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社会心理学)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巩固自己的观点:不断 增加新的论据来支持原 有的立场
修筑防疫工事:当人们 驳斥一个攻击时,会运 用所有的防御方式,准 备了支持自己立场的论 据,形成反驳相反立场 的论据,并且对相反观 点的传达者进行贬损等, 以形成一个更强、更有 力的防御地位
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 重要性
消除失调状态的方法
改变认知,使之与自己的其他认知保持一致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与其他认知一致 增加新的认知,使原有的认知矛盾得到合理解决
认知失调及其解释
决策后认知失调
决策几乎总会引起失 调,因为我们不得不 在几个选择中作出决 定
提高我们选择的对象 的评价,或降低对未 选择的对象的评价, 都可以减少失调
小奖励可以引发人们对不喜欢工作的兴趣,而轻松的惩 罚会成为人们不做某项自己喜欢的事情的不当理由。 受到的惩罚越大,产生的失调就越少,因此,态度改变 的越少
(3)自由选择
01
当行为是个体自由选择 的,与态度不一致的行 为会导致失调
02
为了维护自我,人们会 认同和巩固自己的态度 和行为
(4)努力
1
你为某件事情的付 出越多,你将会越 喜欢它
态度的形成。
3 同伴的影响
01 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同伴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个体开始把自己的态度与同伴进行比较,并根据同伴的态度来
02
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观点。
4 团体的影响
团体对其成员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
团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的大小
个体在团体中所处的地位
五、态度改变的理论
一.认知失调理论
回答数
22 25 20 12 43 38 51 45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_态度

比较两种理论: 相同点:
认知因素之间产生矛盾,个人便处于 一种想要解除其矛盾的不舒服状态。
区别: ①费氏强调个体通过自我调节, 海德则强调了人际关系对认知平衡的 影响。
②另外认知失调论比认知平衡理论适用 范围 更广。
第三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过程
二、态度的改变及影响因素 三、态度改变的说服模式
影响态度形成的因素:
形成与改变
1.态度的传统特性: ①幼时习得的 ②形成惯性反应的 ③极端的态度 ④依赖的事实多少 ⑤与信念、世界观的联系 ⑥三种成分协调还是不协调
2.个体因素: ①能力 ②独立性 ③认知欲望 ④自我意识:自尊心、自信心、自我 防御(不易改变) 3.个体的群体观念: 认同感,忠诚心
(二)态度的功能 1、态度决定着对外界影响的判断、选择和组织。 2、态度预定着个人对事物的反应模式 3、态度影响个人行为的效率
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一)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行为是态度的外显,通常情况下, 态度与行为保持一致。 但事实并非如此简单,有时态度与 行为不一致。
影响说服效果的主要变量: (1)差距:
(2)畏惧
3.说服对象——接受者 说服的对象并不是被动的,研究说服对象的主观条件 既有助于找到增强说服效果的途径,也有助于找出增 强抵制敌对宣传的能力。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两方面。
(1)原有信念强度 (2)说服对象的人格因素
4、情境因素 说服过程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进行的,这些 背景因素对说服效果也有重要影响,其中主要 的情境变量为: (1)预告
二、态度的特点和功能 (一)态度的特点 1、习得性:态度不是天生的,是在社会生活 中与人、事发生关系中形成的。 2、对象性:态度总有一定的对象,笼统地讲 态度是不确切的。 3、稳定性:态度形成后会持续一段时间,成 为人格的一部分,并在人的行为 反应模式上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03
社会影响与群体压力
社会影响的类型
01
02
03
直接社会影响
个体在特定情境下受到他 人的直接行为或言语影响, 从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或行 为。
间接社会影响
个体通过接受他人的暗示、 感染或模仿等间接方式, 逐渐接受某种态度或行为。
群体压力
个体在群体中受到群体规 范和群体成员的期望,从 而产生压力和从众行为。
刻板印象和偏见。
积极接触
鼓励不同群体之间进行积极接 触和交流,增进相互了解和尊
重。
自我反思
个体需要自我反思,意识到自 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并努力
克服和改变。
培养多元文化能力
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和价 值观,增强多元文化意识和能
力。
05
社会态度与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定义与形成
定义
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固定看法或评价,通常基于偏见或 先入为主的观念。
形成
刻板印象的形成通常源于人们的经验、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因素,人们在日 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交流和经验积累逐渐形成对某些人或事物的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的影响与后果
影响判断
刻板印象会影响人们对人或事 物的判断和评价,导致不客观
、不准确的认知和行为。
社会偏见
刻板印象是导致社会偏见和歧 视的主要原因之一,它阻碍了 人们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态度决定行为
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往往会影响其行为,例如对环保的态度可能会影响一个人是否会选择 使用公共交通。
行为改变态度
通过实践和体验,人们的行为可能会改变其原有的态度。例如通过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 可能会改变一个人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态度。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七章 社会态度

第一节 态度的实质
一、态度的定义及其特性 (一)态度的定义
态度(attitude):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二)态度的特性
社会性 主观经验性 动力性 双重性
二、态度的构成要素
认知成分:人们作为态度主体,对于一定态度对象或态度 客体的知识、观念、意象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 具有倾向性的思维方式。
在理论观点上兼收并蓄的特点,它不是以一家的理论思想 贯穿始终,而是各取所需,融各家于一体。
基本主张:
人们持有的某种态度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 心理上的需要。因此,应以了解态度满足人们何种需要为 前提,通过改变他们的内在需要来改变他们的态度。
除了强调态度所具有的需要满足功能外,还承认态度改变 中存在着个别差异。
以角色理论为依据。 核心原则:个体的行为应与其所承担的角色相一致,应该
符合这一角色身份的要求。
(三)团体影响法
团体讨论中的态度转变经历了三个过程:(1)“解冻” 了原有的抵制改变的团体态度;(2)建立起新的态度; (3)“凝固”了新的态度。
团体的影响来自团体的规范准则,这种规范准则对团体成 员具有无形的约束力,促使团体中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与 团体的规范准则保持一致。
(四)活动参与法
引导人们积极地参与有关的活动,能达到改变人们态度的 目的。
人们所参与的活动或者是与所要改变的态度有着密切联系, 或者就是所要改变的态度对象本身。
人们参与活动时的自愿程度或感受到的压力大小对人们态 度的改变有很大影响。
所参与的活动如果是经常性的、较长久的,则态度改变相 应地就较大、较持久;如果只是一次性的活动或短期的活 动,则态度改变的效果就不是很明显或难以持久。
态度(社会心理学)

态度是中介因 素,有三个成 分:情感、认 知、行为倾向
态度的结构
• 迈尔斯的态度ABC结构 – 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认 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 的认识与理解、赞成与反对;情感因素是个人对 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即个人对态度对象的 一种内心体验;行为倾向因素,是个人对对象的 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态度的三个要 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态度的转变
5
态度
• 英文中的attitude源于拉丁语aptus,• 这 一语词具有这样两种基本的含义:
–具有“适合”或“适应”的意思,指对行为 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在艺术领域中,这一概念指雕塑或绘画作品 中人物外在的和可见的姿态。如果说第一种 含义的“态度”是心理学的,那么,第二种 含义的“态度”则称得上是解剖学的。
–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到贬抑 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
18
态度的功能
• 调节功能
• 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 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自己的行 为。
19
• 兰伯特(W.E.Lambert,1960)等曾作过一个“会员群体 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大 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压器(在充气皮绑 带上臵一尖突起,绑在被试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生痛感。 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时松开绑带并测定充气 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实验前告诉被 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初测时,仅仅是 记录两教派群体各人的耐痛水平。休息时,对基督教徒的一半 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基督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教 徒”;而对犹太教徒的一半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 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结果,再测时发现,那些 被告知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都显著提高,而其余 未被告知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与初测结果无显著 差别。研究者认为,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休息时实 验者的指导语激起各半组被试对自己宗教群体的效忠态度所致 • 这个实验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认同感、荣辱感、 责任感,并时时能被激起效忠态度,就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 折耐力。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 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 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社会心理学社会态度-知识点

第七章社会态度第一节社会态度概念一.社会态度的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自身所处社会环境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态度的三个构成要素:认知、情感、意向。
在态度中认知是指人的一定的价值观念,意向是指人的行为的准备状态。
对交响乐的态度例子看出,在社会态度构成的三个因素中,人的情感是核心要素,在态度中起重要作用。
社会态度的构成有以下几点:1.社会态度的对象是社会环境2.社会态度的构成具有一定结构3.社会态度具有比较持久的稳定性,能够持续一定的时间而不发生改变4.社会态度的心理状态是内在的,存在于个体自身内部的,是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二.社会态度的特点:社会性、主观经验性、动力性。
讨论1.态度和事实的关系有的时候,我们的态度和事实是不一致的,如吸烟有害健康是事实,但有很多人在吸烟。
解释:人社会态度的一个构成要素是价值观念,它可以形成一种利害关系,如果这种事实不和人价值观念发生一种直接的利害冲突的时候,人的态度可以对事实采取一种视而不见的方式。
2.态度和行为的关系准备状态和实际行为的做出有时是不一致的,如和关系不是太好的人打招呼,排华又让中国人住店等。
说明人的态度和具体的行为表现要受到一个具体的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社会态度的理论研究一.强化理论(行为主义的理论)经典条件反射强调的是联想,也就是说,在人的社会态度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某个事件能够和人的某种经验形成一定的联想,于是我们人的社会态度就会因为这种联想而形成。
操作条件反射是讲由于人的行为会带来某种奖或者惩的后果,于是他可以获得正强化或者负强化,而这种正强化或者负强化会使得人们做出形成某种态度的取舍。
二.认知理论认知失调(费斯汀格)认知有三种情形,一种是认知是协调的,一种是认知是不相关的,一种是认知是不协调的。
只有当原有的态度和外来的刺激不协调时,才会产生认知失调,就要考虑不协调是由什么造成的,怎么样去调整它。
所以认知失调会影响态度的形成。
三.社会判断理论(霍夫兰德和谢里夫)把人的态度分成了三个区域:接受的区域、态度不明朗的区域、拒绝的区域。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

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中行为和思维的科学。
它旨在理解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如何被社会和文化因素塑造和影响。
社会心理学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包括态度、归因、偏见、社会认知、群体行为、亲社会行为及社会影响等。
以下是对一些社会心理学名词的解释。
1.态度(Attitude)态度是个体对于人、事或物的评价或评判。
它是一种通过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表达的态度倾向。
态度形成和变化受到个体的自我感知、社会影响和经验等因素的影响。
2.归因(Attribution)归因是个体对于他人行为或事件原因的解释。
归因理论分为内因归因和外因归因。
内因归因认为行为结果源于个体内部的特征和能力,而外因归因则认为行为结果是由外界环境和情境因素所致。
3.偏见(Prejudice)偏见是个体对于某一特定群体或个体持有的负面态度或刻板印象。
这种偏见可能是基于种族、性别、年龄、宗教等身份特征,对于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4.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和社交情境的认知过程。
它包括个体的社会观察、社会记忆、社会知觉和社会自我概念等方面。
社会认知在个体的行为和情感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群体行为(Group Behavior)群体行为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参与和表现出的行为。
群体行为受到集体认同、社会规范、集体目标和群体动力等因素的影响。
群体行为可能包括合作、竞争、领导、群体决策等。
6.亲社会行为(Prosocial Behavior)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为了帮助他人或社会群体而进行的积极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捐款、志愿工作、亲社会行为等,旨在促进社会团结和融洽。
7.社会影响(Social Influence)社会影响指个体被他人或社会环境所影响而改变他们的态度、信念和行为。
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群体压力、权威认同、社会规范和信息传播等途径实现。
以上是对社会心理学中一些重要名词的解释。
社会心理学第七章_社会态度

三、功能主义理论
基本主张:认为人们之所以持有某种态度,是因为这种态
度能够满足他们个人的某种需要,特别是心理上的需要。
(一)工具性、调适性或功利性的功能
态度反映了个体的内在需要—行为主义强化论
(二)自我防御的功能
态度能帮个体回避难以正视的现实,维护心理健康—精神分 析理论
(三)认识的功能
28
(二) 个体的学习
1. 古典条件作用理论与联想学习---巴甫洛夫
2. 工具性条件作用理论与强化学习---斯金纳
3. 模仿与观察学习---班杜拉
29
二、态度的改变
(一)劝说宣传法
1.传播者的特性 2.信息的传播 3.被劝说者的因素 4.情境的因素
(二)角色扮演法 (三)团体影响法 (四)活动参与法
(三)内化
即内在化。是把自己的情感上的认同与自己已有的信念、 价值观结合起来,进行理智的判断而形成的态度。
22
第三节
态度的测评
(一)等距量表 (二)总加量表法 (三)语义分化量表
一、量表法
二、问卷法 三、投射法 四、行为观察法
五、生理反应法
23
第四节 态度的形成与改变
一、态度的形成:是指态度从无到有的过程。
平衡理论理论要点如下:
①态度的两个实体存在着两种关系,即平衡关系 和不平衡关系。
A. B. C. D. 有关系 有关系 无关系 无关系 且 且 且 且 喜欢(平衡) 不喜欢(不平衡) 喜欢(不平衡) 不喜欢(平衡)
P
认知的主体
O
态度的另一个人
X
态度的某个对象
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态度的特性
• 态度的具体性
–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的人,观念或事物的稳定的、 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种成分所组成的心理 倾向。所谓特定的,即具体的态度对象。
22
态度的特性
• 态度的协调性
– 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意 向三种心理成分组成的。 对一个正常人来说,这三 种心理成分是相互协调一 致的
23
态度决定于价值
• 喜欢和他人交往; • 发展的倾向性; • 对压力的积极反应; • 信任; • 快乐; • 敢于冒险; • 现实性。
25
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 早期态度与行为关系 的研究
•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分 析
– 积极的情感会趋向于接 近该态度的对象,而消 极的情感则趋向于逃避 该态度的对象。
– 各个层次对行为的调节 作用不同。
33
96 ①② 51 45 47 41
43
接待
10
00
00
01
13
态度的类型
• 按个体认知评价划分,分为肯定的态 度和否定的态度
• 按个体的情感体验划分,分为积极的 态度和消极的态度
• 按个体行为倾向划分,分为外显的态 度和内隐的态度
/view/2901878.htm
14
态度的本质
• 态度的功能 • 态度的特性 • 态度决定于价值
15
态度的功能
• 顺应功能
• 指人的态度都是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形成 后起着更好地适应环境的作用。我们是社会 性的生物,一些人和群体对我们都是很重要 的,适当的态度将使我们从重要的人物(双 亲、老师、雇主及朋友等)或群体那里获得 认同、赞同、奖赏或与其打成一片。对不同 的人应学会有不同的态度
给我们的思考…
态度与行为关系的分析
• 第一,同一对象总具有多种属性与特征,当个体 对某对象的某种属性持肯定态度而对其另一种属 性持否定态度时,就会导致不同的行为
• 第二,个体行为除了受态度的影响之外,还受其 他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受当时情境的影响。
• 第三,个体的态度不应以口头表示为标准,由于 心理结构的复杂性,个体行为往往受多种态度所 制约,口头表示往往是不甚可靠的态度。
27
• 态度与行为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一致性: 如有爱慕某人的态度,就会产生追求 某人的行为;有热爱父母的态度,就 会有孝顺父母的行为。 不一致性:理查德 拉皮尔实验
28
真实的案例:1923年,山 东,一个女人被强盗强抢上 山 `并拜堂成亲(行动), 一起生活6年后(行为), 家人带官兵解救了她,但她 不愿离开那个强盗,理由是 一起生活这么久,她爱上了 他(态度)。
价值是态度的核心
价值就价是值态,度是的指对态度象的对对人象的对意人义的意义。人 • 经济的们价对值于。某认个为事物生所活具的有主的要态目度,的取是决财于产
的得失该。事物对人们的意义大小,亦即是事物
• 理论的所价具值有。的力价求值大在小知。识社系会统心内理学发提现到新态东 西。 度,就离不开态度对象的价值。
– 态度作为一种自卫机制,能让人从中受到贬抑 时用来保护他们自己。
18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态度的功能
• 调节功能
• 态度能帮助个体摆脱自己内部的紧张状态, 并作为个性的一部分而存在,调节自己的行 为。
19
• 兰伯特(W.E.Lambert,1960)等曾作过一个“会员群体 对耐痛力增长特色的效应”实验。他们以基督徒与犹太教徒大 学生为被试,使用一种类似血压计的改装耐压器(在充气皮绑 带上置一尖突起,绑在被试手臂上,充气后会使人产生痛感。 当被试无法忍受时会说“受不了”,这时松开绑带并测定充气 量,作为耐痛力的指标)来测定耐痛力的水平。实验前告诉被 试,测试目的是为了确定正常人耐痛的程度。初测时,仅仅是 记录两教派群体各人的耐痛水平。休息时,对基督教徒的一半 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基督徒的耐痛力不如犹太教 徒”;而对犹太教徒的一半学生被试说:“据某一报告认为, 犹太教徒的耐痛力不如基督教徒”。结果,再测时发现,那些 被告知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都显著提高,而其余 未被告知上述话语的两组被试,其耐痛水平与初测结果无显著 差别。研究者认为,这种戏剧性的变化,主要是由于休息时实
ABCD E F GH I J K LMNOPQR S T U VWX Y Z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S K I L L S 技能 19 11 9 12 12 19
=
82
K N O W L E D G E 知识 11 14 15 23 12 5 4 7 5
态度是中介因 素,有三个成 分:情感、认 知、行为倾向
反应
反应是可以观察 到的、可以 测量到的从 属变量
1. 神经及内分 泌腺的反应 ,情感的语 言反应。
2. 认知反应以 及观点的言 语反应
3. 外显行为, 包括行为的 9
态度的结构
• 迈尔斯的态度ABC结构 – 态度由认知、情感、行为倾向三个要素构成。认 知因素规定了态度的对象,包括个人对某个对象 的认识与理解、赞成与反对;情感因素是个人对 某个对象持有的好恶情感,即个人对态度对象的 一种内心体验;行为倾向因素,是个人对对象的 反应倾向,即行为的准备状态。 态度的三个要 素是相互协调一致的。
32
第三节 社会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33
学习理论
• 克劳雷和斯台茨首先把学习理论应用于态度 研究中,认为:
– 多次环境刺激引起情绪反应。 – 由奖励、赞赏或社会承认所促进的心理倾向多
=
96
= H A R D W O R K 努力工作
8 1 12 4 23 15 18 11
98
A T T I T U D E 态度 1 20 20 9 20 21 4 5
=
100
4
本节结构:
一、态度概念 二、态度的形成和发展 三、态度的转变
5
态度
• 英文中的attitude源于拉丁语aptus, 这一语词具有这样两种基本的含义:
3
WHAT MAKES YOUR LIFE 100% ?
什么使你的生活变得非常满意?
Let each letter of the alphabetic has a value equals to it sequence of the alphabetical order:
(我们让字母表中的每个字母等于它在字母表中的顺序)
7
态度的定义
态度仅是一种心理倾向,并非行为本身。 态度具有对象性 态度具有稳定性和一致性 态度具有组织性和结构性
8
态度的结构
刺激
态度
/b/31571635-1681853792.html
外界刺激是可以观 察到的、可以测量 到的独立变项, 如他人、情境、社 会问题、社会团体 以及其他对象
– 具有“适合”或“适应”的意思,指对行为 的主观的或心理的准备状态;
– 在艺术领域中,这一概念指雕塑或绘画作品 中人物外在的和可见的姿态。如果说第一种 含义的“态度”是心理学的,那么,第二种 含义的“态度”则称得上是解剖学的。
6
态度的定义: 态度是个体对特定对象(人、观念、情境或事件
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中蕴 含这个体的主观评价(赞成或否定),以及由此而 产生的行为倾向性。
• 审美的价值。把美作为人生的根本意义。
• 权力的价值。认为人生的目的在于支配他 人。
• 社会的价值。认为最有意义的工作是增进 社会福利。
• 宗教的价值。把精力放在追求神秘的东西
上。
24
高成就者的态度典范
• 自我尊重; • 责任心; • 乐观主义; • 目标定向; • 富有想象力; • 警觉性; • 创造性;
第六章 态度及其改变
1
2
有一个秀才去赶考,做一怪梦,梦到他在墙上种 白菜、下雨天他戴着斗笠还打着伞、他和他心爱的女 孩躺在床上,赤裸着身体但是背对着背。秀才于是请 人解梦,先生说你在墙上种白菜不是白费劲么,带着 斗笠还打伞那是多此一举啊,你和那女孩背对着背, 那不是没戏么。秀才一听于是回去收拾东西要回家, 店主说大考在即,怎么要走啊,秀才于是把此梦说给 店主。店主说,我也懂点此道,我给你解解看,你在 墙上种白菜那不是高中么,有斗笠还打伞那是有备无 患啊,你和那女孩光着身子背对着背,那不是暗示你 翻身了么。秀才一听,信心大增,于是安心付考,后 得中探花。
验者的指导语激起各半组被试对自己宗教群体的效忠态度所致
• 这个实验表明,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群体有认同感、荣辱感、
责任感,并时时能被激起效忠态度,就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
折耐力。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
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
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
福州大学社会心理学精品课程网课件
多年来,政府力劝人们系汽车安
全带(态度),效果不好,后来
制定法律,不系安全带视为违
法,并让交警加大了监察力度,
人们虽然发发牢骚,但还是系上
了安全带(被迫行动)。过了一
段时间,交警不再监察,但人们
却觉得这项规章制度很好,能确
实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态度),
都自觉寄上安全带。
思维决定态度,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过程,过程决定结果
26
早期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研究
• 态度和行为有密切的关系,但是态度和行为 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态度是人们的一种心 理倾向,是一种行为的准备状态,而行为是态 度的一种外在表现,或者是在态度影响下表 现出来的外部反应,所以通常状态下,态度和 行为是一致的
• 该项研究可以得出了人们的态度 与行为并不是一 致的。
12
对“愿否接待中国顾客”问卷的回 答情况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