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猪钩端螺旋体病诊断及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诊断及防治措施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属微生物引起各种家畜、野生动物和人的一种传染病。
其特点是感染率高,发病率低,多为阴性传染,少数病例呈急性经过,表现短期发热、贫血、黄染、血红蛋白尿、皮肤和粘膜的出血与坏死,妊娠动物流产。
我地猪发生此病较常见,老百姓习惯称之为“黄膘病”。
1、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猪钩端螺旋体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
1.1 急性型:发生于仔猪,多由犬型、黄疸出血型、波摩那犁钩体感染。
呈小型暴发或散发,潜伏期为1—2周。
表现为体温升高至40℃,稽留热3-5天,病猪表现沉郁,厌食,腹泻,黄疸,神经性后肢无力,震颤,皮肤干燥,后期坏死,1—2天内全身皮肤和黏膜黄染,有的病猪尿液变黄、茶尿、血红蛋白尿甚至血尿,一进猪圈舍就能闻到腥臭味。
死亡率达50%以上。
1.2 亚急性型和慢性型:患病猪患病初期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症状,眼结膜潮红,出现厌食症状,精神状态逐渐变差。
发病4—5天后,眼结膜出现潮红水肿,随后泛黄,有的患病猪眼结膜呈现苍白色。
个别患病猪上下颌、头部、颈部出现水肿现象。
患病猪的尿液颜色呈现赤黄色或茶黄色,随后排出血红蛋白尿,出现上述症状后,患病猪身体逐渐消瘦,不能正常行走,发病几天到十几天后死亡,不死亡的猪常停止生长发育,成为僵猪。
妊娠母猪感染该种致病原后,常在妊娠中后期出现流产,流产率20—70%。
个别猪流产后还会伴随其他临床症状。
1.3 病理变化:1.3.1 急性型:以败血症、全身性黄疸、出血、血红蛋白尿以及肝和肾不同程度的损害为主要特征。
眼观可见尸体鼻部、乳房皮肤发生溃疡、坏死。
可视黏膜、皮肤、皮下脂肪、浆膜、肝脏、肾脏以及膀胱等组织黄染和具有不同程度的出血。
胸腔、心包腔积有少量黄色、透明或稍浑浊的液体。
脾脏肿大、淤血,偶有出血性梗死。
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棕黄色,被膜下可见粟粒大到黄豆大小的出血灶,切面可见黄绿色散在或弥漫的点状或粟粒大小的胆栓。
儿童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诊疗方案

儿童钩端螺旋体病(钩体病)的诊疗方案钩端螺旋体病,简称钩体病,是指由各种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以全身血管炎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发热性疾病。
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5~14d,平均2~30d。
【诊断要点】(1)病史:近2周有无疫水接触史、洪水暴发,如涉水、游泳、下稻田等。
(2)临床表现:①钩端螺旋体败血症期,起病3d内,起病急骤,表现为非特异性全身中毒症状,概括为“三症”(即寒热、酸痛、全身乏力),如寒战、高热,剧烈头痛、全身肌酸痛,全身极度乏力,特别是腿软。
②免疫反应期,在起病后3~14d,出现器官损伤表现。
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流感伤寒型、肺出血型、黄疸出血型和脑膜炎型等类型。
③后发症期,起病后7~14d,患者热退后各种症状逐渐消退,但也有少数患者退热后经几日到3个月左右,再次发热,出现症状,称后发症。
包括后发热、眼后发症(葡萄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脉络膜炎)、神经系统后发症(反应性脑膜炎、闭塞性脑动脉炎)和胫前热。
(3)病程早期(钩端螺旋体败血症期)大多数患者有“三征”,即眼红、腿痛、淋巴结大,持续性结膜充血,无分泌物;肌肉疼痛,特别是腓肠肌、腰背肌压痛,全身表浅淋巴结大,压痛,多见腹股沟、腋窝淋巴结,持续3~4d。
部分患者可有肝、脾肿大,出血倾向。
约10%的患者出现黄疸、肺出血、肾衰竭、循环衰竭。
(4)常规检查: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
②尿常规,有红细胞、白细胞、蛋白和管型。
③脑脊液中蛋白及细胞数可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往往正常,类似于无菌性脑膜炎。
(5)病原学检查:①直接镜检,钩端螺旋体不易着色,必须采用黑底映光法可直接查找钩端螺旋体。
在早期患者血液和脑脊液中,在病程7~10d或以后从尿中可分离出钩端螺旋体。
②培养及动物接种:早期血液,病程7~10d或以后的尿液进行培养和动物接种。
③钩端螺旋体核酸检测: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分子杂交技术早期检测钩端螺旋体DNA。
(6)血清学检查:钩体IgM 抗体检测,多在病程的第2 周阳性;凝集溶解试验效价1∶400以上为阳性;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增长者可确诊。
犬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方案

犬钩端螺旋体病治疗方案犬钩端螺旋体病简介犬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引起的一种传染病。
钩端螺旋体属于螺旋体门螺旋体纲,可引起多种动物的感染,包括犬类、家畜、野生动物等。
病菌通过尿液传播,可通过水源、土壤、植物等途径感染到人类和动物。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多样,但一般分为两个阶段:急性期和恢复期。
急性期病犬表现为发热、食欲不振、虚弱、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肝肾损害、出血、黄疸等。
恢复期病犬症状逐渐减轻,但仍可能产生慢性肾脏损伤和免疫反应。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对于有犬钩端螺旋体病症状的病犬,可以根据其发热、呕吐、腹泻等临床表现进行初步判断。
2. 血清学检测血清学检测是犬钩端螺旋体病的主要诊断手段之一。
通过检测患犬血清中的抗体水平,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钩端螺旋体感染。
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补体结合试验(CFT)等。
3. 病原学检测病原学检测主要通过直接检测病原体的存在来确认犬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
常用的方法包括PCR(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和培养法。
4. 组织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可通过病理切片观察钩端螺旋体在组织中的定位情况,进一步确认诊断。
犬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方案犬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支持性疗法。
1. 耐药菌株和药物选择在选择药物治疗时,需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进行选择。
常用的药物有:•青霉素:对大多数犬钩端螺旋体有效,但需注意部分耐药菌株的存在。
•四环素类抗生素:如土霉素、强力霉素等,可作为替代治疗药物。
•硫酸氢金霉素:可用于治疗四环素类抗生素不适用或病犬对青霉素耐受性低的情况。
2. 药物治疗方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和动物的体重等因素,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
一般建议使用青霉素结合四环素类或硫酸氢金霉素的联合治疗方案。
•青霉素:每日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剂量为30,000~60,000 U/kg,分2次或3次给药。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 - 养猪技术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养猪技术周立欣(黑龙江省庆安县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152400)1 流行病学基本上所有温血动物都能够感染该病,其中最常见的钩端螺旋体宿主是啮齿动物,常见食肉动物,感染率较高的是猪、鸭、牛和水牛。
传染源是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猪感染钩端螺旋体极其普遍。
该病主要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作为感染途径,特别是破损皮肤感染率更高,此外也可通过消化道食入或者交配感染。
该病的流行呈地方性或散发性,发病高峰是夏、秋季。
2. 临床症状急性黄疸型:通常中猪和大猪容易发生,主要呈散发性,可视黏膜黄染。
病猪体温升高到40.5~41.5℃,全身皮肤非常干燥,之后又发黄,排出的尿液颜色如浓茶样或者直接排出血尿。
发病数天后,一些病猪会在数小时内突然惊厥而死亡。
亚急性和慢性型:通常在断奶后的小猪容易发生,主要呈暴发或地方性流行。
病猪开始时精神萎靡,体温升高,厌食或停止采食,眼结膜潮红,经过数天,眼结膜变成黄色或者出现苍白浮肿。
部分病猪皮肤瘙痒发红,部分发黄,有的在头部、上下颌、颈部,甚至全身发生水肿;出现腹泻或便秘;排出的尿液呈黄色至茶色,或者排出血红蛋白尿,严重时甚至排出血尿。
病猪逐渐消瘦,病程可持续十几天或者1个多月不等,通常能够达到50%~90%的致死率,即使经治疗后恢复也导致生长迟缓。
流产型: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后的主要症状是流产,部分还会在流产后出现急性死亡。
母猪流产胎儿通常是木乃伊胎、死胎,也有少数活着但非常衰弱的胎儿,往往产后不久死亡。
妊娠母猪感染该病大约有20%~65%发生流产[养殖:/]。
3 病理变化急性型:病死猪的肾小管发生轻微病变,通过镜检能够看到肾小球内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肾小管和小球囊明显扩张,有大量异常的渗出物存在于腔内,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也发生变性、坏死。
血管周围、肾小管的间质内浸润有嗜中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
肝脏出现坏死病灶,通常在肝小叶中央发生,且由于肝细胞发生溶解而导致肝细胞索排列紊乱。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防治措施【摘要】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猪钩端螺旋体寄生虫引起的传染病。
临床症状包括发热、头痛、肌肉疼痛和皮疹等。
实验室检查常见的方法是血清学检测和病原学检测。
治疗方法包括抗生素和抗寄生虫药物的联合使用。
预防措施包括加强卫生防护措施、避免接触感染源和及时治疗分娩母猪。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重要性在于其传染性强,对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有着严重威胁。
加强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和控制,对于保障猪群健康和人畜共患病防范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猪钩端螺旋体病、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法、预防措施、重要性。
1. 引言1.1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概述猪钩端螺旋体病是一种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主要通过接触感染了猪钩虫卵的土壤或食物而传播。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尤其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农民和养猪户来说尤为常见。
猪钩端螺旋体病的致病原虫主要是猪钩虫(Trichinella spiralis),这种寄生虫会在人体内生长和繁殖,引起一系列严重的临床症状。
猪钩端螺旋体病通常具有潜伏期,病原虫体内发育至雌性成虫产生幼虫,幼虫经静脉输送至全身,随后侵入内膜下淋巴组织、血液系统及肌肉组织,引起一系列典型症状。
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发热、肌肉疼痛、关节疼痛、腹泻、恶心、呕吐等症状。
严重感染还会引起心脏、呼吸系统等器官的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了解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对于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同时加强生产卫生管理和合理用药也是预防该病的重要措施。
通过对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全面了解,可以更好地保护人类和动物的健康。
2. 正文2.1 临床症状猪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等非特异性症状。
患者常在感染后1-2周内出现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体温可持续升高,甚至出现高热,伴随着乏力、食欲不振等全身不适感。
头痛是猪钩端螺旋体病的常见症状,患者可能感到头部有压迫感或搏动性头痛,严重者还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颅内压增高等。
钩端螺旋体病课件

✓ CT检查:观察肺部、脑 部等器官的详细结构, 有助于诊断
12
34
✓ 超声检查:观察心脏、
✓ 核磁共振(MRI)检查:
肝脏等器官的形态和功
观察脑部、脊髓等器官的
能,有助于诊断
详细结构,有助于诊断
临床诊断
1 症状观察: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 2 血液检查:血常规、生化指标等 3 尿液检查:尿常规、尿蛋白等 4 影像学检查:X光、CT等 5 病原学检查:钩端螺旋体培养、血清学检测等 6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03
康复训练: 帮助患者恢 复身体机能, 提高生活质 量
04
家庭支持: 家属给予患 者关爱和照 顾,增强患 者信心
预防措施
01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接触污水、粪便等
02
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
03
避免与病畜、病禽接触,减少感染风险
04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4
钩端螺旋体病的预防
疫苗接种
疫苗种类: 钩端螺旋体
疫苗
接种时间: 根据个人情 况,建议在 旅行前接种
接种方式: 肌肉注射
接种效果: 预防钩端螺 旋体病,降 低感染风险
卫生习惯
保持个人卫
1 生:勤洗手、 洗澡、刷牙 等
保持环境卫生:
2 保持室内外环 境整洁,减少 细菌滋生
避免接触污染
3 源:避免接触 污水、垃圾等 污染源
3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
抗生素治疗
01
抗生素种类: 青霉素、四 环素、链霉 素等
02
治疗原则: 早期、足量、 足疗程
03
治疗效果: 有效控制病 情,减轻症 状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断与治疗_2023年学习资料

病原学-形态-根据抗原结构可分为24个血清群,296个血清-型,我国有19个群75个型,主要菌群有:-特性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为稻田型的主要菌群(鼠)-培养-波摩那群:洪水泛滥或暴雨后流行的主要菌群为洪-水型的 要菌群(猪)-。-犬群(犬)-抵抗力-流感伤寒群-·分型-七日热群-其次为秋季群、澳洲群、致热群、爪哇群、 耗群、-拜伦群等。
流行病学及预防-传染源-国内地区分布:-中国钩体病分布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传播途径-11个省份最多,自然疫 地和经济疫源地-同时并存:-。人群易感性-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以黑线姬鼠为主要储 宿主:-流行特征-√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以黄毛鼠为主要-/云南省以黄胸鼠为主要宿主-我国干旱少雨地区很少 生:青海甘肃内-蒙古西北
流行病学及预防-发病人群特点:-传染源-钩体病在各年龄组男、女均有发病,-传播途径-但因接触疫水机会的多少 表现出一定的-差别。-。人群易感性-男多于女2.02:1-青壮年71.7%多于儿童和老年人-流行特征-患者 业以农业者80%、渔民兽-医师、畜牧业、屠宰为主。-m
流行病学及预防-流行强度:呈下降趋势-传染源-传播途径-发病率-0.0002-·人群易感性-0.00015 10/10万-流行特征-0.9/10万-5E-05-1E-18-60、70年代-1991-2005年-■
病原学-形态-菌体细长,呈螺旋状,一端或-两端有钩,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特性-见沿长轴呈扭转运动-培养抗力-分型-钩端螺旋体,可见菌体呈螺旋状,中央有一条轴丝,外层有波-浪状的膜状结构-负染×50000
病原学-形态-革兰染色呈阴性,但不易着-色,姬姆萨染色呈淡红色,镀-特性-银染色呈黑或褐灰色-培养-抵抗力 、分型-m
流行病学及预防-全球地区分布:-传染源-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除在雨量丰沛-传播途径-气候炎热的热带、亚热带 流行外,甚至-沙漠地带及冻土地带也有钩体病存在。-。人群易感性-欧洲是一个高度的地方性流行区,几-乎每个国 都有流行;亚洲是另一个严重-流行特征-的流行区,泰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度-尼西亚、中国等都是发病率较高地 。东-南亚有25%35%的人受感染。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

接种者,病情多较轻。 ➢ 同一菌型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不同菌型也可弓起相同的临床表现。本病临床表现复杂,病
情轻重不一,临床上因某一器官病变突出,而出现不同理
(二)病理 ➢ 基本病理变化:全身毛细血管感染中毒性损伤。 ➢ 临床类型的病理基础:由全身毛细血管病变导致的各重要器官的功能障碍,则形成了主要的临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
主要传染源 主要菌群 传播因素 感染地区 发病情况 国内地区 临床类型
钩体病主要流行类型及其特点
稻田型 鼠类 黄疸出血群 鼠尿污染 稻田、水塘 较集中 南方水稻耕作区 流感伤寒型 黄疸出血型 肺出血型
雨水型 猪与犬 波摩那群 暴雨积水 地势低洼村落 分散 北方和南方 流感伤寒型
钩端螺旋体病
流行病学
(二)传播途径 ✓ 1. 直接接触传播 此为主要传播途径。带钩体动物排尿污染周围环境,人通过皮肤、尤其
是破损的皮肤和黏膜,接触受污染的水是本病的主要感染方式。如南方收割水稻、洪水、 暴雨时接触疫水易受感染。在饲养或屠宰家畜过程中,可因接触病畜或带菌牲畜的排泄物、 血液和脏器等而受感染。 ✓ 2. 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水,经口腔和食管黏膜也可感染。 ✓ 3. 其他 有报道经鼠、犬咬伤后可感染,也有护理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感染的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原学
菌体细长,呈螺旋状,一端或 两端有钩,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可 见沿长轴呈扭转运动
• 形态 • 特性 • 培养 • 抵抗力 • 分型
病原学
革兰染色呈阴性,但不易着 色,姬姆萨染色呈淡红色,镀 银染色呈黑或褐灰色
• 形态 • 特性 • 培养 • 抵抗力 • 分型
病原学
微嗜氧菌, 在含兔血清的柯索夫 ( Korthof )培养基生长缓 慢。
一般需要1周左右 动物接种明显提高钩体的 阳性率 :可接种于幼龄豚鼠腹 腔内进行分离。
• 形态 • 特性 • 培养 • 抵抗力 • 分型
病原学
对外界理化因素抵抗力比细菌弱 对酸性、碱性较明感(PH7.0-7.5最 适宜生长) 对漂白粉、石灰、肥皂水 、酒精、 石炭酸等敏感。 干燥、紫外线,温热50-55摄氏度均 可杀灭 在水和湿土中可存活1-3个月。
拜伦群等。
表1 我国钩端螺旋体13群15型标准菌株
• 血清群 serogroup
血清型 serotype
黄疸出血 (L.icterohemorrhagie)赖 (i)
爪哇 (L.javania)
爪哇 (L.java-5)
犬 (L.canicola)
犬 (L.canicola)
拜伦 (L.ballom)
• 粘膜和擦伤皮肤最常见入侵途 径,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 流行特征 • 预防
流行病学及预防
• 人对钩体病普遍易感, 非疫区 居民进入疫区, 尤易受感染。
• 青少年、孕妇、城市人员, • 青壮年接触疫水多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 流行特征 • 预防
流行病学及预防
波摩那 (L.pomona)
流感伤寒 (L.grippotyphosa) 流感伤寒 (L.grippotyphosa)
七日热 (L.hebdomadis)
七日热 (L.hebdomadis)
溶血 (L.hemolytica)
阿尔夫 (L.hebdomadis w olffi)
巴达维亚 (L.batavia)
3. 钩体病基本临床表现为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结膜充血、腓肠肌压 痛、浅表淋巴结肿大等。
4. 重者可并发肺出血、黄疸,出血、肾功能衰竭、脑膜脑炎等。后期 有眼脑变态反应后发症
5. 青霉素等抗生素疗效很好。 6. 病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同型疫苗有预防作用。
• 形态 • 特性 • 培养 • 抵抗力 • 分型
• 患者病后对同血清型钩体可 产生特异免疫,
• 而对其他有交叉反应的血清 型钩体只能产生较弱的免疫, 且持续时间短, 故仍可感染。
• 疫区人群隐性感染率高60% 血液可检测出抗体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 流行特征 • 预防
流行病学及预防
• 全球地区分布:
在世界各地广泛分布,除在雨量丰沛, 气候炎热的热带、亚热带有流行外,甚至 沙漠地带及冻土地带也有钩体病存在。
病原学
• 形态 • 特性 • 培养 • 抵抗力 • 分型
根据抗原结构可分为24个血清群,296个血清 型,我国有19个群75个型,主要菌群有:
• 黄疸出血群:毒力最强, 为稻田型的主要菌群(鼠) • 波摩那群:洪水泛滥或暴雨后流行的主要菌群为洪
水型的主要菌群(猪) • 犬群(犬) • 流感伤寒群 • 七日热群 • 其次为秋季群、澳洲群、致热群、爪哇群、密耗群、
钩端螺旋体病
leptospirosis
钩体病(Leptospirosis)
1. 概论 2. 病原学 3. 流行病学及预防 4. 发病机理及病理 5. 临床表现 6. 诊断依据 7. 治疗
概论
1. 钩体病是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性疾病。人畜共 患
2. 鼠类和猪是其主要传染源,人接触感染动物的排泄物而感染,该病 呈全球性分布。
拜伦 (L.ballom)
致热 (L.pyrogenes)
致热 (L.pyrogenes)
蛮耗 (L.manhao)
蛮耗 (L.manhaoⅡ)
秋季 (L.autumralis)
秋季 (L.autumralis)
澳洲 (L.australis)
澳洲 (L.australis)
波摩那 (L.pomona)
✓ 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以黄毛鼠为主要 宿主
✓ 云南省以黄胸鼠为主要宿主 ✓ 我国干旱少雨地区很少发生:青海甘肃内
蒙古西北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 流行特征 • 预防
流行病学及预防
• 发病季节:
以夏秋季为流行高峰,冬春季比较少见,特 别是在寒冷地带,冬天几乎无人发病。
地区 海南(第一次高峰)
构体病,致病力高 2.猪:所带钩体主要为波摩那群,带菌率高,排菌时间长,
与人接触密切,数量多,分布广,毒力较弱,引起北 方洪水型雨水型构体病 3.犬:犬群,引起犬型钩体病毒力较弱,致病力低 4.病人:排菌率低 ,带菌者少,尿成酸性,不易存活,可能 性小
传染源
长江流域及以南
广东广西福建
云南
黑线姬鼠 黄毛鼠
巴什赞 (L.batavia)
塔拉索夫 (L.tarassovi)
塔拉索夫 (L.tarassovi)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 流行特征 • 预防
流行病学及预防
储存宿主: 主要为黑线姬鼠、猪、犬,其次为牛、狼 传 染 源: 1.黑线姬鼠:所带钩体主要为黄疸出血群,引起南方稻田型
黄胸鼠• 传染源 Fra bibliotek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 流行特征 • 预防
流行病学及预防
人与污染的水源接触是本病主要 感染方式
• 粘膜和擦伤皮肤最常见入侵途 径,
消化道、呼吸道、直接接触感 染和间接接触感染。
胎盘,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 流行特征 • 预防
流行病学及预防
人与污染的水源接触是本病主要 感染方式
欧洲是一个高度的地方性流行区,几 乎每个国家都有流行;亚洲是另一个严重 的流行区,泰国、印度、孟加拉国、印度 尼西亚、中国等都是发病率较高地区。东
南亚有25 % ~35 %的人受感染。
• 传染源 • 传播途径 • 人群易感性 • 流行特征 • 预防
流行病学及预防
• 国内地区分布:
中国钩体病分布以长江流域及其以南 11个省份最多,自然疫源地和经济疫源地 同时并存: ✓ 四川、贵州、陕西、湖北、湖南、江西 、浙江等省以黑线姬鼠为主要储存宿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