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1)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1

九年级语文邹忌讽齐王纳谏1

文言词语1——词类活用
• 朝服衣冠 • (服,穿戴,名词作动词)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美,以……为美,形容词意动用法) • 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 (面,当面,名词作状语) • 闻寡人之耳者 • (闻,使……听到,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词语2——古今异义
• 今齐地方千里 • (土地方圆)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国君旁边的近臣) • 明日,徐公来。 • (第二天)
文言朗读2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 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 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 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 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 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 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 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文言朗读1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丽。朝服衣冠,窥 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 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 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 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 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谁
• 孰视之 孰:通“熟”仔细、周详
•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以……为美 •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漂亮、好看
• 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1)

《邹忌讽齐王纳谏》ppt课件(1)

《战国策》简介:
《战国策》是战国时代国别史汇编,也 是一部历史散文总集。又称《国策》、《国 事》,由汉代刘向编订的,共33篇,分东周、 西周、秦、齐、楚、赵、魏、韩、宋、卫、 中山十二策。它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 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 臣的策略和言论。它语言流畅,写人记事真 切、生动。读这本书真是如见其人,如闻其 声。它具有宏肆激越的风格,铺陈伟丽,叱 咤雄豪,艺术上有很高成就,对后代文人的 影响不小。
一、导入新课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
唐· 魏征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 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 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 “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 旦暮”。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 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 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齐威王励 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1)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2)
威王受蔽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3)威王除蔽
面刺→上赏 门庭若市
三令
上书→中赏 谤讥→下赏
三变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4) 除蔽结果:
四国朝齐→战胜于朝廷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比美 臣之妻→私我 臣之妾→畏我 臣之客→求我 (1) 威王受蔽 宫妇左右→私王 朝廷大臣→畏王 四境之内→求王 (2) 面刺→上赏 门庭若市 三变 时时而间进 无可进者
三、阅读课文,理解文意:

《邹忌讽齐王纳谏》1

《邹忌讽齐王纳谏》1

第二天 通假字 “熟”,他,指徐
仔细

省略句。(邹忌) 自以为不如(徐公) 以为:认为
又弗如远甚。暮寝 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
“甚私远我”也太;远妾了之美在名我晚→者上状。,畏表个我顺动也接作;,相客两连之美我以动…用者为法,美欲。有(求认于为…美)意
偏爱,形→动
之: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结论: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5)齐王纳谏,下令有三赏
面刺 书谏 谤讥
上赏 中赏 下赏
(6)纳谏之后,齐国有三变:
初 数月 期年
门庭 若市 时时间进 无可进者
二、阅读课文,完成下面的练习。 1.有人称赞邹忌能将“千古臣谄君蔽,兴亡关 头,从闺房小语破之”,也有人认为他的劝谏 “并无讽王纳谏字句”,妙在“蕴藉”。结合 这些评论,具体分析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其 劝谏艺术有哪些高妙之处? 2.除了高超的语言艺术,邹忌劝谏成功还有哪 些重要因素?说说你的看法。
6、“王曰‘善’。”请你结合文意品析“善”字 的表达作用。
答:一是说明邹忌艺术的进谏,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说明齐威王善于纳谏。
7、齐威王下令后,进谏者由“门庭若市”到“时 时而渐进”,再到“无可进者”,这种变化说明了 什么?
答:齐王纳谏后,朝政的弊端越来越少。
8、“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中的“此”指代什么?“战胜于朝 廷”的意思是什么?
4、邹忌是怎样说服齐王的?
答:一是以切身经历设喻,指出妻,妾,客美我的不 同原因是私臣,畏臣,有求于臣. 二是把家事同国 事类比.拿齐王的地位同自己做比较,指出”宫妇左 右……有求于王” 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 论,使齐王接受纳谏.)
5、“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 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 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在表达上 的有什么作用?

1.《邹忌讽齐王纳谏》【3篇】

1.《邹忌讽齐王纳谏》【3篇】

1.《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3篇】1.《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3篇】一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菩。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①处冒号的作用是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臣诚知不如徐公美()(2)闻寡人之耳者()(3)时时而间进()(4)期年之后()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你从文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至少写出两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战国策;总结(概括、收束)。

2、(1)的确;(2)使……听到;(3)间或,偶然;(4)满一年3、(1)由此看来,大王(您)受的蒙蔽很深啦。

(2)全部的大臣、官吏、酉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错误的可得到上等奖赏。

4、人贵有白知之明,要擅长接纳合理化建议,要讲究劝告的方式、方法等。

(意思对即可)1.《邹忌讽齐王纳谏》【精选3篇】二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1).

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邹忌讽齐王纳谏(1).

• 四国朝齐说明了什么? 齐国国势强盛,威震诸侯, 也从侧面反映了齐王纳谏的巨大成果。

身 边 事
三问 三 三 三答 邹忌
头脑冷静
三 叠 之 二 美

三思 三 三比

贤 臣 观察敏锐
实事求是 心系国家 勇于纳谏
国 家 事
三赏 齐王 三 三 三变

明 虚怀若谷 君
广开言路
此 所 谓 战 胜 于 朝 廷
。 客:“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不若
三答 妻答:“君美甚,徐公何能 反问句 及君也?” 由衷的爱
妾答:“徐公何能及君也?” 反问句 怕失宠,有顾忌
三答
客答:“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否定句 有求于人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对象不同 语气不同
身份不同
思考
面对妻、妾、客的程度不同,或真或假的 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 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上赏:面刺寡人之过者 令初下:门庭若市
三赏
中赏:上书谏寡人者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三变
下赏:谤讥于市朝, 闻寡人之耳者
期年之后:虽欲言, 无可进者。
1
四国朝齐 (结局)
1
结构特点
本文在结构安排上,多次 从三方面加以显现,我们把 这种写法叫三层排比,也叫 三层重叠。仔细品味,我们 会品出三叠之美。
邹忌讽齐王纳谏
问妻:“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背景:邹忌修八尺有余,形 貌昳美。朝服衣冠,窥镜。 语气充满自信,沾沾自 喜的。
问妾:“吾孰与徐公美?” 背景: 城北徐公,齐之 美丽者也。忌不自信 语气严肃,疑虑,急切。 问客:“吾与徐公孰美?” 背景:旦日,客从外来,与 座谈,问之客 试探着小声问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映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日:‚吾孰与徐公美?‛妾日:‚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日:‚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渐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1)形貌昳.丽()(2)窥.镜而自视()(3)王之蔽.甚矣()(4)期.年之后()2.词语解释。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形貌..昳丽()(3)朝服.衣冠()(4)吾孰与..徐公美()(5)徐公不若.君之美也()(6)忌不自信..()(7)复.问其妾()(8)孰.视之()(9)吾妻之美.我者()(10)皆以美.于徐公()(11)臣之妻私.臣( ) (12)今齐地方.千里( )(13)王之敝.甚矣()(14)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5)能谤.讥于市朝()(16)时时而间.进()(17)虽.欲言,无可进者()3.朗读下面的文言句子,语气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B.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C.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D.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4.与“齐国之美丽者也”中的“之”用法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检测 (1)

邹忌讽齐王纳谏复习检测 (1)

5、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徐公。
6、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7、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一、词语解释 1、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讽谏。纳:接受。 2、邹忌修八尺有余。 修:长,这里指高。有, “又” 。 3、朝 服衣冠,窥镜。朝:在早上。服:穿戴。窥:照。 4、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 复:又一次。 5、明日,徐公来,孰视之。 明日:第二天。孰:通“熟” ,仔细。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认为„„美。私:偏爱。 7、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蔽:受蒙蔽,这里指因受蒙蔽而不明。 8、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面刺:当面指责。 9、能谤讥于市朝。 谤讥:议论。市朝:公众场合。 10、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进:偶然进谏。 二、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徐公何能及君也? 4、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中考语文专题1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1邹忌讽齐王纳谏阅读(解析版)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2022·贵州铜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则文言选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安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乙】赵且伐燕,苏代①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②其喙。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③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④,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故愿王熟计之也。

”惠王曰:“善!”乃止。

(《战国策·燕策二》)【注】①苏代:谋士。

②拑:同“钳”。

③禽:同“擒”。

④支:相持,对峙。

1.下列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臣之.妻私臣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B.皆以.美于徐公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C.朝服衣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吾妻之美.我者2.学习文文言文可以用“迁移法”,下列迁移错误的一项是()A.“赵且伐燕”中的“且”,根据《愚公移山》中“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的“且”,可理解为“将要,将近”的意思。

B.“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中的“谓……曰……”,根据甲文中“谓其妻曰”的“谓……曰……”可理解为“对……说……”的意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邹忌讽齐王纳谏》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除弊纳谏在当时的积极作用和在今天的借鉴意义。

2、了解《战国策》这部国别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和史学上的地位。

3、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4、提升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水平。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中对文章的写作特色和劝谏技巧的领悟2、本文记述了邹忌以自己的生活感受为喻,讽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如何较全面、准确地理解邹忌这个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和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提升借助语境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水平。

课时安排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语:唐太宗说:“以铜为镜,能够正衣冠;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历代君主要成就一番霸业,身边没有几位敢进谏言的大臣是不成的;而劝谏能否奏效,一要看做君王的是否贤明,二要看谏者是否注意了进谏的艺术,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

战国时齐威王非常幸运遇到了这样一位贤臣——邹忌。

而这位以雄辩著称的谋臣的讽谏之法更是令人叫绝。

今天,我们就欣赏选自《战国策》的历史散文《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选自《战国策·齐策》,是古典散文中的名篇。

文章生动地记叙了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不因妻、妾、客的赞美而自喜,而是从中悟出直言不易的道理;第二部分写邹忌以切身经历设喻,讽谏齐王除蔽纳谏;第三部分写齐王纳谏及其结果。

邹忌以自己与徐公比美这件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设喻,由己及君,以小见大,由家事到国事,道理由浅入深,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本文语言浅显,故事情节生动,内容并无费解之处。

教学的基本方式应是以学生自读为主,以教师点拨为辅。

点拨,主要是抓住劝谏和讽喻手法来启发学生,使他们悉心体会邹忌委婉劝说的方式,明确邹忌劝说艺术在当代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另外,梳理文言知识。

掌握重点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也是教学重点之一,不宜忽略1.《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的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

最初有《国策》《国事》等名称,经过汉代刘向整理编辑,始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

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

战国时代七雄并立,兼并战争比春秋时代更为频繁激烈,各诸侯王纷纷招揽谋臣策士为自己出谋划策,于是“士”这个阶层活跃起来,有的主张连横,有的主张合纵,所以,史称这些人为策士或纵横家,他们提出一定的政治主张或斗争策略,为某些统治集团服务,并且往往利用当时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游说诸侯。

《战国策》就是着重记述这些策士们的言行的。

《战国策》语言活泼流畅,粗中有细,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如善于讽涑的谋臣邹忌,任性顽固的贵族老妇人赵太后,追逐功名富贵的策士苏秦。

另外,还特别善于使用一些讽喻性的小故事作比,如“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

《战国策》不愧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后世文学的影响极为长远。

邹忌,齐国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据史载,一次邹忌听齐威王弹琴,他就藉谈论弹琴,阐述治国安民之道,齐威王听后,大为赞赏,封他为齐相。

而当时的淳于髡不服,就用隐语向邹忌提出了关于修身、处世、安民、用贤、治国五个难题,邹忌都能对答如流。

辩论结束后,淳于髡对他的仆人说,看来这个人破格重用的日子不会远了。

时过一年,威王果然封邹忌为成侯。

邹忌不但是一个能言善辩的雄辩家,而且是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

3.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个很有作为的君王,据史载,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结果“百官荒废,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齐威王爱隐语,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工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二、解题1、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巧妙地用一个兼语句式点明了文章内容地两个方面: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

2、邹忌,齐国齐威王他继位之初,好为淫乐,不理政事,谋士淳于髡乃以隐语进谏曰:“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听后顿悟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修明政治,齐国大治。

的谋臣,历事桓公、威王、宣王三朝,以敢于进谏和善辩著称。

三、提供相关《战国策》与战国的资料《战国策》因为书中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策士们的言论和行动,所以传到西汉末时,由刘向整理校正后定名为《战国策》。

是先秦历史散文中的一枝奇葩,它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影响极为长远。

四、引导学生有目的地朗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昳(yì)丽朝(zhāo)服衣冠(guān) 窥(kuī)镜期(jī)年朝(cháo)于齐间(jiàn)进(二)再读课文,读清句读。

五、学生根据文下注释,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可逐段讲解)六、布置作业:熟读课文,依据注释试译全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重点字词。

第二课时一、检查学生课后学习情况,教师对本文教学重点予以强调(一)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邹忌讽齐王纳谏(讽:用委婉的语言暗示、劝告或指责。

谏:臣子向国君提出的意见。

)能谤讥于市朝 (公开指出。

谤,公开地指责,没有贬义;讥,微言讽刺。

注意区别:诽,背地里议论、嘀咕)能面刺寡人之过者(指责)上书谏寡人者(信函,亦泛指文书、文件。

这里指奏章)期年之后(期,一周年叫期年;一整月叫期月)(二)词类活用:1、朝服衣冠 (朝,名词作状语;服,名词作动词)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美,形容词意动用法)3、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4、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三)一词多义1、修a.乃重修岳阳楼(兴建,建造)b.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整治)c.雨村便急忙修书(撰写)d.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2、朝a.相如每朝时常称病《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上朝b.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拜c.于是入朝见威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朝廷d.朝服衣冠《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早晨(zhāo)3、孰a.我与城北徐公孰美代词,谁b.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同“熟”,仔细。

4、诚a.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确实,的确)b.帝感其诚《列子•愚公移山》诚心、诚意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确实、的确d.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曹军必矣《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表假设,如果、果真(四)古今异义1、今齐地方千里 (土地方圆)2、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国君旁边的近臣)3、明日,徐公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五)句式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判断句)2、忌不自信 (宾语前置)3、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省略句)4、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介词结构后置句)5、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判断句,兼介词结构后置)6、王之蔽甚矣 (被动句)引导思考: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与“吾与徐公孰美?”两个句子的句式是否相同?明确:两个句子均为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

“与……孰”是由“孰与”演变而来,意义与“孰与”相同,都表比较。

“孰”为疑问代词,在疑问句中常前置,“孰与”即“与孰”。

2、宾语前置句,在古汉语中常见。

例如:彼不我恩也《童区寄传》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之”助词,宾语提前的标志唯余马首是瞻《冯婉贞》构成“唯……是……”格式的宾语前置(六)注意一个成语门庭若市:形容来者之多。

(注意与“门可罗雀”区别)二、品读赏析。

1、邹忌是由一件家庭琐事联想到国家政事的。

这件家庭琐事是什么?明确:邹忌向他的妻、妾与客提出自己与徐公谁美的问题。

2、因为感情的不同及身份地位的差异,其妻、妾、客回答问题时的语气有差别。

有何不同?请从原文中找出并说明其感情色彩。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由衷的赞美,口气亦毋庸置疑。

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感情色彩是讨好,口气有点勉强。

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

”感情色彩是礼貌、尊重,口气有点客气。

(可让三位同学分角色表演。

)3、面对妻、妾、客的水准不同,或真或假的赞美,邹忌的态度如何?面对赞美,邹忌并未得意忘形。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可见邹忌很有自知之明。

4、邹忌是如何“讽”齐王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向威王进谏,而是以“闺房小事”谈自己的体会,然后以类比的方式委婉进谏。

5、讽谏的结果如何?齐威王接受了谏言,发布政令,广开言路,悬赏纳谏。

始而“门庭若市”,继尔“时时而间进”,最后“无可进者”,终于“战胜于朝廷”。

三、分析本文在说理以及记叙上的特点。

本文采用了“三叠法”,从头至尾一直使用三层排比的手法写作三问:妻、妾、友三答三比:妻私我→宫妇左右私王妾畏我→朝廷之臣畏王客有求→四境之内有求于王三赏:上赏中赏下赏三时: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态:邹忌以现身说法齐威王广泛征求意见各国“皆朝于齐”四、布置作业:读了本文以后,安排学生实行联系实际的读后感训练。

[例文] 纳谏与止谤——重读《邹忌讽齐王讷谏》有感臧克家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邹忌讽齐王纳谏》,读初小时就成诵了,觉得它故事性强,有趣味,引人入胜。

六十年后,再读一遍,如故人重逢,格外亲切。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

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能够进谏。

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一切。

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

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

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

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

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

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

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

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

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

所以,对这位勇于纳谏的齐王,既佩服他的大智,也赞赏他的风度。

这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文章,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宽大明智、精神高尚的形象,事隔几千年,栩栩如在眼前。

想当年,他听了邹忌的讽谏之后,立即下令群臣,遍及全国,面刺错误,指陈弊病,不但言者无罪,反而重赏,这是何等气度,何等磊落胸怀,千载之下,犹令人感奋不已!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在同一本《古文释义》里,小时候也读过《召公谏厉王止谤》这篇古文,至今还能背出其中的名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