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经济统计学重点知识整理

企业经济统计学重点知识整理
企业经济统计学重点知识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构成企业的两个基本条件:

①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盈利

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②企业是具有法人资格的独

立经济实体。

2.法人单位的划分依据以下条件:

①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

组织机构和场所,能独立承

担民事责任;

②独立拥有和使用(或授权使

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

签订合同;

③会计上独立核算,能够编制

资产负债表。

3.企业运行的条件:

Ⅰ.内部条件:①人力要素;②

物力要素;③财力要素;④信息

要素。

Ⅱ.外部条件:①经济体制环境;

②宏观经济环境;③市场竞争环

境;④思想文化环境。

4.企业组织系统:

①厂部。企业内部生产行政的

最高指挥机构。

②车间。为企业三级行政组织

的中间环节,起承上启下的

作用。

③班组。是企业内部最基层的

行政单位。

5.企业分类的原则:

①以产品为单位,而不是以企

业为单位进行划分;

②以产品的直接用途为标准,

而不是以产品的最终用途

为标准;

③以产品的主要经济用途作

为划分的标志,而不是按产

品的具体用途来划分类型。

6.企业经济指标体系:

①活动条件指标体系——各

种占用存量指标

②投入指标体系

③产出指标体系

④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7.企业三大经济核算:

Ⅰ内容: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

Ⅱ相互关系:在三大核算中,尽管统计核算是重要的,但会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中心,业务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企业的业务核算侧重于对原始资料的调查、登记、保存和必要的计算。

Ⅲ协调与统一的标志:通用化、标准化、系列化。具体内容如下:

①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

调与统一。

②指标口径的协调与统一。

③分类方法的协调和统一。

④计算过程的协调和统一。第二章企业统计组织与

工作

1.企业内部统计资料的来源:

①来源与车间。

②来源于职能科室。

2.原始记录的设置原则:

①应满足统计、会计和义务三种核算的需要。

②应从企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适应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状况。

③应与企业的各项管理制度相结合,成为管理制度中的组成部分。

④原始记录的设置应简明扼

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3.原始记录的分类:

①原始记录按照生产经营的内容,可以划分为投入方面的原始记录和产出方面的原始记录。

②原始记录按照原始记录表中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综合性原始记录和专用性原始记录。

4.企业统计台帐是指为统计整理和统计分析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汇总资料和积累资料的账册。

5.企业信息的作用:

①信息是企业统计工作的基础

②信息促进企业生产力的发展

③信息提高企业管理人员水平

④信息决定企业经济的发展

第三章企业产品统计

1.工业产品的分类:按照产品的完

成程度不同可分为成品、半成品

和在制品。区分半成品和在制

品,则是以半成品和在制品能否

走出车间为标准。

2.企业产品劳动量是指企业用于

生产各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

间来表示的产品数量。

3.原始实物量,又称为产品的混合

量,是指各类产品按其自然物理

量为单位的产量。

4.原始食物统计量统计的基本原

则:

①必须符合规定的产品质量

标准

②必须是本期生产的产品

③必须严格按照产品目录的

规定统计

5.实物工程量,是以实物(物理或

自然)单位计算的,建筑安装企

业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分部、分

项工程的数量。

6.房屋建筑面积的主要统计指标:

开工面积、施工面积、竣工面积、

期末在建面积。

7.标准实物量折算方法:

Ⅰ.按产品使用价值的高低折算

标准实物量:

①确定标准产品。

②确定折算系数。折算系

数=某产品的实际规格或

含量/标准产品的规格或含

③折算标准实物量。标准实

物量=Σ(原始实物量×折

算系数)

Ⅱ.按产品耗用劳动量的多少折算标准实物量。

Ⅲ.按单位产品消耗原材料的多少折算标准实物量。

8.验质量的计算公式:

农业验质量=自然量×验质率

=自然量×实际含纯率/标准含纯率

=自然量×[1-(实际含水率+实际含杂率)]/[1-(标

准含水率+标准含杂率)]

9.商品流转的分类:

①从是否结束再生产过程来

划分,可分为批发商品流转

和零售商品流转。

②从商品流转与统计总体的

关系来划分,可分为商品总

流转和商品纯流转。

③从商品流转在社会再生产

过程中所处地位的不同来

划分,可分为最初商品流

转、中间商品流转和最终商

品流转。

④从商品流转是否通过商业

部门,可分为生产者自购自

销和商业机构商品流转。10.为了使商品库存额的计算价格

统一起来,现行商业统计制度规

定:农副产品采购单位按采购价

计算;批发单位按货价计算;零

售单位一般按零售价计算,如果

是按进货原价核算的就用进货

原价核算。

第四章企业产值统计

1.企业产值统计的作用:

①企业产值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有效成果的综合反映。

②企业产值是企业考核经济效益、进行各种统计分析的基本依据。

③企业产值是企业编制计划和检查计划的依据。

④企业产值是计算本部门和全社会有关产值指标的基础。

2.常用的产值指标及其价值构成:C—物化劳动转移价值(C1—劳动手段折旧价值,C2—劳动对象的转移价值)

V—必要劳动价值

M—剩余劳动价值

总产值(总产出)价值构成C1+C2+V+M

增加值(追加值)价值构成C1+V+M

净产值(生产净值)价值构成V+M

3.企业产值指标的统计原则:

①计算内容上的平衡原则

②核算方法上的主体原则,又称对象原则。

③计算时空范围上的统一原则。4.工业总产值及其计算原则:工业总产值是指以货币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工业最终有效产品或提供工业性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它是反映企业总规模和总水平的重要指标。

工业总产值的计算原则包括;

①生产工业产品的原则。

②最终有效产品的原则。5.企业工业总产值指标特点:

①企业工业总产值受物质消耗转移价值的影响。

②企业工业总产值受企业组织结构变动的影响。

③企业工业总产值不受企业生产起点变化的影响。

6.工业总产值与商品产值的差别:工业总产值着眼于生产,生产多少,计算多少;而商品产值着眼于经济收入,凡本期生产可供销售,取得经济收入者,才予以计算,否则不予计算。

7.建筑业总产值的特点:

①建筑产品的价值的确定具有特殊性。

②建筑施工活动具有长期性和阶段性,产品生产过程常常存在跨期现象。

③建筑业产品具有实物产品和生产性作业两种形态。

④建筑业产品是企业进行建筑安装生产活动的有效成果。

第五章企业品种与质

量统计

1.供货合同完成率=报告期合同实际交货量/报告期合同订货量

2.新产品应具备下列一个以上的条件:

①有新的原理、构思或设计;

②采用了新材料,使产品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③产品的结构有明显的改进;

④扩大了产品的使用范围。3.专利必须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三个条件。

4.产品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所具备的特性或属性。5.企业工作质量统计:

①合格率(%)=合格品数量/全部送检产品×100%

或=合格品数量/(合格品数量+次品数量+废品数量)×100%

一次合格率=第一次送检合格品数量/第一次全部送检产品数量×100%

②车间责任废品率(%)=(内废工时+外废工时)/(本车间合格品工时+内废工时+料废工时+其他废工时)

③返修率(%)=返修品数量/全部送检产品数量×100%

或=返修工时/(Σ各种规格产量×单位产品工时定额)×100%

一次返修率=第一次送检返修品数量/第一次全部送检产品数量×100%

④损失率:

⑴废品损失率

⑵质量损失率(%)=(内部损失成本+外部损失成本)/企业总产值×100%

6.产品质量波动的因素:

①偶然性因素(正常原因):指对产品质量特征经常起作用的众多微小的因素,这类因素只能是产品质量出现微小差异,对产品质量特征影响不大。

②系统性因素(异常原因):指对产品质量特征影响较大,但并非经常出现的因素,然而一旦出现就会使产品成为次品或废品。

7.工序能力指数:Cp=T/B=T/6σ=(Tu-Tl)/6σ

式中,T—公差范围,B—工序能力,Tu—公差上限,Tl—公差下限

8.Cp的修正:Cp’=(1-K)·Cp=(T-2ε)/6σ

式中,K—偏移修正系数

9.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要求:

①全面质量管理是要求全员参加的质量管理。

②全面质量管理的范围是产品或服务质量的产生、形成和实现的全过程。

③全面质量管理要求的是全企业的质量管理。

④全面质量管理要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方法。

10.在我国企业中推行ISO 9000系列标准的作用:

①强化质量管理,提高企业效益

②促进国家计量水平的提高,减少社会的重复检验和试验

③降低承担产品责任的风险

④实现国家对产品质量的宏观控制,提高产生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

第六章企业劳动工资

统计

1.从业人员统计的原则:“谁发工资谁统计”,因而一些虽未参与企业经济活动,但却由本企业支付工资的,也统计在企业全部劳动者范围内。但为了准确反映企业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新增加的人员,则从其报到之日起,不论是否发放当月工资,即应算为企业从业人员。对于退职、退休、死亡、开除、停薪留职等退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从其离开之日起即不统计为企业从业人员。

2.企业从业人员数量统计:

①平均人数=报告期每天实有从业人员人数之和/报告期日历日数

②全部从业人员平均人数=1至报告期各月月初、月末全部从业人员之和/(2×报告期月份)

③开工不满全月的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的计算。(P186)3.企业从业人员的构成统计:

①按用工期限分组:长期职工,临时职工。

②按工作岗位分组:工人和学徒,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服务人员,其他人员。

③按工人在生产中的作用分组

④按工种和熟练程度分组

⑤按文化程度分组:大专及以上、高中、中专、初中、小学、文盲等等。4

5.劳动时间平衡表分析:

①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

②分析劳动时间未能充分利用而造成的损失

③分析加班加点情况

④分析劳动时间未被利用的潜力

6.劳动生成率的表现形式:

劳动生产率=劳动成果/劳动消耗量(正指标)

劳动生产率=劳动消耗量/劳动成果(逆指标)

劳动生产率的正指标与逆指标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其经济意义完全一样,两者在数量上互为倒数,企业劳动生产率统计一般采用正指标,逆指标多用于劳动定额方面。7.企业生产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组织条件下,生产每件产品或完成每道工序计划规定应达到的劳动效率。

第七章企业原材料与能

源统计

1.单耗=生产某种工业产品的某种原材料消耗总量/某种工业产品的合格品产量

2.原材料利用率定额:

①当一种原材料生产一种产品时:

原材料利用率定额指数=原材料实际利用率(R1)/原材料利用率定额(Rn)×100%

②当一种原材料生产多种产品时:

原材料综合利用率定额指数=原材料实际综合利用率/原材料综合利用率定额×100%

3.企业原材料周转统计:

①原材料周转次数(次)=报告期原材料消费量/报告期平均库存量

②原材料周转天数(天)=报告期日历日数/周转次数

或=报告期平均库存量×报告期日历日数/报告期原材料消费量

或=报告期平均库存量/平均每日实际消费量

4.企业能源的分类:

Ⅰ按能源的产生状况分类:

①一次能源(天然能源):原煤、原油、天然气、泥炭、太阳能、地热能、水能等;

②二次能源(人工能源):洗煤、焦炭、汽油、煤油、柴油、火电、热力等。

Ⅱ按能源开发利用的状况分类:

①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以及由它们转换得到的二次能源;

②新能源: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核能等。

5.我国规定以每公斤热值为7000千卡的煤作为标准能源,各种能源均按此折算标准煤数量。

折标准煤系数=单位能源热值(千卡)/单位标准煤热值(千卡)

或:某种能源折合标准煤的系数=某能源每公斤的燃烧值(千卡)/7000(千卡)

6.企业能源消耗总量按下列3种口径计算:

①企业收入能源消费量。

②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

③企业能源最终消费量。

第八章企业固定资产统

1.固定资产是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一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不属于生产经营主要设备的物品,单位价值在2000元以上,并且使用年限超过二年的,也应作为固定资产。2.固定资产的匪类:

①按固定资产的经济用途分类: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经营用固定资产。

②按固定资产使用情况分类:使用中的固定资产,未使用的固定资产,不需用的固定资产。

③按固定资产所有权分类:自有固定资产,租入固定资产。

3.固定资产总量统计的计价方式:

①按原始价值计价

②按净值计价

③按重置价值计价

4.固定资产投资额(又称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费用的总称。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结构的综合指标。

5.固定资产投资额的分类:

①按其投资去向划分:固定资产购置、更新改造投资、基本建设投资。

②按照工程内容和实现方式划分:建筑工程投资额,安装工程投资额,设备、器具、工具、购置投资额,其他投资。

6.固定资产投资额的计算:一定时期完成的实物量乘以相应的价格。注意以下区别:

①建筑安装工程投资额一般按预算价格计算。

②设备、器具、工具购置投资额一律按实际价格,即支出的全部金额计算。

③其他投资一般按财务部门实际支付的金额计算。

7.本期固定资产=本期投资完成额+(期初未完成工程投资-期末未完成工程投资)

8.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范围:Ⅰ包括的范围:

①房屋和建筑物;

②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器具、工具;

③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固定资产;

④融资租入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

Ⅱ不包括的范围:

①房屋、建筑物以外的未使用、不需用固定资产;

②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③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

④按规定单价估价作为固定资产入账的土地。

9.固定资产折旧的方法:

Ⅰ直线折旧法:

①平均年限法:

固定资产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残值-预计清理费)]/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年折旧额/12

②工作量法:

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预计总工作量

=固定资产原值×(1-预计净残值率)/预计总工作量

Ⅱ加速折旧法:

①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折旧率=2/预计使用年限

②年数总和法:各年折旧率=尚可使用年限数/Σ预计使用年限序数

或各年折旧率=(预计使用年限-已使用年限)/[预计使用年限×(1+预计使用年限)/2]

③偿债基金折旧法:

每年末定额提存的偿债基金=(固定

资产原值-固定资产残值)×利率/[(1+利率)^年限-1]

10.磨损系数=(固定资产累计折旧+预提的大修理费用-已支出的大修理费用)/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有用系数=期末固定资产净值/期末固定资产原值

或=1-磨损系数

11.生产设备是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或把劳动对象加工成为社会必要产品的劳动工具的总称。

12.企业生产能力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为社会提供某种产品或劳务的能力。这个能力从工程学观点看是理论上可达到的最大产出,即在既定技术可能条件下可以达到的最大生成潜力。13.决定生产能力基本因素:设备数量、设备的全年有效工作时间和单位设备的生产能力。

14.年平均生产能力=年初生产能力+新增的年平均生产能力-减少的年平均生产能力

第九章企业财务成本统

1.企业的资本金,是指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注册资金,是投资者以实现盈利和社会效益为目的,用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承担有限民事责任而投入的资金。2.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的联系与区别:

①联系:主要表现在它们都是企业生产经营的要素,同处于生产经营过程只中。

②区别:主要表现在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各有特点。

⑴流动资产需要一次回收、一次补偿,而固定资产是逐步转移、逐步补偿;

⑵流动资产周转期比较短,而固定资产的周转期取决于较长的使用年限;

⑶流动资产在周转中有很大的变动性,而且不断改变其形态,它的各种形态同时并存,并相互制约,而固定资产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流动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直接费用

制造成本

间接费用

4.全部费用

营业费用

期间费用管理费用

财务费用

5.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条件:

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买方。

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实施控制。

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

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6.企业营业外收支净额是指企业发生的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直接

关系的各项收入减去各项支出后的余额。

7.税金的种类:

Ⅰ按征税对象分类:

①对流转额的征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关税;

②对所得额的征税: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农(牧)业税、农林特产税;

③对财产的征税: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契税;

④对资源的征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

⑤对行为的征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Ⅱ按税负能否转嫁:直接税,间接税。

第十章企业经济效益

统计

1.经济效果是某一具体经济实践过程的投入和产出之比,即该过程的有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比。

经济效果=有用成果/劳动消耗

或=劳动消耗/有用成果

2.经济效用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有用成果之比。

经济效用=满足需要(销售量)/有用成果(总产量)

或=有用成果(总产量)/满足需要(销售量)

3.经济效益是经济过程取得的经济效果及其带来的经济效用的总称,即是满足人们需要的量与劳动消耗之比。

经济效益=满足需要/劳动消耗

=有用成果/劳动消耗×满足需要/有用成果

=经济效果×经济效用

考试题型:

一、单选题。(15*1分=15分)二、多选题。(5*2分=10分)

三、简答题。(5*5分=25分)四、计算题。(5*10分=50分)

打印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要点归纳

教育学知识点 1. 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训、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们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学校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学校教育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极其联系得总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简述学校教育制度的基本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类型:双轨制学制、单轨制学制和分支制学制。 1902年"壬寅学制"第一个近代学制;1904年 "癸卯学制"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1922年 "壬戌学制提出"六三三"学制 4.试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及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及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 学历教育及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5.为什么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第一教师承担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任;第二,教师受过专门的职业训练;第三,青少年处在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 6.教育的历史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个时期的教育有什么特点?分为原始形态的教育、古代学校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原始形态的教育特点:(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的。(2)教育没有阶级性。(3)教育内容简单,教育方法单一。古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脱离(2) 教育具有阶级性和等级性(3) 教育内容偏重于人文知识,教学方法倾向于自学、对辨和死记硬背。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教育及生产劳动相结合;(2)教育面向全体社会成员;(3)教育的科学化程度和教育水平日益提高。学习化社会的终身教育的特点:(1)全体社会成员的一生都处在不断的学习之中;(2)社会能为每一位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 7.资产阶级采取哪些措施建立国民教育体系?(1)国家建立公立教育系统,加强对教育的控制;(2)普遍实施义务教育;(3)重视教育立法,依法治教 8.试述世界教育改革的趋势。教育终身化、教育全民化、教育民主化、教育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9.简述古代教育思想家的主要思想及其代表作。最早把"教"和"育"连在一起的是孟子。西周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并有了"国学"及"乡学"之分,形成了六艺(礼、乐、射、御、书、数)。1905年废除科举;"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成为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印度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婆罗门将人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西欧中世纪分为僧院学校、大主教学校和教区学校,内容有神学和七艺(文法、修饰、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教授的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易》《春秋》,强调"学而知之",提出了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并重、学行兼顾、博约结合、学以致用、以身作则等教学原则;战国后期《学记》我国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提出教学相长、启发诱导、循序渐进、长善救失、藏息相辅、师严而道尊;苏格拉底 "产婆术",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辩论的方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的基础;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都体现在代表作《理想国》中,构建了较为系统的学制,为近代资源共享本主义教育提供了雏形;亚历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分阶段进行教育,提倡对儿童进行和谐的教育;昆体良是西方第一个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的《雄辩术原理》是西方第一本教育专专著。他主张教育者要了解儿童的天赋、倾向和才能,遵循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他重视教师的作用,认为教师是教育成败的关键。 10.简述近代、现代教育思想家的代表及其主要贡献。英国的培根首次把教育学作 1 / 1

预算会计分录题事业单位会计

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中资产类 一、应收票据 1、收到票据 [例1]某事业单位(一般纳税人)销售一批产品给甲公司,货已发,价款10000元,增值税款1700元,收到甲公司开来的一张90天到期的银行承兑汇票,面值11700元。 借:应收票据11700 贷:经营收入100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1700 2、到期收回款项 [例2]上例中票据到期。假设为无息票据,收回款项存入银行;假设为带息票据,利息300元,收回款项存入银行。 无息: 借:银行存款11700 贷:应收票据11700 带息: 借:银行存款20000 贷:应收票据11700 其他收入300 3、背书转让 [例3]某单位购得材料一批,价款5万元,用面值为5万元的商业承兑汇票支付价款,不考虑税金。 借:材料5万 贷:应收票据5万 4、贴现 [例4]贴现应收票据一张,面值5万元,期限90天,持票60天,年贴现率12%。 不带息: 贴现息=50000×12%/360×30=500 贴现净值=50000-500=49500 借:银行存款49500 经营支出500 贷:应收票据50000 带息,年利率6%: 到期值=50000×(1+6%/360×90)=50750 贴现息=50750×12%/360×30=507.5 贴现净值=50750-507=50243 借:银行存款50243 贷:应收票据50000 其他收入243 5、退回票据的核算 票据到期,付款人不能付款,将票据退回付款人。则将应收票据转为应收帐款。即,借:应收帐款 贷:应收票据 二、材料 1、购入的核算

[例7]某事业单位购入自用材料一批,价款5000元,支付增值税850元,运杂费150元,以存款支付,并验收入库。 借:材料6000 贷:银行存款6000 [例8]某单位小规模纳税人,购非自用材料一批,购价10000元,增值税1700元,均以存款支付。 借:材料11700 贷:银行存款11700 [例9]一般纳税人购入非自用材料,价20000元,税3400元,运杂费200元。 借:材料2020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3400 贷:银行存款23600 2、领用的核算 自用:借:事业支出 贷:材料(含税价) 非自用: 小规模纳税人:借:经营支出 贷:材料(含税价) 一般纳税人:借:经营支出 贷:材料(不含税价) 3、清查的核算(调整相关支出科目) 盘亏: 借:事业支出或 经营支出 贷:材料 盘盈: 借:材料 贷:事业支出或 经营支出 4、变价处理的核算(同上) 折价: 借:银行存款(卖价) 事业或经营支出(差价) 贷:材料(帐面值) 溢价: 借:银行存款(卖价) 贷:材料(帐面值) 事业或经营支出(差价) 三、产成品 1、生产的核算 [例10]某单位生产某种产品,领用材料成本为90000元,发生杂费、人工费共计10000元。 借:成本费用100000 贷:材料90000 银行存款10000

认知心理学资料(超强完整版,重点整理突出)

认知心理学复习指导 一、认知心理学及其发展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2、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3、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重点是反应时方法的运用 1、认知心理学广义与狭义理解。 广义:是指以认知为研究取向的心理学。主张人的心理因素如认知、价值、选择等在人的行为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并重视对高级认知过程如思维、智力等的研究。 狭义:是指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把人的认知系统看成是一个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系统,并和计算机进行类比,认为人对知识的获得就是人对信息的输入、转换、存储、提取的过程。 2、认知心理学的两取向(物理符号系统假设与平行分布处理模型) 物理符号系统假设是由纽维尔和西蒙提出的,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计算机的信息加工都是操纵符号的。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一些符号通过一定联系形成符号结构。信息加工系统得到某个符号就可以得到该符号所代表的事物,或该符号所标志的操作。因此将信息加工系统也叫不好操作系统。 平行分布处理模型:它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使用数量众多且独立的处理单元或处理器,在同一时间内实现众多的信息处理。,它要求更多的考虑认知系统的神经基础,希望能在跟接近大脑的神经结构的基础上来建构人知的理论与计算模型。研究范式的这种转变称为大脑比喻。 3、人的信息加工的类型(三对) 1.自下而上的加工与自上而下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时,叫自下而上的加工。当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的已有的知识结构时,叫自上而下的加工。信息加工的早期阶段,自下而上的加工更为明显,后期反之。 2.系列加工与平行加工。人对输入的信息是依次一个一个的加以处理——系列加工。同时对所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平行加工。 3.控制性加工和自动化加工。各种要求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控制性加工。它是由主意来发动,并由注意来维持的。在没有注意的条件下,人也能进行信息加工——自动化加工。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而且往往是不自觉的。 4、能够举例陈述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反应时记录法、口语记录、计算机模拟 1.反应是记录法。(相减法、因素相加法)反应时记录法:是指从刺激到反应之间的时间,即反应的潜伏时间。它不仅能推测人的信息加工(或讯息处理)的过程,而且能推测认知的内部结构,即知识的表征。 (1)相减法——唐德斯基本方法:计算复杂反应时间与简单反应时间的差别,或者说,用复杂时间减去简单反应时间。相减法是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信息加工的一种基本方法。当一种作业由一系列加工阶段组成时,应用这种方法是较好的,在这种情况下,某一加工阶段所需的时间可以用完成作业第一段所需时间与完成作业第二段所需时间相比较来量度,或者说,完成两段作业的时间差就是这一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 (2)因素相加法——斯滕伯格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全部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斯滕伯格还假定,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对作业完成的时间具有独立的或相加

文献学 重点知识整理

文献学概要(大一下) 题型:填空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第一章:文献与文献学 1、文献的概念 文献:“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最初郑玄、朱熹把文献分解成两部分,“文”指文章、典籍,即书面材料;“献”指贤人、贤才,实质指贤人所讲述的口头材料。后来概念发生了变化,从指“典籍和贤才”的并列结构转向专指“典籍的偏义结构”,单指历史上又价值的文字资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献学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扩大,现在所谓的文献,就是指任何具有一定历史或科学价值的含有知识信息的物质载体,它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也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 2、文献学研究的范围: 文献本体的研究、文献的实证、整序与典藏、编纂、传播。即研究文献的产生、发展、整理和利用。包括对文献的载体材料、形制、传抄和印制方式、文献类型的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版本、校勘)、真实性(辨伪)、完整性(辑佚)问题。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藏书的鉴别、购求、收藏、装补、曝书、流通等。也包括藏书史研究、书评学等。 (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主要是研究文献的形态、文献的整理方法、文献的鉴别、文献的分类与编目、文献的收藏、文献形成发展的历史、各种文献的特点与用途、文献的检索等等。) 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研究。(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研究。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研究。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研究等。 文献实证研究: 文献实证研究:解决文献内容的可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文献学的任务 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意义:全面认识文献,快速筛选文献,能够对不同版本进行鉴别,有能力对原始文献做加工整理供自己和他人使用。对史实和历史常识有更多了解,为历史、文学的专业研究提供技术

预算会计考试整理

一、分录题 A、财政总预算会计分录 1、限额管理与非限额管理 办理基本建设支出时,实行限额管理地,根据建设银行报来地银行支出数借记本科目,不实行限额管理地,根据拨付用款单位数,借记本科目、 办理基本建设支出 ⑴拨款时: 借:基建拨款——×单位(限额管理) 一般预算支出——×类(不实行限额管理)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 ⑵列支时(限额管理、按银行支出数): 借:一般预算支出——×类 借给下级财政款时,借记本科目,贷记“国库存款”科目、体制结算中应由下级财政上交地收入数,借记本科目,贷记“上解收入”科目;借款收回,转作补助支出或体制结算应补助下级财政数时,借记“国库存款”、“补助支出”等有关科目,贷记本科目、 例:6日,石河县修路向市借款50万元,年终该县应上缴市财政20万元,市应向石河县专项补助100(或60)万元,清理时,只补助差额部分、 石河县借款时:200912024# 借:与下级往来——石河县财政局借修路款 50万元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 50万元 计算石河县上缴收入:200912025 借:与下级往来—石河县财政局应上解收入 20万元 贷:上解收入 20万元 计算补助(清理):200912026# 借:补助支出 100万元 贷:与下级往来—石河县财政局借修路款 50万元 —石河县财政局应上解收入20万元 —石河县财政局专项补助 30万元 从国库支付石河县补助款10万元 200812027# 借:与下级往来——石河县财政局 10万元 贷: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 10万元 当市补县60万元时:(不纳入案例系统) 借:补助支出 60万元 贷:与下级往来——石河县财政局修路款 50万元 ——石河县财政局应上解收入10万元 收到石河县财政局应交差额款 借: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 30万元 贷:与下级往来—石河县财政局应上解收入 10万元 —石河县财政局 20万元 ①本级发生与上级地负债时: 借:国库存款——一般预算存款(从上级借款) 上解支出(应上缴款项)

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2017.01

第一章绪论 一、信息加工的一般原理 感受器→加工器→记忆系统→加工器→效应器 二、对认知心理学的实质的理解: 实质:研究认知活动本身的结构和过程,并且把这些心理过程看作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关心的是人脑的心理功能、而不考虑它的物质基础。 认知心理学的核心是: 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揭示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是如何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的。 三、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快速的信息加工 观察法:“出声思考”形式的观察法: 较慢的加工 计算机模拟:两者皆宜(适用于快速/慢速的信息加工过程) (一)反应时实验: 1、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的生理学家唐德斯(Donders,1868) 实验逻辑:安排两种反应时作业,如果一种作业包含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特定的心理过程,且除此过程之外二者在其他方面均相同,那么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为此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应用:确定某个心理过程所需的时间;可以从两种反应时的差数来判断某个心理过程的存在。复杂任务-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 减法反应时小结: 1. 前提:认知过程是系列加工的。 2. 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比较广泛。 3. 对于一些复杂的认知过程,要明确区分出不同的加工阶段还存在一些困难。 2、相加因素法实验 该方法是减法反应时实验的延伸,最初由斯腾伯格(Sternberg,1966-1969)发展出来。 斯腾伯格认为:完成一项作业所需要的时间,是每个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总和, 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时间的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实验逻辑: 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分别独立的(可以相加),那么这两个因素各自作用某一个特定的加工阶段。 相反,如果两个不同的实验因素的效应是相互制约的(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个因素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 应用: 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 相加因素法实验小结: 1. 如减法反应时的前提,认知过程必须是系列加工的。 2. 能否应用可相加的和相互作用的效应来确认加工阶段的不同,有研究者对此持怀疑态度。 3、开窗实验 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 字母转换实验: 一种比较典型的“开窗”实验方法。它可以较清晰地反应在进行字母转换的信息加工过程中,信息加工所经历的各个阶段,而且计算出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开窗实验的特点: 1)当前的认知活动包含了不同的认知阶段,这些阶段是系列进行的。 2)每一阶段的开始和结束都可以通过外显的指标显示出来。

文献学复习

文献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文献学 填空题 1、“版本”之称,始于唐五代雕版印刷书之后,是相对于“写本”而言,所以前人论及版本学,多称始自宋人尤袤(读若“冒”,南北曰袤,东西曰广)的《遂初堂书目》。 2、《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隋书.突厥传》突厥人“无文字,刻木为契。” 3、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唐代初年在陕西凤翔县发现的“石鼓文”,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馆。 4、最长的简是二尺四寸,用来书写经史、法律。木制的版牍多写公文或画地理图,故称国土为“版图”。又常有用版牍(长一尺)写书信,故有称书信为“尺牍”。 5、《汉书.赵飞燕传》说,赵飞燕用名叫“赫蹄”的小薄纸包药丸,其实这种纸也是缣帛。 6、宋代最为流行的装订方式是“蝴蝶装”(亦作“蝶装”)。 7、所谓建本,是就地域而言,指福建建阳县的麻沙、崇化两镇书坊所刻之书。 8、宋代刻书最精者是杭州刻本,即“浙本”。 9、元代地方官刻,由各路儒学和书院刻印,其中书院最优。 10、善本八字标准“精校精注、不缺不讹”。而版本鉴别八字经验则是“眼别真赝,心识古今”。 11、“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目录不明,终是乱读。” 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12、宋人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清人朱彝尊撰写《经义考》仿照马端临的目录体例;章学诚《史籍考》;谢《小学考》。 13、马端临的目录学体例——自序、总序、大序、小序。 14、古人写字都带着刀和笔,故有“刀笔”一词,《史记》称萧何为秦之“刀笔吏”,后来“刀笔吏”贬称从事文字记录工作的小官。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教育学实体之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考点一:教育的概念 广义:教育史泛指一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形成或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的活动。 狭义:即指学校教育,教育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的影响,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借记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考点二: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 2、生物起源说:教育的产生来自动物的本能。代表人:法(勒 图尔诺)英(沛西~能) 3、心理起源说 4、劳动起源说:传递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实际需 要。代表人:马克思、恩格斯 考点三:教育的发展 1、原始社会:教育和生产劳动具有融合性 2、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

1、教育的阶级性与等级性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3、教育目的一方面是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人才,另一方 面是对被统治阶级实施宗教、道德或政治教化,维护自己 的统治 4、教育内容以军事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为主 5、教育方法以体罚盛行,注重机械的练习和实践训练, 也重视个体的道德反省或宗教忏悔 6、师生关系式对立的、不平等的 7、教育组织形式以个别教学和个体修行为主。(私塾不是 班级授课) 3、近代社会 近代教育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教 会学校) 2、初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教育的法制化 5、二十一世纪以后社会教育的特点:1、教育全民化;2、 教育终身化(包括时间和空间,保尔?朗格朗(法国)); 3.教育民主化; 4.教育信息化。

考点四:教育的属性: 1、本质属性: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 动。 2、社会属性:1、永恒性2、历史性 3、相对性 考点五: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考点六:教育的功能 1、对象上分:个体发展、社会发展 2、性质上分:正向、负向 3、呈现形式:显性、隐性(显性与隐性可以相互转化)考点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 考点八: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代表人物:孔子(教学纲领: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教学方法: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思结)、墨翟、道家、朱熹等代表作:《论语》(不是教育学著作,而是伦理著作) 《学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 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2、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财政总预算会计分录精选

财政总预算会计分录精选 1、某市财政收到国库报来“预算收入日报表”,当日一般预算收入为250万元。 借:国库存款2500000 贷:一般预算收入2500000 2、某市财政收到国库报来的“基金预算收入日报表”,所列基金预算收入为20万元。 借:国库存款——基金预算存款200000 贷:基金预算收入200000 3、某县财政局向上级财政借入财政周转金200000元。 借:其他财政存款200000 贷:借入财政周转金200000 4、用一般预算结余10万元和基金预算结余5万元购买有价证券。 借:有价证券—用一般预算结余购入100000 —用基金预算结余购入50000 贷:国库存款150000 5、上例中购入的有价证券到期兑付,收到利息收入共计3万元。其中:一般预算结余购入 有价证券利息2万元,基金预算结余购入的有价证券利息l万元。 收到本金时: 借:国库存款150000 贷:有价证券—用一般预算结余购入100000 —用基金预算结余购入50000 收到利息收入时 借:国库存款30000 贷:一般预算收入20000 基金预算收入10000 6、市教委因维修危险校舍,向市财政紧急借款20万元。 借:暂付款200000 贷:国库存款200000 7、经批准,上例中市教委的借款20万元转作经费拨款。 借:一般预算支出200000 贷:暂付款200000 8、某市财政借给甲县财政局15万元。 借:与下级往来——甲县150000 贷:国库存款150000 9、上例中,甲县根据库款情况归还市财政5万元;;另10万元经批准转作市财政对甲县

的补助款。 归还部分,记: 借:国库存款50000 贷:与下级往来—甲县50000 转作补助部分,记: 借:补助支出100000 贷:与下级往来—甲县100000 10、某市财政向市教委预拔经费60万元。 借:预拨经费600000 贷:国库存款600000 11、上例向市教委预拨的60万元经费中,有50万元转为支出,另10万元由教委缴回。转列支出部分: 借:一般预算支出500000 贷:预拨经费500000 缴回部分: 借:国库存款100000 贷:预拨经费100000 12、某市财政委托建行代管某类基建财务管理,预拨基建款项1000万元。 借:基建拨款10000000 贷:国库存款10000000 13、某市财政借给某企业技术改造贷款200000元。 借:财政周转金放款200000 贷:其他财政存款200000 14、某市财政收回上述贷款,并收回利息30000元。 收回本金 借:其他财政存款200000 贷:财政周转金放款200000 收到利息 借:其他财政存款30000 贷:财政周转金收入30000 15、某省财政厅借给所属市财政局财政周转金180000元。 借:借出财政周转金180000 贷:其他财政存款180000 16、某企业所借财政周转金56000元经审核已成呆账。 借:待处理财政周转金56000 贷:财政周转金放款56000 批准核销上述呆账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学习指导: 第一章:绪论 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 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的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本书中的内容以狭义为 主。 认知心理学产生的背景及重要事件 : 1956 年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史中最为重要的一年。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出版了《认知心理学》的专著标志着认知心理学的建立。 1、在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乔姆斯基提交了他关于语言学理论的论文。 2、米勒报告了短时记忆容量为 7 这一重要结果。 3、纽维尔和西蒙讨论了后来极富影响的”通用问题解决者”模型。 4、布鲁纳等从认知加工的观点考察了概念形成的规律。 5、人工智能也在 Dartmouth 会议上创立 3、认知心理学的两种研究取向 : 认知心理学的两大范式 1、符号操作系统范式(信息加工学说):1968 年 S.Paert 的专著《感知器》出版成为符号操作系统范式诞生的标志。 完整符号操作系统的六个功能: 符号(模式)具有双重属性:一是具有表征外部事物的功能;二是其自身具有物理或形式上的特征,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 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应该具有以下六种功能: 第一种功能,输入符号(输入)。 第二种功能,存储符号(存储)。 第三种功能,建立符号结构。 第四种功能,条件性迁移(条件传递)。 第五种功能,复制符号(复制)。 第六种功能,输出符号(输出)。 由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得出三点推论 第一个推论,既然人具有智能,它就一定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第二个推论,既然计算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它就能够表现出某种智能。第三个推论,既然人是一个完整的符号操作系统,计算机也是一个符号操作系统,那么,就能够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的认知活动过程。 2、联结主义范式(联结主义学说):20世纪80年代,联结主义范式逐渐形成,并对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的元理论提出了许多不同看法。 联结主义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的本质在于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强度,以及它们之间不断发生的动态变化,即对信息进行的是并行分布的加工处理,这种联结与处理是连续变化的模拟计算,它不同于对物理符号的模拟计算。 联结主义理论模型有以下部分组成: 一组单元。亦称节点、认知单元、处理单元。激活状态。联结模式。节点激活规则。节点输出功能。学习规则。根 据以上联结主义理论的假设,可以概括出它所具有的四个明显的特点:内在并行性、分布式处理、容错性和自适应 性。 第二章: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反应时法在认知心理学研究中的地位: 一、涵义 反应时是指刺激作用于有机体后到其作出明显反应所需要的时间,即刺激与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又称为有机体反应潜伏期,

预算会计分录整理.

一、资产类科目核算: 1、材料的核算: (1)、购入材料并已验收入库时: 借:库存材料 贷:银行存款 (2)、领用出库时: 借:经费支出 贷:库存材料 (3)、库存材料盘盈: 借:库存材料 贷:经费支出 库存材料盘亏: 借:经费支出 贷:库存材料 (4)、库存材料变价处理后:其收入恢复银行存款;如发生损益,应增减当期支出。 2、固定资产的核算: (1)、与供货商协议,用银行存款购买固定资产,价值18000元,运费250元,保险费50元,共计18300元。合同规定当时支付10000元,安装正常使用后余款付清: 借:经费支出18300 贷:银行存款10000 应付帐款8300 同时: 借:固定资产18300 贷:固定基金18300 (2)、接受捐赠,价值按市场同类产品评估为400000元,本单位用银行存款支出运杂费2000元,车辆购置附加费7500元: 借:经费支出9500 贷:银行存款9500 同时: 借:固定资产409500 贷:固定基金409500 (3)、年终清查盘盈固定资产500元: 借:固定资产500 贷:固定基金500 (4)、以自由资金自制固定资产,用银行存款购入加工材料1600元,用现金支付加工费600元。固定资产制成交付使用: 支付材料款时: 借:暂付款1600 贷:银行存款1600 支付加工费: 借:暂付款600 贷:现金600 验收交付使用时: 借:经费支出2200 贷:暂付款2200 借:固定资产2200 贷:固定基金2200 (5)、无偿调给下属单位固定资产12000元:

借:固定基金12000 贷:固定资产12000 (6)、有偿调出固定资产,帐面价值150000元,出售价款50000元 借:银行存款50000 贷:其他收入50000 借:固定基金150000 贷:固定资产150000 (7)、清理固定资产,帐面价值10000元,出售残料收入800元,支付清理费用500元:核销固定资产: 借:固定基金10000 贷:固定资产10000 结转清理收入与支出: 借:银行存款800 贷:其他收入800 借:经费支出500 贷:银行存款500 (8)、支付临时租金2000元: 借:经费支出2000 贷:银行存款2000 二、负债类科目核算: 1、应缴预算款: (1)、收到应缴预算款项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预算款 (2)、上缴应缴预算款时: 借:应缴预算款 贷:银行存款 注意:行政单位在安排预算时,会违反规定向非财政拨款单位安排预算资金,或利用财政资金非法贷款,甚至对于行政性收费未按规定上缴财政专户。一旦发现应及时收回该部分资金: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预算款 上缴时: 借:应缴预算款 贷:银行存款 对于截留的预算资金及时上缴财政时: 借:结余 贷:银行存款 2、应缴财政专户款: (1)、收到应上缴财政专户的各项收入时: 借:银行存款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2)、上缴财政专户时: 借:应缴财政专户款 贷:银行存款 (3)、实行预算外资金结余上缴财政专户办法的单位定期结算预算外资金结余时,按结余数:借:预算外资金收入 贷:应缴财政专户款

认知心理学复习重点(北京大学出版社)

1.绪论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 信息加工观点将计算机作为人的心理的模型,企图对人的心理和计算机的行为作出某种统一的解释,发现一般的信息加工原理。 包括人和计算机在内,信息加工系统都是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和加工器组成的。 减法反应时实验:荷兰生理学家Donders(1868)提出的目的是测量包含在复杂反应中的辨别、选择等心理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在这种实验里,通常需要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其中一种作业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某个心理过程,即所在测量的过程,这两种反应时的差即该过程所需的时间。 相加因素法实验: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的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地或成对地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使用相加因素法实验可以证实信息加工过程是否包含一个假定的环节。 “开窗”实验:能够直接地测量每个加工阶段的时间,从而能够明显地看出这些加工阶段。出声思考:当个人在进行思维时,让他利用外部言语进行思考,即进行出声思考,使他的思维过程外部言语化。 2.知觉自下而上加工: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元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 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模式是指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也可以说模式是刺激的组合。模式识别当人能够确认他所知觉的某个模式是什么时,将它与其他模式区分开来,这就是模式识别。 模板说认为在人的长时记忆中,贮存着许多各式各样的过去在生活中形成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即模板,它们与外部的模式有一对一的对应关系。当一个刺激作用于人的感官时,刺激信息得到编码并与已贮存的各种模板进行比较,然后作出决定,看哪一个模板与刺激有最佳的匹配,就把这个刺激确认为与那个模板相同。这样,模式就得到识别。由于每个模板都与一定的意义及其他信息相联系,受到识别的模式便得到解释或其他的加工。 原型说认为在记忆中贮存的不是与外部模式有一对一关系的模板,而是原型。原型是一类客体的内部表征,即一个类比或范畴的所有个体的概括表征。当刺激与某一原型有最近似的匹配,即可将刺激纳入此原型所代表的范畴,从而得到识别。 特征说外部刺激在人的长时记忆中,是以各种特征来表征的,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分析,即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合并,再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刺激的特征进行比较,一旦获得最佳的匹配,外部刺激就被识别了。 字词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字词中的字母的正确率要高于识别一个单独的同一字母。 客体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客体”图形中的线段要优于识别结构不严的图形中的同一线段或单独的该线段。 构型优势效应识别一个完整的图形要优于识别图形的一个部分。 3.注意过滤器模型布罗德本特(1958)原理:人的神经系统容量是有限的,当外界大量信息通过神经通道时,由于其超过高级中枢神经系统的容量,所以需要一个过滤机制,这在信息传递中起了个关卡的作用,使某些信息得到选择和保证,到达皮层中枢作出反应。 衰减模型特雷斯曼(1960)原理:信息不仅仅是通过一个通道,而是通过两个通道,但其中一个通道被加强,另一个通道的信号则逐渐减弱,从而难以激活其最低感觉阈限值而不被

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汇编

一、古代文献学基础知识 1、文献一词首见于《论语·八佾》。 2、传统文献学又叫做校雠学,由西汉末年的刘向、刘歆所开创。 3、古典文献学的传统主干知识包括目录、版本、校勘。 4、目录学在学术研究中最大的功用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5、古典文献按照问世或流传的方式来划分,可以分为两大类: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迄今 为止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出土文献是商代的甲骨文,最早的传世文献是《易经》《诗经》《尚书》。 6、刘向开始了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上第一次有政府组织的大规模有计划的文献整理工作,著 有〈别录〉一书。刘歆在刘向〈别录〉的基础上,撮其指要,著为〈七略〉。 7、两汉古典文献学的集大成者是郑玄。 8、魏晋玄学以谈论三玄《周易》《老子》《庄子》为风尚。 9、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古典文献的传播与发现上两件值得关注的大事是魏正始三体石经的 刊刻和汲冢竹书的发现。 10、单行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著作。如《文心雕龙》《诗品》《沧浪诗话》《词律》。 11、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文选》 12、《百川学海》刻于宋度宗咸淳九年(1273),流传较广,是中国最早刻印的一部丛书。 13、《古今说海》是我国最早的小说专门丛书。 14、《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型的综合性丛书。 15、我国最早的书目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编撰的《别录》《七略》;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书 目是《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制》《四库全书总目》 16、中国最早的字典和词典分别是《说文解字》《尔雅》;古代最常见的韵书是《广韵》, 它代表了汉语中古语音系统。古代规模最大的词典兼韵书是清人编撰的《佩文韵府》; 收汉字最多的现代字典是《汉语大字典》。 17、类书是我国古代分类式的资料汇编性的工具书。最早的类书是魏文帝曹丕时编的《皇 览》,历代著名的类书有宋代的《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玉海》,明代的《永乐大典》,清代的《古今图书集成》。 18、十通是指杜佑的《通典》、郑樵的《通志》、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三通) 《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续文献通考》 19、.我国最早的一书目录是《易·序卦传》 20.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综合性群书目录是《汉书·艺文志》。我国最早的目录书是《别录》。 21.古典文献发生错误的类型有讹、脱、衍、倒。 22.旋风装又叫做龙鳞装。 23.东汉蔡邕的《蔡中郎集》,题“汉左中郎将蔡邕伯喈撰”,“左中郎将”是官职,“伯喈”是字;三国魏曹植的《曹子建集》,题“魏陈思王曹植撰”,“陈”是封地,“陈王”是封爵名,“思”谥号;南宋张炎的《山中白云词》,题“西秦玉田生张炎叔夏”,“西秦”(今甘肃天水)是他的原籍,“玉田生”是号,“叔夏”是字。 24. 正史中只有欧阳修的《新五代史》为私人修撰,其余均是官修。 25.辨伪的核心内容是考证认定图书文献形成的真实年代。 26.纪传本末体创始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27、我国著录甲骨文第一书是刘鹗的《铁云藏龟》 28、金文,又叫铭文、钟鼎文、彝器款识 29、孙诒让是最早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其《契文举例》是我国第一部考释甲骨文字的专著。

教育学知识点考点梳理

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第一次把教和育连在一起;东汉许慎在《说文 解字》中解释道:“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最早对教和育分开解释 2、荀子(首次提出“道德”一词) 3、④《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4、柏拉图“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5、亚里士多德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6、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也是世界 上第一部研究教学法的书。 7、京师同文馆(1862 年)我国最早使用班级授课制 8、陈鹤琴(中国幼教之父) 9、陶行知(乡村幼教之父) 10、培根科学归纳法第一人、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 提出来、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 11、夸美纽斯教育学之父、《大教学论》——第一本教育学独立专著、教育学成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标志、 12、康德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1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爱弥儿》 14、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绅士教育” 15、裴斯泰洛齐(慈爱的儿童之父)、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西方教育史上 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16、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派)代表人物、科学教育学之父、《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教育性教学原则 17、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进步教育代表人物、、“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现代教 育(学派)代表 18、斯宾塞第一次明确提出德育、智育、体育的概念、第一个把“课程”引入到教育学科 学研究、 19、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教育的中心环节:学校教育 20、耶克斯利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终身教育专著《终身教育》。 21、终身教育的概念化和体系化则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其标志是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导论》]报告书的发表。——终身教育之父 22、196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明确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 23、教育(中心环节)——学校教育——教学——上课 教学过程的核心——领会知识——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班主任工作——组织培养班集体 24、最早将“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康德(德国) 25、最早将“课程”用于教育学专门术语的:斯宾塞(英国) 26、最早提出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谟斯(荷兰) 27、最早对班级授课制进行论述:夸美纽斯(捷克) 28、最早提倡“寓学习于游戏”的:柏拉图(希腊) 29、最早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孔子(中国) 30、最早(西方)提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苏格拉底(希腊) 31、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学记》(收入《礼记》)

预算会计分录图文稿

预算会计分录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第一章总论 一、填空题 1、我国预算会计体系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 位会计、参与预算执行的国库会计、收入征解会计、基本建设拨款会计 2、预算会计是:以预算管理为中心的宏观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活 动,是反映、核实和监督政府财政总预算、行政单位、事业单位预算执行的一门专业会计 3、预算会计的特点: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一般不需要成本 核算 4、《预算法》第三条:国家实行:一级政府一级预算、设立中央、省 (自治区、直辖市、设区的市、自治州)、县、乡、镇五级预算 5、《预算法》第五条,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6、预算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会计分期、货币计量 7、预算会计的一般原则:真实性、可比性、及时性、专款专用原则、 实用性、相关性、清晰性、配比原则、重要性、实际成本计价 8、预算会计的要素: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 二、问答题 1、预算会计与专业会计的区别 ①核算基础不同②要素构成不同③等式不同④内容方法不同 2、预算会计的平衡等式是什么 ①收入=负债+净资产②收入-支出=结余 3、《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①总则②预算管理职权③预算收支范围④预算编制⑤预算审查和批准⑥预算执行⑦预算调整⑧决算⑨监督⑩法律责任附则 第二章预算会计基本方法 1、预算会计的会计科目设置原则有哪些 ①统一性原则②一致性原则③全面简明实用原则 2、会计记账方法有哪些预算会计采用的记账方法是什么它包括的主要 内容是什么 会计记账方法:(1)单式记账法 (2)复式记账法:①借贷记账法②收付记账法③增减记账法 预算会计采用的记账方法是:资金收付记账法 主要内容包括:记账符号、账户结构、记账规则、试算平衡 3、更正错账的方法有哪些 ①划线更正法②红字冲销法③补充登记法 4、行政事业单位的原始凭证有哪些 ①收款收据②借款凭证③预算拨款凭证④固定资产调拨单⑤开户 银行转来的收付款凭证⑥往来结算凭证⑦库存材料的出库入库单⑧其他足以证明会计事项发生经过的凭证和文件 5、记账凭证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单选5个多选5个名词解释2个简答3个论述1个综合1个 认知心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是什么,主要研究的内容 认知心理学第二次革命 表征的概念,知道表征在大脑里的形式是怎样的 pp.4 Defini'on of Cogni've Psychology What is CP?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inkingmind and is concerned with: –?How we attend to and gain informationabout the world –?How that information is stored andprocessed by the brain –?How we solve the problems, think, and formulate language ?How did Neisser (1967) regard cognition? CogniKon means all processes by which the sensory input is transformed, reduced, elaborated, stored, recovered, and used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intern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making sense of the environment, and decide what actionmight be appropriate (Eysenck, 2005) 认知心理学是对经由感知觉系统输入的刺激所进行的六种心理过程。包括:转换、缩减、精细化(添加)、存储、提取和运用 Cognitive psychology is the psychologicalscience which studies cognition, the mental processes that are hypothesized to underlie behavior. This covers a broad range of researchdomains, examining questions about the workings of memory, attention, perception,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reasoning, creativityand problem solving。 George Miller引发认知革命(心理学上的第二次革命) The scope of CP(认知心理学的范围P13) ??Cognitive neuroscience ??Sensation/Perception ??Pattern recognition ??Attention ??Consciousness ??Memory/learning ??Imagery ??Cognitive development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Language use ??Thinking and concept formation ??Decision making ??Problem solving ??Human and AI Representation表征 A representation is nothing more than someway of organizing, manipulating(操纵), and storing information. ?Because of the overlap between cognitive science and computer science, a cognitive representation is often discussed in the same terms as a computational data structure, or a set o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