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介绍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历史事件
第一章:背景与导火索
19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进一步沦为列强争夺的殖民地。
英国以贸易逆差为借口,索要更多利益,引发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章:英国的入侵与战争爆发
1860年,英军首次入侵中国,并在八里桥与大沽口取得胜利。
英法
联军随后占领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北京条约》。
第三章:战争的扩大与中国的抵抗
1861年,英法联军入侵天津,清政府再次屈服并签订《天津条约》。
然而,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不断壮大,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义勇军运动。
第四章:义勇军的崛起与战局扭转
义勇军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与参与,成为主要的抗击英法侵略军队的
力量。
随着义勇军的崛起,战局逐渐向中国有利的方向转变。
第五章:孤立与失败
然而,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仍然承受了巨大的失败与屈辱。
与
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资源被洋人掠夺。
第六章:影响与启示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人民深切认识到国家独立与自强的重要性,
为后来的近代化运动与民族复兴奠定了基础。
但这场战争也让我们明白,在外力侵略与内外交困的压力下,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结语
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痛苦的往事,它给中国人民带来
了莫大的磨难与屈辱。
然而,正是在这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也积累了
宝贵的经验,为未来的抵抗外来侵略与民族复兴的征程铺就了道路。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永远保持警醒,不断努力实现国家的繁
荣与人民的幸福。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

初一历史上册第二次鸦片战争知识点归纳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战争事件,发生在1856年至1860年期间。
本文将对初一历史上册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
1. 原因: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首先,鸦片战争后,英国等西方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得了许多特权和利益,但中国政府并未完全遵守这些条约,引起了英国人的不满。
其次,1856年发生的一起中英冲突——灵渠事件,导致英法联军进攻广东。
2. 战争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分为几个重要的战役。
1859年,英法联军先后攻占了天津、北京等重要城市,迫使清朝政府签订了天津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再次进攻北京,攻占了圆明园,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
这场战争结束后,中国再次战败,签订的条约更加不利于中国,削弱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3. 条约内容: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签订的两个重要条约。
这两个条约中,中国被迫割让香港、澎湖群岛等地;中国政府还需赔款,并给予英国驻京公使驻地;条约赋予了西方列强在华居住和经商的特权等。
4. 影响: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以及中外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战败使中国政府进一步认识到自身力量的薄弱和革新的迫切性,推动了后来的戊戌变法。
另一方面,战争也加剧了中国的国家危机,促使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时期。
5. 抵抗与纪念:尽管战争中,清政府的抵抗力量相对较弱,但中国人民并不甘心屈服于外国列强。
后来,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进行了许多反抗和抵抗的斗争,包括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
中国也在不断的复兴和发展中逐渐摆脱了半殖民地的状态。
总结:第二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其影响深远。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成为了中国人民抗争外敌、争取民族独立的象征。
我们应该通过学习和纪念这段历史,更加珍惜现在的和平环境,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这篇文章对初一历史上册关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知识点进行了归纳,介绍了战争的原因、战争经过、条约内容、影响以及抵抗与纪念等方面。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5课)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知识点整理汇总(1-5课)第1课鸦片战争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经过: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将缴获的二百多万斤鸦片,在广东虎门海滩当众销毁。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5.太平天国运动: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领导太平天国运动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第三课收复新疆1.阿古柏入侵新疆:(1)时间:19世纪60年代(2)支持者:英国、俄国2.左宗棠收复新疆: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考研近代史重要事件时间梳理

考研近代史重要事件时间梳理一、1840年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是1840年至1842年英国对中国发动的一次侵略战争。
其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开拓海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1842年,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10月至1860年11月英、法两国在美、俄支持下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其目的是英、法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侵略利益。
因英法分别以亚罗号事件及马神甫事件为借口发动战争,故又称“亚罗号”及“马神甫”事件。
1860年,中国战败,被迫与英国、法国签订了《北京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三、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战争英法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法国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是其中的一部分。
英法联军侵华战争的发动,是西方列强为了在华获得更大利益而相互纵容的结果。
四、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中日甲午战争是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告终。
中日甲午战争的结果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则使日本国力更为强大,为跻身列强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指1900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大英帝国(英)、美利坚合众国(美)、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德意志帝国(德)、俄罗斯帝国(俄)、日本(日)、奥匈帝国(奥)、意大利王国(意)的八国联合军队。
1901年9月7日,以《辛丑条约》的签订为结果,中国自此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当时的国家和人民带来了空前沉痛的灾难。
六、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洋务运动是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开明之士为了维护和增强清朝统治而发起的一场救亡图存运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新式人才,革新武器装备,从而达到维护清朝统治的目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第二次鸦片战争历时四年多,最终以中国战败告终。
圆明园被烧毁,国土被大面积割占,经此一战,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相关资料,希望你喜欢。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分析中文名称:第二次鸦片战争参战部队:清军、英法联军战争结果:英法联军获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时间:1856年-1860年地点:中国人物:咸丰帝僧格林沁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详情广州城战役1856年,英国借口广东水师在广州黄埔捕捉中国船“亚罗”号上的海盗,派兵进攻广州。
法国借口法籍天主教神甫马赖在广西西林被杀,亦出兵入侵中国。
1857年12月,英法侵略军五千六百余人在珠江口集结,准备大举进攻。
美国公使列卫廉和俄国公使普提雅廷也到达香港,与英、法合谋侵华。
12月12日,额尔金、葛罗分别对叶名琛发出以10日为限的通牒。
此时,清政府正全力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加上“饷糈艰难”,对外国侵略者采取“息兵为要”的方针。
12月28日,英法联军炮击广州,并登陆攻城,次日广州失守。
第一次大沽口战役1858年3月,四国公使同往上海。
两江总督何桂清要求他们返回广东。
四国公使却决定集结军舰,北上天津。
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陆续来到大沽口外,分别照会清政府,要求六日内指派全权大臣谈判。
英、法侵略者并无谈判诚意,只是以此拖延,加紧军事准备。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炮轰大沽炮台,驻守各炮台的清军奋起还击,与敌鏖战。
后大沽失陷。
26日,英法联军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
6月13日,清政府慌忙另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赶往天津议和。
后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
此外,俄、美公使还利用“调停人”身份,以狡诈手段,分别于13日、18日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天津条约》十二款、中美《天津条约》三十款,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埋下了伏笔。
同年,沙皇俄国以武力迫使黑龙江奕山签订《瑷珲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又称英法联军之役,是公元1856年至1860年9月22日英国与法国欲谋取在华更大利益,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为导火索,组织英法联军入侵大清的战争,被认为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
此次战争是在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法国的波拿巴王朝时期、以及中国的清朝咸丰时期。
中英两国对签订条约各执一词,大清水师登上英艇“亚罗”号搜捕海盗,因而发生冲突,引发英法联军之役(1856至1858年),结果两国于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英国得派遣外交代表到中国,战事暂告平息。
第一任使节为香港首任布政司布鲁司爵士,他奉命前往北京呈递国书,但途经大沽突遭炮轰,于是1859年至1860年间,战火再起;英军拟保留九龙半岛驻防,经英国驻广州领事白加士爵士与两广总督交涉后,获得九龙半岛南端(北至界限街)连同昂船洲之租借权。
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之后,英国原以为凭借中英《南京条约》所规定的通商关系,可以迅速打开中国市场,获取巨额利润。
但是,由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居于统治地位,以致洋货经常滞销。
同时,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急剧增长,也直接排挤了其它工业商品的销售。
英国既想尽量扩大鸦片贸易,又想大量销售商品,因而迫切要求中国增辟商埠,开放长江和内陆贸易,减轻洋货转输内陆的税收。
当时法国也不满《黄埔条约》中关于只在通商城市设立天主堂的条款,力图取得深入中国内陆传教的合法地位。
过程战争爆发广东水师在广州海珠炮台附近码头检查装有走私货物的“亚罗”号船,并逮捕了船上十二名有海盗嫌疑的中国船员。
英领事巴夏礼称“亚罗号”曾在香港登记,要求释放全部被捕水手,为水师官员所拒。
巴夏礼向公使包令报告中国水师在该船捕人时,曾扯落船上的英国国旗,有损英国的权利和荣誉,要求广州当局赔礼道歉、释放人犯。
“亚罗”号是中国人苏亚成于1854年8月建造。
苏亚成非法弄到一张港英执照,并雇用了一名叫亚罗的外国人在船上工作,便称“亚罗”船。
1855年6月,该船转卖给另一中国商人方亚明。
八上历史第二次鸦片战争

正 大 光 明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 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 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 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 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 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 西湖十景、苏州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 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 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 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 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 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 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 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 风光”。
1.中国近代史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2.中国近代的社会性质? 3.英国侵略中国的根本目的是? 4.这次战争的导火线是? 5.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 6.这次战争的总的影响是什么?
第2课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列强侵华罪行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 2、目的: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侵略者: 英法主凶,美俄帮凶 4、罪行:
蓬 岛 瑶 台
淡 泊 宁 静
碧 桐 书 院
方壶胜境
圆明园汇集了当时江南若干名园胜景的特点,融中 国古代造园艺术之精华,以园中之园的艺术手法,将 诗情画意融化于千变万化的景象之中。圆明园的南部 为朝廷区,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上 朝听政的正大光明殿。其余地区则分布着40个景区, 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园胜景,如杭州 西湖十景、苏州狮子林,不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 搬过来。还有祭祀祖先的安佑宫,举行宴会的山高水 长楼,模拟《仙山楼阁图》的蓬岛瑶台,再现《桃花 源记》境界的武陵春色。/更有趣的是,圆明园中还建 有西洋式园林景区。最有名的“大水法”,是一座西 洋喷泉,/还有万花阵迷宫以及海晏堂等,都具有意大 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湖水中还有一个威尼斯城 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赏万里之外的“水城 风光”。
第二次鸦片战争

小结歌诀
英法起祸端,火烧圆明园。
沙俄割领土,一百五十万。 农民太平军,反清抗洋兵。 奇兵杀华尔,千古留美名。
天京保卫战 中,太平军和清 兵激战的情形。
1864年7月,太平天国都城天京(今南京)陷落。天 京的陷落标志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根本原因(主观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4.性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 5.影响: 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腐朽统 治;它对外国入侵者的抵抗,在一定程度上起 到了阻止中国完全沦为殖民地的积极作用。
根本原因: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大侵略权益。 时间: 1856 年—— 1860 年 侵略国家: 英法联军 列强 侵华 罪行 1.英法联军火烧 圆明园 。(1860年攻入北京) 2. 俄 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共割占了中国 东北 和 西北 领土 150多万 平方千米。
第 二 次 鸦 片 战 争
结果
对中国 影响
(不同)侵略区域
割地、五口通商、协 开放的口岸增多,领土、 定关税使中国的领土、 主权更多地遭到破坏, 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 度进一步加深。 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罪行
1.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沙俄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阅读卡
英国人对英法联军 洗劫圆明园的记述
一位目睹火烧圆明园暴行的英国翻译说: “当一个 个屋顶倾塌下来的时候,四面墙垣的烈火也渐渐弥漫, 喷了大大的、一团一团的浓烟。我们想,对于这个老大 帝国的命运,这是一个表示悲惨的预兆”,“殷红的火 焰映在纵火军队的脸孔上,使他们看起来仿佛恶魔一般。 虽是毁坏不能恢复的东西,他们却洋洋得意,觉得很光 荣。” 当时英国《泰晤士报》报道:据估计,被劫掠和破坏 的财产,总值超过六百万英镑。在场的每个军人都掠夺 很多。在进入皇宫的宫殿后,谁也不知道该拿什么东西。 为了拿金子,而把银子丢了,为了拿镶有珠玉的饰品和 宝石,又把金子丢了,无价的瓷器和珐琅器,因为太大 不能运走,竞被打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介绍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是:1856年10月~1860年11月。
这场战争过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由东南沿海进入中国内地,外国公使驻京加强了对清政府的影响和控制,使中国社会进一步半殖民地化。
1856年10月,英殖民主义者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
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三天之内,连占虎门口内各炮台。
与此同时,法国亦找借口出兵入侵中国。
1858年4月,英、法、俄、美四国公使率舰溯白河而上,侵入天津城郊,并扬言要进攻北京。
6月中国分别与俄、英、法、美签订《天津条约》。
英、法政府远不满足从《天津条约》攫取的种种特权,蓄意利用换约之机再次挑起战争。
6月25日,英海军司令贺布亲率12艘军舰从拦江沙开往海口,下午3时贺布下令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
由于清军火力充分,战术得当,英法联军惨遭失败。
不料前敌统帅僧格林沁以为敌军不善陆战,因而专守大沽,尽弃北塘防务,给敌以可乘之机。
1860年8月24日英法联军占领天津,清政府急派桂良等到天津议和,但随后谈判破裂。
10月18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抢劫焚毁圆明园。
10月24日、25日,英法联军以焚毁紫禁城作为威胁,迫使恭亲王奕?分别与额尔金、葛罗交换了《天津条约》批准书,并订立不平等的《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作为《天津条约》的补充。
《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联军开始撤离北京,第二次鸦片战争就此宣告结束。
一、沙俄的侵略利益没有完全得到满足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还相对比较低,对外的市场和原料产地的需求还不是很强。
沙俄对外侵略的主要目的是扩张领土。
1858年5月28日俄国乘英法联军进攻天津的时机,用武力逼迫黑龙江奕山签订了不平等的《瑷珲条约》。
根据这一条约,俄国割占了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把乌苏里江以东至海约合4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清廷没有批准《瑷珲条约》,并对奕山等人予以处分。
在1858年6月签订的中俄《天津条约》中清政府亦没有批准《瑷珲条约》,沙俄希望能强迫清政府签订新的条约,能使《瑷珲条约》生效,满足其扩张领土的侵略要求。
因此,在1858年,英法重新挑起战争后,沙俄认为满足自己需要的时机来了,它以“凋停人”自居,一方面给英法军队提供情报,极力配合和支持英法军队的侵略行动,另一方面恫吓清政府,在英法联军扬言要炮轰北京城、捣毁皇宫,奕说,中国“必须立刻同意联军的一切要求”。
因此,1860年11月签订的中俄《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清政府承认《瑷珲条约》,并把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约4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从中国割占去,同时还为其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根据”。
二、清朝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统治者惧战
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清朝的统治面临着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一方面西方列强的侵
略还没有完全止息,另一方面国内的太平天国运动仍对其统治构成直接威胁。
在这种内忧
外患的局势下,清朝统治者为了巩固其统治,希望把主要力量用来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对
外来侵略势力呈现出了惧战求和的心理。
沙俄侵略者抓住了清朝统治者的这种心理,欲借
此谋求更多的侵略利益。
在1858年英法挑起新的战争时,沙俄极力怂恿、支持和配合英
法侵略者,在奕“一字不能更易”地接受,否则“兵端不难屡兴”。
沙俄侵略者利用清朝
统治者的俱战心理进行恫吓、利诱、威逼,最终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条约》。
三、沙俄侵略者为了转嫁国内危机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时,沙俄国内面临严重的农奴制危机。
国内人民不断起来反抗封建
主的统治,阶级矛盾尖锐激化,沙俄统治者企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获得更多的侵略利益
来满足封建主的利益,转移国内的矛盾,缓解统治危机。
四、国际环境对沙俄有利
1860年中英、中法《北京条约》签订后,英、法、美等国在华的侵略利益暂时得到满足,且美国面临着总统大选和严重的南北矛盾。
沙俄对中国北方领土的要求又没有损害英、法、美等国的在华利益,而且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沙俄对英、法在华的侵略给予了极大
的配合和支持,因此沙俄对华提出领土要求时没有受到英、法、美等国的反对。
联军:爱德华·霍巴特·西摩尔、葛罗、额尔金伯爵
清军:咸丰皇帝、叶名琛、僧格林沁
战争中沙俄出兵后以“调停有功”自居,并胁迫清政府割让15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至今,从而成为最大的赢家。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