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自由
是否应该禁止言论自由?辩论辩题

是否应该禁止言论自由?辩论辩题正方,应该禁止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一个双刃剑,虽然它赋予了人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也容易被滥用,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我认为应该适当限制言论自由。
首先,言论自由可能会导致社会动荡。
如果每个人都可以随意发表任何言论,那么就会出现大量的不负责任的言论,甚至是恶意的谣言和诽谤。
这些言论可能会引发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甚至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
例如,历史上就有很多因为言论自由而引发的社会动荡,比如法国大革命时期的言论自由导致了政治动荡和大规模的暴力事件。
其次,言论自由可能会伤害他人的利益。
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论可能会造成对他人的诽谤和伤害,甚至导致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
因此,适当限制言论自由可以保护个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最后,言论自由也可能会对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一些言论可能会泄露国家机密,或者煽动国内外的敌对势力,对国家的安全造成危害。
因此,适当限制言论自由可以保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综上所述,言论自由虽然重要,但也需要适当限制。
只有在适当的范围内保障言论自由,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保护个人和国家的利益。
反方,不应该禁止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禁止言论自由将会对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因此,我认为不应该禁止言论自由。
首先,言论自由是人权的基本保障。
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明确规定了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
禁止言论自由将会侵犯人权,破坏社会的公正和公平。
其次,言论自由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只有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够进行自由的思想交流和讨论,才能够不断地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历史上许多重大的社会变革和进步都是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实现的。
最后,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
只有在言论自由的环境下,人们才能够自由地参与政治生活,才能够进行自由的选举和监督,才能够建立一个民主、自由、公正的社会。
言论自由概念及边界

言论自由概念及边界言论自由是人类历史上争取了很长时间的一项基本权利。
它被认为是现代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也是一种表达和传递思想的重要途径。
通过言论自由,人们得以表达个人观点、参与公共讨论、监督政府行为,并促进社会进步。
然而,言论自由并非没有界限,因为它必须与其他基本权利和社会价值相衡量,以确保不会造成负面后果或伤害他人。
言论自由是权利和责任的平衡。
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好是坏,无论是受欢迎还是不受欢迎。
这个权利的基本原则是,只有当言论造成或有可能造成实际伤害时,才可以加以限制。
例如,虚假的告诽、污蔑、诽谤、恶意陷害等言论行为都可以对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因此可以受到法律的限制。
此外,对于激化仇恨、在社交媒体上传播暴力或恶意信息、侵犯隐私等行为,也可以受到法律的约束。
这些限制是为了保护他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社会秩序。
然而,言论自由的边界并不仅仅是法律。
它还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准则。
尽管某些言论可能不违法,但它们可能依然具有负面影响,甚至会破坏社会共识和公共道德。
因此,虽然法律不对其施加约束,但公众舆论、社会道德和个人伦理对其可能会进行限制和抵制。
言论自由也需要考虑具体的语境和社会背景。
在某些情况下,言论可能会产生直接的伤害或引发社会冲突。
在这种情况下,权力机构可能需要采取限制言论的措施,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公众安全。
例如,在激化种族、宗教或政治矛盾的情况下,政府可能会采取行动限制煽动性言论,以避免造成社会动荡甚至暴力事件。
言论自由概念及其边界的界定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发展。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这为言论自由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需要更加深入地思考言论自由的边界问题,尤其是如何平衡言论自由和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综上所述,言论自由是一项重要的基本权利,它赋予人们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并在民主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言论自由并非没有界限。
言论应该自由吗

言论应该自由吗言论自由是指个人在言论表达上享有的自由权利。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有权利发表他们的意见、表达他们的观点,而不受任何形式的干扰或限制。
然而,对于言论自由的界限一直存在争议。
有些人认为,言论应该完全自由,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言论自由应该受到一定限制。
本文将讨论言论自由的重要性,并探讨一些与言论自由相关的问题。
首先,言论自由是人类基本权利之一。
它是民主社会的基石,也是人权的核心。
通过言论自由,人们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参与公共讨论,推动社会进步。
言论自由为各种声音提供了平等的发声机会,确保了多样性和包容性的存在。
正是由于言论自由,我们才有机会了解不同的观点,拓宽自己的视野,增进对他人的理解。
其次,言论自由有助于揭露真相和批评不公。
在一个开放的社会中,人们可以自由地提出质疑,挑战权威,寻找真相。
各种观点的交流与辩论能够促进合理思考和创新。
言论自由也是批评与监督的必要条件,有助于防止滥用权力和腐败。
当人们暴露不公和违法行为时,社会才能更好地改变和发展。
然而,言论自由也应该受到某些限制。
一方面,对于宣扬暴力、仇恨、种族歧视等极端观点的言论,应该加以限制。
这些观点可能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与安全,削弱社会的和谐与凝聚力。
另一方面,言论自由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意侵犯他人的隐私、声誉和尊严。
在个人权利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
言论自由还存在一些争议性的问题。
首先,如何处理虚假信息和假新闻是一个挑战。
在互联网的时代,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但同时也增加了虚假信息的传播与误导。
因此,需要制定相关法律和政策,加强对虚假信息的监管与惩罚。
其次,言论自由是否包括对宗教和信仰的批评也是一个争议点。
一些人认为宗教是个人信仰的核心,不应受到批评和挑战,而另一些人则认为宗教也应该受到批评和自由讨论。
总之,言论自由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话题。
它是人权的基础,也是民主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言论自由有助于促进多样性和包容性,揭露真相和批评不公。
关于言论自由

关于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现代社会中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它保障了人民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的自由。
言论自由不仅仅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责任和信任。
本文将从法律保护、社会责任以及言论自由的限制等方面来讨论关于言论自由的话题。
一、法律保护言论自由言论自由作为一项民主权利,在很多国家都得到了法律保护。
世界上很多宪法中都明确规定了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例如美国宪法中的第一修正案和联合国人权宣言等。
这些法律和条约保障了人民在言论上不受国家干预和限制的权利。
法律保护言论自由的出发点在于确保人民能够自由地表达意见和观点,促进公众舆论的多元发展。
这种保护不仅仅适用于主流观点,也包括了非主流观点和政府不喜欢的观点。
只有通过多元的观点和辩论,才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二、社会责任和言论自由言论自由的行使必须伴随着社会责任的意识。
虽然言论自由给予人们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权利,但人们也应当在行使这一权利的同时,遵守一定的社会责任。
言论自由应当有助于推动真理的追求,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
社会责任要求人们在言论自由的前提下,遵守法律法规,不传播虚假谣言和恶意诽谤他人。
言论自由不等于肆意攻击他人或煽动仇恨,而是应当以理性和宽容为基础,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社会对于违反社会责任的行为应当予以批评和制裁,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三、言论自由的限制言论自由并非无限制的,它也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
在一些特定情况下,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利益,法律可以对一些言论行为进行限制。
例如,在涉及国家安全、人身攻击、恶意煽动等方面,法律会对相关的言论予以制约。
言论自由的限制应当是明确的、合理的和必要的。
对于那些恶意造谣、煽动仇恨或侵犯他人权益的言论,社会和法律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制裁。
然而,限制言论自由的权力也需要谨慎行使,以免滥用权力对异议声音进行打压。
结语:言论自由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主权利,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法律保护言论自由,社会能够确保人民自由表达意见和观点的权利。
言论自由

美国对宪法上言论自由的限制
1.无亵渎国旗或焚毁兵卡的象征性言 论自由 2.危及公共安全的玩笑不能开 3.未引发危害公众秩序导致暴乱的言 论自由 4.没有扰乱学校安静上课的言论自由 5.没有造谣生非的言论自由 6.未妨碍他人权利的言论自由 7.不能以言论自由或集会自由妨碍城 市交通或违反交通规则 8.监犯的言论及集会自由权因狱政安 全而受限制 9.军人言论自由的限制
我国对宪法上言论自由的限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权力和自由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 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五十一条
不得用言论进行反革命宣传、反革命煽动
具
体 表
不得用言论进行诬告、陷害其他公民的活动
现
不得用言论侮辱、诽谤、诋毁其他公民的人格尊严
论者以为:当公民因惧于反击而不去表达其不满时,政府对公民即不会有所 反应,从而,政府对于其行为所应负起之全部责任即随之减少。言论自由的拥 护者通常断言政府压制言论自由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规避责任。
另外,有人立论:对言论自由施加的某些限制,在保护民主制度来讲是不冲 突的或必要的,例如,在战后的德国,对支持纳粹的思想加以限制即使前述立 论合理化。
另一个解释是:言论自由是构成我们社会的基本价值“容忍”所不可 或缺的。李宝灵(Lee Bollinger)教授是本观点的支持者,并且主张 “自由言论原则涉及一种特别的行动即:为杰出的自制开拓出一个社会 互动的领域,其目的是以发展及证明社会对控制被许多社会遭遇所唤起 感觉的容纳度”。自由言论原则被留下与关于帮助形成“社会的智识性 格”一模一样。
保障言论因其有助于政治进程或推进真理强调表达的工具性价值之搜寻。 美国大法官涂谷·马歇尔(Thurgood Marshall)写道:“宪法第一修正案不 仅服务政治的需求,并且服务人类需要自我表达的灵魂之需求”。(普罗 康尼珥与马丁尼兹案)
简述言论自由的范围

简述言论自由的范围言论自由是指个人在表达自己的思想、意见和观点时所享有的权利。
作为一种基本人权,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重要保障,它能够促进知识的传播、思想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并在辩论和批评中起到监督和制衡的作用。
然而,言论自由也并非没有限制,它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运用和保护才能发挥其积极作用。
从国际人权法的角度来看,言论自由的范围应当受到合法限制。
国际人权法将言论自由分为两个方面:自由言论和新闻自由。
自由言论主要是指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而新闻自由则主要涉及传媒的发言权。
根据国际公约的规定,言论自由可以受到以下几种限制:国家安全是言论自由的合法限制之一。
如果个人的言论会给国家的安全造成危害,国家有权采取适当的措施限制或维护。
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暴力和恐怖活动,以保护国家和公民的安全。
公共秩序是言论自由的另外一个合法限制。
如果个人的言论会引发社会动荡或冲突,威胁到公共秩序和和谐,国家可以合理地对此进行限制。
这一限制主要是为了维持社会的稳定和谐,确保每个人的生活安宁。
道德和公共利益是言论自由的另外两个合法限制。
如果个人的言论违背了社会公德或涉及到公众利益,国家可以对其进行一定限制。
这是基于对社会道德和公共利益的保护和维护,以免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
尊重他人权利和声誉也是言论自由的合法限制之一。
个人在发表言论时必须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声誉,不能通过散布虚假信息或诽谤他人来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
这是为了维护每个人的尊严和个人权利。
对于这些合法限制的设定和适用,需要权衡的是个人的言论自由与公共利益之间的关系。
政府应当制定明确的法律和政策来平衡这两者之间的冲突,并确保限制措施是合法必要的,而非滥用权力限制言论自由。
在实际操作中,限制言论自由也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是政府滥用权力对言论自由的限制。
有些政府可能利用言论自由的限制来打压异见、压制反对声音,这样就违背了言论自由应有的保护功能。
其次是如何处理互联网时代的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自由

网络言论自由网络言论自由是指在网络空间中,个人或组织可以自由地表达和传播自己的意见、看法和观点的权利。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言论自由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议题。
本文将探讨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挑战与限制,以及应该如何保障网络言论自由。
一、网络言论自由的重要性网络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它为个人提供了一个公平、公正、开放和平等的交流平台。
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无论是政治观点、社会问题、文化艺术还是个人经历,都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讨论。
这种自由的表达和交流,促进了多元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网络言论自由还能够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在网络时代,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包括政府工作、企业运营、社会事件等。
言论自由的存在使得信息更加全面,公众可以更好地了解到真相,避免了信息被操纵和篡改的可能。
此外,言论自由还能加强舆论监督作用,有助于揭露和解决社会问题。
二、网络言论自由的挑战与限制然而,网络言论自由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与限制。
首先,网络上出现了大量的虚假信息、谣言和恶意评论,扰乱了社会秩序,损害了公众利益。
这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有时会引发社会恐慌、公共事件和道德败坏。
其次,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违法和不当言论,如诽谤、侮辱、恶意攻击等。
这些言论侵犯了他人的权益和尊严,甚至可能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维护网络言论自由的同时,也需要建立一套相应的法律和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的能力。
另外,技术层面的限制也对网络言论自由产生了影响。
有些国家和地区通过封堵、审查和监控等手段限制了网络言论的自由度。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网络言论自由的初衷,也对公众的知情权和表达权造成了重大阻碍。
三、保障网络言论自由的路径为了保障网络言论的自由,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制定健全的法律法规和制度,明确网络言论自由的底线和边界。
这样能够确保网络言论不会侵犯到他人的合法权益,并且维护社会秩序。
什么是合法的言论自由

什么是合法的言论自由言论自由是一项基本人权,旨在保护个人的自由表达、发表意见和传递信息的权利。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言论自由往往受到各种法律和道德限制。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何为合法的言论自由,并认识到在行使这项权利时所需遵守的限制。
一、行使言论自由的范围:合法的言论自由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表达个人观点: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意见,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私人交流中。
这包括对社会、政治、文化以及其他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2. 新闻报道和评论:新闻媒体有权报道和评论各种新闻事件和社会问题,以促进公众对事实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独立的判断。
3. 艺术创作和文化表达:艺术家和作家有权通过艺术创作和文化表达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理念。
艺术和文化作品是言论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学者和研究人员有权利进行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推动知识的进步和学术界的发展。
二、合法的言论自由的限制:尽管言论自由受到保护,但也存在一些限制,这些限制是为了保护社会的利益和个人的尊严。
1. 法律禁止的内容:某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禁止特定的言论内容,如恶意诽谤、人身攻击、歧视性言论、煽动暴力等。
这些内容被认为是对他人权利和社会和平的威胁,因此受到法律的限制。
2. 道德责任:言论自由也受到道德责任的限制。
就像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遵守一定的道德准则一样,言论自由也不能违背基本的道德原则。
3. 公共利益和国家安全:为了维护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言论自由可能会受到限制。
在某些情况下,特定的信息可能被认定为对公众利益或国家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受到限制。
4. 遵循社交媒体平台的规定:在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平台成为人们广泛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渠道。
然而,这些平台也有一定的规定和规则,用户需要遵守平台的规定,否则可能受到限制或处罚。
三、言论自由的重要性: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石,对于社会的进步、公民权利的保护和信息的传递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nd 言论自由的限制
言论自由与名誉权 法尔威尔诉《风尘女郎》案
1983年11月,声名狼藉的拉里·弗林特经营的《风尘女郎》封面内页刊 登了一则有双关性暗示的滑稽酒广告,背景是一只康巴里酒瓶,一杯酒放在 岩石上,然后是“道德宗教”的首领杰里·法尔威尔的照片,配有一排字: “杰里·法尔威尔的第一次。”并附所谓记者对法尔威尔的采访,在广告的末 尾,用一排小字写着“滑稽广告----不得当真。
3rd.
言论自由与网络暴力
在法律实践中,各国在对言论自由的限制中形成了如下重 要原则: (1)公共利益原则。公共利益是国家行为合法性的理由和依据; (2)明显且现实的危险原则。 (3)比例原则。宪政意义上的比例原则是关于国家权力和公民权
利之间关系应该遵循的一项基本准则,它旨在要求国家权力之行使 必须适当、必要、均衡、不过度、符合比例,不得对公民权利和利 益造成非法侵犯;在处理权利之间的冲突时,要衡量比较两者利益 的大小,法官通过自由裁量权对其进行取舍。
2nd 言论自由的限制
美国宪法不保护的18种言论自由
10、军事基地不是美国政治候选人行使言论自由行的场所。 11、没有辱骂他人因而招惹冲突的言论自由。 12、没有说下流脏话的自由。 13、咆哮公堂的言论不受保障。 14、美国各级议员言论免责权所不保障的言论。 15、没有违背契约而泄露美国国家机密的言论自由。 16、黄色书刊不在美国言论自由权保障之列。 17、诈欺不实的商业广告不受美国言论自由的保障。 18、毁谤性言论不受美国法律保障。
案例由派和保守派的论战推向高峰。这场政治辩论自然成为1988年美国
总统大选的辩论主题,共和党候选人老布什就是凭借在焚烧国旗案 中的保守派立场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支持,从而战胜了民主党候选人 杜卡斯基。但联邦最高法院对焚烧国旗案的判决结果却捍卫了自由 派的立场,这无疑引发了美国主流社会更大的政治焦虑。言论自由与网络暴力言论自由宋卓玉 罗瑞柬
Contents
什么是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限制 言论自由与网络暴力 ...
1st. 什么是言论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言论自由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地发表言论以及与听取 他人陈述意见的权利。
言论自由是指公民有权通过各种语言形式,针对政治和 社会中的各种问题表达其思想和见解的自由。我们通常 说的言论自由是指个人在群众集会或众多人的场所发表 演说或参加讨论而不受限制和追究的权利"
1st. 什么是言论自由
国际法中关于言论自由的规定
《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九条 人人有权享有主张和发表意见的自由;此项 权利包括持有主张而不受干涉的自由,和通过任何媒介和不论国界寻求 、接受和传递消息和思想的自由。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公约》第十九条 一、人人有权持有主张,不受干涉。 二、人人有自由发表意见的权利;此项权利包括寻求、接受和传递各
案例
美国同性恋士兵在葬礼上被讽刺挖苦事件
7年前,一群来自美国堪萨斯州(Kansas)托皮卡 (Topeka)西波罗浸礼会(Westboro Baptist Church)的反同 性恋示威者曾经在一名美军士兵的葬礼上举行抗议,认为是 上帝降罪于美军,惩罚同性恋者。这些示威者随后被死者家 属告上法庭。美国高院近日裁定,示威属于“言论自由”范 畴,并无不妥。
1st.
什么是言论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压制》,加拿大·蒙特利尔
波兰言论自由宣传图
1st. 什么是言论自由
言论自由与表达自由
言论自由是一种“表达”的自由。 表达自由中,表达的方式基本有三种:言论表达、通过
出版和新闻渠道的表达以及行为表达,而言论表达被认 为是最主要的、最大众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其它表 达方式的基础。 作为一种表达方式,言论表达与其它表达相比总是更迅 速,更方便,成本更低。由于言论表达在程度上一般不 如行为表达激烈,在实现方式上更方便,所以在现实生 活中言论表达在顺序上常常发生在其它表达途径之前, 在数量上比其它表达方式运用的更多,更频繁,在表达 自由中言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
2nd 言论自由的限制
美国言论自由限制的几个阶段
一战以前,危险倾向的原则 1915年的吉特劳诉纽约州案:吉劳特系社会党左翼全国委
员会委员,兼该左翼机关报经理。因其在创刊号刊载“左 翼宣言”,倡导以武力暴动及非法方式推翻政府,触犯纽约 州刑法,遭纽约州上诉法院定罪,被告不服上诉至最高法院。
二十年代,明显而即刻危险的原则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第一条:国会不得制定关于下列事项的 法律:确立国教或禁止宗教活动自由;剥夺言论或出版自由;剥 夺人民和平集会和向政府诉冤请愿的权利。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第五条:一、人人有以语言、文字及图 画自由表示及传布其意见之权利,并有自一般公开之来源接受知 识而不受阻碍之权利。出版自由及广播与电影之报导自由应保障 之。检查制度不得设置。二、此等权利,得依一般法律之规定、 保护少年之法规及因个人名誉之权利,加以限制。三、艺术与科 学、研究与讲学均属自由,讲学自由不得免除对宪法之忠诚。
3rd.
言论自由与网络暴力
有关思考:
“人肉搜索”首先通过提问启动搜索行为,将被搜索对象的某些 线索公布于网络上发动广大网民进行搜索,同时提供相关线索。广大 网民通过参与搜索并提供、分析、整理相关线索,确定被搜索对象在 现实生活中的真实身份以及相关信息,将搜索结果公布于网络;这往 往会导致网民对被搜索对象在网络上进行评论、谴责、谩骂、侮辱、 诽谤、恐吓以及人身攻击,以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侵害他人权利,出现 所谓的“网络暴力”情形。
扩充解释 扩充解释,是指为了符合立法原意,对法律条 文所进行的广于其字面含义的解释。依这种解释,言论 自由之言论不仅限于通过口头表达思想、意见,还包括 思想、意见表达的书面形式,甚至包括研究、文艺创作 、申诉、控告等其他表现形式。
1st. 什么是言论自由
各国宪法中关于言论自由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 论的自由;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 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对于公民的 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 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案例
80年代美国焚烧国旗案件
案件起源于1984年发生在得克萨斯州的焚烧国旗事件。当时, 共和党正在那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在反政府的游行抗议活 动中,名叫约翰逊(Johnson)的青年人焚烧了一面美国国 旗,并喊着“红、白、蓝,滚你妈的”的口号。约翰逊因此 被判刑1年并罚金1000美元。案件后来上诉到德州刑事上诉 法院,1988年德州刑事上诉法院以焚烧国旗属于表达行为受 第一修正案保护为由推翻了该判决,由此将自由派和保守派 的论战推向高峰。这场政治辩论自然成为1988年美国总统大 选的辩论主题,共和党候选人老布什就是凭借在焚烧国旗案 中的保守派立场获得了社会大众的支持,从而战胜了民主党 候选人杜卡斯基。但联邦最高法院对焚烧国旗案的判决结果 却捍卫了自由派的立场,这无疑引发了美国主流社会更大的 政治焦虑。
一国公民通过语言表述各种思想和见解的自由。一国宪 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包括口头和书面等表述形 式。广义的言论自由还包括新闻、出版、著作、绘画等 自由。
1st. 什么是言论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字面解释 所谓字面解释,即严格按照法律条文的字面 含义所做出的解释。依字面解释,言论即是以口头表达 为形式的表现行为;或称凡意见之以口语表示者为言论 。言论自由的最显著特征是它的口语性。它专指人们采 用口头语言的形式或说话的手段的自由。
王菲案 2007年,女白领姜岩写完博客后自杀,其生前好友张乐奕发 出网文声讨姜岩的出轨丈夫王菲,并刊登了后者的真实信息 。王菲很快陷入了众多网友波涛汹涌的人肉搜索中。随后, 网友将王菲以及所谓的第三者“东方”的个人资料公之于众 ,导致王菲和“东方”双双辞职。而后,一些情绪波动的网 友又找到王菲父母家,在王家门口写下“无良王家,逼死贤 妻”等语句。
冷战时期,衡平原则
七十年代,绝对原则和行动原则
2nd 言论自由的限制
言论自由与隐私权
要明确划分言论自由与隐私权的界限,就必须正确处理两个方面 的问题,即隐私的概念、范围和言论自由侵犯他人隐私权的标准 是什么?对隐私的界定,应考虑以下三点:第一,隐私应该是合 法的,犯罪分子的违法活动不属于隐私的范围;第二,隐私应与 社会公众生活、公共利益无关,如果公民的个人生活涉及到公众 利益时,就应该让位于公共利益;第三,隐私权的客体包括:(1) 身体秘密;(2)私人空间;(3)个人事实,指个人生活经历、生活 习惯、性格爱好、社会关系、学历、婚姻状况、家庭住址、电话、 收入情况等;(4)私人生活,指一切与社会无关的个人生活。
80年代美国焚烧国旗案件
案件起源于1984年发生在得克萨斯州的焚烧国旗事件。当时,共和 党正在那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在反政府的游行抗议活动中,名叫 约翰逊(Johnson)的青年人焚烧了一面美国国旗,并喊着“红、白、 蓝,滚你妈的”的口号。约翰逊因此被判刑1年并罚金1000美元。案 件后来上诉到德州刑事上诉法院,1988年德州刑事上诉法院以焚烧 国旗属于表达行为受第一修正案保护为由推翻了该判决,由此将自
种消息和思想的自由,而不论国界,也不论口头的、书写的、印刷的、 采取艺术形式的、或通过他所选择的任何其他媒介。
三、本条第二款所规定的权利的行使带有特殊的义务和责任,因此得 受某些限制,但这些限制只应由法律规定并为下列条件所必需:
(甲)尊重他人的权利或名誉; (乙)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或道德。
2nd 言论自由的限制
美国宪法不保护的18种言论自由
1、美国人没有亵渎国旗或焚毁征兵卡的象征性言论自由。 2、危及美国公共安全的玩笑不能开。 3、没有引发危害美国公众秩序导致暴乱的言论自由。 4、没有扰乱美国学校教学安静环境的言论自由。 5、没有造谣生非的言论自由。 6、没有妨害他人权利的言论自由。 7、不能以言论自由或集会自由为借口,妨害城市交通或违反交通规则。 8、监犯的言论及集会自由权因狱政安全而受限制。 9、对美国军人言论自由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