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劳动经济学》汇总

自考《劳动经济学》汇总
自考《劳动经济学》汇总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

1931年朱通九在《劳动经济》一书中认为,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劳动者的经济行为的科学。1997年牛津大学出版的《牛津经济学辞典》认为:劳动经济学是关于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方面的经济学问。

概念: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简单地说,劳动经济学也可表达为是对劳动力市场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劳动力市场是一种劳动力“租借”使用的市场。劳动力市场也是具有一种“准市场”的属性。劳动经济学与普通经济学有所不同:

第一个特点是,它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

第二个特点和劳动力市场的特性联系在一起。对劳动经济问题的研究,脱离不开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市场上的制度和全球化及网络经济发展这些大的背景。

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理论发展

理查德1886年出版的《美国劳工运动》一书,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

布鲁姆1925年出版的《劳动经济学》是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命名的教科书。

以下三种力量共同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与结果:市场性因素、制度性因素、社会性因素。市场性因素:劳动资源的配置与调整是由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力量共同决定的。

制度性因素:工会、政府及大型企业等各类组织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第一,制度性因素可以将整个劳动力市场分割成许多联系松散而大小不等的各级市场。第二,制度性因素还可以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工资率水平。

社会性因素:社会群体以及社会规范在工资确定和劳动力配置过程中所发挥的影响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社会性因素影响个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职业选择范围和流动方向,从而影响不同劳动力市场的构成;其二,社会性因素会影响到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工资率,从而影响收入决定的因素。

一、新古典学派:是公认的主流学派。源于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

基本观点是认为市场力量是配置稀缺资源的主要手段,而市场力量的基本作用机制是供求力量主导的价格机制。

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

从理论框架方面来看,新古典劳动经济学强调市场机制以及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主要由两个相互联系的理论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关于人类行为的本质。第二部分是关于市场的本质和市场的运行机制。

二、制度学派:认为是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决定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结果。

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20年代初至30年代末。代表人物康芒斯。经济理论的核心是市场。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40—50年代,代表人物是邓洛普、罗斯、雷恩兹。侧重于研究劳动力市场实际软化运行的力量和实际。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为称为“二元”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代表人物是派尔雷、多林格尔和布鲁斯通。

第四个阶段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代表人物威廉姆森。

在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方面,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特别强调劳动力市场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的基本特征,而这些特征在弱化供求机制方面的作用上是不容忽视的;

二是强调劳动力市场本身的不完全性

三是强调工会、具有垄断力量的大型企业以及一些风俗习惯在劳动力市场运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从研究方法上来看,制度学派与新古典学派之间也存在着很大区别:制度学派的经济学家普遍使用案例研究和归纳法。制度主义者还认为新古典学派的基础方法—边际分析法常常歪曲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过程。

第三节劳动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劳动经济学与人口经济学

人口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的生产与再生产的经济问题。

劳动经济学将人作为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来研究,它研究处于市场活动中的劳动或工作的人。

二、劳动经济学与产业关系或劳动关系

三、劳动经济学与人力资源管理

第二章劳动力市场概论

第一节劳动力市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市场是雇主和劳动者彼此搜寻、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平台与工具,它不仅仅是指具体的实物场所以及相关的交易设备等硬件条件,真正对一个国家或地区劳动力市场运行起到至关重作用的是包括工资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户籍管理制度甚至是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在内的一系列软件条件。

根据买卖双方的搜寻范围,劳动力市场可以划分为全国性市场和区域性市场。

在中国,人们常常根据劳动者的学历和技能将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人才市场和普通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人口的划分

一个国家的总人口被划分为劳动力人口和非劳动力人口。我国一般将16周岁作为劳动年龄人口的下限,将法定退休年龄定为男性60周岁,女性50周岁(女干部为55周岁)。

以下六类劳动力年龄的人口一般不被列入劳动力人口:①军队服役人员②在校学生③家务劳动者④退休和因病退职人员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服刑犯人等不能工作的人⑤不愿意工作的人⑥在家庭企业或家庭农场中每周工作少于15小时的人。

劳动力人口分为就业人口与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受雇于企业或政府等公共部门,另一种是处于自我雇佣状态,即劳动者以个人或家庭为单位进行劳动。

国际劳工组织对于失业的标准:①没有工作,既不被人雇佣也没有自我雇佣②当前准备工作,在相应的时期内愿意被人雇佣或自我雇佣③正在积极地寻找工作的机会。

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运行

工资率的变化

工资率,就是单位时间内的工资收入,通常是指每小时的工资收入,而工资则是一定时间内工资率的累加。

一方面,较高的工资率意味着较高的成本,从而导致较高的产品价格。在假定其他一切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产量水平的降低意味着就业水平的降低。这种生产规模缩减所导致的就业水平的下降称之为规模效应。

随着工资率的上升,雇主势必会采取更多使用资本要素而减少劳动要素的技术,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这样需要的就业量将会下降,这种效应称之为替代效应。

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变化:

产品需求和资本供给的变化会引起劳动力需求曲线的移动。

工资的决定

在理想的,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上,均衡的市场工资率由供给和需求双方共同决定。

劳动需求与劳动供给相等时的工资率就是均衡工资或市场出清工资。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第一节劳动需求的一般理论

一、派生需求原理。

在产品市场上,需求来自消费者。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是直接需求,即满足效用的需求。在生产要素市场上,需求不是来自消费者,而是来自厂商。是间接需求,即满足“利润”的需求。

如果不存在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则厂商就不可能从生产和销售中获得收益,从而也不会去购买生产要素并生产产品。因此,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是从消费者对产品的直接需求中派生出来的。对包括劳动在内的生产要素就被称为“派生需求”或“引致需求”。

二、利润最大化的生产目的

劳动需求的主体有三个:企业、政府等非营利组织、自我雇佣者。

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决定要素投入量时,将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中所获得的收入超过了费用的增加,那么就增加一个单位的这种要素投入;

第二、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中所获得的收入低于费用的增加,那么就减少一个单位的这种要素投入;

第三、如果从增加一个单位的要素投入中所获得的收入正好等于费用的增加,那么就不应该改变这种要素投入。

三、边际产量与边际收益

1、劳动力的边际产量:资本投入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劳动力投入的数量变化所导致的实际产出变化。

资本的边际产量:劳动力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投入的数量变化所导致的实际产出变化。

四、新增一个单位要素投入的边际费有

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对劳动要素的投入进行决策时的原则是:新增一个单位劳动力的边际费用必须等于边际收益产品。

第二节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

完全竞争企业短期的劳动需求曲线是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完全竞争企业对劳动的需求量与劳动的价格之间的关系。

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在实际工资率既定的情况下,厂商应该在这一点停止雇佣劳动力:增加使用一个单位劳动力所带来的成本等于其所能够生产的产出。

这种利润最大化原则有两层含义:第一,厂商应将其所使用的劳动力增加到劳动力的实际工资等于劳动力的边际产品的那一点上,而不能超过这一点;第二,利润最大化的雇佣水平出现在劳动力边际产品下降区域内。

劳动力的市场需求与工资水平表现出一种负相关的关系。

企业长期的劳动需求行为是在所有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均可改变的情况下的劳动需求行为。工资率的上升会引起厂商减少所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厂商的利润最大化的产出水平也会有所下降。

由生产规模的下降所导致的对要素需求的减少就是典型的“规模效应”。

第三节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劳动力需求

不完全竞争包括垄断、寡头和垄断竞争三种情况。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垄断条件下的雇佣水平要比完全竞争条件下的雇佣水平低。

即使产品市场上的垄断者与完全竞争者的雇佣水平不同,但是垄断者支付的工资率水平却往

往和完全竞争者相同。

劳动力的边际费用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新增劳动力的工资率,另一部分是工资率的上升所导致的对以往雇佣工人的支付增加。

雇佣劳动力的边际费用超过工资率将会影响到买方独家垄断企业的劳动力市场行为。

对于一个利润最大化的劳动力市场垄断者来说,MRP是高于而不是等于工资率的。

第四节劳动需求弹性

弹性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是定量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一般说来,只要两个经济变量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就可以用弹性来表示因变量对自变量变化的反应的敏感程度。

弹性系数=因变量变化的百分比/自变量变化的百分比

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是指工资率变化所引起的劳动需求变化程度。

规模效应的弹性是指在资本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比而引起的就业量变化的百分比,即没有替代效应情况下的就业量对工资率变化的反应程度。

替代效应的弹性是指在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率变化一个百分点而引起的就业量变化的百分点。

由于短期内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劳动力需求弹性都接近—0.5,所以长期劳动力需求的工资弹性就应该接近于—1,即单位弹性。

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定理

在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下列情况将使劳动需求曲线具有很高的工资弹性:

第一,劳动投入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越大,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高;

第二,对利用劳动要素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则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需求弹性越大;

第三,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则对这一特定要素的劳动需求弹性也越大;

第四,劳动成本占总生产成本的比重越大,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大。

1、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弹性

希克斯-马歇尔第一定理是: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性越强,则劳动需求的工资弹性越高。

2、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

希克斯-马歇尔第二定理指出:如果最终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越大,那么用来生产这种产品的劳动需求弹性也就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价格弹性

希克斯-马歇尔第三定理指出:如果与某一特定要素协同生产的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越有弹性,那么对这一特定要素的需求也就越富有弹性。

4、生产成本中劳动要素的分额

希克斯-马歇尔第四定理关系到劳动要素在总成本中所占的份额。

第四章劳动力供给

第一节劳动供给行为的变迁与影响因素

劳动供给定义为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

真正对劳动力供给产生重要影响的变量是劳动力参与率和劳动时间。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1、人口学因素:人口因素对一个经济体劳动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口总规模和人口自然

结构两个方面。人口的自然结构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人口的性别结构;其二是人口的年龄结构;其三是人口中民族结构的影响。

2、经济因素:首先是劳动者的工作偏好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其次是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对劳

动供给的影响。

3、社会制度因素:对劳动力供给影响最为深远的社会制度就是经济体中的劳动制度。其次

是工资制度。

第二节劳动时间的决定:个体视角

一、时间的利用一般有两种方试:工作与闲暇活动。

二、某人对任何商品的需求主要由以下三个因素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某人所拥有的财富

水平、某人的偏好。

三、不同的消费者或劳动者之间的偏好不同,这些偏好上的差异一般来自三个方面:

第一,个人性格上的差异;第二,劳动者所从事的工作类型;第三,闲暇的相对价值不同。在考察闲暇需求时,不仅要考虑劳动者的偏好,而且要研究预算约束和闲暇的价格。

四、均衡的工作时间

偏好、工资率和收入共同决定了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五、收入效应、替代效应

第三节劳动时间的决定上:家庭视角

贝克尔1965年发表的《时间资源配置理论》一文明确指出:家庭是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决策单位。

家庭成员配置自己时间资源的方式有三种:市场工作、非市场工作和闲暇。

第四节劳动力供给理论的运用

首先,最低生活标准必须适度,以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为目的。

其次,思想政治工作的必要性。

最后,考虑对差额补偿制度进行某些改进。

目前常用的对家庭工作进行估价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市场价格法,机会成本法,自我雇佣法。、第五章人力资本投资

第一节人力资本概述

人力资本是一种非物质资本,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是指体现在劳动者身上的,能为其带来收入的能力,它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在一定时期主要表现为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状况。

人力资本的特征:

1、人力资本是寄寓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2、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能转让或继承。

3、人力资本具有时效性。

4、人力资本具有累积性。

5、人力资本具有无限的潜在的创造性。

6、人力资本具有收益的迟效性、递增性、长期性和多方面性的特点。

人力资本的类型:

四个层次:技能型人力资本、技术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经营型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是在20世纪50、60年代。

1、西奥多·舒尔茨代表作《人力资本投资》基本观点:①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所有资

源中最为重要的资源;②人力资本投资是效益最佳、回报率最高的投资;③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④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重大问题。

2、加里·贝克尔代表作《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内容:①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的

目的即要考虑将来的收益,也要考虑现在的收益;②强调在职培训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内容;③提出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计算公式;④提出了年龄-收入曲线;⑤说明了高等教育收益率,比较了不同教育等级之间的收益率差别;⑥提出信息的收集也是人力资

本的内容,具有经济价值。

3、雅各布·明塞尔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第二节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

一、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通过增加人的资源而影响未来的货币和物质收入的各种活动,叫作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1、各级正规教育;2、职业技术培训;3、健康保健;4、劳动力流动。

二、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

1、个人:人力资本最主要的投资者。个人可以从人力资本投资中获得经济和非经济两方面

的收益。

2、企业:企业所需要的人力资本,可以通过两个途径获得:一是企业直接从人力市场上购

买或租用,二是自己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3、政府和社会团体:人力资本最主要的投资者之一。

三、人力资本投资的基本模型

一般来说,有两种方法可以用来评估人力资本投资决策:

1、净现值法:把未来收益与成本按预定的贴现率进行折现后,比较两者的差额;如果差额

为非负值,以追求终身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投资主体就愿意继续投资,如果差额为负值,投资就终止。

2、内部收益法:个人所能接受的最低贴现率,它应大于或至少等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

第三节教育投资的经济分析

一、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

二、教育投资的决策

三、教育投资的评估

首先,人的能力与学校教育有一定的联系,但不能得出受过同等教育的人具有同等能力的结论。其次,人们从事某项工作所获得的报酬应由经济收益和心理收益构成,心理收益就是人们从事某些工作能给他带来愉悦的感受。再次,能力与职业的选择存在着多种可能性。

第四节在职培训的经济分析

一、在职培训的成本与收益

二、普通培训与特殊培训

第五节健康投资的经济分析

一、投资的性质: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收益,另一方面也有现实的经

济收益。

二、健康投资的经济分析

社会对健康的投资主要由对卫生部门的资源投放和劳动者健康社会保险两部分构成。

健康投资的效益:①人口健康状况的改善意味着“生病”时间的减少和生命的延长,这就能增加工时的供给,从而增加社会劳动的供给数量。②健康的体魄和旺盛的精力,可以使劳动者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单位时间的产出增长,即劳动质量将大大提高。③寿命的延长,更加充沛的体力,精力,以及收入增加的可能性,会促使劳动者自愿地增加对教育,培训,流动等形式的人力资本投资。

第六节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

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现状

1、企业职工技术培训在我国很不普及;

2、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产业之间发展不平衡;

3、企业职工培训在不同的经济类型企业间存在明显的差别;

4、企业职工培训在地区间存在显著差异,中西部地区尤其薄弱。

中国人力资本投资状况总结:

1、人力资本的现状:中国的人力资本结构失衡,高智能,高技术劳动力所占比重极小,人

力资本存量不足,特别是中西部农村,人力资本严重匮乏。人力资本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极大的差距,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十分低下。

2、人力资本现状形成的原因:首先,没有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本与相关资源配置中的积

极作用,人力投资成本与收益关系的扭曲,影响了人力资本的投资。其次,资金投入不足的限制。此外,“智力外流”造成了大量人力资本的流失。

3、对策:①转变观念,充分认识人力资本投资对高质量劳动力供给的意义;②加大人力资

本投资,调整投资结构;③加强人力资本投资的制度建设。

第六章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劳动力流动的类型和动因

一、劳动力流动的概念和类型

概念: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类型:1、工作岗位之间的流动。2、职业之间的流动。3、地域之间的流动。4、地域和职业之间同时发生的流动。

二、劳动力流动的动因

1、劳动力流动的根本动因在于劳动者的个人期望值与个人实现值之间存在的差距。

2、劳动力流动的经济动因分析:①区域间劳动力供求的不平衡。②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③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同质劳动力的工资差别。④经济周期引起的波动。⑤强化工作匹配

的意愿。⑥跨地区或跨国界的资本流动。

第二节劳动力流动的成本收益分析与决策

一、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和收益

成本:直接转移成本、机会成本、心理成本

收益:直接收益、间接收益、心理收益

二、劳动力流动的决策:只有当流动预期增加的收入现值超过流动成本现值,劳动力才会选

择更换工作,或地理迁移,或两者兼而有之。

三、影响劳动力流动决策的因素:年龄、家庭、教育、流动的距离、职业与技术等级

第三节劳动力流动的经济效应及评价

一、经济效应:

1、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2、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活力和效率

3、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产出最大化

二、评价:

1、劳动力流动的负面效应

2、对劳动力流动的态度

3、对移民的经济效应的评价

第四节中国的劳动力流动

上规模的人品迁移和劳动力流动主要有以下几类:

1、移民支援新开发的工业基地建设

2、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

3、大中专毕业生分配就业

4、兴修大型水库库区居民的适移

5、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劳动力流动

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点是:

1、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在政府的计划安排下有组织地进行的,自发流动的数

量很少。

2、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方向主要是,经济较发达地区向落后地区,人口稠密地区

向稀疏地区、城镇向农村流动。

3、人口迁移和劳动力流动的总体规模较小,频率也较低。

劳动力流动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障碍:

1、农村进城劳动力与城市剩余劳动力之间争夺就业岗位的冲突。

2、流出农村社会体系的农村劳动力,在难以被城市社会接纳时,容易成为社会管理体

系中最薄弱的环节。

3、户籍障碍。

4、信息障碍。

5、成本障碍。①就业成本高。②生存成本高。③交通成本高。④心理成本高。⑤风险

成本高。

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管理机制”

第一,应树立劳动力流动是一种投资行为的观念。

第二,要强化对劳动者流动的激励,用财政援助的办法推动劳动者的流动。

第三,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第四,要完善法律法规。

第七章工资

第一节工资概述

一、工资的分类与本质

1、工资的分类:①实物工资与货币工资。②实义工资与实际工资。③广义工资与狭义工资。

2、工资的本质:工资是雇佣劳动的报酬。

二、工资的职能:补偿、激励、调节、效益

第二节工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工资决定理论

1、维持生存工资理论:非技术人员的工资应该等同或略高于能够维持生存的水平,由威

廉·配第提出;“工资铁则”是大卫·李嘉图提出的。他认为工资是由工人为维持其自身及家属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的,工资始终等于工人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这是一个铁的规则。德国的拉萨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工资铁律”

2、工资基金理论:发端于马尔萨斯的“维持劳动基金论”。在些基础上,穆勒和约翰·穆

勒提出了“工资基金论”观点:工资决定于三个要素:雇员数、雇用员工的资本、工资成本与其他成本间的比例。

3、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率,因此,劳动的

边际成本等于劳动边际收益就是劳动的最佳雇佣点。

4、均衡价格理论:工资水平决定于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均衡价格的理论。

5、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6、购买力工资理论:企业发达的条件是市场存在有大量需求,以使企业能以适当价格出售

产品,从而获得足够的利润。

二、工资差别理论

1、职业工资差别理论:创始人亚当·斯密。

造成不同职业和雇员之间工资差原因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由不同的“职业性质”造成的,

另一类是工资政策造成的。各种不同性质的职业从五个方面造成工资差别:①劳动者心理感受不同。②职业技能掌握难易不同。③职业安全程度不同。④担负的责任不同。⑤成功的可能性不同。

2、人力资本工资差别理论

第一,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和补偿。

第二,异质型人力资本劳动者的贡献大于同质型人力资本劳动者的贡献。

第三,社会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是高素质、低数量。

三、效率工资理论:从信息不对称、劳动力流动和社会伦理等的角度出发,认为雇主给雇员

支付高于市场出清水平以上的工资是为了激励员工努力工作,有效劳动单位成本下降,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因此是雇主的理性选择。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工资可以解决对雇员的激励问题,消除他们的偷懒行为。

第二,可以避免劳动力市场中的逆向选择效应,筛选到企业所需的优秀人才。

第三,可以降低劳动更新率,提高熟练工人的比重。

第三节工资水平

一、工资水平的概念:指某一特定时期、某一特定范围内员工平均工资的高低程度。

影响工资水平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员工工资总额、员工总人数、物价水平。

三、影响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

1、影响宏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②国民收入中积累和消费的比例。

③社会劳动生产率。④实际在业职工人数。⑤物价变动。⑥劳动力市场的供求。

2、影响微观工资水平的主要因素:①生海费用或者物价水平。②企业经济效益。③行业的

工资水平。④附加福利。⑤职务高低与权利大小。⑥技术和训练水平。⑦年龄和工龄工龄在工资中的作用,原因如下:第一,补偿员工过去的贡献;第二,平滑年龄收入曲线;

第三,减少劳动力流动。

四、工资水平控制

从宏观经济管理的角度对工资水平进行的控制,包括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建立最低工资制度等方式,对最低工资水平进行控制;二是通过个人或企业累进税制,对最高工资水平进行控制;三是通过收入政策对社会工资总水平进行控制。

最低工资制度的重要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于低收入阶层或收入不稳定的劳动者,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第二,最低工资制度是国家调节经济活动、干预收入分配、体现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手段。第三,减少社会贫困现象,削弱通货膨胀的消极影响,有利于保证生产的高效率和社会购买力,从而对发展经济起积极的影响作用。

第四,制约平均工资的变化。

国外最低工资的调整方式有三种:①定期经常性调整。②适时性调整。③工资指数化。

最高工资水平的控制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对社会集团的最高工资水平的控制,二是对个人最高工资水平的控制。

收入政策就是政府通过非强制性或强制性手段控制工资总水平的政策。

收入政策的具体形式有以下四类:

第一,权威性劝说政策。

第二,工资物价指导线或者指路标政策。

第三,补偿或税收性收入政策。

第四,工资物价管制或冻结政策。

第四节工资差别

一、工资差别与劳动差别

工资差别,是指劳动要素供给者之间在要素服务收入数量方面的差异和相互关系。

二、产业(企业)间工资差别

引起不同产业间的工资差别的主要原因:

1、熟练劳动力所占的比重

2、产业所处的地理位置

3、产业有机构成

4、产业工会化程度

三、补偿性工资差别

1、人力资本投资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2、效用均等化的补偿性工资差别

第一,劳动或工作条件与工作效率有关,且劳动者必须关心这些条件。

第二,改善或创造新的劳动条件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第三,劳动者追求效用最大化,而不是收入最大化。

第四,劳动力自由流动,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作机会,而且在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竞争和有较充分的劳动工资信息。

第五,补偿性工资亦受到劳动力供求关系的影响。

四、竞争性工资差别:竞争既导致了不同质的劳动者产生工资收入差异,也导致了不同质劳

动者之间的流动。

五、垄断性工资差别

1、制度性因素造成的垄断性工资差别

2、劳动者自然特征引致的垄断性工资差别

第五节薪酬制度设计与员工激励

薪酬制度设计

1、计时工资制应注意: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业务、岗位标准与相适应的工资标准。

第二,实行有定额的计时工资制。

第三,建立严格的技术、业务、职务考核和升降制度,鼓励劳动者努力提高技术业务水平,使劳动者的能力、贡献及报酬能够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四,建立健全考勤制度

第五,计划工资制要与奖励相结合

2、计件工资制类型:

①无限计件工资制和有限计件工资制

②分阶段计件工资制和差额单价计件工资制

③全收入计件工资制

④间接计件工资制

⑤最终产品计件工资制

计件工资的特点和作用表现在:

第一,充分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

第二,便于工资管理

第三,实行计件工资制对工人具有强烈的物质激励作用。

3、奖金:针对性,灵活性,及时性,荣誉性。

4、津贴:

第一,它不与劳动者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发生直接联系。

第二,它是一种补充性的分配形式,仅仅仅起到保证员工健康,并调节不同劳动环境下劳

动者收入差别的作用。

第三,各种津贴都有特定的服务目标,具有单一性或针对性特点。

第四,津贴具有均等分配的特点。

种类:岗位性津贴、地区性津贴、生活保证性津贴

5、利润分享制

①递延式利润分享

②直接现金式利润分享

③股票分配式利润分享

意义:

首先,使得社会主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其次,有着内在的激励机制,有利于刺激生产,降低成本,增加利润。

最后,利润分享制有着内在的利益制约机制,有利于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 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 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 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 就业人口 +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 劳动年龄人口 -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 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D.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C2.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 C )A.供给的增加 B.供给的下降 D .需求的下降 C.需求的增加3.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 )A.工资率 B.生产技术 D.企业的性质 C.货币资本规模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将使( A ) A.劳动供给增加 B.劳动供给减少 D.劳动需求增加C .劳动需求减少 5.在工资率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 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 6.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A.无弹性 B.单位弹性 D .富有弹性 C.缺乏弹性7.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 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 ) B .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8.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培训教材费用 9.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0.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D )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 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 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11.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心理学选择题汇总

心理学第一章复习题 4、 我们有时把诸如感觉、思考和记忆这样的心理过程称为: A 认知B 情感事件 C 神经网 D 因变量 5、 以下哪种类型的研究才能探明因果关系? A 案例研究B 相关性研究C 自然观察D 实验 6、 科学研究应该始于下列哪项? A 受控的检验 B 假设 C 数据收集 D 风险收益评估 7、 有位研究者进行了一项实验,想考察在模拟监狱的拥挤环境中, 室温是否会影响大学生的 攻击行为。在该实验中,自变量是 a 室温 b 攻击行为的数量 c 拥挤程度 d 模拟的监狱环境 8、 在下列心理学家中,谁最有可能研究学习障碍问题? a 消费心理学家 b 司法心理学家 c 实验心理学家 d 学校心理学家 9 ?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历史渊源是哲学和() A. 生理学B .社会学C .人类学D .物理学 10. 机能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 A. 詹姆斯 B .斯金纳C .华生 D .惠特海默 11. 下列心理学派与其代表人物,正确匹配的是 A. 机能主义一一冯特 B.格式塔一一铁钦纳 C.人本主义——罗杰斯 D.构造主义——詹姆斯 12. 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来诊断与治疗个体的心理障碍,改善人们的行为模式的心理学 分支学 科是 A. 教育心理学 B ?发展心理学 C.生理心理学 D.临床心理学 13. 以内省法作为主要研究手段的心理学派是 A 、格式塔 B 、人本主义 C 、构造主义 D 、行为主义 14. 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学者是 () A. 冯特 B. C.费希特 D. 15. 心理学上的第三势力是指( ) A. 行为主义 B. C.精神分析学派 D. 16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科学家在心理学研究中的目标?() A 评估行为B 操纵行为C 质疑行为 D 预测行为 17. 心理学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重要因素是() A 心理学反对自由意志,拥护决定论 B 心理学与大脑有关,而哲学与心理有关 C 心理学采用实验技术 D 心理学采用还原论的概念 华生 弗洛伊德 人本主义心理学 认知学派

劳动经济学

导论 几个关键性概念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几个关键性概念 ?稀缺性:有限性;相对、绝对 ?机会成本 将稀缺的生产资源用于此种需要和愿望的满足而损失的用于次佳用途所能获得的回报 ?效用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理性行为,亦称最大化行为,是指人们的行为目标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说,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人们总是选择能够为他们带来最大利益的那一个。 研究对象 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结果。确切地说,劳动经济学研究雇主和雇员对工资、价格、利润以及雇佣关系的非货币因素(如工作条件)的行为反应。‖(伊兰伯格、史密斯) 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研究在人的理性行为遵循效用最大化的前提下,人们在生产中将做出什么样的劳动投入决策‖。(赵履宽) 研究劳动关系及其运行规律 研究与劳动相关的问题 研究对象的具体表述 以劳动力的经济活动为中心,研究各种劳动经济现象及其运动规律,涵盖劳动力市场及其变化、劳动力的投入与产出效率、劳动经济管理及其运作机制、劳动和谐关系的维护、社会劳动问题的处理等领域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 古典学派 制度学派 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经济学说 新古典学派 新制度学派 劳动经济科学在我国的建立 当代劳动经济学主流: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并兼有制度主义分析 古典学派 代表人物: ∮亚当?斯密:劳动分工工资差别 ∮大卫?李嘉图:工资性质、工资决定 ∮斯图亚特?穆勒:工资基金 ∮让?萨伊:市场法则论 特点: 认为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商品的市场是相似的

制度学派 代表人物 埃里?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 特点 一般不涉及正规模型或对劳动力市场的数量分析,主要侧重于对劳工运动的历史研究以及对当时劳工问题的调查研究 利用制度性因素和社会性因素来解释市场运行的结果,是制度学派的主要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劳动经济学说 ⊙劳动价值论 ⊙价值、劳动二重性、生产价格理论 ⊙剩余价值论 ⊙利润、地租、工资理论 新古典学派 第一阶段(19世纪末) 马歇尔(Alfred marshall,1842~1924)《经济学原理》强调市场性供求的竞争作用是形成劳动力市场运行结果的主要因素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代) 庇古:《财产与福利》工资、工时、劳动力职业分布、流动、教育、培训 希克斯:《工资理论》需求、供给概念,集体谈判模型 道格拉斯:把经济理论与计量方法相结合 第三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期后) ?刘易斯:工会与工资决定 ?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与经济增长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高等教育的社会和个人受益率;消费者的行为模式) 新制度学派 第一阶段(20世纪40-50年代) 侧重于研究劳动力市场实际如何运行的理论和实践(案例研究) 约翰?邓洛普;阿瑟?罗斯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开始) 提出―二元的‖或―分割的劳动力市场‖理论,强调工会和公司政策及社会性因素对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影响 米契尔?派尔雷;皮特?多林格尔等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始) 在奥利弗?威廉姆森领导下,新制度经济学在20世纪90年代获得迅速发展,它把旧制度学派的有限理性和新古典学派的竞争效率最大化的方法融合起来,以解释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特征,如内部劳动力市场的存在和自由雇佣政策 劳动经济学的新古典学派和制度学派的理论框架比较 新古典劳动经济学派 ?强调市场机制及市场性因素在决定工资水平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 ?理论之一:关于人类行为模式的本质-经济人;理性人;个人主义者 ?理论之二:关于市场本质与运作-劳动力市场虽有些特殊属性,但同样具有高度竞

浙江省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经济学试题

绝密 考试结束前 浙江省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4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二写在答题纸上三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二姓名二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三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三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三不能答在试题卷上三 一二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 答题纸 的相应代码涂黑三错涂二多涂或未涂均无分三 1.劳动的边际产量是指 A.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量 B.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收入 C.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产品价值 D.增加一个单位的劳动要素投入而增加的工资投入 2.工资率变化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可以归结为 A.规模效应和收入效应 B.替代效应和平移效应 C.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 D.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3.某地区工资率不变,但教育培训成本下降,会导致该地区劳动力供给曲线 A.左移 B.右移 C.不变 D.不确定 4.若某城市法定劳动年龄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为85%,法定劳动年龄人口为60万,那么这个城 市的劳动力人口数量 A.45万 B.50万 C.51万 D.71万 5.雇员的工资部分取决于工作时间,部分取决于企业所获得的实际利润的制度称为 A.利润分享制度 B.无保障的纯分享型制度 保障工资的分享制度约定比例分享型制度

6.下列关于劳动力供给弹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劳动力供给弹性是指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应程度 B.供给富有弹性是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大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 C.单位供给弹性的特征是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与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相同 D.供给具有无限弹性是工资率固定,劳动力供给变动的绝对值大于零 7.有关下图中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在阶段I中,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 B.在阶段I I中,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C.在阶段I I中,替代效应小于收入效应 D.在阶段I中,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 8.古典经济学中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 A.马歇尔 B.瓦尔拉 C.配第 D.凯恩斯 9.在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模型中,有关 发散型蛛网 的说法不正确 ???的是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工资率波动对劳动力供给量的影响会越来越大 D.工资率的变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大于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10.采用计件工资制的企业,其员工基本工资的高低取决于 A.一定时间内劳动产品的价值 B.一定时间内劳动产品的生产成本 C.一定时间内劳动产品的质量 D.一定时间内合格劳动产品的数量 11.一般来说,公共部门工资水平的实行原则是 A. 比较工资 原则 B. 最高工资 原则 C. 最低工资 原则 D. 社会平均工资 原则 12.下列不属于准固定成本范畴的是 教育培训费退职金交通津贴工资

管理心理学题库汇总

第一章联系与思考 一、概念解释 管理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行为科学、管理的技术系统、管理的社会心理系统、企业文化、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对象 二、填充题 1.管理的职能有。 2.管理过程的两个主要系统是。 3.工业心理学包括。 4.管理心理学的目的与任务是。 5.管理心理学的内容包括。 三、是非判断题 下列各题中,你认为正确的则在括号内写“是”,错误则写“否”(后面各章是非题均按此要求解答)。1.社会心理系统属于管理心理学的对象。() 2.技术系统属于工程心理学的对象。() 3.个体、团体、组织属于内环境系统。() 4.技术环境(工作性质、技术水平、产品数量、质量等)属外环境系统。() 5.工业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就形成了管理心理学。() 6.从狭义而言,行为科学即指管理心理学。() 7.现代管理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人的因素作用下降了。() 四、选择题 下列题目中,每题请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后面各章的选择题均按此要求解答)。 1.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突出的是: A.以任务为中心的管理 B.以结构为中心的管理 C.以技术为中心的管理 D.以人为中心的管理 2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带理论性和应用性的哪类学科? A.自然 B.社会 C.中间 D.人文 3.管理心理学的两重性主要指: A.生物人与社会人 B.积极与消极 C.共性与个性 D.自然性与社会性 4.下列哪种不是20世纪30年代前的工业心理学的范畴?

A.消费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 C.组织管理学 D.人事心理学 5.下列哪种选项不是内环境系统的社会心理系统? A.团体环境 B.个人环境 C.组织环境 D.技术环境 6.工业社会心理学主要指的是: A.人事心理学 B.工程心理学 C.人际关系学 D.工商心理学 7.根据行为科学的观点,团体行为管理的核心问题是: A.激励 B.人际关系 C.结构 D.影响力 五、问答题 1.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是什么?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任务与意义是什么? 3.管理心理学与邻近科学(管理学、社会心理学、工业心理学、行为科学等)的关系如何? 4.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第二章练习与思考题 一、概念解释 泰勒制、例外管理、七职能论(POSDCORB)、法约尔的组织职能与管理职能、韦伯的官僚模式、霍桑实验与霍桑效应、管理科学学派、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学派、中国古代人性观、韩非的“法、术、势” 二.填充题 1.泰勒等的科学管理理论体系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2.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的五种要素是。 3.霍桑实验的四个阶段是。 4.安德鲁·尤尔(Andrew Ure)是国,夏尔·迪潘(Charles Dupin)是国。 5.泰勒的代表著作是,发表于年。 6.法约尔的代表著作是,发表于年。 7.孙武论将帅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8.孙膑认为合军聚众,克敌制胜应采用以下激励方式。 9.人际关系理论的创始人是,他从年至年,主持了长达五年之久的。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劳动经济学案例作业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浅析 一、现状分析 30年来,在农民工数量急剧增加的同时,农民工队伍的结构特征也已经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流动就业的农民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群体,从性别年龄结构到受教育水平,从流动时间到流动距离,从就业领域到社会保障需求,农民工都已经产生了明显的分化。在这些变化中,一个新生的群体逐步进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第二代农民工。 近年来,研究者对第二代农民工越来越重视,相关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这对于更好地了解这一群体、更好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更好地针对他们的需求开展服务,无疑都是非常有价值的。 1. 定义解析 新生代农民工:参考已有研究对第二代农民工的概念界定,同时根据本文所依据之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资料本身的特点,我们将第二代农民工定义为1980年以后出生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具有以下基本特性:第一,仍然保留农村户籍而不具有城市户口;第二,大部分时间已脱离农业生产,主要在城镇务工经商以赚取工资性收入。相比之下,将1980年以前出生的农民工称为第一代农民工。(摘自《人口研究》) 2. 现状特征 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在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就业取向、价值目标等方面更接近于市民,尽管身份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变,但是他们比第一代农民工更多了自主和自觉意识,具有强烈的市民化意愿。更愿意成为市民。因此,在农民工市民化的进

程中,第二代农民工是市民化意愿最强、市民化过程最为迫切,同时也是比较容易融入城市被市民化的群体(刘传江、程建林,2007)。 另外,研究表明第二代农民工有如下各项主要特征: (1) 在第二代农民工中,女性比例较高;在女性农民工中,第二代农民工所占比例较大; (2) 绝大部分第二代农民工处于未婚状态,已婚比例低; (3) 第二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 (4) 第二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较低,但在行业上更加向制造业集中; (5) 第二代农民工的职业以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为主; (6) 第二代农民工进城务工时间尚短; (7) 第二代农民工更多地跨省流动; (8) 近八成跨省流动的二代农民工流入东部地区,其中半数流入广东省; (9)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保率仍然很低。 二、问题提出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第二代农民工已经占到全体农民工总数的 34. 6%。当前,城市发展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仍在持续增加,农民工的总规模将继续扩大。更为重要的是,第二代农民工的规模增长速度将更快,他们在全部农民工中所占份额将越来越高。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便是对这类人群问题的聚睛。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他们,而城市能否也相应的对他们进行回馈,占了农民工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而且呈现增长趋势的新生代农民工,该何去何从, 三、问题分析 1 1. 劳动需求及供给 首先,从市场劳动需求上看,中国的城市化的进程还在前进,而城市化的过程离不开这些相对人力成本较低的劳动力。况且城市化是个很长的过程,这个过程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三、多项选择题 9.在非参数统计中,下列用于检验单样本的方法是(ABC ) A.二项式检验 B.X2单样本检验 C. Kolmogorov-Smirnov单样本检验 14.问卷法一般采用的项目方式为`:ABCDE A.是否式 B.选择式 C.排列式 D.填空式 E.量表式 13.下列属于经典心理物理方法的是( bcd ) B.最小变化法 C.恒定刺激法 D.平均差误法 2社会测量的方式的是( bcd ) B.社会测量图 C.靶式社会图 D.“猜测”技术 10.因素分析基本类型的是( abc ) A.R型因素分 B.Q型因素分析 C.P型因素分析 11.下列属于小N设计主要类型的是(abc ) A.反转型设计 B.多重基线设计 C.扩展式反转设计 1.元分析的主要特点有( BDE )。 B.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D.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E.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 3.准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有(BCDE )。 B.回归间断点设计 C.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D.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E.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6.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有( ACD )等。 A.判别函数分析 C.主成分分析 D.典型相关 7.下列各项测验中属于兴趣测验的有( CD )。 C.SCII D.KOIS 8.心理学研究中不常用的取样法有( ACE )。 A.计划取样法 C.顺序取样法 E.穿透重复子样本法 11.构建因果模型的具体步骤是( ABD E ) A.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B.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D.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E.实际数据和结构模型相拟合 12.问卷测量的准确性包括( ABCDE ) A.效度 B.测量工具之间的相关 C.同质性 D.信度 E.测量分数的分布 13.实验室实验的特点有( ABD )

劳动经济学1

劳动经济学 第一章:导论 选择: 一、劳动是人本质: 1、劳动创造了人 2、劳动是人专著特征 3、劳动作为生产要素与其他要素不同。 二、劳动意义: 1、劳动创造了人类自身 2、劳动是人类生活第一个基本条件 3、劳动创造了社会财富 4、劳动推动了社会发展 5、劳动是人类解疑不尽重大课题 三、人力资源特征 1、两重性 2、时限性 3、能动性 4、再生性 5、智力性 6、核心性 四、基本假设包括:劳动是人本质,人是经济人,人力资源稀缺、当代市场经济制度。 简答: 一、简述国外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孕育阶段: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劳动经济思想。 欧洲中世纪劳动经济思想。 重商主义劳动经济思想 2、形成阶段: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奠定了基础 历史制度学派对劳动力市场理论形成提供了制度研究方法 新古典经济学为劳动经济学形成提供了新分析方法和理论。 劳动社会理论和劳动管理理论促进了劳动经济学形成。 3、独立发展阶段:劳动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1925年《劳动经济学》出版,标志着劳 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与工资相关经济理论得到了深化研究。 劳动就业理论引入了宏观总量研究。 较为完善地提出了劳动力市场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劳动力供给研究。 4、学科体系发展与完善阶段:劳动经济学研究内容更加全面 形成了以新古典框架为基础并兼有制度分析当代主流劳动经济学。 众多经济学派涉入了对劳动经济学研究。 劳动经济学研究出现了新特点。 劳动科学体系日益完善

二、理论界劳动经济学形成与发展过程。 1、研究最重要生产要素——人力需求与供给 2、研究劳动力市场运行和结果 3、研究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 4、研究劳动力资源投入与产出机理。 5、研究劳动关系 6、研究对象其他说法(研究劳动力资源有效利用研究劳动问题工资福利再生产劳动力 市场运行规律) 三、劳动经济学基本要素有哪些? 基本假设基本概念现象范围特定理论问题检验方法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名解: 劳动力供给:(labor supply)是指再一定市场工资率条件下,劳动力供给决策主体(家庭或个人)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劳动时间。 收入效应:(income effect)是指再工资率保持不变情况下,由于收入变化引起工作时间变化。替代效应:(substitution effect)指在保持收入不变情况下,因工资率变化而引起愿意工作时间变化。 选择: 劳动力供给类型:个人家庭社会 简答: 一、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为什么会呈现弓形状? 再最初工资率(W1)条件下,劳动力供给时间为h1;当工资率提高到W2时,劳动力供给时间增加到h2,当工资最高w3时,劳动力供给时间降到h3,这样,劳动力供给曲线成为一条向后弯曲劳动力供给曲线。 二、劳动参与率影响因素: 1、宏观因素:a、宏观经济状况b、社会经济政策c、劳动适龄人口规模d、国家教育事 业发展状况和受不同教育程度劳动力工资率差距。e、劳动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2、与个人或家庭参与劳动决策直接相关因素:a、性别b、工资政策和工资关系c、工资 水平d、个人非劳动收入e、居民家庭生产率变化 3、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对劳动力参与率也会产生影响。 三、劳动力供给弹性主要形式。 1、供给无弹性。ES=0,无论工资如何变动,劳动力供给量都不增加也不减少。 2、供给有无弹性。 3、单位供给弹性 4、供给富有弹性 5、供给缺乏弹性 6、劳动力供给逆变弹性 第三章劳动力需求 名解:

劳动经济学总结(加强版)

xc1、单选(50题)50分想知识点(结论和概念) 2、论述题(1题)20分直截了当回答问题1、2、 3、 4、5…… 3、案例题(1题)30分看清题干,就事论事,不用讲理论 绪论 1、劳动经济学研究什么——稀缺的劳动力市场资源配置问题 劳动经济学是以研究如何实现劳动(或者说劳动力)这一稀缺资源的最优配置为主要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 研究对象:市场和政府 2、劳动经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发展,标志是什么——布卢姆《劳动经济学》(第一本劳动经济学教科书) 3、实证、规范分析法 实证多:讲事实,无建议;规范少:有价值判断 第一章 1、失业率如何计算,什么是失业率,具体场景下的失业率如何计算 失业率是失业人员在劳动力人口(失业人口+就业人口)中所占的比率。 就业率是就业人口与潜在劳动力人口之间的比率。 就业率+失业率≠1

2、劳动参与率概念,为什么要有劳动参与率(其作用) 劳动参与率可以表示为(实际)劳动力人口在潜在劳动力人口之中的比率。 实际劳动力人口= 就业人口+ 在积极找工作的失业人口 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年龄人口- 因智力或身体原因丧失劳动能力的人- 服刑人员。实际计算中,使用劳动年龄人口替代潜在劳动力人口。 劳动参与率>总人口参与率。 劳动参与率与总人口参与率差距大: 若劳动力储备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好; 若老龄化导致总人口劳动参与率低——危险。

3、总薪酬概念——总薪酬是含税的(图) 4、劳动力需求曲线、劳动力供给曲线——就业量、市场出清工资率在两曲线左右移动下的 变化(如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此时就业量减少) 需求曲线右移(需求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增加; 需求曲线左移(需求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减少; 供给曲线右移(供给量增加),均衡工资率减少,就业量增加; 供给曲线左移(供给量减少),均衡工资率增加,就业量减少。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word版本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 答案

《劳动经济学》作业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 D ) A.稀缺的信息资源配置问题B.稀缺的技术资源配置问题 C.稀缺的土地资源配置问题D.稀缺的劳动资源配置问题 2.如果两类劳动力是总替代关系,则一类劳动力的工资率上升会引起另一类劳动力( C ) A.供给的增加B.供给的下降 C.需求的增加D.需求的下降 3.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 ) A.工资率B.生产技术 C.货币资本规模D.企业的性质 4.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由于对教育、培训有较高回报的预期,因此,人力资本投资 增加,将使( A ) A.劳动供给增加B.劳动供给减少 C.劳动需求增加D.劳动需求减少 5.在工资率和收入水平较低的情况下,随着工资率提高,劳动者将增加劳动供给。造成这 种现象的原因是( A ) A.收入效应B.替代效应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D.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

6.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等于零,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 )A.无弹性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D.富有弹性 7.劳动力市场达到充分就业的条件是( C ) A.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大于需求 B.劳动力市场上供给小于需求C.市场工资率等于均衡工资率 D.市场工资率低于均衡工资率8.下列各项培训成本中,属于培训投资机会成本的是( B ) A.雇员在接受培训期间的工资 B.接受培训的人员在培训期间对产量的影响 C.租用培训场地的费用 D.培训教材费用 9.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C )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 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10.如果某劳动力市场存在地区或行业卖方垄断,则( D ) A.其他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减少 B.该地区或行业工资率低于市场均衡工资率 C.该地区或行业的就业量增加 D.该地区或行业的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11.下列关于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变动关系的正确表述是( A ) A.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下降 B.若货币工资不变,当商品价格上升,则实际工资上升

心理学选择题精选

1.心理学属于( )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双重性质的科学 D.哲学 2.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 ) A.随意注意 B.不随意注意 C.随意后注意 D.无意注意 3.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 ) A.绝对感觉阈限 B.绝对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受性 4.“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5.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一般只保持( )秒钟。 A. 1~2 B. 20~40 C. 60~70 D. 70~80 6.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7.个体的成就动机中含有两种成分:追求成功的倾向和( ) A.追求利益的倾向 B.回避失败的倾向 C.回避困难的倾向 D.追求刺激的倾向 8.具有感染性的,比较平稳而相对持久的情绪状态是( ) A.热情 B.心境 C.激情 D.应激 9.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稳定性差,缺少毅力,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A.多血质 B.胆汁质 C.粘液质 D.抑郁制 10.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是( ) A.信息传播 B.人际沟通 C.人际吸引 D.人际关系

11.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12.人的发展是指人类身心的生长和( ) A.增强 B.变化 C.成熟 D.死亡 13.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哪一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4.下列选项中,哪项完整地表达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A.心理过程及其规律B.情绪人格及其规律C.生理现象及其规律D.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15.心理现象的产生方式是() A.精神活动B.反射活动C.意识活动D.技能活动 16.学生阅读时常使用画重点线的策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哪一种基本特性()A.选择性B.理解性C.整体性D.恒常性 17.“人逢喜事精神爽”,这是受人的下列哪种情绪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 18.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原有的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叫()A.学习B.成熟C.学习准备D.知识准备 19.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所学内容并不依靠他们独立的发现,学习者只须接受或理解,以便今后可以利用或重视。这就是() A.发现学习B.接受学习C.机械学习D.掌握学习 20.一个人在一系列道德行为中反映出来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特征,称之为() A.道德评价B.道德观念C.道德认识D.道德品质

劳动经济学知识点汇总

1、如何理解劳动力需求的含义? 所谓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的数量。有三个问题与劳动力需求的概念密切相关。(一)劳动力需求是派生性需求1、劳动力需求是生产活动的需求2、劳动力需求是对物质产品和服务需求的一种派生需求。(二)边际生产率理论是劳动力需求理论的支持理论之一(三)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2、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劳动力的需求弹性是指劳动力需求量(及供给量)的变化对工资水平变化的影响程度。劳动力供给量大的时候,如工资下降幅度大,说明供给弹性大,如果工资不怎么变化,则说明供给弹性需求小。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共有5种状态。(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完全无弹性)(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无弹性)(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单位弹性)(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弹性较大)(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完全无弹性) 3、工资率和产品需求的变化如何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 工资的变化包括上升和下降两个方面,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工资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工资的上升。工资上升对劳动力需求产生的影响可以分解为两个影响效应。一个是与资本的相对价格比上升而产生节约劳动力的替代效应;另一个是因工资上升造成生产成本上升,引起产品价格上涨,导致产品需求下降,最终形成劳动力需求减少的规模效应。 8、影响社会劳动力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包括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两方面。其中微观因素包括:(1)企业生产规模、(2)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3)企业利润量、(4)工资变化、(5)其他要素价格、(6)预期等。宏观因素包括:(1)社会生产规模大小、(2)国家经济体制、(3)产业结构状况、(4)科学技术进步、(5)对外开放程度、(6)相应的市场环境、(7)政府政策等。 9、分析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技术进步在各种各样的经济变量中对劳动力需求量如何发挥影响,取决于:(1)在生产等量产品时劳动与资本可以获得何种程度的节约;(2)通过下调产品价格,以及企业利润、劳动者收入的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增加产品需求。技术进步对劳动力需求的影响表现在:一是使企业能以较少的劳动投入生产既定的产品产量,减少劳动力需求量;二是使生产成本降低,产品价格下降,产品销量上升,产出规模扩大,从而使劳动力需求量增加。 劳动力供给弹性:劳动力供给量变动对工资率变动的反映程度定义为劳动力供给的工资弹性,简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3

17春《劳动经济学》作业_3 交卷时间:2017-08-29 10:13:20 一、单选题 1. (5分)源于经济总量失衡的失业是() ? A. 摩擦性失业 ? B. 结构性失业 ? C. 周期性失业 ? D. 隐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2 失业类型与成因,7.就业与失业 2. (5分)反映工资率和劳动力需求量的劳动力需求曲线是一条什么样的曲线() ? A. 从右下向左上倾斜的曲线 ? B. 水平线 ?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的曲线 ? D. 垂直线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1.劳动力需求,1.1 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3. (5分)效率工资理论是劳动经济学最新的研究成果,其新的启示是() ? A. 保持适度失业率是必要的 ? B. 市场上出现了真正的“待业者” ? C. 其可以为工资刚性理论提供另一个理论解释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4. (5分)集体谈判工资理论认为,工资的决定取决于什么() ? A. 劳动者的工作量 ? B. 企业的工资制度 ? C. 政府 ? D. 劳资双方在工资谈判中的力量对比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2 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 (5分)工资形式是指计量劳动与支付相应报酬的具体方式和方法,指()

? A. 基本工资 ? B. 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 ? C. 福利及利润分配制度 ? D. 以上均是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5.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生成理论,5.1 工资形式与工资职能 6. (5分)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是什么() ? A. 周期性失业 ? B. 隐性失业 ? C. 结构性失业 ? D. 摩擦性失业 纠错 得分:5 知识点:7.就业与失业,7.2 失业类型与成因 7. (5分)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 A. 正相关 ? B. 负相关 ? C. 成正比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汇总

●教育心理学期末考试题。 ●名词解释。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课件6) ●桑代克学习理论: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 桑代克学习理论:桑代克的“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结(S——R);学习的过程或联结建立的过程是尝试错误的过程;学习应遵循精简原则,而不是推理原则。 桑代克关于学习规律的观点,提出了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效果律:指从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加强或减弱受到反应结果的影响;(2)准备律:指有机体采取行动时,促使其行动就是一项增强,而阻碍其行动则是一种烦恼。当有机体并不准备行动时,迫使其进行行动则成为一种烦恼;(3)练习律:认为联结的强度决定于使用联结的频次。练习律由作用率和失用律两部分组成。(P56——57) ●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是个体只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自己不必实际参与活动),即可获得的学习。(P81) ●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167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具体定义为:个人具有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简单地说,陈述性知识就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P157) 程序性知识: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者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P205 ●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为有效完成学习任务而采用的一般性策略,它包括一般的学习程序、规则、方法与自我调控方式等内容。课件P154 ●元认知。 元认知: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也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与调节。 P240 ●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指的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学习所产生的影响。这包括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又包括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同时,所谓的影响,既包括积极影响,又包括消极影响。P276 ●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P426 ●发现学习,有意学习。 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P106、107 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针对机械学习而言的。指的是学习知识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点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

浅谈劳动经济学之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之争 1.何谓“刘易斯拐点”?你认为判断它是否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2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又有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之分。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这入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的二元即指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当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边际产品相等时,也就是说传统农业部门与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大体相当时,意味着

《劳动经济学》作业集

《劳动经济学》作业集--

————————————————————————————————作者:————————————————————————————————日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 劳动经济学习题集 (试用) 康锋编写 ???????????? ??????????????? ?????????????? ?????????????? ?????????????? ???????????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劳动经济管理系 二〇〇六年九月五日编写 二〇〇七年九月五日修订 二〇一〇年九月五日修订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十日修订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___

编写说明 1、本习题集是为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教材《劳动经济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版)课程的教学而编写的配套教学资料。 2、本习题集有两个用途:一是供学员作业之用,即通过本习题集的练习,达到消化课程内容,明确学习重点,保证教学效果之目的;二是为本课程的考试提供命题的基本范围和依据。 3、本习题集按教学单元顺序编写。教学中按知识单元布置作业,并按知识单元进行检查与考核。 第一章导论 1、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_________现象及________运行规律的科学。 2、劳动经济学的对象可以初步定义为研究稀缺的________配置的科学。 3、劳动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揭示_______、_________以及________和______决定机制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 4、在市场经济中,劳动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资源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稀缺性,这是劳动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 5、劳动资源的稀缺性导致任何经济行为、任何经济决策都有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稀缺的劳动资源用以满足_________需要和愿望而放弃的_______需要和愿望的满足。 6、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都有着自己的目标,个人追求的目标是_________的最大化,企业追求的目标是________的最大化。 7、我们把劳动力市场理解为通过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运动实现劳动资源配置的机制和形式。 8、在劳动力市场,通过劳动力供求双方的__________,按照一定的_________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和劳务的生产的职业岗位上。 9、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_________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_________和获得的工资量。 10、劳动力具有的三个特点是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