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曹禺笔下悲剧式女性形象
浅析曹禺笔下悲剧式女性形象

曹禺笔下的悲剧女性:命运的戏弄与不屈的抗争——以《雷雨》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在阅读曹禺戏剧作品的时候, 我发现他的作品里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普遍鲜活生动、形象丰富、充满质感。
而且有几个形象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画廊里的经典人物, 像繁漪、陈白露、花金子等。
曹禺对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充满同情与欣赏。
相反,我们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 他们几乎都是有着各种的性格缺陷的男人,或虚伪贪婪,或懦弱无能,或心智稚嫩。
因此我借分析《雷雨》这部话剧中的女性人物来对曹禺的女性观做个初步的探讨。
繁漪是《雷雨》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性特征。
她是18年前周朴园用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来骗到周家的。
繁漪与侍萍的境遇都具有悲剧色彩:一个被忆念了30年, 一个就在身边却被视而不见等于是困了30年。
繁漪胸中丰富而热烈的感情没有了寄托的归宿, 封建家庭的宗法将她紧紧困住, 于是她感觉自己似乎要被渐渐地磨成石头样的死人。
为了避免在这种束缚中一点一点枯萎以至死去,她大胆的走向了他的继子——周萍。
其实繁漪是有机会可以离开周家的, 她毕竟没有被真正的囚禁, 但是她走不出去, 她离家出走的命运就像鲁迅曾经追问的虽没有人回答但可以预见的娜拉出走后的结局。
在那个年代,一个三十多岁的已婚女人, 一个只会做人太太无其它生存能力的女人, 家以外的社会并未给她生存之地, 她得依靠一个男人, 虽然她并不认同男人们的所作所为。
她曾对周萍说: “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 就一个人跑”,其实她内心的痛苦比表现出来的更多。
于是在那个风雨之夜, 在四凤家窗户外面, 邪恶的力量爆发了: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她揭发了周平和自己亲妹妹乱抡的事实,并由此把整部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她终于真正的疯了!曹禺对笔下繁漪的乖戾、癫狂和阴厉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并没有把繁漪描写的十足丑恶,反而是为爱而坚强, 为爱而软弱, 为爱而痛苦, 为爱而挣扎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据作者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资产阶级女性。
曹禺笔下叛逆女性形象分析

曹禺笔下叛逆女性形象分析当曹禺30年代开始进行戏剧创作时,他塑造了三个热情、叛逆的女性——蘩漪、白露和金子。
中国现代戏剧史上从未出现过如此个性鲜明、行为倔强的女性,她们沭浴着“五四”自由开放的时代余风,成为反封建和个性解放和旗帜,她们注定属于“五四”这个时代。
蘩漪——曹禺笔下最复杂、最丰富、最光彩的女性!一个具有不屈不饶、无拘无束、敢爱敢恨的倔强性格的五四新女性形象!蘩漪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表现了个性解放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思。
首先,她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但却不是一个有开创性能力和思想的人。
她具有极鲜明的“雷雨”性格:极端、彻底、敢爱敢恨,具有那种可以摧毁一切的原始的蛮力。
蘩漪身上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她不畏强权、争取自由、宁死拼斗,不愿被人摆布,敢于追求爱情。
其次,蘩漪具有追求个性解放的要求,但她不知如何获得个性解放。
真正觉醒的女性应该是自尊、自爱和自律的,而蘩漪远远没有达到这一程度。
蘩漪是曹禺用心着墨最多的人物,她是一个最“雷雨”的性格。
她的生命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
她对爱情的追求是大胆的、热烈的。
由于特殊的遭遇和畸形的爱情,使她由爱而恨,爱得执着,恨得强烈。
她爱起来就像一团火,热情奔放,炽烈;恨起来,也像一团火,把你烧毁。
她认为是爱“救活”了她,她“不后悔”,她并不像周萍那样为他们的恋爱关系感到羞耻。
有着强烈自我追求和勃发生命力的蘩漪,发自肺腑地喊道:“自从我把我的性命、名誉交给你,我什么都不顾了。
我不是你的母亲,不是,不是,不是,我也不是周朴园的妻子。
”陈白露——一个落入扰攘俗世的风尘女子,一个生活在十里洋场的交际花。
被人们认为“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太不是姨太太”。
陈白露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她在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她虽然不能自拔,却还想救人……在曹禺笔下的反叛女性中,坚决地冲出家门的是陈白露。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曹禺(1910年-1996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剧作家,对于他的剧作而言,女性形象是一个重要的创作主题。
他的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具有鲜明的特点,呈现出了传统女性的弱势和受压迫的一面,但也展现了她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强和反抗精神。
下面将就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
曹禺的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大都受到了社会和家庭压迫的影响。
比如在《雷雨》中,方秀、兰香等女性角色都面临着家庭和社会的制约。
她们被婚姻和家庭束缚,无法自由选择自己的爱情和婚姻对象。
她们在婚姻中被迫沉默和忍受,无法得到自己的幸福。
在《原野》中,老查尔斯夫人也是一个被社会排斥并遭受家庭压迫的女性形象。
她因为不符合传统道德观念而被迫离开家庭,生活在荒凉的原野上。
曹禺的女性形象也展现了她们在压迫中的抗争和反抗精神。
在《雷雨》中,方秀在得知自己被迫嫁给了自己不爱的人后,选择了逃离,并与自己真正爱的人走到了一起。
她以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婚姻和家庭安排的反抗。
在《原野》中,老查尔斯夫人在荒原上坚持生活,并保护自己的儿子不受虐待。
她以自己的毅力和勇气,展示了对逆境的抗争。
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展现了传统女性的弱势和受压迫的一面,但同时也呈现了她们在艰难环境中的坚强和反抗精神。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代表了当时社会女性的真实境遇,也体现了曹禺对女性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关注和关怀。
她们的形象给予了观众深刻的感受和启迪。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曹禺是中国现代戏剧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剧作中反映了中国传统上对于女性的压迫和束缚,同时也探讨了女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困境,因此他的剧作中女性形象也是非常复杂的。
首先,曹禺的剧作中大多数女性形象都是受到社会压迫和家庭束缚的。
例如,其代表作《雷雨》中的女主角孔雀妹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她出身贫寒,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去做小姐,但却被社会所唾弃。
她曾经幻想着找到一个充满爱情和幸福的归宿,但最终还是被旧有的道德观念所摧毁。
《原野》中的珊瑚也是一个典型,她一直被家族的传统和家庭的期望所束缚,无法满足自己的心愿和追求。
因此,曹禺的剧作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限制和束缚,以及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角色的固化。
其次,在曹禺的剧作中,女性形象具有强烈的性别意识和自我意识。
女性在曹禺的剧作中经常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孔雀妹虽然身处困境,但仍然顽强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和幸福。
《原野》中的珊瑚虽然被家庭束缚,但她依然坚持自己的意愿,在自我认知和家庭关系之间做出艰难的抉择。
因此,曹禺的女性形象反映了现代女性在自我认识和性别问题上的探索和反思。
最后,在曹禺的剧作中,女性形象也体现出了对于人生意义的探索和追求。
女性常常是曹禺剧中的英雄和奋斗者,她们在生活中经历了很多的挫折和磨难,但是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她们都选择了勇敢地面对和追求。
例如,《日出》中的王晓芳虽然面对了家庭的压力和社会的质疑,但她仍然勇敢追求了自己的爱情和事业。
因此,曹禺的女性形象也表现出了对于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探寻和追求。
总的来说,曹禺的剧作中女性形象是非常丰满复杂的,她们既是受到社会压迫和家庭制约的弱者,又是具有强烈自我意识和追求的独立个体,同时也是对于人生意义和自我价值的探索者和追求者。
因此,曹禺的女性形象不仅仅反映了中国当代社会对于女性的问题和困境,也反映了女性在现代文化中的价值和意义。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摘要】曹禺是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
这篇文章从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开始探讨,分析其丰富多样的特点和命运安排。
通过对这些形象的反思,可以看到曹禺对女性角色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文章也探讨了曹禺在作品中对女性形象进行的突破,展现了他对传统观念的挑战和对性别角色的重新思考。
曹禺在他的剧作中展现了对女性形象的丰富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女性命运与社会角色的视角。
【关键词】曹禺,剧作,女性形象,塑造,特点,命运,反思,突破,讨论,分析1. 引言1.1 简介曹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剧作家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与人性的矛盾。
在曹禺的剧作中,女性形象常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展现出不同的性格和命运。
通过分析曹禺剧作中的女性形象,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他对性别、家庭、社会等议题的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曹禺是如何塑造女性角色的,他是通过怎样的方式为她们赋予生动的个性和情感;分析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特点,比如强烈的生存欲望、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对家庭的责任与情感;然后,考察曹禺对女性形象命运的安排,他是如何描述她们在社会变迁中的挣扎与成长;随后,对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反思展开讨论,探究他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关注与反思;探讨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突破,即他是如何突破传统观念,呈现出不同寻常的女性形象。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多样性与现实意义。
2. 正文2.1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塑造曹禺在他的剧作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非常有特色,他不仅仅刻画了女性角色的外在形象,更注重揭示她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在曹禺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往往展现出坚强、聪明、勇敢,同时也有着柔情似水、温柔体贴的一面。
他塑造的女性形象多面性鲜明,让人印象深刻。
曹禺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塑造,使得她们在剧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

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曹禺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戏剧家,他的剧作以其深入揭示人性和社会现实的特点而著称。
在曹禺的剧作中,女性形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还代表了不同的社会群体。
本文将对曹禺剧作中女性形象进行分析和探讨。
曹禺的剧作中常常描绘了被压迫和受到不公平对待的女性形象,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弱者的角色。
比如在《日出》中,女主角荣荣是一个年轻而勤劳的农村妇女,她在温饱线上挣扎,被迫和丈夫一起外出打工,最终遭遇了丈夫与婆婆的背叛。
荣荣的遭遇代表了无数农村妇女的命运,她们在农村与城市的流动中,没有稳定的生活和工作保障,经常被剥夺基本的权利和尊严。
这在曹禺的剧作中体现得非常深刻。
曹禺的剧作中女性形象也具有坚强和不屈的一面。
她们在面对困境和压迫时,常常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和努力的奋斗。
在《雷雨》中,杨宝玉是一个聪明和勇敢的女性,她勇敢面对家庭的暴力和压迫,努力保护自己的尊严和权益。
杨宝玉的形象象征着那些在家庭中受到压迫的女性,她们通过努力和抵抗来追求自由和幸福。
曹禺通过这样的形象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困境和挣扎,同时也展现了她们的坚韧和勇敢。
曹禺的剧作中也有一些女性形象是富有智慧和独立自主的。
她们具有思想独立和自我价值的追求,能够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幸福。
在《原野》中,女主角刘月华是一个勤奋和有思想的农民妇女,她通过努力学习书法,发展自己的才华,并最终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和尊严。
刘月华的形象体现了农村妇女的智慧和力量,展示了她们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追求自身价值的能力。
曹禺在他的剧作中塑造了多种多样的女性形象,从受压迫的弱者到坚强的抗争者,再到智慧的追求者,每个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社会背景。
通过这些形象,曹禺展现了女性在中国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困境和挣扎,同时也传达了自强不息和追求幸福的积极力量。
这些女性形象不仅丰富了曹禺的剧作,也为我们深入了解和思考中国现代社会的性别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素材。
浅论《雷雨》中蘩漪的悲剧形象参考资料

浅论《雷雨》中蘩漪的悲剧形象【内容提要】蘩漪是曹禺先生《雷雨》剧作中最具“雷雨”性格、最丰满的角色。
她性格复杂,具有无限的可读性。
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但又摆脱不了家庭的牢笼,她既具有旧式女性柔弱的性格,同时又有着现代女性的抗争精神,她企图摆脱周朴园精神和肉体的控制,她紧紧抓住与周萍一种阴鸷的爱,却又被无情的抛弃,最终导致了她对一切的报复。
蘩漪的形象充分揭示了在当时中国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作为一个女人,无力与强大的封建势力相抗衡而实现自我理想,即使反抗,也将以悲剧告终的悲惨命运。
【关键字】蘩漪女性反抗性悲剧性一般评论认为,《雷雨》作品以1925年前后中国社会为背景描写了封建家庭悲剧。
蘩漪是曹禺《雷雨》中的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具有“雷雨”式的性格,她反抗,她追寻,她妥协,最后疯狂。
蘩漪——主人公周朴园第三房妻子、周萍的后母,但同时却扮演着周萍地下情人的角色。
在临界于新旧社会的历史背景下曹禺塑造了一个这样的蘩漪——一个活在新社会和旧社会交叉的性格复杂的女性形象,一个纠结于新旧民主专制的畸形产物。
曹禺笔下的蘩漪,拥有受生命深处的欲望控制的性格,又有封建落后的思想。
她敢于反抗封建道德,敢于大胆追求自由爱情,集中表现了追求个性解放的思想和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
虽然有强烈的反抗精神,却仍摆脱不了封建女性依赖性、自贬性。
一、蘩漪那具有时代精神的叛逆性作者描写的那个蘩漪,在周朴园面前,她是悲哀的、可怜的、文弱的、哀静的。
蘩漪与周朴园一样,也是一位新旧结合的人物。
按剧中的提示,她是一位“受过一点新式教育的旧式女人”①。
正因为如此,她既渴望自由的爱情,又无力摆脱家庭的牢笼,甘愿受周朴园的凌辱。
蘩漪虽然是周朴园明媒正娶的妻子,但只是他的第三个女人(第一个是侍萍,第二个是赶走侍萍后娶的名门小姐),两人只有夫妻之分,并没有夫妻之情。
周朴园表面只是她的丈夫,而实际上却是统治者。
他不但是经济政治上的统治者,更是家庭伦理关系和道德精神上的统治者。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

曹禺的《日出》中陈白露悲剧命运的解读《日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话剧作品,由曹禺创作而成。
这部作品以1920年代上海滩为背景,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荒诞和人性的扭曲。
曹禺描绘了一个悲惨的女性形象——陈白露,她的悲剧命运成为了剧中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并探讨其所代表的意义。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还源于她自身的性格与选择。
在剧中,陈白露是一个极端自私、计较的女性,追逐物欲和权势。
她为了逃避贫困,嫁给了不爱的人,同时也抛弃了自己真正爱着的人——许仲琳。
她在曹禺的笔下成了一个道德堕落、自私自利的女性形象。
她的这种性格和选择,导致了她的人生走向不幸,无法摆脱家庭和社会的束缚,最终也无法得到内心的平静和幸福。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也映射出了当时女性的整体境况。
在《日出》中,女性形象往往是受到男性权力和家庭环境的双重压迫。
陈白露只是其中一个典型,她所遭受的苦难在当时的社会中并不罕见。
在这个男权社会里,女性的自由和权利常常被剥夺,她们只能依附于男性,或者被当作工具、玩物。
陈白露的悲剧命运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当时女性整体遭遇的写照。
即便陈白露遭遇了如此多的悲剧,仍有值得玩味的地方。
她的命运虽然悲惨,但在悲剧中依然有着坚定的品格和无畏的态度。
她在面对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时并没有选择卑躬屈膝,她时刻保持着一种逆来顺受、卑不失志的态度。
当她最终得知丈夫的出轨时,她没有选择忍气吞声或者自暴自弃,而是蓦然决然地逃离了这个虚伪的世界,选择了自己的自由和尊严。
这种坚韧、勇敢的品格正是她悲剧命运中最值得赞美的地方。
《日出》中陈白露的悲剧命运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她所经历的悲惨与压迫代表了当时社会底层妇女的真实处境。
她所展现出的坚韧与勇敢也为当时的女性形象增光添彩。
曹禺通过这一女性形象,呼吁社会对于妇女权益的重视,同时也为女性在悲剧中的人性体现增添了一份温暖和力量。
希望这种力量能够激发当下社会对妇女权益的尊重和关注,也让更多的人能够看到悲剧中的希望与光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禺笔下的悲剧女性:命运的戏弄与不屈的抗争
——以《雷雨》中的女性形象为例在阅读曹禺戏剧作品的时候, 我发现他的作品里塑造出来的女性形象普遍鲜活生动、形象丰富、充满质感。
而且有几个形象已经成为现代文学画廊里的经典人物, 像繁漪、陈白露、花金子等。
曹禺对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充满同情与欣赏。
相反,我们在他的笔下却找不出真正完美的男性形象, 他们几乎都是有着各种的性格缺陷的男人,或虚伪贪婪,或懦弱无能,或心智稚嫩。
因此我借分析《雷雨》这部话剧中的女性人物来对曹禺的女性观做个初步的探讨。
繁漪是《雷雨》里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之一, 具有丰富复杂的人性特征。
她是18年前周朴园用骗取侍萍的同样手段来骗到周家的。
繁漪与侍萍的境遇都具有悲剧色彩:一个被忆念了30年, 一个就在身边却被视而不见等于是困了30年。
繁漪胸中丰富而热烈的感情没有了寄托的归宿, 封建家庭的宗法将她紧紧困住, 于是她感觉自己似乎要被渐渐地磨成石头样的死人。
为了避免在这种束缚中一点一点枯萎以至死去,她大胆的走向了他的继子——周萍。
其实繁漪是有机会可以离开周家的, 她毕竟没有被真正的囚禁, 但是她走不出去, 她离家出走的命运就像鲁迅曾经追问的虽没有人回答但可以预见的娜拉出走后的结局。
在那个年代,一个三十多岁的已婚女人, 一个只会做人太太无其它生存能力的女人, 家以外的社会并未给她生存之地, 她得依靠一个男人, 虽然她并不认同男人们的所作所为。
她曾对周萍说: “你不能看见了新的世界, 就一个人跑”,其实她内心的痛苦比表现出来的更多。
于是在那个风雨之夜, 在四凤家窗户外面, 邪恶的力量爆发了:为了阻止周萍与四凤,她揭发了周平和自己亲妹妹乱抡的事实,并由此把整部悲剧推向了高潮,最后,她终于真正的疯了!曹禺对笔下繁漪的乖戾、癫狂和阴厉表现的淋漓尽致,但是他并没有把繁漪描写的十足丑恶,反而是为爱而坚强, 为爱而软弱, 为爱而痛苦, 为爱而挣扎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据作者说,繁漪是五四以后解放了的资产阶级女性。
他对自己笔下的繁漪表现出的更多的是高度的赞赏——《〈雷雨〉跋》: “我算不清我亲眼看见了多少繁漪。
( 当然她们不是繁漪, 她们多半没有她的勇敢) ”。
四凤是《雷雨》里最美丽的人, 她是周公馆里的救赎天使。
她十七八岁的样子, 脸上红润, 发育健康, 举止活泼大方, 很爱笑。
在周萍眼里四凤是粗俗的, 但正是他所需要的, 她有着自己欠缺的的温暖的气息,他把四凤当作是能够把他从苦海中救出来的那个人, 她是自己心内的太阳,他认为能通过自己与四凤的爱情脱离和后母纠缠不清的漩涡,于是他把全部的爱和生命交给这个心地单纯善良的女孩子。
在周冲眼里她心地单纯高贵, 聪明而有感情, 是唯一懂得他人。
周冲也把四凤看成是他痛苦生活的引路人,他对四凤说:“我恨这不平等的社会, 我恨只讲强权的人, 我讨厌我的父亲, 我们都是被压迫的人”。
他对四凤的喜欢是很纯洁的, 虽然他很想和四凤一起去新的世界, 但他并不介意她带上她爱的别人。
有意味的是周公馆的主人周朴园这个严厉自私且贪婪的父亲也总是拿着她的照片摩挲, 将她的照片摆放
在房间中最醒目的位置:或许是因为四凤的气质和长像随自己的妈妈吧。
这个单纯美好的生命却红颜早逝,并且是在知道了自己所爱的人竟然是自己的亲哥哥这一致命打击后,浑浑噩噩的死在了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
四凤的悲剧来源于家庭却不止于家庭,她的命运最悲惨的不在于爱上了自己的亲哥哥,而在于一切罪恶都化成了巧合,四凤是无辜的,她因为这个黑暗的社会死于非命。
雷雨中的三个女性中步入老年的侍萍最撼动人心的不是她被遗弃后艰辛却不失尊严的生存努力, 而是在她柔顺、迟缓的神态后仍藏有的强悍的与命运对抗的力量。
在她知晓了周萍与四凤乱伦的恋情后, 她悍然做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 让这一对全不知情的兄妹恋人远走高飞,自己独自承受可能会有的命运的惩罚。
但是曹禺让笔下的人物在一种不可控的状态下被动的去选择了无法避免的悲剧命运:侍萍在一连串的打击中疯了。
在曹禺笔下, 那些值得肯定的女性为什么生存? 为了自由和幸福, 挣脱封建礼教、封建
家庭和封建传统势力套在自己身上的沉重枷锁。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旧道德的批判、对新道德的提倡, 主要表现为婚恋自由方面。
拿人们对待自由婚姻的态度来说, 婚姻自由往往成为新旧道德观念冲突的焦点, 本质上是对“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否定。
民国后有少数青年男女开始以自由婚姻向旧道德进行挑战, 可是社会上大多数人们对此仍抱否定态度。
五四以后,自由婚姻问题渐渐深入到人们的道德关怀和社会生活中枢。
新式的以自由平等为基础的婚姻价值观开始冲击人们传统的道德标准。
在夫妻观念上, 人们逐渐摆脱封建的男尊女的道德观, 而代之以男女平等, 互敬互爱, 自主独立的夫妻道德观。
在曹禺的作品里, 也表达了这样的思想。
他认为夫妻之间应该有真正的爱情, 女性不应是男性的附庸。
夫妻间的爱情是两性和谐的基础, 是维持家庭的重要根基。
他认为蘩漪最大的痛苦是与周朴园没有爱情。
据曹禺说, 蘩漪的原型是他同学的嫂嫂。
因为老姑娘的缘故, 只好嫁给了比她大十几岁的男人。
做丈夫的很死板, 思想感情上不能满足她, 生理上也不能满足她。
她很苦闷。
婚姻的基础是男女相爱, 当男女不再相爱, 家庭就要失衡, 双方都要受苦。
这一点, 曹禺以他自己的婚姻为蓝本, 描写了曾文清、愫方和思懿之间的三角故事, 也表达了同样的思想。
但是曹禺对两性关系的思考并未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 他看到了女性在婚姻中的不平等地位。
虽然包办婚姻往往使夫妻处在不相爱的状况里, 给男女双方都带来痛苦, 但女性所遭受的痛苦程度显然要比男性深。
以周朴园和蘩漪为例, 蘩漪的性格比较活泼, 但又不是新式妇女, 如果不是那么稳重, 就被指责为不规矩。
如果再有一点自主意识, 完全活在爱的情感当中# , 就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疯子”这一点曹禺曾有过说明: “周朴园并不是故意使周围的人觉得她不正常或者疯狂。
而他确实从心里觉得她是如此”。
周朴园要蘩漪喝药的场面也是现实中常见的情景, 但曹禺就敏感地发现这其中的压制和专横。
他一反传统男权观念中顽固的“贞操观”, 认为当男女不再相爱的时候,女人有权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而且也应该努力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曹禺给予了女性以追求自我本能欲望的肯定, 鼓励女性自主意识的觉醒。
在一个封建专制主义横行的社会, 女性遭受家庭奴役其实是受到社会势力残害的具体
体现, 带有普遍性和不可逆转性, 这也是曹禺戏剧揭示的女性悲剧的深层原因。
在这个社会里, 蘩漪等女性备受压抑, 结局悲惨, 有的即使走到了生命尽头, 也无法摆脱强压在她们身上的厄运。
唯有冲破这个社会的桎梏, 才能获得解放, 走向自由。
曹禺曾在《<雷雨>序》里反复说起:雷雨所显示的, 并不是因果, 并不是报应, 而是我所觉得的天地间的残忍.。
曹禺通过他笔下的女性人物对境遇抗争的失败, 从某种意义上说, 他的作品中女性人物的处境是个历史概念。
很明显曹禺用一种充满同情的笔触来描写那个时代下女性的悲剧命运,无论是从自身出发还是从家庭出发,他都希望社会能够重视女性并且给女性一个平等的生存条件。
曹禺客观真实又具体深入地论述了男权社会女性的普遍处境:她们已经发现这个世界是男人主宰的, 她们知道了自己的命运, 她们既是人类群体中的一部分, 又是无法脱离男人的一部分。
在整个男权社会的笼罩下, 女性时刻承受悲剧浪潮的袭击, 她们美好的心灵被扼杀,她们的悲剧是人性的复苏乃至与整个男权封建社会抗争失败的悲剧, 而她们的情感悲剧也正是
那个罪恶的男权社会制度下所有抗争女性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