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地方标准
上海市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规范

xxx:xx.xxx ArrayA 90备案号:xxxxx-XXXX上海市地方标准DB xxxx-2011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规范和要求Standard for Setting up Signs at Emergency Shelters(报批稿)2011- xx-xx发布 2011- xx-xx实施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I目次前言 (IV)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规范和要求 (1)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标志 (1)5 标志设置的原则 (13)6 标志的构造 (13)7 标志的反光与照明 (13)8 标志的颜色及标志中汉字、阿拉伯数字、拉丁字大(小)写字母 (13)9 标志的制作 (13)10 标志的设置位置 (13)11 标志牌的设置高度 (13)12 建筑物内应急导向标志 (13)附录A (14)中文名称索引 (18)英文对应词索引 (20)IIIII前言本标准的第4章、第6章、第7章和第8章的技术内容为强制性的,其余章条为推荐性的。
本标准由上海市民防办公室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上海市民防科学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瑞龙、郦璐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IV应急避难场所标志设置规范和要求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应急避难场所以及相关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周边道路指示的标志。
本标准适用于供公众在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道路的标志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近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2894-2008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3-2008 安全色GB 5768-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T 10001 标志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15566.1-2007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 23809-2009应急导向系统设置原则与要求GB/T 16903.1-2008 标志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避难场所须知

目录1、序言 (1)2、避难场所基本知识 (2)3、避难场所内标志示意图 (3)4、应急常识篇--应急避险手册 (4)5、自然灾害篇--应急避险手册 (5)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切实履行政府防灾减灾管理服务职能。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依法管理、正面引导的原则,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唤起社会各界对预防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灾害风险防范意识,广泛普及灾害自救、互救知识。
深入推进我县综合减灾能力建设,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第一章避难场所基本知识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经规划、建设,具有应急避难生活服务设施,可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
加强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是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减轻灾害影响、增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能力的重要举措。
一、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原则(一)以人为本。
以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准绳,充分考虑市民居住环境和建筑情况,以及附近可用作避难场所场地的实际条件,建设安全、宜居城市。
(二)科学规划。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作为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要合理制订近期规划与远期规划。
近期规划要适应当前防灾需要,远期规划要通过城市改造和发展,形成布局合理的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三)就近布局。
坚持就近就便原则,尽可能在居民区、学校、大型公用建筑等人群聚集的地区多安排应急避难场所,使市民可就近及时疏散。
(四)平灾结合。
应急避难场所应为具备多种功能的综合体,平时作为居民休闲、娱乐和健身的活动场所,配备救灾所需设施(设备)后,遇有地震、火灾、洪水等突发重大灾害时作为避难、避险使用,二者兼顾,互不矛盾。
(五)一所多用。
应急避难场所应具有抵御多灾种的特点,即在突发地震、火灾、水灾、战争等事件时均可作为避难场所。
但多灾种运用时,应考虑具体灾害特点与避难需要的适用性,注意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环境、地质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关于批准发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等项河南省地方标准的公告 第号

河南省市场监管局关于批准发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等44项河南省地方标准的公告2019年第8号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发布《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等44项河南省地方标准,现予以公布。
河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2019年2月13日序号地方标准编号地方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DB41/T1754-2019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规范2019-02-132019-05-132DB41/T1755-2019中小学防震减灾示范学校评价规范2019-02-132019-05-133DB41/T1756-2019纯电动扫路机技术条件2019-02-132019-05-134DB41/T1757-2019瓜叶菊培育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5DB41/T1758-2019观赏向日葵栽培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6DB41/T1759-2019广玉兰培育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7DB41/T1760-2019油茶良种采穗圃营造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8DB41/T1761-2019堤坝白蚊防治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9DB41/T1762-2019郑稻19栽培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10DB41/T1763-2019水稻直播栽培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11DB41/T1764-2019小麦有机栽培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12DB41/T1765-2019谷子有机栽培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13DB41/T1766-2019平菇瓶栽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14DB41/T1767-2019平菇袋栽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15DB41/T1768-2019工厂化菌糠栽培双孢蘑菇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16DB41/T1769-2019代料香菇秋栽生产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17DB41/T1770-2019绿色食品宁陵酥梨生产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18DB41/T1771-2019梨简约栽培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19DB41/T1772-2019番茄嫁接苗工厂化生产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20DB41/T1773-2019苹果红蜘蛛综合防治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21DB41/T1774-2019草莓设施栽培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22DB41/T1775-2019桃果实套袋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23DB41/T1776-2019蔬菜质量安全追溯操作规程2019-02-132019-05-1324DB41/T1777-2019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产地编码技术规程2019-02-132019-05-1325DB41/T1778-2019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采集规范2019-02-132019-05-1326DB41/T1779-2019蔬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编码和标识规范2019-02-132019-05-1327DB41/T1780-2019中空玻璃门通用条件2019-02-132019-05-1328DB41/T1781-2019冷藏车、保温车通用技术条件2019-02-132019-05-1329DB41/T1782.1-2019保健推倒操作技术规范第1部分:成人2019-02-132019-05-1330DB41/T1782.2-2019保健推倒操作技术规范第2部分:足部2019-02-132019-05-1331DB41/T1782.3-2019保健推倒操作技术规范第3部分:小儿2019-02-132019-05-1332DB41/T1783-2019玉米长势遥感监测技术规范2019-02-132019-05-1333DB41/T1784-2019承压锅炉用波形炉胆检验规范2019-02-132019-05-1334DB41/T561-2019在役超高压人造水晶釜定期检验规程2019-02-132019-05-1335DB41/T562-2019有机热载体锅炉定期检验规范2019-02-132019-05-1336DB41/T650-2019工业锅炉外部检验规范2019-02-132019-05-1337DB41/T755-2019电站锅炉安装、改造和重大修理监督检验规程2019-02-132019-05-1338DB41/T847-2019医用氧舱安装监督检验规程2019-02-132019-05-1339DB41/T1785-2019承压类特种设备内部受限空间检验检测安全规范2019-02-132019-05-1340DB41/T1786-2019钢制球形储罐定期检验规范2019-02-132019-05-1341DB41/T1787-2019低温液体汽车罐车定期检验规程2019-02-132019-05-1342DB41/T1788-2019低温绝热压力容器定期检验规程2019-02-132019-05-1343DB41/T1789-2019导电纱线2019-02-132019-05-1344DB41/T1790-2019纺织品导电纱线导电性能的测定2019-02-132019-05-13。
安全色、安全标志设置原则、分类及排序规则

参照GB 2894
道路 交通标志和标线中警 告标志 参照GB 5768
蓝色
就是
请按规矩做……
安全色 绿色
绿
绿色
传递安全的提示性信息
安全色 绿色
紧急出口
各种提示标志
参照GB 2894
机器启动按钮
安全信号旗 急救站、 疏散通道、避险处、
应急避难场所等。
绿色
就是
不知道怎么办?跟我走吧!
错误八:存在有限空间场所,有限空间告知牌内容都一样,有的与现场不符。
举列:下面就某地提供的范本:有限空间告知牌内容出现诸多问题,未按《工贸企业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与监督暂行规定》(2013年5月20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59 号公布,根据2015年5月29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80号修正)要求设置。(范围: 冶金、有色、建材、机械、轻工、纺织、烟草、商贸企业)
应用于固定提示标志杆上的色带
对比色 安全色与对比色相间条纹
5 相间条纹宽度
➢ 安全色与对比色相间的条纹宽度应相等,即各占50%,斜度与基准面成45°。 ➢ 宽度一般为100mm,但可根据设备大小和安全标志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宽度,在
较小的面积上其宽度可适当的缩小,每种颜色不能少于两条。
安全标志
根据《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2894-2008),国家规定了四类传递安全信息的安 全标志:禁止标志表示不准或制止人们的某种行为;警告标志使人们注意可能发生的危险; 指令标志表示必须遵守,用来强制或限制人们的行为;提示标志示意目标地点或方向。在 民爆行业正确使用安全标志,可以使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提醒,以防止事故、危害发生以及 人员伤亡。避免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进入现场 记住一定要 看安全标志! 看安全标志! 看安全标志!
山东省质监局关于批准发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等项山东省地方标准的公告第号

山东省质监局关于批准发布《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等47项山东省地方标准的公告2018年第18号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等47项山东省地方标准,现予以公布(见附件)。
附件:《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等47项山东省地方标准(不随文件发送)山东省质监局2018年8月17日序号地方标准编号地方标准名称代替标准号发布日期实施日期1DB37/T3240-2018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技术规程大蒜2018-08-172018-09-172DB37/T3241-2018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技术规程冬小麦2018-08-172018-09-173 DB37/T3242-2018农作物种植面积遥感监测技术规程马铃薯2018-08-172018-09-174DB37/T3243-2018棉花2018-08-172018-09-175DB37/T3384-201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评定2018-08-172018-09-176DB37/T3385-2018法律援助服务标准2018-08-172018-09-177DB37/T593-2018车用乙醇汽油加油站设计施工验收规范2018-08-172018-09-178DB37/T714-2018水产苗种渔药残留检测抽样技术规范DB37/T714-20072018-08-172018-09-179DB37/T1931-2018铅酸蓄电池全生命周期污染防治技术规范DB37/T1931-20112018-08-172018-09-1710DB37/T3386-2018工业园区规划水资源论证技术导则2018-09-1711DB37/T3387-2018城市河道淤泥利用规范2018-08-172018-09-1712DB37/T3388-2018气候影响评价指南2018-08-172018-09-1713DB37/T3389-2018设施蔬菜寡照灾害预警等级2018-08-172018-09-1714DB37/T3390-2018农业气象服务规范日光温室2018-08-172018-09-1715DB37/T3391-2018城市公共汽电车维护技术导则2018-08-172018-09-1716DB37/T3392-2018高速公路服务区服务管理规范2018-08-172018-09-17DB37/T3393-2018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2018-08-172018-09-1718DB37/T3394-2018人工湿地水质净化工程技术指南2018-08-172018-09-1719DB37/T3395-2018小麦根腐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2018-08-172018-09-1720DB37/T3396-20182018-08-172018-09-1721DB37/T3397-2018玉米粗缩病综合防控技术规程2018-08-172018-09-1722DB37/T3398-2018番茄品种(系)抗灰叶斑病鉴定技术规范2018-08-172018-09-1723DB37/T3399-2018花生品种(系)抗茎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2018-08-172018-09-1724DB37/T3400-2018体育用人造草面层检验验收规范2018-08-172018-09-1725DB37/T3401-2018体育用人造草面层维护保养指南2018-08-172018-09-1726DB37/T3402-2018体育用人造草面层原材料要求及施工指南2018-08-1727DB37/T3403-2018小麦品种(系)抗腐霉根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2018-08-172018-09-1728DB37/T3404-2018小麦品种(系)抗茎基腐病田间鉴定技术规范2018-08-172018-09-1729DB37/T3405-2018动物微生物饲料添加剂中植物乳杆菌的检测2018-08-172018-09-1730DB37/T3406-2018水产品中三嗪类、酰胺类、二硝基苯胺类除草剂残留量的测定气相色谱-质谱法2018-08-172018-09-1731DB37/T3407-2018“老字号”品牌价值测算2018-08-172018-09-1732DB37/T3408-2018“老字号”企业分型评价要求2018-08-172018-09-1733DB37/T3409-2018“山东老字号”认定通则2018-08-172018-09-1734DB37/T3410-2018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2018-08-172018-09-1735DB37/T3411-2018主要造林树种育苗技术规程2018-08-172018-09-17主要造林树种造林技术规程2018-08-172018-09-1737DB37/T3413.1-2018设施大棚熊蜂授粉技术规程第1部分:番茄2018-08-172018-09-1738DB37/T3413.2-2018设施大棚熊蜂授粉技术规程第2部分:樱桃2018-08-172018-09-1739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第1部分:黄瓜灰霉病2018-08-172018-09-1740DB37/T3414.2-2018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第2部分:温室白粉虱S2018-08-172018-09-1741DB37/T3414.3-2018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控技术第3部分:番茄斑萎病毒病2018-08-172018-09-1742DB37/T3414.4-20182018-08-172018-09-1743DB37/T3414.5-2018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第6部分:桃蚜2018-08-172018-09-1744DB37/T3414.6-2018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第6部分:桃蚜2018-08-172018-09-1745DB37/T3414.7-2018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第7部分:甜瓜黄斑病毒病2018-09-1746DB37/T3414.8-2018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第8部分:西瓜花叶病毒病2018-08-172018-09-1747DB37/T3414.9-2018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第9部分:小西葫芦花叶病毒病2018-08-172018-09-17。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二○一○年二月二十五日关于推进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城市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城市中人口聚集地附近,以应对地震灾害为主,兼顾其它灾害事故,用于接纳受灾居民紧急疏散、临时或较长时间避难及生活,确保避难居民安全,避免灾后次生灾害危害,并可供政府组织开展救灾工作的场所。
上海作为特大型国际化城市,人口和建筑高度密集,一旦发生重特大灾害事故,将会严重威胁居民群众的安全。
为保证突发性灾害事故发生后人员快速、有序疏散安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增强上海城市抵御灾害事故的整体能力,确保城市安全和稳定,根据国家地震局《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意见》(中震发救〔2004〕188号)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原则同意〈上海市中心城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规划〉的批复》(沪府〔2008〕37号),以及上海市应急管理总体要求,现就推进本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提出如下意见: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按照“政府领导、统筹规划、平灾结合、属地管理”的方针,科学规划和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全面提升本市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性灾害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基本原则(一)统一规划,分级实施。
从建设安全城市的理念出发,将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发展规划。
市里主要负责确定、制定本市应急避难场所的总体布局、建设规划、年度建设计划及相关政策规定和标准、规范,组织协调市有关部门支持区县抓好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各区县要按照市政府提出的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与要求,加强对规划应急避难场所用地的控制和预留,并结合公园、绿地、广场、学校操场、体育场(馆)和露天大型停车场等相关设施的建设和改造,积极、有序地组织开展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二)突出重点,均衡配置。
以上海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地区和易产生次生灾害的经济目标附近地区为重点,采取远近结合的方式,合理规划和均衡配置应急避难场所,确保居民群众在发生灾害事故时,能够安全快速地到达避难场所。
DB13T 1378-201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

ICS91.040.01P 30 DB13 河北省地方标准DB13/T 1378—201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2011-04-18发布2011-04-30实施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唐山市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局、唐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起草人:王卫国、王玉珍、张勤、李铁梅、高亦飞、赵纳鹏、郑颖、郭丽、符泽宇、李静。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以及相关的应急设施、设备和周边道路指示的标志。
本标准适用于地震等自然灾害,也适用于在其他事件应急状态下,提供居民紧急疏散的应急避难场所及疏散通道标志设置(以下简称标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2894-2008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5768.2-2009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 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13495-1992 消防安全标志GB 15562.1 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 排放口(源)GB 15562.2-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GB 21734-2008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场址及配套设施GB/T 10001.1-2006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1部分:通用符号GB/T 10001.2-2006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2部分:旅游休闲符号GB/T 10001.3-2004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第3部分:客运与货运GB/T 18207.1-2000 防震减灾术语 第1部分:基本术语3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地震应急earthquake emergency response破坏性地震发生前所做的各种应急准备以及地震发生后采取的紧急应急行动。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1]1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1]1](https://img.taocdn.com/s3/m/d0a7942a87c24028915fc336.png)
部收到ICS 91.120.25P 15备案号:DB61应急避难场所 标志Signs for emergency shelter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布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1)4 图形符号 (1)5 标志 (6)6 平面示意图 (17)7 标志设置 (17)8 标志制作 (17)前言本标准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标准由陕西省应急管理办公室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陕西省地震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范增节、张芝霞。
本标准首次发布。
本标准由陕西省地震局负责解释。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术语和定义、图形符号、标志、平面示意图及标志的设置与制作等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突发公共事件状态下,供居民紧急疏散、安置的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设置。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2894-2008 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5768 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T 10001 标志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GB/T 15562.1-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排放口(源)GB/T 15562.2-1995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场GB/T 16903.1 标志用图形符号表示规则第1部分:公共信息图形符号的设计原则GB/T 20501.1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1部分:图形标志及相关要素GB/T 20501.3 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要素的设计原则与要求第3部分:平面示意图和信息板3 术语和定义3.1突发公共事件public emergency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地方标准
编制说明
陕西省地震局
二○○九年六月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准编制说明
1 工作简况
本标准由陕西省应急管理办公室、陕西省地震局提出,由陕西省地震局应急救援处、陕西省标准化研究院两部门共同起草。
本标准在起草过程中参考了全国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起草的相关标准,借鉴了北京、天津市制定地方标准的实际经验,分析了陕西防灾减灾实际情况,尽可能使标准本身具备适应性和可操作性。
在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2009年5月初完成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初稿。
2009年5月26日,陕西省应急管理办公室组织全省应急管理方面专家对该标准进行了讨论,专家听取了标准介绍,提出了修改意见,我们在跟专家深入沟通的基础上,采纳了专家提出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并对本标准进行了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2 编制目的
自2007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实施以来,有效处置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已经纳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现有的城镇整体防灾功能与现代化建设不相协调的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应急管理工作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十一五”期间陕西省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中国地震局《关于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意见》、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和建设的意见”等法规和文件精神,吸取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经验教训,结合我省实际,为进一步规范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管理,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特制订本地方标准。
3 编制依据
本标准依据GB/T 1.1-200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规则》及GB/T1.2-2002《标准化工作导则第2部分:标准中规范性技术要素内容的确定方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编写。
本标准参照了GB 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GB 21734—2008《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场址及配套设施》、DB11/224-2004北京市地方标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标志》、DB12/330—2007天津市地方标准《应急避难场所标志》以及图形符号、标志类的相关国家标准。
4 标准编制
4.1 标准编制的主要原则
4.1.1 统一性
文字的编写、词语的运用、图形符号颜色的设计都本着统一的原则,使用保持前后一致。
图形符号的颜色根据人视觉对不同颜色的反
应对本标准内符号的颜色进行设置,符合GB/T 5698-2001关于色调的规定。
4.1.2 时效性
GB 2894-2008《安全标志及其使用导则》将于2009年10月1日实施,该标准在提示标志中规定了应急避难场所的标志式样,该项规定等同采用ISO 7010中的图形符号。
因此,本标准关于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规定不同于北京、天津地方标准的规定,而是采用了国家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图形符号的顺序是按GB 21734-2008规定的“基本设施-一般设施-综合设施”来排序的,使得主次更加清楚,该项标准已与2008年12月1日正式实施,另外此标准在编制过程中还参考了这两年新颁布其他相关国家标准,保证了本标准的时效性。
4.1.3 可操作性
本标准对图形符号统一做了规定,并给出了设计原则。
把标志按照使用功能不同分为“主标志-设施标志-指示标志-指路标志”四类,并分别给出了尺寸参数。
还对标志的设置和制作给出了明确的规定,使得标准本身具备可操作性。
4.2 确定标准主要内容的论据
目前我省城镇整体防灾避难功能滞后于建设发展。
随着我省城市
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整体防灾避难功能滞后于其建设发展的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势在必行。
4.2.1 城镇人口密度越来越大。
西安已经是近800万人口的大城市,其他大中城市及城镇人口密度近年也相继大幅增加,尤其是与城镇功能过度集中相伴而生的开阔空间的流失,造成了城镇公共设备安全风险的不断加大。
虽然近年来我省各大中城市加大了广场、公园及绿地建设,但具有应急避险功能的场所仍然缺乏。
4.2.2 城镇建筑物越高和密度越来越大,建筑物间的活动空间越来越小。
一旦发生强烈地震、爆炸等突发公共灾害事件,建筑物倒塌所占地面面积扩大,这样对市民避难逃生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也会造成灾后快速救援的困难。
4.2.3 城镇水、电、气等居民生活设施网络越铺越大。
由此引发的灾害的危险性也相应增加,灾情一旦发生,紧急情况下,要确保成千上万群众安全紧急疏散,如果没有避难场所,没有应急指示标志,往往会措手不及。
4.2.4 城镇道路交通越来越立体化,城镇化建设导致的承灾能力相对脆弱。
不必说战争或严重的灾难(地震、水灾、爆炸),就是公路上的一辆化学品槽罐车发生泄漏,城内及其外界的交通就有可能中
断,人类生命就会面临死亡的威胁。
因此建立规范的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管理标准是十分重要和及时的,将为今后的城镇应急管理工作奠定基础,为避难场所的建设和规划提供了依据。
5 标准的现实意义
应急避难是一项全新的综合性工作,涉及的工作包括应急组织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应急物资保障系统和应急防范系统等多方面,具有综合性强、涉及范围广等特点。
目前,陕西省应急管理办公室从应急指挥系统建设、应急保障系统建设、应急防范系统、应急数据库系统建设等开展系统的、全方位的应急管理工作,其中包括《应急避难场所标志》的地方标准编制工作。
编制《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地方标准是为我省各地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和管理应急避难场所提供法律依据。
事实说明,编制《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地方标准,是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重要措施之一。
体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对城镇公共安全体系的高度重视、体现了陕西省政府建设平安陕西的科学发展的长远规划,体现了陕西省人民政府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并以人类生命为至上的责任理念。
应急避难场所标志标准制定工作是一项多学科相互渗透、多个部门密切合作、复杂而细致的工作,需要政府相关工作部门的推进和支持,更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和广泛宣传。
陕西省应急管理办公室、陕西省地震局、陕西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陕西省标准化研究所作为率先编制《应急避难场所标志》地方标准的单位,我们还要反复实践,不断改进和完善,为进一步推动我省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工作奠定坚实基础,为我省各级政府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