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

合集下载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主题内蕴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的主题内蕴

看了莎士比亚的四大喜剧,想说一些自己的感悟。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有《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你可能会说,四大悲剧的成就更高,为什么你不看四大悲剧呢?我想说,在不进行一定心理建设之前,我对悲剧的那种压抑感会持续很久,比如,之前看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片段,我压抑了两天。

所以,就来谈谈四大喜剧吧。

“爱情诚可贵,友情价更高。

”莎翁对友情的描写很生动细致。

剧中的人物对友情很忠诚,为了友情甚至愿意献出自己的生命。

比如《威尼斯商人》中的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好朋友巴萨尼奥能够顺利到达贝尔蒙特向美丽的贵族鲍西娅求婚,不惜向吝啬鬼犹太人夏洛克借贷了三千块金币,并以自己的一磅肉作为条件,在三个月内悉数归还。

由于安东尼奥的运货物的商船在海上遇险,三个月后安东尼奥不能归还夏洛克的三千金币,邪恶的夏洛克将安东尼奥告上了法庭,坚持要从安东尼奥的身上割下一磅肉,,可怜的安东尼,为了好朋友巴萨尼奥的幸福,愿意承受这非人性的刑罚,但幸好美丽的鲍西娅及时赶到,并用自己的智慧使安东尼奥免受了皮肉之苦。

为了好朋友的幸福,他以自己生命为赌约,由此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对待友情的伟大。

《第十二夜》中的安东尼奥对待自己的生死之交西巴斯辛也是同样,西巴斯辛在海上遇难被海盗船长安东尼奥所救,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情,来到伊利里亚以后,由于安东尼奥惧怕伊利里亚当局的追捕,不能陪西巴斯辛逛城,便把钱袋教给了他使用。

从给钱袋这一细节上可以看出安东尼奥对西巴斯辛的信任,在当代社会,即使两人关系再好,也不会轻易将自己身上得所有财产交给另一方保管,人与人之间总是存在戒备心的。

还有《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和西莉亚,她们是一对堂姐妹,西莉亚的父亲赶走了老公爵,因为西莉亚得缘故他才将罗瑟琳留在西莉亚的身边。

但后来他害怕罗瑟琳威胁自己的王位,执意要将罗瑟琳赶走,西莉娅不顾一切,放弃了一生的荣华富贵跟着自己的堂姐逃走了,并且在堂姐的爱情中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所以,西莉娅是值得赞美的,她对堂姐的感情很纯粹,我甚至有点抱怨莎翁为什么不给西莉娅安排一位如意郎君。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又名《王子复仇记》哈姆雷特是一个人的名字,这个人是一个国家的王子主要讲的是一个王子为父报仇,杀了他的叔叔的故事。

他的叔叔为了夺取王位,把毒药倒进了国王也就是哈姆雷特的父亲的耳朵里,杀死了国王,娶了皇后也就是他的嫂子,哈姆雷特的母亲,哈姆雷特回国后,收到父亲的托梦,知道了真相。

而此时的假国王也知道哈姆雷特相除掉他而想除掉哈姆雷特,假国王想借用比剑的机会,用有毒剑杀死哈姆雷特,若哈姆雷特没有被毒剑所伤,就以奖励为借口让哈姆雷特喝下放入钻石的美酒,当然钻石上涂有毒药。

但是最终,哈姆雷特在比试中获胜,毒酒被他的母亲喝了,他杀死了他的叔叔,同时它也被毒剑刺中,牺牲了!《哈姆雷特》中有一句很有名,也很有哲理的话:不要借钱给别人,也不要向别人借钱;借钱给别人会让你人财两失,向别人借钱会让你挥霍无度。

——《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在《哈姆雷特》这一不朽剧作中,始终存在着善良与邪恶之间一系列激烈的矛盾冲突。

哈姆雷特作为该剧的主要角色,他的命运不可避免地处于这激烈矛盾冲突的漩涡之中。

身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轻英俊,坚毅勇敢,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着心爱的恋人奥菲利亚,可以说,他的生命正处于人生最美好的时刻。

然而,这美好的生命时光瞬息之间又消失了,他是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环境之中呢?我们看到,当时的丹麦宫廷一片混乱,老王奇怪地驾崩,王后改嫁新王,国外敌军压境,国内群情激愤、一触即发,而宫中却在通宵达旦地酗酒取乐,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轻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阴影,从而使他郁郁寡欢,认为人间不过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这些已经为王子年轻的生命注入了悲剧的因素。

随着老王鬼魂的出现,宫廷内幕的揭开,谋杀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剧的帷幕拉开了……面对阴险奸诈的新王,哈姆雷特开始了孤身复仇的行动:为了复仇,他失手杀死了恋人的父亲;为了复仇,他佯装疯狂失去了深爱的情人;为了复仇,他对软弱的母亲冷言相向;为了复仇,他忍受着失去友情的痛苦。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故事均取自欧洲的历史传说。

自十九世纪始,它们即被公认为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

他在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

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1]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系统化的怀疑主义哲学。

莎氏人学中涉及到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关于人与宇宙、人性、灵与肉、人生终极目标等根本性的问题,属于超道德的范畴,可见,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是超道德为主的人学。

尽管有其矛盾之处,但是,由于莎士比亚人学对中世纪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同时将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超道德的崇高精神追求方面,因此它对文艺复兴时期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艺术特色莎士比亚创作的艺术特色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第一,坚持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认为戏剧是反映人生的一面镜子。

第二,追求自然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剧要真实,切忌过火。

第三,情节生动丰富,一个剧里常有几条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线索,悲喜剧因素结合在一起。

第四,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如哈姆雷特、福斯塔夫。

第五,人物语言性格化,如哈姆雷特的话富有哲理和诗意,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语言矫揉造作,伊阿古的语言充满秽言秽语。

据电子计算机统计,莎士比亚创作的词汇量有29066个。

最重要的是,你必须对自己忠实。

——《哈姆雷特》作品风格莎士比亚最早的剧作是以当时常见的风格写成的。

他采用标准的语言书写,常常不能根据角色和剧情的需要而自然释放。

诗文由扩展而定,有时含有精心的隐喻和巧妙构思,语言通常是华丽的,适合演员高声朗读而不是说话。

四大喜剧

四大喜剧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仲夏夜之梦》、《无事烦恼》、《皆大欢喜》、《第十二夜》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佩斯》内容梗概《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主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封建意识、封建顽固势力和各种自私欺骗行为所进行的斗争。

《威尼斯商人》写青年商人安东尼奥为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名门闺秀鲍西娅求婚,向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借钱。

因货船触礁无法如期还债。

夏洛克嫉恨安东妮奥,坚持要按借约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鲍西娅化装成律师出庭辩护,粉碎了夏洛克企图以法律名义行凶报复的阴谋。

《无事生非》写的是少年贵族克劳狄奥与总督之女希罗一见钟情,决定一周后举行婚礼,众人又极力撮合互相争强斗胜的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相爱。

唐·约翰设下诡计,让克劳狄奥误以为希罗是个荡妇,在婚礼上当众辱骂她。

希罗气急晕倒,克劳狄奥以为希罗已死,十分痛悔,到坟堂追悼。

最终真相大白,两人重逢。

《皆大欢喜》讲述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

不久罗瑟琳受到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与奥兰多不期而遇。

以此为主线,穿插了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其天良发现,并与西莉娅产生爱情。

弗莱德里克受隐士点拨,翻然悔悟,归还权位等故事。

最终共有四对恋人喜结良缘,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写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遇海难失散。

薇奥拉爱上了公爵奥西诺,女扮男装给他当侍童。

但公爵却爱着伯爵小姐奥丽维娅。

可奥丽维娅反而爱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爱的薇奥拉。

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薇奥拉与奥西诺,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双双结成良缘。

鉴赏与评析四大喜剧代表了莎士比亚喜剧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基本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过安东尼奥的形象,赞美了友谊和仁爱精神,又通过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故事,说明真正爱情的纯洁与朴实。

《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那些追求爱情自由的年轻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名词解释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名词解释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名词解释
莎士比亚四大喜剧是指莎士比亚的四部以喜剧为主题的作品,包
括《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皆大欢喜》和《威尼斯商人》。

1. 《仲夏夜之梦》是一部关于爱情、婚姻和迷幻的戏剧,故事
情节纷繁复杂,通过魔法和妖精的介入,描绘了追求爱情和幸福的人
们的纠葛和自我发现的过程。

2. 《第十二夜》是一部喜剧剧作,以迷失、误解和幽默为主题。

故事中的角色们在追寻爱情和亲情时陷入了一连串的混乱和困境,最
终通过幸运的巧合和人物之间的转变而达到和解与和谐。

3. 《皆大欢喜》是一部关于误会、恶作剧和复仇的作品。

通过
角色之间的交错、误解和扮演他人身份,剧中人物在情感和身份的混
乱中经历了一系列令人发笑的事件,最终以和解和团结的方式圆满收场。

4. 《威尼斯商人》是一部以商业、爱情和仇恨为背景的喜剧。

故事中的两个主要角色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交易和矛盾,同时也涉及到
了爱情的复杂性和不信任的主题。

最后,利用喜剧化的手法,剧中人
物们解决了各自的问题并达到和解。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
歌德认为,“莎士比亚要描写:一件伟大的事业担 负在一个不能胜任的人的身上、哈姆雷特“没有 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 了,这重担他既不能担起,也不能放下”。
• 哈姆雷特的确常常沉思默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几段 著名的独白中,但他绝非不能行动的人。譬如, 他敢于独自跟踪鬼魂,他装疯以待复仇时机,他安 排戏中戏的妙计,他误杀波洛涅斯,他偷换国王的 御函,他毅然同雷欧提斯决斗,直至他最后连刺国 王数剑结果了他的性命。这些事例足以证明哈姆 雷特有智谋也有勇气,并非只是个“思考型的 人”。他既善于思考,也敢于行动,只是在行动时, 他比较谨慎,虽然也难免出错。 • 哈姆雷特很清楚,处死国王就意味着他自己继承 王位,以及随之而来的所谓“重整乾坤”的重任。 他一方面是感到有责任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又畏 缩不前, 他感到自己的准备还不充分,还需要时间,
夏洛克形象分析
• 贪婪、残忍的商人形象 夏洛克爱财如命、损人利己、人面兽心。 他从事高利贷行业,高息放贷来谋取暴利。 对穷人缺乏同情心,在他的心理“钱”是 至高无上的。由于安东尼奥借钱给别人不 要利息挡了他的财路,再加上安东尼奥曾 经帮助夏洛克的女儿杰西卡与安东尼奥的 友人罗伦佐的恋爱和私奔,夏洛克更是小 肚鸡肠怀恨在心,乘签订借款契约之机设 下圈套,伺机报复,充分表现出此人物唯 利是图、心胸狭窄、诡计多端、暗藏杀机
3、手帕对伊阿古象征着他利欲熏心的帮手
“我要把这手帕丢在凯西奥的寓所里,让他找到它。 像空气一样轻的小事,对于一个嫉妒的人,也会 变成天书一样坚强的确证,也许这就可以引起一 场是非” 奥赛罗的夫权思想集中体现在对一张手帕的态度 上,这张手帕既是爱情的信物,又是夫权思想的 标记。它在剧中时藏时露,贯穿悲剧始终,推动 着戏剧冲突由扣人心弦的渐变到悲剧突变。因此 有评论家把这部剧作称为“手帕的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包括《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哈姆雷特》。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简介,欢迎阅读!《奥赛罗》内容简介黑脸的摩尔人奥赛罗是威尼斯城邦雇佣的一个将军,受种族限制而显得地位卑微的他爱上了贵族元老院元老勃罗班修聪明、美丽、大方的女儿苔丝狄蒙娜,明知婚事将不被允许,他们瞒着父母秘密结婚。

作为统帅的奥赛罗有一个看起来很忠勇的旗官伊阿古,他嫉妒奥赛罗提拔了卡西奥任副将而未关注自己,同时他也觊觎苔丝狄蒙娜的美貌,从而嫉妒奥赛罗娶妻成功。

这个外表忠厚、内心奸猾的小人伊阿古,想方设法制造令奥赛罗误以为卡西奥与其妻子苔丝狄蒙娜私通的假象和证据,让已经被伊阿古谗陷之言所引起的妒恨迷惑了心智的奥赛罗看到。

破坏奥赛罗和苔丝狄蒙娜幸福婚姻,成为伊阿古最大的满足。

于是他想尽办法利用暗恋苔丝狄蒙娜的小贵族罗德里戈的急迫以及自己的妻子艾米利亚不明就里,苔丝狄蒙娜不贞的“证据”被奥赛罗信以为真,他任“怀疑”这种毒药在心间像硫黄一样燃烧,把伊阿古所提供的“间接证据”链条之间的断裂带用自己的联想填补并发酵、放大,最后妒恨令他几近发疯。

在新婚的床上,亲手掐死了忠贞而单纯的妻子苔丝狄蒙娜。

但当伊阿古的妻子揭穿这一谎言与骗局的时候,奥赛罗如梦初醒,拔剑自刎。

作品评价理论家斯泰斯:《奥赛罗》一剧不是表现嫉妒,而是表现奥赛罗的嫉妒,一个与威尼斯姑娘联姻的摩尔人可能感觉到的那种特殊的嫉妒。

英国戏剧作家兼理论批评家托马斯·利墨:“这个故事的道德意义当然是富有教益的。

它教导贤良的主妇要好好保管自己的手绢。

”“观众不能从中得到什么有启迪性的有益的印象,这种诗除了使人们良知迷途、思想混乱、头脑不安、本性堕落、想象分裂、口味败坏,并且使我们头脑里塞满虚荣、混乱、喧嚣和暧昧之外,并无用处。

”《李尔王》内容简介全剧有两条平行的故事线索。

主线索讲述的是古代不列颠国王李尔年老昏聩,要根据爱他的程度把国土分给自己三个女儿。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莎士比亚四大悲剧

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 1564-1616)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

四大悲剧为:《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

《李尔王》内容梗概《李尔王》作于1605年,在莎士比亚戏剧中,以气魄雄浑而著称。

年迈的李尔王想要退位,希望把国土分给他的三个女儿。

在分封的时候,他让每个女儿都说说对他的爱戴,以她们对他爱戴的程度给她们分配国土。

大女儿高纳里尔和二女儿里根竭尽全力赞美国王,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因表达了自己朴实而真挚的感情被李尔驱逐,但因为她的诚实得到了法国国王的欢心,去法国做了王后。

在把国土分给两个女儿之后,李尔王的两个女儿经过商量以后决定让李尔撤掉他当初的100个随从,不然就不让李尔王住在她们的宫廷。

被两个不孝的女儿赶出家门,悲痛的李尔王与他的随从格罗斯特在风雨中碰到了可怜的汤姆,也就是格罗斯特中了埃德蒙诡计而下令驱逐的儿子埃德加。

李尔王认为这是自己误解小女儿,理应受到两个女儿的惩罚。

后来与格罗斯特和可怜的汤姆分开以后,就在他自怨自艾的时候,来了一个圣徒安慰他。

李尔王对圣徒说了自己对考狄利娅犯下的错误,并懊悔地表达了自己的绝望:他觉得考狄利娅再不会原谅他了。

但圣徒却说,考狄利娅一直爱着她的父亲。

原来,这个圣徒就是考狄利娅。

她在法国得知李尔王的困境之后,立刻组织了一支军队,秘密在英国登陆,因为放心不下李尔王,所以特地在开战前,来探望李尔王。

与此同时,高纳里尔与里根都爱上了为了得到王位陷害父亲与哥哥的埃德蒙。

最终,小女儿的军队大败,她和李尔王都被抓起来了,埃德蒙发布秘密处以他们绞刑的命令,直到他死前才揭露这个密令,但已太晚,虽然李尔王杀死了想暗杀小女儿的凶手,她还是死了。

埃德加找到了埃德蒙并且与他决斗,最后埃德加杀死了埃德蒙。

而在李尔王抱着她去寻找大伙时,高纳里尔与里根也已经死去。

李尔王过于悲伤,最后崩溃而死。

《奥赛罗》奥赛罗是威尼斯公国一员勇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莎土比亚四大喜剧与四大悲剧1:四大喜剧:包括《威尼斯商人》、《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主要描写的是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自由,与封建意识、封建顽固势力和各种自私欺骗行为所进行的斗争。

《威尼斯商人》写青年商人安东尼奥为帮助朋友巴萨尼奥向名门闺秀鲍西娅求婚,向高利贷商人夏洛克借钱。

因货船触礁无法如期还债。

夏洛克嫉恨安东妮奥,坚持要按借约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

鲍西娅化装成律师出庭辩护,粉碎了夏洛克企图以法律名义行凶报复的阴谋。

《无事生非》写的是少年贵族克劳狄奥与总督之女希罗一见钟情,决定一周后举行婚礼,众人又极力撮合互相争强斗胜的贝特丽丝和培尼狄克相爱。

唐·约翰设下诡计,让克劳狄奥误以为希罗是个荡妇,在婚礼上当众辱骂她。

希罗气急晕倒,克劳狄奥以为希罗已死,十分痛悔,到坟堂追悼。

最终真相大白,两人重逢。

《皆大欢喜》讲述被放逐的公爵的女儿罗瑟琳与受到长兄奥列佛虐待的奥兰多相爱。

不久罗瑟琳受到叔父、篡位者弗莱德里克的放逐,女扮男装逃亡到亚登森林,与奥兰多不期而遇。

以此为主线,穿插了奥兰多以德报怨,拯救了兄长,使其天良发现,并与西莉娅产生爱情。

弗莱德里克受隐士点拨,翻然悔悟,归还权位等故事。

最终共有四对恋人喜结良缘,皆大欢喜。

《第十二夜》写孪生兄妹西巴斯辛和薇奥拉遇海难失散。

薇奥拉爱上了公爵奥西诺,女扮男装给他当侍童。

但公爵却爱着伯爵小姐奥丽维娅。

可奥丽维娅反而爱上了代替公爵向自己求爱的薇奥拉。

经过一番有趣的波折之后,薇奥拉与奥西诺,奥丽维娅与西巴斯辛双双结成良缘。

鉴赏与评析四大喜剧代表了莎士比亚喜剧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基本主题是歌颂爱情和友谊,如在《威尼斯商人》中,作者通过安东尼奥的形象,赞美了友谊和仁爱精神,又通过巴萨尼奥和鲍西娅的爱情故事,说明真正爱情的纯洁与朴实。

《皆大欢喜》、《第十二夜》中那些追求爱情自由的年轻人历经磨难,终成眷属。

作者无情地批判了封建门阀观念、家长专制批判了中世纪以来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并在对爱情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赞美中,表现了人文主义的生活理想。

作者塑造了许多具有高尚情操的敢作敢为的青年男女形象,论身份,他们是贵族,然而他们的思想行为却体现了人文主义原则,具有新的时代精神。

尤其是女主人公的形象。

更为光彩照人。

她们率真、热情、刚毅、机智。

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勇敢地追求爱情。

如罗瑟琳女扮男装,逃出宫廷,自己挑选爱人,并大胆地表白。

薇奥拉更是积极、热情、坦率,并表现了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她们聪明果断、敢作敢为,如鲍西娅假扮律师,以惊人的才智战胜狡猾贪婪的夏洛克。

这些女性形象是理想化了的资产阶级新女性,寄托了作者的最高理想。

莎士比亚的喜剧是抒情性的浪漫喜剧。

故事多发生在南欧,具有异国风光,异乡情调。

作者善于利用误会和巧合,用面貌相似、乔装改扮或设圈套、开玩笑等手段,人为地制造一些离奇曲折、变幻莫测的戏剧情节和滑稽可笑、意趣磺生的场面。

多线索平行交叉,构成完整的艺术整体,更使情节显得生动丰富、跌宕起伏,自然地激起欣赏者的情感波涛。

总而言之,莎士比亚喜剧充满了明朗的色彩、乐观的基调,具有浓厚浪漫色彩。

2: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年輕的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發現叔叔是毒斃生父國王的兇手,而皇后-自己的母親卻在父過世不到兩個月,便與國王的弟弟結婚,王子心中與大家一樣,充滿各種懷疑,而這位由叔叔登基的新國王,實在與父王有著天壤之別,不但在人品與性格上截然不同,還有著卑鄙下流的性情,於是大家開始懷疑國王是為了爭奪王位,而謀害了自己的親生哥哥。

這個懷疑同樣出現在哈姆雷特心裡,直到有一天,父親的亡靈出現,才對哈姆雷特說明了一切,兇手原來真的就是新任國王。

於是一個復仇計劃就要展開了。

哈姆雷特一方面哀悼父親的死,一方面又為母親的婚姻感到羞恥,他在哀悼與羞恥的心情下,使他陷入不能自拔的困境。

哈姆雷特一步一步走上復仇之路,不惜裝瘋賣傻﹑拋棄愛情,最後甚至犧牲性命。

莎士比亞給了哈姆雷特一個悲劇結局,也使他成為古今文學﹑戲劇中永遠的悲劇人物。

哈姆雷特是莎翁筆下四大悲劇中的一齣講述天倫相殘的故事,也是目前至今僅次於羅密毆及茱麗葉下的名著。

奧瑟羅生性直爽﹑品格高尚的奧瑟羅將軍,與威尼斯小姐苔絲夢娜結婚後,卻因為大膽、狡詐、全無道德觀的軍官埃古,對奧瑟羅的煽動教唆,而使原本幸福的婚姻,蒙上了嫉妒的陰影,奧瑟羅的猜忌使婚姻走上了毀滅之途,更甚而殺死了無辜的妻子,留下了令人悲憤的結局。

;奧瑟羅是莎士比亞在1604年所寫的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在<<奧瑟羅>>中創造出奧瑟羅與埃古全然不同的兩種人物典型,全劇並圍繞在「家庭」﹑「嫉妒」兩大主題中發展,也許莎翁早就洞悉,嫉妒便是人心最大的弱點吧!奧賽羅是莎士比亞描寫人性「忌妒」可怕的一個戲碼,常常被引述來說明人性的弱點。

李爾王不列顛的國王李爾已經八十多歲了,每天仍為國事操勞,身體也因此衰弱了下來,老國王想在過世之前將國事交給孩子去治理,他決定將三個女兒叫來,從她們嘴裡聽出誰最愛他,然後再依她們愛他的程度,分配國土的大小,故事就在國王與女兒間的對話中拉開了序幕,虛偽諂媚的大女兒與二女兒,以花言巧語訴說著對父親的愛,老國王信以為真,衝動之餘,各分給兩個女兒三分之一的國土,然後他轉向問他最寵愛的小女兒,小女兒十分厭惡姐姐的阿諛奉承,於是她向老國王說:「我照著作女兒的本份愛著您,我對您的愛不多也不少。

」國王一氣之下,竟將原本留給她的土地收回來,平分給兩個姐姐。

年老昏庸的國王李爾,將餘生寄託在兩位虛情假意的女兒身上,卻將真心孝順的小女兒趕離身邊,原本打算就此頤養天年,萬沒想到悲慘的命運即將來臨。

<<李爾王>>是莎士比亞的悲劇之一,這部作品中將人性的孝道,以及兒女的貪婪完全表現,是一部充滿諷刺的悲劇經典。

李爾王的故事告訴我們,子女要對父母盡孝,而為人父母者,則要明辯是非,不可太過固執。

馬克白(麥克白斯)蘇格蘭軍中的兩名大將馬克白與班戈,剛剛打完一場激烈的勝仗,正在歸國的途中,遇上了三個女巫,女巫們預馬克白將會成為未來的國王,而班戈雖然做不成國王,但他的子子孫孫都會成為蘇格蘭國王。

這個預言在馬克白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燃起了爭奪王位的慾望。

當他回到家中,把女巫的預言一一告訴他那野心勃勃的妻子之後,夫婦兩人就聯手展開謀殺國王的行動。

馬克白並不因登上王位而滿足,他為了不讓班戈的子孫繼承王位,不顧朋友間的道義,再度展開謀殺班戈父子的計謀,他一方面進行著暴力與血腥的爭奪,一方面卻又受到良心的譴責,使他不時地產生幻覺而終致瘋狂,馬克白一心想改變命運的安排,最後卻不得不臣服在命運的腳下。

t;馬克白是莎士比亞在憂鬱時期所寫下的四大悲劇之一,莎士比亞筆下的馬克白是一個不知滿足的人,由於他的野心而導致悲劇的發生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思想人的问题――本体的问题,是哲学乃至整个人文科学最基本的问题之一,许多人文科学的研究正是以本体的问题为基础而逐步展开的,作为文学研究一个分支的莎士比亚研究也不例外。

威廉·莎士比亚以其人本主义思想而著称,他的哲学思想在其著作中表现得非常突出,深深地启迪了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的思想。

因此,要想深刻地理解莎氏作品中表现的哲学思想,就必须全面理解莎氏的人学思想。

悲剧是人类掌握的最美妙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艺术的结晶。

研究莎氏悲剧中的人学思想,无论在哲学方面,还是在文学方面,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本文将研究莎氏四大悲剧中的人学思想。

就人学研究人学,容易犯以偏盖全的错误,要研究莎士比亚人学,应首先找准一个正确可行的方向,因此本文从研究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入手,确立莎士比亚人学研究的主要方向。

任何哲学研究都是从探讨世界与人的本源开始的,莎士比亚人学研究也不例外,本文将以莎士比亚宇宙观为基础,进而演绎出莎氏在人性论、灵与肉以及人生终极目标等方面的观点,从而将莎氏的人学思想框架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哲学是对人生的系统反思。

人学是对哲学本体的研究,是哲学的核心。

哲学的功用在于提高人们的精神修养,因此,在哲学中超道德价值要高于道德价值。

然而,西方一向有重视超道德价值而又不忽略道德价值的哲学传统。

莎氏正是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圣奥古斯丁和蒙田那里继承了这一传统,强调超道德价值的同时,又不忽略道德价值,这正是莎氏哲学的一大特色。

在他的悲剧中,莎氏对世界上的许多事物抱着怀疑的态度。

这种怀疑态度是怀疑主义与教条主义的区别。

怀疑主义“并不否认人类认识真理的能力”,它指引人们“应坚持对每一个由经验得来的命题报怀疑态度并进行考证”。

受赛克斯特斯·安培雷克思和蒙田的影响,莎氏在他的悲剧中流露出明显的怀疑主义倾向。

四大悲剧中的哲学,是怀疑主义的哲学,是重视超道德价值而不忽略道德价值的二元哲学,这就是莎士比亚哲学的精神。

莎氏在悲剧中表现出明显的超道德倾向,本文将侧重研究他的超道德怀疑主义人学。

二、人与宇宙莎士比亚人学是从他的宇宙观演绎而来的。

在宇宙观方面,莎氏借鉴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基督教宗教哲学家的观点。

莎氏对柏拉图的宇宙生成论进行了细微的修改,他认为世界是有神依照自己的意愿创造得井然有序的,神创造了理性并将它置入灵魂,然后将灵魂置入肉体。

莎氏关于世界起源的假说与基督教信仰非常相似,这也许是莎氏受到了伊丽莎白时期基督教影响的缘故。

对于人类在宇宙的地位,莎氏抱着一种怀疑的态度。

一方面,他继承了奥尔菲斯主义关于命运女神之轮的信念,认为命运之轮的转动决定人们的命运。

另一方面,也强调,人类能够对自己的行为做出选择。

从这种意义上来讲,莎士比亚的人类获得了一定的自由。

在悲剧中,莎氏隐约地暗示,人类能够影响自己的命运,天理有时是与人们的行为一致的。

同时,莎氏也指出天理的局限性。

至于谁最终决定人的命运——神还是人类自己的行为,莎氏并未在他的悲剧中给出明确的答案,但是我们能够从中看到莎氏对于传统天理报应观念的疑惑,这也是他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对于人类的认知能力,莎氏表示怀疑,虽然他未指出人类能否认识绝对真理,但倡议人们对事实要抱着疑问去验证。

三、人性论通过对中世纪命运之轮理论和柏拉图宇宙生成论的修改,莎氏将更多的自由意识引入到人学之中。

他认为,由于命运女神之轮永不停息的旋转,人们在宇宙中的地位并非固定,人无“先天人性”,即便世上存在人性,它也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

莎氏相信,人性中的多数因素是善的。

他将恶归结于人们自我意识的滥用。

在恶的问题上,莎氏的观点有些矛盾:他相信神造世界,又认为恶是一种存在,并将恶归结于自由意识的滥用和自我约束的困乏,这显然与神的神圣性相抵触。

四、灵与肉在灵与肉方面,莎氏主要受到柏拉图和圣奥古斯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