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早期建筑
清华大礼堂建筑分析

清华大礼堂建筑分析:作为全国百年老校之一的清华大学,不仅在历史文化渊源还是教学理念都是排在全国前列的。
而作为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之一的清华大礼堂,在当时不仅打破了旧中国的建筑风格,而且将一些西方的建筑理念结合到中国建筑上。
在中国建筑史上起到了一定突破性作用。
清华大礼堂始建于1917年9月,位于清华大学的中部,前方有一块大草坪,将建筑完全融入与自然环境中,是当时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群的核心。
清华大礼堂是由美国建筑师墨菲和达纳主持设计的,大礼堂总建筑面积约1840平方米,是仿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罗马式和希腊式的混合古典柱廊式建筑,在当时中国的建筑理念还是比较先进了。
大礼堂位于大草坪的正北端,大礼堂平面呈正十字形,南端为门厅北端是舞台。
礼堂采用的是西方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于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
门前有四根汉白玉爱奥尼柱。
石柱大概有两丈多高,约两人合抱,柱上纵向凹槽若干条,各凹槽的交接棱角上设计一部分圆面,花篮式柱头以毛莨叶作装饰,形式盛满花草,整体柱形设计规范而细腻,充满生气,属于古希腊晚起的科林斯风格。
礼堂有三个圆拱形刻有富丽精致浮雕的大铜门嵌在汉白玉的门套之中,白色的门廊和红色的砖墙形成鲜明的对比,门上部的圆拱中有粗细相间的十几根钢条拼接出的图案,在礼堂整个素朴端庄之中又添了一分生动活泼,每个正门上方有一个大型窗户。
礼堂内大约有1200个座位。
清华大礼堂的结构分析:清华大礼堂的平面为正方形,四角同样有 4 个主立柱, 不过用的不是石材,而是钢筋混凝土,立柱截面含外贴砖1m ×1m 。
两两立柱间均为钢筋混凝土的半圆全拱, 在每个拱顶上有3 个不等高小柱, 小柱顶设一八角形的水平钢筋混凝土圈梁, 圈梁上砌5m 高的八角形砖墙。
墙顶支承着一个矢高7m、直径19. 5m 的钢筋混凝土扁球壳穹顶。
由于穹顶的底部有一圈钢筋混凝土支承环, 可以完全承受扁球壳产生的水平推力, 使穹顶内力处于自平衡状设置抵御水平推力的附设结构, 这样就大大增加礼堂的使用面积, 减少不必要的建筑面积。
清华大学图书馆40问

清华大学图书馆40问1.清华大学图书馆始建于何年?经过怎样的历史变迁?1911年建立清华学堂。
1912年清华学堂改建为清华学校,正式建立了小规模的图书室,称清华学校图书室。
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现老馆东部)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迁入新馆舍的同时,更名为清华学校图书馆。
1928年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后,图书经费骤增,馆藏逐年大量增加,馆舍不敷使用,乃于1930年3月开工扩建馆舍(即今老馆之中部和西部),于1931年11月竣工。
1935年10月至1936年9月,著名文学家朱自清教授任图书馆委员会主席兼代图书馆主任。
1937年"七·七"事变后,学校被迫南迁。
1938年4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在昆明建立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清华图书馆运抵昆明书刊23000余册。
抗日战争胜利后,清华大学迁回北京清华园。
1946年复校时,图书馆已面目全非。
到解放前夕,馆藏仅有41万余册。
1948年12月15日,随着清华大学的解放,图书馆重新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
2.你知道清华早期的“四大建筑”吗?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曾是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
在1916-1920年间陆续建成的图书馆(东部)、科学馆、体育馆(前部)和大礼堂,全部由美国建筑师亨利.墨菲主持设计。
四大建筑在1920年前后相继落成,和稍早建成的清华学堂、同方部组成了清华早期校园的主要建筑群,为校园中心区建设奠定了欧式的建筑风格,同时为学校发展成为大学奠定了基础。
3.您是否了解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建于1916-1919年间,建筑面积2114.4平方米。
由美国建筑师墨菲设计,全部照欧美新式避火法建造。
图书馆于1930-1931年间又进行了扩建,为老馆之中部大厅和西翼。
由杨廷宝(1921届校友,在建筑界与梁思成一起被誉为“南杨北梁”)设计,建筑面积5588.56平方米。
扩建部分与原有者浑然一体,很难看出是先后建造的,被公认为扩建工程中的杰作。
清华大学的早期建筑

作为百年名校之一的清华大学,有一批早期建筑名列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中。
这些建筑,反映了西方学院建筑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建筑风格有一定的典型性,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集中了一批中国早期建筑师较为优秀的建筑作品,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01,清华园——工字厅,原为清代贝勒府之一,咸丰御题园名,可以说是清华的“史前建筑”,经1909-1911修缮后,长期作为清华的校机关办公地。
该园正中为两进大院,东西有两套三进偏院和西北跨院,共计有房屋100余间。
庭院中曲廊萦回,各种花卉树木交相辉映,清幽雅致。
因其前后主殿间用过殿相连,从上方俯瞰呈一“工”字,故俗称“工字厅”,这样亦可区别于后人将整个清华大学校园统称为清华园之叫法。
工字厅北面有清末官员、道光进士殷兆镛撰书的轩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其横批为“水木清华”四字,故此处的池塘假山称为“水木清华”。
02,古月堂,清华园的附属建筑,左右两跨院,幽静清雅。
早年间,清华园前面还有甲、乙、丙所三座木构暖阁,后被拆除。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还在丙所里面上过托儿所呢。
03,在大礼堂草坪南,日晷两边有国家重点文物和北京市重点文物两块标志碑,北京市重点文物碑背后有一段说明文字,介绍了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概况。
但讲得不够仔细,特别是关于校门的讲述也不准确。
另有说现存早期建筑二十座,但这段文字只提到了十八处,很可能还会包括工字厅和古月堂吧;或者是加上土木工程馆和水力实验馆?04,二校门,原为1911竣工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
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西校门。
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
其门楣上书刻有参与清华选址的清末重臣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
因其位置显要、古典优雅,一直被作为清华大学的标志之一。
文革开始后,被老红卫兵当作“四旧”于66年8月24日强行拆毁。
百年清华学堂,原来是轻木骨架建筑

百年清华学堂,原来是轻木骨架建筑亨利·墨菲和百年清华第一楼亨利·墨菲(Henry Killam Murphy,1877年-1954年),美国建筑设计师,他曾在20世纪上半叶在中国设计了雅礼大学、清华大学、福建协和大学、金陵女子大学和燕京大学等多所重要大学的校园,并主持了国民政府南京的“首都计划”,是当时中国建筑古典复兴思潮的代表性人物。
说到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不能不首先说到“百年清华第一楼”———清华学堂。
清华学堂青砖红瓦、坡顶陡起,带有浓郁的德国古典风格,是清华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
建筑整体呈“L”形,总建筑面积约4560平方米。
如今城市地标性建筑,多半非“高”即“大”,而在清华园内,楼不在高,有史则名。
清华学堂为当时清华园内第一座“大楼”,虽然高仅两层,但因后来的“四大建筑”尚未落成,清华学堂自然是鹤立鸡群。
我国科学、文化、教育界的一些著名专家学者,如竺可桢、茅以升、金岳霖、吴宓、叶企孙、周培源、闻一多、潘光旦、马寅初、梁思成等,都在清华学堂学习生活过。
可惜的是,2010年11月13日凌晨,清华学堂修缮工地突然起火,学堂砖石结构虽未受到影响,但其内部木结构基本被毁,东半部房顶完全被烧。
清华学子痛心疾首,国人闻讯惊讶不已。
且慢,事情并非这么简单!“百年清华第一楼”应该是中国现存的,可能也是唯一的,已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轻骨架(2×4)建筑。
现代轻木骨架(2×4)建筑的基本特征就是所有承重结构都是轻木骨架(例如:2×4、2×6、2×8、2×10等建筑构件),这些承重结构件都烧掉了,现代轻木骨架建筑的技术特征也就不存在了。
与施工单位进行沟通。
对方约定,虽然发生火灾,但不会影响修缮工程完成的时间进度,清华学堂修缮工程仍会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在明年百年校庆庆典前完工。
“这11月13日凌晨,处于修缮中的清华大学百年建筑、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华学堂突发大火,9个消防中队的308名消防员赶至现场扑救。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

清华大学校园景点介绍清华主楼:1966年5月落成,建筑总面积近8万平方米,是由清华大学有关专业的师生结合毕业设计而自行设计的校园杰作之一。
由“西主楼”、“东主楼”和“中央主楼”三部分组成,并以四个“过街楼”联成一个整体。
整个建筑气势雄伟,浑然一体,是清华校园中规模最宏大的建筑群,体现了清华师生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
清华主楼不仅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且是学校举办重大活动、接待重要来宾的主要场所。
美国总统布什、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等许多政界领袖和诺贝尔奖获得者等学术大师、著名跨国公司总裁等企业名流,都曾在中央主楼向清华师生发表演讲。
第六教学楼:由台湾裕元集团捐资800万美元,清华大学注入7500万元人民币兴建的第六教学楼,于2003年建成使用,命名为“裕元楼”。
有7000多个座位,是目前清华规模最宏大、设施最先进的教学大楼。
新土木馆:由香港何善衡慈善基金会捐资兴建,1998年落成,命名为“何善衡楼”,又称新土木馆。
该馆是清华土木工程学科教学与科研工作的一个重要基地。
综合体育中心:由香港曹光彪先生捐资兴建,清华建筑设计院设计,占地12600平方米,主要用于体育比赛、大型演出、集会和体育课,还可为校体育代表队的训练和同学的日常锻炼提供场所。
主馆包括三个标准篮球场及5000个座位。
2001年建成使用以来,每年的开学和毕业典礼均在这里举行。
清华大学90周年校庆大会和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的篮球比赛也曾在这里举行。
跳水馆:这是具有国际标准的比赛场馆,总建筑面积达到9400平方米,拱形建筑,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设计,包括一个游泳池和一个跳水池,共有1208个观众席位。
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跳水比赛在此举行。
紫荆学生公寓:总建筑面积近37万平方米,集运动、娱乐、住宿、生活于一体的现代化学生公寓,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的氛围。
二校门:清华建校之初最早的主校门,是一座古典优雅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
清华大学主要景点介绍(解说词)

清华⼤学主要景点介绍(解说词)主要景点介绍(解说词)欢迎来到美丽的清华园!⼀清华历史简介1、清华⼤学校园占地356公顷,建筑⾯积168万平⽅⽶,校园内绿草青青,树⽊成荫,湖光⼭⾊,景⾊优雅。
2、清华⼤学的前⾝是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设⽴⼤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学⽣,同年开办研究院(国学门),1928年更名为“国⽴清华⼤学”,并于1929年秋开办研究院,各系设研究所。
1937年抗⽇战争爆发后,南迁长沙,与北京⼤学、南开⼤学联合办学,组建国⽴长沙临时⼤学,1938年迁⾄昆明,改名为国⽴西南联合⼤学。
1946年,清华⼤学迁回清华园原址复校,设有⽂、法、理、⼯、农等5个学院,26个系。
3、1952年,全国⾼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学成为⼀所多科性的⼯业⼤学,被誉为“⼯程师的摇篮”。
1978年以来,清华⼤学进⼊了⼀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逐步恢复理科、经济、管理和⽂科类学科,并成⽴了研究⽣院和继续教育学院。
1999年,原中央⼯艺美术学院并⼊,成为清华⼤学美术学院。
在国家和教育部的⼤⼒⽀持下,清华⼤学已成为⼀所设有理、⼯、⽂、法、医、经济、管理和艺术等学科的综合性⼤学。
4、截⾄2009年12⽉,清华⼤学有教职⼯7100余⼈。
其中教师2900余⼈,包括中国科学院院⼠37名、中国⼯程院院⼠34名,正⾼级职务1200多⼈。
本科专业62个,硕⼠学位授权点271个,博⼠学位授权点252个,博⼠后科研流动站37个。
在校学⽣36000余名,其中本科⽣14600余名,硕⼠⽣14400余名,博⼠⽣7200余名。
有来⾃114个国家和的留学⽣及进修⽣约2740名。
学校现有国家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程实验室4个。
5、清华⼤学治学严谨,传承“培养具有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的⼈才”的教育理念,建校⾄今,共培养了14万余名学⽣,其中包括⼀⼤批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治学⼤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
清华的景点

清华的景点清华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位于北京市海淀区。
除了学术氛围浓厚的校园之外,清华大学还有许多令人称赞的景点。
1. 清华园清华园是清华大学的主要景点之一,也是校园的核心区域。
这里有众多古老而美丽的建筑,如钟楼、图书馆、学堂等。
清华园被绿树环绕,四季景色宜人,是学生休闲、散步的理想场所。
2. 五道口五道口是清华大学附近的一个商业区,也是学生们常去的地方。
这里有各种餐饮店、咖啡馆、书店和商场,满足了学生的各种需求。
在周末或假期,五道口也是学生聚会和交流的场所。
3. 学堂路学堂路是清华大学的主要道路之一,两旁是成排的松树和梧桐树,给人一种宁静而美丽的感觉。
沿着学堂路漫步,可以欣赏到清华大学独特的校园景观,感受到浓厚的学术氛围。
4. 西沙湖清华大学的西沙湖是一个人工湖泊,是校园内最大的水域景观。
湖水清澈,四周环绕着葱翠的树木和美丽的花草。
在湖边散步或坐在湖畔的长椅上休息,可以让人心情放松,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5. 研究生院花园清华大学研究生院花园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
花园内有各种各样的花卉和植物,季节变化时景色迥异。
这里是学生们读书、思考和放松的好去处。
6. 红楼清华大学的红楼是一座仿古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
红楼内有展览馆和文化史陈列室,展示了清华大学的历史和文化。
参观红楼,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清华大学的发展历程。
7. 北门清华大学的北门是校园的正门,也是一座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北门外有一条长廊,上面刻有清华大学的校训和名言警句。
每年新生入学时,北门前都会举行盛大的迎新仪式。
8. 慎德堂慎德堂是清华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建于20世纪30年代。
这座建筑结构精美,内部有许多文化艺术的展览和活动。
慎德堂也是学校重要的文化活动场所之一。
9. 理科图书馆清华大学的理科图书馆是一座现代化的图书馆,收藏着大量的科学和技术书籍。
图书馆内设有阅览室和自习室,为学生和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在图书馆内,你可以找到各种学术资源,深入研究你感兴趣的领域。
北大清华大学校史简介

北大清华校史简介北京大学的校园又称燕园,建立在“九大园林”基础上:勺园历史上,这里曾是一片荒地,明代书法家米万钟在此修建了一处园林。
取“海淀一勺”之意,所以被起名为勺园。
畅春园原址是明朝明神宗的外祖父李伟修建的“清华园”。
清代,康熙利用清华园残存的水脉山石,在其旧址上仿江南山水营建畅春园,作为在郊外避暑听政的离宫。
蔚秀园其初为圆明园附园,称“含芳园”。
咸丰八年(1858年)转赐醇亲王奕譞,御书“蔚秀园”。
承泽园当年曾被誉为京西五大邸园之一。
原来和镜春园同属春熙园,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
乾隆年间,被赐予驾前宠臣和珅为园,成为淑春园的一部分。
(北大清华校史简介)镜春园未名湖畔,曾是春熙园的一部分,是圆明园附属园林之一。
嘉庆七年春熙园的东部改为镜春园,被赐予了庄静公主。
朗润园原名“春和园”,曾是圆明园的附属园之一,赐给奕欣始称朗润园。
载涛对保护园中文物做出了巨大贡献。
图书馆简介原为京师大学堂藏书楼。
西楼建于1975年,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之际,由香港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的新馆(东楼)落成,在建筑规模上成为亚洲第一大高校图书馆。
邓小平同志亲自为图书馆题写馆名“北京大学图书馆”,江泽民同志为北京大学图书馆题词“百年书城”。
藏书到2011年底,总、分馆文献资源累积量约1,100余万册(件)。
其中纸质藏书800余万册,各类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和多媒体资源约300余万册。
现有古籍150万册,其中善本书17万册,金石拓片约24000种,56000份,绝大部分是石刻文字拓片,其数量居全国前列。
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
著名馆长著名学者李大钊于1918年至1921年任图书部主任。
他主张各类图书兼容,中外文化并存。
与此同时(1917-1918年),毛泽东也曾担任过北京大学图书部助理员。
博雅塔简介博雅塔原是一座水塔,仿照通州燃灯塔,下部为须弥座。
高三十七米,十三级,内中空,有旋梯,井深64尺,时喷水高于地面十余尺,除基座外全是用钢筋水泥建筑,建于1924年,初为燕京大学提供生活用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为百年名校之一的清华大学,有一批早期建筑名列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之中。
这些建筑,反映了西方学院建筑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建筑风格有一定的典型性,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集中了一批中国早期建筑师较为优秀的建筑作品,在中国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01,清华园——工字厅,原为清代贝勒府之一,咸丰御题园名,可以说是清华的“史前建筑”,经1909-1911修缮后,长期作为清华的校机关办公地。
该园正中为两进大院,东西有两套三进偏院和西北跨院,共计有房屋100余间。
庭院中曲廊萦回,各种花卉树木交相辉映,清幽雅致。
因其前后主殿间用过殿相连,从上方俯瞰呈一“工”字,故俗称“工字厅”,这样亦可区别于后人将整个清华大学校园统称为清华园之叫法。
工字厅北面有清末官员、道光进士殷兆镛撰书的轩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其横批为“水木清华”四字,故此处的池塘假山称为“水木清华”。
02,古月堂,清华园的附属建筑,左右两跨院,幽静清雅。
早年间,清华园前面还有甲、乙、丙所三座木构暖阁,后被拆除。
记得我儿子小时候还在丙所里面上过托儿所呢。
03,在大礼堂草坪南,日晷两边有国家重点文物和北京市重点文物两块标志碑,北京市重点文物碑背后有一段说明文字,介绍了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概况。
但讲得不够仔细,特别是关于校门的讲述也不准确。
另有说现存早期建筑二十座,但这段文字只提到了十八处,很可能还会包括工字厅和古月堂吧;或者是加上土木工程馆和水力实验馆?04,二校门,原为1911竣工的青砖白柱三拱"牌坊"式建筑。
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西校门。
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了。
其门楣上书刻有参与清华选址的清末重臣那桐的手迹"清华园"三个大字。
因其位置显要、古典优雅,一直被作为清华大学的标志之一。
文革开始后,被老红卫兵当作“四旧”于66年8月24日强行拆毁。
1967年4月,“清华大学井冈山兵团”在二校门旧址处建立起了毛泽东的巨型全身塑像,并刻上了林彪题字:“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大规模修建毛泽东塑像的行动从此开始。
(蒯大富向林彪夫人叶群提出请林彪为此塑像题这些字,但由于当时197191987819918005,清华学堂,建成于1911年,是清华最早的主体建筑,二层砖木结构,舒朗清秀、典雅大气,门楣上也有那桐的题字“清华学堂”。
文革后曾有人主张拆除,遭到清华多数教师的强烈反对。
2010年5月修缮时曾失火而烧毁部分屋顶,所幸主体结构完好而修复如初,可以说还算是原装的百岁建筑。
06,同方部,亦建成于1911年,毗邻清华学堂的北面,灰砖红瓦,欧式风格。
其西部为单层建筑,是清华最早的礼堂;东部为二层建筑。
“同方”两字源于《礼记•儒行》中:“儒有合志同方,营道同术,并立则乐,相下不厌……”,同方部也就是“志同道合者相聚的地方”。
其他同期建筑还有二院、三院教室、北院住宅及校医院等都已先后拆除。
07,1919-1920,清华建设了“四大建筑”,其一即为1920年建成的能容纳千余人的大礼堂。
清华大礼堂仿自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图书馆,它的设计者是美国建筑师墨菲(H. K. Murphy)和达纳(R. H. Dana)。
礼堂采用古城堡风格的大圆顶,属古罗马的拜占庭风格,四周各堆砌了一块巨大的三角顶楣,十字形的坡顶与最高处的铜面穹顶相辉映。
门前有配合三个拱门的四根汉白玉石柱,属古希腊的爱奥尼风格。
白色的正面装饰与红砖的外墙相映成趣,典雅而端庄。
2001年,清华大礼堂作为“清华大学早期建筑”的一部分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序号5-476。
08,科学馆,位于大礼堂西南,是清华早期四大建筑之一,建于1917年4月至1919年9月,设计者也是墨菲。
科学馆为三层建筑,总面积约3550平方米,红墙灰顶,黄铜大门,门额上镌有“科学”和“SCIENCE BVILDING”(英文古体拼写)。
建筑结构先进,材料质地坚固。
建馆之初,这里是学校理科教学和实验的场所,馆内开辟有设备齐全的大小教室、声光热力电全套的物理实验设备,以及测量、生物、化学实验设备。
楼下设有巨型风机,可使全楼空气流畅。
文革中这里曾是武斗的中心区域,后经修整,已经看不出“弹洞前村壁”的痕迹了。
09,西区体育馆,美国建筑家亨利·墨菲设计,1919年3月竣工。
外部采用西方古典风格,馆内设陶立克式花岗岩柱廊,总面积2170平方米。
1931年扩建出风格相同的后馆,建筑面积2708平方米。
为纪念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对清华建校功绩,体育馆被称为“罗斯福纪念馆”,并嵌有罗斯福头像,50年代拆除。
建成初期,成为国内最先进的体育场馆,拥有篮球场、手球场、80码悬空跑道、25米室内游泳池、暖气、干燥设备等,在当时美国大学也十分罕见。
抗战期间,体育馆遭到日军的严重破坏,前馆被作为马厩,后馆又改成大伙房,馆内特制地板和运动器械全部被毁坏,直至直到解放后才修复。
解放初期的北京城,只有这里有一个安全、清洁、供暖设备齐全的室内游泳池,故1954年10月以后,毛主席就不定期地在中午12点多或晚上11点以后,秘密地来到清华体育馆游泳,并持续了一个冬天,1965体育馆后馆,中间一段有小烟筒的为游泳馆。
10,图书馆一期:1919年3月图书室独立馆舍落成,建筑面积2114平方米,为照片中二层红砖建筑,至其最左边已与二期建筑衔接。
翁 2015,2,10,整理原文地址:清华大学的早期建筑(下)作者:太阳翁媪193201193302,图书馆二期于1931年11月竣工,与一期建筑完好地融合成面向西、南的直角形门面,背后有藏书库,馆舍面积增至7700平方米,可容书30万册,阅览座位700余席。
直至1991年9月由香港邵逸夫先生捐资和国家教委拨款兴建的新馆落成。
照片右部为老馆,中间和左边为二期建筑。
03,30年代初期建成的化学馆,三层红砖建筑,宽博宏大、沉雄坚实。
04,30年代初期建成的生物馆,正门向北,与化学馆遥遥相对。
而其南面不远就是荷塘。
05,建成于1931年夏的气象台,八角高塔,洁白秀丽,高耸入云。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气象系被并入北京大学,气象台长时间的无人照看而破旧。
到1997年后,清华大学逐步建成天体物理学科,气象台也更名为天文台,但大家还是习惯称之为气象台。
06,机械工程馆,位于二校门东,二层青砖楼,工整典雅。
门楣上的馆名题写者吴敬恒即国民党元老吴稚晖,他参加过反清斗争,倡导过赴法国勤工俭学,抗战中是坚定的主战派,还致力过国音统一。
在台北市有他的铜像。
07,老电机工程馆,三层红砖坡顶建筑,与科学馆遥相对应,其正门朝东,门额也与科学馆门额格式相似,还留有电机工程系字样。
08,清华校园内共有八个斋,1930—1934年建设的明、新、善、平、静斋为“前五斋”,都是当时的学生宿舍。
解放后建设的后三斋,强斋、诚斋和立斋主要为办公用。
前五斋最初建成的时候,分别叫做四五六七院和女生宿舍,1935年才改为现用名。
前五斋中,只有静斋因是女生宿舍而独处于近春园之侧;其余四斋男生宿舍都在图书馆附近,为的是便于学生们读书。
其取名的原意:“斋”是“古代用以表示幽居的一种房屋称呼。
原意为古人在祭祀和典礼之前的一种清心洁身的准备,以示虔诚。
后引申为能够使人专心致志、不受外界干扰的幽静处所”。
因此,将学生宿舍称之为“斋”是颇有深意的。
各斋的名字源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国治而后天下平。
……”。
这种深厚博大的文化传统,在台湾的新竹清华大学更得到了发扬光大,他们在老“清华五斋”的基础上,如男生宿舍还有仁斋、义斋、信斋、实斋、鸿斋、硕斋、清斋、华斋等;女生宿舍称为文斋、慧斋、雅斋、静斋等;教师宿舍称为庄敬楼、自强楼等。
这些古香古色的名字,给人带来了文化欣赏上的美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陶冶。
09,新斋,三层红砖建筑,呈王字形建筑,因为易于管理,也曾经做为女生宿舍,现为人文社会学院所在地。
10,照片前面的善斋为三层板楼,现为马列主义学院;后面的两排三层红楼相连成工字形建筑为平斋,我也曾在那里住过。
11,静斋。
1928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女生,因为没有女生专用宿舍,古月堂曾被临时辟为女生宿舍,同时开始筹建女生宿舍。
1932年静斋建成,全校女生和部分女教师迁入住宿。
因为是清华第一座女生宿舍而知名度最高。
因其外观酷似炮台,又因其管理制度严格,男生很难进去会客,故戏称其为“炮台”、“堡垒”。
现为内部招待所。
12,老土木工程馆,位于机械馆北边,亦为1932年建设,可能因为建筑艺术水平略差,在重点文物介绍中没有被提及。
13,水力实验馆,与老土木馆同期,可能也是因为建艺术水平略差,在20座重点文物中没有被提及。
很可能原来是二层建筑,上面一层是后来加盖的。
其门楣上的题字者为我国现代水利建设的先驱、著名水利学家和教育家李仪祉,他主张治理黄河要上中下游并重,防沙排沙。
他创办了我国第一所水利工程高等学府——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并亲自主持建设陕西省泾、渭、洛、梅四大惠渠,树立起我国现代灌溉工程样板,他还曾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交通大学执教,兼任过西北大学校长,他还是同盟会员,任过陕西省水利局局长、教育厅厅长、黄河水利委员会第一任委员长、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员等。
14,老航空馆,在网上反复查找,可以找到一张36年的黑白老照片,在老电机馆东面的一座二层砖楼,较为简单。
到此位置查看,发现现在的联通清华电话局占用的二层砖楼与照片非常相似,应该就是老航空馆改建的。
大约因为太小,后大约在解放初期(?)在图书馆以东小河东岸又建了一座二层楼,称为新航空馆,现为校团委占用。
15,成志学校——清华附中的前身,解放前进步师生在此办过工农夜校,掩护和发展地下工作。
它肯定也算是老建筑,但具体建筑的历史年代还有待考证。
现为校工会办公地。
16翁 2015,2,11,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