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的用人之道

合集下载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

三国之曹操的用人方针:唯才是举本篇系精读中国史连载144,《三国史话》连载14,欢迎收看。

曹操在政治上能够牢牢掌握朝政,取得“挟天子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在经济上能够恢复和发展生产,使社会趋于稳定,国力得以增强;在军事上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成就的取得,是和他有效实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使大量有才能的文官武将为他效力分不开的。

曹操大概在平定乌桓之后不久,写了一首《短歌行》, 其中有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曹操这首诗是在宴会上的即兴之作。

诗的开头流露出人生无常的感伤情绪,感叹时光过得太快。

诗的结尾表达希望接纳贤才越多越好,并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以一饭三吐哺那样,虚心对待贤才,使天下人心归附。

曹操从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贤令”,选拔和任用了一些有才能的人。

赤壁战后的第三年(210年)的春天,他下达了第一道“唯才是举"的《求贤令》。

令中说:“现在天下尚未平定,正是迫切需要寻求贤才的时候。

如果一定要从廉洁高尚的人中间选用,那么齐桓公又怎么能称霸于世呢?现在天下难道没有姜子牙那样身穿粗布衣服、胸怀谋略,而在渭水之滨垂钓的人吗?又难道没有像陈平那样‘盗嫂受金’,却很有才能而未被我们了解的人吗?你们应该帮助我发现和选拔被埋没的人才。

只要有才能就可以推举,唯才是举,使我能够使用他们。

”曹操用举事例的办法,要求僚属们帮助他发现寻找那些出身低微或德行不够廉洁、而有才能的人,加以任用,明确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

214年,曹操又下了一道求贤令一一《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

令中说:“有良好品德的人,未必能有所作为,有作为的人也未必能有好品德。

不能说陈平品德好,也不能说苏秦守信用。

但陈平能协助汉高祖夺取天下,苏秦能救助弱小的燕国。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古往今来,单就“用人之道”来说,中国历史上能与曹操媲美者,仅有刘邦、成吉思汗、毛泽东等寥寥数人而已。

《三国志•武帝纪》的最后一段话说:“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大。

太祖运筹演谋,鞭达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娇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这段话,是陈寿对曹操的总体评价。

从这个评语不难看出,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大成功;而曹操能够成功,又因为他精于谋略和善于用人。

可见,用人之道,是曹操成功之道的核心内容。

曹操确实会用人。

我们甚至可以用这样八句话来概括他的用人之道:一,真心实意,以情感人;二,推心置腹,以诚待人;三,开诚布公,以理服人;四,言行一致,以信取人;五,令行禁止,以法制人;六,设身处地,以宽容人;七,扬人责己,以功归人;八,论功行赏,以奖励人。

吕布失败后,其部将张辽被曹军俘获,曹操本要亲自杀他,经关公、刘备劝阻,说明张辽是个忠诚义士,应当留用,曹立即掷剑于地,笑曰:“吾亦知文远忠义,故戏之耳。

”于是,亲手为张辽松绑,把自己的衣服脱给他穿,并以上宾礼待之。

张辽十分感动,遂降曹。

袁绍出兵讨伐曹操时,曾命陈琳草檄,陈琳才气横溢,义正词严。

曹操看到后,大为震惊,出了一身冷汗。

连头痛病也好了,他笑着说:“有文事者,必须以武略济之。

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袁氏亡后,陈琳被捕,曹操部下有建议杀陈琳的。

曹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这也是曹操因惜才而采取的宽容政策。

曹操爱才,这是大家众所周知的。

当年关羽降曹操时,曹操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的招待关羽,有啥好吃的好玩的首先想到的就是关羽。

曹操是一心想得到关羽,对关羽的关心更是无微不至。

可虽然曹操是真心实意,但是关羽却依旧想着刘备,最后还是走了。

即便这样,我们也应该能看出曹操对待人才的态度和做法。

宛城征张秀时,正值麦熟之期,曹操下令“大小将校,凡过此田,但有践踏者,并皆斩首”,于是“官军经过麦田,皆下马以手扶麦,递相传送而过,并不敢践踏。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曹操为实现统一中原的政治野心,一开始就实施其长期的人才发展战略,在起兵创业阶段,他有这样的观点:“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这里的“智”是指谋臣泛指谋略、智慧,“力”是指武将,泛指军事力量。

可见,初露头角的曹操就把人才作为自己剪灭群雄的保证,而且对人力资源的认识也非常人所能比拟的。

曹操颁布的三道《求贤令》,被众多的人奉为古代爱才的范例,常常使后世怀才不遇者自恨生不逢时,不得其主。

例如,攻克冀州后,他令人遍访冀州贤士,求贤若渴;他不仅对主动投靠自己的人高薪聘请、尊重有加,而且对敌营中的人才也喜爱备加:比如,见许褚“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见贾诩“应对如流,甚爱之”,然后想方设法争取过来为己所用。

事实上这些人都为曹魏集团建立丰功伟绩。

他爱才情深,常常产生对人才的深深惜怜,他的数哭郭嘉、典韦,令捧读者不禁潸然垂泪,感动不已。

他宴饮长江,以真挚动人的诗歌倾诉自己日夜渴望人才的心情,他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自比,抒发自己礼贤纳士的博大胸怀,希望归附自己的人才越多越好。

为了争夺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送美女十人,金帛无数,更赠赤兔宝马,封官汉寿亭侯,真可谓费尽心机。

有时真是达到了不挥手段的地步,曹操得知徐庶很有才能,为把徐庶夺到自己手下,他按程昱的计策,星夜搬取徐母到许昌,先是以礼厚待,企图让徐母写信召来徐庶;一计不成,又赚得徐母手迹,仿其字体,伪造书信,终于把徐庶骗到许昌。

正因为曹操爱才惜才,善于罗致人才,才造成“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强大阵容,为实现他“摧灭群逆,克定天下”的政治抱负打下了可靠基础。

曹操的选人方面也有精辟见解和独到眼光,可以概括为“唯才是举、不拘一格”。

他曾经多次下令,公开向天下求贤。

他针对东汉选官的积弊,以无畏的胆略,把“德行”、“名节”、“门第”等迂腐无用的选才标准一扫而光,在建安15年春天发布的《求贤令》中,他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演义之用人之道

三国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承父兄遗业的孙权,遵孙策之嘱:“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 决问周瑜”,对他们委以重任,言听计从,招贤纳士,选贤任 能。于是,名士互相引荐,短期内求得鲁肃、诸葛瑾、顾雍等 贤才,“威震江东,深得民心”,并“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 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有阚泽、严畯、 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来投,“孙权敬 礼甚厚”;又得吕蒙、陆逊、徐盛、潘璋、丁奉等良将数人, “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心终于感动了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山相助又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之心
《三国演义》与用人之道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公共管理学院2010级行 政管理
三国
“桃园结义”,不过是笼络人心的一种手段 而已。“桃园结义”如此,赵云面前掷阿斗又何 尝不是如此!就因这一掷,使单枪匹马于百万军 中救阿斗的虎将赵云万般感激知遇之恩,“泣拜 曰:‘云虽肝脑涂地,不能报也!’” 刘备 “三顾茅庐”求贤,更是有口皆碑,历来被推崇 为礼贤下士的典范。刘备求贤访能的一片至诚之 心,终于感动了“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出 山相助,又“待孔明如师,食则同桌,寝则同 榻”,在一些生活琐事上关心孔明,以笼络孔明 之心。刘备以礼贤下士的实际行动获得了诸葛亮 的衷心爱戴,诸葛亮为了报答“三顾”之恩,恪 尽职守,竭尽忠诚,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 已”。
Three Kingdoms
三国
一、 曹操的用人之道
二、孙吴的用人之道
三、刘备的用人之道
三国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四起,逐鹿中原,形成了 军阀割据的混乱局面。这场斗争的最后幸存者曹操、刘 备、孙权,相继取得了在中原、西蜀、东吴的统治地位, 揭开了三国争衡的战争序幕。曹操、刘备、孙权都是杰 出的领导人,他们知人善任,选贤用能,终于在这场反 复无常的斗争中站稳了脚跟,并且发展壮大起来,成为 雄霸一方、鼎足而立的三个国家。他们兴起和强大的过 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怎样用人的过程,要探求他们兴起 和强大的奥秘,就得从探求他们的用人之道入手。下面 就魏、蜀、吴三国的用人之道,分别谈谈自己的浅见。

曹操的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
首先要有一个很好的户籍; 其次有一定文凭; 第三听话,不折不扣执行命令,不能表现自己; 第四是不能出差错。
结束语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提倡人文关怀,打造团队凝 聚力和创造力。 管理者要让各个方面有一技之长 的人有效工作,打造出一支互补性强、梯队合理、 团结奋进的团队。发挥出每个人的巨大潜能,促 成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一)曹操其人
• 曹父曹嵩,本姓夏侯氏。
• 曹幼时,好游猎,喜歌舞,有权谋,多机 变。
• 父黄门校尉,曹公幼时,纵横乡里,无恶 不作。
(二)曹操的用人之道
• • • • 1、尊重人 (1)与人同心同德 2、爱惜关羽 3、
(1)与人同心同德
• 许昌铜雀台建好后,曹操大宴宾客。左 边张辽、徐晃、子禁典韦等名将穿绿袍, 右边曹仁、曹洪、夏侯家族着红袍。 其一、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其二、视下属为社稷栋梁,与之同心同 德。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士)”
官渡胜利后“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 书,皆焚之。” “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 乎!” 长安太守,襄阳太守,洛阳令等
杨阜称曹操“能用度外之人”。
二、鲜明的原则----唯才是举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 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 成其众。”
• 表奏汉献帝,奏请封关羽为汉寿亭侯。
一、博大的胸怀,恢宏的气度
• “白骨露于野,千 里无鸡鸣。生民百遗 一,念之断人肠。” • “山不厌高,海不 厌深,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 “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 失天下之贤人 。 ”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 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 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 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 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 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的用人之道一、博大的胸怀,恢宠的气度‚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箫琴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每读毛泽东同志的这诗,就仿佛看到了三国时代的曹操,扬鞭催战马,逐鹿在北南。

曹操的名字,对我国人民来说,那是太熟悉了。

一提起他,不少人就想起戏剧舞台上的那个白脸奸相。

其实,历史上的曹操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出身于宦官家庭,在东汉末年的朝政日蜞怀日腐败中度过了前20年,在军阀蜂起,天下大乱之际登上了政治舞台。

他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抒发了他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灾难的悲哀和由此产生的平定天下的愿望。

他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理想要延揽天下人杰的思想:山不嫌弃尘土乱石才称其为高,海不嫌弃涓涓细流才称其为深,我只有像周公那样,‚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才能把天下人统一在我的麾下。

历史上的曹操,正是从一兵一卒抓起,从一官一吏用起,用了19年的时间,将长江以北的局面扭转过来,实现了中国大半个版图的统一。

谈曹操用人,当首先谈他的气度。

曹操这个人,政治抱负宏大,在用人上,气度很是不凡。

这在他与袁绍起兵的对话中,就充分表现出来了。

初绍与公共起兵,绍问公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公曰:‚足下意以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公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任天下之智力,争天下之归心,曹操最想任想争的是刘备和孙权。

刘备是三国时蜀国的创立者,他在羽翼未丰时,曾一度与曹操合作。

那时的刘备,虽然势孤力单,但在曹操看来,这是个可与自己打天下,也可与己争天下的屈指可数的英雄人物。

‚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因此,他对刘备十分敬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总想把他纳入自己的营垒。

刘备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面上应付着曹操,实际上另有己图,他与曹操翻脸后,一次被曹兵打得大败,妻子和大将关羽都被生俘。

曹操的用人并非不忌

曹操的用人并非不忌

曹操的用人并非不忌——宽容也是一种计谋“不是英雄,不读三国,若是英雄,怎么能不懂寂寞”简单易懂的一句话对曹操,“对下属宽容,经常被认为是管理者胸襟开阔、气量宏大的表现。

但像曹操这样一个以疑心重出了名的人,他宽容人,似乎不是胸襟开阔、气量宏大,而是“机明”。

要用好那些一身毛病的人才,气量可以不大,一定要装作很大;境界可以不高,待遇一定要高。

宽容下属,不是为了赢得美誉,而是为了实用。

不宽?不行!易中天给曹操用人之道的总结是: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用人不拘一格,亲仇不避。

用亲不必说,用仇用降很值得一提。

兹以张绣为例,张于建安二年降曹,寻悔、复叛,一度把曹军打得大败,曹操本人也为流矢所中,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死于此役。

这可谓血海深仇,任谁也难咽下这口气。

但到了建安四年,袁绍不听谋士田丰、沮授等劝阻,率众十余万南向许昌、准备一举灭曹之时,为袁绍卖命的张绣却在官渡大战前夕,复弃绍而降操。

曹操居然能像没事人一样,不计前嫌,不仅允降,而且还对张绣加官进爵,封为列侯。

这种用人雅量真正难得,充分反映了曹操非凡的政治家气度。

又如建安九年,曹操在攻破绍军大本营邺城之后,“临祀绍墓,哭之流涕;慰劳绍妻,还其家人宝物,赐杂缯絮,廪食之。

”古之史家有的颇不以曹操此举为然,“尽哀于逆臣之冢,加恩于饕餮之室,为政之道,于斯踬矣。

”从儒家道德角度看,这种批评当然不无道理,但曹操是政治家,不是道学家,他旨在通过这一形式,向时人表明自己在把对手打败后,仍存一份英雄相惜的恻隐之心。

这对于那些一直在与他作对的对手而言,正好起到一种心灵感化与心理威慑作用,同时也衬托出曹操的政治家气度。

因而,此举恰恰映衬出曹操对网罗人才问题的思考苦心孤诣,非凡夫俗子所能及。

说曹操“知人善任,唯才所用。

”不如说曹操:内机明”并非“内忌”更为恰当了更多的人才,曹操还鼓励大家积极推荐人才,比如说荀彧推荐了郭嘉,郭嘉推荐了程昱。

正因为如此,魏国才人才济济啊。

曹操用人之道

曹操用人之道

人力资源话题-曹操用人之道三国用人之道曹操用人曹操的用人之道,可以总结为十六个字:实事求是、唯才是举、不拘一格、来者不拒。

在此前提下,曹操妥善地处理了五种关系。

曹操的用人政策一:名至实归更重实际第一种关系就是“名与实”。

我们知道,世界上有名人,也有能人,名人和能人它不是一个概念,有名的他不一定有能耐,有很多人有能耐他可能不一定有名声,他可能默默无闻。

那么你在招揽人才的时候就有一个选项,你是要名人呢,你还是要能人呢?曹操的政策是什么呢?名至实归,更重实际。

这个话怎么讲?曹操他很清楚地意识到,自己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有很多很多的人来帮助他。

而且相比较而言,曹操的条件是比较差的,政治资本是不如他的对手的,比如袁绍,他有一个庞大的家族作为支持,比方说孙权,他有父兄留下一片现成的基业,比方说刘备,当然也没有什么本钱,但是他自己弄出一个来,刘皇叔,他至少有一张可以骗人的名片,曹操有什么呢?一说起来,太监的孙子。

我们知道在东汉这个时代它是很重名的,因为自从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汉代便以名教治天下,我们读孔子的书知道,孔子的学生问孔子说,先生如果做了官,第一件要做的是什么事?孔子说,必也正名乎。

所以在这样一个时代名是很重要的,曹操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争取当时的豪门世族、社会贤达、社会名流这样一些人能够来支持他。

所以曹操不是不要名人,而且是很欢迎名人,但是曹操心里很清楚,这些名人不一定能够帮忙。

曹操的态度很简单,你来帮忙固然好,帮腔也不错,帮凶也可以,实在不行,帮闲也行,帮闲我也要;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能够实实在在地给我做什么事,我也不指望你们这些人真心诚意地拥护我,只要你们能够来,你们来给我装点门面,你们不公开跟我作对,就可以了。

曹操是不迷信名人的,曹操也是不重虚名的,曹操的名言就是“不得务虚名而处实祸”,就是曹操更看重的是实在的内容,他是很务实的一个人。

甚至他的婚姻都是很务实的,他的第一任夫人,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丁夫人,丁夫人和他离异以后,曹操就让他的妾卞氏做了夫人,那就是卞夫人,卞夫人出身是不好的,出身倡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的用人之道
四年制初三(9)班--郝嘉珩
曹操用人选材确是不拘一格、唯才是举。

曹魏政权除了占有天时,拥有各类优秀人才也是其较吴、蜀
强盛的原因。

最难能可贵的是曹操用人不计前嫌:
1.不杀陈琳--操方欲起行,只见刀斧手拥一人至,操视之,
乃陈琳也。

操谓之曰:“汝前为本初作檄,但罪状孤可也;何乃
辱及祖父耶?”琳答曰:“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左右劝
操杀之;操怜其才,乃赦之,命为从事。

--同样的事,要是刘备或是孙权,陈琳也许就没这么幸运了!
2.既往不咎--(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操获全胜,
将所得金宝缎匹,给赏军士。

于图书中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
诸人与绍暗通之书。

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

”操曰:
“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
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刘备就没这个大度。

另外从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对庞统的态度
上,谁优谁劣便已一目了然: --操闻凤雏先生
来,亲自出帐迎入,分宾主坐定,问曰:“周
瑜年幼,恃才欺众,不用良谋。

操久闻先生大名,今得惠顾,乞不吝教诲。

”......操大喜。

回寨,请入帐中,置酒共饮,同说兵机。

统高谈雄辩,应答如流。

操深敬服,殷勤相待。

--于是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

施礼毕。

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权曰:“公之才学,比公瑾如何?”统笑曰:“某之所学,与公瑾大不相同。

”权平生最喜周瑜,见统轻之,心中愈不乐,乃谓统曰:“公且退。

待有用公之时,却来相请。

”统长叹一声而出。

鲁肃曰:“主公何不用庞士元?”权曰:“狂士也,用之何益!”肃曰:“赤壁鏖兵之时,此人曾献连环策,成第一功。

主公想必知之。

”权曰:“此时乃曹操自欲钉船,未必此
人之功也,吾誓不用之。

”--玄德久闻统名,便教请入相见。

统见玄德,长揖不拜。

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乃问统曰:“足下远来不易?”统不拿出鲁肃、孔明书投呈,但答曰:“闻皇叔招贤纳士,特来相投。

”玄德曰:“荆楚稍定,苦无闲职。

此去东北一百三十里,有一县名耒阳县,缺一县宰,屈公任之,如后有缺,却当重用。

”统思:“玄德待我何薄!”欲以才学动之,见孔明不在,只得勉强相辞而去。

读三国,每每读到落凤坡英才早逝,不觉潸然泪下--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

时年止三十六岁。

后人有诗叹曰:“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

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

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

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即使是大大贬低曹操的三国演义,亦没有贬低曹操的识人之能。

从士兵中提拔乐进,于禁;
从投降将领中提拔张辽、徐晃、张合、庞德......
这些都是后期魏国的栋梁。

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曹操,才是三国里面最懂得用人,最大度的领导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