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
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归纳

新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
识点归纳
线条和造型
- 线条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可以分为实线和虚线。
- 平面造型包括用线条表现的图形和形象。
- 运用线条和平面造型,可以塑造出具有形象特征的人物和物品。
色彩和色彩搭配
- 基本色是红、黄、蓝三种颜色。
- 通过基本色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颜色。
- 色彩搭配是指不同颜色之间的组合,在艺术创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常见的色彩搭配有同色系、互补色和对比色。
素描和色彩画
- 素描画是用铅笔、炭笔等工具描绘的黑白画。
- 色彩画是用颜料或彩色铅笔等工具完成的画作。
- 初学者可以依照素描和线描研究色彩画。
绘画构图
- 绘画构图是指画面中各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排列组合。
- 每一幅画都有自己的主题和中心,可以通过构图来突出表现。
- 常见的构图方法有中心构图、对称构图、分割构图和三分构
图等。
图形和抽象艺术
- 图形是指具有形状和空间形态的视觉物体。
- 抽象艺术是指不以具象形态为目的的艺术形式,强调作品内
部的构成元素和形式关系。
- 通过研究图形和抽象艺术,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和审美能力。
以上就是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的知识点归纳,希望对
大家有所帮助。
绘画创作中对画面丰富的理解

内容摘要:四年中国画学习中,感受最深刻的一个概念,那就是“丰富”。
在看过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重,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丰富性,即使寥寥数笔的看上去再简单的画都有其丰富性,我认为这是对艺术学习与艺术创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概念。
因此,我把它作为论文的选题进行更深入的理解。
虽然这是一个很小的切入点,但它能联系的知识点的范围却出奇地广大。
因为要说清楚“丰富”这一个概念,必须要联系哲学上的整体与局部,对立统一等辨证说,然这一理论可以用来解释无数的关系。
所以,事实上它也是很宽泛的选题。
在参考了有关书籍后,我确定艺术上的“丰富”就是一种“对比关系”,甚至可以就把“丰富”二字替换成“对比”。
这样这个问题就越来越明白也越来越好说明了,它并成为我论文的中心思想,很好地解释了“丰富”的概念——艺术上的“丰富”即是符合一定审美的,遵循对立统一辩证关系的对比关系。
关键词:丰富对比辩证思考、目录一、画面构成的基本元素。
(1)点线面与造型的关系。
(2)黑白灰在中国画突出表现为“墨分五色说”。
(3)中国画色彩的独特性。
二、看似简单的画面,其实并不简单,其中含有丰富的对比。
(1)简述对比的哲学概念。
(2)齐白石画作中的对比。
(3)点出“丰富”就是一种哲学的对立统一关系。
三、复杂并不一定丰富,丰富不等于复杂的辨证说。
(1)复杂和丰富的定义。
(2)区别丰富与杂乱无章的依据是“对比”。
(3)掌握“对比”这一哲学性艺术规律是绘画学习至关重要的一步。
四、怎样才能做到丰富。
(1)掌握丰富性的途径,就是经验的积累。
(2)掌握工具材料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艺术创造力。
五、综上所述,“丰富”是一种“对比”符合哲学上的“对立统一关系”,世界的变化越来越迅速,也越来越丰富,在当今的环境下学习艺术规律要有踏实的心态,并认真的去实践,才能掌握它。
绘画创作中对画面“丰富”的理解”引言:为什么要谈画面的“丰富”在学校学习中国画的四年中,中国画这个传统艺术,由与我的日常生活关系不大,到几乎天天接触与推敲它,它已经成为影响我思想观念乃至今后人生走向的重要因素。
构成一帧的基本元素

构成一帧的基本元素一帧是指在电影、动画、漫画等媒体表达中,由若干图像组成的一个单元。
在一帧中,各种元素相互结合,通过动态的操作和定格画面的展示方式来传达信息和表达故事。
以下是构成一帧基本元素的一些重要因素:1.画面构图:一帧的画面构图是整个场景的基础,它决定了画面中各个元素的分布、比例和位置关系。
画面构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观众对画面的感受和理解。
构图中的元素包括前景、中景和背景,以及主体对象的位置、大小和姿态。
2.颜色和色彩搭配:颜色在一帧中起到了直接渲染画面情感和氛围的作用。
不同的色彩搭配能够营造出不同的情绪和场景。
冷色调通常用于表达沉郁、忧伤等情绪,而暖色调则能够传递温暖和欢快的感觉。
3.光线和阴影:光线是构成一帧的重要元素之一,它可以创造出各种不同的光影效果。
光线的亮度、颜色和方向都会直接影响画面的观感。
合理运用光线和阴影可以增强画面的层次感和立体感,使画面更加有趣和生动。
4.动作和姿态:动作和姿态是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元素。
通过人物在一帧中的动作和姿态,可以传达出他们的情感、身份和性格特点。
合理安排人物的动作和姿态,可以使画面更有张力和戏剧性。
5.特效和细节:特效和细节是构成一帧的重要元素,它们能够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效果。
特效可以是爆炸、火焰、风雨等自然现象,也可以是一些特殊的动画效果。
细节则是画面中的一些小物件和小动作,这些细节能够让画面更加真实、生动和精致。
6.文字和字幕:文字和字幕是一帧中传递信息和交代剧情的重要方式之一、通过在画面中加入文字和字幕,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画面中所发生的事情。
文字和字幕的字体、大小和位置等都需要经过精心设计,以保证文字的清晰度和易读性。
《画面的构成元素》课件

平面设计中的 应用
画面构成元素是设计 中最基本的组织方式, 它们可以帮助设计师 传达信息、吸引注意 力和创造美感。
摄影中的应用
画面构成元素在摄影 中起着关键作用,通 过合理运用线条、颜 色、形状和空间来构 建完美的视觉效果。
绘画中的应用
画面构成元素对于绘 画师来说是不可或缺 的工具,它们帮助艺 术家表达主题、创造 情感和传达意义。
《画面的构成元素》PPT 课件
# 画面的构成元素
介绍画面构成元素的重要性
画面构成元素是组成视觉作品的基本元素,包括线条、颜色、形状和空间等。 它们在设计、摄影、绘画和电影等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画面构成元素的分类和应用
线条
线条可以分为直线、曲线、粗细等多种类型。 在设计中,线条可以用来引导视线、创造节奏 和表达情感。
3
绘画案例分析
通过线条的运用和颜色的表现,创作出充满艺术感和情感共鸣的绘画作品。
4
电影案例分析
通过线条、颜色、形状和空间的组合,打造影片的视觉魅力和独特氛围。
总结与展望
画面构成元素对于视觉作品的意义不可忽视,它们是传达信息、吸引观众和 创造美感的重要工具。未来,随着技术和艺术的发展,画面构成元素将不断 创新和演化。
感谢各位听众收听本课程,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增加大家对画面构 成元素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电影中的应用
画面构成元素在电影 中影响着剧情的表现 和视觉效果,通过控 制线条、颜色、形状 和空间来营造特定的
平面设计案例分析
通过线条的运用和颜色的搭配,创造出简洁而又具有张力的平面设计作品。
2
摄影案例分析
运用形状和空间,通过构图和透视来表达摄影主题和营造视觉冲击。
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基本概念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维平面上按照一定的美学原理进行合理分解、组合、重构和变化的科学。
它是现代艺术设计学习中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
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是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可以组合和变化出各种形态,创造出理想的视觉效果。
1. 点:点是平面构成中最基本的元素,它具有一定的面积和形状,是视觉设计最小的单位。
点可以是圆形、矩形、三角形或其他任意形态。
在平面设计中,点的大小、形态、位置和数量都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和心理效果。
2. 线:线是点移动的轨迹,是连接页面、引导视觉和丰富画面的元素。
线可以有粗细、虚实、透视和立体等变化,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
在平面设计中,线的排列、方向和变化可以影响画面的动感和节奏感。
3. 面:面是信息的载体,是分割画面的元素。
面可以体现充实、厚重、整体和稳定的视觉效果。
面可以是几何形或自然形,不同的面形状和组合方式可以产生不同的视觉感受。
总之,平面构成中的点、线、面是视觉设计的基本元素,它们在平面设计中的组合和变化可以创造出各种形态和视觉效果。
理解点、线、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有助于设计师更好地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作。
在平面构成中,点、线、面的组合和变化可以创造出各种形态和视觉效果。
以下是一些关于点、线、面在平面设计中的具体应用:1. 点的应用:点可以用来强调画面中的重点,引导观众的视线,或者创造出节奏感和动态感。
例如,在一幅海报中,可以使用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点来突出主题,引导观众的视线按照设计者的意图流动。
2. 线的应用:线可以用来连接和分隔画面中的元素,引导观众的视线,或者创造出动感和节奏感。
例如,在一幅封面设计中,可以使用线条来分隔文字和图片,使画面更加清晰易懂。
3. 面的应用:面可以用来承载和分隔画面中的信息,创造出稳定和整体的视觉效果。
例如,在一幅广告设计中,可以使用不同形状和大小的面来承载文字和图片,使画面更加丰富和有趣。
此外,点、线、面的组合和变化也可以创造出各种视觉效果,例如:重复、渐变、交错、对比等。
电视画面构图的基本元素及其作用

5)锯齿形线条。使人的视线忽高忽低地变化,产生不安定、不均匀、紊乱和动摇的感觉。
3、色彩。色彩包括色调的冷暖、色度的明暗、色彩的变化、对比、和谐、渐变等。
1)色调的冷暖。色彩左右着人的情绪,影响着人的情感,生活中人的情感都是与色彩联系在一起。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象征和含义,如红、黄色为暖色调,多表现热烈、喜庆、欢乐、胜利、坚强、勇敢等场面及情感;蓝、白色为冷色调,多表现安静、平衡、清凉、幽远、月夜、大海等场面及气氛。电视画面要根据主题确定色彩基调。
2)能增强画面的透视感。大小、浓淡、远近各类不同的影调可以形成层次丰富的影调透视,物体之间的明暗差别能使物体在二维空间中呈现出多维的立体效果。
3)可以突出物体的质感。画面中的物体恰到好处的影调控制,能够更好地突出物体的表面结构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4)可以增强画面的气氛。浓淡影调的配置,使画面因黑白灰所占的面积大小能形成各种调子。除了正常的影调以外,还有高调和低调之分。高调宜于表现明朗、欢快、恬静等情绪内容;低调往往宜于表现力量、深沉、苍劲、忧郁等情绪内容。
①前置光:可防止多余的或干扰性的阴影,减少物体表面不必要的造型,还可使被摄物投射出很长的阴影;但也会使造型平面化,易产生一种僵化呆板的印象。
②侧光:使被拍摄物层次分明、对比突出,反差比较明显,具有一种严峻感。
③背光:又称逆光,来自被拍摄物的背后,可造成剪影的效果,并使物体从背景中突出出来。
④底光:光线来自物体的下方,使被拍摄物有被扭曲变形感,常用来表达恐惧或狰狞的效果。
4)色彩与光的配合。在实际拍摄中,光的方向、明暗,对不同的被摄物体能表现出不同的色彩。在彩色构图中必须注意光的配合。
画面构图的基本元素

1、概念元素:包括:点、线、面。
点、线、面的构成形象物体的外部特征是可见的。
所以,形象包括视觉元素的各部分,所有的概念元素如点、线、面在见于画面时,也具有各自的形象。
平面设计中的基本形:在平面设计中,一组相同或相似的形象组成,其每一组成单位成为基本形,基本形是一个最小的单位,利用它根据一定的构成原则排列、组合、便可得到最好的构成效果。
2、视觉元素:概念元素不在实际的设计中加以体现,它将是没有意义的。
概念元素通常是通过视觉元素体现的,视觉元素包括图形的大小、形状、色彩等。
换句话说也可以是轮廓和色彩。
轮廓是物体边缘的线条。
色彩是一张平面设计构图中表现形式的重点!3、关系元素:视觉元素在画面上如何组织、排列,是靠关系元素来决定的。
关系元素包括:方向、位置、空间、重心等。
当然也包含了设计规则和算法。
当然也包含下面的一些关系:A、分离:形与形之间不接触,有一定距离。
B、接触:形与形之间边缘正好相切。
C、复叠:形与形之间是复叠关系,由此产生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关系。
D、透叠:形与形之间透明性的相互交叠,但不产生上下前后的空间关系。
E、结合:形与形之间相互之间结合成为较大的新形状。
F、减却:形与形之间相互覆盖,覆盖的地方被剪掉。
G、差叠:形与形之间相互交叠,交叠的地方产生新的形。
H、重合:形与形之间相互重合,变为一体。
4、实用元素:指设计所表达的含义、内容、设计的目的及功能。
比如拟物化的图标设计、逼真的场景设计等等。
综上就是对画面构图的基本元素的总结,希望能帮到大家,专注教育、忠于教育,更多相关咨询,欢迎大家点击查阅后现代画室。
美术造型的基本技巧

美术造型的基本技巧美术造型是指艺术家通过绘画、雕塑等形式将主观意识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过程。
在美术创作中,掌握一些基本技巧对于艺术家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关键技巧,帮助读者提高自己的美术造型水平。
一、线条的运用线条是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之一,其形状、长度、粗细可以传递出不同的信息和情感。
艺术家应该在创作中善于运用各种类型的线条,比如直线、曲线、粗线、细线等。
通过线条的运用,可以准确地勾勒出形象的轮廓、表现出物体的质感和空间感。
二、明暗对比明暗对比是表现物体体积感和光影效果的重要手法。
在绘画中,艺术家可以通过深浅明暗的处理,营造出立体感和层次感。
要想掌握好明暗对比,需要仔细观察光线的照射方向和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并将其准确地呈现在画面中。
三、色彩运用色彩是绘画中的重要表现手段,它可以传递情感、表现气氛和塑造形象。
艺术家在使用色彩时需要注意色彩的搭配和调和。
冷暖色调的运用可以营造出不同的氛围和情感,因此艺术家需要学会在作品中运用不同的颜色,以达到所要表达的效果。
四、构图构图是指画面元素在画布上的布局方式。
艺术家需要在创作过程中合理安排图像的大小、形状和位置,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和谐。
一个好的构图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并传递出更深刻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美术造型创作时,艺术家要注重构图的设计。
五、观察力和细心观察力和细心是艺术家必备的素质。
通过观察和细心的描绘,艺术家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形象的特点和细节,并将其真实地呈现在作品中。
因此,艺术家在实践中应该经常进行观察和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观察力和细心程度。
六、反复修改在美术造型创作中,艺术家的作品常常需要多次修改和完善。
通过不断反复修改,艺术家可以不断改进作品中的不足之处,使之更加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和意图。
因此,艺术家要具备认真负责的态度,勇于接受批评和建议,并将其转化为作品的积极改进。
综上所述,美术造型的基本技巧包括线条的运用、明暗对比、色彩运用、构图、观察力和细心以及反复修改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构成画面的基本元素>> 空间静止画面具有以下三个特点:画面由边框限定出有限范围,具有长度和宽度,其面积可以度量。
这一特点引出了客观景物广阔性与画面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画面是平的,只具有二维空间的物理属性。
但是客观事物是存在于三维空间之中,这一现实形成了人们的空间观念和思维方式,于是出现了三维客观世界视觉习惯和二维画面表现之间的矛盾;用单幅画面只能表现静止的图形,而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运动、变化的事物,因而存在如何在静止画面上表现运动形体的矛盾。
这些内容都属于平面构成研究的范畴,因此本节准备讨论这样三个内容:画面上呈现二维空间的一些特点如何在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四维空间1.画面上呈现二维空间的一些特点(1)可以通过联想生成画面上的背景空间按照一般艺术规则,在处理主体与背景空间的关系时,一般要求背景对主体起陪衬和烘托的作用,这是当主体与背景都以独立实体存在的情况下,对背景的定位。
但是在画面上,有时会出现由主体演释出背景的情形,即背景并非客观存在的实体,而是观看者通过自己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效应联想出来的。
例如下图中,在一张空白纸上画一架飞机,会使人联想到其背景必定是天空如下图;如果在该纸上改画一条船,则会联想到水面的背景。
在这里“天空”和“水面”并非客观存在,而是通过人们的视觉经验和心理效应联想出来的。
(2) 可以通过调整背景与边框的位置关系来拓宽画面的视野视觉中心一般落在画面的中心位置,因此当画面需要用一些背景图案进行美化或陪衬时,为了给视觉中心留出比较宽裕的空间,通常将这些背景图案安排在靠近边框的位置,即往上、下靠边,或左右靠边,或靠边框角上,这样就能在阅读主体内容时保持比较广域的视角。
例如在下图中,图(a )的背景图案放置的位置居中,显得画面空间狭小,主题内容难以展开呈现;图(b )的背景图案靠近边框角,给主体留出了宽阔的展示空间。
(a)背景图案位置过于居中(b)背景图案靠边给主体留出展示空间(3) 可以通过形体与边框大小的关系来显示画面空间的辽阔与拥挤如前所述,画面上的空间内涵可以借助形体表现出来,同样,这个空间的大小也可以通过形体大小与边框面积的关系表现出来。
例如在下图中,边框面积远比飞鸟的形体大得多(图a ),联想到的天空背景就显得十分辽阔;反之如果在同样大的边框内画一个大的形体(图b ),则背景空间就变得狭窄的多!(a)辽阔的天空背景(b)背景空间显得拥挤(4) 边框对具有方向性的形体的制约画面中形体在很多情形下都具有方向性。
例如某人的目光凝视前方;正在运动的物体的行驶方向等等。
具有方向性的形体会对观看者的视线有引导性,使其沿着该方向移动,因此要求边框在该方向的前方留有足够的空间,否则会使人感到没有回旋的余地。
摄影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拍摄侧面或半侧面像时,总是将人安排在画面的一侧,面向较宽的另一侧以保持视线前方有较宽阔的空间。
下图示出的是边框对形体运动方向的制约。
图(a)会使观看者感到走投无路,似乎就要“碰壁”;图(b)将其运动方向反转过来,观看起来就顺眼多了!(a)运动快要“碰壁”(b)运动前方留有广阔空间2.如何在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人们生活在三维空间中,长期以来养成了对这个立体世界的视觉习惯和思维方式,从构图角度将这些习惯和思维进行整理,可以归纳出若干产生立体视觉效果的规律。
因此按照这些规律在画面上构图,也能在平面上表现三维空间。
本节仅从构图的角度讨论在画面上表现三维空间的几种基本方法。
其中包括透视、遮挡、阴暗和阴影、虚实以及利用斜线或曲线的变化等五种。
至于从用色和用光角度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将在下一章中讨论。
(1) 透视透视的概念是为了在画面上体现各形体或形体各部分之间的纵深关系而引入的。
设想在观察者的眼睛与这些纵深位置的形体之间放置一块透明的玻璃,如果将隔着玻璃看到的这些形体就认为是“画”在玻璃上的形体像,则会发现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即“画”在玻璃上的形体像的大小,是实际形体离透明玻璃远近距离的函数:离得近的形体像大,反之就小。
因此,透视的基本表现方法可以简明地概括为“近大远小”。
在平面构图时,经常运用近大远小的方法在画面上表现形体间的纵深关系。
如下图所示。
用近大远小的方法表现纵深关系图中这些人体由大到小,表现出他们处在画面纵深方向上由近及远的位置上。
这种表现方法,同样适用于表现同一物体各部分之间的纵深关系。
顺便说明两点:在画面上表现纵深关系时,一般习惯于将画面下部定位为近处,由下往上对应由近及远(也有少数例外情况)。
在上图中,除了用大小表现纵深关系外,各形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如果确定最近和最远两个形体以后,那么位于此二形体之间的形体,其纵深位置肯定处于二者之间,而与该形体的大小没有关系。
参看下图。
位于中间的乘凉的人是由其位置决定的,与其大小无关(2) 遮挡人们对于遮挡现象已习以为常,从而形成这样一种视觉经验:当近处形体遮挡远处形体时,远处形体被遮挡的部分将看不见。
这种前后重叠的关系是三维空间的属性之一,同样也是一种与画面垂直的纵深关系。
在平面构图时,利用这一视觉经验,可以用遮挡的方法,在平面上造成视觉的纵深感。
参看下图。
图中尽管被遮挡的部分看不见,但是人们还是认为该形体是完整的,这是因为该形体的完整形象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缘故。
用遮挡的方法表现纵深关系上述遮挡法同样适用于表现一个物体的纵深部位。
例如一个六面立方体在画面上最多只能呈现三个面,其余部分均被遮挡,但是由于视觉经验,人们还是将其视为一个六面体。
(3) 明暗和阴影大家知道,明暗和阴影的出现是由于光线照射的结果。
当光线照射在物体上时,物体上迎光部分明亮,避光部分较暗,而被物体遮挡的背后,由于得不到光而处于阴影之中。
明暗和阴影是三维空间的一个重要属性,同时也是构图的元素之一,因而常被用来在画面上表现立体效果。
明暗的视觉效果在粗糙的表面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因而常被用来在画面上表现物体的纹理,例如水泥地面、毛线织品、金属毛坯等,在光线斜射下呈现出的明暗变化,不仅使物体的形态表现逼真,而且立体感很强。
下图示出的是用阴影表现立体效果。
来自画面纵深处的阳光照射在岸边观船的女孩上,虽然看不见太阳,但是根据投射在地面上的阴影可使人信服这一认识。
用阴影表现阳光来自纵深方向在专栏片头或广告中,也常用阴影表现立体效果,如下图所示。
在标题字的一侧加上阴影,立即会显示出字体的浮雕效果。
标题字的的一侧加阴影,可显示浮雕效果(4) 虚实光在空气中传播时,由于受到其中的微小尘埃和水分对光线散射和吸收作用,而且距离越远,光的损失越大。
物体上的反射光传递到观看者眼睛的途中是有衰减的,而且随着距离增加时衰减愈甚。
这种现象叫做“视觉衰减”或“视觉梯度”。
显然视觉衰减的程度与两个因素有关:反射光的强弱和被视物体的远近。
对于近处物体或在强光照射下的物体,由于反射光较强,表现为该物体的轮廓清楚、细节清晰、颜色鲜艳、层次分明;相反,对于远处物体或弱光照射下的物体,因为物体反射光弱而使形态模糊,表现为轮廓线和细节难以看清,颜色的纯度明显降低而变得暗淡,明暗对比也明显减弱。
在平面构成中,利用了这种被视物体的虚实视觉效果与其距离远近之间的依赖关系,在画面上通过景物的虚实来体现其纵深感。
例如下图中,树的远近感就是通过形体虚实和大小的方法得到的。
通过虚实手法产生纵深感(5) 利用斜线和曲线的变化在几何学中讨论六面体时,先在画面上画一个正方形,然后用两个平行四边形表示六面体的顶面和侧面。
如下图(a)所示。
这就是常见的用与画面边框倾斜直线或二相交直线不成直角的方法来显示纵深感。
此外在画圆柱体时,也是将两端的圆变成椭圆,再用两根直线连接,参看图(b),这样就好象从前上方看到的圆柱体一样(a)六面体(b)圆柱体利用斜线和曲线变化来表现立体感的方法,在几何学和机械制图中广泛用到,而在平面构图艺术中,这些技巧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从而创造出许多更富艺术特色的立体图形。
这里举几个例子说明。
图(a)是将一个同心圆分成三段,再用三组斜线分别将各同心圆连接起来。
经过这样变化以后,该同心圆的三个层面的立体效果便显示出来了。
(a)将同心圆变化出三个层面(b)将方格变化得凸出起来图(b)对横竖线条形成的方格图案进行这样变化:从中心开始将直线改为曲线,并且相应地改变线条间的间隔,于是该图案的中间就好像凸出起来,具有明显的立体效果。
1.如何在画面上表现四维空间画面上不仅能表现三维空间,而且能表现空间中的动感,即运动趋势。
这是利用人们长期观察物体运动时形成的一种视觉“惯性”。
因此只要在构图时表现出这种惯性的形态或者呈现这种惯性形态的环境,都能使人联想到运动,从而在心理上接受这种运动的感觉。
在画面上表现物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实际是给三维空间赋予了随时间演变的特征,因而被视为表现四维空间。
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在静止画面上表现四维空间。
(1) 通过人、动物、车辆或机械等在运动过程中的姿态来表现运动。
例如人在悠闲散步、正常行走、急速赶路和飞快奔跑时的姿态是不相同的,因此构图时便可用这些姿态表现人的行进速度。
(2) 通过人的面部表情来表现动感。
例如人在用力搬运重物时,或者陶醉在演奏钢琴时的面部表情都具有鲜明特点,因此构图时便可用这些面部表情来表现当时的活动场景。
(3) 通过特定的运动环境来表现该环境中的运动。
例如人在游泳池中游泳的姿势或者飞鸟在天空翱翔的姿势等,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下,人和鸟都不可能停止下来,因此可以用这类场合作背景,衬托出该背景下主体的运动。
(4) 通过外加辅助图形或文字来表现主体正在活动。
例如在飞行子弹后加几根线条表示速度很快;在人头像旁加一个带有文字说明的闭合线,表示该人正在讲话,等等。
参看下图。
(a)飞行的子弹(b)正在讲话不过应该强调指出,用静止画面表现动感是绘画或摄影艺术水平的一种体现,许多艺术大师在该领域留下了许多不朽之作。
但是将这种艺术形式用于教学,难免受到一些限制。
正如后面将要提到的,多媒体画面是以运动画面为基础的,因此讨论的内容仅仅用作一种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