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寓言故事的教学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解读与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解读与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解读与理解寓言是一种通过故事来传递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的文学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是重要的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言的运用,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从故事解读、道德教育以及文学欣赏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寓言的解读与理解。

一、故事解读寓言通常以故事的形式呈现,通过人物的形象、情节的展开和结局的走向来讲述一个寓意深远的故事。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主动问题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和解读寓言。

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这个故事讲了什么道理?”“你了解这个故事中的动物和人物吗?”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培养他们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二、道德教育寓言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故事中的人物行动、事件转折,传递正向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寓言故事来讲述道德故事,启发学生的品德修养。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寓言故事《渔夫和小鱼》来引导学生理解劳动的重要性和节约的价值,以及珍惜现有的资源。

三、文学欣赏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寓言中的语言艺术和形式美。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寓言故事《乌鸦喝水》来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描写手法和修辞技巧,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结语寓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寓言的解读与理解,学生能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道德修养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寓言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探索寓言故事,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智慧,成长为有情感、有思维、有道德的综合素质发展的小学生。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寓言教学的意义寓言是一种通过故事来传递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文学形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教学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通过寓言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观。

寓言故事通常以动物为主角,通过他们的行为和经历来表达一定的道理。

这些故事往往简短易懂,富有启发性。

小学生听故事的兴趣浓厚,他们可以从中找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理。

寓言教学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寓言故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选择合适的寓言故事非常重要。

故事内容应当简单明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所联系,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同时,故事的道理要明确,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 阅读和理解寓言故事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们讲述寓言故事,然后通过提问和讨论来深入理解故事中所传达的道理。

学生们可以通过思考和交流,从中找出故事中的隐含含义以及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部分。

3. 探讨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在理解故事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故事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通过提出问题和引导讨论,学生们可以思考故事中的人物行为是否正确,他们应该如何处理类似的问题。

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而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推广故事中的道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故事中的道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故事中的道理来分析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学生们可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将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这样的实践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对困境和挑战时能够做出正确的选择。

寓言教学中的价值寓言教学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传授的方式,更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有效手段。

通过寓言教学,学生们能够将道理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并且在未来的成长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同时,寓言教学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入寓言教学,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培养他们的文学素养和道德观念。

寓言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语文教学是小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寓言故事作为语文教学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既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又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从寓言故事的概念、特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期引起大家对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的重视。

一、寓言故事的概念寓言故事,是一种以动物或其他客体拟人化的故事形式。

它通过故事情节、人物对话等形式,表现出一定深刻的生活哲理和道德理念。

寓言故事的创作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启发性,寓言故事的作者往往是以文字的形式,通过幻想和想象,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

寓言故事以寓意和象征为主要目的,通过对客体的拟人化表达,让读者产生共鸣。

所以,寓言故事往往是在深刻启迪人们思想、启迪心灵。

1. 精炼的语言:寓言故事的语言通常较为精炼,寓言故事的作者通过对事物的拟人化表达,使得故事通过简单的文字,表达出深刻的内涵。

2. 鲜明的寓意:寓言故事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对话通常都是具有深刻的寓意,通过对客体拟人化的表达,来表达一定的生活哲理和道德准则。

3. 深刻的启发:寓言故事往往是通过对幻想和想象的表达,来反映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从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4. 启迪性强:寓言故事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和启发性,它可以启迪人们的思想,启迪人们的心灵,让人们受益匪浅。

三、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的方法1. 讲解法:教师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寓言故事的基本概念、内涵及作者创作寓言故事的动机和意图。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和目的,引导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2. 阅读法:通过让学生阅读寓言故事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寓意等方面的内容,激发学生对寓言故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4. 解析法:教师可以通过解析寓言故事的方式,对故事情节、对话和寓意进行深入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寓言故事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寓言故事通常使用简洁的语言形式,情节简单明了,故事情节具备一定的悬念,适合小学生的阅读习惯。

通过阅读寓言故事,学生可以培养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

寓言故事也有助于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

寓言故事常常蕴含深刻的道德寓意,通过故事中的动物和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道德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来自《伊索寓言》的故事《乌鸦和狐狸》告诉我们不要被虚假的奉承所迷惑,要保持警觉和判断力。

寓言故事也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寓言故事往往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象征意义,通过运用动物和风景来代表特定意义,引导学生思考抽象的问题。

《安徒生童话故事集》中的《丑小鸭》通过一个丑小鸭的成长之路,讲述了人们不能仅凭外貌来判断他人。

这样的寓言故事会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想法。

教师在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故事、展示图片、设计课堂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表达故事的主题和寓意。

教师还可以设计绘画、写作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教师还可以安排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合作学习活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思考故事中的道德问题。

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和教学价值。

通过寓言故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能力和表达能力;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使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应用故事中的知识和技能。

寓言故事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够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品质和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一、寓言的概述寓言是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它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来表达一个深刻的道理。

寓言通常包含着动物、神话、传说等元素,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将故事中的角色赋予人性,从而传达出一种普遍的道理。

寓言的特点在于它所表达的道理往往不是直接陈述的,而是通过故事情节的发展和角色的行为来暗示的。

通过这种暗示的方式,寓言可以让读者在欣赏故事的同时,引发深思,领悟其中的道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寓言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可以通过寓言所传达的道理,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教学的方法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寓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寓言的这一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讲述寓言故事,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工具,来展示寓言故事的插图或动画,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寓言故事中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引导学生理解寓意寓言的寓意是其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最为独特的特点。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寓言故事,并尝试总结故事所传达的道理。

然后,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的寓意。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更好地理解寓言所传达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寓言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寓言所传达的道理,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根据寓言所传达的道理,来设计一些讨论话题,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

例如,在讲述《狼和小羊》这个寓言故事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狼总是要吃小羊?狼真的那么凶残吗?”等问题,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上的弱肉强食现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寓言教学策略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使用寓言教学策略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含义和教育意义:选择寓言故事:选择适合年龄和理解能力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通常以动物为主角,通过动物之间的互动来传达一种道德或智慧的教育主题。

阅读寓言故事:首先,教师可以朗读寓言故事,引导学生注意故事中的动物角色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或挑战。

然后,教师可以再次朗读故事,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内容。

探讨故事情节:与学生一起探讨故事中的情节,了解每个角色所代表的含义。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作者选择了这些特定的动物角色,并与学生分享一些背景信息。

深入分析寓意: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故事中的寓意和教育主题。

例如,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思考主题是什么,以及这个故事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或道德准则。

制作角色卡片或插图:鼓励学生通过制作角色卡片或绘制寓言故事的插图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学生可以在卡片上写下角色的特征和他们的寓意,并在课堂上展示和分享。

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鼓励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

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动物作为主角,并通过故事来传达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思考。

联系现实生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将寓言故事中的教育主题与现实生活中的情境联系起来。

通过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际情况,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故事所传达的教育意义,并将其应用于他们自己的生活中。

通过这些寓言教学策略,学生可以通过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深入了解道德观念和智慧的含义。

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价值观和道德意识。

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创作自己的寓言故事,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所以,寓言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是非常有益的一种教学方法。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还可以传递一定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下面我将从故事选材、故事分析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故事选材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

小学生的思维能力较为简单,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

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要简单明了,容易理解。

故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注重培养学生的现实生活观念和情感体验。

教师要对故事进行深入分析,把握故事的主旨,明确教学目标。

寓言故事是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拟人化,通过动物、植物等非人物角色来表达道理和启示。

教师要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刻含义,并将其与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道理和启示,从而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故事讲解时,教师可以采用情景再现、角色演绎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感受故事的情感和内涵。

在讨论故事的时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班级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思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

教师还可以结合绘画、手工制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是一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科目。

教师在教学中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智力发展水平,选择适合学生的故事,并对故事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通过寓言故事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传递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使学生在快乐中收获知识,并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

浅谈小学语文寓言故事教学语文是小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而寓言故事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形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还能够帮助他们培养品德情感。

寓言故事以其简洁的文字和深刻的寓意,成为小学语文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如何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教学呢?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寓言故事是一种以动物为主要角色,借助动物的形象来揭示社会现象和人生哲理的故事。

寓言故事的语言简练,情节生动,深受小学生的喜爱。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寓言故事给学生讲解,如《狐假虎威》、《老鼠嫁女》等,或者根据教学内容自行编写寓言故事。

通过寓言故事的讲解,学生们不仅能够理解故事的内容,还能够领悟其中隐藏的道德规范和人生哲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寓言故事的教学有着很多的好处。

寓言故事富有想象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们通过寓言故事中的情节和角色,可以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寓言故事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

寓言故事通常语言简练,表达清晰,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理解故事的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寓言故事中往往蕴含着一定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积极向上的品格。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如何运用寓言故事进行教学。

教师应该选择合适的寓言故事。

在选择寓言故事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年龄特点进行选择,避免选择内容过于复杂或者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寓言故事。

教师应该注重故事的阐释。

在讲解寓言故事时,教师应该注重故事的寓意和道德规范,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故事所表达的意义,激发学生对于美好品德的追求。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寓言故事的创作和演绎,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可以通过寓言故事来培养孩子的品德情感。

家长可以选择一些具有积极正面价值观念的寓言故事给孩子讲解,引导他们在故事中领悟善恶、真假、美丑等价值观念。

通过寓言故事的启发,孩子们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成为有道德修养和爱心的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的教学詹宇摘要: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寓言故事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智慧、总是那么的引人入胜,它能够很好的引导小学生懂得一些常识性的东西明白一些道理学会一些做人的道理。

通过对寓言故事的教学让学生领略寓言故事简洁、朴实却能表达深刻道理的寓言魅力从而提高学生文字表达能力、丰富学生文学底蕴。

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

由于寓言的表现形式的独特和教育意义的深刻。

因此,寓言故事的教学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对于小学寓言故事的教学应该注意把握好故事的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加以分析理解,体会其中的道理了解寓言的特点,并扩展延伸开来增加文化的积累从而借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寓言故事的教学希望对即将踏上教师岗位的我们对于寓言故事教学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寓言故事;寓言故事的教学;体会道理;扩张延伸寓言,顾名思义,就是含有寓意的言语,是一种用借助形象来说明道理的文学体裁。

寓言具有双重结构:表面看是一个故事,即“寓体”,而故事里隐含着作者的见解和思想,即“寓意”。

寓体往往结构简单,语言精练,形象鲜明,常用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具有荒诞色彩的人物或者拟人化的动物,而故事的寓意却饱含着生活经验,闪烁着智慧光芒,充满哲理情趣。

寓言,可以说是漫画的文字版。

在寓言王国里,狐狸和狼、小鹿和老虎不再是一种动物,它们是人格化了的“人”,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也大多显得怪诞奇异,这些都能使学生难以忘怀。

小学语文教材中精选了不少文质兼美的寓言故事,那么,小学的语文的寓言故事教学应该怎样把握,小学寓言故事教学应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如果我们作为一名教师来说应该首先了解小学语文课本中寓言故事的特点、全面掌握教材内容,我们作为一名教师应该首先自身要把握研习通透要上的课文,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好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

小学语文教材中,寓言作为一种区别于散文、诗歌的特殊文学体裁而被广泛采用,优秀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在教学中需要学生去推理、去想象、去感悟言外之意。

寓言教学还能对学生的思想道德、人格情操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因此,重视小学生寓言教学,更好地发挥寓言教学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寓言的具体含义和特点寓言是一种隐含着讽喻意义的简短故事,其讽喻的意义便是寓言给人的教训,其主题思想多是借小喻大、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此喻彼。

因为寓言把教训寄托在故事中,所以在表现手法上常常采用拟人、比喻的方法,有较强烈的夸张性和讽刺性。

被讽刺和夸张的对象,往往就在生活中,因此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和教育性,加之篇幅短小,寓言里角色的语言、行为、思想方式及结果都比较可笑,所以很适合儿童阅读。

小学阶段所精选的寓言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以深刻的思想、生动的形象反映社会,揭示人生的真谛,歌颂真、善、美,鞭挞假、恶、丑,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了有利的凭藉。

寓言故事人文底蕴深厚,学生在学习寓言故事的过程中,再现了作品的形象,并与作者、文本产生了情感上的共鸣,同时也积淀了民族的精神、智慧和文化。

二、深刻体会寓言的内涵和表现手法寓言的语言与其它文学样式有明显的区别,寓言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其语言通常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

寓言的表现手法也具有多样性,或是比喻,或是象征,或是拟人,形象地告诉人们深刻的哲理。

寓言作家总是借助比喻,运用讽刺、夸张的手法,塑造生动的寓言角色,如狡猾的狐狸、井底的青蛙、掩耳盗铃的人等都是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角色,作家对这些角色不做形象的描绘,主要是通过角色出人意料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用可笑而可悲的结局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

寓言最大的特色在于它不是《一千零一夜》的长篇故事,而是集精华于最少文字的极短篇,精炼的叙述加上生动的对话,使我们用最少的时间即可领悟人生的道理。

而这生动的对话最能彰显人物个性,揭示寓意。

因为在寓言中,寓体的语言大多是夸张的,其思想和话语表现出其无知和可笑。

如,《自相矛盾》一文中,寓体前后的语言为“我的矛十分锐利,不论什么盾都能戳得穿!”“我的盾非常坚固,不论什么矛都戳不穿它!”这种带有强调意识的重复句式,让我们一眼就感觉到主人公前后的矛盾,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因而在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从而揭示文章的寓意。

三、启发学生揭示寓意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具体方法如下:(一)从分析故事情节中揭示寓意《小鹿遇虎》这篇寓言则是通过曲折动人的情节让我们对老虎与小鹿这两种动物身体的特点与它们因此而所遭受的险遇。

让学生明白实用的东西不一定漂亮,美丽的东西不一定实用的深刻含义。

(二)从分析关键性的句子中揭示寓意教学寓言应特别重视抓住课文的关键词语、句子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分析。

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寓意。

如《叶公好龙》这篇文章中通过对叶公的衣服、帽子、墙柱等地方都有龙的描写,及其后来见到真龙来后的神态、动作的描写,得出叶公不是真的喜欢龙,由此可见做人处事要表里一致,不能虚伪的道理。

(三)从分析现实去揭示寓意我们在引导学生分析了语言的艺术形象之后,就要引导学生把寓言中的艺术形象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的不同性格加以比较,从现实的日常生活中找到类似的事情。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悟到寓言的深刻寓意。

如,在教学《南辕北辙》时,让学生认识到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方向错了,会适得其反。

总之,通过学习,让学生领略寓言故事简洁、朴实却能表达深刻道理的语言魅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字表述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文学底蕴,对今后的语文学习(作文、阅读)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在把握好寓言故事特点及其蕴含的深刻道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该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明确教学内容的体系和目标,确立指导思想,分析学生特点,专研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程序,确定板书设计。

并从听说读写等多个方面去引导学生去学习理解寓言故事所要告诉他们的东西。

寓言故事一般短小,精悍,故事生动,语言简洁,又有各种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很适合进行朗读训练。

小学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朗读占有很大一部分,朗读的训练对于寓言的教学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在小学的寓言教学中应该注重对于朗读的训练。

要做好朗读的训练在教学中应该主要做好以下几点。

1、读正确读正确就是使用普通话,发音清楚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字句。

这是朗读的最基本的目标,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作到流利地读和有感情的读。

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一般的文学体裁,它精练简洁,朴实而又深刻,特别是中国的寓言故事都成就于古代的名家名篇,有很多的名字、地点、词语都相当的生僻。

所以在初识故事阶段,教师应进行范读。

让学生在正确流利,声情并茂的朗读中,初步感知内容,激发求知欲。

在实际朗读时,不少学生会出现添字,丢字,或者读错字的现象。

碰到这些情况时,就要求学生认真地看课文,做到字字入目,并注意放慢朗读速度,反复练读。

并采用分小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进行训练。

2、读流利流利的读是在正确的读的基础上做到通顺流畅,能根据课文的思想内容决定读的速度,力求快慢得当,有节奏读。

这一训练要求,主要突出在一些重点词句的朗读上。

例如:在《狼和小羊》一课中,读狼气冲冲地说:“就算这样吧,你总是个坏家伙!我听说,去年你在背地里说我的坏话!”这一句话时,学生根据理解,用较快的语速,响亮的语调,读出凶恶,蛮横的语气。

而读可怜的小羊喊道:“啊,亲爱的狼先生,那是不会有的事。

去年我还没有生下来哪!”这一句话时,学生朗读的语速虽快,却会用轻柔的语调,可怜、辩解的语气。

3、读的有感情有感情的读是朗读的第三阶段,它是学生在初步理解思想内容基础上再进一步的读,为巩固词句,求得对整篇课文深入理解的读,它要求在读正确,流利的基础上,逐步做到有感情。

寓言教学中这一目标实现,必须同具体的语言文字表达联系起来,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其中充分领略寓言故事简洁、朴实却能表达深刻道理的语言魅力,通过一系列的语速、语调、表情等包括非言语因素,来表现情感。

例如:在《狐狸和乌鸦》一课,狐狸对乌鸦说了三次话,虽然都是好话、奉承话,学生通过理解课文,感悟到不同之处:第一次是讨好乌鸦,要读出尊敬,问候的语气;第二次是对乌鸦献媚,要读出亲近,关切的语气;第三次是巴结乌鸦,要读出夸奖,赞美的语气。

在做好朗读的同时应该积极的引导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探究寓言故事的寓意,“寓言故事是穿着外衣的真理”,只有把这层外衣脱去学生们才能看到其中蕴含的“真理”。

在寓言教学中,怎样引导学生从对读寓言故事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理解这一环节,乃重中之重,值得研究。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探究这一环节可以说是一种问题质疑式的学习。

首先要落实的是问题的提出,它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但应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问题情境,应结合课文和现实社会生活来创设,富有开放性,新颖性,和启发性。

教师要引导、帮助学生提出问题,有了问题,就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使其在积极的情感驱动下自主地阅读,实现语文学习的再创造。

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文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提出“百兽为什么纳闷呢?它们在想什么?它们又为什么撒腿就跑呢?它们到底怕的是谁?”这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探究,这些问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就像一个坡度,让学生一点一点,不知不觉走上去,慢慢领悟“假”是什么意思?“威”又是什么意思?逐步揭示“狐假虎威”这个成语的意思,突破教学的难点。

2、根据寓意的特点,进行思维训练很多的寓言故事所蕴涵的寓意不是单一的,浅显的,往往是多方面的,教师应倡导多角度多层次地鉴赏寓言,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思考寓言故事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

其一,利用寓言寓意的多层次性,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许多寓言往往着多层次的寓意。

例如《守株待兔》:表层寓意是讽刺那些企图不经过艰苦努力而侥幸获得成功的人;中层寓意是嘲笑那些“欲一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的政治上的保守派;深层寓意是告诫人们认识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关系。

对于小学生来说,表层寓意并不难理解,但深层寓意的理解就相当困难。

勉强让学生去背这些哲学概念根本没有必要。

关键是,作为语文教师,应当怎样设法引导学生由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由经验思维到理论思维,在长期的训练中养成深入思考的好习惯。

其二,利用寓言寓意的多面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这种多角度的展现寓意的寓言有很多。

例如《狐假虎威》寓意一嘲笑狐狸的狡猾,寓意二讽刺老虎的昏庸。

再如《滥竽充数》寓意一讽刺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而冒充能人,寓意二讽刺了齐宣王的昏庸。

教学这类寓言,要引导学生打开思路,多角度、多途径地分析问题,联系生活,揭示真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