天里吃一口冰西瓜,那透心凉的感觉,就是效用。
欲望呢,就是你心里想要的那些个东西。
我想起我小时候,那会儿没啥零花钱,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有一本自己喜欢的漫画书。
后来,好不容易攒够了钱买了一本,翻来覆去地看,那叫一个满足。
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幸福可真简单,一本漫画书带来的效用,在我小小的欲望面前,就让我觉得幸福得不得了。
再看看现在的孩子们,他们的欲望可多了去了。
手机要最新款的,衣服要名牌的,玩具要一整套的。
可这么多的欲望,就算得到的东西带来的效用挺大,一除下来,幸福的感觉可能还没我当年那本漫画书来得强烈。
就说学习吧,从小学到高中,孩子们天天背着沉甸甸的书包,做不完的作业。
有时候我就想,要是他们能把每次搞懂一道难题,每次考试进步一点点带来的效用放大,把对成绩排名、名校的那种过度欲望减小点,是不是就能在学习中找到更多的幸福呢?咱们大人也一样。
上班盼着升职加薪,买房买车。
可欲望太多太大,就算工资涨了,房子车子有了,心里也还是觉得空落落的,幸福不起来。
我有个朋友,天天忙着赚钱,忙得连陪家人的时间都没有。
后来身体也累垮了,这才发现,赚再多的钱,也买不来和家人一起吃饭聊天的那种温暖,买不来健康带来的安心。
他之前把欲望放得太大,忽视了身边那些简单却实在的效用,结果幸福离他越来越远。
其实啊,萨缪尔森的这个幸福公式就是告诉咱们,别光盯着那些遥不可及的大欲望,多留意留意生活里那些小小的美好。
早上出门,看到一朵盛开的花;晚上回家,家人给留了一盏温暖的灯;周末和朋友一起,简简单单地吃个路边摊,开怀大笑。
第四讲 幸福的经济学分析

社会幸福与精神幸福属于发展幸福,可以超越式的实现。 (孔子学生:颜回) 在人的低层次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的情况下, 一旦人的社 会需要或精神需要得到了满足, 即使收入不增加, 也会感 到幸福; 一旦人的社会需要或精神需要未得到满足, 即使收入增加 也未必感到幸福。
• 人们的幸福也并非孤立存在的, 而是彼此联系的; • 需要本身是中性的, 但满足需要的途径是有伦理意义的; • 只有利己不损人的需要得以满足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幸福。
பைடு நூலகம்
实践证明
对幸福的追求, 受制于道德的指引, 只有道德上的无 愧, 才有真正的幸福。
19
三、幸福的终极性特征
3、收入与幸福的非线性关系,与人们的非 合理消费有关
14
二、幸福的主观性特征
2、人的情感适应特性导致幸福与经济收入的 非线性关系 情感适应的实证研究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 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可幸福感并未同比增 长,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如此, 中国等发展中 国家亦如此。
15
二、幸福的主观性特征
3、人的攀比心理导致幸福与经济收入的 非线性关系
16
三、幸福的终极性特征
我们把那些始终因其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值得 欲求的东西称为最完善的。与所有其他事物相比, 幸福似乎最会被视为这样一种事物。因为我们永 远只是因为幸福自身而从不因它物而选择它。 —— 亚里斯多德 幸福具有终极性特征。而财富,包括经济收入, 都只不过是实现幸福的手段。当人们把手段视为 目的,或者把“手段之一”当成“惟一手段”时, 就会造成幸福与经济收入的非线性关系。
理论解释:相对效用假说(与邻居琼斯家保持一 致) 经验证明
效用理论

案例 1: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对于什么是幸福,美国的经济学家萨谬尔森用的“幸福方程式”来概括。
这个“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但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无限的,那么多大的效用不也等于零吗?因此我们在分析消费者行为理论的时候我们假定人的欲望是一定的。
那么我们在离开分析效用理论时,再来思考萨谬尔森提出的“幸福方程式”真是觉得他对幸福与欲望关系的阐述太精辟了,难怪他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社会生活中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政治家把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报复作为最大的幸福;企业家把赚到更多的钱当作最大的幸福;我们教书匠把学生喜欢听自己的课作为最大的幸福;老百姓往往觉得平平淡淡衣食无忧作为在大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
但无论是什么人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
反之,就越幸福。
从“幸福方程式”使我想起了“阿 Q精神”。
鲁迅笔下的阿 Q形象,是用来唤醒中国老百姓的那种逆来顺受的劣根性。
而我要说的是人生如果一点阿 Q精神都没有,会感到不幸福,因此“阿 Q精神”在一定条件下是人生获取幸福的手段。
在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果穷人欲望过高,那只会给自己增加痛苦。
倒不如用“知足常乐”,用“阿 Q精神”来降低自己的欲望,使自己虽穷却也获得幸福自在。
富人比穷人更看重财富,他会追求更富如果得不到他也会感到不幸福。
是穷人幸福还是富人幸福完全是主观感觉。
讨论题:1. 什么是欲望?什么是效用?2. 为什么欲望越大越不幸福?案例点评:我们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幸福。
“幸福方程式”就是:幸福=效用/欲望,从这个方程式中我们看到欲望与幸福成反比,也就是说人的欲望越大越不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自己认为幸福就是幸福。
但一般把拥有的财富多少看作是衡量幸福的标准,其实不尽然,一个人的欲望水平与实际水平之间的差距越大,他就越痛苦。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

经济学中寻找幸福人生论文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现象。
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关注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他们试图寻找经济学中的幸福之道。
幸福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而是一种综合的心理体验。
经济学的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找到实现幸福的途径。
首先,经济学家们研究了经济发展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虽然经济水平的提高确实能够提高幸福感,但是在一定程度上,经济水平再高也不能带来更多的幸福感。
相反,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们虽然生活在较高的经济水平下,却并不一定比其他国家的人更幸福。
这说明经济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因素,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也需要考虑。
其次,经济学家们也研究了收入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收入的增加确实能够提高幸福感,但增长的幅度并不是很大。
一旦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收入对幸福感的提高就变得不那么显著了。
因此,经济学家们提出了“边际效用递减”的理论,即收入增加对幸福感的提升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递减。
最后,经济学家们还研究了消费行为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现,消费行为对幸福感的提升确实有一定作用,但是这种作用并不是长久的。
经济学家认为,购买昂贵的物品可以带来短期的幸福感,但是这种幸福感很快就会消失,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同样的物品就不再有那么强烈的满足感了。
因此,经济学家们主张应该更注重于享受消费的过程,而不是单纯注重于物质的满足。
综上所述,经济学在寻找幸福人生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幸福感与经济状况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
然而,幸福感并不是单一的,经济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要实现真正的幸福,人们还需要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思考和实践。
此外,经济学还强调了社交关系、工作满意度和自我实现等非经济因素对幸福感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交关系对幸福感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一个人对自己工作的满意度也与幸福感密切相关。
理想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和获得认可的机会可以促进个人对工作的投入和满意度,从而影响整体幸福感。
幸福的经济学含义

需求 。经济 学对 幸福 的理解 , 一般 是用 美 国经济 学
家 萨缪 尔森 的 “ 福 方 程 式 ” 即 : 福 : 效 用 / 幸 , 幸 欲 望 。按 我 国著 名 经 济 学 家 梁 小 民先 生 的 解释 : “ 望 是 一 种 缺 乏 的 感 觉 与 求得 满 足 的 愿 望 。也 就 欲 是 说 , 望 是 不 足 之 感 与 求 足 之 愿 的 统 一 , 者 缺 欲 两
一
点 铺 的 老板 为 防止 店 员偷 吃 , 次让 他 吃 个 够 的 一
道理是一样 的。 为禁止他偷吃是 不可能 的, 因 而 从 根 本 上 解 决 问 题 的 最 好 办 法 是 毁 掉 他的 欲 望 。 明 白 了 幸 福 的 经 济 学含 义 ,在 现 实 生 活 中是 很 有 意 义 的 。尽 管 效 用 和 欲 望都 是 人 们 的 主 观 感 觉 , 幸 福 是 因 人 而 宜 的 , 有 统 一 标 准 , 效 用和 欲 望 都 没 可 是 有 条 件 的 ,是 客 观 存 在 的 实 实在 在 的 东西 。 经 济 学 本 身是 以 数 学 和 心 理 学 为 基 础 建 立 和 发 展 起 来 的 ,从 弗 洛 伊 德 的人 的 潜 在 意 识 理 论 到 马 斯 洛 的人 本 主 义 心 理 学 ,都 是 建 立 在 现 实 社 会 经 济 生 活 基 础
之后 , 高层 次的其他需要 才会显现 出来。在我 国 , 更
在 消 费 同 一 种 物 品 或 享 受 完 全 相 同 的 服 务 时 所
得 到 的 满 足 程 度 ( 用 ) 是 完 全 不 相 同 的 。 于 效 也 由 效 用 和 欲 望 都 是 人 们 的 主 观 感 觉 , 以 , 福 是 所 幸
个人幸福经济学结课论文

个人幸福经济学结课论文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人们对幸福感的追求成为了经济学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个人幸福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研究人们如何在经济条件下获得幸福感的学科。
通过对收入、消费习惯、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个人幸福经济学探讨了人们如何在经济条件下获得幸福感的途径。
个人幸福经济学主张,金钱并不是幸福的唯一因素,而是认为人们在获得经济收入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对自我实现、人际关系、健康等方面的需求。
相比于单纯的经济增长,个人幸福经济学更关注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主观感受和幸福感。
在个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
例如,一个人的幸福感并不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线性增长,一旦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收入增加对幸福感的提高就会递减。
此外,工作环境、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等因素也对个人幸福感产生影响。
个人在寻求幸福感时,也需要注重对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和喜好。
综上所述,个人幸福经济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经济活动对人们幸福感的影响。
它不仅拓宽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也提醒了我们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内心的需求和幸福感。
希望未来可以有更多的研究关注个人幸福经济学,并将其理论运用于实际政策中,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个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也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传统的经济政策往往着眼于经济增长和财富积累,而忽视了人民的幸福感。
而个人幸福经济学的出现,为政府提供了一个更全面的考量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更加注重民生的政策来提高人们的幸福感,例如提高医疗保障、优化教育资源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
这些政策将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的健康发展,更是为了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
此外,企业管理也可以从个人幸福经济学中受益。
研究表明,员工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与其工作表现紧密相关。
企业在管理中可以更多地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和工作环境,提供更多的福利和关怀,从而提高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效率。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
幸福是什么?从定义上来讲,幸福,是一种感受良好时的生活状态。
它不等同于快乐、快感,不是短暂的,易逝的,获得并不简单。
幸福包含着对现在的满足和对未来的希望。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把“幸福”划分为三个维度——快乐、投入、意义。
他认为每个维度的幸福都是好的,但是将浅层次的快乐转化为深远的满足感和持久的幸福感是一件益处更大的事情。
对于幸福的理解涉及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多个学科。
幸福同爱情一样,是亘古永恒的、难以描述的、见仁见智的问题。
就连中西哲学家对“幸福说”都有不同的见解,有的主张“精神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个人的快乐为幸福”;有的主张“全体的快乐为幸福”的感觉。
而我认为重要的不是“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而应该是“你要的幸福是什么?”功成名就可以是幸福,平淡相守也可以是幸福。
幸福从来与地位高低无关,与金钱多少无关,与房子大小无关,与容颜美丑无关,与知识深浅无关,与年龄老幼无关,它决定于自己的欲望与态度,取决于自己的看法与定位。
人总是应该首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能为之努力,而努力的过程与结果正是幸福的所在。
所以幸福一直都是自己的,而不可能是别人的,羡慕不来亦不必羡慕,不能衡量比较,但能主动选择。
吉而去凶谓之幸,天佑物足谓之福。
古人遣词造字极为严谨,形、意、韵缺一不可,幸福一词最朴素的含义便是平平安安、丰衣足食,古人的幸福观大抵如此。
曾在微博上看过一段话很有感触:幸福不是你房子有多大,而是房里笑声有多甜;幸福不是你能开多豪华的车,而是你开着车能平安到家;幸福不是爱人多漂亮,而是爱人的笑容多灿烂。
这也是我要的幸福。
学习《经济学与生活》后谈谈对幸福的认识

学习《经济学与生活》后谈谈对幸福的认识幸福是心灵的一种愉悦、高兴的感受,是人的永恒追求。
对追求真正的幸福生活而又始终保持一颗宁静的心的.首先,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生活的一门学问。
格里高利•曼昆,是当代顶尖的经济学家、新凯恩斯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曾在给他的学生所写的一篇文章中这样认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
”正如著名的英国戏剧作家、文学家和社会主义宣传家萧伯纳先生也曾经认为:“经济学是一门使人生幸福的艺术。
”。
为此,笔者认为,经济学主要研究和解决如何合理配置资源的问题。
这是因为世界上的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的欲望”而言,总量是有限的、不足的,这就是经济学所说的“稀缺性”。
经济学所研究的实际就是面对限制条件下,资源(包括时间、金钱、物资等)利用最大化的问题,社会和每个人都面临稀缺性(这就是限制条件),所选择的目标是实现利益最大化,对家庭或者个人而言,所追求的即是自己的最大幸福。
其次,经济学的幸福方程式:幸福= 效用/ 欲望。
对于幸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当代著名的经济学家,被称为经济学中“最后一个通才”和当代经济学的“掌门人”)提出了这个幸福方程式:幸福= 效用/ 欲望。
从这个公式来看,获得幸福取决于两个因素的比例关系:效用与欲望。
当欲望(分母)既定时,效用(分子)越大,越幸福;当效用(分子)既定时,欲望(分母)越小越幸福。
但是,如果有人把欲望作为无限的,(其无限性表现为一个欲望的无限大,或是一个欲望满足之后又会产生新的欲望,)用中国的一句俗话来讲,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那从这个公式看,幸福对他就没有什么意义了。
因为无论效用有多大,只要它是一个有限的量,与无限的欲望相比,所获的幸福感都是微不足道的。
11秋金融本王思达学号111100125940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理解的幸福
[摘要]经济学自诞生之始就肩负了幸福的使命,幸福既是经济学的终极目标,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幸福理论既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又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类对幸福存在不同的理解。
经济学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存在不同的经济伦理思想。
对幸福的理解也不相同。
当主观幸福感成为经济学理解的幸福时,经济学新的时代已经来临。
[关键词]经济伦理;幸福;主观幸福感
一、幸福理论在经济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幸福理论在经济学中拥有至高无上的荣耀地位,既是经济学存在的前提,又是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同时还是经济学及社会经济发展的终极目标。
从根本上说,经济学就是幸福学,一部经济思想史就是一部幸福思想史,正因如此。
奚恺元教授曾经提出用幸福学(Hedonomics)来弥补经济学的不足(Economics)是有其道理的。
人类在不同时期追求的幸福内涵是有所不同的,或者说在不同时期人们追求幸福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尽管如此,无论是快乐主义还是理性主义都不否认快乐是幸福的应有之义。
而快乐又来自欲望的满足。
人类在不同历史时期幸福内涵的不同从根本上缘于人类在不同时期主要需求和欲望的不同。
而需求和欲望的不同又取决于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艾伯特·赫希曼(Alben Hirschman)认为,人类最主要的欲望有4种:情欲、权力欲、财富欲和追逐荣誉的欲望。
农耕和游牧时代,对土地的依赖以及土地资源的稀缺决定了人类的生存竞争方式是土地争夺战争。
战争的结果是拥有为土地而战的荣誉以及战胜后拥有土地的权力。
因此。
中世纪以前的人类欲望主要表现为对权力和荣誉的追逐。
尽管此前的幸福思想有快乐主义的存在,但正如麦马洪总结的情况。
中世纪以前的幸福内涵分别是幸运、智慧、德行和上帝。
这些幸福思想基本都带有通过道德教化和宗教戒律来压制人类欲望的理性色彩。
那时。
经济学还没有产生,以重农学派为代表的经济理论只是哲学的一个分支。
启蒙时代,快乐主义幸福思想才真正登上了哲学、伦理学的殿堂。
此时的重商主义经济理论作为哲学的分支自然浸透着快乐主义幸福思想。
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在17世纪变得根深蒂固的一种观念是“人们不再相信能够用道德教化式的哲学和宗教戒律来约束人类的破坏欲。
必须寻找约束人类欲望的新方法”。
“人们期望通过巧妙地利用一种欲望抵制另一种欲望来调控社会发展。
这种思想变成了18世纪相当普遍的智力消遣。
”这种“欲望制衡”的思想当然是为着快乐主义幸福的实现而精心设计的。
这种精心的设计成就于哈奇森、休谟和斯密等人为代表的道德情感主义理论,表现为以“温和的财富欲望”来抑制其它破坏性欲望的诉求。
这种精心设计和诉求促成了经济学的诞生。
并使经济学自诞生之日就肩负了研究人类幸福与稀缺资源之间关系的先天使命。
休谟的《人性论》和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渗透着“用利益抑制欲望”的“欲望制衡”思想,《国富论》则讲述财富的原因以及通过逐利来实现富国裕民的经济机制。
《道德情操论》加上《国富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拥有超强权力和荣誉欲望的国王,其幸福未必胜过马路边晒太阳的乞丐。
原因在于乞丐不过是一个只有满足温饱的基本财富欲望的“经济人”,其欲望的满足无需战斗就能轻易实现。
由此可见人类用温和的财富欲来制衡权力欲、荣誉欲等邪恶欲望的必要性。
“经济人”追逐私利的财富欲是完全可以通过劳动和交换得到满足的,并且还能在“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通过“利己而利他”使更多的人的财富欲都能得到满足,富国裕民的实现就是斯密老师哈奇森所谓“带给最多的人最大的幸福”的社会幸福的实现。
斯密开创了一个基于欲望制衡思想,基于对人类财富欲望的解放和伸张,以追求经济人幸福为目的的经济学幸福理论。
对于一直处在资源稀缺和物质短缺之中的人类而言,伴随着工业革命带来的物质文明的充分发展,人类的财富欲望得到了不断充分的满足,斯密的经济人幸福理论也因之得到了越来越高的追捧。
边沁的功利主义幸福思想无疑是斯密经济人幸福思想的一种延伸,当穆勒综合斯密经济人幸福与边沁功利主义幸福开创功利主义经济学理论之后。
追求经济人幸福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就成了西方主流经济学从来没有背离的立论基础。
物质财富随着人类物质欲望的增长而增长,人们对物质财富满足的不断升级的追捧导致了斯密开创的经济人幸福不断被效用化、数理化和物质化。
随着工业文明的高度发达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尤其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进入了“过剩资本主义”时代,过剩的物质财富使人类物质欲望满足的边际效用越来越低,人们不再满足于物质利益,物质利益对其它欲望的制衡作用也开始失效,对经济学物质化幸福的质疑和反思喷涌如潮。
重构经济学幸福理论成了经济学无法回避的、新的当然使命。
自经济学诞生以来,不管时代如何变化,幸福理论是贯穿始终的核心内容。
经济学幸福理论的发展作为经济学发展的动力和引擎,将引导经济学新的发展方向。
二、主观幸福感
幸福和快乐不是一个概念。
按照人本主义的幸福观。
幸福应该是一定人生阶段的总体的快乐水平,是人们在一定人生阶段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水平、安全需要的满足水平、爱和归属需要的满足水平、受尊重需要的满足水平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水平的加总求和。
为了解决幸福测量和计算的难题,心理学家专门提出了一个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这一概念备受行为经济学和其它新的经济学分支学科的推崇,同时为解决经济学“幸福悖论”等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方向,并因此受到了主流经济学的高度关注。
所谓主观幸福感(Sub{ecfive Well-being,SWB)就是人们对生活状态的正向情感的认知评价。
迪拉尔(Ed 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特点:一是主观性,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非他人的标准;二是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包括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对生活的满意度三个维度;三是稳定性,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当时的情绪和环境影响,但长期会趋向于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芝加哥大学的奚恺元(Chfistopher K.Hsee)教授认为,用主观幸福感概念代替幸福概念有两大好处:一是能避开人们对幸福概念的无休止的争论,为众人所接受。
不论什么国家、什么民族、什么文化,也不管大家所认同的幸福是快乐主义的还理性主义,是倾向物质财富的还是主观精神的,大家可以基于一个共同的平台来探讨幸福问题。
二是能让研究者对幸福进行客观的测量,以便采取实证的方法来研究幸福与其它各变量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