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王阳明经典诗句

王阳明经典诗句

王阳明经典诗句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的诗作流传至今,展现了他深邃的思想和丰富的才华。

下面是一些王阳明经典诗句的介绍和拓展。

1.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诗表达了王阳明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思考。

他认为,人生短暂,但只有坚定的信念和热情才能让人在自己有限的时间里留下一丝丝印记。

2. '万事皆空,唯有真心真意。

'这句诗强调了王阳明内心真诚与真实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真心实意地对待一切事物,才能认识到世界的本质,找到真正的意义和目标。

3. '欲求生命觉,神明自会了。

'这句诗强调了王阳明对于个体自觉觉醒的重视。

他认为,人应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寻求心灵上的觉醒和升华,这样才能与神明接触并实现自我超越。

4. '心即理,理即心,心里还有什么。

'这句诗展示了王阳明对于心理学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人的心灵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体,心即是理,理即是心,所以心灵中再也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追寻。

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这句诗表达了王阳明平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他认为,人应该超越物质的追求和个人的欲望,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不为外界的喜怒哀乐所左右。

6. '胸中无泰山,何惧平地起波澜。

'这句诗展示了王阳明坚定的意志和勇气。

他认为,只要内心充满了信念和决心,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能够在平凡的环境中展现出非凡的力量和智慧。

王阳明的诗作不仅具有艺术上的美感,更是他思想和人生观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句充满了智慧和哲理,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通过王阳明的诗句,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人性、心灵和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能够从中汲取力量和智慧,指导我们的思考和行为。

王阳明的中秋全文及注解

王阳明的中秋全文及注解

王阳明的中秋全文及注解《中秋》明王守仁去年中秋阴复晴,今年中秋阴复阴。

百年好景不多遇,况乃白发相侵寻。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译文:去年中秋节先是阴云密布,但最终天晴见月,今年中秋却始终阴云满天。

人的一生,本来中秋圆月的美景就看不到多少次,更何况一个人头上的白发越来越多。

不过我的心中自有一轮光明的圆月,千古常在,永不缺失。

山河大地都沐浴在它的光辉之下,这等快乐,不必非要在中秋才有。

【赏析】此诗是心学宗师王阳明晚年在家乡余姚龙泉山中写的。

他以中秋赏月为引子,以景叙情,以心境烘托意境,以豁达的态度笑看人生,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态度。

王阳明认为,天上的月阴晴圆缺,没有定数。

人的一生,恐怕没有几次能遇见光明的满月。

而且,月圆月缺,都是我们看到的假象,真正的月亮从未有过圆缺。

正如我们内心的良知,所有人都拥有同样的良知,只是大多数人的良知被私欲、贪欲、名利、嫉妒、妄念遮蔽了,犹如被遮住的月亮。

满月停留不长,多数时间月亮是残缺的。

人生也是如此,大部分人的生活也总是留有各种缺憾。

百姓追求“圆满”,希望生活能够十全十美。

其实,人生何曾“圆”过?天灾人祸、意外事故、功名不就、事业无成、家庭矛盾、健康欠佳、爱恨情仇、生离死别,哪一项都可能遇到。

人生就是一道道坎,不得不面对。

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生的“不圆”是绝对的,“圆”是相对的;正如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所感叹的一样“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所以,王阳明说,“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作者简介】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

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王阳明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也是赫赫有名,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阳明著名诗词欣赏

王阳明著名诗词欣赏

王阳明著名诗词欣赏
王阳明(1472年-1529年),明代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他的诗词思想深邃、意境优美,反映了他对人生、理想和修养的深刻思考。

以下是王阳明的一些著名诗词:
《明心歌》:
明明德,生知己,德合体,知所先。

明达德,知远近,温柔存,刚毅立。

汝亲德,孝何难,爱无斁,信无疆。

古圣人,反照德,世称群,一何誉。

《春日游歌》:
万紫千红开遍地,鸟声花香乱醉人。

此时万物生春意,独自无情暗受尘。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临江仙·满江红》:
满江红,江水流,百年心事两茫茫。

日复日,年复年,草堂春睡觉未醒。

心事浩茫连广宇,谁言寸草心报得秋霜知?
管他春与秋,只把凄凉留。

这些诗词展现了王阳明的思想、感慨和对自然的观察,以及他对人生境界的深刻领悟。

他的诗词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深受后人的尊敬和传颂。

420王阳明诗文欣赏

420王阳明诗文欣赏

420王阳明诗文欣赏
420 王阳明诗文欣赏
背景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军事家,真名王守仁,“阳明”是他自取的号。

王阳明的基本哲学思想是“不动心”(初心、本心、元心、童心)-“致良知”(自性、本性、天性)-“知行合一”(知中行,行中知;知即行,行即知)。

除哲学和军事成就外,王阳明的诗文和书法也很有特色。

童趣诗一首
象棋在手乐悠悠,苦被严亲一旦丢。

兵卒堕河皆不救,将军溺水一齐休。

马行千里随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

炮响一声天地震,象若心头为人揪。

背景:王阳明做事用心极专,小时候有段时间酷爱象棋,父母担心影响学业,把他的象棋丢入河里,王阳明无奈之余,随手写下这首诗。

金山寺诗两首
第一首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闲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第二首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背景:这是王阳明11岁时长辈们带他游金山寺时即兴之作,诗中蕴含着朴素的哲理。

教导门人弟子诗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部分哲思诗
江日熙熙春睡醒,江云飞尽楚山青。

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窅冥。

道在险夷随地乐,心忘鱼鸟自流形。

未须更觅羲唐事,一曲沧浪击壤听。

本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

山河大地拥清辉,赏月何必中秋节。

背景:王阳明经历很多磨难后,在贵州龙场期间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逐渐形成对后世影响很大的心学思想体系。

王阳明的心学诗十首

王阳明的心学诗十首

王阳明的心学诗十首《示诸生(其三)》原文: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解析:此诗强调了心的重要性,指出每个人内心都有指引自己的准则,万事万物的根源都在于心。

人们往往本末倒置,在外界的细枝末节上寻找答案,而忽略了内心的力量。

《泛海》原文: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解析:这首诗是王阳明在人生困境中所写,体现了他的豁达心境和坚定信念。

即使面临危险艰难,也应不放在心上,如同浮云飘过天空。

在寂静的夜晚,面对三万里海涛,依然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如同月光下的高僧乘风而行,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示诸生(其一)》原文: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解析:王阳明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像孔子一样的圣贤品质,只是被所见所闻的外物所迷惑。

现在为大家指明,这就是良知,不要再有疑虑。

此诗强调了良知的存在和重要性,鼓励人们去发现和遵循自己内心的良知。

《答人问道》原文: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解析: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修行的看法,认为修行就在日常生活中,饿了吃饭、困了睡觉,专注当下,不胡思乱想,就是最好的修行。

而世人往往忽略了这一点,总在外面寻找所谓的神仙妙法。

《咏良知四首示诸生》其二原文: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

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两字是参同。

解析:诗中询问人们为何每天忙忙碌碌、心中焦虑,是因为在烦恼中用错了功夫。

不要说圣人之门没有口诀,“良知” 二字就是修行的关键。

强调了人们要正确认识和运用良知,避免在错误的方向上努力。

《赠阳伯》原文:阳伯即伯阳,伯阳竟安在?大道即人心,万古未尝改。

长生在求仁,金丹非外待。

谬矣三十年,于今吾始悔。

解析:王阳明在诗中对追求炼丹长生的观念进行了批判,认为大道就在人心,求仁才是长生之道,而不是依靠外在的金丹。

表达了他对心学的坚持和对道家炼丹等观念的反思。

阳明先生诗文简评

阳明先生诗文简评

阳明先生诗文简评
王阳明夜坐碧霞池,作诗两首:
其一
一雨秋凉入夜新,池边孤月倍精神。

潜鱼水底传心诀,栖鸟枝头说道真。

莫谓天机非嗜欲,须知万物是吾身。

无端礼乐纷纷议,谁与青天扫旧尘。

其二
独坐秋庭月色新,乾坤何处更闲人?高歌度与清风去,幽意自随流水春。

千圣本无心外诀,六经须拂镜中尘。

却怜扰扰周公梦,未及惺惺陋巷贫。

斋主评曰:此二首七律全用仄起式,押十一真韵,颇饶理趣。

王阳明自经朱宸濠之变,益信良知真足以忘患难,出生死,所谓考三王,建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弗同者。

乃遗书守益曰:近来信得致良知三字,真圣门正法眼藏,往年尚疑未尽,今自多事以来,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浅濑,无不如意,虽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没溺之患也。

阳明曰:此理简易明白若此,乃一经沉埋数百年。

宋儒从知解上入认识神为性体,故闻见日益,障道日深耳。

阳明认为:良知二字,实千古圣贤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说尽。

斋主评曰:良知二字,是立身之本,阳明片语已破千古学人之迷惘。

今日世路纷歧,学人往往为俗世毁誉所缚,深执于一身沉浮,良知早掷九重渊底,又何从知阳明之良苦用心哉?。

王阳明 诗句解析

王阳明 诗句解析

王阳明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军事家、教育家,他也是一位诗人。

他的诗句饱含哲理,深邃而富有诗意。

以下是对他诗句的解析:
1. “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

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 解析:王阳明认为每个人都有良知,这是每个人都有的天性。

然而,人们往往因为自己的见闻和偏见而迷失了这个本性。

现在他想要引导人们认清自己的真实本性,那就是良知,不要再有任何疑惑。

2. “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


* 解析:这首诗表现了王阳明对人生和世界的深刻理解。

他认为,无论面临何种困境,都不应停滞不前,应像天空中的浮云一样飘然而过。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思考着人生的起伏,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

而他乘着天地正气,驾着锡杖,飞跃这三万里的波涛。

诗中的“明月”代表内心光明,象征着永恒和团圆。

3. “明夷卦”的象词“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 解析:这是《易经》中的一卦,象征光明被阻。

王阳明以此卦象来表达他的心境和态度。

即使面临困境和黑暗,君子(这里
代表王阳明自己)仍然要莅临大众,即使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被遮蔽,也要用这种晦暗的方式引导人们走向光明。

这反映了他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总的来说,王阳明的诗句表达了他对人性、道德、良知以及人生境遇的深刻理解。

他的诗句富有哲理性和启发性,能够引导人们深入思考人生和世界。

王阳明写的诗歌

王阳明写的诗歌

王阳明写的诗歌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

他创立了心学,并且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

1. 《月夜》
-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月夜景色的诗,诗人借月光的明暗变化表达了人生哲理,体现了良知不昧的道理。

2. 《天涯游子何曾出,画里孤帆未是归》
- 赏析:此诗表达的是游子离愁别绪,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

3. 《蔽月山房》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心境。

4. 《泛海》
- 赏析:通过海上航行的经历,诗人寓言性地表达了对人生挑战的勇气和信心。

5. 《春晴》
- 赏析:春天的明媚景色激发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6. 《无题》(其一)
- 赏析:诗人用简洁的语言抒发了自己面对困境时坚韧不屈的精神。

7. 《无题》(其二)
- 赏析:在这首诗中,诗人探讨了人生的虚无感,但最终强调了自我超越的重要性。

8. 《夜泊石湖》
- 赏析:通过描述夜晚湖泊的静谧景象,诗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9. 《登镇海楼》
- 赏析:登上高楼,诗人以广阔的视野反思历史和个人命运,体现了心学“致良知”的核心思想。

10. 《过零丁洋》
- 赏析:此诗回忆了过去的艰难岁月,展示了诗人坚韧不拔的意志,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古长空此月明(读阳明先生「月夜」观止)月夜(与诸生歌于天泉桥)
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

须臾浊物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

肯信良知原不昧,从他外物岂能撄!老夫今夜狂歌发,化作钧天满太情。

--居越诗三十四首(正德辛巳年归越后作)注:公元1521年
此诗创作于正德辛巳年,被誉为是"王学"思想的典现。

此时正值阳明公因功高遭忌,辞官回到绍兴,余姚创立书院,宣讲"心学"之时。

通读这首月夜,全诗由清碧无痕的月空铺展开来,
又通过云霭升腾,浊物飘散,狂歌诗情......通过这一系列精湛
绝伦的典型画面逐一镌刻,景物细致唯美,场面磅礴大气!
万古长空,纵不时有云霭暗生,但终究是瑕不遮玉,独有这皓月长明!当然了,与明代只会一味挑刺儿,靖难之变前时"慷慨赴死",转身"迎头倒向"的言官不同,如果把此诗的意象联系到阳明先生的经历,我们就会发现,老先生的这份豪言,其实来的并不似过往"烟云之人"那般空洞......
作为"心学"大师,阳明公在此诗中通过眼前的景物,抒发出"化作钧天满太情"的意象。

这不单单是"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的豪情,更是阳明先生一生波澜壮阔的缩影--这其实是一种"情"与"景"的辩证,正如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阳明公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途中,与徐爱讨论的"孝悌"之论一样,将这种辩证化用到更大的范畴里,其实就是王学中所重点提到的一种关系--"知行"。

从平定宁王朱宸濠之乱,拜将封侯,到"万山丛薄,龙场悟道,"创立王门学派,直至彻底改变一个朝代的历史!有此一生,嗟夫何叹!
"狂歌夜发",倾洒出的是一派赤子心性!古往今来,迁客骚人讲求心学,多是拘泥于"孔孟朱,王"的框框,而阳明先生用他的一生诠释了"立德,立功,立言"之行!堪称古往而今,绝于此人。

(一说还有"一个半":分别是诸葛孔明与曾国藩,但孔明长于军法民政,文理相对略弱一些)
月,止于雾霭,但明耀于心。

这就是王学的思想:"博其学,
学以致用!于是乎,"知行合一",便是阳明公一生的展映。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曾经说过:"智,止于行。

"要论中国历史上"重文轻武,将"知"与"行"割裂的最好的,那一定是宋朝!悉闻我国古代宋词形式妩媚,不拘一格,那么今日我也赋文一篇以赠故往"圣贤",以及那些曾经在阳明先生身上乱贴异端"小广告"的"骚人们":"世人皆推崇史臣,况乎帝王?!故贤者期子长也,苟性命于耕史;庸者期惟中,华台斋醮,以青词颂之;劣者有如狗彘,好秦侩之无耻,邈鄂王之忠义,终得靖康之耻,今可问徽,钦二帝,是得无限闲时以北狩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