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合集下载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

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一、人物简介二、谋略运用1、诸葛亮巧计抢新麦2、官渡之战三、人物评价1、诸葛亮2、曹操四、小结五、参考文献诸葛亮和曹操谋略运用的探讨摘要:《孙子兵书》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

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在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孙子兵法》智慧的研究,并且广泛应用在现代商战之中,实践证明:奇效无比。

三国时期诸葛亮和曹操就是孙子兵法的有力践行者。

让我们共同领略孙子兵法的魅力。

关键词:孙子兵法、诸葛亮、曹操、谋略运用第一章:人物简介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统一了北方、挟天子以令诸侯,戎马一生,史称魏武帝。

曹操在北方屯田,兴修水利,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用人唯才,抑制豪强,加强集权。

精兵法,著《孙子略解》等书。

善诗歌,《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诸葛亮,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青年时躬耕南阳,潜心向学,淡泊明志。

后受刘备三顾之礼,提出著名的《隆中对》,于赤壁之战中大破曹操,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蜀汉建立,拜为丞相。

外联东吴,内修政理,南征平叛,北抗强魏。

为完成统一中原,兴复汉室的大业,先后五次进攻魏国,又推演兵法,作“八阵图”,造损益连弩、木牛流马,谥曰忠武侯。

第二章:谋略运用1、诸葛亮巧计抢新麦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率10万大军四出祁山攻伐魏国,司马懿率张碑、费曜等大将迎战蜀军。

诸葛亮兵至祁山,见魏军早有防备,便留下王平、张嶷等人守卫祁山大营,自己则率领姜维、魏延等将领直奔上邽。

司马懿率大军赶到祁山,又闻有一支蜀军径往上邽而去,不由恍然大悟,急忙引军去救上邽。

诸葛亮赶到上邽,把费曜打得大败而逃。

诸葛亮乘机命令三万精兵,把陇上的新麦一割而光,运到卤城打晒去了。

司马懿心中不甘,便偷袭卤城,企图夺回新麦,擒拿诸葛亮。

诸葛亮和曹操的谋略应用

诸葛亮和曹操的谋略应用

诸葛亮和曹操的谋略应用探讨目录:一、摘要 (2)二、正文 (3)(一)诸葛亮的谋略应用和不足 (3)1.善用天气,时制 (3)2.擅长用火之术 (4)(1).火烧博望坡——取得第一次全胜 (4)(2).火烧赤壁——以少胜多 (4)3.诸葛亮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4)4.执法严明,军纪威严,赏罚有信 (6)5.诸葛亮的战略失误 (6)(1).失街亭 (6)(2).不善育才 (7)(二)曹操的谋略应用和不足 (7)1.善于用人 (7)(1).知人善任——能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7)(2).用人不疑——宽容人才能得人心 (8)2.取大舍小 (8)3.随机应变——曹操应急佯献刀 (9)4.曹操的战略失误 (9)三、论文小结 (10)四、参考文献 (10)一、摘要诸葛亮是三国时杰出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散文家和外交家。

建安十二年(207年),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当时年仅27岁的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州、益州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略思想。

刘备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

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

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

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

建兴五年(227年),上《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

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因此,可以说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

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

三国演义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权谋较量

三国演义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权谋较量

三国演义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权谋较量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极具争议和战争纷争的时代。

而曹操与诸葛亮,则是这个时代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人物。

曹操以其胆略和谋略被誉为“曹贵人”,而诸葛亮则因其智谋出色而被尊称为“卧龙”。

这两位杰出的人物之间的智勇权谋较量也成为了史书中的经典描写。

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为强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他拥有高超的统帅能力和过人的智慧。

他善于运用计谋和权谋来扩大自己的势力,并对敌方构成威胁。

曹操善于观察敌人的弱点,并迅速做出调整。

在与刘备和孙权的斗争中,曹操准确把握敌人的心理和行动,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来保持自己的优势。

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他以其卓越的智慧和极高的才能为刘备出谋划策,成为了刘备的“智囊团”。

诸葛亮精通兵法和政治战略,善于设局和谋划。

他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谋略,使得刘备的势力得以稳定发展,并最终一统了中国。

他的“空城计”、“黄盖火攻”等策略被后人广为传颂。

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智勇权谋较量可谓激烈而精彩。

两人在战争和政治斗争中频繁交锋,偶有胜负,却始终保持对彼此的巨大威胁。

曹操运用计谋推倒一座座无法攻破的城池,而诸葛亮则以智慧化解了曹操的一次次攻势。

然而,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较量并非只存在于战争中,也延伸到了政治和外交上。

曹操与诸葛亮都具备卓越的政治才能,他们能够巧妙地运用各种手段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和势力。

曹操善于利用并操控人心,通过威逼利诱和智囊团的支持,使得自己能够在乱世中一统江山。

而诸葛亮则通过制定明智的政策和谋略来维护刘备政权的稳定,为刘备争得了广大民众的拥护。

尽管曹操与诸葛亮有着出色的智谋和谋略,但他们的个性与之截然不同。

曹操精于权谋,善于运用欺骗和威胁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也让他背上了一些残暴而狡诈的名声。

而诸葛亮则是一个温和而智慧的谋士,他善于以和为贵,通过巧妙的思考和谋略来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权谋较量是中国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

他们之间的较量不仅是战争和政治上的较量,也体现了两个优秀人物的个性差异和智慧。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较量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较量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较量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的经典之作,其中曹操与诸葛亮可谓是智勇双全的代表人物。

他们之间的智勇较量让人叹为观止,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故事。

本文将分析曹操与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的智勇较量,剖析他们的策略和智谋对西汉末年乱世格局的影响。

一、曹操的智勇曹操是三国时期魏国的重要将领和政治家,他具备出众的智勇才能,以强大的军事实力和扎实的统治能力在乱世中崭露头角。

曹操以奇兵妙计著称,例如他曾用火计击败了袁绍大军,在官渡之战中获得了胜利。

此外,曹操还阅览《孙子兵法》和《尉缭子兵法》,注重战略布局和兵法智慧。

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在政治上运筹帷幄,通过布置天罗地网的局势牢牢掌控魏国政权,确保了自己的权力地位。

二、诸葛亮的智勇诸葛亮是蜀国的重要谋士和军事统帅,他以其睿智的头脑和深思熟虑的战略赢得了历史的赞誉。

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擅长预测未来,并以此指导战争决策。

他用火烧连营的计谋,在赤壁之战中击败了曹操,为刘备站稳脚跟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还利用七星灯困住曹军,以智取曹军中巢。

这些谋略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智勇,并为蜀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曹操与诸葛亮的智勇较量曹操和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中多次展开智勇较量,他们的对决成为整个故事的精彩之处。

曹操智勇出众,兵强马壮,但他忽视了细节和对手的深思熟虑。

而诸葛亮则善于分析形势、隐忍谋划,熟知敌我双方的实力,充分利用局势削弱曹操的力量。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派遣大军进攻刘备,却被诸葛亮用火攻计中计。

曹操在兵少将分的情况下,陷入诸葛亮布下的火海,最终被迫溃败。

这场战役中,曹操对于赤壁地形的认识不够透彻,加之诸葛亮灵活运用战略,成功地破坏了曹操的战斗计划。

另一个智勇较量出现在官渡之战中。

曹操以兵强马壮的军势优势,准备奇袭刘备,但诸葛亮及时派人发现曹军的意图,并迅速提醒刘备做出应对。

继而,诸葛亮巧妙地利用地理条件,命令大军在险要之地埋伏,最终成功地反击了曹操,打乱了他的计划。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传奇对决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传奇对决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传奇对决传世经典,《三国演义》中曹操与诸葛亮的对决成为了历史的一页,两位历史人物的智勇争雄,让人叹为观止。

他们之间的对抗不仅展示了他们的智谋与勇气,更是对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曹操与诸葛亮智勇争雄的对决为主线,探讨他们的才华、决策和策略,为读者呈现一个精彩的历史场景。

一、曹操的智谋与决策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杰出统治者和军事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传奇。

他在政治和军事上的智慧和决策力令人敬佩。

首先,曹操善于判断形势和把握机遇。

他决定消灭汉献帝刘协,自立为帝,并发动了巨大的征伐战争。

他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和情报,权衡利弊,决策果断。

其次,曹操擅长运筹帷幄。

他设计了一系列巧妙的计谋,如铜雀台、草船借箭、火烧赤壁等等,在与敌人的较量中始终保持着优势。

再次,曹操善于激励部下,鼓舞士气。

他注重培养自己的军队,并通过表扬、奖励、激励等手段,提高了部下的士气和战斗力。

二、诸葛亮的智慧与策略作为刘备的重要谋士和军事家,诸葛亮被誉为“卧龙”。

他的深思熟虑和富有远见的智慧,使他在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首先,诸葛亮善于研究历史和政治经济,洞察国家大势。

他提出了“势”、“和”、“权”、“谋”四个军事原则,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战略决策中,取得了不少胜利。

其次,诸葛亮善于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他在运筹帷幄之际,注重稳定和长远规划,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为刘备的政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诸葛亮善于伪装和隐忍。

他在对付曹魏势力时,用“借东风”、“伐齐”的计策,成功地隐藏了自己的目标和意图,为后续的行动做好了准备。

三、智勇争雄的对决曹操和诸葛亮的对决充满了智谋和勇气的较量。

他们在政治、军事和国家发展战略中进行了激烈的较量,相互竞争,各出奇招。

曹操在统治力和军事实力上占据了优势,他的政权稳定,并一度占据了北方的大片领土。

而诸葛亮则在智慧和谋略上胜过曹操,他能洞察国家大势,提出合适的战略,并为刘备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_高考作文素材

2021优秀高考素材:古代名人的用人之道用人之道就是以人为本想人所想、能者居之。

下面就来看看古代能人的用人之道吧。

曹操曹操的五个用人之道: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诸葛亮诸葛亮当权期间,反刘备依靠大族的政策,开始实行法治,大力打击益洲派的豪强;由于川中战乱没中原那严重,加上刘焉父子纵容大族,所以豪强势力还是十分强大,收益不错但是为后来的李严不供粮草埋下伏笔。

诸葛亮很善于发现、培养、利用人才,如蒋琬、费文伟、董允等,诸葛亮的识人方面,杨洪、何诋的例子一直为后人所乐道;诸葛亮也注意提拔敌方投降过来的人才,如姜维、王平。

诸葛亮大力起用荆洲派人才,在选拔人才和使用人才方面过分强调以“奉职循理”作为衡量优劣、取舍的标准,因而忽略了人才的多样性,尤其是开拓型人才的培养和造就。

如街亭用的马谡、四相中的蒋琬、费文伟、董允都是荆洲派。

由于诸葛亮的人才政策局限,加上刘蜀中生代人才大部分在夷陵之战中消亡,无奈后来只好“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悲惨局面。

刘邦《史记高祖本纪》载, 上(刘邦)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韩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良、陈平;在打仗方面,他比不上韩信、彭越;在治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

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刘邦的用人之道一:知人善任二:不拘一格三:不计前嫌四:坦诚相待五:用人不疑六:论功行赏唐太宗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贤明的皇帝之一,他的很多治国之道久为后世所推崇,即便放在今天仍值得我们认真借鉴学习。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对决与较量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对决与较量

曹操与诸葛亮智勇双全的对决与较量古代历史上,曹操和诸葛亮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智勇双全之人。

他们在三国时期相互对峙,彼此间展开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智慧较量和军事对决。

本文将就曹操与诸葛亮的智谋与勇略进行探讨,以展示他们之间精彩纷呈的对决与较量。

一、背景介绍曹操和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拥有众多的支持者和仇敌。

曹操为北方的统一者,他以刚毅果断的性格以及卓越的军事才能,统一了中原地区,并对南方进行了多次的进攻。

而诸葛亮则是刘备的顾问,他以聪明才智和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为刘备在蜀国建立了坚实的基业。

二、曹操的智勇曹操以其智勇双全而为三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之一。

他精通兵法策略,善于利用敌人的弱点,并在战场上勇猛无比。

他以“以逸待劳,以密布诱”的战术战胜了许多敌军,使自己的声威远播。

他曾率军在赤壁之战中成功击退了孙权与刘备联军的进攻,达到了以少胜多的奇迹。

三、诸葛亮的智勇诸葛亮作为刘备的谋士,被誉为“卧龙”。

他非常熟悉兵法,并以出色的智慧和严谨的军事布局赢得了许多战役。

他曾提出了“空城计”,在对付曹操时以虚弱迷惑对方,从而化解了曹操的攻势。

此外,他还以火攻打败了曹军,使得曹操遭受到了重大的损失。

四、对决与较量曹操与诸葛亮的对决与较量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智慧较量之一。

他们在政治、战争、外交等各个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曹操凭借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屡次击败了诸葛亮的谋略。

而诸葛亮则凭借其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计谋,使得曹操在一些战役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然而,即使是在对决与较量中,曹操和诸葛亮之间也显露出了相互的敬佩与认可。

曹操对诸葛亮的智谋甚为钦佩,曾有“子敬乃千里驹,吾不及也”之赞。

而诸葛亮则对曹操的胆识与统治能力心生敬意,认为“终身未见如曹公耳”。

五、智勇双全的传世曹操与诸葛亮的对决与较量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传世之作。

他们的智谋和勇略被后世无数的人所推崇。

曹操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雄心勃勃的统一北方的目标,成为了后世战略家学习的典范。

三国演义曹操与诸葛亮的权谋智谋博弈

三国演义曹操与诸葛亮的权谋智谋博弈

三国演义曹操与诸葛亮的权谋智谋博弈在《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中,曹操和诸葛亮这两位角色被人们称为是智勇双全的代表。

他们的权谋智谋博弈不仅仅是在三国乱世中的对抗,更是两位历史人物智慧的体现。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分析和解读曹操与诸葛亮之间的权谋智谋博弈。

首先,曹操与诸葛亮都具备了非常高的智慧和计谋。

曹操是曹魏的奠基人,他以其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成为了一代枭雄。

他巧妙地利用亲信,如贾诩和荀彧等人,在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而诸葛亮,则是刘备的重要谋士,被赞誉为“卧龙”。

他出色的智谋和卓越的才能让他在蜀汉政权中处于核心地位。

两位智者的聪明才智,使得他们在权谋智谋的博弈中时常能出奇制胜。

其次,曹操与诸葛亮都善于运用谋略。

曹操在利用人才方面手段高明,他了解各人的特长并善于安排其发挥作用。

他通过使用荀彧的政治智慧,贾诩的谋略和程昱的军事才能,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

同样地,诸葛亮也有自己的独特谋略。

他善于利用火攻、空城计等巧妙战术,引发敌人的错觉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胜利。

除此之外,曹操与诸葛亮在政治手腕上也展现出了出色的表现。

曹操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手腕,不仅巩固了自己的势力范围,还与其他各国势力进行了巧妙的博弈。

他的《挟天子以令诸候》成为了政治角逐中的重要筹码。

而诸葛亮则以其卓越的治国才能和聪明才智,使蜀汉政权在乱世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并与东吴和曹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对抗。

虽然曹操和诸葛亮在智谋博弈方面表现出色,但是他们的权谋智谋也暴露出一些缺点。

在曹操的治国过程中,他对一些不忠于自己的人采取了残酷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在民众中的声望。

而诸葛亮在北伐中未能最后统一中国,暴露出了一定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曹操与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两位重要角色,他们的权谋智谋博弈成为了整个故事的核心。

两位智者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智慧,无论是在政治手腕和谋略运用上,他们都使得对方处于不断猜忌和挑战的状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诸葛亮在用人上总的来说是不错的,但他有着几 次重大失误。首先表现在镇守荆州的人选上。关 羽“绝伦逸群”,常读《春秋》、《左传》,曾 经过关斩将,千里独行,在镇守荆州时也取得过 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的辉煌战绩。他确实有独挡 一面之能。但荆州乃用武之国,兵家必争之地, 主将不仅要文武双全,还应有战略眼光。虽然当 时赵云的地位还不足以担任此任,让关羽守荆州 是出于刘备的意图,但诸葛亮进军益州时,也不 应把张飞、赵云等重要将领全部带走。让马谡守 街亭的失误尽人皆知。对大将魏延的使用一直有 失公允。尽管失误的次数并不多,但都很关键, 这几次失误使他的隆中对策的实施遭到了极大的 挫折,北伐中原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失利。
• 而诸葛亮,除了手下的战将之外,出众的智囊 人物少之又少,而这少之又少的智囊人物往往 本身又是战将。庞统、法正、马良死后,在用 兵方略上,他师出必随,一枝独秀,没有庞大 的参谋群,尽管他提倡广开言路,但在伐魏问 题上,谁的意见也听不进去,一意孤行。“此 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即使让 人“勤攻吾之缺”,也是为了修正自己的工作 缺陷,弥补自己的过失,以更有利于北伐中原。 一旦他秋风五丈原,蜀国灭亡就指日可待了。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一方 是集体作战,一方是只手补天,单从这个角度 来看,蜀国的最终失败也是无法避免的。
曹操、诸葛亮用人方略比较
曹操
• 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军事家, 自起兵讨伐董卓以来,运筹演谋,鞭挞 宇内,破黄巾、收河南、败袁术、擒吕 布、击刘备、灭袁绍、攻乌桓、征刘表、 平汉中,为魏灭蜀,晋灭吴奠定了坚定 的基础。正如晋史官陈寿的评价:“非 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诸葛亮
•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 难之间”,自受命以来,火烧博望、东 联孙权、据有荆州、攻占益州、夺取汉 中、南抚夷越、西和诸戎,为三国鼎立 的战略局面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缺少的重 要作用,使兵微将寡的刘备也能建号立 国,偏安于一方达40多年。
• 诸葛亮也收罗了不少人才,但这些人才主 要是投靠刘备的。刘备死后,诸葛亮招收 的人才很少,倒是利用了几次降将。益州、 汉中较之中原地区很不发达,名士稀少, 文化水平本就落后,再加上连年征战,出 现了人才断流。张苞死,孔明病倒;关兴 死,孔明哭昏于地。在创业时,关羽、张 飞被杀,孔明何以不哭?哭张苞、关兴, 是在哭蜀国的人才凋零!在伐魏问题上, 他急不可耐,不作长远打算,一心想报先 帝之遗德,仅仅找了个军事接班人,以偏 安一隅去统一强盛的中原,又谈何容易! 所以,他也只能是“死而后已”了。
• 第三、赏罚严明。曹操在人才的管理上 明确指出“礼不可以治兵也”,“吾在 军中持法是也”。在出兵征讨张绣的途 中,曹操马踏入麦田,他“以发代首”。 每一次征伐,他对部下的奖赏常使部下 感恩戴德。《魏书》如此评价曹操的人 才管理:“勋劳必赏,不吝千金;无功 望施,分毫不与”。
• 诸葛亮认为,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之所 以能够打胜仗,是由于“用法明也”。 他含泪斩马谡、自行贬抑三级、削职李 严、流放廖立等都体现了这一原则。史 称诸葛亮“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 贵势免。”赏罚严明的用人方略使他们 能够在各自的军队中树立起绝对权威, 言出必行,令出如山。
• 第三、以德化之与以身示人。曹操思贤若渴, 对有用的人才极尽礼遇。袁绍手下的大将张郃、 高览来降,夏侯惇提醒他不要轻信,他说: “吾以德化之,本有多心,亦变为善矣。”厚 待关羽,“上马金,下马银”,终有华容道之 报;不得已杀陈宫的时候,他“起身泣而送”, 后“养其母,嫁其女”;跣足出迎前来投奔的 袁绍谋士许攸;厚葬审配、孔融、杨修、关羽, 定冀州时亲自祭奠袁绍,千方百计招降西凉名 将庞德。他对手下杰出人才的早逝有两次著名 的哭:一哭郭嘉,一哭典韦。由于他对人才的 恩惠礼遇,部下对他忠心耿耿,矢心不二。
• 诸葛亮出身于一个小地主家庭,用他在《出师 表》中的话说,就是“先帝不以臣卑鄙”而重 用的。他对传统的门阀制度十分反感。入川以 后,他和曹操一样为抑制豪强地主集团的发展 采取过一些积极的措施。在人才的选拔上,他 能够破除传统的取才标准,不论出身,破格使 用。蒋琬、姜维。曹操与诸葛亮的选才标准, 反映了封建地主阶级下层积极的政治要求。
• 诸葛亮人品正直,廉洁自律。他不像曹操那样“唯才是举”, 而是非常重视人品,“亲贤臣,远小人。”蒋琬胸怀宽大, 事事处以公心;担任要职的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 将军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于饥寒”;大将军姜维“乐 学不倦,清素节约”,生活作风端正专一;宰相费袆“雅性 谦素”。魏延武艺出众,诸葛亮却屡次想杀掉他,就是因为 魏延曾“弑其主”,反了长沙。他一度重用人品不端的杨仪, 只是由于后期人才匮乏的无奈,心里一直为此感到别扭。由 于诸葛亮对人品要求极为严格,所以,他不像曹操“任天下 之智力”而组建了“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三国时期数量 最大、质量最高的人才库。曹操之所以能在群雄并起的三国 时期战胜各种对手,最后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其重要的一 条原因,就是他的这些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诸葛亮招收的 人才从规模上无法与曹氏集团相比,所以历经战争之后,人 才凋零,在《后出师表》中他把这作为急不可耐进行北伐的 一个重要因素,蜀国衰落,最终被魏所灭,在人才的收罗上 主要是与曹操“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宽宏大度与诸葛亮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清流风格有关。
• 第二、广开言路。曹操和诸葛亮为达到自己预定的政 治目标,不断地检验自己的得失,鼓励部下多提意见。 在公元206年征乌桓前夕,曹操发布了《求言令》: “夫治世御众,建立辅弼,戒在面从。”“自今以后, 诸椽属、治中、别驾, 常以月旦各言其失,吾将览 焉。”在此令中,曹操要求各级官吏向他大胆提出批 评和建议,以便尽快完成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大 业。这种广开言路的作风使他在面临一些重大抉择问 题上下属给予了他十分必要的帮助。他在兖州打了败 仗,想去依附袁绍,被程昱制止了;南征张绣时,荀 攸提出反对意见;在官渡之战的关键时刻,荀攸纠正 了他决战的软弱态度,后来又纠正了他用兵方向上的 错误,等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曹操北征乌丸,从 柳城凯旋而归,重重地赏赐先前谏劝他不要冒险出击 的部下。他说“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 勿难言之”。曹操的广开言路,可谓脍炙人口。
• 第五、久远之计与死而后已。曹操为实现 雄霸天下的目标,对优秀人才千方百计地 搜罗:高官厚禄、名誉地位、征辟礼聘、 文学优游……,甚至以性命相威胁。故他 的人才众多,源源不断。死了郭嘉,仍能 统一北方。值得称道的是,他采纳参军傅 干的建议:“按甲寝兵,息军养士,……, 然后兴办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节 义,”使“先王之道不废”,注重人才的 梯队建设。所以,魏国一直是人才济济, 不像蜀国,诸葛亮一死,蜀国就快灭亡了。
• 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曹操人才群 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各自职能明确,分工合 理,发挥了强大的协作效应。曹操知人善 任,以荀彧为首的智囊团为他出谋划策, 夏侯惇、曹子孝统帅大军,许褚率领虎卫 军,让起草过讨曹檄文的陈琳负责起草文 件,授讲话不多的刘晔以“心腹之任”。 著名的逍遥津战役就是在曹操锦囊妙计的 遥控下战胜孙权的。他让勇猛的张辽、李 典出战,让稳妥的乐进守城。尽管张辽与 李典有矛盾,但仍然能并力冲杀,大败孙 权。曹操的知人善任,可见一斑。
• 诸葛亮本隆中一隐士,“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刘备三顾茅庐,他“由是感激”, 遂走出隆中与刘备一起开创大业。后刘备白帝托孤, 诸葛亮感激涕零:“愿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他 为蜀国的延续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受命以来,夙 夜忧叹”,在他忘我工作精神的感召下,赵云年过花 甲仍出征效力,姜维更是继承他的遗志,九犯中原, 屡败屡战。遭诸葛亮流放的原长水校尉廖立为诸葛亮 的死十分悲痛;被削职的李严闻孔明身亡,挂孝出城 迎接灵柩,大哭而死。诸葛亮不仅受到他的心腹将领 的尊敬,连他处分过的、甚至差点杀头的人也对他钦 佩不已,“爵之而不私,诛之而不恕。”这直接得之 于他光辉无私的人格。无论是曹操的以德化之,还是 诸葛亮的以身示人,都使部下忠心效劳。刘表、刘璋、 张鲁手下的文武官员战时投降的很多,而操、亮手下 的官员投降敌人的非常少。
在人才的管理上,曹操与 诸葛亮的相似之处
• 第一、破格提拔。 • 第二、广开言路。 • 第三、赏罚严明。
• 第一、破格提拔。在人才的选择上,曹操以政 治家特有的气魄,一反过去以门阀和名节取人 的传统标准,主张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 能有行也 。”(著名的《八月令》居然提出 要起用那些“负侮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 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连宋代保 守主义的政治家司马光也对他的“识拔人才, 不拘微贱,随能任使,皆获其用“的选才标准 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曹操与诸葛亮用人的明显 不同
• 第一、宽宏大度与清正廉洁。 • 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 • 第三、以德化之与以身示人。 • 第四、知人善任与屡次失误。 •操用人,唯才是举,不 问德行。在创业之初,他虚心纳士,对有用的人才极尽 礼遇之能事。荀彧、刘晔劝曹操早日杀掉潜在的对手刘 备,曹操说:“方今收英雄之时,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 不可。”四次谴使放脱有条件投降的关羽。尤为难得的 是,他对人才不念旧恶,不计前嫌。在官渡之战后他焚 烧“许下及军中人”暗通袁绍的书信,重用骂他是“赘 阉遗丑”、祖宗三代的陈琳,封杀了他儿子的张绣为扬 武将军,并同他结为儿女亲家,后在官渡之战中又重赏 了张绣。曹操的宽宏大度,使部下对他忠心耿耿、誓死 效劳,而且还招降了与他对立,甚至仇深似海的军阀; 在性命攸关之际终有华容道之报。这种宽宏大度,说明 了他胸怀大志,“能做中原之主”。
• 第二、从谏如流与一枝独秀。曹操雄才大略,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但他在一些重 大决策问题上,常常倾向于智囊团的明确分析。 在兖州开创根据地时期,形势不利时他想依附 袁绍,遭到了智囊团的坚决抵制。196年,在 荀彧、程昱等人的支持下,曹操说服了手下的 将领,迅速带兵到洛阳,恭迎圣驾,很快把关 中、河南的大片地区收为己有。全歼吕布也是 在智囊团不同意撤军的情况下根除了东方大敌。 其它如官渡之战、平定河北、北征乌丸、南征 荆州、关中之役、西征张鲁、樊襄之役等重大 军事行动都受到智谋人士深刻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