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观
看曹操是如何来收获人心,让他的部下,对他尽心尽力

看曹操是如何来收获人心,让他的部下,对他尽心尽力一、尊重人才人尽其用“人才莫盛于三国, 亦唯三国之主各能用人, 故得众力相扶, 以成鼎足之势。
而其用人亦各有不同者, 大概曹术相驭, 刘备以性情相契, 孙氏兄弟以意气相投, 后世尚可推见其心迹也。
”在三国时代, 成功取决于其有多少人而如何获得人才使用人才可以从一个领导者收拾人心的做法看出来。
曹操的文臣武将是在魏、蜀、吴三国中这与曹操唯才是举, 想尽一切办法招揽人才是分不开的。
“正是通过其‘揽才之眼量、爱才之情切、容才之胸襟之不疑’构筑起了其‘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 为曹操完成扫灭群雄、统一北方的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为了获得人才, 先后三次颁布了求贤令, 天下人才慕名而来, 曹操求贤令的核心都是唯才是举, 即不拘人才。
曹操在攻打宛城之时, 由于张绣的叛变导致其长子曹昂、爱将典韦战死, 但后来曹操为了实现宏伟大业人恩怨, 对张绣予以重用, 并与张绣结为儿女亲家, 此举促进了北方的统一。
同样, 曹操也重用了给张绣出主意昂和典韦战死的贾诩, 官渡之战前, 袁绍曾派人诱降张绣, 张绣也做好了投降袁绍的准备, 但贾诩认为投降袁绍降曹操, 因为“曹公众弱, 其得我必喜, 其宜从二也。
夫有霸王之志者, 固将释私怨, 以明德於四海, 其宜从三也证明贾诩的判断没有错, 曹操闻张绣、贾诩来降后非常高兴, 他对贾诩的宽容与重用也揭开了曹操霸业的序幕非常喜欢关羽, 一直想让关羽投靠自己, 关羽在被敌军冲散的情况下不得暂且投靠了曹操, 曹操厚礼相待。
后来道了刘备的下落, 便奋不顾身地离开了曹营, 程昱建议追杀关羽, 但曹操认为关羽忠诚之心日月可鉴, 随即遵守关羽放行。
郭嘉是曹操最重要的谋士之一, 他29岁投靠曹操, 38岁殁于军中, 十年间为曹操出谋划策, 使曹操的势力逐尤其是他在临死之前给曹操留的书信, 让曹操轻而易举地战胜了袁氏兄弟。
在曹操的众多谋士中, 他尤其看重对郭嘉的计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郭嘉中年便病逝, 曹操亲自祭奠, 痛哭流涕。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44,《三国史话》连载14,欢迎收看。
曹操在政治上能够牢牢掌握朝政,取得“挟天子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经济上能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社会趋于稳定,国力得以增强;在军事上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有效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大量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为他效力分不开的。
曹操大概在平定乌桓之后不久,写了一首《短歌行》, 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首诗是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
诗的开头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感叹时光过得太快。
诗的结尾表达希望接纳贤才越多越好,并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以一饭三吐哺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使天下人心归附。
曹操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
赤壁战后的第三年(210年)的春天,他下达了第一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
令中说:“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正是迫切需要寻求贤才的时候。
如果一定要从廉洁高尚的人中间选用,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称霸于世呢?现在天下难道没有姜子牙那样身穿粗布衣服、胸怀谋略,而在渭水之滨垂钓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盗嫂受金’,却很有才能而未被我们了解的人吗?你们应该帮助我发现和选拔被埋没的人才。
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推举,唯才是举,使我能够使用他们。
”曹操用举事例的办法,要求僚属们帮助他发现寻找那些出身低微或德行不够廉洁、而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214年,曹操又下了一道求贤令一一《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令中说:“有良好品德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也未必能有好品德。
不能说陈平品德好,也不能说苏秦守信用。
但陈平能协助汉高祖夺取天下,苏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国。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的用人思想

曹操具有凝聚力,因为他有亲和力;而他具 有亲和力,又与他的性格有关。曹操是个 性情中人,平时也很随和。他喜欢开玩笑, 常常正经事也用玩笑话说。这种性格,对 他的事业很有帮助。搞政治的人,太一本 正经其实不好。不是让人觉得城府太深, 不可信;便是让人觉得不通人情,不可近。 最好是办事严肃认真,平时洒脱随和,原 则问题寸步不让,鸡毛蒜皮马马虎虎,既 有领袖的威望威严,又有人情味,幽默感。
郭嘉弃绍投操
6、知人善任
洞悉人性,洞察人心 懂得驭人之道
7、以诚待人
为人随和,有亲和力
他始终把网罗人才当做比攻城略地更重要的 根本之图,唯才是举,“官方授材,各因 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
把人才问题看作政治斗争中最根本的战略 问题
文有华歆、王朗、王粲、阮瑀、陈琳等,谋 有荀彧、郭嘉、毛玠、荀攸、贾诩、许攸、程昱 等,武有徐晃、张郃、诸夏、诸曹等
吾任天下之智力, 以道御之, 无所不可
制作:王友志
1、求才若渴、唯才是举
曾发布三次求贤令
2、集众智,用众力,不搞一言堂
发《求言令》,鼓励建言献策 “平定天下明
4、用人不拘一格,亲仇不避
对张绣不计前嫌,委以重任 “非凡夫俗子所能及”
5、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 这样的人,最能得人衷心的爱戴和拥护。
曹操便正是 这样的人。 曹操是很有深沉的, 郭嘉就说他是“外易简而内机明”。曹操 的深沉,还表现在他识人之准,用心之深。 曹操是很有心计的。表面上,他可以和你 握手言欢,可以和你嘻嘻哈哈,但他无时 无刻不在观察你,而且入骨三分。
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曹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
曹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
曹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
曹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
刘邦在用人方面确实有他独到的地方,在谋略方面,他比不上张理国家上,他不及萧何。然而,刘邦能够最大限度地使用人才,知道把手下的人才放在最合适的位置,这就是刘邦的用人之道,其精妙之处,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刘邦的用人之道
一:知人善任
二:不拘一格
三:不计前嫌
四:坦诚相待
五:用人不疑
六:论功行赏
曹操的用人之道

结束语
•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人文关怀,打造团队凝 聚力和创造力。 管理者要让各个方面有一技之长 的人有效工作,打造出一支互补性强、梯队合理、 团结奋进的团队。发挥出每个人的巨大潜能,促 成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一)曹操其人
• 曹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 曹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 变。
• 父黄门校尉,曹公幼时,纵横乡里,无恶 不作。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 • • • 1、尊重人 (1)与人同心同德 2、爱惜关羽 3、
(1)与人同心同德
• 许昌铜雀台建好后,曹操大宴宾客。左 边张辽、徐晃、子禁典韦等名将穿绿袍, 右边曹仁、曹洪、夏侯家族着红袍。 其一、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其二、视下属为社稷栋梁,与之同心同 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士)”
官渡胜利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 书,皆焚之。” “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 乎!” 长安太守,襄阳太守,洛阳令等
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
二、鲜明的原则----唯才是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 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 成其众。”
• 表奏汉献帝,奏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一、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
• “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 • “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 失天下之贤人 。 ”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 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 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 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 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 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

易中天品三国:曹操的用人之道目录一、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 (2)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 (2)操的用人政策二:德才兼备唯才是举——德与才 (3)操的用人政策三: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廉与贪 (5)操的用人政策四:招降纳叛尽释前嫌——降与叛 (5)操的用人政策五:抓大放小不拘小节——大与小 (6)二、操是个好老板 (8)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9)2、推诚取信,用人不疑 (10)3、令行禁止,赏罚分明 (11)4、虚怀若谷,见贤思齐 (12)寿的《三国志》为操做传,最后有一段总结,这段总结寿表达了这么一个意思: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操善于用人。
这是《三国志》的作者寿给操一生做的一个总结,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
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用什么人,第二个问题是怎么用。
操的的用人做法可以总结十六个字:实事、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也就是说操他是实实在在地希望有很多的人才来帮助他,在此前提下,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一、操的用人政策中的五种关系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名与实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皇叔,他至少有一可以骗人的名片,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曹操的用人观-1、---百度知道"得人者兴,失人者亡,'谁想争霸天下,谁就得罗致人才.在三国的对峙与兼并过程中,对人才的争夺成为各个诸侯事业兴衰的关键问题.而曹操的长于罗致人才和爱惜人才确实非常著名.曹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人才观使得他在群雄争霸中脱颖而出....曹操起家时候将领不过夏侯,曹氏兄弟,李典,乐进几人.在扫灭群雄的过程中,他的骨干队伍不断壮大,人才济济.曹操招致人才的方法和手段很多,用人的策略也多种多样,言其大者如:第一:重用亲人.曹操陈留起事,宗族亲友,故旧多有从者.这些人构成了曹操集团最初的核心,是曹操最靠得住的心腹.因此,曹操自始至终都把他们放在重要岗位上,或任要职,或据重地.对于这些人,不管是功有大成,还是举措失宜,曹操均信任不疑.这些人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夏侯氏和诸曹氏.夏侯敦,夏侯渊都是曹操的同族兄弟.夏侯敦官至伏波将军,夏侯渊官至护军将军,封博昌亭侯,曹操让其独领西北军事,屡建奇功.曹仁,曹洪皆曹操从弟,曹仁官至车骑将军,假节,都督荆.扬.益州诸军事.曹洪,历战有功,官至都护将军.曹休,曹真都是曹操族氏,曹操对曹休"见待如子",官至中领军,负责保卫曹操工作.曹真,官至征蜀将军.第二:大胆用降,量功必赏.曹操属下屡建奇功的武将和卓有才华的文臣,有不少是其主人失败后投降曹操的.曹操对这些人尤其注意待之以诚实,授以实权,使其消除疑虑,尽力国事.例如张辽,曹操破吕布后受到张辽的辱骂,曹操不仅没杀张辽,反而"亲解其缚,解衣衣之,延之上坐".张辽受了感动,愿意归降.归曹后,成为曹操的一员上将,官至征东将军,受命拥重兵坐镇东南.从而成就了张辽小儿闻名夜不敢哭之威名.张郃,本袁绍部下,谋不为用,降曹,曹操以韩信归汉形容之,夏候渊死后,曹操遗命他为西方主帅.文聘,本刘表大将,降曹后官至讨逆将军,封延寿亭侯.庞德,本马超部将,曹操素闻庞德骁勇,拜立义将军.文官中,贾诩曾经屡次为张绣献计大败曹军,几乎使曹操丢了性命.归降后曹操不计其过大用之,可见曹操用人之胆大,胸怀之广阔!第三:拔将才于卒伍之间.曹操用人不拘一格,不管是别人推荐的还是自己发现的,只要看准就给以重用,建功即提拔.如乐进,本为曹操帐下史,后提拔到折冲将军.于禁本为鲍信部从,归曹后提拔至左将军.韩信有言:"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卒伍.曹操拔于禁,乐进于行伍之间,实乃揽韩非,商鞅之术的表现.第四:征召地方官吏和布衣优秀者.曹操罗致文官谋臣常用的办法是征,召,拜,辟.征;征聘,召:招募.拜:据礼授官.辟:对已有相当地位的人的征召.曹操身居汉相,不仅能在自己的区内征召人才,而且还可以用皇帝的名义在对立诸方征召官吏.这些被征召来的人在建立,维护,巩固曹魏政权方面大都发挥了重要作用.钟繇.王朗等就是半路出家罗致而来的人才,后来都成了公铺大臣.曹操长于罗致人才,也非常爱惜人才.淯水祭典韦,曹操"再拜,痛哭,昏绝于地"."易州祭郭嘉.曹操"哭倒于地曰:奉孝死,乃天灭吾也!'',曹操对关羽.赵云等敌将虽然得不到但也是很爱惜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和赵云长坂坡救主就是曹操爱惜人才造就的!有人说曹操也有妒忌妒人才,滥杀人才的一面.例如,曹操杀掉了孔融,杨修等人.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他们的被杀,不是因为他们的人才而被杀,而是因为政治因素被杀.具体的说,孔融被杀,是因为他是拥汉派,而杨修被杀,因为他在曹氏政权交接问题上参于过深,对曹操权力交接的总体考虑构成了威胁.相对于刘备的仁义待人,孙权的用人不疑.曹操广开贤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选贤任能的人才观更是古今一绝!2、只要去读读曹操的诗和文章,就可想见其人之胸襟抱负和雄才大略,至于其历史功绩,更非刘备、孙权之流可比。
只是曹操非汉室正统,再加上一部三国演义的推波助澜,他便永远被戴上了“奸雄”的面具,伟大如毛主席,费了许多力气,为曹操翻案,却也没能把中国人心目中的白脸曹操形象改变多少,你说曹操冤不冤?曹操青梅煮酒,橫槊赋诗,可圈可点之处太多。
出于职业的敏感性,我更关注他对人才的态度(用时髦的话说就是人才观),我觉得仅凭此一点,他就无愧于伟大。
曹操清醒的认识到,人才是决定事业成败的关键。
他在起兵之初即说:“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后来在一道求贤令中又说:“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
在与袁绍对垒时,他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跑出军营迎接,还拍着双手大笑说,“吾事济矣”(我要胜利了)。
曹操求贤若渴,他说“青青子矜,悠悠我心”,表达对人才的渴求,他又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渴望能尽揽天下人才,创建周公那样的伟业。
他三次颁布求贤令,遍访贤士,对于敌方阵营里的人才,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去挖墙角,为笼络关羽,金钱、美色、高官,手段用尽;为争取徐庶,礼遇、利诱及至欺骗,心机费尽…在他帐下,聚集了文如荀彧武如张辽等一大批文臣武将,不论是人才的数量与质量,都远远超过了吴国和蜀国。
仅此一项,胜负已决。
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什么?曹操最著名的一道求贤令:“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唯才是举,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魄!更重要的是曹操以法令的形式规定了唯才是举,使之成为一种制度性安排,与之相较,刘备的桃园结义,以私人感情笼络人心的做法明显已处下风。
不要以为曹操真的不注重人的品行,他只是要用唯才是举来打破陈腐的门第观念,用唯才是举来体现他海纳百川的胸怀。
不论你是达官贵族子弟,还是山野村夫,只要具备一技之长,只要能为我所用,就是人才,这一标准把人才的选拔范围前所未有的扩大,真正把人才选拔变成了公选,这与战国时代连鸡鸣狗盗之徒都能容纳的孟尝君何其相似,这与我们今天推行的干部公选不也是颇有几分神似吗?所以我提议,给曹操一个称号:早期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的倡导者。
合理的任用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才是曹操的最高明之处。
刘备靠感情留人,留住了奇才诸葛亮,但他把所有的责任都加之于诸葛亮,终于把诸葛亮累死了,固然长使英雄泪满襟,但终于壮志未酬。
曹操的做法则是唯才所宜,就是把人才安排到最合适的位置上去,当然这种善任是以知人为前提的。
荀彧投奔曹操,曹操与他交谈不久,就大为高兴,说:“此吾之子房也”,马上任命荀彧为行军司马。
子房是谁?就是那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助刘邦夺得天下的张良。
曹操的眼光没错,荀彧在他幕府中的确发挥了类似张良的作用。
其他如对徐晃、郭嘉的作用都是恰如其分,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所以陈寿说曹操:“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踞四州,强盛莫敌。
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陈寿说曹操“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可谓一语中的啊。
谁拥有了人才优势,谁就抢占了制高点。
如何才能最大限度的延揽人才、开发人才?还是用曹操的话来概括最精辟,就得有“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态度,就得有“唯才是举”的意识,就得有“唯才所宜”的安排。
在干部公选逐步制度化、常态化的今天,必须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第一资源,我们欣喜的看到,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思路在不断突破。
但我们也不无遗憾的看到,在选拔人才的思路上,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和狭隘。
3、曹操是一代枭雄。
尽管史书上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他戎马一生,为打造江山背上一世的骂名。
但是他依靠着自己的政治、军事、人才各方面出色的谋略,成为了三国时期出色的领袖人物之一。
曹操除了具有极高的政治智慧、军事谋略外,求贤若渴的人才观也是其一生极其灿烂的亮点。
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他一开始就实施求贤天下的战略。
在起兵创业阶段,他认为:“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
爱才。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惜才。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后来发布的《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他进一步强调:“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
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耶?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
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公元217年,曹操已63岁,行将就木,但求贤之心愈切,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明确指出对那些“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各举所知,勿有所遗”。
曹操具体实践了他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把人无完人,慎无苛求的思想,把才重一技、用其所长的思想,把只用人才、不用庸才的思想推向了顶峰,充分表现了超越他人的气魄和胆识。
用才。
曹操对于人才的任用同样有高超的艺术,经常使用考察和面谈识别方法。
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
曹操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
”这形象,曹操的人才观-《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6年第03期-吾喜杂志网曹操的人才观,李庚辰,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