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论述

提 供 辅 助 动 力 ,并 通 过 电 子 控 制 单 元 等 相 关 硬 件 电路 ,进 行 数 字 信 号 采 集 、脉 宽 调 制 输 出等 ,然 后 根 据 单 片机 相 关 指 令 对 电
动 机 进 行 实时 控 制 ,并 最 终 由机 械 传 动 装 置 实现 助 力 转 向 。 阐述 了电 动 助 力 转 向 系统 的 工 作 原 理 和 结 构 特 点 ,使 用 ARM7
已 经 充 分 体 现 了 它 的 优 势 ,这 是 模 拟 系 统 无 法 达 到 的 。 目 在 检 测 到 汽 车 点 火 信 号 有 效 后 ,当转 向轴 转 动 时 ,扭 矩 传 感
前 ,以 32位 处 理 器 作 为 高 性 能 嵌 入 式 系 统 开 发 的 核 心 是 嵌 器 将 检 测 到 的 转 矩 和 转 角 信 号 输 出 至 电 子 控 制 单 元 ECU,
稀 溶 液 补 充 。在 运 行 初 期 ,一 直 采 用 按 周 期 定 时 补 充 的 方 式 。 在 该 方 式 下 运 行 时 ,系 统 的 碱 液 浓 度 按 运 行 时 间 呈 下 降 趋 势 且 在 碱 液 浓 度 急 剧 下 降 时 ,判 断 为 汽 油 带 水 以 及 空
升 反 应 的 环 境 温 度 有 利 于 脱 硫 反 应 。 (3)催 化 剂 的 浓 度 要 每 日不 断 补 充 ,若 发 现 其 浓 度 急 剧 下 降 应 从 多 方 面 分 析 解 决 。 (4)空 气 的 注 入 量 过 高 会 对 烃 与 碱 液 接 触 产 生 影 响 还 可 能 对 罐 区造 成 爆 炸 危 险 ;过 低 会 影 响 碱 液 的 再 生 ,从 而 影 响 脱 硫 效 果 ,所 以 要 根 据 其 空 气 量 与 硫 醇 的 关 系 进 行 计 算 分 析 得 出 其 最 佳 操 作 范 围 。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 毕业论文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毕业论文本章主要介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的背景和意义,以及论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汽车转向系统是车辆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操控感受和行车安全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液压助力转向系统逐渐被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所取代。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通过电力传动装置提供操控力,相较于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好的节能性和可靠性。
本文的目的是设计一种可靠、高效的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在研究的基础上,将重点关注系统的结构设计、控制算法优化、故障诊断等方面。
通过对系统的设计和优化,可以提高汽车的操控性和安全性。
本文结构安排如下:第二章将介绍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背景与发展;第三章将详细阐述系统的设计原理与结构;第四章将重点探讨控制算法的优化与实现;第五章将研究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与技术;最后,第六章将总结全文,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实践,相信可以为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推动汽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相关的文献进行综述。
我们将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存在的问题。
具体内容}本文详细介绍了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的方法和步骤,涵盖了传感器选择、电机控制、系统优化等方面。
传感器选择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设计中,选择合适的传感器是至关重要的。
传感器可以检测车轮的转向角度、转向速度以及转向力等参数,为后续的电机控制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转向角度传感器、转向速度传感器和转向力传感器。
在选择传感器时,需考虑其精度、响应速度和可靠性等因素,并确保其能与电机控制系统良好地配合。
电机控制在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中,电机控制是实现转向功能的核心部分。
电机控制系统通过接收传感器提供的数据,计算并控制电机的输出力矩,从而实现汽车的转向功能。
电机控制的关键是控制算法的设计和实现。
常见的电机控制方法有PID控制、模糊控制和神经网络控制等。
车辆工程毕业设计51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设计

目录一、绪论1.1 前言 (1)1.2 EPS的特点 (2)1.3 EPS系统在国内外的应用状况 (3)二、 EPS的基本构造和工作原理2.1 EPS系统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4)2.2 EPS的关键部件 (5)2.2.1 扭矩传感器 (5)2.2.2 电动机 (6)2.2.3 电磁离合器 (6)2.2.4 减速机构 (7)2.3 EPS的电流控制 (7)2.4 助力控制 (8)2.5 回正控制 (9)2.6 阻尼控制 (9)三、EPS系统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3.1 微控制器的选择 (10)3.2 硬件电路总体框架 (10)3.3 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11)3.3.1 H桥上侧桥MOSFET功率管驱动电路设计 (12)3.3.2 H桥下侧桥MOSFET功率管驱动电路设计 (13)3.4蓄电池倍压电源 (14)3.5电机驱动电路台架试验 (15)3.6 结论与展望 (16)四、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故障自诊断的研究4.1 故障自诊断的基本原理 (17)4.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故障自诊断 (17)4.2.1 系统各组成部件的故障辨识 (17)4.2.2 转矩传感器故障自诊断 (18)4.2.3 电机故障自诊断 (20)4.2.4 车速和发动机转速信号故障自诊断 (21)4.2.5 电磁离合器故障自诊断 (22)4.2.6 控制单元电源线路故障自诊断 (22)4.2.7 控制单元故障自诊断 (23)4.3 故障代码显示控制及安全防范措施 (23)4.4 实例分析 (26)4.5 结束语 (27)致谢 (27)汽车电动助力转向(EPS)系统的设计绪论1.1前言转向系统作为汽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转向特性、稳定性和行驶安全性。
汽车助力转向依次经历了机械式转向系统、液压式转向系统、电控液压式转向系统等阶段,国际上已有一些大的汽车公司在探讨开发的下一代线控电动转向系统。
在国外,各大汽车公司对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EPS,或称Elec-tric Assisted Steering-EAS)的研究有20多年的历史。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设计讲解

汽车电动助⼒转向机构的设计讲解汽车电动助⼒转向机构的设计引⾔在汽车的发展历程中,转向系统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从最初的机械式转向系统(Manual Steering,简称MS)发展为液压助⼒转向系统(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简称HPS),然后⼜出现了电控液压助⼒转向系统(Electro Hydraulic Power Steering,简称EHPS)和电动助⼒转向系统(Electric Power Steering,简称EPS)。
装配机械式转向系统的汽车,在泊车和低速⾏驶时驾驶员操纵负担过于沉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美国GM公司在20世纪50年代率先在轿车上采⽤了液压助⼒转向系统[1]。
但是,液压助⼒转向系统⽆法兼顾车辆低速时的转向轻便性和⾼速时的转向稳定性,因此在1983年⽇本koyo公司推出了具备车速感应功能的电控液压助⼒转向系统。
这种新型的转向系统可以随着车速的升⾼提供逐渐减⼩的转向助⼒,但是结构复杂、造价较⾼,⽽且⽆法克服液压系统⾃⾝所具有的许多缺点,是⼀种介于液压助⼒转向和电动助⼒转向之间的过渡产品。
到了1988年,⽇本Suzuki公司⾸先在⼩型轿车Cervo上配备了Koyo公司研发的转向柱助⼒式电动助⼒转向系统;1990年,⽇本Honda 公司也在运动型轿车NSX上采⽤了⾃主研发的齿条助⼒式电动助⼒转向系统,从此揭开了电动助⼒转向在汽车上应⽤的历史。
第1章概述1.1电动助⼒转向的优点与传统的转向系统相⽐,电动助⼒转向系统最⼤的特点就是极⾼的可控制性,即通过适当的控制逻辑,调整电机的助⼒特性,以达到改善操纵稳定性和驾驶舒适性的⽬的。
作为今后汽车转向系统的发展⽅向,必将取代现有的机械转向系统、液压助⼒转向系统和电控制液压助⼒转向系统[2]。
相⽐传统液压动⼒转向系统,电动助⼒转向系统具有以下优点:(1)只在转向时电机才提供助⼒,可以显著降低燃油消耗传统的液压助⼒转向系统有发动机带动转向油泵,不管转向或者不转向都要消耗发动机部分动⼒。
电动助力转向课程设计

电动助力转向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基本原理、结构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科学素养。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描述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组成部分和性能特点;了解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现代汽车中的重要作用。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性能,进行简单的故障诊断和维修;能够设计并实施一个小型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汽车行业的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原理:介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包括电动机、转向机、控制器等主要部件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2.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讲解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组成,包括电动机、转向机、控制器、电源、传感器等部件的布局和连接方式。
3.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性能: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性能特点,如助力效果、响应速度、能耗等,并与传统机械转向系统进行比较。
4.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应用:介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在现代汽车中的应用情况,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5.故障诊断与维修:讲解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如症状分析、故障码读取、实际操作等;介绍常见的故障维修方法和安全注意事项。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授课:1.讲授法:通过讲解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原理、结构和应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2.讨论法:学生针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故障案例,使学生了解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故障诊断和维修方法。
4.实验法:安排实验室实践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增强学生的实践技能。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课程的教学,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择权威、实用的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学习资料。
轻型载货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设计与优化

轻型载货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设计与优化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危机的日益严重,电动车辆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轻型载货汽车领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与优化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就轻型载货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设计与优化进行探讨。
一、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基本原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利用电力设备,对轻型载货汽车的转向操纵提供力矩,降低驾驶员的操纵压力,提高操纵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电机和齿轮箱的协同作用,将转向盘的转动转化为对转向轮的力矩输出,从而实现车辆转向的目的。
二、轻型载货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结构设计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主要由电机、电源模块、传感器和控制模块等组成。
其中,电机通过传感器感知驾驶员的转向操作,并通过控制模块对电机进行控制,输出相应的力矩。
电源模块则提供所需的电能。
2.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电机选择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电机选择应考虑功率、扭矩、响应速度和效率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选择直流无刷电动机作为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动力源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3.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传感器设计为了使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能够准确感知驾驶员的转向操作,传感器的设计非常关键。
通过合理地选择传感器的种类和位置,可以提高系统的灵敏度和控制精度。
三、轻型载货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优化策略为了提高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以下优化策略可供参考:1. 优化电机控制算法通过优化电机控制算法,可以提高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
可以考虑采用闭环控制算法,结合传感器的反馈信号,实时调整输出力矩,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2. 优化系统的机械结构系统的机械结构设计也是影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性能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合理设计转向装置和齿轮箱等部件,可以减小系统的传动误差和能量损耗,提高系统的传动效率。
3. 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应用新材料和新工艺可以有效地减轻系统的重量,提高系统的刚度和耐疲劳性。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机构的设计

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1 绪论 (1)1.1 助力转向系统的分类 (1)1.2 EPS系统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1)1.3 EPS的分类 (1)1.3.1 转向轴助力式 (1)1.3.2 转向小齿轮助力式 (2)1.3.3 转向齿条助力式 (2)1.4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优点 (3)1.5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工作原理 (3)2 EPS方案设计 (5)2.1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选型 (5)2.2 机械部分系统方案设计 (5)2.2.1 机械部分设计要求分析 (5)2.2.2 机械式转向器方案分析 (5)2.2.3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布置和结构形式的选择 (7)2.2.4 转向梯形结构方案分析 (8)2.3 控制部分系统方案设计 (8)2.3.1 控制部分性能要求分析 (8)2.3.2 控制部分方案设计 (10)3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设计 (12)3.1 整车性能参数 (12)3.2 齿轮齿条式转向器的设计和计算 (12)3.2.1 齿轮齿条转向器计算载荷的确定 (12)3.2.2 转向器基本部件设计 (15)3.2.3 齿轮轴和齿条的材料选择及强度校核 (21)3.2.4 齿轮齿条转向器转向横拉杆的运动分析 (24)3.2.5 齿轮齿条传动受力分析 (25)3.2.6 间隙调整弹簧的设计计算 (25)3.2.7 齿轮轴轴承的校核 (27)3.2.8 键的计算 (28)4 EPS的关键部件和控制策略 (29)4.1 EPS的关键部件选型 (29)4.1.1 电动机 (29)4.1.2 电磁离合器 (29)4.1.3 减速机构 (30)4.1.4 扭矩传感器 (30)4.1.5 电流传感器 (31)4.2 EPS的电流控制 (31)4.3 助力控制 (32)4.4 阻尼控制 (32)4.5 回正控制 (33)5 EPS电机驱动电路的设计 (34)5.1 微控制器的选择 (34)5.2 硬件电路总体框架 (34)5.3 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35)5.3.1 H桥上侧桥臂MOSFET功率管驱动电路设计 (35)5.3.2 桥臂的功率MOSFET管驱动电路 (36)5.4 蓄电池倍压工作电源 (37)5.5 电机驱动电路台架试验 (37)6 结论 (39)致谢 (40)参考文献 (41)摘要电动助力转向 (Electric Power Steering,简称EPS)系统,是继液压助力转向系统后出现的一种新型动力转向系统,具有液压助力转向系统无法比拟的优势,它不仅能节约能源,提高安全性,还有利于环境保护,是一项紧扣现代汽车发展主题的高新技术,是汽车转向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发生产方案(一)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研发生产方案一、实施背景随着全球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性能和安全性的需求日益增长。
作为汽车关键零部件之一,转向系统在提高驾驶体验和确保行车安全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液压转向系统由于其能耗高、效率低等问题,已无法满足现代汽车业的发展需求。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我们提出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研发生产方案。
二、工作原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EPS)主要利用电机和减速机构为方向盘提供助力,从而提高转向的轻便性和准确性。
其核心部件包括电机、扭矩传感器、控制器和减速机构。
电机通过扭矩传感器感知驾驶员输入的扭矩,控制器根据采集的信号计算出合适的助力大小,然后驱动电机转动,通过减速机构将助力传递到方向盘。
三、实施计划步骤1.开展市场调研,分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需求及竞争态势。
2.进行技术可行性研究,包括电机、扭矩传感器、控制器和减速机构的设计与选型。
3.搭建系统试验平台,进行性能测试与验证。
4.与汽车制造商合作,将电动助力转向系统集成到汽车中,进行实车测试。
5.根据测试结果进行优化改进,确保系统的性能和质量。
6.正式投产并推向市场。
四、适用范围本研发生产方案适用于各类乘用车、商用车以及特种车辆的转向系统升级或替换。
特别是对于那些追求高性能、高安全性和低能耗的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
五、创新要点1.采用先进的电机技术和控制算法,提高系统的能效比。
2.设计简洁、紧凑的减速机构,降低系统成本并提高可靠性。
3.整合多种安全功能,如车道偏离预警、自动泊车等,提升驾驶安全性。
4.提供个性化设置选项,满足不同驾驶员的需求。
六、预期效果1.提高转向系统的助力效果,使驾驶更加轻松省力。
2.降低车辆能耗,实现节能减排。
3.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减少交通事故风险。
4.为汽车制造商提供新的盈利点,提高市场竞争力。
七、达到收益根据市场调查和分析,预计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市场需求将逐年增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设计(初稿)重庆大学工程硕士学位论文学生姓名:刁小旭指导教师:邓兆祥教授兼职导师:高工工程领域:车辆工程重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二O一一年八月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desig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bout H logisticspark in ChongQing.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Degree of Master of EngineeringByWang ChenSupervisor by Prof. Zhu Cai ChaoPluralistic Supervisor by Senior Eng.Mao You JunMajor: M echanical EngineeringColleg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Chongqing UniversityAugust 2011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摘要铝护套作为高压电缆生产工艺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具有铠装、静电屏蔽、阻水和导通故障电流等多种作用。
铝护套的质量对保证电缆的安全运行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动因。
铝护套的生产工艺比较多,大致上可以分为:保护焊连续生产工艺、液压铝棒式连续生产工艺以及铝杆式连续挤压生产工艺。
由于铝护套生产工艺属于连续生产的项目,需要从铝杆放线、电缆放线、前后牵引以及挤压成型、冷却轧纹、收线成盘等几大部分。
面面俱到的进行项目介绍有一定难度,所以本文重点就铝护套成型的定径模及相关工艺进行介绍。
本文依托某大型电缆企业的双铝杆式铝护套挤压机的调试和产品试制,主要分析了铝护套的生产工艺、模具设计。
本文通过对各项工艺参数和模具设计的深入分析,运用模具设计理论及材料的合理选择,行成完整的研究方案。
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成果对国内铝护套生产,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铝护套,连续挤压,模具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文摘要ABSTRACTToday, logistics centre as one important joint of the logistics system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the network construction in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 planning, designing and constructing a radiational function of the logistics centre, has both important significant for government, business and for the public, which is the motivation of this article.Logistics centre contains much content, from market research, the choice of size and address to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layout and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o the operation of positioning and business model of the project, our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centre started late, the mature logistics centre we can use for reference are less, even it is, It is not completely on the reference copied. Logistics centre a large-scale real estate projects requires system design and planning, all-embracing project introduced is difficulty, so the article focuses on the design of the overall idea of the centre as well as internal and external planning and design .This article relies on the Yuxi modern integrated logistics centre construction projects, mainly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logistics centre design and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Based o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YUXI logistics parks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use Logistics Park and Planning theories, method to formate Park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program, Finally,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arks program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and the results of the logistics centre, both in theory and practice is worth learning for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China.Keywords:H Logistics Park,Construction scheme,Comprehensive Evaluation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目录中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英文摘要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绪论 (3)1.1 研究背景 (3)1.2 国内外铝护套挤压机发展现状 (4)1.2.1 国内铝护套挤压机发展现状 (4)1.2.2 国外铝护套挤压机发展现状 (5)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6)1.4 研究内容 (7)1.5 技术路线 (8)2 铝护套及连续挤压机相关理论 (9)2.1 铝护套定义 (9)2.2 铝护套生产工艺发展历程 (9)2.3 连续挤压机的含义 (10)2.4 连续挤压机的相关理论 (10)2.4.1 连续挤压机选型的理论 (10)2.4.2 连续挤压机工艺布局的理论 (12)2.4.3 原材料需求及产量预测模型 (15)3 铝护套工艺要求及常见铝护套生产工艺分析 (17)3.1 铝护套工艺要求 (17)3.2 常见铝护套生产工艺分析 (15)3.2.1 保护焊连续生产工艺 (20)3.2.2 铝棒式连续生产工艺 (20)3.2.3 双铝杆式连续生产工艺 (21)3.2.4 各种工艺的优劣比较 (21)3.3 发展双铝杆式连续挤压工艺的可行性 (22)3.3.1 产量优势明显 (22)3.3.2 产品安全性能优势明显 (22)3.3.3 操作及控制方便、可靠 (23)3.3.4 人员配置简单 (24)3.4 双铝杆式连续挤压机生产线总体思路 (25)1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3.4.1 主机设计整体思路 (25)3.4.2 辅机及配套设备的作用及配置 (26)3.5 常用零部件及易损易耗件的准备 (27)3.5.1 主机备品备件的准备 (27)3.5.2 辅机备品备件的准备 (27)4 双铝杆铝护套连续挤压机设计 (29)4.1 确定设计规格 (29)4.2 功能选择及模具选配 (31)4.3 设备及技术方案 (32)4.3.1 主机硬件配置 (32)4.3.2 辅机硬件配置及配套设备 (33)4.3.3 技术水平分析 (34)4.4 软件系统设计 (34)4.4.1 网络构成 (34)4.4.2 硬件构成 (35)4.4.3 软件构成 (35)4.5 配套及辅助工程 (39)4.5.1 压缩空气配套 (39)4.5.2 冷却循环水配套 (39)4.5.3 安全及卫生配套 (39)5 模具设计 (41)5.1 十字机头及冷却成型系统 (41)5.1.1 十字机头的功能 (41)5.1.2 冷却成型系统 (41)5.2 定径模具的设计与改造 (43)5.2.1 定径模设计的作用及重要性 (43)5.2.2 改造前后的产品参数对比 (45)5.3 综合评价 (45)5.3.1 产量及废料数据估算 (45)5.3.2 工艺分析结论 (46)6 结论 (47)致谢 (48)参考文献 (49)2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绪论1 绪论1.1 研究背景物流从被发现的那天起,受到各国政府、企业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