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避难场所

合集下载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简介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简介

应急避难场所基本简介一、概述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紧急情况下,用于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和提供基本生活需求的临时场所。

它是针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或其他紧急情况而设立的,旨在提供安全、稳定的环境,为遭遇困境的人们提供庇护和帮助。

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和运营对于应对紧急情况、减少伤亡和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二、分类1. 自然灾害避难场所这类避难场所一般用于抵御地震、洪水、台风、雪灾等自然灾害。

它们通常位于安全地带或拥有抗震、防汛设施较好的地区,如地下避难库、倾斜避难楼、高层建筑的避难层等。

2. 突发事件避难场所针对突发事件,如恐怖袭击、火灾等,设置的避难场所往往要求能够迅速疏散人群、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这些场所包括大型体育馆、会展中心、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3. 疫情防控避难场所在突发传染病疫情期间,为了隔离感染源、控制病情蔓延,需要建立起相应的避难场所,如隔离病房、方舱医院等。

这些场所要求具备相应的医疗设施和防护措施,能够保障患者得到妥善的治疗与护理。

三、设置原则1. 安全性原则应急避难场所的设置必须考虑到安全因素,如远离潜在的危险源、建筑结构抗灾标准、消防设施等。

2. 易达性原则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应选择交通便利、紧邻居民密集区、不易受阻的区域,以保证人群迅速疏散。

3. 基础设施原则避难场所需要配备基本的生活设施和条件,如饮用水、灯光设备、食品与药品储备、卫生间等。

4. 容纳能力原则避难场所的容纳能力应当能够适应所服务人数的需求,并能提供基本的休息、食宿等保障。

四、运营管理1. 联防联控机制为保证应急避难场所的顺利运营,需要建立健全的联防联控机制,使各有关部门协同合作,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2. 信息公布应急避难场所的位置、容纳能力、联系方式等信息需要及时发布给相关的单位和群众,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更好地使用和分配其资源。

3. 应急预案每一个应急避难场所需要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各个阶段的任务和行动方案,提前做好物资准备和人员培训工作。

应急避难场所术语

应急避难场所术语

应急避难场所术语
1. “应急避难场所”,嘿,这不就是在危险来临时能让我们躲一躲的安全之地嘛!比如地震突然来了,你就知道赶紧往应急避难场所跑啦!
2. “疏散通道”,哇塞,这可是关键时刻救命的通道呀!就像火灾发生时,疏散通道就是我们快速逃离危险的路呀!
3. “应急水源”,哎呀呀,想想在困难时刻没有水可不行,应急水源就是那救命的水呀!就好比在干旱时突然出现的清泉!
4. “应急供电”,嘿哟,没有电可真不方便,应急供电能在紧急时刻给我们光明呀!就像黑暗中突然亮起的明灯!
5. “指示标志”,这可是重要的指引呀!当你在应急避难场所里不知所措时,指示标志就像给你指明方向的灯塔!比如告诉你往哪里走最安全。

6. “避难区域”,这就是我们可以安心待着的地方呀!像狂风暴雨时的温暖港湾。

7. “应急物资储备”,哇,有了这个,我们就有了应对困难的保障呀!好比战士上战场前准备好的武器弹药!
8. “医疗救助点”,这可是受伤时的希望呀!就像生了病能找到医生一样让人安心!
9. “避险空间”,哈哈,这是能让我们躲避危险的小天地呢!如同一个安全的小城堡。

10. “应急通信”,哎呀,能让我们在紧急时刻保持联系,这多重要呀!就像和外界联系的生命线!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应急避难场所的这些术语都超级重要,关系到我们在危险时刻的生命安全和基本保障,大家一定要了解和熟悉它们呀!
原创不易,请尊重原创,谢谢!。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与落实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与落实

03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与建设
规划目标与原则
规划目标
确保在灾难发生时,居民能够迅速、安全地 转移到避难场所,保障生命安全。
科学性原则
根据地区特点、人口密度、灾害风险等因素 进行合理规划。
实用性原则
确保避难场所的设施和设备能够满足实际需 求,方便居民使用。
安全性原则
确保避难场所的建设质量和安全性能,能够 抵御可能的灾害影响。
日本
日本在地震频发的地区,对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 理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同时注重提高居民的应急意 识和自救能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6
案例分析与实践经验
成功案例介绍
要点一
案例一
某市在地震后快速启动应急避难场所规划,根据人口密度 、地理环境等因素,选定了多所学校、体育馆等公共设施 作为避难场所,有效保障了市民的生命安全。
要点二
案例二
某社区在台风来临前,迅速组织居民进入预先指定的避难 场所,由于准备充分,整个社区没有出现人员伤亡情况。
02
应急避难场所的选择
根据灾害类型选择避难场所
地震避难场所
选择地势平坦、开阔、地 质稳定的场地,远离地震 断裂带和陡坡。
洪水避难场所
选择地势较高、不易被淹 没的场地,同时考虑周边 河流水势和排水状况。
火灾避难场所
选择远离易燃、易爆物品 ,有充足水源和消防通道 的场地。
考虑人口密度与分布
根据人口密度和分布情况,合理规划 避难场所的数量和规模,以满足不同 区域的需求。
社会组织和志愿愿服务,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监督与评估机制
监督检查
政府应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对应急避难场所 的建设和管理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

应急避难场所分类

应急避难场所分类

应急避难场所分类一、简介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等紧急情况下,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而设立的特殊场所。

根据不同的紧急情况和应对需求,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分为多个分类。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应急避难场所分类。

二、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1. 地震避难场所地震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地震避难场所是为了在地震发生时提供相对安全的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是经过地震抗震设计的建筑物,例如抗震性能良好的学校、体育馆等。

2. 暴雨避难场所暴雨引发的洪涝灾害是另一种常见的自然灾害,暴雨避难场所通常是一些高架建筑、安全地势较高的地方,例如高楼大厦、山丘等。

3. 台风避难场所台风是热带地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台风避难场所一般是具备抗风能力的建筑物,例如防风林、抗风建筑等。

三、事故灾难应急避难场所1. 火灾避难场所火灾是常见的事故灾难,火灾避难场所通常是具备防火功能的建筑物,例如消防站、避难楼梯间等。

2. 化学泄漏避难场所化学泄漏是一种常见的事故灾难,化学泄漏避难场所通常是远离泄漏源的安全地带,例如远离泄漏源的建筑物、地下室等。

3. 核辐射避难场所核辐射是一种严重的事故灾难,核辐射避难场所通常是地下设施或深埋建筑物,例如核反应堆、核避难所等。

四、社会安全应急避难场所1. 恐怖袭击避难场所恐怖袭击是一种社会安全问题,恐怖袭击避难场所通常是保密的、具备防护功能的建筑物,例如政府机关、军事设施等。

2. 社会骚乱避难场所社会骚乱是一种社会安全问题,社会骚乱避难场所通常是安全的公共场所,例如警察局、法院等。

3. 突发事件避难场所突发事件是指非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的紧急情况,突发事件避难场所可以是各种具备避难功能的建筑物,例如应急避难中心、救援队驻地等。

五、总结根据紧急情况的不同,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分为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事故灾难应急避难场所和社会安全应急避难场所等多个分类。

每种分类都有其特定的应对需求和场所要求,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哪两种类型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哪两种类型

应急避难场所分为哪两种类型在面对突发灾害或紧急情况时,寻找一个安全的避难场所是非常重要的,以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应急避难场所是专门为灾害发生时提供临时安全和庇护的场所。

根据不同的要求和特点,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临时性和永久性。

1. 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灾难发生后提供短期避难的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是临时设置的,具有灵活性和易于搬迁的特点。

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1 活动帐篷和帐篷营地活动帐篷和帐篷营地是一种常见的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

它们可以在需要时快速搭建,为避难者提供临时住所。

活动帐篷通常由防水和防风材料制成,可以抵御自然灾害的侵袭,并提供基本的住宿条件。

1.2 临时收容所临时收容所通常是指临时性的大型场所,用于容纳大量的避难者。

它们通常设有床位、洗手间和厨房等基础设施,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临时收容所可以是学校、体育馆、会议中心等大型室内场所。

1.3 装配式房屋装配式房屋是一种流行的临时性住宅解决方案,用于在灾难后提供住宿。

这些房屋通常由可再生材料制成,具有快速搭建和拆除的特点。

装配式房屋可以在短时间内提供简单但安全的住所,并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1.4 临时露天营地临时露天营地是指在灾难发生后用于露天避难的地区。

这些营地通常设置在安全的地区,并提供帐篷、睡袋等设备给避难者使用。

临时露天营地提供基本的住宿和生活设施,可以自给自足或依靠援助机构提供。

2. 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与临时性应急避难场所不同,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长期避难而建立的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是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可以抵御各种自然灾害并提供长期居住的条件。

永久性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分为以下两种类型:2.1 安全屋安全屋是一种专门设计的住宅,用于提供长期的避难和庇护。

安全屋通常具有坚固的结构和特殊的防御能力,可以在恶劣的环境条件下提供安全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安全屋通常配备备用发电机、储备食品和自来水等设施,以便在能源和资源紧缺的情况下提供基本的生活条件。

应急避难场所规范要求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规范要求标准

应急避难场所规范要求标准1. 引言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紧急情况下可以提供临时住所、安全保护和基本生活服务的场所,用于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安全事故等突发事件。

应急避难场所的规范要求标准是为了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应急管理水平,确保应急避难场所能够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

2. 规划设计要求2.1 场所选址•应急避难场所应选择地势较高、地质稳定、交通便利的区域进行选址。

•避免选址在洪水、滑坡、地震等灾害易发区域。

•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周边环境,避免与重要设施(如河流、道路、高压线等)的冲突。

2.2 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应符合相应的安全标准,具备抗震、防火等性能。

•建筑结构设计应符合国家建筑设计标准,能够承受自然灾害的影响。

•设计时应考虑人员撤离和紧急疏散的通道和出口。

2.3 空间布局•应急避难场所应根据人员数量确定相应的场地面积,确保每人有足够的生活用地和活动空间。

•需要设置合理的区域划分,如休息区、食堂区、医疗区、洗浴区等,以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

•应配置适量的卫生设施,如洗手间、厕所、垃圾处理装置等,确保环境卫生。

3. 生活保障要求3.1 饮用水供应•应急避难场所应保证提供安全、卫生的饮用水,建立相应的供水设施。

•水源应避免受到自然灾害、污染源的影响。

•对于饮用水质量的监测和检测应严格执行国家标准。

3.2 食品供应•应急避难场所应提供充足、均衡的食品供应,确保人们的基本营养需求。

•食品应符合卫生标准,储存和加工设施应满足相应要求。

•对食品的储存、保管、处理和配送应进行严格管理,确保食品安全。

3.3 医疗保障•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基本的医疗设施和药品供应。

•配备医疗人员,包括医生、护士等,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

•建立医疗档案,及时记录和管理场所内的疾病情况,防止疫情传播。

4. 安全保障要求4.1 消防安全•应急避难场所应配备必要的消防设施,包括灭火器、灭火器具等。

•建立灭火、疏散等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确保人员对应急情况的应对能力。

应急避难场所 分级及分类

应急避难场所 分级及分类

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及分类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提供临时避难的场所。

根据其功能和设施的不同,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分为多个等级和分类。

一、分级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规模、功能和设施,可以将其分为三个等级:国家级、地方级和临时级。

1. 国家级应急避难场所国家级应急避难场所是指由国家投资兴建,具备完善的设施和资源,能够承担大规模灾害应急救援任务的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位于安全稳定的地带,具备强大的抗灾能力和自给自足的能力。

如地下核防护避难所、国家级应急避难设施等。

2. 地方级应急避难场所地方级应急避难场所是指由地方政府投资兴建,具备一定规模和设施的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位于城市或乡镇,能够满足周边居民的避难需求。

如地下停车场、公共建筑等。

3. 临时级应急避难场所临时级应急避难场所是指在灾害发生后,临时设立的避难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由政府组织、社区或学校提供,设施简单,只能满足短期内的基本需求。

如学校操场、社区活动中心等。

二、分类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用途和功能,可以将其分为五个分类:住宅类、工作类、医疗类、教育类和供给类。

1. 住宅类应急避难场所住宅类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人民群众提供临时居住的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包括宿舍楼、帐篷、临时安置房等。

在遇到自然灾害、战争等紧急情况时,人们可以在这些场所得到短期的安全保障和基本居住条件。

2. 工作类应急避难场所工作类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救援人员、工作人员提供工作和指挥的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包括指挥中心、救援指挥所、应急办公室等。

在灾害发生后,这些场所可以提供救援指挥、信息传递和协调工作等功能,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进行。

3. 医疗类应急避难场所医疗类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灾民提供基本医疗救治的场所。

这些场所通常包括临时医院、医疗救援车等。

在灾害发生后,这些场所能够提供紧急救治和伤员转运等医疗服务,保障灾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4. 教育类应急避难场所教育类应急避难场所是指为学生和教职员工提供临时学习和工作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牌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牌

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牌一、总则为了有效管理应急避难场所,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应急避难场所的定义应急避难场所是指突发事件发生时,为避难人员提供临时庇护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场所。

应急避难场所包括但不限于学校、体育馆、公共建筑等。

三、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机构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为政府部门或者由政府委托的管理机构。

2. 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管理组织架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

3. 管理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能力。

四、应急避难场所的基本要求1.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符合国家建筑、消防、安全等相关标准,保证安全性和舒适性。

2.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配备必要的设施和物资,包括但不限于食品、饮用水、医疗物资、卫生设施等。

3.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维护,确保设施设备完好。

五、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制度1.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包括应急预案、人员管理、物资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

2.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明确的人员管理制度,包括避难人员的登记、安置、生活保障等。

3.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制定完善的物资管理制度,包括物资的储备、使用、更新等。

4. 应急避难场所应当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巡查、安全隐患治理、应急处置等。

六、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组织定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配备专业的值班人员,24小时值班,及时响应突发事件。

3.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应急通讯机制,与相关部门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协调。

4.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检查机制,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

七、应急避难场所的宣传教育1.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应急避难场所的认识和了解。

2. 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开展应急知识培训,提高避难人员的自救互救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避难场所场址有效面积宜大于2000㎡,人均居住面积应大于1.5 ㎡。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建(构)筑物,以及利用周边建(构)筑作为配套设施用房的建筑,应达到GB 18306-2001规定的抗震设防要求。

——Ⅲ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基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 天以内。

基本设施配置主要包括:
1、应急篷宿区设施,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帐篷、活动简易房等临时用房并进行分区,每个应急篷宿分区不应超过1000 m2;每个应急篷宿区之间间距应有大于2 m的人行道。

2、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设置临时或固定的用于紧急处置的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设施。

3、应急供水设施,选择设置供水管网,供水车、蓄水池、水井、机井等两种以上供水设施,并根据所选设施和当地水质配置用于净化自然水体成为直接饮用水的净化设备。

每100人应至少设一个水龙头,每250人应至少设一处饮水处。

生活饮用水水质应达到GB 5749-2006规定的要求。

4、应急供电设施,设置保障照明、医疗、通讯用电的具有多路电网供电系统或太阳能供电系统,或配置可移动发电机应急供电设施,供、发电设施应具备防触电、防雷击保护措施。

5 、应急排污系统,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和避免造成环境
污染的排放管线、简易污水处理设施,应急排污系统应与市政管道相连接或设立独立排污系统。

6、应急厕所,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暗坑式厕所或移动式厕所。

应急厕所之间距离应小于100 m,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

距离篷宿区30 m~50 m。

暗坑式厕所应具备水冲能力,并附设或单独设置化粪池。

7、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设置满足应急生活需要的可移动的垃圾、废弃物分类储运设施。

应急垃圾储运设施距离应急篷宿区应大于5 m,且位于应急避难场所下风向设置。

8、应急通道,宿区周边和场所内要按照防火、卫生防疫要求设置通道。

9 、应急标志,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及周边应设置避难场所标志、人员疏导标志和应急避难功能分区标志。

场所周边主干道、路口应设置指示标志,场所出入口应设置避难场所主标志,场所内各类配套设施应设置明显的标志。

入口处要设置标有文字说明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平面图和周边居民疏散路线图。

——Ⅱ类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具备一般设施配置,可安置受助人员10~30 天;一般设施配置在基本设施的基础上增加以下设施:
1、应急消防设施,应急期间应急篷宿区应配置灭火工具或器材设施。

2、应急物资储备设施,应根据避难场所容纳的人数和生活时间,在应急避难场所内或周边设置储备应急生活物资的设施。

场所周边的应急物资储备设施与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距离应小于500 m。

3、应急指挥管理设施,应设置广播、图像监控、有线通信、无线通信等应急管理设施。

广播系统应覆盖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图像监控范围应覆盖应急篷宿区和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内的道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