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钳术
产钳术

手术步骤
• 7.撤取产钳:当胎头矢状缝牵出后,即按产钳放置方向,顺胎头弯曲分别先右叶(图20)、 后左叶(图21)地取下产钳。
手术步骤
3.放置右上叶产钳: 术者以右手持右钳柄同前,左手4指伸入胎头与阴道后壁之间(图11)将右 钳叶同放置左叶产钳手法,使之达胎头右侧与左钳匙相对称的位置(图12)。
手术步骤
4.合拢钳柄:放好左右叶产钳后,扣合两 叶锁扣,则两钳柄自然对合(图13)。如对 合困难应再检查胎头位置,必要时重新 放置。产钳扣合后必须听胎心。
2.第二产程延长:因子宫收缩乏力、续性枕横位、轻度头盆不称。
3.胎头吸引术失败,可施行产钳术。
必备条件
• 1.无明显头盆不称。 • 2.宫口开全。 • 3.胎膜已破。 • 4.胎儿存活。
产钳术
术前准备
1.消毒外阴,导尿排空膀胱。 2.检查胎位、胎头下降程度,核实是否具备产钳术条件。 3.准备及检查产钳,并于钳匙盆面涂以润滑剂。
5.检查钳叶位置:伸手进入阴道,触摸胎 头矢状缝是否在两钳匙的中线上(图14、 15),钳匙与胎头之间是否有软产道组织 或脐带夹入。
术步骤
6.牵引产钳:牵引前应行试牵引,右手握钳柄 向外缓慢用力试牵,左手扣在右手也手背上, 示指伸直触及胎头(图16),如试牵时示指渐渐 远离胎头,表示产钳已从胎头上滑脱,必须 取下重新放置。试牵成功后在宫缩时用力按 产轴除徐向下、向后以水平方向牵引(图17)。 当胎头枕骨露出于耻骨弓下,则逐渐将钳柄 向前提,使胎头仰伸而娩出,并同时注意保 护会阴(图18. 19)。
产钳术
刘会玲
产钳术是应用产钳牵拉胎头娩出胎儿的手术。产钳的种类较多,但各种产钳均由左、右两叶构成,每叶又分匙、胫、锁、柄四部分(图1)。两钳 匙均有向内弯的胎头弯和向前弯的骨盆弯(图2)。现临床主要使用Simpson's产钳、Kielland's产钳、Piper's 产钳及剖宫产产钳。
产钳助产术

产钳助产术胎头吸引术和产钳术是解决困难分娩的重要产科助产手术。
两者在临床中的应用广泛,但不能完全相互代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实施。
在实施助产时,要充分考虑使用助产器械的先决条件,综合评价产妇的一般情况、骨盆情况、胎儿的一般情况、大小、胎位、颅骨重叠程度等以及在实施过程中所能得到的设备及人员的支持、施术者使用助产器械的熟练度。
使用时需严格掌握适应证,按操作规范进行,从而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产钳术:产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期或17世纪初始。
常用的产钳有适用于枕前位牵引娩出的Simpson产钳,适用于枕横位、枕后位的牵引和旋转的Kjelland产钳,适用于臀位后出头助产的Piper 产钳。
[常用器械]1.骨盆出口产钳①在阴道口不用分开阴唇就可以看到胎儿头皮;②胎儿骨质部已到达盆底;③矢状缝位于骨盆前后径上,或为左枕前、右枕前或左枕后、右枕后;④胎头位于或在会阴体上;⑤胎头旋转不超过45°。
2.低位产钳胎头骨质部最低点位于或超过坐骨棘水平下2cm,但未达盆底,①旋转45。
或少于45°(左枕前或右枕前转至枕前位,或左枕后或右枕后转至枕后位);②旋转超过45。
3.中位产钳胎头衔接但先露在坐骨棘水平下2cm以上。
4.高位产钳在上述分类中未包括的。
(一)适应证1.宫缩乏力,第二产程延长。
2.需要缩短第二产程,如产妇有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或其他全身性疾病,以及有胎儿宫内窘迫者。
3.剖宫产胎头娩出困难者、臀位后出头困难者。
4.胎头吸引术失败者,经检查可行产钳者用产钳助娩,否则改行剖宫产。
(二)禁忌证(1)不具备产钳助产条件者。
(2)异常胎方位,如颏后位、额先露、高直位或其他异常胎位。
(3)胎儿窘迫,估计短时间不能结束分娩者。
[助产指征]产钳助产不当可导致母儿严重创伤,因此决定施术时,除有上述适应证外,还应具备下列施术指征。
(1)宫口必须开全,阴道检查扪不到宫颈边缘,胎头双顶径平面已通过宫颈口。
产钳术后新生儿护理

常见的并发症包括新生儿颅骨骨折、颅内出血、面神经麻痹 等。此外,母体可能出现产道裂伤、宫颈裂伤等。为降低并 发症的发生率,手术操作者需具备丰富的经验和熟练的操作 技能。
02 新生儿生理特点与护理需求
新生儿生理特点概述
外观特点
新生儿皮肤娇嫩,呈粉红色,皮下脂肪较薄,表面可见细 小毛细血管。头部相对较大,约占身长的四分之一,这是 由于大脑发育迅速所致。
密切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体温、皮 肤颜色等生命体征,以及大小便次数和性 状。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同时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神态和反应,以了解 其神经系统发育情况。
04 住院期间专项护பைடு நூலகம்方案制定
疼痛评估及缓解策略
疼痛评估
新生儿无法自述疼痛,因此需通过行为和生理指标进行疼痛评估,如哭闹、面部表情、睡眠质量、心率和呼吸频 率等。
物品选择
为新生儿准备专用的小床、衣物、尿布、奶瓶等物品。衣物应选择棉质、透气、柔软、无刺激性的款 式,尿布要吸水性好且无荧光剂,奶瓶需选用适合新生儿口腔发育的型号。
日常喂养和睡眠注意事项
喂养
新生儿喂养以母乳为主,如母乳不足或无法 母乳喂养,可选用配方奶。喂养时需注意卫 生,喂奶前后要清洁乳房和奶瓶,喂奶姿势 要正确以避免呛奶。观察新生儿吃奶情况, 如有异常(如吐奶、拒奶等)应及时就医。
作用
主要用于牵引和旋转胎头,协助 胎儿娩出,特别是在胎儿窘迫或 母体体力不支等情况下,可缩短 产程,降低剖宫产率。
剖宫产术中产钳助产术应用场景
剖宫产术中出头困难
在剖宫产手术中,有时会遇到胎头高浮、胎位不正等导致出头困难的情况,此 时可借助产钳协助胎头娩出。
阴道分娩中胎头下降受阻
在阴道分娩过程中,若胎头下降受阻且无法用手旋转胎头时,可考虑使用产钳 进行助产。
产钳术

• • • • • •
切开会阴 放置左产钳:三左原则 放置右产钳:三右原则 合拢钳柄 检查钳叶位置 牵拉:宫缩时牵拉;沿产轴方向进行; 使用腕力,持续均匀用力,切忌用暴力 及左右摇摆
胎头吸引术与产钳术比较表
操作 胎吸 易 产钳 难 母亲损伤 胎儿损伤 手术可靠性 小 大 大 小 小 大
三、产钳术的适应证
• (一)第二产程过长:宫口已完全扩张2小时 而产程仍无进展者。 • (二)缩短第二产程: • 1. 胎儿出现窘迫现象:如脐带绕颈、脐带脱 垂等 • 2. 产妇情况需要缩短第二产程者:如第一产 程过长产妇出现衰竭现象、患心脏病心功能 Ⅱ 级以上者、重度妊高征以及患急、慢性病 不宜过多用力者。
• 取出产钳:先取右产钳,后取左产钳。 在胎头额部外露后就取下产钳,以减少 产钳对母体骨盆底软组织的损伤。 • 牵出胎体:按自然分娩机转用手牵拉胎 头使前肩、继而后肩及躯干娩出。
七、难点及注意事项
• • • • • • (一)严格掌握产钳适应症及条件 (二)如钳柄不易合拢或容易滑脱表示: 1. 胎头位置不正致使产钳位置不妥 2. 明显头盆不称 3. 宫颈未完全扩张而检查上有误差 遇有上述情况应取下产钳宫颈、胎位、 胎头大小及胎头进展情况,以便及时作 出正确处理。
• (三)胎头吸引术失败的,可试行产钳 术。 • (四)情况较紧急而又熟悉产钳术者。
四、产钳术应具备的条件:
• 无明显头盆不称,先露高度S+2或以下。 • 先露:应为顶部。 • 宫颈口必须完全扩张。 • 胎膜已破。 • 胎儿存活。
产钳助产术

4、牵引与旋转吸引器 ①试牵,避免滑脱 ②牵引,沿产轴 方向在宫缩时进行,宫缩间歇时停止,但应保 持吸引器不
要随胎头回缩而回缩 ③牵引方向不得突然变换,应始终与
吸引器口径成直角,用力 不可太大,牵力不超过3-4kg ④ 胎头不正时应在牵引同时进行旋转,每次阵缩以旋转 45° 为宜⑤助手注意保护会阴 5、取下胎头吸引器 胎头娩出后,松开连接管,恢复吸引 器内正压,取下吸引器6、以后娩出及处理同正常分娩助产 7、吸引时间,一般主张10-15分钟,以不超过10分钟为 准, 最长不超过20分钟,且宫缩在5次以内为佳。
产钳助产
1、产钳的构造
产钳助产
胎吸助产
产钳助产种类
产钳术适应症
1.第二产程延长 持续性枕横位、持续性枕后位、巨大儿、相
对性头盆不称、子宫收缩乏力。 2.第二产程发生胎儿宫内窘迫 3.缩短第二产程 产妇有合并症不宜用力 4.胎头吸引术失败 5.臀位初产妇 6.胎头低直后位
12 October 2002
12 October 2002
Forceps Delivery - Prof.S.N.Panda
8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产钳术步骤
7.放置产钳 8.扣合 9.牵引 10.取出产钳 11.胎盘娩出后,行宫颈阴道探查术,查
看宫颈阴道有无撕裂,如有宫颈或阴 道撕裂,应立即缝合,然后缝合会阴。
产钳助产步骤
左手放置左叶产钳
右手放置右叶产钳
Forceps Delivery - Prof.S.N.Panda
5
产钳禁忌症
1.骨盆狭窄或头盆不称。胎头最大横 径未达坐骨棘水平,胎先露在+2以 上 2.颏后位、额先露、高直位或前不均 倾位等其他异常胎位 3.严重胎儿窘迫,估计产钳术不能立 即结束分娩者 4.宫口未开全者
产钳术

• • • • • •
切开会阴 放置左产钳:三左原则 放置右产钳:三右原则 合拢钳柄 检查钳叶位置 牵拉:宫缩时牵拉;沿产轴方向进行; 使用腕力,持续均匀用力,切忌用暴力 及左右摇摆
• 取出产钳:先取右产钳,后取左产钳。 在胎头额部外露后就取下产钳,以减少 产钳对母体骨盆底软组织的损伤。
• 牵出胎体:按自然分娩机转用手牵拉胎 头使前肩、继而后肩及躯干娩出。
七、难点及注意事项
• • • • • • (一)严格掌握产钳适应症及条件 (二)如钳柄不易合拢或容易滑脱表示: 1. 胎头位置不正致使产钳位置不妥 2. 明显头盆不称 3. 宫颈未完全扩张而检查上有误差 遇有上述情况应取下产钳宫颈、胎位、 胎头大小及胎头进展情况,以便及时作 出正确处理。
• (三)如有力牵引数次不成功,多系判断失 误,则应放弃产钳,而根据具体情况改为剖 宫产。 • (四)牵引方向应按胎头分娩机转方向进行。 • (五)牵引力持续而稳重。 • (六)初产妇应一律做大的会阴切开。 • (七)签产钳手术同意书:告之手术并发症, 家属理解,方可施术。 • (八)注意纠正产妇一般情况及新生儿抢救 准备
胎头吸引术与产钳术比较表
操作 胎吸 易 母亲损伤 胎儿损伤 手术可靠性 小 大 小
产钳 难
大
小
大
产钳术
• 产钳主要作用为牵拉胎头以娩出胎儿。
目前其应用相当一部分已由胎头吸引术 所代替
一、产钳构造
• 产钳为左右两个
• 每钳由四部分组成:产钳叶、胫、锁扣 及柄 • 产钳叶:中间有一宽孔;有头弯、盆弯 两个弯曲。
阴道助产产钳术课件

产钳术培训与普及计划
培训课程设置
开设专门的产钳术培训课 程,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 操作,提高医护人员的手 术技能。
普及教育活动
开展产钳术的普及教育活 动,提高公众对难产的认 识和了解,促进产妇选择 合适的分娩方式。
国际交流与合作
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引进国外先进的产钳术技 术和经验,促进技术的进 一步发展。
产钳术术后护理
观察出血情况
密切观察产妇的出血情 况,如出现异常出血或
血肿应及时处理。
预防感染
疼痛护理
心理护理
保持会阴部清洁,定期 更换卫生巾,使用抗生
素预防感染。
对产妇进行疼痛评估, 采取适当的止痛措施, 如使用止痛药或镇痛泵。
关注产妇的情绪变化, 提供心理支持,帮助其
缓解焦虑和恐惧。
PART 03
适应症
胎儿窘迫、胎位不正、胎盘早剥、子宫收缩乏力等引起的难产。
PART 02
产钳术操作流程
产钳术术前准备
评估产妇情况
了解产妇的产程进展、胎位、 胎儿状况以及是否存在并发症 等,以便确定是否适合进行产
钳术。
准备手术器械
确保产钳、牵引绳、消毒用品 等手术器械准备齐全,并进行 消毒处理。
产妇体位准备
协助产妇采取膀胱截石位,即 平卧,双腿放置于支腿架上, 充分暴露会阴部。
提高操作技巧
术者应熟练掌握产钳术操作技巧,减 少操作过程中的损伤。
密切监测产程
及时发现和处理产程异常情况,避免 产程延长和胎儿缺氧。
预防感染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减少感染的 风险。
并发症处理方法
产后出血
通过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等方法止血, 严重时需手术干预。
产钳助产的操作规程

产钳助产的操作规程
产钳助产是一种常见的分娩方式,适用于胎儿头部位置不佳或产程缓慢的情况。
下面是产钳助产的操作规程:
一、术前准备
1.检查产妇的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
2.与产妇进行充分的沟通,告知产钳助产的过程和风险。
3.准备好产钳、消毒液、手套、巾布等器械和物品。
4.对产妇进行全面的身体检查,包括宫口开大情况、胎儿头部位置和姿势、胎儿心率等。
5.进行麻醉或镇痛处理。
二、操作步骤
1.将产钳进行消毒处理。
2.在宫口开大至4-5cm时,将产钳插入产道,插入时要避免损伤产妇的阴道和子宫颈。
3.将产钳的两个钳臂分别放置在胎儿头部的两侧,确保钳臂与胎儿头部的对称性。
4.轻轻地将钳臂合拢,将胎儿头部夹住。
5.在宫缩时,轻轻地向下牵引产钳,帮助胎儿通过产道。
6.如果产程顺利,胎儿已经到达产道口,可以将产钳取出,让胎儿自然分娩。
7.如果产程仍然缓慢,可以在宫口开大至8-9cm时再次使用产钳。
8.在胎儿头部通过产道后,要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保证胎儿呼吸通畅。
三、术后处理
1.观察产妇和新生儿的情况,包括心率、呼吸、体温等。
2.对产妇进行伤口处理和止血处理。
3.观察产妇是否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4.对新生儿进行常规检查,包括身长、体重、头围、胸围等。
5.对产钳进行消毒处理。
以上就是产钳助产的操作规程,需要注意的是,产钳助产是一种有风险的分娩方式,操作时需要严格遵循规程,确保安全和有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扣合产钳:如产钳两叶安放位置正确,则扣合不困 扣合产钳:如产钳两叶安放位置正确,则扣合不困 难。如不能扣合,表示钳位不正,必须稍加调整, 若调整后,仍不能扣合,则应取出产钳重新放置, 扣合后,应 扣合后,应检查产钳有无夹住子宫颈或脐带;矢状 缝是否位于两钳叶的中间。同时并应听胎心音。 缝是否位于两钳叶的中间。同时并应听胎心音。 4. 牵引: 宫缩时术者向外、向下缓慢牵拉产钳,然 宫缩时术者向外、向下缓慢牵拉产钳,然 后再平行牵拉。当胎头着冠后将钳柄上提,使胎头 仰伸娩出。
谢 谢!
禁忌症
1. 有严重头盆不称、面先露、产道阻塞、尿瘘修补术后等 ,不能或布衣经阴道分娩者。 2. 宫口未开全或胎膜未破者。 3. 胎头位置高,未达阴道口者。 4. 胎头颅骨最低点在坐骨棘水平或在坐骨棘以上,有明显 头盆不称者。 5. 确定为死胎、胎儿畸形者,应行穿颅术,避免损伤产妇 软产道。
物品准备
5. 取出产钳: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时,应松开 取出产钳:当胎头双顶径越过骨盆出口时,应松开 产钳,先取下产钳右叶,再取出产钳左叶,钳叶应 顺胎头慢慢滑出,然后按分娩机转娩出胎体。 6. 术后常规检查宫颈、阴道壁及会阴切口,并予以缝 合。
注意事项
术前必须作阴道检查,确定宫口开全,了解胎位 和骨盆情况。 牵引产钳用力要均匀,不可使用暴力或摇晃,让 胎头缓缓娩出。 要求钳位放置准确,否则可能引起胎儿眼球后血 肿、面神经麻痹或颅内出血等。 胎盘娩出后,应详细检查子宫颈、阴道壁及会阴 有无裂伤,如有裂伤,应予缝补。并应检查胎儿 面部有无损伤等。
产钳术
产钳术:用产钳牵拉胎头以娩出胎儿的手术 。 常用低位产钳术: 常用低位产钳术: 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 胎头双顶径已达坐骨棘平面以下; 胎头骨质部分已达骨盆底; 胎头骨质部分已达骨盆底; 矢状缝在骨盆出口前后径上。 中、高位产钳术因操作困难,且对母儿危害 性较大,现已被剖宫产术所代替。
会阴切开包1 会阴切开包1个; 无菌产钳1 无菌产钳1付; 吸氧面罩1 吸氧面罩1个; 站灯; 麻醉药、抢救药品等。
操作方法
操作方法
四个步骤: 放置产钳(先左后右) 合拢锁扣 试行牵拉和牵拉 取下产钳(先右后左)
注意:操作过程中注意保护会阴!
操作方法
1. 取膀胱截石位,常规外阴消毒,铺无菌洞巾,导尿,阴道 检查明确胎位及施术条件。放置产钳前多行左侧会阴侧切 术。 2. 放置产钳: 以枕前位为例。 术者左手持产钳左叶钳柄,将左叶沿右手掌面伸 术者左手持产钳左叶钳柄,将左叶沿右手掌面伸 入手掌与胎头之间,在右手引导下将钳叶缓缓向胎头左侧 及深部推进,将钳叶置于胎头左侧,钳叶及钳柄与地面平 行,由助手持钳柄固定。 然后术者右手持产钳右叶钳柄,在左手引导下将 然后术者右手持产钳右叶钳柄,在左手引导下将 钳叶引导至胎头右侧,达左叶产钳对应位置。 注意:产钳放置好后,检查钳叶与胎头之间无软组织及脐带 夹入,胎头矢状缝在两钳叶正中。
产钳结构
钳叶 钳茎 钳锁 钳柄
适应症
1.产妇患心脏病、子痫前期等需缩短第二产程者。 1.产妇患心脏病、子痫前期等需缩短第二产程者。 2.子宫收缩乏力致第二产程延长,或抬头拔露达半小 2.子宫收缩乏力致第二产程延长,或抬头拔露达半小 时。胎儿仍不能娩出者。 3.有剖宫产史或子宫有疤痕,不宜过分屏气加压者。 3.有剖宫产史或子宫有疤痕,不宜过分屏气加压者。 4.胎头吸引术因阻力较大而失败者。 4.胎头吸引术因阻力较大而失败者。 5.臀先露后出胎头娩出困难者。 5.臀先露后出胎头娩出困难者。 6.剖宫产娩出胎头困难者。 6.剖宫产娩出胎头困难者。
2.
3.
4.
护理要点
1.术前明确胎位,检查产钳是否完好。向产妇及家属 1.术前明确胎位,检查产钳是否完好。向产妇及家属 说明目的,指导产妇正确运用腹压,减轻其紧张情 绪。 2.术中注意观察产妇宫缩及胎心变化;为出现下肢麻 2.术中注意观察产妇宫缩及胎心变化;为出现下肢麻 木和肌痉挛的产妇做局部按摩;并根据需要给产妇 吸氧或补充能量。 3.术后注意检查新生儿有无产伤、产妇宫缩、阴道流 3.术后注意检查新生儿有无产伤、产妇宫缩、阴道流 血、会阴切口及排尿等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