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蛇类别名大全
看看我大中华的十大毒蛇,看看有没有在你的家乡……

看看我大中华的十大毒蛇,看看有没有在你的家乡……银环蛇特征: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属于蛇目眼镜蛇科环蛇属的一种。
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000~1800 mm,具前沟牙的毒蛇。
背面黑色或蓝黑色,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腹面污白色。
头背黑褐,幼体枕背具浅色倒'V'形斑。
背脊较高,横截面呈三角形,尾末端较尖。
头椭圆形,与颈区分较不明显,关背具典型的9枚大鳞片,无颊鳞,背正中一行脊鳞扩大呈六角形;尾下鳞单行。
分布范围:分布在我国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6]中国之外分布于缅甸、越南北部等。
[5]银环蛇云南亚种,仅产于中国云南西南部。
毒性:银环蛇毒腺很小,但毒性极为猛烈,是环蛇属中毒性最强的。
事实上,它是继细鳞太攀蛇、东部拟眼镜蛇和太攀蛇之后,陆地上毒性最猛烈的第四大毒蛇,在世界上最毒的毒蛇综合排位(含海蛇)中也在前八之列。
银环蛇的LD-50为0.108,为欧亚大陆上最毒的毒蛇。
但由于该蛇生性胆小、性情温和,不主动攻击人,因此为其所伤的案例并不多。
银环蛇具有α-、β-bungarotoxin两种神经毒素,患者被咬时不会感到疼痛,反而想睡。
轻微中毒时身体局部产生麻痹现象,若是毒素作用于神经肌肉交接位置,则会阻绝神经传导路线,致使横纹肌无法正常收缩,导致呼吸麻痹,作用时间约40分钟至2小时,或长达24小时。
在抗蛇毒血清应用以前,银环蛇咬伤死亡率极高,可以用神经性抗毒蛇血清治疗,但仍十分危险。
人被咬伤后,起初感觉不是很明显,疼痛感较小,数小时后如不及时治疗常因呼吸麻痹而死亡。
银环蛇成体供药用。
孵出7~10天的幼蛇干制入药,称金钱白花蛇,有祛风湿、定惊搐的功效,治风湿瘫痪、小儿惊风抽搐、破伤风、疥癣、梅毒等症。
银环蛇胆可治小儿高烧引起的抽搐。
国内常见毒蛇介绍及如何预防被咬

国内常见毒蛇介绍及如何预防被咬眼镜蛇国内毒蛇的品种并不是很多,一般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只有在外出旅行时才有可能接触到这些蛇。
对于毒蛇我们还是要尽可能地避免到它们常生活的一些地点,如果真的碰到毒蛇也不要慌张,不要主动去攻击它们。
一般情况下,如果不是我们主动招惹的话,它们也很少会主动出击。
1.蝮蛇(详情介绍)又名地扁蛇、土虺蛇、狗屎朴、灰链鞭、烂肚蛇、七寸子、麻七寸等。
头呈三角形,有颊窝,吻鳞明显,鼻间鳞宽,外侧缘尖细,背鳞明显,全长约60-70厘米。
背面灰褐色,头背有一深色八字形斑,颞部有一镶黑色边的细白眉纹,躯干背面斑纹较大,一般有2行深褐色圆斑,左右交错排列,有的有深浅相同的横斑。
或有分散不规则的斑点,体侧有一列棕色斑点,腹面灰白或灰褐色,有黑斑。
蝮蛇分布很广,我国东南沿海水网地区、东北平原、黄土高原、秦岭山地,新疆及内蒙古草原,到处都有它的踪迹。
平原、丘陵、山区等各种环境都可以生活。
常栖息于坟堆、草丛、乱石堆及田野上,多盘曲成团,如狗屎样。
属于北方类型的蝮蛇,耐寒性强。
以蛙、鸟及鼠类为食,也能吃鱼类、蛇类及蜥蜴。
卵胎生。
产出的幼蛇吃蜈蚣等节肢动物,其毒液具混合毒。
2.眼镜蛇眼镜蛇是一种毒性强、危害大的毒蛇。
它的头颈背部有一对白色黑心的斑纹,很象人戴的眼镜,因此叫眼镜蛇。
一般动物的肋骨都在胸部,可是眼镜蛇却在颈部,而且可以活动。
它被激怒时,会竖起前半身,左右晃动,同时扩张颈部的肋骨,变得又扁又平,远远望去,如同戴着眼镜的一张脸。
眼镜蛇是非常残忍的毒蛇,在饥饿时,甚至会吞食同类。
眼镜蛇能在发出“呼、呼”声中,把毒液喷射出去,一下子就击中对手脸和眼睛。
生物学家认为,这也许是因为它们能感觉到动物或人脸的温度。
主要分布在两广、海南、云南、贵州、福建、台湾和四川的金沙江河谷地带。
了解其生活习性尽量避免与其接触,不要主动攻击3.金环蛇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云南、福建、海南等省(区)。
喜欢活动湿热地带的平原丘陵、山地的森林中,近水域的水塘边,溪流边或山坡岩洞内和住宅附近,为夜行性蛇类。
古代形容蛇的雅称

1. 虫王:蛇在动物界中属于虫类中的王者,有着高贵的地位。
2. 蛇君:蛇以其独特的形态和行为方式,被形容为君主般的存在。
3. 神行蛇影:形容蛇的身形灵活敏捷,如行云流水般的动作。
4. 蛇影流光:蛇的身体在阳光照射下,散发出闪烁的光芒,给人以神秘感。
5. 玉蛇:蛇的皮肤有时会呈现出翠绿色,像玉一样晶莹剔透,被形容为玉蛇。
6. 金蛇:形容蛇的鳞片有时会呈现出金黄色,像金子一样闪闪发光,被形容为金蛇。
7. 翡翠蛇:蛇的皮肤呈现出翡翠绿色,美丽而瑰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享受。
8. 白蛇:形容蛇身的颜色呈现出纯白色,纯洁而高雅。
9. 银蛇:形容蛇身的颜色呈现出银白色,光泽如银,给人以高贵的感觉。
10. 龙蛇:蛇在中国文化中与龙有着紧密的联系,被形容为龙蛇,象征着神秘与力量。
中国境内的有毒蛇类

中国境内的有毒蛇类今天本文介绍中国境内的30种陆生有毒蛇类金环蛇,属剧毒蛇,中国分布: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海南省,福建省,江西省,云南省,湖北省。
银环蛇,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
毒性极强,在中国分布: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
莽山烙铁头,也称为莽山原矛头蝮,剧毒,全长可达2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湖南省。
山烙铁头,分布于我国浙江,安徽,福建,台湾,广东,香港,广西,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甘肃,湖北等地。
察隅烙铁头蛇,剧毒,分布于藏东南的察隅县,墨脱县和云南西北部地区。
台湾烙铁头蛇,剧毒,在我国分布于台湾、华东、华南。
舟山眼镜蛇,又称中华眼镜蛇,分布于中国南部、台湾和中南半岛。
属沟牙类毒蛇,分泌的是神经性和血循性混合毒,被咬后如不及时治疗会有生命危险。
孟加拉眼镜蛇,又名单眼镜蛇,剧毒,属混合型毒素,被咬后会出现痛楚及肿胀,严重的可致死亡。
在中国分布:广西西南部,四川南部等。
眼镜王蛇,性情更凶猛,排毒量大,是世界上最危险的蛇类之一。
在中国西南与华南地区常有出没。
中国最大的长度记录:380厘米。
白头蝰,又名白头蛇,毒性较中等的蛇,其毒性对青壮年并不致命。
中国之内分布:安徽、福建、甘肃、广西、贵州、湖南、江西、陕西、四川、西藏、云南、浙江。
尖吻蝮,又称百步蛇、五步蛇、七步蛇、百花蛇、中华蝮等。
性格凶猛,毒牙较长,毒素是以蛋白质构成的溶血毒素,而这种毒素更是强烈出血性的。
我国分布:安徽、重庆、江西、浙江、福建、湖南、湖北、广西、贵州、台湾短尾蝮,剧毒,多栖息于在长江中下游平原丘陵地区以及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
中介蝮,中国分布:山西、内蒙古、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
属于剧毒蛇种,一旦被咬伤,轻者只需消肿,重者截肢,不会太过威胁性命。
岩栖蝮,为管牙类毒蛇,剧毒,中国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
蛇岛蝮,是蝰蛇科亚洲蝮属下的一个有毒蛇种,主要分布在中国辽东蛇岛,沈阳市及大连市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我国十大著名毒蛇,以及被蛇咬的处理方法

常见毒蛇咬伤之处置
(一)出血性毒蛇:百步蛇 (二)神经性毒蛇:眼镜蛇 (三)混合性毒蛇:锁链蛇
出血性毒蛇表现为伤口灼痛、局部肿胀并扩散,伤口周围有紫
斑、淤斑、起水泡,有浆状血由伤口渗出,皮肤或者、皮下组 织坏死、发烧、恶心、呕吐、七窍出血。有血痰、血尿、血 压降低,瞳孔缩小、抽筋等。被咬后6-48小时内可能导致伤者 死亡。
原矛头蝮
栖息于山区森林中,尾具有缠绕性,夜行性,食蜥蜴、鼠、鸟。 主要分布省份: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湖南、广东、广 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台湾。
圆斑蝰
也叫:百步蛇 头部成三角形,其毒液属于出血毒,可使人在二小时内死亡。
舟山眼镜蛇
受惊扰时,前半身竖起,颈部扁平扩展,显露出项背特有的白色眼 镜状斑纹或此斑纹的各种饰变。
神经性毒蛇表现为伤口疼痛、局部肿胀,嗜睡,运动失调,眼睑
下垂、瞳孔散大,局部无力,吞咽麻痹,口吃、流口水、恶心、 呕吐、昏迷、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伤者可能在8-72小时 内死亡.
混合性毒蛇之毒素则甚为复杂,包括凝血、溶血毒、神经毒等, 因此可造成神经毒性与出血症状。
• 一般而言,被毒蛇咬伤后10-20分钟后,其症状才回逐 渐呈现。被咬伤后,争取时间是最重要的。 1.应先尽量认清楚咬伤毒蛇之外观及特征,必要时可将 蛇带至医疗院所。 2.保持镇静,并去除戒指或其他约束带,尽量勿移动 患肢,并使其低于心脏的位置。 3.伤口处之血液切勿用口吸除,可以手或吸血器挤出, 但一般不建议使用。 4.使用「弹性绷带」包扎伤口上方,以减少毒液回流 (尤其应用神经性毒蛇)。 6.不可在患肢使用冰敷或冷敷,以免造成组织坏死。 7.毒蛇咬伤后,不可饮用酒精或刺激性饮料。
灰蓝扁尾海蛇
海蛇是一种神经性毒蛇,主要含神经毒素, 人咬伤严重时可以致死. [分布] 产于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岛沿海;国外见
常见中药材动物类别名(十二)

常见中药材动物类别名(十二)2021-12-30 00:03福建桃花岛陈药师六、动物类中药材别名(续上集)12、乌梢蛇: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Zaocysdhumnades (Cantor)的干燥体(1)常用别名:乌蛇、乌花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青蛇、乌梢蛇、乌蛇肉、乌风蛇、青大将、黄风梢、制乌蛇;乌梢蛇13、蕲蛇:为蝮蛇科动物五步蛇去脏全体;(1)常用别名:白花蛇、五步蛇、蕲蛇、祁蛇、蕲蛇鲞、蕲蛇肉、五步倒、百步蛇、尖吻蝮、龙婆蛇、棋盘蛇;蕲蛇14、金钱白花蛇: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金环蛇及游蛇科白花锦蛇的幼蛇去脏全体;(1)常用别名:银环蛇、金钱白花蛇、金环蛇、白花锦蛇、花蛇、小花蛇;金钱白花蛇15、蛇蜕:为游蛇科动物多种蛇的皮膜(蛇脱皮)。
(1)常用别名:蛇蜕、蛇皮、蛇退、蛇壳、弓皮、龙皮、龙退、龙衣、青龙衣、长虫皮、龙子皮、龙子衣、龙单衣、白龙衣、蜜蛇蜕;蛇脱16、蜈蚣:为蜈蚣科动物少棘蜈蚣的全体;(1)常用别名:蜈蚣、吴公、百足虫、天龙、千足虫、百脚、嗷高姆、金头蜈蚣;蜈蚣17、全蝎:为钳蝎科动物东亚钳蝎的全体;(1)常用别名:虿、全虫、全蝎、蝎尾、蝎梢、蝎子、杜伯、主簿虫、淡全蝎、淡全虫、盐水蝎、咸全蝎、虿尾虫、会全蝎、东全蝎、蛜祁;全蝎18、斑蝥:为芫菁科昆虫南方大斑蝥、黄黑小斑蝥的全体。
(1)常用别名:斑蝥、斑毛、芫青、地胆、斑猫、斑蚝、花壳虫、花罗虫、大斑蝥、小斑蝥、螌蟊虫、老虎斑蝥、葛上亭长;斑蝥19、蟾酥: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的耳后腺或皮肤腺的分泌物。
(1)常用别名:蛤蟆浆、蛤蟆酥、蟾酥、全酥、光东酥、团酥、片酥、棋子酥、月魄、蟾宝、赖蛤蟆浆;20、地龙:为鉅蚓科动物环毛蚓、缟蚯蚓的全体。
(1)常用别名:地龙、蚯蚓干、曲鳝、广地龙、土地龙、蜿蟮、曲曲、蚯蚓、胊肕、蚓蝼、曲蟺、土龙、丘螾、地龙子、寒蚓、歌女;地龙21、蛤蚧:为壁虎科动物蛤蚧的去脏全体。
中国蛇类别名大全

养殖商务网 > 养蛇咨讯 > 正文中国蛇类别名大全(部分)2007-10-18 15:32:00盲蛇———土名“地鳝”,潜于园地泥土中捕食小昆虫卵及幼虫。
小盲蛇像蚯蚓,只有9厘米长,可以放在手心上;蟒蛇———又叫南蛇、黑尾蟒、金花蟒,栖息丛林,善攀援,可水栖,夜行,它是体型最大的蛇类;赤链蛇———又称火赤链、红斑蛇,生活于山坡、平原、田野村庄及水源附近,食动物,如鱼、蛙、蟾蜍等;棱鳞锦蛇———又称王锦蛇、棱锦蛇,动作迅速,食蛙、蜥蜴、蛇、鼠类及鸟蛋等;黑眉锦蛇———又名黄颌蛇、秤星蛇,生活在高山、平原及园地等处,亦喜在住宅内及附近居住,生性较为凶暴,受惊后即竖起头颈作攻击之势,捕鼠、雀、蛙及昆虫等;三索锦蛇———又称“三条线蛇”;玉斑锦蛇———又名玉带蛇,山区森林,捕食小型哺乳动物;水赤链游蛇———又名半纹蛇、水游蛇,于田野及沼泽污泥中捕食鳝鱼、泥鳅、蛙及蝌蚪等;乌游蛇———又名草赤链,山地近水地带,捕食鱼、蛙及蝌蚪等;渔游蛇———“红糟蛇”,常见,半水生性,行动迅速,食鱼及蛙;草游蛇———“花浪蛇”、“斑背蛇”,潮湿地方,食小型蛙类;灰鼠蛇———即“过树榕”;滑鼠蛇———又名“草锦蛇”、“水律蛇”,敏捷;乌风蛇———又名“乌梢蛇”;台湾小头蛇———又名花秤杆蛇、花蛇,嗜食蛋;小头蛇———秤杆蛇;菱斑小头蛇———又名红宝蛇,700—1000米高山;紫棕小头蛇———棕秤杆蛇,泉港发现,捕食昆虫及蜘蛛等;翠青蛇———青竹标,常见,捕食蚯蚓及昆虫幼虫;微毒蛇类有:绫花林蛇———又叫“大头蛇”,灌木,捕食鸟类,性较驯良;繁花林蛇———又叫赤斑蛇、褐斑蛇,山区丛树,被惊扰时头颈弯成S形,能作向前伸展攻击动作,尾部也能摆动;紫沙蛇———土名茶斑大头蛇、褐山蛇,森林中能爬树;中国水蛇———“水蛇姆”,常见,栖于稻田、池沟等;毒性表现为神经毒、血循环毒的蛇类有:金环蛇———又名黄节蛇、金包铁,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夜行,能吞食其他蛇及蛇蛋;银环蛇———又名白节蛇、簸箕夹,常见于住宅附近,夜行;丽纹蛇———食堂盲蛇等;眼镜蛇———土名“饭匙枪”,多于夜间活动;眼镜王蛇———又名“大膨颈蛇”、“大饭匙枪”,有时能爬上树,性凶暴,愤怒时颈部扩张,突袭人、畜;圆斑蝰蛇———又名金线蛇、黑斑蝰、古钱窗;尖吻蝮蛇———土名五步蛇、百步蛇、蕲蛇,常栖于落叶或岩石上,夜行。
中国主要蛇类

中国主要蛇类(加粗字体表示毒蛇)【盲蛇亚目(共3科)】【盲蛇科】中国共有4种。
钩盲蛇,俗称入耳蛇。
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地区,体型最小的蛇类,一般身长15厘米左右,以蚂蚁和白蚁为食。
【原蛇(蟒蛇)亚目】【蟒科蟒属】中国共有1种。
缅甸蟒,又叫蚺蛇、南蛇。
主要分布于南方边陲,体型最大的蛇类,一般身长5米左右。
【蚺科沙蟒属】中国共有2种(东方沙蟒,俗称土棍子;红沙蟒),仅分布于新疆、内蒙古、甘肃、宁夏等地。
小型蟒蛇,体长1米左右,许多分类学家把红沙蟒和东方沙蟒作为一个种。
【新蛇亚目】【瘰鳞(疣鳞)蛇科】小瘰鳞蛇,俗称沙皮蛇。
中国仅1种,分布于华南一带。
一般身长小于1米。
【闪鳞蛇科】闪鳞蛇,中国共有2种(闪鳞蛇;海南闪鳞蛇),主要分布于滇南;华南、江西、福建一带。
一般身长小于1米。
【针尾蛇科】红尾筒蛇,中国仅1种,分布于福建、海南、香港一带。
体长43厘米左右,尾部短(1厘米)、扁平。
【以下为新蛇亚目游蛇科】脊蛇,中国共有8种,主要分布于南方大部及陕西、甘肃一带。
因种类不同体长30-80厘米不等。
腹链蛇,中国共有18种,分布于南方大部。
体长一般不到1米。
白眶蛇,中国仅1种,仅分布于福建、广西、海南一带。
体长不到1米。
滇西蛇,仅分布于中国云南陇川、腾冲一带海拔800-1400米的地区。
体长1米以上。
珠光蛇,中国仅分布于西藏墨脱南部浅山区。
体长31-41厘米。
林蛇,中国共有4种,主要分布于南方。
毒液不致命,颜色各异(包括绿色);体型较大,通常在1.2米以上。
两头蛇,中国共有3种(尖尾、钝尾、云南两头蛇),主要分布于华中、华南、西南。
体长不超过50厘米(图为钝尾两头蛇)。
(美丽)金花蛇,又名飞蛇。
中国仅1种,分布于华南及东南大部和贵州一带。
体长1-1.4米,毒液不致命,是我国少见的轻毒性后沟牙毒蛇。
花脊游蛇,中国仅分布于新疆天山南北。
体长1米左右,分布于中亚和西亚。
黄脊游蛇,中国分布于北方大部分地区及江苏。
体长1米不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养殖商务网 > 养蛇咨讯 > 正文
中国蛇类别名大全(部分)
2007-10-18 15:32:00
盲蛇———土名“地鳝”,潜于园地泥土中捕食小昆虫卵及幼虫。
小盲蛇像蚯蚓,只有9厘米长,可以放在手心上;
蟒蛇———又叫南蛇、黑尾蟒、金花蟒,栖息丛林,善攀援,可水栖,夜行,它是体型最大的蛇类;
赤链蛇———又称火赤链、红斑蛇,生活于山坡、平原、田野村庄及水源附近,食动物,如鱼、蛙、蟾蜍等;棱鳞锦蛇———又称王锦蛇、棱锦蛇,动作迅速,食蛙、蜥蜴、蛇、鼠类及鸟蛋等;
黑眉锦蛇———又名黄颌蛇、秤星蛇,生活在高山、平原及园地等处,亦喜在住宅内及附近居住,生性较为凶暴,受惊后即竖起头颈作攻击之势,捕鼠、雀、蛙及昆虫等;
三索锦蛇———又称“三条线蛇”;
玉斑锦蛇———又名玉带蛇,山区森林,捕食小型哺乳动物;
水赤链游蛇———又名半纹蛇、水游蛇,于田野及沼泽污泥中捕食鳝鱼、泥鳅、蛙及蝌蚪等;
乌游蛇———又名草赤链,山地近水地带,捕食鱼、蛙及蝌蚪等;
渔游蛇———“红糟蛇”,常见,半水生性,行动迅速,食鱼及蛙;
草游蛇———“花浪蛇”、“斑背蛇”,潮湿地方,食小型蛙类;
灰鼠蛇———即“过树榕”;
滑鼠蛇———又名“草锦蛇”、“水律蛇”,敏捷;
乌风蛇———又名“乌梢蛇”;
台湾小头蛇———又名花秤杆蛇、花蛇,嗜食蛋;
小头蛇———秤杆蛇;
菱斑小头蛇———又名红宝蛇,700—1000米高山;
紫棕小头蛇———棕秤杆蛇,泉港发现,捕食昆虫及蜘蛛等;
翠青蛇———青竹标,常见,捕食蚯蚓及昆虫幼虫;
微毒蛇类有:
绫花林蛇———又叫“大头蛇”,灌木,捕食鸟类,性较驯良;
繁花林蛇———又叫赤斑蛇、褐斑蛇,山区丛树,被惊扰时头颈弯成S形,能作向前伸展攻击动作,尾部也能摆动;
紫沙蛇———土名茶斑大头蛇、褐山蛇,森林中能爬树;
中国水蛇———“水蛇姆”,常见,栖于稻田、池沟等;
毒性表现为神经毒、血循环毒的蛇类有:
金环蛇———又名黄节蛇、金包铁,常见于潮湿地区或水边,夜行,能吞食其他蛇及蛇蛋;
银环蛇———又名白节蛇、簸箕夹,常见于住宅附近,夜行;
丽纹蛇———食堂盲蛇等;
眼镜蛇———土名“饭匙枪”,多于夜间活动;
眼镜王蛇———又名“大膨颈蛇”、“大饭匙枪”,有时能爬上树,性凶暴,愤怒时颈部扩张,突袭人、畜;圆斑蝰蛇———又名金线蛇、黑斑蝰、古钱窗;尖吻蝮蛇———土名五步蛇、百步蛇、蕲蛇,常栖于落叶或岩石上,夜行。
毒性表现为血循环毒的有:
竹叶青———即青竹蛇、赤尾雕,善爬树,尾有缠绕性;
龟壳花蛇———土名“烙铁头”等,晚间因寻食常侵入住宅,有攻击性,人畜接近时,容易被其突然咬伤。
山烙铁头———又名山竹叶青、黑斑竹叶青,有隐遁性,雄性较罕见;
蝮蛇———土名草上飞、土公蛇、土丘蛇、土丘子、七寸子;
海蝰蛇———土名黑尾海蛇,善泳
上一篇:赤链蛇
下一篇:“碎蛇”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