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行为与态度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 行为与态度

第四章行为与态度理论要点1.态度的基本理论2.态度可以预测行为3.集群行为与社会运动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1.态度的定义及其分析2.态度与行为的关系3.偏见形成的原因第一节社会态度概述人们对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态度,称为社会态度(social attitude)。

因此,我们所阐述的社会态度和态度是同义词。

心理学界最早肯定“态度”的是19世纪末期的心理学家朗格(Lange,1888)他把实验过程中,被试心理上的准备状态(或预备状态)称之为态度(attitude),这是态度的古典含义。

一、态度的定义所谓态度是对人、观念和事物产生的肯定与否定的情感。

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关于态度的定义有几十种,观点上也各有侧重,其中,G.W.Allport,G.Fridman,D.G.Myers,等人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①G.W.Allport的定义Allport在《社会心理学手册》(1935)中指出,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系统化的一种心理和神经的准备状态,它对个人对与某一对象有关的所有事物和情景的反应具有指导新的或动力性的影响,”这种影响是直接的,而且是动态的。

分析:Allport的定义是态度的经典定义,他强调态度是根据经验而组成的一种内在心理结构,强调态度是个人行为的倾向。

②G.Fridman的定义弗里德曼认为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分析:这一定义是西方社会心理学界后期主要采用的定义。

③D.G.Myers的定义迈尔斯(1993)认为,“态度是对某物或某人的一种喜欢与不喜欢的评价性反应,它在人们的信念、情感和倾向性行为中表现出来”。

这种反应倾向由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 intention)和认知(cognition)组成,故此三者又称态度的ABC.分析:迈尔斯提出的态度定义是比较完整的定义之一。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

社会心理学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科学。

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的核心领域之一。

本文将详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相关概念、理论以及研究方法。

一、态度形成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评价、意见或信念。

态度形成是指个体通过获取和处理信息,逐渐形成对特定对象的倾向性评价。

态度形成的过程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

1.1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来评估特定对象。

其中,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寻求和维持认知的一致性,从而形成符合自己既有信念和价值观的态度。

1.2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态度形成中会从他人身上获取信息并进行模仿学习。

通过观察他人的态度表达和行为,个体可以借鉴并形成自己的态度。

1.3 社会身份理论社会身份理论强调个体的态度和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

个体在为了塑造或维持自己的社会身份时,会形成与这一身份相一致的态度。

二、行为预测行为预测是指通过评估个体的态度和其他相关因素,来预测个体的行为。

行为预测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

2.1 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认为个体会追求自身的认知一致性,如果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个体会尝试调整态度以使其与行为一致。

2.2 行为意向理论行为意向理论认为人的态度和主观规范(周围的他人对行为的期望)可以预测其行为意向。

个体的行为意向越高,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越大。

2.3 行为准则理论行为准则理论认为个体在选择行为时会参考社会规范和期望,而非只考虑自身态度。

因此,社会性行为往往受到社会准则和规范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为了理解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社会心理学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数据。

3.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最常见的研究方法之一。

研究者通过编制问卷,询问被试的态度和行为意向,并通过统计分析来揭示态度形成和行为预测的关系。

3.2 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一种控制变量来观察因果关系的方法。

社会心理学《第三讲 行为与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三讲 行为与态度》
▪ C: a hypothetical construct (ghost ,everybody is talking about but nobody has ever seen )
▪ D: general and integrated impression about a target
国内定义:
Summarize
▪ Our attitudes predict our actions if : 1.other influences are minimal 2.the attitude is specific to the action 3.the attitude is potent as when we are reminded of it
▪ One is to measure facial muscle responses to statements .
▪ Another ,the “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 ” uses reaction times to measure how quickly people associate concepts .
4.2 Attitude –behavior inconsistency
▪ For many years ,researchers have found that expressed attitudes (obtained from questionnaires or interviews ) often do not correspond to their behavior .
Yes No 4. Within the last year, I have personally done something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homelessness (e.g., made a charitable contribution, talked with a homeless person, wrote my congressman regarding the problem of homelessness).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七、偏见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怎样产生的? •如何能够减少偏见?
1 什么是偏见
偏见是对某一个体或团体所持有的一种不公平、不合 理的消极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是刻板印象 刻板化——是把同一个特征归属于群体的每一个人,
而不管群体成员中的实际差异。 刻板化并不一定是一种恶意的行为, 它常常只是简化
2 社会化: 学会宽容不仇恨 3 群体间平等直接接触: 熟悉的益处 4 再分类: 重新划分“我们”和“他们”的界限 5 社会影响: 制定有助于消除偏见的社会规范,营造良好
的助人气氛
*偏见的影响
1 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歧视的认知基础: 性别刻板印象与差别尊重 性别刻板印象: 关于男性和女性所拥有的特质的刻板印象 女性容易低估自身的能力, 女孩更多在自己身上寻找失败的原
社会态度
一、什么是态度
1 含义: 态度是指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 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态度包含 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
2 态度的特点 具体对象性 系统性 相对稳定性 内在性 社会性
二、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1 行为与态度一致吗?
正题阶段:态度是行为的预先倾向、内在准备状态, 因此,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了他的行为。
3 内化: 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在这一阶段中, 人的 内心已真正发生了变化, 个体完全从内心里相信并 接受了他人的观点, 并把它纳入了自己已有的价值 体系, 成为自己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时, 态度就 比较稳固, 不易改变了。
四、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1 社会环境影响 主要通过社会规范、准则的要求和约束, 各种
3 偏见与媒体
• 媒体在维护偏见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制度化作用。 • 媒体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刻画 • 影响: 人们容易相信或接受经常目睹的事物, 如果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

人们对于态度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够深入了解人类的态度如何影响其行为以及行为如何反过来影响态度。

本文将介绍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关系研究的一些重要理论和实证研究,并探讨其对于社会行为和社会变革的启示。

一、认知一致理论认知一致理论是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最早的理论之一。

该理论认为,人类在思考、决策和行为过程中,会努力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保持一致。

当态度和行为不一致时,人们会产生一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称为认知不和谐。

为了消除这种不和谐,人们会倾向于调整自己的态度或行为,以使其一致起来。

根据认知一致理论,一个经典的实证研究是Festinger和Carlsmith在1959年进行的“转轴实验”。

实验通过让被试进行一项无聊的任务,然后让他们说服下一个被试,任务其实是非常有趣的。

结果显示,被试在为了说服下一个被试而改变自己对任务的态度后,对任务的兴趣也随之增加。

这项实验表明,当人们的行为与态度一致时,他们对行为的评价也会更为积极。

二、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是针对认知一致理论的扩展和发展。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们对他人的行为和态度的观察和推断,不仅仅依赖于外界刺激,还依赖于个体的思考过程和对社会规范的认知。

在社会认知理论中,人们的行为可以被视为对于外界刺激的反应,而态度则是对于这些行为的评价和反思。

社会认知理论的典型研究之一是Asch在1951年进行的“线段实验”。

实验中,被试被要求判断一组线段的长度,然后在其他人的影响下,改变自己的判断。

结果显示,被试在面对明显错误的他人意见时,仍然选择改变自己的判断。

这项实验表明,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进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三、认知反馈理论认知反馈理论是关于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会进行反馈,这种反馈又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在社会心理学领域里态度属于的研究内容

一、概述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们在社会环境下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研究范围涵盖了诸多方面,而态度则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

态度是人们对一个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它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也可以反映出社会和文化的特征。

对态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人们的心理活动,还对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二、态度的定义和形成1.态度的定义态度是指一个人对特定对象的评价和倾向,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要素。

认知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知识和信念,情感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反应,行为要素指个体对对象的行为倾向和行为意向。

2.态度的形成态度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个体的经验、教育背景、文化环境、社会影响等。

在形成过程中,个体会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交互作用来形成对对象的评价和倾向。

三、态度的测量方法1.直接测量方法直接测量方法是指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直接询问个体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常用的方法包括Likert量表、半结构式问卷等。

这种方法简单直接,容易操作,但存在受访者回答不真实、社会期许效应等问题。

2.间接测量方法间接测量方法是指通过观察个体的行为、情感反应等来推断其对特定对象的态度,如心理反应时间测量、生理指标测量等。

这种方法避免了受访者主观回答的偏差,但受到测量工具和刺激材料设计的影响。

四、态度的作用和影响1.对个体行为的影响态度会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的行为倾向和行为选择,即态度会预测个体的行为。

对环保的积极态度会促使个体采取相应的环保行为。

2.对社会的影响态度还会影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当大多数人对某一社会问题持有相同的态度时,就会形成社会共识,进而影响社会制度、文化形态和社会进步。

五、态度的变化和调整1.认知不一致理论认知不一致理论认为,人们在面临认知冲突时,会通过调整态度来减轻认知不一致带来的不适感。

当一个人同时拥有对一种商品的积极态度和对其高昂价格的消极态度时,可能会通过调整态度来消除认知不一致。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

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社会心理学中的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和干预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与群体之间关系的学科领域,其中最重要的议题之一就是态度与行为的变化。

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对个体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理解和干预这些变化的研究非常关键。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学中态度与行为变化研究的主要内容,以及干预措施的应用。

一、态度与行为的关系人们对于某个事件、人物或物体的看法和评价形成了态度,而态度则会对个体的行为产生影响。

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四种:行为一致、行为不一致、行为中立和行为意图。

1. 行为一致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一致时,我们称之为“行为一致”。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抱有积极的态度,并且实际上采取了保护环境的行动,那么他的行为就与态度一致。

2. 行为不一致当个体的态度与其行为相冲突时,我们称之为“行为不一致”。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抱有积极的态度,但自己并没有主动采取保护行动,那么他的行为就与态度不一致。

3. 行为中立当个体对某个事件、人物或物体持中立态度时,其行为往往是不确定的、无规律的。

例如,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对环境保护既没有积极的态度,也没有消极的态度,那么他可能在一定情况下会保护环境,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可能没有任何行动。

4. 行为意图与行为一致和不一致相比,行为意图是一种预测个体在特定情况下的行为倾向。

例如,如果一个人对环境保护持有积极的态度,并且表示将来会采取一些行动来保护环境,那么我们可以预测他在未来的行为会与这一态度一致。

二、态度与行为变化的研究社会心理学中的研究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究态度与行为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研究领域和方法:1. 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个体的态度和行为发生不一致时,个体会感到不适,从而产生一种压力,促使其进行行为或态度的改变。

研究者通过实验方法验证了认知失调理论,并进一步探讨了认知失调对个体决策和行为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们都是伪君子吗
最初社会心理学认为,研究人们的态度就是为 了预测他们的行为。
但费斯廷格认为改变态度不会导致行为的变化
• 他认为态度和行为之间是另外一种关系:如果我们 的行为是马,那么我们的态度就是马车。
• 我们精通并擅长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原因,但却非常 不善于做我们已找到原因的事。
Allan Wicker发现: 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与他们的实际作弊行为几 乎没有关系。
避免被拒之门外,就要先一只脚踏入门内。
实验,仅有24%的 同学来。
这些说法是否反映个人的态度?
如果这位管理者真的认为吸烟是一种相对健康 的表现自我的方式,那么这些态度是如何内化 的?
或者这些说法反映了他在社会的压力下被迫口 是心非。
当人们询问他人的态度时,他们会谈及与某人 或某事有关的信念和感觉,以及由此引发的行 为倾向。
综合起来,态度可以界定为个体对事情的反应方 式,这种积极或消极的反应是可以进行评价的, 它通常体现在个体的信念、感觉或者行为倾向中 。
态度提供了一种有 效的方法来评价世 界。
当我们必须对一些 事情做出快速反应 时,我们对其的感 知方式可以指导我 们的反应方式。
affect
cognition behavior tendency
态度决定行为吗?
内在的态度在多大程度上、在什么条件下,会影 响我们外在的行为?
我们是什么(内在)和我们做什么(外在)之间 到底存在什么样的关系? 思维和行动、性格和行动、私人语言和公众行 为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个人信念和感情决定外部行为吗?如果要改变 行为,就必须改变精神和灵魂吗?
行为何时决定态度?
态度会影响行为,行为也会影响态度
甚至可以说行为决定态度! 我们逐步相信我们所坚持的
Sara被催眠了,催眠师要求他听到指令后把鞋 子脱掉。15钟后,听到指令,Sara脱掉了鞋子 ,催眠师问:“为什么脱鞋子”。答:“我感 觉脚底热!”
自我说服
角色扮演让我们改变态度 当我们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时,起初我们可 能觉得很虚假,但很快我们就会适应。
节约精力做其他的事情“随着我们不假思索下 意识即可操作的事情的增加,人类文明就提高 了很大一步”。
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行为的自发性会大大降低;缺 少原型,我们就需要三思而后行。 如果要求人们考虑好自己的态度后再行动,那 人们能否更真实地表现自我呢? 具有自我意识(时刻明了自己的态度)的人通 常是态度与行为一致 例如镜子可以让人们的态度与行为一致
平均、长期的预测
• 人们对与宗教的总体态度很难预测他们下周末是否 会去做礼拜(因为天气、传教士、每个人的感觉等 等都会影响做礼拜)。但是,宗教态度能够很好地 预测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个体总体的宗教行为。
• 我们观察个体总体的或通常行为而非单独的某一次 行为时,态度对于行为的预测效应会变得更明显。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事,他做什 么样的事就是什么样的人。 --Robert Musil,Kleine Prosa,1930
吸烟会导致美国每年42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 14架满载的大型客机坠毁。
发展中国家情况更严重。
当人们指责烟草生产时,某负责人说:吸烟是吸 烟者自由选择的权利;不存在成瘾的问题,人们 可以做各种事情来表现自我和反抗社会,而吸烟 只是其中之一,而且不是最坏的一种。
• Zimbardo(1971)的模拟监狱实验证明了我们会很 快适应新的角色。
• 战争时候的士兵……
语言会变成信念 人们常常用语言来取悦听众! 要求人们说一些违心的话时,人们会感到不安 ,但很快会自己肯定自己所说的,即使当初不 相信。 当一个人的话语没有令人信服的外在解释时, 语言就会变成信念。
• 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结果90%的…… • 通过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并且在硬币两面分别明
确地标记了好的任务分给谁。结果86%的人……
如果人们并不按自己所说的来做,那么不能通过 改变态度来改变行为就很正常了。 我们认为对的事情就会去做吗? 我们认为错的事情就不去做吗?
你是否经常为自己该做却没做、不该做却做了 的事情找借口呢?
态度何时能预测行为
什么时候社会因素对我们所说的话影响最小
• 公开的态度由于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不真实 • 评定真实的态度:一种是对讲述时的面部肌肉反应
进行测量; • 另一种是“内隐联想测试”,用反应时来测量人们
概念联想的速度。
其他因素何时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小 在任何场合下,引导我们做出反应的不仅仅是 我们内在的态度,同时还有我们面对的情景。 那么,对偶然情景中的行为进行平均估计就能 让我们更清楚地检测到态度的影响作用吗?
对教堂的态度与星期天做礼拜的行为只存在中 等程度的相关。
自我描述的种族观与真实情景中的行为几乎不 存在什么相关。
“道德伪善”:表现出道德水准,但实际上拒绝 付出任何代价。
让被试分配两个任务,其中一个有收益,95% 的人认为将好的任务分给别人是道德的,但实 际上80%的人将这个任务留给了自己。
让大学生阅读有关某人的人格描述,然后总结 出来,讲给别人听。如果他的听众因为他的评 价喜欢或不喜欢这个人时,大学生对这个某人 的评价就变得更好或更坏。
在说服别人的同时也说服了自己!
登门槛现象 当你伸手帮助别人之后,更多的麻烦随之而来
实验表明,如果想要别人帮你一个大忙,那就 先请他帮你一个小忙。
何时能检测到影响行为的特定态度 当测量的态度非常笼统时,要预测的行为却非 常具体的时候,我们的确无法得出言行之间的 紧密联系 只有:
• 将影响态度和行为的其他因素最小化 • 态度与观察到的行为存在具体的相关 • 强有力的态度能够更好地预测行为
态度何时是有效的 当我们的行为是自发做出的时候,我们的态度 经常是潜在地起作用。我们将熟悉的原型付诸 实施,并不深入思考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