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钩体病

其他方法:免疫荧光抗体,ELISA及PCR等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
流行地区
流行季节(6-10月)
临床表现
接触疫水者
实验室检查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表现
“三症” “三征” 内脏损害表现
三症
畏寒,发热 肌肉酸痛 软弱无力
实验室检查
三征
结合膜充血 腓肠肌压痛 浅表淋巴结肿大、
疼痛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资料
(4)肾 型
(5)休克型
3.后发症治疗
一般采取对症治疗,不需抗生素治疗,重者可用激素
预后
本病预后相差悬殊,与治疗的早晚个体差异、疾
病类型有关。起病48小时内接受抗生素与相应治 疗者恢复快,很少死亡。但如迁延至中晚期,则 病死率增高。低免疫状态者易演变为重型,肺弥 漫性出血型病死率为高达10~20%。葡萄膜炎与
肾功能衰竭型少见
临床症状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管
型尿、少尿、尿闭,出现不同程度 的氮质血症、酸中毒。
严重病例可因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后期并发症
临床表现
单纯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脑膜脑炎型 肾功能衰竭型 部分病人在发热消退恢复期可再次 出现发热、眼部症状和中枢神经系 统症状,是由机体感染钩体后诱发 的变态反应引起。
突起发冷、寒战、高热,持续
0.5~2小时,继后大汗,发热骤退,重 者可发生休克,大部分病人可导致
后期并发症
病情加重。
临床表现
单纯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脑膜脑炎型 肾功能衰竭型 早 期 症 4 – 5d 侯 群
黄疸、肝大、肝损害
出血(鼻衄、皮肤粘膜、内脏)
后期并发症
肾损害(蛋白尿→肾衰)
传染病学-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端螺旋体病(1eptospirosis)简称钩体病。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简称钩体)所引起的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鼠类和猪是主要传染源,经皮肤和黏膜接触含钩体的疫水而感染。
•临床特征早期为钩端螺旋体败血症,中期为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后期为各种变态性反应后发症。
•重症患者有明显的肝、肾、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危及生命。
二、病原学•钩体呈细长丝状,革兰染色阴性,有12~18个螺旋,长约6~20μm宽约0.1μm,菌体的一端或两端弯曲成钩状。
•电镜观察到钩体结构包括圆柱形菌体、轴丝(又称鞭毛)和外膜3部分。
•外膜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其相应抗体为保护性抗体。
•需氧。
•抵抗力弱,在干燥环境下数分钟死亡,对常用的各种消毒剂均无抵抗力。
•在pH7.0~7.5的潮湿土壤和水中,可存活1~3个月。
•钩体的抗原结构复杂,全世界已发现24个血清群,200多个血清型,新菌型仍在不断发现中。
•我国已知有19群,74型。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是洪水型和雨水型的主要菌群。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是稻田型的主要菌群。
•传染源–钩体的动物宿主相当广泛,在我国证实有80多种动物,鼠类和猪是主要的储存宿主和传染源。
鼠类以黑线姬鼠、黄胸鼠、褐家鼠和黄毛鼠为最重要,是我国南方稻田型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原体是主要的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与环境中污染的水接触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
皮肤,尤其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是钩体最主要入侵途径。
•人群易感性–人对钩体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较强同型免疫力。
•流行特征–地区分布广泛,遍及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较为严重。
我国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外,其他地区均有本病散发或流行,以西南和南方各省多见。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发病最多。
但全年均可发生。
–青壮年为主,男性高于女性。
疫区儿童亦易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

二、流行病学
自然宿主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流行季节
自然宿主
由于钩端螺旋体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尤其在气候 温暖、雨量充沛的热带亚热带地区,而且其动物 宿主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均可感 染,就给该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国外已从170多 种动物分离到钩端螺旋体。我国的储存宿主也十 分广泛,已从80多种动物中分离到,包括哺乳类、 鸟类、爬虫类、两栖类及节肢动物,其中哺乳类 的啮齿目、食肉目和有袋目以及家畜是我国的主 要储存宿主。
传染源
钩端螺旋体可以在宿主肾脏中长期存活, 经常随尿排出污染水源而成为该病的传 染源。我国南方稻田型钩端螺旋体病的 主要传染源是鼠类和食虫类。鼠类感染 后,多呈健康带菌,带菌时间可长达数年, 是本病自然疫源的主体,加之感染后发病 或带菌家畜,就构成了自然界牢固的疫源 地。猪是北方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传染 源,也是南方洪水型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 重要宿主。
亚急性感染
亚急性感染以发热、厌食、呕吐、脱水和饮欲增加为主 要特征。病犬黏膜充血、淤血,并有出血斑点。干性及 自发性咳嗽和呼吸困难的同时,可出现结膜炎、鼻炎和 扁桃体炎症状。由于肾功能障碍,可出现少尿或无尿。 耐过亚急性感染病犬,肾功能障碍症状,通常于感染发病 后2~3周恢复。有的病犬由于肾功能严重破坏,亦可出 现多尿或烦渴等症状,发展为尿毒症的犬,出现呕吐、 血便、无尿、尿臭级脱水等。如侵害肝脏,15%的患犬 出现黄疸。严重病犬于5~7天死亡。
流行季节
本病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夏秋季节 为流行高峰,冬春季比较少见。雄犬发病 较多,幼犬容易发病,症状也较严重。饲养 , , 管理好坏与本病发生有密切关系,如饲养 密度过大、饥饿或其他疾病使机体衰弱 时,均可使原为隐性感染的动物表现出临 床症状,甚至死亡。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防控

2020年第09期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和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该病的临诊症状形式多样,猪钩端螺旋体病一般呈隐性感染,也时有暴发。
急性病例以发热、血红蛋白尿、贫血、水肿、流产、黄疸、出血性素质、皮肤和黏膜坏死为特征。
猪的带菌率和发病率较高。
1流行特点猪钩端螺旋体生存环境的适宜温度为25℃,潮湿的环境,中性土壤中容易存活。
此病没有季节性特征,一般生猪发病在夏秋季节,传播能力强,具有地方性流行病的特征。
病猪恢复期排出的粪便含有大量的病原体,会污染周边的环境健康的生猪接触到被病原体污染的水源、土壤、饲料等,钩端螺旋体会经过生猪受伤皮肤、眼睛、鼻子、嘴进入到猪体组织中。
钩端螺旋体的自然宿主是啮齿类动物,猪是犬钩端螺旋体的携带者。
有报道,小白鼠和大白鼠终身携带钩端螺旋体。
钩端螺旋体是人畜共患病,在特殊的条件下,会传染给人类。
该病的症状不是很明显,临床检测发现,血清型不同症状也会不同。
生猪感染普曼钩端螺旋体的较多,该病呈急性型,短时间内很难查看到病猪的症状。
病猪表现体温升高,不喜饮食,少数会出现腹泻。
妊娠母猪感染后会引起流产甚至死胎。
仔猪感染后主要表现黄疸、贫血或出现血尿。
如果感染为慢性型,病猪没有明显的症状,6个月内可自行痊愈。
如果是出血性黄疸钩端螺旋体病,病症会很明显,病猪主要表现黄疸,前期体温升高、不喜饮食,2d 后,黄疸加重,体力衰竭,直至死亡。
2诊断根据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理检查,很难进行疾病的诊断,需检查病猪的血、尿、脏器以及病猪饮用的水源,具体诊断方式如下:将检测材料放置在事先准备好的载玻片上,制作成检测标本,在显微镜下观察。
在病猪发病初期,采集血液,发病后期采集尿液,使用肝、肾乳剂培养病猪发病整个过程的钩端螺旋体。
在小白鼠的腹部皮内接种由病猪的血液、尿、脏器制成的病料。
接种病料后6d 左右,小白鼠体温增长到41℃左右,失去食欲、不喜运动、体重降低、出现黄疸。
发病几天后,体温恢复正常,会很快死亡。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吐、 颈强直等 脑膜 刺激 征 ; 出现不 同程度 的意识 障 或 碍、 抽搐 、 中抠性 呼吸衰 竭等表现 。
13 实验室 资料 .
13 1 血象 ..
或正 常。
自细胞 总 数 和 中性 粒 细胞 轻 度增 高 约 7 %的病 人尿 中有 轻 度 蛋 白、 0 可有 相应 的肝功 能、 肾功能 改 脑 膜 脑炎 型病 例 可表 现 为 压
皮肤及黏膜 广 泛 出血 。耀 度 黄疽 一 般预 后 较 差, 但 黄 疽深浅 与病情 严重 程度并无 绝对关 系 。肝功能 衰 竭 时常伴有 全身 广泛 出血及 肾功 能 衰竭 , 肝 功 能 但 衰 竭并不是 该 型病 倒死 亡的 主要原 因。黄 疽出 血型 钩体 病 以肾脏损 害最 为普遍 , 献 报道 约 9 %有 轻 文 0 重不 等 的 肾损 害 。 肾功 衰 竭 为本 型死 亡 的 主 要 原 因。黄疸 出血型 死亡病 例中, 急性 肾功能衰 竭 、 功 肝
能 衰 竭 及 严 重 出 血 分 别 占 6 .8 1 .8 及 8 5 %、 4 2 %
1 1 7. 4% 。
132 尿常 规 ..
自细胞 、 红细 胞或管 型发 现。 13 3 血生 化检查 .. 变。 134 脑脊 液检查 ..
力增 高, 白质增加 , 细胞一 般 小于 0 5x1 L 蛋 自 . 0/ -
一般 在 发病 后短 期 出现 。表
1 22 黄 疸 出血 型( .. 又名 We 病 ) 本 型 主要表 现 l l
现 为非化脓性 脑膜 炎或 脑炎的症 状 , 如剧烈头痛 、 呕
为在感染 中毒症 状 的基 础 上 出 现黄 疸 与 肝损 害 、 出 血、 肾损害 。 轻型病 例 仅 有黄 疸 , 在短 期 内恢 复 , 能 重 型病例常 因 肾功 能衰 竭 、 功 能 度苍 白或青灰 , 唇绀 、 心慌 、 烦 躁迅速加重 , 呼吸 、 率 显 著增 快 , 一 心音 减 弱 或 心 第 奔马律, 双肺 布 满湿 罗音 , 多数 有 不 同程 度 的 咯血 , 偶有完全 不咯血 者, 垂 危期 : 度 烦躁 不 安, 志 @ 极 神 模糊 转入 昏迷 , 呼吸 不 规 则或 明 显缓 慢 , 度 发绀 , 极 继 而 口鼻 大量涌血 , 率减慢 , 后 呼吸、 心 最 心跳停 止 。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与护理

钩端螺旋体病一、定义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动物源性传染病。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急性发热与全身酸痛,重者可累及多个脏器,引起肺出血、黄疸、肾衰竭、脑膜炎,甚至死亡。
我国钩体病的主要传染源为黑线姬鼠、猪和犬等。
人体主要通过间接接触传播。
带菌动物从尿排出钩体,污染周围环境,钩体通过皮肤和黏膜,特别是破损的皮肤侵入体内。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较强的同型免疫力。
但对不同型钩体仍然易感。
以青壮年、农民、渔民、屠宰工人发病为主。
主要流行于夏秋季(6~10月)。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病原体为钩端螺旋体。
钩体穿过破损的皮肤黏膜进入人体,经淋巴管或微血管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繁殖,形成钩体败血症。
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和有关脏器的病变。
恢复期可由于免疫病理反应,引起眼及中枢神经等后发损伤。
病情轻重与钩体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有关。
各种菌型可引起多种临床表现,各种临床类型可由多种菌型引起,故临床表现多样,轻重差别很大。
钩体病的基本病变是全身毛细血管中毒性损伤,重者引起内脏病变。
其中以肝、肺、肾、心脏、脑、横纹肌、肾上腺等损害较严重。
三、临床表现钩体病的潜伏期为2~20天,一般为7~13天。
病情轻重不一,整个病程分为3期。
(1)早期多数患者起病急骤,畏寒发热,热型多为稽留热,部分为弛张型,热程一般为4~7天。
头痛、全身肌痛,尤以腓肠肌及腰背肌疼痛最为显著,腓肠肌压痛,拒按。
全身乏力,腿软,行走困难。
浅表淋巴结肿大与压痛,以腹股沟淋巴结及腋下淋巴结群较常见。
一般为黄豆至蚕豆大小,呈软性隆起,伴压痛。
部分患者伴呼吸道、消化道症状,可能有肝脾大及出血倾向。
(2)中期为症状明显期,常见临床类型如下。
①流感伤寒型:又称感染中毒型,即单纯败血症。
除初期表现外,无明显内脏损害,病程一般5~10天,发热渐退而愈。
②肺出血型:病程3~4天后病情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
轻度肺出血型表现为咳嗽与痰中带血,肺部可闻及少量湿啰音,X线胸片可见双肺散在点状或小片状阴影,经及时而适当的抗菌治疗较易痊愈;肺弥漫性出血型表现为发热及其他中毒症状进行性加重,同时出现面色改变,由潮红转为苍白或青灰,继之在口唇、甲床、鼻尖等处出现发绀,这往往是钩体病肺弥漫性出血病情严重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严重缺氧的一个标志。
综合防治钩端螺旋体病

综合防治输端螺旋体病
进行消 毒 ,清除 污水 、 淤 泥、 积粪 , 杀舍 内 、 捕 饲料
库 内的老鼠。 时进行钩 及
状基 本相 同。急性型 为体温突然 升高 , 欲废绝 , 食 呼 吸和心 跳加速 , 膜发黄 , 色呈红 褐色 , 大量 白 粘 尿 有
蛋 白 、 红蛋 白和 胆色素 , 常见皮 肤干 裂 、 血 并 坏死 和
平 时 防治 钩 端 螺 旋 体 病 的 主要 措施 要 从 三 个 方 面人 手 ,即消 除 带 菌 和排 菌 的各 种 动 物 ;
的主体 , 带菌 动物 是重要 的传 染源 。钩端 螺 旋体 侵
入 动 物机 体 后进 人 血液 引起 时 间长 短不 一 的菌 血
症, 动物 出现 轻重 不一 的临床 反应 。病原 体 主要 由
兽 医 卫 生
钩 端螺旋 体病 亦称 细螺 旋体 病 , 一 种重 要 的 是 旋体 的血 清群 和血 清 型 又 十分 复 杂 。单 靠 临 床
症 状 和病 理 解 剖难 以确 诊 ,所 以在 经流 行 病 学
人畜共患的 自 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发生于任何年
龄 的 家畜 , 以幼 畜 发 病率 较 高 , 家畜 主要 发 生 但 在 于猪 、 、 , 、 次之 。临床 表 现 主要 以体温 升 牛 犬 马 羊
有丰富维生素的饲料 ,提高动物的特异性和非特异
性抵抗力 。
食欲下降 、 粘膜发生黄染 , 全身水肿 , 血尿 , 死亡率 低, 2 经 周后可逐渐恢复。有些畜群暴发本病 的唯
一
对本病的早期诊断 、 早期治疗 , 也是防治本病
的有效 措施 。土霉素 、 霉素 、 链 四环素对钩端 螺旋体 的疗效 最佳 , 能消 除肾脏 中菌体 。链霉 素一般 1 5~ 2mg g2次 ,,肌 肉注射 ,连用 3 d 5 / , k d ~5 ;土 霉 素
传染病学:钩 端 螺 旋 体 病

赫氏反应
表现:
(Jarisch-Herxheimer)
青霉素首剂注射后2-4h出现突发畏寒、寒战、 发热、出汗、严重者出现低血压休克、厥冷。
机理:螺旋体大量裂解释放内毒素。
预防:小剂量与分次给药:
首剂5U万,4h后5U万,4h后20-40U万,Q6-8h。
处理:
降温、镇静、糖皮质激素、抗休克、呼吸兴奋剂。
寒热“三痛”爬不起, 拒绝检查腓肠肌, 眼红出血淋巴肿, 流行多在夏秋季。
治疗要点
原则:“三早一就” 一般治疗 病原治疗 对症治疗
病原治疗
1青霉素:首选 首剂:40U万肌注,重者:2h后追加40U 万 Q6-8h,160-240U万/日,至退热后3天。 注意赫氏反应
2其他抗生素: 庆大霉素: 8U万,Q8h,肌注。 四环素: 0.5g,每日4次,连用5-7天。
肺出血先兆
胸闷气促心不安, 面色苍白唇发绀, 脉搏呼吸渐消失, 湿性罗音满肺间。
钩体病肺出血型
钩 体
病
:
双
肺
广
泛
性
大
片
阴
影
黄疸出血型
初期与单纯型同,4-8天后: ①肝损害:消化道症状、黄疸、肝功能异常。
②出血倾向:
③肾损害:蛋白尿、管型尿、氮质血症及尿毒症。
钩体巩膜黄染
钩体病肝细胞损害性黄疸
2 特异性检查: ⑴钩体分离:血、尿液培养,20-70%(+),一周 ⑵血清学检查:
①显凝试验:第7-8天出现阳性,恢复期 >4倍。
②ELISA法: ⑶肺部X线:肺出血型见双肺呈毛玻璃状或点状、片 状融合性阴影。
诊断要点
流行病学资料 临床症状 实验室检查 确诊:特异性抗体(+),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表现
✓ 垂危期:1一3小时内迅速加剧
神志不清、恍惚或昏迷 呼吸不规则、高度发绀 大量咯血、继之从口鼻涌出不凝泡沫状血液 迅即窒息死亡
临床表现
黄疸出血型:(又称外耳病)病程4一8天后出现
黄疸与肝损:消化系统症状;肝脾肿大;肝功能异
常;重者黄疸达正常值10倍以上,出现肝性昏迷
出血:腔道出血(鼻、消化道)皮肤黏膜瘀点、瘀斑;
炎等。多见于波摩那群钩体感染 反应性脑膜炎:发热同时出现 闭塞性脑动脉炎:病后半月至5个月,表现为偏瘫、失
语、多次反复短暂性肢体瘫痪
单选题
• 感染钩体后,发病与否及病情的轻重主要由什么 决定()
各型均有不同程度肾损害 黄疸出血型最严重 单纯肾衰竭少见
临床表现
➢后期:恢复期或后发症期
起病7 ~ 10天后,多数痊愈 少数在热退后几日——半年再次出现症状和体征(迟
发变态反应),称钩体后发症
临床表现
钩体后发症
后发热:退热后1一5天再次发热 眼后发症:退热后1周至1月,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
➢ 后期:恢复期
4天
临床表现
➢早期:钩体败血症期,起病3天内,主要表现
全身中毒症状 三症:热:急起发热,伴畏寒或寒战
痛:全身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疼痛
软:乏力显著,全身酸软,尤以腿软明显 三征:出血:眼结膜充血、结膜下出血
压痛:腓肠肌压痛
肿大:浅表淋巴结肿大
临床表现
➢中期:器官损伤期(病后3 ~ 10日),症状明显阶段,
重者消化道大出血和肺弥漫性出血休克死亡
肾损:尿常规异常;重者出现肾衰竭,占死亡病例的
60一70%
临床表现
脑膜脑炎型:
头痛、烦躁、颈抵抗、病理反射阳性等脑膜炎表现 神志变化、抽搐、瘫痪等脑炎表现 重者脑水肿、脑疝及呼吸衰竭 脑脊液异常、白细胞500个以下,可分离到钩体
临床表现
肾衰竭型:
临床表现
肺弥漫性出血型(肺大出血型)
突然恶化,来势猛,发展快。持续数小时至24小时 ✓ 先兆期: 面潮红→苍白
气促 、心慌、烦躁,血痰或咯血 呼吸加快、心动过速 肺部湿啰音 胸片:散在点片状阴影或小片融合
临床表现
✓ 出血期:极度烦躁、气促发绀,窒息和恐惧感
心率、呼吸显著加快 第1心音减弱或呈奔马律 双肺满布湿罗音,不同程度咯血 胸片:双肺广泛点片状阴影或大片融合
➢ 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 ➢ 中期:各脏器损害和功能障碍 ➢ 后期:各种变态反应后发症 ➢ 重症:肝、肾、中枢神径系统损害和肺弥漫性出血
病原学
• 致病性钩体:能在人、动物体内寄生,菌体细长,有
12~18个螺旋,两端弯曲成钩状, G¯
• 基本结构: 菌体 :互相缠绕
菌丝 :又称鞭毛
透明外膜 :具有抗原性和免疫原性
国内 19个群
200个血清型
74个血清型
• 主要菌群
➢ 波摩那群:分布最广,为洪水型和雨水型主要菌群
➢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为稻田型主要菌群
➢ 其他菌群:犬群、流感伤寒群、澳洲群、秋季群、七
日群和爪畦群
流行病学
• 传染源:鼠类、猪、(犬、牛、羊、猫)
➢ 鼠 南方稻田型 黄疸出血群
➢ 猪 北方洪水型、雨水型
发病机制与病理
• 基本病理基础:全身毛细血管感染中毒性损伤 • 病理解剖特点:机体器官功能障碍严重而组织
形态变化轻微 • 重者:可引起内脏与组织弥漫性点状或片状出血
临床表现
• 潜伏期
7~14(2~28)天
• 典型临床分期:3期、整个过程约2W
➢ 早期:败血症期 3天±
➢ 中期:器官损伤期 6天±
表现因临床类型而异: 流感伤寒型 肺出血型 黄疸出血型 肾衰竭型 脑膜脑炎型
临床表现
流感伤寒型:最常见 “三症三征”的继续 无明显器官损伤 病程5一10天
临床症状
肺出血型:病程3一4天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肺出血
肺出血轻型:
✓ 痰中带血或咯血 ✓ 肺部无明显体征 ✓ 胸片:肺纹理增多、点状或小片状阴影
流行病学
• 流行特征
➢ 季节:夏秋季(6~10月),8~9月高峰 ➢ 年龄:青壮年,农村儿童,20~40岁40% ➢ 性别:男>女 ➢ 职业:农民、渔民、屠宰工人、野外工作及矿工为主 ➢ 地区分布:全球:分布广,以热、亚热带最多
我国: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外,其 他地区均有散发或流行
流行病学
➢ 流行形式 :钩体病主要流行类型及其特点
发病机制与病理
• 决定因素:取决于感染菌型和人体免疫状态
• 临床表现复杂、病情轻重不一 • 因某一器官病变突出,而出现不同临床类型
发病机制与病理
• 发病机制
• 钩体
皮肤、粘膜
淋巴管、小血管
血流繁殖、产生多种毒素 (早期)
肺、肝、肾、脑膜、肌肉损伤;重者:肺出血、
黄疸、肾衰竭、脑膜脑炎等(中期)
变态反应:发热、眼、神经系统后发症(后期)
主要传染源 主要菌群 传播因素 感染地区 发病情况 国内地区 临床类型
稻田型
雨水型
鼠类
猪与犬
黄疸出血群
波摩那群
鼠尿污染
暴雨积水
稻田、水塘
地势低洼村落
较集中
分散
南方水稻耕作区 北方和南方
流感伤寒型
流感伤寒型
黄疸出血型
肺出血型
洪水型
猪 波摩那群 洪水淹没 洪水泛滥区 较集中 北方和南方 流感伤寒型 少数脑膜炎型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目的与要求
• 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表现及抗菌治疗原则 • 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后发症、诊断依据、预防
措施 • 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
机简称钩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所引起的
急性动物源性传染病
• 临床特征:
• 生化特性: 抵抗力弱,对干燥、酸碱、各种消毒剂敏感
•
潮湿的土壤或水中
•
病原学
• 培养:需氧菌,28°C ,生长、繁殖慢;常用含兔血
清培养基 培养,用幼龄豚鼠腹腔内接种分离阳性率显 著 提高
• 毒力:钩体的细胞壁含有内毒素样物质,有强的致病
作用。毒力和致病性因钩体的型别不同而异
病原学
• 抗原结构:国际 24个群
波摩那群
➢ 犬 雨水型
犬群
流行病学
• 传播途径
➢ 接触传播:接触带有钩体的污水
接触病畜或带菌牲畜的排泄物、血液和脏器 经鼠、犬咬伤;护理病人;实验室工作
➢ 食物传播:吃了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腔和食道
粘膜感染
流行病学
• 人群易感性
➢ 普遍易感,尤其青年农民及新迁入疫区者 ➢ 病后获同型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