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的基本类型讲解

合集下载

第三章_心理学实验设计

第三章_心理学实验设计

O1:
O2:
Ob1
Xb2
O3:
O21 O22 …. O2k
O4:
O41 O42 …. O4k
R R R R R R
Xa1Xb1 Xa1Xb2 Xa2Xb1 Xa2Xb2 Xa3Xb1 Xa3Xb2
O1 O2 O3 O4 O5 O6
Xb1
O11 O31 O12 O32 O1: …. O3: …. O1k O3k
X
表示事后回溯设计中的自变量,是研究者不能操纵或改变的
五、实验设计的基本术语
1、因素与水平
因素:自变量
可以是刺激变量,也可以是被试变量
水平:因素的特定值称为“水平”或称为“处理”
2、水平结合
或者一个处理结合
一个因素的某一水平与另一因素的某一水平的结合,成为一个水平结合,
例如:噪声强度两个水平:40分贝(A1)、60分贝(A2);
可考察各个自变量对同一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主效应可考察各个自变量交互作用对因变量的主要影响效应交互作用可考察一个自变量的各个水平在另一个因素的某个水平上的效应简单效应2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模式a基本模式b数据的统计分析独立样本的多因素方差分析4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a什么是随机化区组多因素实验设计在析因设计中还可以用一个组的被试去接受设计中每一种因素各个水平组合成的全部处理观测得到每个被试的全部反应分数就是一个区组至于哪个被试先接受哪一种实验处理则须用随机分配的方法来决定b基本模式c数据的统计分析随机化区组多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d优点a所需的被试人数少是完全随机化多因素设计中的一组b减少了个体差异5分区重复测量的多因素实验设计在析因实验设计中对被试的分配有时采用随机分配与重复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即对一种或几种自变量用随机分配法而对其它自变量则用重复测量法这种综合分配的多因素实验设计被称为分区重复测量多因素实验设计多因素混合设计a基本模式a3b数据的统计分析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年龄组第一测试年第二测试年第三测试年交叉聚合实验设计p146148交叉聚合设计包括横断设计纵向设计和时间延迟设计推断年龄是发展的一个原因二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designs1单组准实验设计2多组准实验设计单组准实验设计1时间系列设计a设计模式

2022考研312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形式

2022考研312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形式

心理学实验的基本形式1. 根据实验情境(1)实验室实验:一般来说,对于可以或必须在实验室情境中获得或产生的心理、行为现象(如视觉、听觉、记忆或感觉剥夺等),可在实验室情境中加以研究;(2)现场实验:而某些社会性行为或复杂的认知过程则常在现场情境中进行实验。

目前,实验室情境与现场情境有趋于融合的倾向。

2. 自变量的数量(1)单因素设计:只有一个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2)多因素设计: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自变量的实验设计。

3. 实验设计的严密性(1)前实验设计:最为原始的实验类型,对额外变量没有控制,效度很低。

(2)准实验设计:介于前实验设计和真实验设计之间的实验研究设计,它对额外变量的控制比前实验设计要严格,但却不如真实验设计对无关变量控制得充分和广泛。

(3)真实验设计: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对研究条件和变量进行严格的控制来进行研究的实验方法。

4. 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1)被试间设计:是指实验中每个被试只接受一种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

完全随机、随机区组都属于被试间设计。

又叫非重复测量实验设计。

(2)被试内设计:是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一种形式,把随机区组进一步发展,由一个被试而不是一组同质被试接受所有的自变量水平或自变量水平的结合。

(3)混合设计:是指一个实验设计中既有被试内自变量,又有被试间自变量,也是重复测量实验设计的一种形式。

考研答题万能模板1.知道用什么原理作答,但不会写原理?第一种情况:考查辩证关系的,A和B的辩证关系。

适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等等。

写作模板:A和B是辩证统一的,A和B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我们在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中既要看到A,也要看到B;只看到A看不到B是不行的,只看到B看不到A是不行的,必须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

只有坚持A和B的辩证统一,才能取得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成功;反之,则遭遇失败。

例如:必然性与偶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知识点总结

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知识点总结

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知识点总结在考研心理学中,实验设计是一个重要且具有挑战性的部分。

它不仅要求我们对心理学的理论有深入的理解,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逻辑思维和实践能力。

下面将为大家系统地总结考研心理学实验设计的相关知识点。

一、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为了回答研究问题,有计划地控制和操纵自变量,观察和测量因变量,以确定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

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因变量则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产生变化的变量。

例如,研究光照强度对学习效率的影响,光照强度就是自变量,学习效率则是因变量。

控制变量是那些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但又不是研究者感兴趣的变量。

在上述例子中,被试的年龄、性别、学习基础等都可能是控制变量。

二、实验设计的类型(一)真实验设计1、完全随机设计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处理组中,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水平。

这种设计的优点是简单、随机,能较好地控制无关变量,但可能存在个体差异较大的问题。

2、随机区组设计先将被试按照某些特征(如性别、年龄等)分组,称为区组,然后在每个区组内再进行随机分配。

这样可以减少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拉丁方设计通过平衡实验处理的顺序效应,使得每个实验处理在每个顺序位置上出现的次数相同,从而控制实验顺序带来的误差。

(二)准实验设计在现实情境中,由于各种条件限制,无法做到完全随机分配被试,就会采用准实验设计。

比如时间序列设计、不等组前后测设计等。

(三)非实验设计包括观察法、调查法等,虽然不能直接揭示因果关系,但可以为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提供线索和假设。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流程(一)提出研究问题和假设首先要明确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已有的理论和研究成果提出假设。

假设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二)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要能够清晰地定义和操纵,因变量要能够有效测量。

(三)选择实验设计类型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被试的特点、实验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类型。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

实验心理学,第三章 实验设计

喜好饮料问题
有效的实验设计应该是这样的:两个杯子一模一样, 既没有字母,也没有任何其他不同的标记可以让被试 看见或摸得到。
将可口可乐或百事可乐分别倒进两只杯里,一半被试 先饮可口可乐,然后饮百事可乐;另一半被试先饮百 事可乐,然后饮可口可乐。
这样的实验安排就不存在喜欢字母的问题了,而且, 实验顺序的效应也抵消了。
举例:在某项研究中要将30 个被试分配到三个自变量 水平A、B、C 中。
研究者需要先将被试按前测作业分数的高低排列,然后 将前三个被试随机分配到A、B、C 三组,接着将接下 来的三个被试如法分配,直到分配完毕。
1、匹配(matching)设 计
对动物进行被试间设计的实验研究时,一项重要的匹 配技术是拆窝技术(split-litter technique)。
同处理之前是相等的,即使有差异也是在统计允许的 限度以内的随机误差。
随机化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 (1)控制两组被试变量的差异,分组方法简单可行。 (2)由于对每一被试者只作一次观测,可消除某些实
验误差。 缺点: (1)分成等组的方法仍欠精密。 (2)若两组在不同时期观测,就有可能插入实验以外
编制之测量工具的“信度”(可靠性)较低时。
研究进行中有较多变量无法控制时。
统计分析时,受试者须再细分为较小的各群组来分析比较 时。
实验设计时,预期会有较多受试者中途推出时。
怎样确定实验研究中被试样本人数
确定样本人数时要考虑以下因素 1、实验研究所要求的精确度 精确度是指样本平均数与总体平均数的一致性程度。精确度
定时系列设计模式
说明:Y1a、Y1b、Y1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前之观测值 Y2a、Y2b、Y2c分别表示实验处理后之观测值 X表示实验条件处理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实验心理学  第3章 实验设计的类型考研笔记-精品

第三章实验设计简化:随机的选择和安排被试;严格控制无关变量; 有效的操作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第3.2章真实验1真实验设计:对实验条件控制较高,对影响实验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采取严格的控制并能有效地操纵实验研究变量的实验设计。

该设计类型一般在随机化原则上选帝口分配被试、采用前测和控制组等手段。

第一节真实验设计的分类一.根据被试接受实验处理的情况分(各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 分为被试内设计二被试间设it 和混合设计。

三厂按照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小务(一)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或单因素完全随机设计n 被试间设计]完全随机单因素设计属于被试间设计,将被试随机分为几组,然后依据实验目的对各组被试随机实施不同处理。

它的基本特点是: 研究中只有一个自变量,自变量有两个或多个水平。

用随机化方法抽取被试,然后将被试随机分配给自变量的各个水平。

每个被 试只接受一个水平的处理。

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设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in 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后测设计R 代表以随机的方式抽取被试将被试分配到组。

0代表观察或测试取得的数据。

右下方的小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的顺序。

X 代表实验处理或操纵, 右下的数字代表处理或操纵)1质序,没有X 的组别,即为控制组。

优点:①采用了随机取样的方法,有效地控制了选择、选择与成熟交互作用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的影响; ②控制组的设置有效地控制了历史和成熟因素对选择和被试中途退出等内部效度的影响; ③可控制统计回归的影响;④控制了测验与实验处理交互作用对外部效度的影响。

⑤实验处理前没有前测,避免了练习效应; 是理想的实验设计。

缺点:因为没有前测,无法进行实验处理前后的比较,无法知道实验处理引起的效果有多大;统计方法:这种设计基本模式是有一个实验组和一个控制组,一个自变量有两个水平,使用统计水平进行检验的时候可以采用独 立样本t 检验(检验01与02的差异\[2]随机多组后测设计模式:在研究中根据研究情况可以将自变量的水平增加到三个及三个以上,又叫随机多组后测设计,增加到三个时其模式如下: 实验组1:RI Xi Oi 实验组2:R2 X 2 02 控制组:R3 03优缺点:同随机实验继空制组后测设计。

最新实验心理学电子课件-实验设计课件PPT

最新实验心理学电子课件-实验设计课件PPT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模式
抵消实验条件的设计示例
人们解决两个不同问题的思维特点分析
实验任务:分马问题和肿瘤问题
分马问题
如下图所示,栏内有九匹马,请画出两个 正方形将每一匹马分隔开。
肿瘤问题
假如你是个医生,面临一个胃部患恶性肿瘤的 病人,这个病人不能动手术,但如果不摧毁肿 瘤,病人会死掉。有一种射线可用来摧毁肿瘤, 但如果用高强度射线幅射肿瘤,肿瘤虽会被摧 毁,但这种高强度射线也会使肿瘤通道上的健 康组织受到损伤。强度较低的射线对健康组织 无害,但也不会摧毁肿瘤,用什么方式能使射 线摧毁肿瘤同时又避免伤害健康组织呢?
相同任务:如打靶;根据打靶成绩进行分组; 类似任务:如问题解决→不同种类问题解决; 相关任务:如智力测验→问题解决。
第二步,根据作业分数形成配对组。
配对设计的优缺点
优点:在实验处理之前,就把组间变异 缩到最小,并使各组内变异比单独的随 机分配更接近相等。因此,这种设计能 对被试个别差异给予更多的控制,小型 实验用配对设计,其效果比用随机分组 的效果更为显著。
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 受一个自变量的处理,对另一被试者 (组)进行另一种处理,故又称独立组 设计。
包括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被试间设计的统计检验——独立样本的
差异显著性检验。
1、随机组设计
将被试随机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不同的自变 量处理。
随机组设计的基本假设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 同的组,若对各组用同一样的课题,在系统的 条件下进行测量,其结果就成为系统组,则他 们的成绩在统计上应是相等的。
混合设计举例一
Johnson等(1983)用混合设计的方法 比较抑郁者和非抑郁者的记忆成绩。
实验前后设计评价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实验心理学基础讲义	第三章	实验的设计

第三章实验的设计概念实验设计内容与评价标准基本类型需考虑的方面评价标准非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按控制程度)准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被试间设计实验设计(按被试分配)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一、基本类型1.根据实验处理中被试人数的多少:①大样本设计;②小样本设计。

2.根据实验中要操纵变量的多少:①单因素实验设计;②多因素实验设计。

3.根据对实验控制条件的严密程度的不同:①非实验设计;②准实验设计;③真实验设计。

4.根据在自变量及各处理水平中是否用相同被试:①被试间设计;②被试内设计;③混合设计。

二、被试间/内和混和设计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2.优缺点3.解决缺点的方法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2.优缺点3.克服缺点的方法三、混合设计1.含义2.如何计算实验处理数3.优缺点及克服方法两个技能:1.区分被试间设计、被试内设计、混合设计2.在混合设计中,区分被试内因素和被试间因素(一)被试间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只接受一个的处理,各自独立地在不同的处理条件下接受因变量的测量。

也被称为组间设计、独立组实验设计。

每个被试一个处理内和混和设计2.优缺点(1)优点12岁小学生40岁大叔80岁青光眼老爷爷一个处理方式不会污染另一种处理方式,避免了顺序效应(练习、疲劳)(2)缺点1)被试差异对实验造成的影响难以控制;2)需要的被试数量比较大。

3.克服缺点的方法缺点是由于不同的被试有差异造成的!因此,解决方法就是减小被试间的差异如何减少不同被试组之间的差异?(1)匹配法:将被试按某一个或几个特征上水平的相同或相似加以配对,然后把每对中的被试随机分配到各组,使各组之间的被试同质。

步骤:第一步前测,第二步分数配对,第三步随机分组2)匹配法的问题:第一,特征太多,无法完全匹配第二,工作量大第三,在多个特征之间有交互作用时,可能混淆实验结果第四,可能出现回归假象(2)随机化法:把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接受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随机化法的统计学前提:各随机被试组在未经过不同处理之前时相等的(差异在统计允许的限度内)(二)被试内设计1.含义:每个被试都会受到所有水平自变量的影响每个被试所有水平2.优缺点(1)优点1)节约被试人数2)排除了个体差异(2)缺点1)接受不同处理时的时间间隔,可能会有偶然事件发生影响实验结果。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课件

《实验心理学教案》PPT课件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1.1 实验心理学的定义介绍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实验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2 实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回顾实验心理学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介绍重要实验心理学家的贡献和实验研究1.3 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解释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介绍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第二章:感知实验2.1 视觉感知实验介绍视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视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2 听觉感知实验介绍听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听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2.3 触觉感知实验介绍触觉感知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触觉感知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三章:学习与记忆实验3.1 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经典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2 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介绍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工具性条件反射实验的结果和解释3.3 记忆实验介绍记忆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四章:情绪与情感实验4.1 情绪理论概述介绍情绪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观点分析情绪理论的实验研究和证据4.2 情绪实验介绍情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绪实验的结果和解释4.3 情感实验介绍情感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五章:认知实验5.1 注意实验介绍注意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注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2 记忆与决策实验介绍记忆与决策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记忆与决策实验的结果和解释5.3 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介绍问题解决与创造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问题解决与创造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六章:发展心理学实验6.1 发展心理学概述介绍发展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6.2 认知发展实验介绍认知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认知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6.3 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介绍情感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情感与社会发展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七章:心理测量学实验7.1 心理测量学概述介绍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测量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7.2 心理测量工具与实验介绍常用心理测量工具及其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测量实验的结果和解释7.3 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与分析介绍心理测量学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讲解心理测量学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解释方法第八章:心理病理学实验8.1 心理病理学概述介绍心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心理病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8.2 心理疾病实验介绍心理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疾病实验的结果和解释8.3 心理治疗方法与实验介绍心理治疗方法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九章:社会心理学实验9.1 社会心理学概述介绍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社会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9.2 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介绍社会影响与行为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社会影响与行为实验的结果和解释9.3 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介绍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人际关系与群体动力实验的结果和解释第十章:应用心理学实验10.1 应用心理学概述介绍应用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解释应用心理学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性10.2 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介绍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咨询与治疗实验的结果和解释10.3 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验介绍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原理和实验方法分析经典心理学在生活应用实验的结果和解释重点和难点解析1. 第一章实验心理学概述:理解实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是学习后续章节的基础,特别是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实验控制和实验变量的概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应用举例及延伸
例1.课间休息方式对思维敏度的影响。(SPSS操作) 例2.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发展的研究(一个自变量三种以上处理)
研究示例2:中学生学习策略水平的发展研究
现在关于学习策略的研究是教育心理学范畴内的热门课题,其 研究成果可直接用于中学生的学习指导。那么这一课题如何设计呢? 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及额外变量有哪些?
11
67
95
88
105
12
74
98
71
84
13
93
116
90
110
14
85
110
85
94
15
82
120
75
80
16
71
90
95
112
17
69
95
89
98
18
67
100
65
80
19
80
101
73
90
20
76
103
90
98
被试间设计的主要特点是:比较是在不同被试之间进行。 因此在这样的设计中,它的关键就是要克服被试组之间的 差异,也就是要尽量做到参加实验的各组被试间基本上是 相等的,这样就可以观察接受不同实验条件处理的各组被 试在有关因变量上是否有差异。如果存在差异,那么这差 异应该就是由实验处理的不同造成的。
表1 课间休息方式对思维敏度影响的实验研究
被试编号
实验组前侧 实验组后测 控制组前测 控制组后测
1
85
102
80
92
2
76
110
72
90
3
90
110
95
105
4
69
90
80
87
5
70
108
68
80
6
80
95
76
90
7
95
120
92
98
8
88
110
84

100
9
78
109
70
80
10
70
106
80
100
例子:学校分班
配对组设计的步骤
配对组设计的优缺点
三、数据处理方法(SPSS软件)
包含的统计变量:实验的自变量A,实验的因变量Y。 预期的统计结果:自变量A的主效应是否显著,即 F((P-1),
P(n-1))的P值是否小于0.05。 实施的统计过程: 两个水平:analyze—compare means—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 两个或以上水平: analyze—compare means—One- Way ANOVA
• 方法:抽签法、笔画法、报数法
随机组设计的优缺点
2、配对组设计
也叫等组设计、匹配组设计(matched-groups design), 是随机设计的一种扩展。目的是使各组的特性更加 相同。这种设计可以控制组内变异和组间变异。
匹配被试就是对全部被试进行预备测验,测验的性 质与正式实验是类似的,或者说是相关的,然后按 成绩均匀地形成组别。
6、简单效应(simple effect) 7、多重比较(multiple comparison)
多因素实验设计举例——交互作用
• 杨治良等人(1981)的记忆实验 – 实验目的:了解年龄对再认能力的影响。 – 自变量:第一个自变量是年龄,初中生年龄组和大学 生年龄组。第二个自变量是实验材料,具体实物图形 组和词组两个组。 – 因变量:再认能力d’作指标。 – 方法是再认法:把被试者识记过的材料和没有识记过 的材料混在一起,要求被试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是把被试随机分配到自变量不同水平界定的实验条件下,接受不 同的实验处理。也就是说,要把被试随机分成几组,每一组被试 只参加一种条件下的实验,组与组之间的反应结果不产生相互影 响,因此是独立的,故称独立组实验设计。
在第一节课接近下课时,要求全班同学完成一项“克列别 林加算测验”。然后将同学随机分成第1组和第2组两组。让第 1组同学到操场跑步(实验组),第2组同学像往常一样开展正 常的课间休息(控制组)。经过10分钟的跑步,第1组同学又 被老师带回教室,稍作休息后,要求全班同学再完成一次“克 列别林加算测验”(一个自变量两种处理)
二、被试间设计的类型
1、随机组设计
random-group design,就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在不同的组内接受 不同的自变量处理。
其基本假设是将被试随机分配到不同的组,若对各组用同一样 的课题(或进行同样的实验处理),在系统的条件下对他们进 行测量,其结果就成为相等组(equivalent groups) ,则他们 的成绩在统计上是相等的。
experimental design:是控制实验条件和安排实验程序的计划, 即在严密控制的条件下,有组织地逐次变化条件,对相伴随 的心理现象的变化进行观察、记录和测定,从而确定条件与 心理现象的关系。
二、实验设计的功能
1、使研究变量的效果最大化 2、对额外变量进行有效控制 3、使实验误差差异最小化 4、充分体现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联系
第三章 实验设计
Experimental Design
本章内容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第二节 被试内实验设计 第三节 被试间实验设计 第四节 混合实验设计 第五节 多因素实验设计
第一节 实验设计概述
一、什么是实验设计 二、实验设计的功能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四、实验设计的分类
一、什么是实验设计
• 实验结果如下:
两个自变量分开绘制的结果
虚构:两变量没有交互作用 平行线意味着没有交互作用的发生
四、实验设计的分类
第二节 被试间设计
一、被试间设计的特点 被试间设计(between-subjects experimental design) 组间设计(between-groups experimental design), 独立组实验设计(independent-group design)、 完全随机实验设计(randomized experimental design)
自变量是“发展”,就是中学生的年级变化,它应该包括 6个水 平,即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因变量是学习策略的测量分数, 可用量表测量得到。额外变量则涉及学生抽样中应保持一致的诸多 因素,如学校类型、男女比例、教师教学水平等。
三、实验设计的基本概念
1、因素(factor) 2、水平(level) 3、水平结合(level combination) 4、主效应(main effect):由每个单独因素(自变量)所引起的因变量的
变化叫主效应。
5、交互作用(interaction):当一个自变量产生的效果在第二个自变量的
每一水平上不一样时,交互作用就发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