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病人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护理常规

钩端螺旋体病护理常规
按传染科一般护理常规,床旁隔离。
急性期有肺出血早期症状者要绝对卧床,切忌搬动,恢复期也不宜过早活动,热退后休息2-3周。
严格按消毒制度处理排泄物,呕吐物,痰,及大小便。
给予易消化的饮食,充分供给水份,消化道大出血者应禁食至出血停止后24小时。
密切观察病情,按时测T,P,R,BP,如有胸闷,呼吸加快,咳嗽加剧,咯血等应立即报告医师。
青霉素药用后30分钟至4小时应注意有无赫氏反应的发生。
大出血患者可根据医嘱早期用镇静剂,并安慰病人以消除其烦躁紧张情绪。
肺大出血时头偏向一侧,注意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随时备好吸痰,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用物。
控制输液速度,以免增加心脏负担,肺大出血病人输液速度更应减慢。
尿少尿闭时,应严格准确记录尿量,限制入水量,给低蛋白饮食。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与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一、定义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与全身酸痛,重者可累及多个脏器,引起肺出血、黄疸、肾衰竭、脑膜炎,甚至死亡。
我国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猪和犬等。
人体主要通过间接接触传播。
带菌动物从尿排出钩体,污染周围环境,钩体通过皮肤和黏膜,特别是破损的皮肤侵入体内。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
但对不同型钩体仍然易感。
以青壮年、农民、渔民、屠宰工人发病为主。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
钩体穿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经淋巴管或微血管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形成钩体败血症。
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和有关脏器的病变。
恢复期可由于免疫病理反应,引起眼及中枢神经等后发损伤。
病情轻重与钩体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
各种菌型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各种临床类型可由多种菌型引起,故临床表现多样,轻重差别很大。
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重者引起内脏病变。
其中以肝、肺、肾、心脏、脑、横纹肌、肾上腺等损害较严重。
三、临床表现钩体病的潜伏期为2~20天,一般为7~13天。
病情轻重不一,整个病程分为3期。
(1)早期多数患者起病急骤,畏寒发热,热型多为稽留热,部分为弛张型,热程一般为4~7天。
头痛、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及腰背肌疼痛最为显著,腓肠肌压痛,拒按。
全身乏力,腿软,行走困难。
浅表淋巴结肿大与压痛,以腹股沟淋巴结及腋下淋巴结群较常见。
一般为黄豆至蚕豆大小,呈软性隆起,伴压痛。
部分患者伴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可能有肝脾大及出血倾向。
(2)中期为症状明显期,常见临床类型如下。
①流感伤寒型:又称感染中毒型,即单纯败血症。
除初期表现外,无明显内脏损害,病程一般5~10天,发热渐退而愈。
②肺出血型:病程3~4天后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
轻度肺出血型表现为咳嗽与痰中带血,肺部可闻及少量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双肺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阴影,经及时而适当的抗菌治疗较易痊愈;肺弥漫性出血型表现为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同时出现面色改变,由潮红转为苍白或青灰,继之在口唇、甲床、鼻尖等处出现发绀,这往往是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病情严重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严重缺氧的一个标志。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疗与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疗与护理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该病几乎遍及世界各地,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有本病散发或流行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主要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一、病原学钩体呈细长丝状,有12~18个螺旋,长约6~20pm宽约01pm,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钩体革兰染色阴性,在光学显微镜下,镀银染色易查见。
在暗视野显微镜或相差显微镜下,可看见钩体沿长轴旋转运动。
有较强的穿透力。
电镜观察到钩体结构包括圆柱形菌体、轴丝(又称鞭毛)和外膜3部分,外膜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其相应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钩体需氧,常用含兔血清培养基培养,培养的适宜温度为28~30℃,生长缓慢,约需1周以上。
用幼龄豚鼠腹腔内接种分离,可显著提高分离阳性率。
钩体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死亡,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无抵抗力,极易被稀盐酸、70%乙醇、含氯石灰、苯酚和肥皂水所灭活。
但在pH7.0~7.5的潮湿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3个月。
二、流行病学(一)传染源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在我国证实有80多种动物,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鼠感染钩体后带菌率高,带菌时间长,甚至终生带菌,由尿排出钩体污染水、土壤及食物。
鼠类所带菌群主要为黄疸出血群,其次为波摩那群、犬群和流感伤寒群。
猪是我国北方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猪带菌率高,排菌时间长和排菌量大,与人接触密切,易引起洪水型或雨水型流行。
猪带钩体主要是波摩那群,其次是犬群和黄疸出血群。
犬的带菌率也较高,由于犬的活动范围大,因而污染面广,是造成雨水型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钩端螺旋体病的护理

患者男,18岁,因发热、乏力、少尿、双小腿酸痛1 周入院。体温最高39.5℃。发病第6天出现黑便,伴 呕吐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发病前2 d有在山塘游 泳史。查体:T 37℃,P 90次/min,BP 13/10 kPa,全 身皮肤及巩膜中度黄染,可触及腹股沟淋巴结,双 侧结膜充血较明显,心肺腹无异常体征。双下肢无 水肿,双侧腓肠肌压痛明显,腱反射对称,病理征 未引出。
对青霉素过敏的钩体患者,可选用 红霉素、 庆大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
治疗
对症治疗 (1)赫氏反应:镇静剂+激素,并降温、补液、强心 (2)肺大出血型:三个半措施 镇静:氯丙嗪(冬眠灵)、地西泮(安定)等; 解毒:氢可300 ~ 500mg/日,iv;100-200mg,继
200mg静滴维持。如首次静注病情无改善,可半小时到1 小时内重复静脉推注,直至患者面色转红,全身出汗, 逐安静,肺部罗音减少,病情得到控制
黄疸出血型分度
轻度 中度
重度
消化道症状
较明显
重
出血
无 重度
重度
DBIL 〈85umol/L 85-170umol/L 〉170umol/L
凝血功能 基本正常 异常
明显异常
尿蛋白 阴性 阳性
( ++)以上
管型
可见
较多
预后 良好 可逐渐恢复 较差
死亡率:肾衰 70%;肝功能衰竭 20%; 严重出血10%
治疗
原则: 早发现 早诊断 早治疗 就近就地治疗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 后发症治疗
治疗
病原治疗:关键和根本措施 首选青霉素,首次剂量为40万,肌肉注射,
病情重者可2小时后追加40万U,每日的总量 为160万U-240万U,避免发生赫氏反应。
钩端螺旋体病护理常识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常用护理诊断/问题、措施及依据】1.体温过高与钩体败血症有关。
(1)休息与活动:各型钩体病人均应卧床休息。
不宜搬动病人,以免加重疼痛,诱发大出血。
病情重者恢复期亦不宜过早活动,直至临床症状与体征完全消失后再下床活动,注意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延长活动时间。
(2)用药护理:首剂使用抗菌药物后,必须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搏及血压变化,用药6小时内加强监护。
一旦发生赫氏反应,应积极配合医生釆取镇静、降温、给氧等抢救措施,可遵医嘱静滴或静注氢化可的松,以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
钩体病一般不用退热药,因服用退热药后,可使体温骤降,易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3)对症护理:高热时可予以冰敷和温水擦浴,如有皮肤出血倾向时,避免酒精擦浴。
其他2.潜在并发症:出血。
(1)病情观察:①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有无呼吸、心率加快,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表现。
②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及瘀斑,有无鼻出血、呕血、便血、血尿等。
如突然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心率加快、肺部出现湿啰音以及咳血丝痰提示肺出血,应及时通知医生。
③及时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査。
(2)对症护理:肺弥漫性出血为本病常见的死亡原因之一,须特别重视。
一旦发生,应注意:①病人绝对静卧,并立即给哌替陇、苯巴比妥钠等镇静药。
②给予氧气吸入。
③备好急救药物以及吸引器、气管切开包、人工呼吸囊等器械。
④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病人岀现呼吸困难、烦躁、发绡、血氧饱和度下降等呼吸道阻塞征象,应及时吸出血块,必要时配合医生施行紧急气管切开。
⑤遵医嘱使用止血药、氢化可的松等。
静脉补液时速度不宜过多、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及诱发出血。
如出血严重或有失血性休克时,及时配血,争取少量多次输新鲜血,并用低分子右旋糖酊或平衡盐液等补足血容量,纠正循环衰竭。
⑥做好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使其减轻紧张、焦虑情绪。
(3)其他部位出血的护理:【其他护理诊断/问题】1.活动无耐力与钩体感染有关。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八章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
(三)特异性检查 1. 病原体分离发病10天内取血或脑脊液,1~2周取尿,以超速离心集菌
上一页 下一页 返回
第八章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
(三)发病机制和病理 钩体由皮肤、黏膜侵入后,经淋巴管或微血管进入血循环,繁殖并释放
毒素,引起全 身中毒症状。此后广泛侵入肝、肾、脾、肺及脑等组织器 官,造成毛细血管损伤及各器 官严重的功能紊乱。由于钩体血清型及其 毒力、黏附素和个体反应性不同,各器官的损伤 程度不同,临床上常表 现为某个脏器病变突出,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类型,如肺弥漫性出血 型、 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脑膜脑炎型等。钩体侵入后最早出现非特 异性免疫反 应,发病1周左右,血中先后出现IgM、IgG抗体,使血液及 各组织中的钩体减少并消失, 临床上进入恢复期。少数患者可出现发热、 眼部和神经系统等后发症。
下一页 返回
第八章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
(二)流行病学 1. 传染源 主要是野鼠和猪。黑线姬鼠为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携带黄疸出血 群;猪携带的主要是波摩那群。患者作为传染源的可能性 小,因为钩体病患者尿中虽有钩 体排出,但排出量少且不规则。 2. 传播途径 主要为直接接触传播,鼠和猪的带菌尿液污染周围环境, 人群接触疫水 或湿土后,钩体便通过破损皮肤侵入机体。进食被鼠、猪 带菌的尿液污染的食物也可经消化道感染,其他还可通过哺乳及先天性 感染而发病。
疼痛,诱发大 出血。病情重者恢复期亦不宜过早活动,直至临床症状与 体征完全消失后再下床活动,注 意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延长活动时间。 2. 体温过高的护理 首剂使用抗菌药物后,必须严密观察病人体温、脉 搏及血压变 化,用药6h内加强监护。一旦发生赫氏反应,应积极配合 医生采取镇静、降温、给氧等抢救措施。高热时可予以冰敷和温水擦浴, 如有皮肤出血倾向时,避免酒精擦浴,钩体病一般不用退热剂,因服用 退热药后,可使体温骤降,易引起周围循环衰竭。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

Company Logo
查房目的
再一次学习钩端螺旋体病的相关知识,加强理论 的掌握。 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观察及护理要点 ,预防各种并发症
培养临床护士观察护理能力,为病人实施预见性 护理。
Company Logo
主 要 内 容
病情七知道--钩体的概述及流行病学特点---钩体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什么----钩体的治疗 相关注意事项,针对这个病人,我们的病情 观察护理重点是什么--- 钩体的常见并发症是什么,我们怎么预防护 理及健康宣教----
P1
P2 P3
出血
活动无耐力 有损伤的危险 P4 P6 气体交换受损 焦虑
P7 潜在并发症:肝衰竭、急性肾 衰竭、
呼吸竭、循环衰竭、脑水肿。
Company Logo
护理措施
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有无出血,有无出现赫 式反应给予对症治疗,吸氧 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恢复期不宜过早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时间。 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适量蛋 白的饮食,禁食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Company Logo
临床表现之分型
流感伤寒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肾衰型 脑膜炎型
Company 特征,起病比较急骤 ,胃寒,发热,头痛,全 身肌痛并有鼻塞,咽痛和 咳嗽等,没有黄疸和中枢 神经系统症状,但本病患 者同时或随机出现肝肾功 能的损害,且伴有皮肤粘 膜的出血。
Company Logo
分型
肺出血型和肺结核支气 管扩张应该注意鉴别一 下,黄疸型容易误诊为 黄疸性肝炎,肾衰型与 流行性出血热的临床表 现有相似的地方。 脑膜炎型和乙脑都在夏 秋季流行,但是乙脑通 常是没有全身酸痛,结 膜充血以及腓肠肌压痛 的
钩端螺旋体病护理课件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目录
01. 钩端螺旋体病概述 02. 护理措施 03. 预防策略
1
钩端螺旋体病概述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定义及特点
1
定义:钩端螺旋体病是 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引起 的人畜共患病
3
症状:发热、头痛、肌 肉疼痛、皮疹、黄疸、 肾功能不全等
特点:感染源广泛,传 播途径多样,临床表现 多样,易复发
加强个人卫生,勤洗
手、勤换衣
02
避免接触污水、垃圾
等污染源
01
保持环境清洁,定期
消毒
THANKS:)
临床表现
01 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 02 皮肤出现红色斑疹或出血点 03 肝脾肿大、黄疸等肝功能异常 04 肾功能异常、蛋白尿等肾脏损伤表现
2
护理措施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
基本护理
保持清洁:保持患者皮肤清洁,避 免感染
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及时报告医生
04 钩端螺旋体病的早期 症状和诊断方法
疫苗接种
01
钩端螺旋体疫苗:预防钩端螺旋体 02
接种对象:高风险人群,如户外工
病的有效手段
作者、军人等
03
接种时间:每年一次,建议在雨季 04
注意事项:接种前需进行过敏测试,
前接种
接种后需观察是否有不良反应
环境卫生
04
避免食用生食、不洁
食物,注意饮食卫生
03
2
治疗:抗生素治疗为 主,对症治疗为辅, 预防为主
4
发病原因
STEP1
STEP2
STEP3
STEP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的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病人的护理
主要内容
概
护 理
护合 理作 诊性
护 理
评
断问
措
述
估
及题
施
一、概 述
❖概 念: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 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 临床特点:急性发热、结膜充血、腓肠肌肉压痛 全身淋巴结肿大,继之中期并发出血、黄疸、肝 肾衰竭或脑膜炎。
后发症:即后发热、眼后发症、反应性脑膜炎及闭塞 性脑动脉炎等。
结膜充血
(二)身体状况
轻度肺出血型和肺弥散性出血型比较
(二)身体状况
黄疸出血型之三度表现
黄疸出血型
(三)心理-社会状况
各型预后悬殊,轻者可以自愈,重者可并发 肺弥散性出血、肾衰竭等,病死率较高。
故病人常有恐惧、焦虑、悲观等心理反应。
是否到过疫区。 接触过史(病人及疑似病人)。 接触前预防接种史。 接种过程防护措施,皮肤破损。 病人的职业状况等。
(二)身体状况
本病的潜伏期为~日。临床经过可分为个时期。 早 期: 病程~日,三个基本症状三个基本体征。 中 期: 病程~日,为型:①感染中毒型;②肺出血 型;③
黄疸出血型;④脑膜脑炎型;⑤肾衰竭型。 后 期: 经周左右热退后痊愈。
钩端螺旋体
二、护 理 评 估
1
流行病学资料
2
身体状况
3
心理-社会状况
4
辅助检查
5
治疗要点
(一)流行病学资料
❖传 染 源:野鼠和猪。
❖ 传播途径:皮肤黏膜直接接触。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病后对同型钩体有
❖
较强的免疫力,但无交叉免疫力。
❖ 流行特征:①季节性;②地区性;
❖
③流行性;④职业性。
(一)流行病学资料
健康指导
(一)一般护理
急性期应严格卧床休息,协助做好生活护理。 恢复期不宜过早活动,逐渐增加活动量和时间。 给予易消化的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适量蛋
白的饮食,禁食粗糙及刺激性食物。
(二)病情观察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黄疸、尿量、意识状态的变 化。
观察出血征象,一旦出现病重危象,应立即报告 并配合处理。
应及时就诊。
(六)健康指导
❖疾病预防指导 ❖ 开展防鼠灭鼠的运动,以控制传染源。 ❖ 从事污水作业及疫区劳动者加强个人防护,以切
断传播途径。 ❖在接触疫水期间,口服多西环素。 ❖在流行前个月预防接种钩体多价菌苗。 ❖ 对高度怀疑受钩体感染者,青霉素肌注,以预防。
(四)辅助检查
1
血常规
白细胞数和中性粒 细胞增高或正常; 血沉增快
2
尿常规
大多数病人有轻度 蛋白尿,镜检可见 红细胞、白细胞或 管型
3
特异性
l钩体的分离、培 养 l血清学实验 l酶联免疫吸附实 验
(五)治疗要点
强调“三早一就地”原则。 病原治疗首选青霉素。 给予支持、镇静、降颅压、 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
(五)心理护理
❖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及时处理,增强病人的安全 感和信任感。
❖向病人和家属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帮助其建立 康复信心,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情绪。
(六)健康指导
❖疾病知识指导 ❖ 本病为一种急性传染病,表现复杂,严重者病死
率较高,向病人及家属说明发病后积极治疗。 ❖ 出院后仍需加强营养,避免过劳;出现 后发症,
(四)肺弥散性出血的护理
❖病人绝对静卧,遵医嘱立即给予镇静剂。 ❖氧气吸入。 ❖备好抢救药物、吸引器、气管切开包、人工呼吸
器等器械。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发生窒息。 ❖遵医嘱使用止血药、氢化可的松等药物。静脉补
液时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出血严 重而出现失血性休克、呼吸或循环衰竭时,应及 时配血,争取少量多次输新鲜血,并用低分子右 旋糖酐或平衡盐液等补足血容量。
(三)用药护理
首 选 药:青霉素。 不良反应:赫氏反应。 其 预 防:应小剂量,分次给药。 其 处 理:立即使用镇静剂、激素、物理降温
(禁用退热剂)、纠酸、强心、抗休克、呼吸兴 奋剂等综合抢救措施。
(三)用药护理
❖ 赫氏反应:钩端螺旋体病部分病人接受青霉素首剂注射 后~(~),突然出现畏寒、寒战、体温骤升,持续约~, 继之出冷汗,体温骤降至正常或以下,严重者出现低血压、 休克、厥冷;或发生超高热(℃以上),伴神志不清、抽 搐、呼吸心跳停止。发生原因是因短时间内大量钩体被杀 死而释放素素引起的临床症状加重。
三、护理诊断及合作性问题
❖体温过高 与钩体毒血症有关。 ❖活动无耐力 与钩体毒血症和肌肉损害有关。 ❖有损伤的危险 与全身毛细血管感染中毒性损伤有
关。 ❖ 潜在并发症:肝衰竭、急性肾衰竭、呼吸衰竭、
循环衰竭、脑水肿。
四、护 理 措 施
1
一般护理
2
病情观察
3
用药护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