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导学案(定)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识生字13个。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老北京过春节的热闹景象和风俗习惯。

教学重难点:1、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理解自然段,找出各段讲的什么。

教学准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课型:散文。

教学方法:讨论、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完成“初显身手”。

学生讲自己查资料了解的情况。

2、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初读课文。

⑴、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并标出自然段的顺序。

⑵、出示13个生字,学生分组认读。

矩蒜醋假夕鞭戚逛驴恰盏预吉(请每组2、4号同学起立教读)⑶、出示生词,同桌读。

规矩大蒜香醋放假除夕鞭炮亲戚逛街恰好几百盏灯预示吉祥2、熟读课文,理解课文。

⑴、学生自由读课文。

说说“老北京的春节怎样”用一个词来概括。

⑵、指名接读。

⑶、齐读课文,分组讨论:老北京的春节从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哪些日子是最热闹的?勾出这些日子来。

⑷、齐读课文4—6自然段,谁用一名话概括这部分内容。

⑸、接读1—3自然段,谁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部分讲了什么?⑹、齐读1—3自然段。

⑺、齐读7自然段。

⑻、朗读全文。

⑼、分小组学生谈自己家乡过年的情景。

三、布置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板书设计:12、过年开始(腊月初)除夕老北京的春节初一高潮元宵结束(正月初十九)五、教学后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第2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气氛,领悟到民俗背后的文化。

2、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本课的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本课的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写作顺序和方法。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回顾课文内容。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第【1】篇〗《北京的春节》教案教学目标1、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腊月、初旬、展览、蒜瓣、饺子、翡翠、杂拌儿、榛子、栗子、爆竹、风筝、逛庙会、走马灯、零七八碎、万象更新、张灯结彩”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体会节日习俗中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

教学重点引领学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教学难点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详写略写的表达方法。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5分钟)同学们,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土地诞生了许许多多的民族,各民族的生活习惯、节日、服饰等等都不同。

这些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本单元,就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吧!这第一幅画画的是《北京的春节》,咱们天津与北京毗邻,春节的风俗习惯也大同小异,大家能不能说说看,你们是怎么过春节的?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8分钟)1、默读课文。

说说北京的春节从整体上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热闹、喜庆、隆重等)2、师生交流生字词和专业词汇。

(1)课件展示生字词,学生轮读,强调“蒜瓣、翡翠、榛、栗、爆”等字词的写法。

(2)通过问答“腊月、初旬”具体指什么日子?让学生发现其他节日并归纳了解春节、小年、元宵等具体指哪些日子。

(3)班级交流、师生共同解决少见词汇,如“空竹、守岁”等。

三、理清课文的整体脉络和春节期间的风俗习惯。

(11分钟)1、快速浏览课文,合作填表。

2、汇报交流表格,了解写作的顺序和春节的习俗。

3、根据表格,分清详略。

四、自由朗读,重点朗读详写的部分,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5分钟)1、自由朗读课文,如果有觉得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争取读好。

2、展示朗读:将自己着重练读的部分读给大家听。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第一课时主题:《北京的春节》进修目标:1.了解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如春联挂起和家人团聚等;2.理解春节在北京的重要性以及北京特色年货;3.培育同砚的爱国情怀和传统文化认识。

进修重点:1.精通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2.进修北京春节的习俗和传统活动;3.了解北京春节庆祝活动的历史渊源。

进修过程:一、导入请同砚观看一段介绍北京春节传统文化的视频,并结合图片引发同砚对于北京春节的爱好。

二、进修活动1.讲解北京春节的起源和历史渊源,引导同砚了解传统文化。

2.介绍北京春节的习俗,如春联挂起、贴福字、看春晚等。

3.分组谈论北京春节和自己家乡春节的异同的地方,培育同砚的比较能力。

4.展示北京特色年货,如糖葫芦、北京烤鸭等,激发同砚的好奇心。

5.与同砚一起制作春节手工作品,如剪纸、书法等,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拓展延伸1.组织同砚在班级举办北京春节文化展,展示自己的作品,增强文化沟通。

2.组织观看北京春节庆祝活动的录像或直播,让同砚们近距离感受节日的氛围。

3.鼓舞同砚写作关于北京春节的作文或演讲,呈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忱。

四、典型案例李华同砚家住在北京,每年春节期间家里都会挂上大红灯笼,贴满春联,全家人团聚在一起过年。

李华说:“春节是我们家最重要的节日,我特殊喜爱和家人一起吃团聚饭,感受到家庭的温温顺幸福。

”五、总结反思通过进修,同砚对于北京春节的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增强了对家乡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期望同砚能够传承和宏扬传统文化,珍惜家庭和亲情,共同感受节日的喜庆和幸福。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进修《北京的春节》,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和文化内涵,培育同砚对传统文化的熟识和理解。

一、课前预习1. 你知道什么是春节吗?春节在中国有哪些习俗?2. 你了解北京春节的特色吗?北京的春节和其他地方的有什么不同的地方?3. 你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什么了解?你认为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有哪些?二、教室进修1. 阅读《北京的春节》,了解北京春节的特色和习俗。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选12篇)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选12篇)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选12篇)《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篇1预习目标:1.能够读准课文中生字的读音;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预习内容:一、我会读腊八粥蜜饯掺和黏稠通宵小贩水浒传娴熟毛驴翡翠熬粥榛子二、我会填腊七腊八,。

灯庙七八万象不同三、我知道1.文章按顺序,以人们的活动为线索,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就开始了,到才结束的民风民俗。

2.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元日》中“,春风送暖入屠苏。

”四、我不解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或收获,请写在下面:《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跟随作者的描述,感受老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领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2.了解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的民俗特点所采用的表达方法。

二、小组合作探究:1.默读单元导读,了解单元内容,看看这组课文安排了什么内容?看看围绕“民风民俗”,本组教材安排了哪些内容?2.默读静思,整体把握《北京的春节》课文内容,理清写作思路。

想一想:按照老规矩,北京人是怎么过春节的?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并完成下表:(教师可以画在黑板上,在授课时让学生到黑板板书)时间风俗习惯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的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同组同学讨论一下。

3.找出课文中描写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读一读,再联系实际,说说你是怎样过春节的。

感兴趣的,可以简单写一写。

三、深入探究:提出你认为值得讨论的问题,也可以谈谈自己对课文内容或者民风民俗的认识。

四、积累提高:你知道哪些关于春节的或者诗词,请写在下面:五、布置作业:你是怎样过春节的?选择你认为最有趣或者印象最深的风俗习惯写一段话。

《北京的春节》板书设计时间风俗习惯热闹隆重祥和注:表格中的内容可以在教师授课时,检查小组探究中适时让学生到黑板上板书。

《北京的春节》课堂检测一、看拼音写汉字:xún cùjiǎo biānzhenɡ初 ( ) 酿 ( ) ( ) ( ) 子 ( ) 炮风 ( )bànɡuànɡsuàn mài杂儿庙会腊八芽糖二、回顾课文,回答问题:1、春节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老北京春节的独特魅力。

2、学习作者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3、品味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的特点,体会其语言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梳理北京春节的习俗,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体会作者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表达方法,学习有详有略的写作技巧。

2、难点(1)感受老舍先生“京味儿”语言的韵味,体会其表达效果。

(2)对比自己家乡的春节习俗,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和传承性。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老舍(1899 年 2 月 3 日—1966 年 8 月 24 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等。

2、北京春节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作为中国的古都,春节的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

四、预习导航1、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2、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北京的春节?都写了哪些重要的日子和习俗?五、课堂探究1、时间顺序梳理(1)默读课文,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

|时间|习俗|||||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腊月初九至腊月二十二| ||腊月二十三| ||腊月二十四至腊月二十九| ||除夕| ||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至正月初六| ||正月初七| ||正月十五| ||正月十九|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完善表格内容。

2、重点习俗分析(1)选择一个你印象最深刻的习俗,说说作者是如何描写的,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对比不同日子习俗的描写,你发现了什么?作者为什么有的写得详细,有的写得简略?3、“京味儿”语言品味(1)找出文中具有“京味儿”特色的语句,读一读,体会其语言特点。

1《北京的春节》(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北京的春节》(导学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北京的春节目的本导学案的目的是帮助六年级学生了解北京地区的春节文化和特色。

教学内容本导学案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 北京春节的起源和历史 - 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 - 北京春节的美食文化北京春节的起源和历史1.传统的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节日之一,它起源于战国时期,大约在两千多年前的周末国时期就形成了春节的概念。

当时人们用战钟、虎鼓等打击乐器唤醒天地万物,祈求一个丰收的年景。

2.相传,在古代北京,春节的时候,皇帝会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参加庙会的百姓可以欣赏到精彩的表演和游园赏花。

在庙会上,人们还会放鞭炮,烟火燃放、祭祀先祖等。

这些活动是北京春节独特的文化特色。

3.如今的北京,春节依然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人们会在这个时候回到自己的家乡陪伴家人,或者外出旅游,庆祝新年,体验春节的氛围和文化。

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北京春节的传统活动和习俗有以下一些: 1. 春联: 春联是指贴在门上对联,内容与新年有关。

北方人会在年末时将自己的房子用倒映在水中的那口井作为参考,贴上红色的门神与春联,以寓意辟邪、福禄。

2. 爆竹: 在北京的春节,人们会放鞭炮来庆祝。

炸炮会带来响声和烟雾,据说这个习俗可以赶走邪祟。

但是,在现代都市化的大城市里,这个传统已经被逐渐地淡化了。

3. 贺年片: 北京春节时家家户户都会写贺年片或者打电话祝福亲友。

尤其是年龄较大的人,他们更加重视过年时和亲友之间互相问候、祝福和交流。

4. 吃饺子: 吃饺子是北京春节的传统食品之一。

因为饺子的形状像古代的银元,所以吃饺子在民俗中也代表着赚钱。

同时,吃饺子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时刻。

5. 贴春贴: 北京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就是贴春贴。

春贴上写着祝福和吉祥话语、寓意等,贴到房间里或是家门上,以此来迎接新年的到来。

北京春节的美食文化北京春节的美食文化是独具特色的,以下为几种较为典型的食品: 1. 饺子: 通常是在新年除夕夜吃的。

数量一般为一个人吃一口,有的地方则吃八口饺子,或是一家子人数多时煮数十斤饺子,边煮边吃,煮好一锅就又开始煮下一锅。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和2个多音字,会写8个字。

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

3.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并体会文章详略得当的特点。

[教学重点]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

[教学难点]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关于童谣的课件;各地区各民族春节习俗资料[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过春节吗能说说你们家乡过春节的一两件事吗2.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去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读课文,把生字读正确,句子读通顺,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请学生按自然段轮流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自己不太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3.交流汇报,根据上下文理解词语。

截然不同:截然,很分明的、断然分开的样子。

形容两种事物毫无共同之处。

本课指除夕夜的“闹”与元旦的“静”形成鲜明对比。

万象更新: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更,变更。

一切事物或景象都变得焕然一新。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结合阅读说出“热闹、忙乱、喜庆、团圆”等初步感受。

)三、细读课文,了解习俗1.北京的春节从哪天开始,到哪天结束2.默读课文,小组合作填写下表,主要事例写得详细一点。

时间主要事例腊八腊八粥,腊八蒜腊月十九买杂拌儿,买爆竹,买玩意儿二十三祭灶除夕穿新衣,贴对联和年画,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祭祖,守岁元旦男人出门拜年,女人在家待客,逛庙会元宵悬灯结彩,放花炮3.交流填表情况,老师相机在表格中板书关键词。

有不同意见的相互讨论。

4.观察上表,你知道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吗四、朗读体会,感受民俗1.通过阅读填表,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的日子。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doc

北京的春节(导学案).doc

6北京的春节 (导学案 )第二单元本单元课文围绕“中华民风民俗”这一专题选编了 3 篇课文。

这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编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的方式。

文章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等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

两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

这一单元课文以介绍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谋篇布局及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二”及“回顾·拓展二”,让学生感受和吸收民俗文化中的智慧,激发学生探究不同文化的兴趣,并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题内容简说《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再现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闹、温馨与美好,北京的春节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藏戏被称为藏文化的“活化石” ,课文讲的是藏戏的形成和其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表藏戏现了藏戏突出的雪域神奇色彩和不可抗拒的艺术魅力。

各具特色的侧重写了被誉为“世界民居奇葩”的客家土楼和“傍水而居”的傣家竹楼的鲜明特色,民居展示了我国地方民居的多姿多彩。

1.会写 14 个生字,自主学习掌握本单元的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用心感受作者介绍的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引导学生学习详写和略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课文准确的说明和生动的描述相结合的特点。

1.学习本单元的生字、新词,积累好词好句。

2.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6北京的春节 (导学案 ) 3.6. 2 3 7* . 1 2 8* . 1 2 · 3 4 · 1 21.2.3.6.北京的春节“”1.2.21.14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热闹、喜庆的气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京得春节》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得习俗,激起探究传统文化得兴趣。

2、学习按一定顺序、有详有略得写作方法。

3、感受作者得语言特点。

【学习重难点】
1.感受老北京过春节得隆重与热闹,领悟民俗文化得丰富内涵。

2.学习作者为突出北京春节得民俗特点所采用得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区】
【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 1966 )作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

1950 年创作话剧《龙须沟》, 获北京市人民政府授子得“人民艺术家"称号。

她著述丰富,善于刻画市民阶层得生活与心理,同时也努力表现时代前进得步伐;文笔生动、幽默,富有浓郁得地方色彩。

主要作品有《离婚》《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

二、守岁:春节得习俗之一- ,指在农历除夕晚上不睡觉,直到天亮,迎接新一年到来得习俗。

在除夕得晚上,不论男女老少,都会灯火通明聚在一起守岁。

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猛病疫驱走,期待着新得-- 年吉祥如意。

三、相关知识:
过渡句就是为了使所写短文通顺,连贯得体,存在于文本段落中间得一种句子。

过渡句一般在段落得开头, 少数在段落中间,更少得在段落末尾。

它十分明显地告诉您:从一个地点转移到了另一个地点,或者从一件事情连接到另一件事情,从一个动作转化成了另一个动作、、、、、、
【基础知识梳理】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腊月( ) 栗子( ) 通宵( ) 小贩( ) 轿车( ) 黏( )
榛子( ) 蜜饯( ) 掺与( ) 骡马( ) 逛街 ( ) 娴熟( )
2、解释词语
娴熟
残灯末庙
张灯结彩
万象更新
【探究活动一】初步感知全文第一课时
【互动探究区】
1.朗读课文,边读边划出画出: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得活动
2、说说老北京得春节给您留下怎样得印象。

【探究活动二】交流探讨,感受年味
春节就是我国最重要得传统节日,北京人过得就是这样热闹、开心,字里行间都弥漫着浓浓得年味。

选择春节中您印象最深得一个日子,反复读一读,能品出年得什么味道,在空白中批注。

提示:(1)年得味道就是爆竹得味道
爆竹得声音,就是春节特有得声音,文中都有哪些地方写到?
(2)年得味道就是香甜得味
道找读文中描写有关饮食得语句
(3)年得味道就是开心得味道
【探究活动三】品读体味,感受民俗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春节中最热闹、喜庆得日子。

2.认真读第七自然段,联系您过年时得感觉,说说怎样理解“除夕真热闹”。

【作业超市】
1抄写词语
色味双美零七八碎万象更新男女老少灯火通宵日夜不绝万不得已截然不同张灯结彩
2搜集与春节有关得民俗
第二课时
【互动探究区】
【探究活动一】走进元宵节,赏万家灯火
1、如果说除夕就是以家庭为单位得热闹,那么元宵节得灯会则就是全民同庆得狂欢。

认真默读第 11.12 自然段,您能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灯特别得多。

2、想象一下,如果您走进了老北京得元宵灯市,都会瞧到什么灯。

【探究活动二】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得热爱。

2.作者就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得?
3.对比写法
阅读课后得《阅读链接》中两段关于春节习俗得描写,与课文得相关部分比较一下,瞧瞧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对您得习作有什么启发。

【探究活动三】拓展阅读掌握写作方法
春节各地得习俗
春节就是我国人民最重视得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与家人带来好运:
1. 东北地区得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

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

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得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

大年初一与初五吃饺子。

2、西北不少地方得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就是一个一个擀出来得,而就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得。

3、豫南一带除夕得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得钟声敲响得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

初一早上,又将饺子与面条同煮着吃, 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
意。

4
、上海人大年初一
吃汤


年糕、蜂









,




、 “步步登高”。

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得)寓意发财。

5、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6、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

鸡要求就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得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2. 过年,讲究得就就是热闹、火爆、祥与。

这就是中国最重要得传统节日,有着浓郁得民族特色,就是我们传统文化得传承与凝聚。

除夕之夜,天涯海角得炎黄子孙都会吃团圆饭、守岁、拜年,带着美好得心愿去辞旧迎新。

但年得味道却越来越淡,正在变成电视机前对一场春节晚会得观瞧。

请您结合《北京得春节》 与自己所过得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借鉴学到得写法谈,如:选材要详略得当、描写节日要抓最主要得特点、可以加入自己得感受夹叙夹议 等。

【作业超市】
(一)请您结合《北京得春节》与自己所过得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请您结合《北京得春节》与自己所过得春节,写一篇短文,谈谈感受或希望。

(二)
以“春节”为主题,办一期手抄报。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