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技巧及解答4
四年级【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在非洲大陆,动物一旦被舌蝇叮咬,就可能因染上“昏睡病”而死亡。
科学家发现,舌蝇的视觉,一般只会被颜色一致的大块面积所吸引,舌蝇从不叮斑马,因为它对斑马一身黑白相间的斑纹,往往视而不见。
然而,斑马身上色彩对比强烈的斑纹,却使它很容易受到狮子之类的肉食性动物的攻击。
又如我们熟悉又陌生的尘埃,它污染空气,但又把我们的天空渲染得更蓝。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阳光照进室内,会有许许多多细小的尘埃在反射和散射着阳光,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尘埃还有过滤阳光的作用,它滤去太阳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的是较弱的蓝光。
于是,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存在就是合理。
天空容纳尘埃,原来是美丽的智慧,而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博大的胸襟。
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黑白________ 视而________一无________(2)照样子,写词语。
许许多多(AABB):________、________(3)尘埃的作用是什么?(4)读了这篇短文后,你懂得了什么?【答案】(1)相间;不见;是处(2)开开心心;高高兴兴(3)尘埃通过反射和散射,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尘埃还能滤去太阳红、橙、黄、绿等较强颜色的光,留下较弱的蓝光,使天空变得蔚蓝、温柔。
(4)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无是处的事物,当然也没有完美无缺的事物。
【解析】【分析】(1)考查补写成语,只要细读短文就能找到答案。
(2)从给出的词语“淅淅沥沥”来看,是AABB式结构,即第一个和第二个字是一样的,第三个字和第四个字是一样的。
(3)、(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相间、不见、是处(2)开开心心、高高兴兴(3)尘埃通过反射和散射,使阳光变得柔和、舒适。
四年级【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部编语文阅读理解技巧 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部编语文阅读理解技巧阅读训练策略及练习题(含答案)及解析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陈景润的故事(节选)陈景润叔叔是我国有名的数学家。
他非常喜欢学习,学习起来,常常忘记了吃饭睡觉。
这天早晨陈景润叔叔吃了早饭,带上两个馒头,一块咸菜,到图书馆去了。
陈景润叔叔在图书馆里,找到了一个最安静的地方,认认真真地看起书来。
只见他一会儿用铅笔在书上轻轻敲击,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抬起头,望着屋顶沉默不语;一会儿又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一会儿又低下头不声不响地看着书。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中午,他觉得肚子有点儿饿了,就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馒头来,一面啃着,一面还在看书。
“丁零零……”下班的铃声响了,管理员大声地喊:“下班了,请大家离开图书馆!”人家都走了,可是陈景润叔叔根本没听见,还是角落里静静地看书呢。
管理员以为大家都离开图书馆了,就把图书馆的大门锁上,回家去了。
时间悄悄地过去,天渐渐地黑下来。
陈景润叔叔朝窗外一看,心想:今天的天气真怪!一会儿阳光灿烂,一会儿天又阴啦。
他拉了一下电灯的开关线,又坐下来看书。
(1)仿写词语。
认认真真(AABB式):________ ________不知不觉(ABAC式):________ ________(2)用“________”画出文中的排比句,并仿写一句:________。
(3)第3自然段是主要是对陈景润的________(A.动作 B.心理)描写,可以看出陈景润________。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属于________(A.动作 B.心理)描写,说明了陈景瑞________。
(4)读短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 陈景润经常晚上在图书馆读书到天亮。
B. 陈景润是一个非常喜欢学习的人。
C. 陈景润能够成为著名的数学家是因为他非常刻苦。
(5)热爱读书是所有成功者共有的品质,你还知道哪些著名人士读书的故事?【答案】(1)安安静静;平平安安;一心一意;十全十美(2)只见他一会儿用铅笔在书上轻轻敲击,嘴里念念有词;一会儿抬起头,望着屋顶沉默不语;一会儿又在笔记本上奋笔疾书,一会儿又低下头不声不响地看着书。
最新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附答案

一、阅读理解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蚕和蜘蛛都是纺织能手,他们俩决定比一比,看看到底谁的成绩优秀。
孔雀从它那扇子般的羽毛中,选出最漂亮的一根做成奖状,准备送给优秀者。
蜘蛛抢先爬上墙角,绕着圈儿不停地织着。
不一会儿织成了一张网,一环套一环又细又密。
织完了网,蜘蛛连忙向大家介绍:“我织的网非常结实,()刮风下雨()能粘住许多飞虫。
一日三餐,我每一顿都能吃个够。
”白胖胖的蚕爬上了草山,她织得那么快,那么好。
左一下,右一下,一丝不苟,不一会儿就织成浑圆的茧子,雪白的茧子光溜溜的。
这时,蚕也向大家作了说明:“我吐出的丝( )很多,( )我一点不留,把它全送给人们,织成五光十色的彩绸。
”蜘蛛兴高采烈地爬到孔雀的跟前对孔雀说听了蚕的介绍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她(1)给短文加上恰当的题目。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3)给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加上标点。
(4)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五颜六色——________ 谨小慎微——________兴致勃勃——________ 光秃秃——________(5)想一想,为什么蜘蛛觉得这个光荣的奖状应当属于蚕。
(6)蚕和蜘蛛,你喜欢谁?为什么?【答案】(1)蚕和蜘蛛(2)即使;也;虽然;但是(3),:“,。
”(4)五光十色;一丝不苟;兴高采烈;光溜溜(5)因为蚕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6)蚕【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
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考查关联词的运用。
解答时要先理解分句前后表示的是何种关系,再根据句子的意思来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写。
①分句前后是转折关系。
故选“即使……也……”②分句之间是转折关系。
故选“虽然……但是……”;(3)分析句子中分句之间的关系,根据标点符号各自的作用,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4)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从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专题复习 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1.认真阅读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那晚上天色不大好。
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我们争着答应:“爱!”“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姐姐说:“花生的味儿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
这就是它的好处。
”父亲说:“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我们都说是,母亲也点点头。
父亲接下去说:“_______你们要像花生,它_______不好看,_______很有用。
”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父亲说:“对。
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
”我们谈到深夜才散。
花生做的食品都吃完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上。
(1)写出下列词的近义词。
分辨________ 可贵________ 体面________(2)写出下列词的反义词。
爱慕________ 便宜________ 成熟________(3)这文段主要写________。
(4)从哪里看出花生最可贵?请写出。
(5)在课文的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6)“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
”联系课文内容,写写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辨别;宝贵;表面(2)讨厌;昂贵;生涩(3)议花生(4)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也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5)所以;虽然;但是(6)做人要做真实的自己,不要做只讲体面的人,而要做有真实本领的人,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复习题(附答案)

一、阅读理解1.阅读短文,回答下面问题。
白雪塑像(嘉兴市)许行①夏夜,路灯撒下一片银光,人们在灯下下棋,聊天,打扑克……②一个女人夹着一件上衣,寻寻觅觅走来,对一个观棋的中年男子说:“走吧!元元的作业写完了。
”说着把上衣给他披在身上。
③于是,男人跟着女人回家。
④大约十五六平方米的屋子里,摆一张双人床,一张单人床。
一张占地不大的学生桌,桌上放着元元的课本和作业。
这是三口人的一个小家。
⑤父母都是工人,这个家也来之不易。
他们在此一住十几年,儿子元元上初中三年级了。
他们越来越觉得这个小屋的负荷太重,快盛不下啦!⑥一张学生桌供儿子专用,幸亏他们都不是知识分子,没有伏案书写的需要。
但爸爸不争气,患有北方常见的气管炎,一天到晚总咳嗽,他一咳嗽小屋都跟着震动,元元写作业聚精会神的思考就会被打乱。
儿子苦恼,他也苦恼,可有啥办法呢?⑦爸爸嗓子一痒就赶紧躲到厨房里去,怎奈厨房连个门也没有,怎么隔音?有时他躺在那里用被子蒙住头,一咳嗽照样满屋都响……唉!为啥落下这个毛病呢?⑧儿子很体谅爸爸:“爸爸,你咳吧,不要紧,我一样写作业。
⑨“唉,儿呵,爸爸这病影响了你……”他没有读过书,当了一辈子睁眼瞎,就分外觉得读书重要,他很怕耽误了儿子的前程。
⑩晚饭后儿子要写作业了,爸爸就该躲出去啦。
这几乎成了一种规律,一种习惯。
⑪“爸爸,你别出去了。
”元元阻拦爸爸。
⑫“不,爸爸有点事。
”⑬啥事?总在这个时候有?元元心里明镜似的。
元元心疼爸爸,可又拗不过爸爸,元元知道为自己的学习,爸爸什么都豁得出来。
元元是个懂事的孩子,一想到这就心酸,眼泪直往肚里流。
⑭北方的冬天来得早。
这天晚饭后,爸爸说到对面楼里去会棋友杀两盘。
元元临近期末,功课紧,作业多,他在这个温暖宁静的小屋里,埋在作业堆中,不知不觉夜深了,他的作业才做完。
这时他精神松弛下来,忽然隐约听到窗外的咳嗽声,他凭窗望去,外边早已纷纷扬扬下起鹅毛大雪,雪中一个穿着棉大衣,戴着大口罩的人,周身洁白,成了个雪人啦!他像一下子被电着了,受到极大的震撼,立刻泪流满面地跑了出去,大声呼唤:“爸爸呀,爸爸……”话未出口竟不住呜咽起来。
四年级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部编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

四年级下册四年级下册部编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练习题(含答案)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胸有成竹北宋画家文同画的竹子远近闻名,每天总有不少人登门求画。
文同画竹的秘诀在哪里呢?原来,文同在自己家的房前屋后种了各种各样的竹子。
无论春夏秋冬,阴晴风雨,他都不间断地去竹林观察竹子的生长变化情况,琢磨竹枝的长短粗细,叶子的形态、颜色,每当有新的感受就回到书房,铺纸研墨,把心中的印象画在纸上。
日积月累,竹子在不同季节、不同天气、不同时辰的形象都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只要凝神提笔,在画纸前一站,平日观寮到的各种形态的竹子立刻浮现在眼前。
所以每次画竹,他都显得非常从容自信,画出的竹子,无不逼真传神。
当人们夸奖他的画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只是把心中琢磨成熟的竹子画下来罢了。
”有位青年想学画竹,得知诗人晁补之对文同的画很有研究,前往求教。
晁补之写了一首诗送给他,其中有两句:“与可画竹,胸中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1)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诀窍——________ 思考——________ 显现——________(2)用自己的话概述文同画竹的秘诀。
(3)用“________”在文中画出“胸有成竹”的意思,并用“胸有成竹”写一句话。
(4)读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答案】(1)秘诀;琢磨;浮现(2)平日多注意观察竹子的形态、颜色、形象,时刻铭记心中。
(3)比喻做事之前已做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造句:当他空着手走上讲台准备演讲时,人们禁不住为他担心起来。
其实,他早已胸有成竹。
(4)略【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
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如:诀窍:关键性的好办法。
四年级【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

【部编语文】四年级下册阅读理解解题技巧讲解及练习题(含答案)一、四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节选)在蛾子的世界里,有一种蛾子名叫“帝王蛾”。
帝王蛾的幼虫时期是在一个洞口极其狭小的茧中度过的。
当它的生命要发生质的飞跃时,这天定的狭小通道对它来讲无疑成了“鬼门关”。
那娇嫩的身躯必须拼尽全力才可以破茧而出。
太多太多的幼虫在往外冲杀的时候力竭身亡,不幸成了“飞翔”这个词的悲壮祭品。
有人怀了悲悯恻隐之心,企图将那幼虫的生命通道修得宽阔一些。
他们拿来剪刀,把茧子的洞口剪大。
这样一来,茧中的幼虫不必费多大的力气,轻易就从那个牢笼里钻了出来。
但是,所有因得到了救助而见到天日的蛾子都不是真正的“帝王蛾”——它们无论如何也飞不起来,只能拖着丧失了飞翔功能的累赘的双翅在地上笨拙地爬行!原来,那“鬼门关”般的狭小茧洞恰是帮助帝王蛾幼虫两翼成长的关键所在,穿越的时候,通过用力挤压,血液才能顺利送到蛾翼的组织中去;唯有两翼充血,帝王蛾才能振翅飞翔。
人为地将茧洞剪大,蛾子的翼翅就失去充血的机会,生出来的帝王蛾便永远与飞翔绝缘。
(选自《蝴蝶的一个吻触》,作家出版社)(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大—________ 困难—________ 灵巧—________(2)破折号的作用有:①表示解释说明;②表示意思的递进;③表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④表示语音的延长;⑤表分项列举。
画横线的句子中应该是________的用法。
(3)“鬼门关”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这里把狭小的通道比喻成“鬼门关”,表示________。
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是________。
(4)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答案】(1)狭小;轻易;笨拙(2)①(3)迷信传说中的阴阳交界的关口,比喻凶险的地方;帝王蛾破茧成蛾的危险;进一步说明了帝王蛾破茧成蛾的危险,与“鬼门关”一词相互呼应(4)我们不能强行干涉自然的法则,帝王蛾必须经过痛苦的挣扎才能扬起帝王的翅膀。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精选及答案

一、阅读理解1.课外阅读轩。
开在记忆深处的花①记忆,好比一口深邃的井,我们所经历的绝大多数人和事,都被淹没了、遗忘了,而能让我们记住的,只有那些开在记忆深处的花。
②小学时,我在加拿大生活学习过两年,经历过很多新鲜事,见过很多有趣的人,但一次买鱼的经历,令我至今难忘。
③那是一个星期日,妈妈带我去一家新开张的宠物店买鱼。
水族箱里养着的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鱼让人眼花缭乱。
左挑右选,我看中了一种非常漂亮但价格不菲的鱼,一条就需要20加元。
④工作人员是一位十六七岁的大哥哥,典型的西方人的模样:一头很短的黄发,一双浅蓝色的眼睛,一个尖尖的鼻子,一张总往上翘的嘴,这张脸充满了友善。
⑤我指着那条漂亮的鱼说:“麻烦你给我捞一条。
”⑥让我意外的是,他问了一个似乎无关紧要的问题:“你养鱼的缸大吗?”⑦我疑惑地说:“不大,比较小。
”我一边比划鱼缸的大小,一边说。
“抱歉,我不能把这条鱼卖给你,你的鱼缸太小,会把鱼养死的,我帮你另外选一种吧。
”他笑着说。
⑧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按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卖东西的主要是把东西推销出去,才不会管其他的。
在国内,经常会遇到一些卖鱼人,为了牟利,专门推销那些价格昂贵却难养活的鱼。
⑨我满脸疑惑,妈妈认为,可能是这种鱼不好养,鱼缸小容易死,怕我们找上门来,他才不愿意卖给我们。
⑩于是我说:“您放心,如果养死了,我们不怨你。
”⑪“这种鱼本来能活40多年,现在它还是一个婴儿,但它对生活空间要求比较高,如果鱼缸太小,很容易死的!难道你忍心看一条本来能活40多岁的鱼,在婴儿期就死掉吗?”⑫没有唯利是图,也没有高深的理论,有的只是再普通不过的道理:对生命自然而原始的尊重。
我被他的话深深震撼了,我觉得自己无比渺小。
最后,在他的建议下,我选了很好养却最便宜的一种鱼:斗鱼。
一种几乎可以在一个茶杯里生活的漂亮的鱼,价钱仅需3加元。
⑬从此以后,我对自己所养的一切动物有了另外一份关怀:尊重每一个生命,而不仅仅是让它们吃饱喝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模板
1.文章体裁是什么?此文是一篇: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
2.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要会找六要素。
3.如何找文章的中心句?
文章的中心句就是能揭示文章中心思想的句子。
捕捉文章的中心句,首先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内容,再找出能揭示文章中心的句子。
其次,是要掌握文章中心句子的特点。
那么如何找中心句呢?一般在开篇,或结尾,一般是议论性总结性的句子。
1)从题目去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往往有的题目就是中心句。
2)从总起句去找。
文章开头的总起句,一般都揭示了全文内容,所以就是中心句。
3)从结尾上去找。
有些文章的结尾,往往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4)从反复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为了突出某种意思,并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往往反复出现同一个句子,它就是中心句。
5)从议论句上去找。
文中议论处往往透露出文章的中心,因此,议论句中的关键句就是中心句。
6)从哲理性句上去找。
有的句子很有哲理性,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7)从含义深长的句子上去找。
有的句子中意义含而不露,蕴藏着深长的意义,这个句子就是中心句。
8)从过渡句上去找。
有的文章往往用过渡句来点明中心句。
4.如何概括文章内容?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
答: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
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途径
1)借助题目。
2)要素归纳法。
3)摘录主要句子。
4)合并段意。
格式1:
1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明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
即谁做了什么。
2表现了(赞美了、揭示了、讽刺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
3抒发了作者的……的感情。
格式2:
①简略式:人物+事件
②详尽式:(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6.划分段落?
(1)按时间划分(找表示时间的短语)
(2)按地点划分(找表示地点的短语)
(3)按事情发展过程(找各个事件)
(4)总分总(掐头去尾)关键还是看文章的意思。
7.从哪几个方面为文章拟标题。
(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或者中心
8.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思想内容和结构)
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思想内容方面)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抓表层义和深层义答题。
总体来讲,要分析句子的深刻含义,要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
至少要写出它在文章里的字面意思和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或深刻道理。
表达效果上,抓住关键词、修辞方法、描写方法等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
答题模式(主要从结构上大的):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引起下文;点题。
2. 文中:承上启下(过渡);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中心;总结全文;升华感情;深化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9.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10.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使事物描写生动形象/具体可感。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之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发人深思,给人深刻印象。
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
11.重点词语相关题目
(1)具体词语的含义与作用?
方法: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
答:“××”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
(2)词语能否替换类题目:
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行。
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
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12.描写的种类?
按描写对象分:
人物描写:(1)肖像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为了“以形传神,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2)神态描写:是心理描写的外化。
(3)动作描写: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与心情。
(4)语言(对话)描写:言为心声。
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
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5)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示人物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
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场面描写:人物与人物之间在一定时间、地点且相互发生联系构成的画面。
场面描写可以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烘托人物,渲染气氛,深化主题。
环境描写:自然环境:是对日月星辰、天气、自然风光的描写。
作用:①渲染气氛;②烘托心情;③表现人物品质;④推动情节发展;⑤突出中心。
社会环境:是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的描写。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渲染××环境气氛。
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13.段意的归纳
1.记叙文: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文: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