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分析及重建策略

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分析及重建策略青藏高原地区位于中国西部,是世界上海拔最高、植被最脆弱的高原,也是亚洲四大著名高原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一直备受关注。
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给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
分析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重建策略,对于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青藏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现状1. 森林覆盖率低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低的地区之一,其地表植被主要分布在河谷、湖泊和低海拔地区,而高海拔地区则几乎没有植被覆盖。
由于近年来的过度伐木和滥砍滥伐,导致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遭受了严重的破坏,森林覆盖率持续下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 水资源紧张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其蕴藏着丰富的水资源。
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水资源日益紧张。
冰川融化速度加快,湖泊水位下降,绿洲面积减少,水资源短缺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生态和农业生产。
3. 土地沙化严重青藏高原地区的土地沙化也是其生态环境面临的严重问题之一。
气候干旱、土地开垦和动植物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退化,导致大量的草地沙化,严重影响了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环境的稳定。
4. 生物多样性丧失青藏高原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一直备受关注。
由于过度开发和气候变化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许多珍稀濒危物种正面临生存危机,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重建的策略1. 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针对青藏高原地区森林覆盖率低的问题,可采取加强植被保护和恢复的措施。
加大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工程的投入,限制滥砍滥伐和草场过度放牧,保护好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资源,促进植被的生长和恢复,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
2. 合理利用水资源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紧张的问题,需要采取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措施。
发展节水型农业,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保证地区的生态和农业用水需求,防止水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山西农业大学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论文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学号 Z姓名李奶玉课程名称草地资源与管理学位类别农业推广硕士领域草业科学授课教师董宽虎2016年10月草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摘要:世界草地面积约占陆地总面积的1/2,是发展草地畜牧业的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基地。
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行的首次全国统一草地资源调查资料显示,我国草地面积约有4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是世界上第三草地大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草地资源条件,我们需要更好的利用各大草地资源的优势,在保护环境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草资源,更好的发展好特色的畜牧业等,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提高综合国力。
关键词:草地资源;生态平衡;畜牧业;环境草地,即生长草本或木本植物,有相应的动物、微生物生存的生态系统及其景观,可用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陆地部分。
其泛指意义是草原的同义语。
它包含天然的和栽培的具有草地生产特性的土地,以及与此有关的气候、土地、水源、位点特性以及所承载的生物。
草地蕴藏着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水热资源,但草地也是生态脆弱地带。
不合理的农垦、放牧、采樵都可引起水土流失、荒漠化,导致草地资源破坏,环境恶化。
目前全世界草地资源绝大部分面临不同程度的生态危机。
深入研究与合理开发草地资源,发展草食家畜,是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趋势[1]。
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分析,大农业生产系统中,畜牧业生产的比重逐渐增加,所以我们应该合理应用草原科学理论与技术,使草地资源得以永续利用。
一、我国草地资源的类型我国国土面积辽阔、海拨高差悬殊、气候千差万别,形成了多种的草地类型,全国首次统一草地资源[2]调查将全国天然草地划分为18个草地类,824个草地型,各类草地面积统计请从本站的基础数据库中查阅“全国各类天然草地面积统计”。
在组成全国各类草地中,高寒草甸类草地面积最大,全国有万公顷,占全国草地面积的%。
青海高原草甸草场类型特点及利用改良 索南江才

·60·工 作 研 究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7年第11期摘要:青海高原草甸草场主要分布于青海南部地区,是青海省牧草资源的主体,其分布面积十分广泛,占据大量面积,牧草资源可利用率高,是发现草畜产业的重要基础。
而青海高原草甸草场和低海拔地区的草场特点有着本质的区别,草场资源分布和地形、海拔、气候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强化对青海高原草甸草场类型研究,对更好利用草地资源,切实推动草场改良都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青海高原;草甸草场;类型特点;改良利用0 引言草甸草场是由多年生的中生植物构成的植物群落组织,主要分布在海拔3 700m以上高寒地区。
草甸草场的分布往往和一个地区的水文条件、气候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可以分布在不同植被带中,因为不容易被发现,常常被忽视。
而青海高原地区的草甸草场是随着山地气候的变化而发生垂直带分布,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一种方式,在不同气候环境下存在不同的分布方式。
1 青海高原草甸草场类型特点1.1 高山草甸草场该种草甸草场类型主要分布在森林线以上位置,上和冰缘植被带连接,下和高山灌木丛衔接。
高山草甸草场所生长的土壤主要为高山草甸土壤,在土壤表面被纵横交织的草皮层所覆盖,生草层深度大概为5~15cm,土壤有效层厚度在40~60cm左右,土壤有机质含量十分丰富,但是土壤中的有机质很难被植被所利用吸收。
在高原环境的影响下,高山草甸草场的植被通常都比较矮小。
高山草甸草场的面积通常比较大,分布广泛,牧草群落结构简单,植株矮小,种类成分比较丰富,不适合豆科类牧草生长。
1.2 灌丛草甸草场灌丛草甸草场分布在多个海拔高度范围内,在3 100~3 800m 和3 800~4 700m的海拔高度都有分布,常常和高山草甸草场和亚高山草甸草场重复生长,呈现带状、块状等不定型生长。
灌丛草甸草场分布不集中,覆盖面积较小,不是青海高原地区主要的草甸草场类型。
灌丛草甸草场分布区通常气候严寒,环境潮湿,常年大风,冬春季节常常被大雪覆盖,土壤类型为灌丛草甸土,有效层厚度在29~80cm之间,质地较轻,呈现弱酸性。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第四中学高三地理联考试卷含解析

2020-2021学年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第四中学高三地理联考试卷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2分)1. 白桦树适应性强,分布广,喜湿润土壤,耐严寒,叶厚呈楔形或近圆形,顶端尖锐,边呈锯齿状。
下图分别为冰岛区域图和冰岛斯卡加峡湾的一种传统民居草皮房子示意图,房屋建设均就地取材,房间置于地面以下。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7. 白桦树所属植被类型A. 亚寒带针叶林B. 落叶阔叶林C. 低矮型木林D. 常绿硬叶林38. 该地下住宅①室温不变②冬、夏温差小③与自然环境更加和谐④室内比黄土窑洞更干燥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②④参考答案:37. B 38. B【37题详解】白桦树喜湿润,生长在中高纬度,夏季温度较高,枝叶繁茂,冬季温度低,树叶脱落,是落叶阔叶林;白桦叶片不是针状,不是针叶林;树木高大,不是低矮型木;冬季落叶。
选B正确。
【38题详解】该地纬度高冬季寒冷,夏季温暖;住宅大部分建在地下,受外界大气影响小,冬、夏温差小;黄土高原是大陆性季风气候,降水较少,该地下住宅利于保温,但不一定比黄土窑洞更干燥;木结构上,做成厚厚的草皮屋顶,可抵御严酷的气候,室温不可能不变;该房屋就地取材,外观与自然环境更和谐。
选B正确。
2. 读华北某地地形图(图2—5—2),据图判断1~2题:1.①②③④四条坡面线的坡度比较()A.①<③ B.①<② C.①>②D.③=④2.实际调查发现乙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其原因为乙坡的()A.日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高,土壤水分条件较好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参考答案:1.C2.B3. 2011年12月1日20:00(北京时问),某个游客从北京首都机场出发,中连在迪拜转机停留6个小时,共飞行79小时,到达12°E附近非洲某机场。
他在博客中描写自己的旅游见闻:“从小镇出发后,处处是绿色的密林,湿热的感觉非常明显。
继续前行,葱绿的草木逐渐减少。
2023年高二上期期中考试地理题免费试卷(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第一中学)

选择题人们常用“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来形容青藏高原的气候特色。
在青海西宁地区有一首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一日须携四季装。
山下百花山上雪,日愁暴雨夜愁霜。
”下图为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局部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下列解释正确的有( )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都较大②“一日须携四季装”——气候的大陆性强,气温日较差大③“山下百花山上雪”——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明显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夜晚大气逆辐射增强,地面易结霜A. ①②B. ③④C. ②③D. ①④【2】下列关于青藏高原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或面临的问题,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可在区内大力推广小麦种植B. 该地区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增加牲畜数量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出路之一C. 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干旱、霜冻、风沙D. 该地区南部地处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热资源丰富【答案】【1】C【2】D【解析】【1】①“一年无四季,一日见四季”,说明青藏高原气温的年变化小、日变化较大;④“日愁暴雨夜愁霜”,说明该地区白天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易形成暴雨;海拔高,空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地面温度低易结霜;故①④错误,可以排除,C项正确。
【2】该地区光照资源丰富,但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不适宜种植喜热作物小麦;该地区虽然地广人稀,草场资源丰富,但生态环境脆弱,增加牲畜数量会造成草场退化,土地荒漠,不利于农民脱贫致富;影响该地区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主要是高寒、大风、冻土。
故A、B、C项错误,D项正确。
选择题(2012年安徽)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
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1】距地面6 m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A. ①B. ②C. ③D. ④【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A. ① B. ② C. ③ D. ④【答案】【1】A【2】B【解析】试题分析:【1】①类地区风速约为1.5千米/小时,②类地区风速约为3千米/小时,③类地区风速约为3千米/小时,④类地区风速约为6千米/小时,所以①类地区防风效果最好。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青藏高原这片神奇壮丽的土地上,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几乎成为了永恒的主题。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以其雄伟的山脉、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闻名于世。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这片天堂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这里是亚洲最大的水源地之一,蕴含着丰富的冰川和湖泊。
其中,唐古拉山冰川是世界上最长的青藏高原大冰川之一,被誉为“冰川之母”。
而纳木错湖则是高原上最大、最深的咸水湖,拥有独特的生态系统。
这些宝贵的水资源不仅滋养着青藏高原上的动植物,也为中印两国提供了宝贵的水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然而,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和人类活动的不当干扰,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正逐渐受到破坏。
冰川的退缩、湖泊的干涸和草原的退化成为了困扰这片土地的严峻问题。
例如,尽管青藏高原有着丰富的草场资源,但过度放牧和生态环境恶化却导致了草原退化的现象。
这一问题不仅威胁着当地牧民的生计,也加剧了气候变化的速度。
为了保护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需要加强科学研究,深入了解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和自然规律,为制定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要加强监测和管理,控制过度放牧、过度开发和破坏性建设,保护好冰川、湖泊和草原等宝贵的生态资源。
同时,要加强与当地牧民的合作,制定合理的畜牧业发展规划,提倡可持续的牧区管理模式,促进牧民的生计改善和环境保护之间的良性循环。
此外,发展生态旅游也是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青藏高原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的关注。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可以协调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同时,加强旅游业的规范管理,限制游客数量,防止环境破坏和文化冲击,确保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最后,国际合作也是青藏高原生态保护的重要方向。
青藏高原不仅关系到中国的生态安全,也关乎全球生态系统的平衡。
甘孜州天然草地资源管理与合理利用对策

工作研究2021.04 畜牧业环境23摘 要:本文通过对甘孜地区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提出科学开发利用草地资源的对策措施,旨在为草原畜牧业发展,生态环境恢复和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草地资源;利用对策;管理1 草地概况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青藏高原东南缘。
全州国土面积15.3万平方公里,天然草地面积947万公顷,占全省草地总面积的46.5%、川西北牧区草地总面积的58%、全州国土总面积的61.7%,是四川最大的草原牧区和长江、黄河源头生态屏障的主体。
草地资源居全州自然资源的首位,共分5类,11个亚类,27个组,97个天然草地型,主要以高山草甸草地和高寒灌丛草甸草地为主,面积712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地总面积的86.5%;其次为高寒沼泽草地、山地灌木草丛草地、干旱河谷灌丛草地、山地草丛草地、山地疏林草丛草地、农隙地草地、亚高山疏林草地。
常见的植物有96科、464属、1 256种,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物种基因库。
这些天然草地牧草资源丰富,营养成分较高,茎叶柔软,适口性好,牲畜喜采食,适宜发展草原畜牧业。
2 草地资源与利用现状在长期的畜牧业生产实践中,牧民群众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草地利用经验,极大地推动了畜牧业生产的发展。
但是,由于特殊的气候、地形条件,多年的放牧习惯和管理上的缺陷,在草地资源利用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牧草季节性不平衡 草地利用不合理季节性草畜矛盾突出,全州有夏秋草地面积543.2万公顷,占全州草地面积的57.3%,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5.7%,夏秋草场的实际利用时间为150d左右;冬春草场236.5万公顷,占全州草场总面积的28.6%,利用时间为210d左右,占全年时间的60%。
冬春草地利用过度,草地植被和土壤受到破坏,致使优良牧草减少,劣质杂草、毒草丛生,影响草地的生产力,降低其利用价值。
其次,传统的“自由放牧”的草地利用方式仍是导致草地退化的主要根源。
2.2 草地超载过牧导致产草量下降全州可利用草地823万公顷,年降水量500~800mL,年均温-1℃~3℃,主要饲养有牦牛220万头,藏羊113万只,理论载畜量从1985年的1 492.88万个羊单位下降到2020年的1 038.62万个羊单位,降低了30.4%,冬春草地超载率高达30%以上。
青藏高原退化草原改良的措施

青藏高原退化草原改良的措施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高寒草原之一。
然而,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系统面临着严重的退化问题。
为了改善青藏高原的草原生态环境,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草原改良势在必行。
合理的畜牧业管理是青藏高原草原改良的关键之一。
过度放牧是导致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需要严格控制放牧的数量和密度,实行定期轮牧,合理安排放牧时间和地点,避免草场过度损耗。
同时,加强畜禽粪便的清理和处理,减少对草原生态系统的负面影响。
推广草原植被恢复与保护工程是青藏高原草原改良的重要举措。
通过人工种植草籽、灌木和草本植物,恢复草原植被的多样性和完整性,提高草原的生产力和生态稳定性。
同时,加强对草原植被的保护,禁止乱砍滥伐和非法采挖,确保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加强草原水土保持和防治草原荒漠化是青藏高原草原改良的重要举措之一。
通过修建草原防护林带、植被覆盖工程和退化草原的固沙治理,防止水土流失和草原荒漠化的发生,保护草原的土壤和水资源,提高草原的生态环境质量。
合理利用退化草原资源,开展草原生态旅游和绿色牧业,可以有效促进青藏高原草原改良。
通过发展草原生态旅游,增加草原经济收入,提高牧民的生活水平,减少对草原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
同时,推动绿色牧业发展,引导畜牧业向生态友好型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总的来说,青藏高原退化草原改良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参与,采取多种措施,综合治理,持之以恒。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实现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保护青藏高原这一珍贵的自然资源,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青藏高原草场辽阔,面积近21亿亩,占整个高原总面积的53%左右。
草场类型很多,主要有高山草甸草场,高原湖盆草甸草场、高原宽谷草原草场、山地草原草场、高原宽谷荒漠草场、山地荒漠草场、山地灌丛草场及沼泽草场等。
其中以高山草甸草场和高原宽谷草原草场面积最大,利用最广。
高山草甸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40%左右,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东部的高原、湖盆、宽谷地区,包括西藏东部、青海东南部、川西北、甘南及祁连山东段的半湿润地区。
区内年降水量大部在430毫米以上,气候冷湿,牧草萌发迟,枯黄早,生长期约90—150天。
牧草种类繁多,生长茂密,大部分由中生、中旱生多年生植物组成,以莎草科嵩草属的小嵩草(高山嵩草)、毛状叶嵩草(线叶嵩草)、矮嵩草(矮生嵩草)等占优势,一般草高10—20厘米,覆盖度75—90%,鲜草产量100—240千克/亩。
草场牧草营养丰富,适口性强,是高原上最重要的牧场。
高原宽谷草原草场约占草场总面积的37%,主要分布于藏北高原中南部及藏南高原湖盆地区,海拔一般在4500米以上。
气候寒冷干燥,牧草种类比较简单,绝大多数为旱生、中旱生多年生禾本科牧草。
以紫花针茅、固沙草、赖草等为主,常伴有细叶苔草、扁穗冰草、早熟禾、羊茅等。
禾本科牧草高20—50厘米,覆盖度30—60%,产草量低于高山草甸草场,鲜草产量60—130千克/亩,草场外貌呈黄绿色。
牧草适口性强,也为高原上的主要牧场,但因牧草根系不能在地表形成坚韧的草皮层,不耐放牧。
湖盆河滩草甸草原草场主要分布在低湿的湖盆和河滩地区,地面以下有多年冻土层的分布,地势低洼,排水不畅。
气候寒冷潮湿,牧草返青晚,枯黄早,牧草生长期约90—120天。
高原主体部分以西藏嵩草、矮嵩草占绝对优势,并有水嵩草、西藏苔草等伴生;川西北若尔盖一带以大嵩草、大黑穗苔草为主,牧草一般高30厘米左右,覆盖度80—90%,鲜草产量200—300千克/亩。
夏秋季地面潮湿或积水,适于放牧大牲畜。
荒漠草场及山地荒漠草场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和高原西北部海拔4500米以下的高原山谷地区。
因气候干旱,植物种类少,分布稀疏。
前者主要由旱生或超旱生灌木和半灌木组成,以柽柳、盐爪爪、优若藜、白刺、芦苇为主,覆盖度8—15%,产草量低,鲜草产量22.5千克/亩左右,适于骆驼放牧;后者以驼绒藜等为主,草高10—20厘米,覆盖度1—5%,产草量10—20千克/亩。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对于高原地区畜牧业发展具有优势和特点,但也存在着不足和缺陷。
优良牧草占优势,牧草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强,毒草、害草比重小是高原草场资源的优势。
虽然高原地势高亢,气候寒冷,牧草种类组成比较简单,但优良牧草占优势,毒草、害草所占比重很小。
如青海省根据调查约有优良牧草194种,种类不算多,但在草场中居主导地位,构成各种类型草场中的主体,以禾木科、莎草科、蓼科、菊科等优质牧草为主。
禾本科的羊茅、早熟禾、针茅、垂穗披碱草,莎草科的毛状叶嵩草、青藏苔草、水嵩草,蓼科的圆穗蓼、珠芽蓼,菊科的美丽凤毛菊、冷蒿等等,都是牲畜喜欢采食的优良牧草。
毒草种类约有108种,一般均含有生物碱、苦苷丙等毒素,如狼毒、毛茛、铁线莲、醉马草等。
有害植物约有30多种,如鬼箭锦鸡儿、马先蒿等。
但毒草和害草在各类草场中数量有限。
青藏高原日照长,辐射强,温差大,有利于牧草的光合作用和有机质的积累,从而使牧草中含有较高的粗蛋白质、粗脂肪和无氮浸出物(主要是淀粉和糖类),一般粗纤维含量较低,即一般所说的牧草具有“三高一低”的特点。
因而,牧草营养价值高。
据分析,高原上优良牧草的营养成分均高于粗饲料,对牲畜抓膘肥育很有利,所以,高原牧区有“别看高原草儿小,牛羊吃了能抓膘”之谚。
此外,禾本科和莎草科牧草还富含纤维和硅质,耐牧性强,
牧草枯萎后不易被风吹失,冬春缺草季节仍能为牧畜提供饲草。
青藏高原草场资源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草场退化和利用失当。
引起草场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
1、青藏高原暖季短,冷季长,海拔高度每升高100米,牧草返青期推迟5天左右,高原上青草期短(3—5个月),枯草期长(7—9个月),使畜草之间供求矛盾突出。
2、草场空间分布不平衡,冬春草场小,放牧时间长,牲畜反复采食、践踏,甚至啃食草皮、负荷过重;夏秋草场大,放牧时间短,加之山高路远利用不足,影响牧草萌发再生能力。
由于长期利用不平衡,导致草场退化,产草量减少,载畜能力降低,使畜草之间的矛盾恶性循环愈演愈烈,草场退化日趋严重。
3、高原上鼠类、蝗虫、毛虫危害草原,破坏草场严重。
如青海草原几乎到处都有害鼠栖息,以高原鼠兔为主,并有中华鼢鼠等害鼠,一般每亩有效洞达100—150个,草场破坏率在50%左右,严重者可达80%。
优良牧草的根、茎、叶、花、果实被啃食,草皮层被破坏,轻者形成秃斑地,重者往往变成寸草不生的黑土滩,水土流失,肥力降低,使草场遭到破坏。
此外,草原毛虫和蝗虫对草场的危害也很严重。
4、农、牧争地,破坏草场。
青藏高原人口主要集中于生产条件比较优越的地区,多系农牧交错,农牧兼营,不同程度存在着重农轻牧的倾向,重视粮食生产,忽视草场建设,以农挤牧现象严重。
有些还开垦条件好的冬春草场,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生产,使农牧争地、争劳力的矛盾加重,草场面积减少。
5、经营粗放,生产水平低。
青藏高原牧区,地广人稀,草场基本建设进展慢,人工草场面积很少,经营粗放,基本上处于靠天养畜状态,抗御风、雪、干旱自然灾害的能力低,牲畜常因冬春缺草而掉膘、死亡。
同时,畜群结构不合理,草场利用不充分;草原建设与畜牧业发展不相适应,牲畜头数增长快,但草原建设和经营管理滞后,形成超载过牧,使草场负荷过重,草质变坏,草场退化,严重阻碍畜牧业的发展。
为了防止草场退化,合理开发利用草场资源,促进畜牧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应当认真落实以下主要措施:
1、加强草场的建设和经营管理,兴修水利,发展草原灌溉,加强草场的基本建设,消灭虫、鼠害,划分季节牧场,合理轮牧。
2、发展人工饲草饲料生产,开发利用新草场。
要不断扩大人工种植饲草饲料基地建设,增加冬春饲草储备,合理利用和保护、培育冬春草场,防止草场退化。
农区也应实行草田轮作,种植牧草、绿肥,增加饲草、饲料生产。
高原上还有大面积的草场尚未开发利用,仅西藏就有5亿亩,开发利用新草场潜力较大。
3、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牲畜品种,提高草场利用效率。
要改变单纯追求增加牲畜数量,忽视提高牲畜质量的倾向,要不断引进牧畜优良品种,不断选育和杂交改良牲畜品种,及时淘汰老弱病畜和肉畜,提高牲畜商品率和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4、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文化素质,实行科学养畜,科学管理,把草原建设和畜牧业推向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