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研究

二 、德 国鲁 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
、
工业遗产旅游的 内涵
工业 遗产旅游 的理论 渊源要 追溯到上 个世纪
初期英 国的 “ 工业考古学 ” 。英 国是工业革命 的摇 篮, 伴随着工业 的快速发展 , 英 国逐 渐成为贸易繁 荣 ,国力 强大的世界霸主。而在一战之后 , 这个 曾 经不可一世的 “ 日不落 ”帝 国却走向了衰败。在战
领现代人重温工业历史 和文 明的旅 游形式 。 它把原 有 的厂 区、厂房 、机器 、 设 备 、工艺 流程包装开发 成为旅游资源 , 具有文化性强 、 依托性强 、 体验性
鲁尔 区把 目光投 向了文化 和艺术 , 在工业遗产旅游 开发 的带动下实现 了华美 的 “ 文化转身 ” 。
一
强、 观赏性强的特点 ,巧妙地将休 闲 、 求知 、 观赏 融为一体 , 在展现工业遗迹景观的同时 , 把人们带
遭遇 了寒流 ,矿井停产 、工人失业 、 经 济萧条 、 环 境污染成为 困扰政府 的难题 , 同时也逼迫政 府改变
思路 , 突破传统 , 开辟新 的发展路径。 在此背景下 ,
奥伯豪森依据摩尔购物 区 ( S h o p p i n g m a l 1 ) 的概念 ,
失国际竞争力 , 煤矿宣布停产 。作为历史文 化纪念 地, 煤矿被保存 下来 , 并获得 了翻修 。翻修后 的煤 矿俨 然就是一个诺 大的历 史博物馆 ,厂房 、仓库 、 机器 、 设备都在原址上静静地 矗立着 , 向穿梭 流动 的人群 ,默默诉说 自己曾经辉煌 的过往 。同时 , 这 个博 物馆又在新 的理念下演绎着新 的内涵 。 传统 的 建筑理念更侧重于建筑的功能性 , 住宅应该是 什么 样子 、 厂房应该 是什么样子 、商务写字楼应该是什 么 样 子 ,好 像 已 经 被 凝 固在 人 们 的 头 脑 中 。 Z o l l v e r e i n ( 关税 同盟) 煤矿属 于典型 的包豪斯建筑 风 格, 散发着雄伟简洁的艺术魅力 , 而在人们 翻修 它
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利用方式研究

以前就开始发展工业,工业水平处于领先地位,但从20世纪中期开始,欧洲一些工业国家就出现了工业化带来的问题,工厂和工业区带来的经济发展进程逐渐放缓,甚至在后期出现消失的情况,倒闭的工厂和萧条的工业区产生了一系列城市问题并造成城市病。
德国出现阵痛期,但其后期采取了工业区升级转型和工业景观的改造策略。
鲁尔区是德国政策实施的核心地带,本文分析鲁尔区的成功案例,总结鲁尔区对工业遗产利用措施和后期区域转型发展的策略,为我国城市的工业遗产利用方式和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1经济结构转型与空间重构1.1经济结构的建立与发展英格兰中部早在18世纪60年代就已经进行了技术革命,这场变革也是前所未有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英、法、美等国家相继受益,而处于中欧的德国却没有完全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
而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德国牢牢抓住了时机,省去第一次工业革命到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消耗和迭代成本,直接到达较高的起点。
此后,德国工业发展如同进入高速列车道。
19世纪70年代,钢铁和煤炭产业在德国的鲁尔区迅速发展,人员、设备、工厂陆续建成,德国地位逐渐上升,该国多个城市(包括埃森、杜伊斯堡等)的美誉响彻全世界,鲁尔区也被誉为“欧洲工业的心脏”,德国的工业发展水平达到欧洲乃至世界的一流水平。
鲁尔区作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区,每年还给德国提供了重要的资源储备和促进GDP 的迅速增长。
但由于二战的破坏及二战后20年间的国际社会市场竞争、石油的崛起等问题,鲁尔区一百多年的辉煌在20世纪70年代处于崩溃的边缘,德国工业陷入危机,大批人员失业,环境遭到长期破坏,生态环境等问题也接踵而至,摘要 在后工业时期,工业遗产的利用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欧洲国家的工业发展史较长,在20世纪60年代后,对后工业化时期以工业景观改造为主要措施的工业遗产利用案例较多且较为丰富具体,以德国鲁尔区为样本展开分析,总结德国对工业遗产进行工业景观化改造的经验和措施,探讨在工业景观策略背景下工业遗产利用的措施和方式,为国内工业遗产的高水平利用提供现实价值。
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

德国工业遗迹改造的启示——以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为例20世纪90年代,曾经是德国最重要工业基地的鲁尔区,进行了一项对欧洲乃至世界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国际建筑展埃姆舍公园(IBA Emscher park)。
它的最大特色是巧妙地将旧有的工业区改建成公众休闲、娱乐的场所,并且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的工业设施,同时又创造了独特的工业景观。
这项环境与生态的整治工程,解决了这一地区由于产业的衰落带来的就业、居住和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难题,从而赋予旧的工业基地以新的生机,这一意义深远的实践,为世界上其他旧工业区的改造树立了典范。
由德国慕尼黑工大教授、景观设计师彼得·拉茨(Peter Latz)设计的杜伊斯堡风景公园(Landschafts park Duisburg Nord)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公园之一。
该地区的开发始于1899年,当时蒂森(Friedrich Thyssen)公司在那里建了第一个矿井,1905年又建成投产了第一座炼焦厂。
1959年矿井关闭——这是鲁尔地区关闭的首批矿井,1977年炼焦厂也关闭了,并于1980年拆除。
冶炼厂于1985年停产,到那时它已经生产了3700万吨生铁。
如果要全部拆毁冶炼厂,成本将是巨大的,整个矿区原属于蒂森公司,他们于1989年将其交给杜伊斯堡市。
得到所有权之后,政府决定将工厂改造为公园,成为埃姆舍公园的组成部分。
拉茨的事务所赢得了国际竞赛的一等奖,并承担设计任务。
从1990起,拉茨与夫人──景观设计师A·拉茨领导的小组开始规划设计工作。
经过努力,1994年公园部分建成开放。
1.1.2面临问题(1)污染问题:土壤方面,因为长期发展工业,场地中有大量含砷或氰化物的土壤,部分污染严重者必须全部清除,另外一些有毒土壤也必须深埋在烧结池里,并用新土覆盖。
水方面,艾姆舍河流经整个工业区,成了一条公共排污渠,吸纳各厂排出的污水,形成了一条绵延400千米的污染带,影响着整个工业区的环境质量。
从废墟到乐园_德国鲁尔杜伊斯堡A_G_Tyssen钢铁厂改造项目的启示

我们从公园今天的生机与十几年前的破败景象对比中,感受到杜伊斯堡公园的魅力。
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改造的动态过程,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工业建筑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发达国家20世纪60~70年代起,从工业时代走向后工业时代,城市功能改变,产业结构布局调整,第三产业逐渐发展并取代了第二产业居于主导地位。
传统工业逐渐衰落,其厂房、仓库等建筑设施失去原有的功能而被大量闲置。
很多工业企业被改造为高科技产业, 而集中在城内的大片旧工业区相继被改造为高新产业区、居住区和公共活动区:一些旧厂房及其老环境被改造成住宅、商店、新型企业会馆和各种公共建筑。
1980年代后期真正掀起了以功能置换等灵活方式再利用旧工业建筑的热潮,改造的对象多为工业革命时大量兴建的轻工业厂房及少量的重工业厂房,诸如酿酒厂、水力面粉厂、制造厂、谷仓、发电站等,种类繁多。
改造后的类型也多种多样,如办公楼、公寓、商店、美术馆、工作室、博物馆、体育馆、剧院等。
改造的实践活动也由单一的单体建筑的改造扩展到整个街区的更新和改造。
如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贝特IBA开发计划,柏林的Oberbeaum城改造。
本文所介绍的杜伊斯堡钢铁厂的改造就是德国鲁尔工业区鲁尔贝特IBA开发计划的一个成功案例,以期为国内类似的废旧工厂找到理想的开发模式。
建设背景 杜伊斯堡公园所在的埃舍姆地区是德国鲁尔工业区最落后的地方。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最重要的城市密集地区,也是世界最重要的工业区之一,位于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西部,介于莱茵河及其支流鲁尔河、利伯河之间。
其人口大约535万,面积4430km2,是欧洲最大的劳动力市场,仅次于欧洲的文化密集区巴黎。
鲁尔工业区从19世纪中叶开始发端,其显著特点一直是以采煤、钢铁、化学、机械制造等重工业为核心,也是德国的能源基地、钢铁基地和重型机械制造基地。
这三大部门的产值曾一度占全区总产值的60%。
由于煤炭、钢铁以及后来兴起的化学工业,德国鲁尔区的埃森、多特蒙德、波鸿、盖尔森和杜伊斯堡等主要城市得到迅速的发展。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的衰退与复兴鲁尔区位于德国的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的内河港口、铁路和公路运输条件。
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的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的引擎”之称。
鲁尔以煤炭开采和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的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的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的资源生产和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的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的转变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冲击,鲁尔区传统的采煤和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的转变和地区复兴。
在鲁尔区复兴的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的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内容与模式鲁尔区的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的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
当时保护工业遗产的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的工业设施和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
德国最早的工业遗产保护案例是对多特蒙德市的“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的保护。
此后的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的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的工业场地和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
例如,哈姆市的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的“宝瓶”水博物馆是由废弃的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的(图2);埃森市的“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的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的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的“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对策考察研究一、背景解读——德国鲁尔区得衰退与复兴鲁尔区位于德国得北莱因—威斯特法伦州,处于莱茵河、鲁尔河、利伯河之间,具有发达得内河港口、铁路与公路运输条件。
鲁尔区工业历史悠久,在德国得近代工业发展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素有“德国工业得引擎”之称。
鲁尔以煤炭开采与钢铁生产为基础,逐渐发展成包括煤炭、钢铁、机械制造、化工、电力等重工业得在德国乃至欧洲最大得工业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鲁尔区作为重要得资源生产与加工制造工业区为德国战争机器得运转起到了不可替代得支撑作用,但在战争后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战后经过重建该地区仍为德国西部最重要得工业基地。
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到世界能源结构得转变与科学技术发展得冲击,鲁尔区传统得采煤与钢铁工业走向衰落,面临着严重得结构性危机。
针对这种状况,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动鲁尔区经济结构得转变与地区复兴。
在鲁尔区复兴得各项对策中,工业遗产得保护与再利用在物化地区历史发展进程、彰显工业文化特质以及塑造独特得地区形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得作用。
二、鲁尔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得内容与模式鲁尔区得煤钢生产企业在地区结构性危机影响下逐渐走向衰退,相继停产关闭,其中遗留下来得工业设施最初都面临着被拆除得命运。
当时保护工业遗产得观念尚未形成,能将这些废弃得工业设施与场景作为文化遗产保留下来就是多方共同努力得结果。
德国最早得工业遗产保护案例就是对多特蒙德市得“卓伦”Ⅱ号、Ⅳ号煤矿“发动机房”得保护。
此后得30年间,伴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得不断深入,鲁尔区有更多得煤钢及其相关企业陆续衰退、关闭,其中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得工业场地与设施很多都被作为工业遗产得以保护。
例如,哈姆市得马克西米连煤矿在1979年受到保护并建设成公园(图1);米尔海姆得“宝瓶”水博物馆就是由废弃得旧水塔在1982年得到保护后改建而成得(图2);埃森市得“关税同盟”煤矿Ⅻ号矿井1986年12月停产后得到保护;北杜伊斯堡蒂森钢铁厂1985年关闭,1989年在工业遗产保护前提下开始计划建设景观公园;波鸿市得世纪大厅在1990年被保护更新;瓦尔特罗普得老赫恩雷兴堡升船闸在1992年得到保护并整修为博物馆(图3);奥伯豪森市得“煤气储罐”在九十年代被保护;“关税同盟”炼焦厂1995年被纳入保护框架等等。
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

坑这些 环 境 的破 坏 进 行 了 治 理 ; 化 了 污 水 ; 净 烟
、
德 国鲁尔 区工 业遗产 旅游深 刻的历史背景 囱建 立 自动 报警 系统 ; 回收有 害气体 及 灰尘 装 置 ;
鲁尔 区是 德 国 中部最 重要 的工 业 区 , 经 历 购地 出让 给企业 ; 它 大力调整产业 结构等措施 。鲁 尔
光 、 闲旅游 的新 形式 。 休 …
实行 的综 合 利 用 的 生 产 活 动 过 程 。为 什 么 要 提
工业 生产 旅游 和 工 业 遗 产旅 游 的关 系 如何 ? 倡 循 环经济 ?原 因是 随着 社 会 的 发 展 , 环境 污 染 人 中国主要 发展 的 是工 业 生产 旅 游 , 国外 是 从 发 和资 源枯竭 越来 越 成 为 困扰 人 类 的 主要 难 题 , 而 展工业 遗 产 旅 游 开 始 的。我 国 国 内的 工 业 生产 们 开始 思索 和反 思经 济社会 的运行方 式 。
了两次 大 的转 型 。第一 次是从 2 纪 6 0世 0年代 开 区主要是在 区域 内大力 开展 工业遗产旅 游路 线 。
始 , 业结 构从 煤 炭 、 产 钢铁 占绝 对 优 势 向煤 炭 、 钢
二 、 国鲁 尔 区工业遗 产旅 游 的模式 德
收 稿 日期 :0 00 —6 2 1—71 作者简介 : 武红艳 (9 4 ) 女 , 1 7 一 , 山西朔州人 , 太原旅游职业 学院旅行社管理 系讲师 , 士。 硕
式, 它是 以 工业 生 产 的 过 程 、 业 企 业 的文 化 等 成 以机 械 制 造 、 门 化 工 、 车 配 件 、 源技 术 、 工 专 汽 能 旅 游 等 1 门类 为 主 的多 样化 的产业 结构 。 2个 E 2 J 为依 托而 开展 的游 览 、 习 的体 验 活 动 。而 工业 学
鲁尔工业区案例分析

中心动力站被改造为多功能大厅
露天影院
配电站局部改造为餐厅
中心动力站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展示工业文明的景观公园
由旧办公楼改建的青年旅社
储气罐被改建成潜水俱乐部
儿童活动场所
锅炉房改造为红点设计博物馆 ,埃森, Norman Foster
关税联盟艺术学校,SANAA
科学公园,现为众多高新改变主要得益于众所周知的埃姆歇公园国际建筑展(IBA Emscher Park)。这项为期 10年的计划由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政府在1989年发起,旨在改变鲁尔区的物质环境形象,最终获 得巨大成功,并因此而广受好评。与以往狭隘的经济成长战略有所不同,这项计划踊跃促进创新企 业和生产集群的成长,以完全地不同的方式应对结构调整的挑战。显然,国际建筑展没可能解决鲁 尔区所面临的所有结构性问题,但它却展现出地区复兴的未来愿景。在此过程中,文化娱乐产业成 为打破阻碍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精神约束的重要手段,并使得因石炭和钢铁企业衰亡而出现的大量棕 地得以重新利用。除此以外,国际建筑展还为埃森成为2010年欧洲文化之都奠定了重要基础,这一 成功运作将进一步促使鲁尔区更加重视文化和文化产业的成长,并将其视为结构调整的崭新手段。 国际建筑展计划(International Building Exhibition),简称为IBA计划,该计划并不覆盖整个鲁 尔区,而是面向鲁尔区中部工业景观最密集、环境污染最严重、衰退程度最高的埃姆舍(Emscher) 地区,因此又被称为德国的埃姆舍公园(Emscherpark)模式。这是一个始于1989年、由鲁尔区的区 域管理委员会KVR组织实施的长达10年之久的区域性综合整治与复兴计划,该计划对鲁尔区工业结 构转型、旧工业建筑和废弃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就业和住房 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等等,给予了系统的考虑和规划。特别是,IBA计划以项目分解和国际竞赛 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创意源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哈尔滨理工大学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旅游的模式及启示课程名称:国际旅游案例分析考查学期: 2013-2014学年第2学期*名:***学号: **********院系专业:经济管理系、旅游管理专业成绩:指导教师:***2014年月日浅析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及启示摘要: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
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关键词: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模式;启示。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我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德国工业遗产旅游的典范—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有工业博物馆模式、景观公园模式、商品集散地模式、政府整体规划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等模式。
在我国,发展工业遗产旅游要注意分析目标市场,产品不能雷同要有创新,打造工业旅游带,发展为镶嵌在城市中与城市和谐发展的明珠。
工业旅游分为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两大类。
工业生产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是以工业生产的过程、工业企业的文化等为依托而开展的游览、学习的体验活动。
而工业遗旅游是从工业化到逆工业化的历史进程中,出现的一种从工业考古、工业遗产的保护而发展起来的新的旅游形式。
具体而言,就是在废弃的工业旧址上,通过保护和再利用原有的工业机器、生产设备、厂房建筑等,改造成为一种能够吸引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同时具有独特观光、休闲旅游的新形式。
工业生产旅游和工业遗产旅游的关系如何?中国主要发展的是工业生产旅游,而国外是从发展工业遗产旅游开始的。
我国国内的工业生产旅游大多数为工业生产仍在进行,而工业旅游并非这些企业的主业,是为了宣传本企业产品而为之。
国内发展工业生产旅游比较成功的例子有青岛海尔、上海宝钢等;而国外的工业遗产旅游多数是在废弃的工厂上所运营的一种循环经济。
国外发展工业遗产旅游最典型的例子是德国的鲁尔工业区。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深刻的历史背景一、鲁尔区是德国中部最重要的工业区,它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
第一次是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产业结构从煤炭、钢铁占绝对优势向煤炭、钢铁、化工、机械制造四个门类为主转化。
第二次转型开始于20 世纪90 年代,目前仍在继续,欲形成以机械制造、专门化工、汽车配件、能源技术、旅游等12 个门类为主的多样化的产业结构。
随着鲁尔区煤炭钢铁企业的破产、倒闭,出现了许多社会问题: 工人失业、人口外迁而引发区域内人口下降、工业污染、区域形象恶化等。
如何对待这些废弃不用的厂房及一系列出现的问题,鲁尔区采取了这样一些方法: 对区域内植被和大气环境恶化、矸石堆积成山、污水和塌陷坑这些环境的破坏进行了治理; 净化了污水; 烟囱建立自动报警系统;回收有害气体及尘装装置;购地出让给企业;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等措施。
鲁尔区主要是在区域内大力开展工业遗产旅游路线。
二、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模式在世界上大多数炼钢厂、煤矿停业和闲置的情况下,鲁尔区巧妙地将许多“工业大教堂”改建成颇具吸引力的多功能空间,由此达到利用自身遗产的目的,从而来开展工业遗产旅游。
鲁尔区的工业遗址由30 个环绕该地区的游览线路相连接,这条线路包含了一些大城市里的景点,这些大城市有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波鸿、哈根、哈廷根等。
其它的工业遗址也各具特色:波鸿的德国矿业博物馆是鲁尔区工业遗产线路的一部分。
游客可随导游到达地下的工作面,这里还重点体现出妇女在采矿中发挥的作用。
人们还可以登上68 米的塔楼俯瞰波鸿的城市风光。
波鸿的铁路博物馆展示了大约180 台蒸汽机车、电动机车、客运车厢、货运车厢,游客每个月都可以参加穿越鲁尔河谷的“蒸汽火车游行”。
多特蒙德的工业博物馆也是工业遗产线路的一部分。
有颇具创意的展览,记载了矿工及其家庭的日常生活,其中还有许多互动节目和儿童娱乐项目。
杜伊斯堡的工业遗产线路的一部分即杜伊斯堡风景公园。
在这里人们可以攀岩,在贮气罐里可以游泳和参加跳水训练,还可以爬到鼓风楼的顶端远眺城市风光,还可以参观小农场,还可以在大片的绿地上散步、野餐,还有定期的术家的表演,届时会将几座鼓风炉完全照亮。
三、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对我们的启示我国的工业旅游多为工业生产旅游,当今结合我国的工业及资源现状,我们更应该重视工业遗产旅游。
2009 年中国确定的资源枯竭城市共有32 个,其中有9 个地级市:枣庄、黄石市、淮北市、铜陵市、七台河市、重庆市万盛区、抚顺市、铜川市、景德镇市,此外还有17 个县级市和6 个市辖区。
山西省的孝义市成为列入其中的山西省内第一个资源枯竭城市。
许多资源枯竭型城市都开始大力发展旅游等新兴产业。
河南焦作、新疆克拉玛依等资源型城市都在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具体做法例如可以在工业遗址区开展商业、娱乐业、会展业、博物馆、科技馆、餐饮、电影业、主题公园等。
工业遗产旅游有很高的价值:有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美学值、经济价值、教育价值、精神价值等。
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对于优化产业结构、解决就业、吸引投资、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们生活质量起到积极的作用。
我们应该从德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中得到方法和启示,并结合我国工业及资源的现状适当发展工业遗产旅游。
要开发工业遗产旅游就要对区域内的工业遗产进行清理,查点出地区内有哪些工业遗产遗存。
这项工作必须加快进行,因为有些工业遗产正面临被拆毁,要及时抢救。
德国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现状1. 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兴起的背景大部分人认为,工业遗产旅游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因此,人们将工业废弃地彻底清除,以便吸引新的工业和新的发展机会。
但彻底清除工业废弃地是一个成本高昂的工程,需要有特别的技术方案。
严峻的衰退现实逼迫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和评价工业遗产旅游的概念,英国、美国、瑞典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逐渐促使人们接受了工业遗产旅游。
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真正标志是“工业遗产旅游之路”的策划。
这一策划使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从零星景点的独立开发,走向了一个区域性旅游目的地的战略开发。
2. 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开发模式,国鲁尔区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模式可以从两个层次去分析,从整个区域来看,属于一个由区域综合整治计划所带动的区域性统一开发模式,区域性一体化模式,从各个独立的工业遗产旅游地点来看,又大致存在3 种具体而不同的开发模式。
(1)馆模式。
该模式以“亨利”钢铁厂、“措伦”采煤厂和“关税同盟”煤炭焦化厂最为典型。
亨利钢铁厂位于哈廷根。
该厂建于1854 年,于1987 年倒闭。
目前该废弃钢铁厂已经变成一个露天博物馆,其最大特色是儿童可以参与并在其中的工业设施中开展各种活动,从而大大吸引了亲子家庭旅游者。
导游人员由原厂工人志愿者承担,增添了旅游区的真实感和历史感,同时也激发了社区参与感和认同感,使其具有一种生态博物馆的氛围。
措伦采煤厂位于多特蒙德市,规模较小,厂房建筑保存得比较好,厂房和办公楼的古典风格得到了展现,使这个地方看起来不像工厂,而更像是一座很有历史的大学。
利用废旧的火车皮改装成的园内游览工具,也十分有吸引力。
“关税同盟”煤炭- 焦化厂位于埃森市。
1847 年开始运行,一度拥有欧洲最大的煤井,世界第二大钢铁公司。
1986 年12 月煤井停产,被当地政府列入历史文化纪念地名单。
目前,“关税同盟”煤矿区已变成博物馆并对公众开放。
该矿区内部的废弃铁路和旧火车车皮被用作举办社区儿童艺术学校的表演场地。
焦炭厂基本保留下来,部分被改造成餐厅、儿童游泳池,也可举办会议和节日活动,其典型的包豪斯建筑风格还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和设计公司,成为他们的办场所和作品展览场地。
(2) 公共游憩空间模式。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位于杜伊斯堡,原为著名的蒂森钢铁公司所在地,是一个集采煤、炼焦、钢铁于一身的大型工业基地,于1985 年停产。
现在被改造为一个以煤- 铁工业景观为背景的大型景观公园,面积约2. 3 平方公里,其废旧的储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用来堆放铁矿砂的混凝土料场,已经成为青少年活动场地,墙体被改造成攀岩者乐园,一些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迪厅和音乐厅。
投资上百万的艺术灯光工程,更使这个景观公园的夜晚充满了独特的吸引力。
位于盖尔森基兴的“北极星公园”也属于一种大型公共游憩空间的开发模式。
公园入口处高高的煤井架表明了这个公园建立在一个煤矿废弃地上,该地视野开阔,可以举办各种大型的户外活动。
(3) 与购物旅游相结合的综合开发模式。
该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位于奥伯豪森的中心购物区。
奥伯豪森是一个富含锌和金属矿的工业城市,1758 年这里就建立了整个鲁尔区第一家铁器铸造厂。
现在奥伯豪森成功地将购物旅游与工业遗产旅游结合起来,在工厂废弃地上新建了一个大型的购物中心,开辟了一个工业博物馆,并保留了一个高117米、直径达67 米的巨型储气罐。
购物中心配套建有咖啡馆、酒吧和美食文化街、儿童游乐园、网球和体育中心、多媒体和影视娱乐中心及由废弃矿坑改造的人工湖,巨型储气罐也成为一个可以举办各种别开生面的展览的实践场所。
鲁尔区发展工业遗产旅游的经验(1)统一规划、整合开发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相当程度上得益于国际建筑展计划,简称为IBA 计划这个计划始于1989 年,由鲁尔区的区域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的长达十年,该计划对鲁尔区工业结构转型旧工业建筑和废弃地的改造和重新利用、当地的自然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以及就业和住房等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等等,给予了系统的考虑和规划。
IBA 计划以项目分解和国际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获得了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的创意源泉。
正是这种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计划的实施和推动,促进了鲁尔区工业遗产旅游的发展。
在对工业旅游遗产的开发上, IBA 计划强调区域性的旅游路线、市场营销与推广、景点规划与组合的一体化。
KVR 作为一个执行IBA 计划的区域规划机构,从1998 年开始,制定了一条区域性的工业遗产旅游路线,从而将全区主要的工业遗产旅游景点整合为著名的“工业遗产旅游之路”(RI) 。
该路线包含19 个工业遗产旅游景点、6 个国家级的工业技术和社会史博物馆、12 个典型的工业聚落及9个利用废弃的工业设施改造而成的了望塔。
设立了3 个游客中心,规划设计了覆盖整个鲁尔区、包含500 个地点的25 条专题游线,建立了RI 独特的符号标志———斜插在工业遗产旅游景区的黄色针形柱,与此配套的是若干立式黑色铸铁的旅游信息说明牌。
鲁尔区的经验说明,对工业遗产旅游资源有意识、有步骤地进行区域一体化整合开发,采用对外统一的区域宣传形象促进了其工业遗产旅游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