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医日刘继前教授首个“亲传弟子”何书梅拜师仪式, 在北京国康中西医结合医院举行
何嘉琳弘扬国医之精粹 造福万千家庭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
”从懵懂跟师学徒,到享誉中外的一代国医名师;从启古纳今、钻研学术、治病救人,到奖掖后学、提携晚进、培育新人,何嘉琳致力于祖国的医疗事业,希望中医妇科得以传承与发展。
70年前,何嘉琳的父亲何少山——全国国家级名老中医、江南“何氏妇科”第三代传人,成为新中国成立后杭州第一批农工党党员。
“国家至上、民族至上、人民至上,要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
”何嘉琳始终不曾忘记,在她加入农工党时,父亲对她的殷切嘱咐。
启古纳今 仁心仁术说起杭州石牌楼的“何氏妇科”,老一辈杭州人都知道,那是何嘉琳曾祖父何九香开创的。
现如今,“何氏妇科”已在妇科病诊疗方面,从清末至今搭了160多年的脉。
1944年,何嘉琳出生在这样一个中医世家。
作为浙江何氏妇科第四代代表性传人,何嘉琳先师从父亲何少山,后又师承伯父何子淮,尽得二老真传。
从医56年来,她一直辛勤耕耘在妇科临床第一线,集何氏妇科大成,推崇仲景,博采众长,何嘉琳:弘扬国医之精粹 造福万千家庭农工党杭州市委会只为可以更好地为现代女性服务。
在学术思想上,何嘉琳力主“整体气化,三因治宜;阴血为本,阳气为重;重视奇经,冲任损伤;肝肾为要,共为先天;重视后天,固护脾胃”。
在治疗法则上,坚持传承与创新并行,积极传承何氏妇科确有疗效的法则,又完善充实何氏多种独具特色的治疗大法,后又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创新提出了新的治疗法则,临床疗效显著,推动了何氏妇科的学术发展。
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由于阴道炎发病率很高,大多数女性朋友都碰到过,有的甚至反复多次发作,这对女性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为此,90年代初期,何嘉琳主持《妇洁净洗剂治疗阴道炎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课题研究,对阴道炎的防治提出新的解决方案,荣获“浙江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近年来,随着生活环境和工作节奏的改变,女性卵巢功能受损问题较为严重,反复性流产、不孕不育等问题接踵而至。
杏林世家柳敬云与医学博士梅菁的故事

杏林世家柳敬云与医学博士梅菁的故事海的城隍庙附近有二十余家药铺,而其中名气最大的应数“天一堂”。
“天一堂”掌柜的姓柳名敬云,是杏林世家出身。
他的祖父柳云超,曾任宫廷御医,医术相当高明。
柳敬云不仅吸取了祖上的医术精髓,而且后来又拜沧州名医“扁鹊刘”习医四载。
因此,他年纪轻轻便成为远近闻名的郎中。
柳郎中尤其擅长针灸,那十几支细若发丝,长约三寸的银针,在他手中犹如穿针引线一般娴熟地出入患者的病躯。
只是,柳郎中有一个嗜酒的怪癖,而且酒量甚大。
出诊之时,柳郎中腰间常系一酒葫芦,盛酒三斤有余。
即使在给病人诊治时,他时而也要抿一口酒助气,待诊毕,一葫芦酒也就被他喝光了。
柳郎中酒酣之后,完全没有了平时的斯文样,又跳又唱,像个疯子一般。
病人家属往往要费不少劲,才能将他搀上马车。
送回家中。
柳郎中因为有这一怪癖,所以人们在背地里称他为“疯郎中”。
这也就应验了一句老话:“请神容易送神难。
”因此一般的小病小灾,人们很少登门求柳郎中出诊。
除非是一些极难医治的杂症才拜请他出诊。
而柳郎中往往是手到病祛。
民国二十一年初秋,上海督察章天禄的宝贝女儿梅菁从法国留学归来,由于一路颠簸,不慎染上急症。
到家第二天,她就高烧不退。
梅菁去法国攻读的就是医学,她根据自己的病情诊断为风寒感冒。
于是,她就从带回的那些西药里面,挑了一些阿斯匹林、安乃近等治疗风寒的药服下,可是病情丝毫不见好转。
章督察急得寝食不安,准备差人到外面请郎中给女儿诊治。
却被梅菁阻止住了,她说:“我这个从国外回来的医学博士,竟然连一场小小的风寒感冒都治不了,传出去不是被人家笑话吗?”听了女儿的话,章督察有些左右为难。
然而,梅菁又服了几日西药,病情却愈来愈严重,竞卧床不起,时而还出现昏迷状态。
此时,章督察已顾不上那么多,赶紧差人将“振德堂”的杨掌柜请来。
杨掌柜给梅菁切过脉之后,缓缓地摇了摇头,说:“大人,恕老朽无能。
俺行医数十载,从未见过这种病征……”章督察又连请了城内几位名医,他们对梅菁小姐的病征都无能为力。
孔令谦 中医文化传承者

孔令谦中医文化传承者作者:暂无来源:《中华儿女》 2016年第5期本刊记者梁伟“医之活人,何分中西,其存心一也,愿努力发挥,以期理法臻于至善,达于全球,使病者有所依,必先从教育人才始。
”这是“中国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写给毛泽东信中的一段话。
多年之后,孔医堂创始人、孔伯华中医世家医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孔令谦依然将这句话牢记于心,学以致用。
孔令谦说:“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
从中医学本身来说,时代在变、气候在变、饮食结构在变、人也在变,处方用药也一定要根据这些实际问题而发生变化,这正是中医学有所继承、有所创新和发展的体现。
”儿时的一碗酸梅汤孔令谦祖上原籍山东曲阜。
据《孔子世家谱》载,其祖父孔伯华为孔子第74代孙。
而孔伯华的祖父孔宪高乃光绪八年进士,“既精于文,又精医理”。
孔伯华秉承家学,钻研医道,26岁时到了京城,任外城官医院医官之职。
民国初期,遭遇疫情,孔伯华亲身参与防治疫病,并与同仁编写了《传染病人种证治析疑》十卷书。
此后,孔伯华辞去官医院医官一职,在京悬壶应诊,并名噪京师。
到了上世纪中叶,孔伯华与萧龙友、汪逢春、施今墨被并称为“北京四大名医”。
孔伯华曾为毛泽东主席把脉诊病。
1955年,孔伯华逝世,周恩来亲自担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委员,亲往寓所吊唁。
1961年,孔令谦出生,虽然从未见过祖父,但是从家里摆放的祖父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合影,他知道祖父是德高望重的名医,而父亲和伯父也常常用祖父制定的家训严格要求他。
说到对中医的启蒙教育,孔令谦直言不讳,他说:最初那是一种自豪和炫耀。
我不能说从小就喜欢中医。
幼时,家里总是有很多人找父亲看病,那时孔令谦关注的不是父亲怎么给别人诊疗,而是一些患者出于感谢会带来一些糖果等礼物。
他兴高采烈的拿着糖果去和院子里的小伙伴换弹球,而当有小汽车来接父亲出诊的时候,小伙伴们都会跑来围观,看父亲坐着小汽车远去的刹那,孔令谦幼小的心中充满了自豪。
牢记来时路 初心来传承 北京中医药学会建会70年庆祝活动胜利召开

牢记束时路命W來俜來北京中医药学会建会70年庆祝活动胜利召开2020年12月6日,北京中医药学会建会70年纪念活动暨中医药传承论坛在北京首都宾馆胜利召开。
原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国医大师路志正、颜正华、金世元、晁恩祥、柴嵩岩、王琦,中国工程院程书钧院士、程京院士,首都国医名师代表张炳厚、李乾构、胡荫奇、周德安、姚乃礼,学会老领导代表谢阳谷、刘殿永,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张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常务副社长宋春生、中国中医科学院办公室主任曹炜、北京亦城合作发展基金会主席绳立成、学会常务理事等领导和专家出席大会。
庆祝活动围绕“文化积淀、荣誉殿堂、引领未来”主题,讲述北京中医药学会70年发展辉煌历程,成为首都中医药事业一堂生动的实践课、教育课、激励课。
开幕式以“历程•七十载情怀”“致敬•荣誉殿堂”“引航•奋进新征程”三个主要篇章,回顾学会70年风雨兼程,团结带领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奋力拼搏、勇于创新,为首都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现场播放建会70年主题宣传片及各级领导、老中医药专家的祝福视—《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桃李成蹊杏林传薪》《凝心聚力道济天下》,频—向为学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专家和理事会领导、抗疫一线“最美逆行者”专家委员代表致敬献花,颁发“传承•融合•学术发展”示范分支机构牌匾。
会上启动了由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中医药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支持的中医药创新转化平台,汇聚中医药领域及交叉学科优秀专家人才,融合现代科技与中医药原创思维,完善中医药设备临床评价体系、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首都中医药科技创新转化应用研宄、科研成果转化。
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宄所、北京亦城合作发展基金会等单位签署产品研发、临床试验、市场推广等合作意向。
化京中医药字会鴃合波晨示范分支机构«;»中a n?孝会嗲北京中医药学会会长、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局长屠志涛致开幕辞:北京中 医药学会七十年来栉风沐雨,砥砺前行,紧跟时代脚步,见证岐黄进步,为 中医药事业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忆恩师何绍奇

忆恩师何绍奇今天是小暑,七年前的今天恩师离我们而去,留下太多的学术问题,只有自己分析思考了。
七年的时间感觉很长,但对恩师的怀念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淡化,反而他的音容笑貌出现更加频繁。
“中医的最高境界是一人一方,张仲景一片姜一枚枣都不随便使用”。
“处方量小可以轻舟速行,量大伤胃气适得其反”回想他慈爱的眼神、川音的话语就是精神享受,因为这些记忆的话语太珍贵了!勉励自己临床不要套方套药。
“...哎,明白没?我给你找书告诉你多少页...”这是当年电话请教关于黄附片的药性,虽然电话里没听明白,但我最后告诉他懂了。
他急迫的心情比答案更让我充满自信。
放下电话反复咀嚼他指点的话语,一直到今天还在咀嚼、分析。
这些话语让我解开了附子中毒之谜,批判火神派的标新立异。
我内心非常崇拜恩师,但很少提他老人家的事迹,因为我现在的水平代表不了恩师。
去年县贾家饭店老板熊学文糖尿病血糖19.1,尿糖4个加号,我辨证处方汤药治疗3个月后各项指标都恢复正常。
每当他家属看见我道谢的时候,我想到的是恩师,也告诉他们没有恩师晚年的传授我不可能把他的病治愈。
北京侍诊亲眼看见很多糖尿病人都被恩师治愈,他对我一方一药没有保留倾囊传授,处方之余给我解答,但以我当时理论功底只能领悟一鳞半爪。
恩师早在60年代就是蒲辅周,朱良春的遥从弟子,1978年他在经济非常窘迫的情况下选择报考中医研究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中医学院与中医研究院联合举办首届招生。
报名因为中专学历的限制,南通的朱良春亲笔写信给方药中教授“以我人格担保我的学生完全具备本科水平,希望破例给予报名机会”。
与其他专家商议让他破例参加考试,考卷中所写《千金方的博大精深》论文,令所有专家折服。
方药中教授感叹自己也写不出这样的学术文章。
结果蟾宫折桂,名列榜首。
《光明日报》对这次考试曾给予报道,称金榜状元是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四川梓潼人何绍奇。
其实这些事迹都是从恩师老朋友以及老患者口中知道的,我们谈话很少谈及学术以外的话题。
“三绝”儒医,百岁泰斗

“三绝”儒医,百岁泰斗作者:马烈光蒋建云来源:《华人时刊》2022年第12期中医界有一位博学多才、德高望重、蜚声中外的百岁泰斗,他就是恩师李克光教授。
恩师志存高远,淡泊名利,悬壶济世,为中国卫生事业和中医学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他不仅精于医道,医理精深,医技高超,且擅诗文书法,尤喜围棋手谈,可谓“医、弈、文”三绝的一代儒医大家,更是一位“百岁而动作不衰”的养生“真人”。
大医精诚,医道一绝恩师儒医之风始自家学,他于1922年生于书香之家,曾祖父为清朝进士;祖父为清末秀才,曾做幕僚和私塾先生,并与名医董稚庵交厚;父亲为蜀中名医、著名中医教育家李斯炽先生。
恩师幼年时接受中国传统教育,4岁入私塾,从蒙学入门,至熟诵四书五经,学习琴棋书画,打下了影响其一生的、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形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自幼聪慧过人,勤奋好学,深受长辈喜爱,高中毕业后,开始跟随父亲系统学习医学,研诵《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经,学习历代名医医著,并随父亲侍诊,体会中医临床实践。
严明的家风,系统的家传,使李克光从小养成了专心致志、熟读精思、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作风。
他的内科杂病理论及学术思想,除得之于经典外,主要得之于其父李斯炽先生。
他的生活环境中,不仅父亲是名医,而且往来之客皆为当地知名医家,董稚庵等名医见到聪明伶俐的李克光,都愿意倾囊相授,指点医理医术,因此他的医学水平提高得很快。
20世纪50年代初,因其父公务繁忙,李克光即代父应诊,悬壶为医,开启了为之奋斗70余年的辉煌业医生涯:协助其父编写《中医内科杂病讲义》,作为成都中医进修学校教材;进入四川医学院任住院医师,协助其父撰写了《医学三字经简释》;调入成都中医学院担任副院长,主讲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中医内科学等课程;1985年调任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首任院长;后担任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四川省政协第七届副主席等职。
在中医领域,恩师可谓全才,各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临床诊治疾病,他医术高超,声名远播,擅治疑难杂症;中医教育,他桃李满天下,名誉传四海;中医科研,他承担国家级课题,完成了重大科研项目;著书立说,他著述丰富,论文、专著都是学术精品;行政管理,他先后担任教研室主任、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还曾为四川省政协副主席,各岗位的工作都组织得井井有条。
国医大师刘嘉湘养生有术

刘嘉湘是我国中医肿瘤专家,中医临床转化研究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也是我国中医肿瘤学科的创始人。
他潜心研究和从事中医临床60多年,先后诊治肿瘤患者50余万例,独创“扶正法”中医治癌新思路,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获评为第三届“国医大师”。
1934年,刘嘉湘出生于福建。
新中国成立时,年仅16岁的刘嘉湘考取了福建省军区医务学校医科,较系统地学习了西医基础理论和临床知识技能,1950年毕业后分配到福建省军区当卫生员。
当时部队驻扎在福建海防前线,卫生员驻扎在城里,刘嘉湘在上级军医指导下开展医疗工作,常翻山越岭,带着一个医药箱和一支手枪,早上6点多就出发,步行120多里地去海防部队,为边防驻地的战士诊治。
“当时部队卫生所缺药,战士受外伤就稍微处理一下,内伤根本没什么药。
”刘嘉湘回忆道。
两年后,刘嘉湘在县城新华书店偶然看到一本《新针灸学》,这让他非常感兴趣,立马就买回来开始学习。
他又用津贴费向苏州市承淡安针灸社邮购了一套针灸用具,先是放胆在自己身上练习扎针,当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技术越来越熟练之后,就开始为部队的官兵治疗,常获奇效。
有一次,一个战士在训练时昏倒,他用刚学的针扎患者的下人中和太冲穴,这个战士马上就醒过来了。
还有一次,有个战士胃痛得厉害,他用银针扎内关、足三里和中脘穴,很快战士的病情就得到了缓解。
这些成功的尝试,让他亲自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也坚定了学习中医的信心。
1956年,已经是助理军医的刘嘉湘为争取学习中医的机会,通过刻苦自学终于考上了上海中医学院,从此走上了中医之路。
他出身部队,对自己的要求非常严格,课堂之余一直坚持自学,凭着严格的自律和发奋刻苦的精神,他以全校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由于成绩优秀,1962年刘嘉湘获得留校工作的机会。
他先跟随当时上海的名医张伯臾学习,他基础扎实,悟性很高,勤奋努力,深得张老喜爱,于是倾囊相授,刘嘉湘尽得真传。
后来又师从陈耀堂、庞泮池等上海名医。
“这些临床大家丰富的学术思想、鲜活的诊疗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了我,为今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九旬国医大师的“护心术”

九旬国医大师的“护心术”作者:来源:《祝您健康·养生堂》2019年第11期他出生于岐黄世家,自幼熟读各家经典,14岁开始正式从医,已坚持从事临床工作近80载;他学术精湛,造诣过人,凭借自身数十年来丰富的临床经验,挽救了无数被病痛折磨的人;他传承发展祖国医学,擅长外感热证、内外杂症、老年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诸多病症,疗效显著;他精于创新、坚持;临床与科研并重,创立了同时兼顾自己学术特色和临床疗效的治疗处方;他就是已经94岁高龄,却仍然精神矍铄的国医大师——刘志明。
令我们惊喜的是,“虎父无犬女”,刘老的女儿刘如秀主任也是巾帼不让须眉,不仅继承了父辈之志,踏上了与刘老一样的从医之路,而且成为刘老的首批学术传承人之一,现任北京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
带着刘老的嘱托,刘主任为广大中老年朋友带来了福音:一个由刘老几十年临床经验积累所得的长寿护心方剂。
《朱子语类》有云:“克己复礼,便是捉得病根,对症下药。
”可见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保健养生,所以刘老的长寿护心方并不是包治百病、保证长生不老的仙丹妙药,恰恰相反,刘老的长寿护心方十分有针对性,其所治之症是一种在中老年人群里发病率极高、致死性强但极容易被忽视的疾病,约1/5的心源性猝死都由它诱发。
现年52岁的彭阿姨和72岁的雷叔叔便患有这种极易被忽视的疾病,起初他们自己也毫不知情。
彭阿姨从2年前开始,便经常无缘无故地发生晕厥,但短暂失去意识后能够自行清醒过来,所以一直没当回事,直到今年年初,彭阿姨的母亲去世,她过于伤心和劳累,时常有全身乏力、喘不过气、憋闷感等症状,于是便去医院检查。
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结果显示,彭阿姨的最低心率只有31次/分钟,还伴有心脏停搏。
医生告诉她,如果不安起搏器,随时有可能猝死!而雷叔叔比彭阿姨足足大了20岁,而且年轻时当过兵,一直觉得自己身体不错,有些小病痛也不太在意,但在退休七八年后,他也经常会出现胸闷、心绞痛、后背发闷的症状,严重时甚至一天会发作7~8次心绞痛,疼得满身是汗,需要輸液7天才能缓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医日刘继前教授首个“亲传弟子”何书梅拜师仪式,
在北京国康中西医结合医院举行
2018年3月17日,是第89个“中国国医日”,
而这一天,,刘继前教授首个“亲传弟子”拜师仪式在北京国康中西医结合医院举行。
刘继前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近40余年,开展中西医围手术期处理临床和研究工作,主持和独立开展各类周围血管外科和胸心血管外科手术达20000余例,刘继前教授所作的成绩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影响。
为弘扬中医药文化,努力为大众健康服务,同时也为医院培养和储备人才,刘继前教授决定面向海内外招收“亲传弟子”。
何书梅:秉承“医为生人之术也,医而无术,则不足以生人”;“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不浅。
”古代医家名言,发扬祖国医德的优秀传统。
勤学不倦、潜心钻研,自学中医药知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医术,是一位优秀的血管外科医生。
大家都知道中医是经验学,有些疑难杂症能医好,不近中医神奇,还在于中医的辨症施治。
而老中医的态度:学生功底不厚坚决不收徒。
通过刘教授的考察,何书梅在众多的考察者中脱颖而出。
而何淑梅也一直敬仰刘教授的医风医德和中医技术。
即将入门成为刘继前教授首个“亲传弟子”何书梅大夫非常兴奋,表示将谨遵“门规、门德”,将刘教授的医德医术继承并发扬光大,
救济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