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

合集下载

“麦克马洪线”上的民族

“麦克马洪线”上的民族

“麦克马洪线”上的民族作者:宫玉涛来源:《百科知识》2010年第18期众所周知,在中印边境上有一条著名的“麦克马洪线”,这条“线”让中国和印度争论了几十年,甚至引发过边境战争。

目前,在两国争议区域内,中国实际控制的区域称为中占区,印度实际控制的区域称为印占区。

为很多人所不知的是,在“麦克马洪线”两侧还居住着一个特殊的民族——珞巴族。

珞巴族的概况珞巴族是分布于中印边境“麦克马洪线”两侧的一个民族,在我国境内(不包括印占区)主要分布于西藏自治区的林芝地区、山南地区。

其中,林芝地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族乡是我国实际控制区内珞巴族最大的聚居地。

“珞巴”是藏族对他们的称呼,意为“南方人”。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实际情况和本民族意愿,正式定名为珞巴族。

珞巴族被很多人认为是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而一些人对这一提法则存在异议,出现这种现象主要与珞巴族的人口分布有关。

据我国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国实际控制区内的珞巴族人口为2965人。

经过10年的繁衍,现在的人口有所增长,但不会超过3300人。

而据估计,在有争议的印控区的珞巴人可能超过60万人,而这些人口是无法普查的。

领土的争议,也导致了对珞巴族人口数量的争议。

珞巴族人口不多,但内部部落众多,主要有“博嘎尔”、“宁波”、“邦波”、“德根”、“阿迫”、“塔金”等不同的部落,他们分居在不同的区域。

珞巴族的部落基本按父系氏族血缘关系聚居。

在珞巴族部落中,实行父子连名制,即氏族男成员的名字与其父亲的名字连在一起,其父名又与其祖父的名字连在一起,每个人的名字都由两部分组成,其首字为父名,尾字为子名。

凭借这一制度,在同一氏族内,人们可以按各人的名字所透露的信息来确定彼此间的血缘远近亲疏,以明确各自间的权利和义务。

因此,对很多珞巴人而言,熟记氏族的谱系是一门生存的必修课。

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但没有自己的文字。

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珞巴人学习并通晓藏语和汉语,在语言文字方面出现了一定的“藏化”和“汉北”迹象。

国家的边界线是怎么形成的

国家的边界线是怎么形成的

国家的边界线是怎么形成的
主要是历史原因形成的,还有就是中国政府的让步。

中印边界线:1914年英印当局与西藏地方政府秘密签署协议,把藏南约9万公里的土地划给了印度,这就是所谓的麦克马洪线。

但是中国历代政府都不承认麦克马洪线。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兵西藏之时又卷入了朝鲜战场,印度乘机推进到了麦克马洪线。

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克制态度,印度认为中国软弱可欺,并不断向麦线以北推进,以致终于酿成两国大战,中国取胜后,撤退到1959年的战前区域,也就是现在的中印边界。

中缅边界:中国与缅甸订立边界时,中印已经交恶,怕引起覆辙,中缅边界议定中国做出了很大的让步,只收回了很少一部分国土。

中越边界:中越边界的订立主要是依据清末的一系列协定,基本上保持了中越现在的边界。

中苏边界:主要是清政府与沙俄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为依据,例如《瑷珲条约》、《伊犁条约》等等,沙俄已经侵占这些领土很大时间啦,再加上中国当时国力衰弱,有求于苏联,已经换了好几届政府,在收回来很难。

中蒙边界:蒙古边界主要是清朝的乌里雅苏台。

1911年,辛亥革命后外蒙古脱离中国独立,虽然1938年宣布重归中国,但是离心力已经减弱,抗战胜利后,在苏联的支持下,外蒙独立,1946年元旦国民政府成人外蒙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也承认了这一既成事实。

中朝边界:中国与朝鲜子明朝起就以鸭绿江、图们江为界,没有太大的变化。

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

中印边界问题一、问题由来与概况对于邻国来说,有争议的边界问题往往直接影响两国关系。

中印边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一条边界;这是大国之间最后一条没有确定的边界;这是中国与周边国家最后一条没有签约的陆上边界。

中印边界全长约2000公里,有争议的有1700公里,历史上存在一条因地理、文化、商务和宗教因素形成的"传统习惯线",已为历史上的一系列地理文献所标明。

中印边界算是一条在亚洲大陆上区分了汉藏文明与印度文明的地理界限。

在这条线的北端是克什米尔地区,在中国境外,大体上喀喇昆仑山口以北为巴基斯坦控制区域,以南为印度控制区。

因此,中印边界的西段从新疆的喀喇昆仑山口至西藏与新疆相邻的巴里加斯地区,传统习惯线长600公里;从巴里加斯地区到中尼边境的普兰为中段,传统习惯线长450公里;从不丹中国边境沿喜马拉雅山南麓至中缅边境为东段,传统习惯线长650公里。

在西段和中段,中印双方有争议的领土面积大约3·5万平方公里;在东段,争议领土有9万平方公里。

(如图)边界问题是殖民主义的遗产,历史上由于英国殖民主义者处心积虑要染指我国西藏地区、企图把西藏分裂出去,使得问题进一步复杂化。

遗憾的是印度独立后不是与殖民主义者划清界限,而是继承了这份不光彩的遗产并发扬光大。

印度领导人明明知道中印边界存在争议,却趁着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和抗美援朝无暇顾及边界问题之际,大举侵占中国领土。

1959年西藏上层分裂主义势力叛乱以后,印度政府更是向中国提出大片领土要求。

三段边界当中,东段争议最大,涉及面积达到9万平方公里。

印度政府根据它所说的“国际协定”,就是“西拉姆条约”和“麦克马洪线”,把传统习惯线以北的大片地区说成是印度的。

这是对历史的蔑视。

1914年英国政府和西藏当局背着中国政府所制定的“麦克马洪线”是非法的不具有效力的,中国政府一概不承认。

但是印度当局却拿者这个幌子招摇过市。

(图)中段。

(图)西段。

(图)(涛哥做PPT的时候,每张图片给我单独一张,我要讲解,不要当成背景)二、中印两国对边界问题的不同立场和态度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中印两国边界线从未正式划定过,只有一条传统线。

中缅三块争议地点

中缅三块争议地点

1960年10月,中缅双方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基本确定了双方的边界线。

中缅的边境争议主要有三块:一、缅北地区就是尖高山至伊索拉希山口以北未定界,包括胡康河谷、野人山、江心坡、高黎贡山与恩梅开江之间的土地。

以高黎贡山为界,中国收回片马地区(约153平方公里,1911年初,英军占领片马地区),放弃对高黎贡山以西地区的声索权;不仅让出了麦克马洪线以西的胡岗谷地,连麦克马洪线以东的江心坡都划给了缅甸。

克钦山区(野人山或枯门岭):原属中国云南省,主要以门巴族为主,因其尚未脱离文明,所以称为野人山。

江心坡:北起西藏察隅县,南到尖高山,通常指密支那以北的大部份地区,约七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两个台湾),现在多属缅甸克钦邦。

1852年至1885年之间,英国发动三次侵缅战争,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

英国遂通过缅甸为跳板染指中国西南边陲,1913年武力占据片马,断绝江心坡与中国内地之信道,并于1927年吞并江心坡。

1929年民国政府云南交涉署曾向英国驻滇总领事提出过抗议照会“查江心坡一带仍属我国领土,查此滇缅界务尚未勘定,片马交涉尚未解决之际,缅甸政府复派兵经营江心坡一带,并掳去山官十一人,殊失中英亲善之旨。

准函前由,相应照会贵总领事查照,转电缅甸政府,速将派往江心坡以北各地之私桩一律撤去,静候将来中英两国派出之大员会勘,以清谬误,至纫睦谊。

”今日台湾发行的地图上,江心坡和以西的孟养土司控制地仍在中国版图中。

1948年缅甸脱离英国独立,仍霸占江心坡地区不放,建国后我国为了与缅甸交好向缅甸方表示愿意放弃大片国土。

1957年周恩来与缅甸总理吴奴会谈时表示承认当年有英国政府所划定但原不被中国承认的中缅国界线,即英人所划的中印麦克马洪线的缅甸段。

1960年中缅两国签署边界条约,仅收回片马,江心坡地区并江心坡以西与印度阿萨姆省接壤的中国藩属孟养土司控制的大片土地一并慷慨送给了缅甸。

这两片土地相加比台湾还大一倍,纵贯孟养西部,与迈立开江平行走向的一座莽荒大山脉即著名的野人山。

军事理论答案

军事理论答案

军事理论答案1.国防的含义是什么?P1分哪几种类型?P2其地位和作用?P3答:国防: 是国家为防备和抵抗侵略,制止武装颠覆,保卫国家的主权统一、领土完整和安全所进行的军事活动,以及与军事有关的政治、经济、外交、科技、教育等方面的活动。

基本类型:扩张型、自卫型、联盟型和中立型。

地位和作用:1国防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2 国防是国家独立自主的前提 3 国防是国家繁荣发展的重要条件2.我国国防建设的主要内容有哪些?P14答:国防建设通常包括常备军建设、后备力量建设、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建设、国防科技建设、国防设施建设以及国防教育、国防外交等3.公民的国防义务有哪五个方面?P19答:①兵役义务②接受国防教育的义务③保护国防设施的义务④保守国防秘密的义务⑤支持国防建设、协助军事活动的义务4.国防动员的定义及内容?P26答:(1)国防动员也称战争动员,是指国家为准备战争和实施战争而在相应的范围内由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对人力、物力、财力统一调动的紧急措施。

(2)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国防交通动员政治动员。

5.高校开设军事课的意义?P22答:高校开设军事课,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正确决策,体现了人才培养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和谐统—,增强了学生的国防观念利国防意识,培养了大学生的基本军事技能,又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6.开设国防教育应贯彻什么方针?P22答:我国国防教育的方针是:全民参与、长期坚持、讲求实效。

7.我国的兵役制度是什么?P20答: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民兵与预备役相结合的兵役制度8.我国的武装力量由哪几个部分组成?P28答:中国武装力量是由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和民兵构成9.我国的武装力量任务是什么?P29答:它的任务是巩固国防,抵抗侵略,保卫祖国,保卫人民的和平劳动,参加国家建设事业,努力为人民服务10.中国人民解放军由几大军种组成 , 分别成立的时间?P30答:陆1927年8月月1日、海1949年4月月23日、空1949年11月11日、第二炮兵1966年7月1日11.什么是中国三位一体的的战略核力量?答:三位一体核力量就是陆基空基海基核力量12.中国解放军有哪三大条令?P185答:《内务条令》《纪律条令》《队列条令》13.军事思想的基本概念和特点?P37答:军事思想的基本含义: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军队和国防的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

20世纪中缅边界划分,中国“丢失”了大片领土?得到了什么?中印片马麦克马洪线江心坡20世纪初,经过清政府艰苦的谈判之后,基本确定了中缅边界的走向;但部分地区仍需要双方勘查后再做决议。

双方在最后签约时,由于签约双方所使用的地图存在差异,各执己见,为一系列问题埋下了伏笔。

英国依旧我行我素于1910年11月下旬出兵片马地区,实行派兵占领,清政府随即外交抗议和严正交涉,但未派军到片马前线。

1912年,在片马入侵事件还未结束之时,清王朝便骤然倒下了。

01北洋政府时期的中缅边界纷争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推翻最后一个封建专制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之后,北洋政府是民国时期被国际社会承认的唯一合法政府。

对于英军对片马地区的侵占,民国政府随后成立的云南军都督府就派遣第二师师长李根源。

李师长在之后的抗英战争中不幸阵亡,英军随即控制了片马、坎底(葡萄)等广大地区。

使得中国内陆与江心坡被完全隔断,成为飞地。

图1 麦克马洪线英国试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

但在1898年曾向清政府提出'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的条款没有实现。

1914年第一世界大战爆发前,由于英国早在1898年曾要求中国'于思买卡河(即恩梅开江)与萨尔温江(即怒江)中间之分水岭西境,不得有干预地方治理之举',试图以伊洛瓦底江与怒江的分水岭高黎贡山为界,以达到侵占全部未定界地区的目的没有实现。

于是抛出了在1913年10月13日由英印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背着中华民国政府所达成的秘密交易——麦克马洪线。

麦克马洪线狭义的“麦克马洪线”(蓝线?) :指现在的中印两国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中义的“麦克马洪线”( 绿+黄线) :西起不丹,东到伊素底希山口(待考) , 包含现在的中印东段和中缅北;广义的麦克马洪线(绿+黄+红+蓝线) :从中国不丹边界开始,经过过现在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等省,直抵帕米尔高原。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地图及相关资料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地图及相关资料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地图及相关资料中印边境争议地区西段和中段东段图上35mm表示100km。

“麦克马洪线”的三重含义:所谓“麦克马洪线”炮制在西姆拉会议期间,是1914年前后英属印度殖民官员麦克马洪为分割中国和推进印度东北边界而设计的一系列边界,当时的含义已和如今有所不同,为了避免概念混乱,按范围大小结合《西姆拉条约》附图说明如下,为方便区别我自己添加了颜色:1、狭义的“麦克马洪线":指现在的中印两国东段边界实际控制线线(但现在在个别地段印度略有越线),这个范围的概念如今经常使用。

2、中义的“麦克马洪线”:指西姆拉会议期间,1914年3月24日英国麦克马洪和西藏夏扎双方在德里签字,并用用《秘密换文》形式确定的一条大西藏和英属印度东北的边界线,这条换文的边界西起不丹,东到怒江(待考),包含现在的中印东段和中缅北段地区。

过去中国政府一直不知道有这个换文,可能一直到50年代中印边界产生争议后,中国才看到秘密换文。

3、广义的“麦克马洪线":指1914年7月3日《西姆拉条约》附图中的界线,当时中国、英印、西藏三方代表开会的议题是西藏问题,英国代表麦克马洪在会上企图将西藏分为内藏和外藏,其中中国不得插手外藏事物(本质就是外藏独立),内藏由中央政府和西藏共管,条约地图就是划分内、外藏的范围,这条线从中国-不丹边界开始,穿过现在的西藏、云南、四川、青海、甘肃、新疆等省,直提帕米尔高原,麦克马洪还悄悄的将中国政府当时不知道的德里《秘密换文》的边界以外藏边界的一部分标入图中,企图在分割中国西藏的同时为印度捞取私货。

当时的中国代表陈贻范没有识破英国的诡计,在条约和地图上签字(草签),但后来中国政府认为条约对中国利益侵害过大,不允许陈贻范正式签字,《西姆拉条约》只有英国-西藏两方签字,麦克马洪的阴谋没有实现。

在国际上,对“麦克马洪线"的有效性存在争议,核心问题是当时的西藏的地位,西藏有没有对外签订条约的权力?如果有《德里秘密换文》和《西姆拉条约》都是有效文件。

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_基于中缅边界问题的划定

新中国处理边界领土争端的典范_基于中缅边界问题的划定

中 国与 周 边 国家 的 关 系 实 际 上 成 了 中 国与 列 强 之 间 的关
系 中缅划 界 问题 , 属 于英 国殖 民主义 遗 留下 来 的边 界领 从 中缅 两 国边 境 历史 的发展 来 看 , 中缅 交 界地 区 多为 土 纠纷
说, 中缅两国获得独立后开始成为平等 ∀ 友好的邻邦, 但 在边 界 问题上 , 两 国仍 从 各 自前 政府 那里 继 承 了完 全不 同
之 线 , 将 江 心坡 野人 山地 包 括 在 内 后 , 提 出 了更 为靠西 的 巴特 开 山一线 193 年 , 外 交 部滇 1 缅 界务 研究 委 员会 的尹 明德 在对 北段 未 定 界地 区进行 勘 察
后双方提 出各 自的划界要求 , 分歧较大 , 尖高山以北的中
缅北 段 未定 界 问题便 遗 留 了下来
琉球 ∀ 越南 ∀ 缅甸 等 中国藩 属 国相 继 沦 为 列强 的殖 民 地 ,
确 的 态 度 , 力 求 通 过 友 好 协 商 , 寻 求 公 平 合 理 的解 决 办
法 , 最终 使 中缅 边界 问题 得 以最 终 解决 并不 令 人满 意 然而 , 这 些理 由 首先 , 就 中缅 两 国关 系 发生 根 本性 变化 来
实 , 国 民政 府那 些 不断 往西 划 的分 界线 , 无论 对 中 国多 么 有 利 , 都 只是纸 上谈 兵 , 它 不仅 与 中缅 边 界 的现 实状 况脱 节 , 也与历 史上 中 国西南 边疆政 权 的管 辖 区域 不尽 吻合 从 历 史 上看 , 中英 之 间长 期 争 论 的 中缅 北 段 未 定 界 , 主要包 括 了尖 高 山以北 , 西 藏边 界 的担 当 力卡 山以南 , 印 度 阿萨 密 以 东和 高 黎 贡 山 以西 的地 方 在 188 年 英 国 吞 6 并 上缅 甸 以前 , 这些 地方 主要 是 一些 独立 的少 数 民族 部落 地 区 , 在历 史上 有 的部落 未 同 中 国发 生 过往 来 , 有 的则通 过 土 司制度 发生 某些 联 系 , 这 种 联 系随着 时间 的 推移 也不 断 发生 着变 化 就恩 梅 开江下 游 以东 的小 江 流域 来说 , 这 里 曾分 别归 属 于保 山县 和腾 越厅 所属 的 土司 管辖 由于 土 司制 度 的弊 端 和地 理条 件 的限制 , 到 清末 , 小江 上游 地 区 已 不同 程度 脱 离 了土 司管辖 , 一 些村 寨 只成 为名 义 上 的土 司 辖地 , 清 政 府 官员 也 不加 过 问 , 俨 然 #视 同化 外 ! 小 江 流 域 以外 的江心 坡 ∀ 户拱 等地 , 明朝 曾在这 里 设置 里 麻 长 官 司进行 治 理 , 万历末 年 , 里麻 以西 ∀ 孟 养宣 慰 司辖 境 内 的野 人进 人 里麻 , 赶 走 当地 的土 司 , 到清 朝没 有恢 复设 置 , 原 里麻 长 官司 的辖 地 即不再 属 于中 国 光 绪 年 间受 薛 福成 之 托考 察 滇缅边 界 的姚 文栋 曾指 出 , 野 人 山之北 有 匝脱 之 地 千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南半岛——中缅边境与麦克马洪线有一个误会,即认为麦克马洪线只是划定了中印之间关于藏南那一段的边境(包括百度和维基上都是这样解释的)。

实际上那只是麦线的一部分,麦克马洪当时还划定了中国和缅甸北部的那段。

我们并不应该为此而感到奇怪,因为缅甸当时是印度的一个省。

因此麦线划定的意义在于为从地缘上与中国达成平衡,以保障印度本土与缅甸地区的交通线。

在分析藏南的时候,我们曾经说到过,麦线在那一段基本是沿着喜马拉雅的山脊也就是“分水岭”而划定的。

抛开政治因素,将边境线划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是最容易为双方所接受的。

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够达感觉到足够的安全。

在古典时期的东方,限于国家意识的模糊以及技术条件的不足,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东方国家并没有明确的国境线。

当然象日本这样的岛国倒是可会有比较清楚的国土范围。

因此很多的边境线都伴随着西方列强瓜分世界的行动而诞生的,当殖民势力退出之后,这些合理不合理的国境线也就基本被这些获得民族独立的国家所继承下来了。

既然麦线的中印边境是基本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分水岭而划定的,那么同样的原则也就适用于中缅边境了。

当然喜马拉雅山脉到中缅边境时已基本走完,因此英国人需要在那些南北向的横断山脉中选择一条合适的山脉分水岭,来做为保持双方战略平衡的边境线。

当英国人沿着缅甸北部向东往中国境内眺望时,首先映入他们眼帘的就是那条孕育了两条大江的山脉——高黎贡山。

这条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高大山脉是横断山脉最西侧的一条山脉。

从山脊上的雪线大家也可以看出,它足以成为英国人眼中保护缅北地区的天然屏障。

因此英国人希望将边境定立在高黎贡山的分水岭上,更多的是出于技术上的考虑。

我们在分析中印边境时曾经说到,在中印边境的西段,喜马拉雅山甚至喀喇昆仑山两个天然屏障基本都掌握在“印度”手中。

而中段不丹和尼泊尔两个建立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附庸国足以为印度提供缓冲。

因此英国人迫切的希望在印度东北部地区和缅甸地区,也将边境线定格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这也就是为什么麦线要这样划的技术背景。

当喜马拉雅山南坡、高黎贡山的西坡都控制在英国人手中时,英国人可以认为他们已经为“印度”(英属印度,包括缅甸)划出了足够的安全区。

“麦克马洪线——中缅段”之所以不为大家所熟知,最主要是因为政治上的原因。

因为在中缅段我们在1960年的中缅边境协议中事实上已经承认了,不过由于那时候已经确定通过否定麦线的合法性,已争取藏南主权的战术。

因此在中缅的协议中特地强调了这段“中缅边境”的划定,依据的是传统习惯线,而非麦克马洪线。

为此北京方面与常规作法相反,即不去极力证明中国在高黎贡山以西地区的历史存在,反而愿意承认高黎贡山本身的确为双方的传统习惯线。

也许是1949年以后中国领导层都是打过仗的原因,在划定与他国的边境问题上,更多的是从军事和政治的角度上来考虑的。

当对于一块土地有军事、政治价值时,才会去寻找相应的历史、民族因此做为佐证。

反之则有可能会特意谈化这些因素,并影响舆论导向。

从政治家的角度来看,这些做法并没有什么不妥。

尽管这种做法很多时候会被认为无视“民族感情”。

基于这种务实的想法,将边境线定在高大山脉的分水岭上的做法是可以被北京的政治家们所接受的。

除非中国对分水岭另一侧的土地有其他重要的因素足以证明中国的主权,才会尽力去争取(比如达旺地区)。

不过很可惜,由于中国历史上对于边缘地区,很多时候是采用册封当地部族首领的羁縻手段来控制的,很难确定明确的实际控制线。

因为这些部族为了获取更大的利益,往往会时叛时附,甚至同时接受两边的策封。

因此尽管我们可以在网上以某块地方曾经接受过中央帝国的册封来申请主权,周边的国家也同样可以找出类似的理由,缅北大部分地区就是属于这部情况。

当然我们一般会无视这些对中国不利的“证据”我在这里说这些,可能会被一些朋友认为是没有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分析问题,有卖国的嫌疑。

但事实上这只是告诉大家,如果想通过法律的手段来解决边境问题,证明这种历史上的羁縻控制并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不过这并不妨碍当我们确定需要某一块战略要地时,抛出类似的理由来引导“民意”。

不过对于缅北地区,出于当时的政治环境,中国并没有坚持寻找相关证据来申请对于缅甸的主权。

而是倾向于认可将边境划在地缘平衡线——高黎贡山上。

当然出于政治的需要,这条线就不是“麦克马洪线,而是“传统习惯线”了。

对于中缅边境的划定,在网上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缅甸因为中印战争所造成的压力,因此急于与中国签订协议(因为有说法是缅甸希望将国境线划延伸至高黎贡山东侧的怒江流域);另一种是中国出于与缅甸建立战略同盟关系,而放弃了对大部分争议地区的主权诉求。

前一种说法从逻辑上来讲有些问题,因为中缅是在1960年定的约。

而中印战争爆发在两年后,因此后一种说法比较可信。

不过为什么做出“让步”的对象是缅甸,我们还需要具体分析。

我在分析中印边境时已经分析过了,中国之所以打中印战争归根结底是为了“阿克赛钦”。

当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印度在战争爆发前在西藏部分地区仍有部分驻军,特别是在那个伸入喜马拉雅山南坡的“亚东”地区,彻底清除印度在西藏的势力也是原因之一。

不过如果单为了这个原因,通过政治手段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毕竟中印两国当时是刚则取得民族独立的“第三世界”的精神领袖,在对方境内驻军是会被视为帝国主义的行为。

我刚才说过,军事家们出身的新中国第一代政治家们在考虑一块土地的归属时,一定会优先考虑它的军事价值。

从这一点考虑,藏南是一块“死地”。

因此对“藏南”的主权诉求一开始就是为了最后同阿克赛钦进行交换。

这一观点曾经为很多民族主义者所不齿,不过“以东线换西线”的确不是现在才定出来的方案。

最起码从我目前所掌握的历史资料来看,中国要求对藏南地区的主权所出示证据,远远低于中国在缅北地区政治存在的相关证据(更低于中国与俄国之间的很多领土问题)。

之所以抓住藏南问题不放,只是将它定位为一个筹码罢了。

当然“达旺”问题比较特别,是因为他的政治因素。

你可以想象一下,当被前西藏政府丢失的六世达L的出生地,被北京的汉人政府所取回后,政治影响究竟对谁有利(现任达L已经承认了印度对这一地区的所有权)。

既然中国已经决定和印度决裂,已取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阿克赛钦”地区。

那么在进行战争之前,必须做好足够的政治准备。

基于印度与西方的渊源及在第三世界的影响力,中国不得不考虑到正式决裂后将要面临的封锁。

这个时候缅甸对于中国来说就至关重要了。

如果中国通过否定麦线而与印度决裂,势必会让同样与中国有着麦线问题的缅甸彻底倒向印度,那样中国在印度洋的东侧将失去立足点。

因此中国放弃对于缅北地区有可能的主权要求,以将中缅关系正常化就变得迫在眉睫了。

无论是中印边境还是中缅边境,有一个情况必须说明,那就是中国并没有放弃已经控制的土地。

而是有选择性的要求了所谓“被占土地”的主权。

对于中缅边境,大致也还是选择了按照麦线,也就是高黎贡山“分水岭”为界。

不过对位于山脉西麓的“片马”等几个地区,缅甸最终还是将之交给了中国。

这有点类似于中国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那几个突出部。

之所以中国坚持取得这几个位于分水岭以西的地区的主权,一方面是希望获得战略突出部;另一方面则是这几个地区的土著居民都曾经强烈反抗过英国人的统治,这为中国的主权诉求提供了明确的证据(大家可以查找“片马事件”的相关材料)。

中方取回的“片马”等被缅甸控制的地区由于太小,我并没有在图上标出(包括片马、古浪、岗房、班洪、班老部落村寨,共计342平方公里)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查找一下,大概位置就在中缅北部边境上向西的突出部上,如果手边有中国地图可以看到“片马”的位置。

当然由于中国并不打算用武力解决中缅之间的边境问题,因此在取得了缅甸实际占有的那几个高黎贡山西麓的地区后,北京方面也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出让步。

于是中国选择放弃了中缅甸边境南端的“南坎”地区的主权要求,这块地方在1897年被英国人以“永租”的名义取得。

具体情况我会在分析南段的边境时解读。

仅从地缘的角度看,在高黎贡山的西侧获得战略突出部的意义要高过控制南坎地区。

后者的面积略少于前者,约为250平方公里现在我们必须要解释一下对于缅北地区的边境线为什么会有几种划法了。

首先我要解释到底哪时是“江心坡”对于“江心坡”这个名字想必诸位都不陌生,但并非每个人都清楚他的具体范围的。

仅从名字上看,他应该是“一块划至江中心的山坡地带”,尽管我的这一解释并没有相关的资料提供佐证,不过在研究当地的地缘结构后,这种解释最起码是符合中国人以地缘特点命名的习惯的。

我们知道每一座高山,它的分水岭两侧都会有河流,做为海拔超过四千米的高黎贡山来说也不例外。

它的西侧是恩梅开江,东侧则是怒江。

以江河山川做为分界线是比较常用的划界方法,因此从理论上来说这二江一山都有可能做为国境线。

当然依常规,划在山上的分界线位于分水岭上,江河中的分界线而为主航道,一般也就是所谓“江心”。

在英国提出与清政府正式划定中缅北部边境时,清政府已经对高黎贡山西坡的一些地点加强了直接控制。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并不排除中国在将横断山脉的部族改土归流后,继续对缅北地区继续渗透,并最终纳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缅甸对于这一区域的控制至今仍然是最弱的,目前为克钦独立军全面控制)。

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的土地扩张必须要有足够的动因。

或是因为人口的压力需要新的耕地;或是因为经济的利益;或是因为战略的需要。

对于缅北地区,中国倒是有足够的动机。

一方面是中国通往印度的南方通道是从此区域通过(中缅边境争议图上有标);另上方面随着明清经济的发展,中国的上层社会对于硬木及翡翠的需求越来越大,而这一区域正是这两样奢侈品的主产地。

这些资源也正是目前占据这一地区的克钦族能够长期与缅甸本部对抗的基础。

不过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使得中国已经没有时间进一步渗透及消化缅北地区了。

更为现实的想法是将边境线定在恩梅开江上,以保有已经渗透进去的高黎贡山西侧地区。

清政府为此在恩梅开江与高黎贡山分水岭之间依实际控制区,划出过四条分界线。

不过英国人的刻板是出了名的,既然认定了分水岭才是最佳的战略平衡线,就不会放弃他们的要求。

当然这一切都是要以实力为后盾的,否则把当时英中的实力倒过来,诺开山脉也是一条不错的中印分界线(英属印度)。

由于清朝政府并不愿意放弃已经在山脉西侧获得的突出部,因此最终双方并未对此段边境达成最终的协议。

只是划定了尖高山以南的边境。

不过在清政府倒台后仅一年,即1912年,英国就实际占领了这一地区。

由于随后的民国政府也未与英国对尖高山以北的边境线达成正式协议,因此从高黎贡山分水岭向西一直支恩梅开江的这块地区,就被称之为“江心坡”地区而成为争议区域。

需要说明的是麦克马洪线的正式提法是在1914年,不过在此之前英国早已确定了将边境线划在喜马拉山脉和高黎贡山的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