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故都的秋_教学案例_柯慧明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

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故都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教学难点: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作者对故都文化的独特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秋天的诗歌和散文,如《山行》、《枫桥夜泊》等。

(2)板书课题《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的“故都”指的是哪里?作者为什么要写“故都的秋”?2.初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课文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色?这些景色有什么特点?3.精讲课文(1)分析课文结构: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如“故都的秋,是一首诗,是一幅画,是一首歌。

”,“秋天的故都,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是一部活生生的历史。

”等。

(3)体会作者的情感:作者对故都的秋有着怎样的情感?从哪里可以体现出来?4.合作探究(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故都的秋”与一般的秋天有什么不同?5.课堂小结(2)引导学生认识到,故都的秋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观,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句。

(2)写一篇关于自己家乡的秋的作文,要求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词句,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了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情感。

在合作探究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不能完全理解课文内容,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五、教学拓展1.引导学生了解故都的历史文化,如故宫、天安门、颐和园等。

2.鼓励学生阅读其他关于故都的文学作品,如《故都的秋》、《故都的风味》等。

3.组织学生参观故都的名胜古迹,亲身体验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

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

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的教案(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都的秋的教案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师纷纷开始生成性课堂的教学探求。

生成性的语文课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笔下的“麦田”:有一群孩子在课堂“麦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戏、狂奔、乱跑,新的活动不断生成。

教师就是站在那“麦田”悬崖边的守望者,守望着这片麦田,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就把他捉住,不让一个孩子掉下“悬崖”,不让学生迷失于“课堂生成”。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致和开发性学习的欲望为起点,课堂上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对于学生生成的单一的信息资源,通过追问补充的方式将他们带到思维的边缘,让思考“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二、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具体编排在必修2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是抒情散文,单元的教学要求是通过鉴赏品味语言,向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在欣赏语言的过程中,使学生从文章的“景语”里,品读出作家的独特心境,体会作者的情态与志趣。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将自然界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的心情,自然融化在一起,表现出故都之秋的特色和作者的独特感受的作品。

以提高学生的语文实用阅读能力和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我将本文分为两课时来学习。

第一课时从内容和背景方面研读文章,感悟探究作者情感;第二课时从语言和艺术手法方面,体察作者情感。

这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方案。

三、学情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学生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故都的秋》教学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故都的秋》教学教案篇1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低沉的感情基调,体会作者对古都的深深眷恋的情感。

2、体会课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散文特点,掌握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3、品味文章优美隽永,清新雅致的语言。

4、学习美文,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作者笔下的“清、静、悲凉”的秋,和作者抒发的对古都深深的眷恋之情。

2、难点:体会作者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所创设的“物”“我”之间完美的融合与统一。

三、课时安排二课时四、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朗读法、讨论法及点拨法五、课前预习1、自主学习本文的文学常识,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把握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特点3、画出文中描写的景物,和各段中表现色彩、声音的词语4、给各段景物描写添加一个小标题5、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明确作者笔下故都的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2、概括文中五幅秋景图3、通过分析秋晨院落图是学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二、教学过程1、导入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

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

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

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

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

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

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2、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和本文的写作背景3、解题“故都”的秋,“故都”点明了描写地点,“秋”点明了描写内容,是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融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分析并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学会欣赏和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培养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简要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2 课文解读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如对比、象征等。

解读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理解和欣赏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表达技巧。

3.2 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解读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导入通过引入作者的背景和课文的情节,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和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享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记忆。

4.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节。

学生找出并记录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4.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和表达方式的应用。

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讨论。

4.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理解和讨论,进行讲解和解析。

教师解释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4.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情感。

学生进行拓展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表达对家乡和祖国的热爱和珍惜之情。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的提升。

5.2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讨论等。

评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准备课文《故都的秋》的文本和相关背景资料。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材料,如图片、视频等。

6.2 课中活动进行导入活动,引导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2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2篇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精选2篇(一)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的:1. 理解故都的秋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 培养学生对故都秋天的美的感受和表达才能;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才能。

二、教学重点:1. 学习秋季故都的一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2. 培养学生对故都秋天的美的感受和表达才能。

三、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才能;2. 解读文学作品中的秋天的意象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1. 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2. 故都秋天的文学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让学生感受故都秋天的美丽风光,并引发学生对故都秋天的好奇和想象。

2. 学习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a. 老师简要介绍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如红叶、秋菊、秋天的果实等;b. 让学生观察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描绘景物的颜色、形状和变化;c.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种景物,描绘它的特点和美丽之处,并展示给全班;d. 老师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都秋天的自然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3. 学习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a. 老师简要介绍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如古建筑、秋天的庆典等;b. 让学生观察故都秋天的照片和图片,描绘人文景观的特点和气氛;c. 学生小组讨论,选择一处人文景观,描绘它的特点和美丽之处,并展示给全班;d. 老师指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故都秋天的人文景观的感受和情感。

4. 解读秋天的文学作品:a. 老师给学生介绍一些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并解读其中秋天的意象和情感;b. 学生阅读一篇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选择一句自己喜欢的句子,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中的意义;c. 学生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d. 老师引导学生用适当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理解和感受。

六、课堂总结:老师对学生在本课中的表现进展评价和总结,鼓励学生对秋天的观察和表达才能。

七、作业布置:1. 让学生以故都秋天的一处景观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它的观察和感受;2. 鼓励学生继续观察和考虑秋天的美丽,积累更多的词语和句子,为以后的写作提供素材。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学案例2篇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学案例2篇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学案例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学案例精选2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作者代表作品。

2.学习理解诗人描写故都秋天的感受和情感。

3.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审美能力。

4.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

教学过程:导入:1.询问学生是否听说过《故都的秋》这首诗,以及是否去过北京,对北京的印象如何。

2.播放一段北京的秋天风景的短视频,让学生感受一下北京秋天的风景。

学习:3.分发诗歌《故都的秋》,让学生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4.分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他们的理解和感受。

5.学生向全班展示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集体理解和交流。

深化:6.课堂讲解背景知识,介绍本诗是贾平凹的作品,贾平凹是中国著名现代作家,以描写城乡生活而闻名。

7.讲解诗中的一些词语和表达方式,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诗歌。

8.进行诗歌分析,学生分析诗歌的结构、意境和情感。

拓展:9.带领学生欣赏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通过比较不同诗人的写作风格,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10.鼓励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写一篇自己的文章或诗歌,表达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总结:11.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他们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感受。

12.提醒学生多关注身边的秋天景色,用心感受并表达出来。

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自己写的秋天文章或诗歌,并将其带到下节课上分享。

教学资源:1.《故都的秋》诗歌文本2.北京秋天的风景短视频3.其他描写秋天的诗歌4.学生写的秋天文章或诗歌评估方式:1.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评估学生完成的秋天文章或诗歌作品,看是否能够准确表达对秋天的感受和想象。

高一下册语文《故都的秋》教学案例精选2篇(二)教学目标:1. 了解《游褒禅山记》的作者、写作背景和主要内容。

2. 分析文本结构和语言风格,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意义。

3. 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秋天的特点和景色;2.学习如何用诗歌表达对于秋的感受;3.通过学习《故都的秋》这首诗歌,进一步培养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和审美素养;4.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运用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中的习语和比喻;2.学习方法论,如何用诗歌的形式表达感受。

难点1.形成“梧桐树”在文学中的文化符号意义;2.理解文化背景,如北京的人文气息和城市景观。

三、教学过程预习环节提醒学生预习本次课程所需要的文化背景。

为使同学们更容易了解这首诗歌,老师需要为课程开篇,朗读出以下段落,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本次课程的背景和象征意义:“北京作为中华民族的首都,在历史和文化上占有着重要的地位。

整个城市的存在都被历尽沧桑的历史所铸造。

同时,北京将古老和现代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正如这首诗歌中所描述的那样,秋季的北京犹如一位美丽、沉静的女子,正在向我们缓缓走来。

”从象征性的角度分别解读《故都的秋》所表达的“梧桐树”与“翩翩黄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文学象征物所代表的寓意和艺术特征。

教师需要注意在解释时,尝试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文学之美。

阅读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故都的秋》,并且要求学生先从字面上理解句子,从语言上分析,然后进一步从诗歌所表达的感受上进行理解。

分析环节1. 学生自身感受在学生朗读完诗之后,教师可以依据孩子们的感受,引导他们从心理感受上进行阐述。

2. 特定习语和比喻将《故都的秋》中的部分习语和比喻在黑板上列出,然后根据习语和比喻的表达方式,进行解释。

写作环节1. 创作续篇让学生写一个自己的“故都的秋”续篇。

课前老师需要先准备好一些框架性素材,以帮助学生理解故事的情节。

2. 绘画表达老师可以将艺术作品呈现和建设纳入到课堂活动中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和绘画能力。

四、教学评价本次课程的教学评价,分为两个环节。

评价一评价学生在阅读《故都的秋》诗歌中的水平。

教师根据以下指标进行评价:理解诗歌表达的那些特殊的语言形式或选择(习语、比喻等);对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象征性元素的掌握;对于这些元素在整个诗歌中所起的作用的了解。

故都的秋_教学实践案例(3篇)

故都的秋_教学实践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故都的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通过对北京秋天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本文旨在通过教学实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把握作者的情感基调。

- 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

- 能正确朗读并背诵《故都的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 理解文章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 播放北京秋天的风景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秋天的美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对北京秋天有什么印象?请简要谈谈。

(二)初读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2. 检查学生的自读情况,对生字词进行讲解。

(三)精读感悟1. 段落分析:- 第一段:描绘了故都的秋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 第二段:通过对秋天的细节描写,如秋风、秋雨、秋果等,让学生感受秋天的韵味。

- 第三段:抒发了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2. 修辞手法分析:- 以“故都的秋”为例,引导学生分析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作用。

- 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在文章中发现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3. 情感体验:-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眷恋之情。

(四)拓展延伸1. 对比阅读:- 比较鲁迅先生的《故乡》和《故都的秋》,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情感变化。

- 比较其他描写秋天的文学作品,如《沁园春·长沙》、《秋天的怀念》等,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家对秋天的不同诠释。

2. 创作实践:- 让学生以“秋天的印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客正“泛舟”赤壁,前文中已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所以,“击空明兮溯流光”,不正是此时此景的概括吗?因此,表现了主客游山涉水的愉悦之情。

生4:我同意,并且第二段的开头就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也是他们愉悦之情的直接吐露。

师:可你们的说法并没有直接解决“乐景写哀情”之说呀?生4:我认为不能说是乐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是因有情然后设景,于是景物是有选择性的,写景是为了表达哀情。

而主客游赤壁是先有景,然后生情,应该理解为触景生情。

生的是愉悦之情。

生5:“望美人兮天一方”难道是愉悦之情吗?生1:是呀,眺望美人,美人却在天的那一边,“日日思君不见君”,那是多么的痛苦呀。

生6:(突然站起来)我觉得他们都没有知人论世地去解读这首诗。

师:那你来知人论世地说说你的见解。

生6:此时的苏轼是被贬黄州,身处困境,但他并未因此一蹶不振,从后文中可以看出,他以自己的旷达和洒脱从窘迫中脱离出来,以至于他能和友人泛舟游赤壁,心怀轻松和惬意。

怎么能说他此时是痛苦的、怅惘的呢?师:果然有些高度。

生7:除了大的背景下的知人论世,我觉得上下文也证明主人是愉悦的。

上文有“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下文中,客人吹洞箫是凄婉悲恸之音,在第三段开头有“苏子愀然”,这一转变,说明苏子此时的情感是由喜转悲的:喜于泛舟游赤壁,喜于“一觞一咏”;悲于客人的箫音之哀,所以他有“何为其然也”的反问。

师:很完整的解读,切入点很独特。

综合看来,持“触景生情说”、“知人论世说”、“上下文勾连说”的同学认为苏子此时想表达的是轻松愉悦之情;持“诗句直译说”和“乐景写哀情说”的同学认为苏子心怀悲伤和怅惘之意。

我觉得大家说的各有依据,但还可以拓宽视野,让我们能更加准确地体会作者的情感。

如果你有新的见解,还可以发表高见。

生8:我觉得还是要回到诗句本身。

师:本身还有内涵?愿听其详。

生8:“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课下注释为:眺望美人,美人却在远方;我觉得这两句可以理解为:眺望远在天边的“美人”。

师:你有什么高论?生8:(停顿了一下)我觉得这两种表达在意思上一样,但侧重点不同。

“望美人,美人却在远方”,表达的是思而不得见的痛苦。

但是,如果把“渺渺兮予怀”联系起来,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我的思绪越飞越远,一直想到了在远方的“美人”,美人的意思可以追寻它意,在此不多说。

那么再“知人论世”,此时身处困境,苏子仍然怀念着远在朝廷的君王,他本来是被君王贬黜的,却仍然怀念他,牵挂他,说明苏子并没因自己的困境之身放弃自己报国的壮志,更说明他是如何的超脱旷达。

并且在我们学习过的作于同时同地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不是也有早生华发的现实,(注:在学习本文之前就先学习了《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却仍然满怀对英雄的仰慕的豪迈情怀吗?所以,今晚的苏轼同样是一种豪迈的情怀,愉悦的心境。

师:非常精彩的分析,谢谢!看来大家也赞同你的高论。

生9:老师,那客人是“倚歌而和之”,难道“歌”与“乐”不一致?生5:是呀,客人是应歌奏乐,怎么会主客不一致?生8:看来客人的理解和你的理解是一样的。

生10:他理解有误呗。

主人是因景抒怀,客人是因景生悲。

师:好一个“因景抒怀,因景生悲”,面对此景,主客确实有不一样的情怀呀。

看来一诗多解,因视角不同理解也不同呀。

苏子因已超脱,本无凄婉、怅惘之情只是因景抒怀;而客人却因赤壁古迹,囿于人生短暂、功业未成、人生无常的悲叹之中。

★作者单位:湖北咸宁市鄂南高级中学。

《故都的秋》教学案例柯慧明《故都的秋》是现代文学史写景状物的散文名篇,其优美隽永的语言,独特的审美感受,悲凉的意境,雅俗共赏的情趣,浓郁的人文情怀,复杂的历史背景等等,令这篇文章教学难度非同一般。

如何在教学中既不失去文章的美,又能深入到文本的腹地,在情感的深度里穿行呢?本文教学组织以品味语言作为关键,以诵读为主,反复朗读文中美妙的段落,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作者心绪的流动,进入品评与审美的境界。

对文中精彩的语句,以学生探讨交流来促进课堂合作交流的氛围。

教学片段实录教学情形一:整体感知,品读文眼大语文论坛·教例品评师:秋天是个多情的季节,它撩拨起文人的无限情思。

老年凄苦的杜甫秋日登高,满眼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日别离的柳永听到的是一声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而心怀天下的毛泽东即使“独立寒秋”,却感受到“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机勃勃。

可以说,由于作者心绪的不同,在他们的笔下,秋自然而然显示出不同的特点。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故都的秋》,看看在郁达夫先生的笔下,秋又是怎样的一番景象,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师:故都,即北平,历史上作过都城,后不是了,所以称故都。

可是作者为何不直接亲切地提名为“北平的秋”呢?生:故都,给人一种眷念、淡淡的忧伤的味道,以“故都的秋”为题,就给全文笼上了这样的一种氛围。

师:嗯,这叫“未成曲调先有情”。

那咱们来放声朗读全文,看看故都的秋有怎样的特点呢?(生放声朗读)生:故都的秋的特点是“清、静、悲凉”师:在哪一段?生:第一段。

师:咱们读读这一段。

(生齐读)师:听你们刚才读的语速和语调,其中有一句不如改成这样: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静、悲凉。

行不行?生齐喊不行,师追问:为什么不行?生1:原文“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个排比句式,读起来觉得有强调的意味。

生2:原文“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读起来语气凝重些。

生3:原文有三个“来得”,就觉得好像多了些感伤的味道。

师:品味得很好,原文的句式有强调意味,语气舒缓,为全文笼上了一种感伤的氛围。

我们一起读这一句。

(师生齐读这句文眼)师:句式既改不得,咱把顺序改一下行吗?(屏幕显示:来得悲凉,来得清,来得静)生:不行,因为清、静的秋才蕴含了悲凉的味道,由景到情合理一些。

师:对,悲凉是人对景的主观感受,由景到情,这更符合人的认知规律。

师:同学们对本文文眼句的品味很到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第一段,这一次,要读出我们的理解。

(学生再一次齐读第一段,这一次,学生读的很有情味)(这一部分,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感知文章,抓住文眼,运用“换一换,改一改”的对比方式,细细品读,明晓文本所写景物的主要特征,初步感知作者蕴藏其中的人生况味,诵读上达到《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要求)教学情形二:局部研读,品味语言,把握文章情景关系(师范读第三节,学生品味:景中哪些地方最能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

)师:这一节,同学们找到哪些最能体现“清、静、悲凉”特点的地方?生1:这节是作者在院子所见的景象图,我觉得最能体现“清”的是这一句:说到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我觉得蓝色宁静,白色素净,都是冷色调,给人很冷很清的感觉。

师:把作者静对的蓝朵换成红色或紫黑色行吗?生1:不行。

作者已经说了“淡红者最下”,因为红色是热烈的象征,紫黑色太凝重了,也同样不合乎故都的秋的“清”和“静”。

生2:我觉得文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中的“破屋”就有一种衰败、冷落、寂静的味道。

生3:还有“清晨起来”这句,清晨就给人清冷的感觉,看的天是“碧绿的”,这也是冷色调。

还有,那坐在院子里的人听到“驯鸽的飞声”,这给人一种静的感觉。

师:声音给人静的感觉,这叫“蝉躁———生: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师:很好,这节还有其它体现“清、静、悲凉”的地方吗?生4:还有两处。

一处是“细数一丝一丝漏下的日光”,“细数”说明坐在院中的人很清闲,“一丝一丝”说明日光暗淡,整个显得冷。

另一处是“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这句,还要在牵牛花下面加这样的陪衬,就是为了使画面更清冷萧瑟。

师:同学们把体现“清、静、悲凉”特点的关键语言都抓住了,并且分析很准确。

作者确实特意营造了一个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冷氛围:破屋小院,碧天驯鸽,疏落尖细的秋草,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在秋的清晨,端一碗浓茶身处其中,这秋的清、静如何不深入心灵,人又如何不在这清闲、清冷中感受到一点悲凉的味道。

师:我们带着我们刚才的品味,一起把这一段再读一遍。

(生有感情朗读第三节)接下来,学生分小组品读探讨4至11节故都秋“清、静、悲凉”的味道。

大语文论坛·教例品评要求:每小组选一幅景,按照刚才品味的模式,自由诵读品味。

先组内交流品读成果,然后推举一名小组代表向全班交流品读成果。

生1:我们小组品读的是槐树落蕊图。

我们注意到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们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生2:我们小组品读的也是这幅图。

无声无息的槐蕊夜里悄然而落,“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给人静寂的感觉;“扫地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几句,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作者“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师:对,环境寂静,生活清闲,更能让人敏锐地感受到人生的秋味,心灵的孤寂与落寞。

于是扫出的不仅仅是斯文,扫出的更是作者潜意识的感伤。

生3:我们小组品读的是秋蝉残声图。

蝉本是夏天叫的,这里作者写蝉衰弱的残声,用了“嘶叫”这个词,给人一种苟延残喘的感觉,有点悲切,文中又说是家家户户都有的,让人感觉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故都,使人顿生“悲凉”之感。

生4:我们小组品读的是秋枣奇景图。

虽然只是平常的枣子,可是作者偏爱“淡绿微黄”的秋枣,“淡绿微黄”也是冷色调,显得清。

生4:我们小组品读的是雨后话秋凉图。

作者精心细描了一幅秋雨图,“灰沉沉的天底下”,“息列索落”,“忽来一阵冷风”。

都很有清冷的感觉。

而且作者着重表现秋雨过后,都市闲人的着装举止,听到他们缓慢悠长的对话,一缕悲凉,油然而生。

师:这位同学听到对话产生了悲凉感,我们来把这对话读读。

(学生分角色互读对话)师:读出悲凉的味了吗?生:没有师:分析,从哪个字上读出悲凉?生:“唉”字师:怎么读?(生长长叹了个“唉”字)师:嗯,叹出了情味。

“天可真凉了”,为何天凉还著一“真”字?天凉还有假吗?生:加一“真”字,给人一种天气转凉,光阴流逝的沧桑感。

师:对极了。

正是秋雨激荡起都市闲人内心莫名而又无端无绪的苍凉感、萧索感,以及对于光阴急速流转的无奈,全浓缩在这一问一答中,浓缩在这一声缓慢悠长的微叹中。

(师生齐读:“唉,天可真凉了”“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师小结:由以上分析可知,清、静、悲凉的不仅仅是景,更是作者的内心。

是作者无法排遣的悲凉落寞情怀,才有了笔下清、静、悲凉的秋味,而这笔下灰冷的调子又将这份情怀传达得隐约而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