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文化交流的探讨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大古老文明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在这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中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不仅仅是历史的延续,更是对双方文化传统的共同发展和传承。
本文将就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进行探讨。
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汉朝和印度的孔雀王朝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的佛教和印度的佛教在两国之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交流。
通过丝绸之路,佛教经历了中国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之一。
佛教也成为了印度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之一。
古代的中印文化交流不仅体现在宗教上,还体现在医学、哲学、文学、音乐等各个领域。
中印两国的古代文化交流对于两国文化传统的共同发展和丰富有着重要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中印文化交流不断深化与拓展。
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印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合作更加密切,涉及文化艺术、教育、旅游、青年交流等方方面面。
中国的太极拳、民族舞蹈、京剧、传统绘画等文化项目在印度的演出和交流活动中深受欢迎。
印度的瑜伽、印度舞蹈、印度音乐等文化项目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
文化交流不断地促进了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为中印两国的友好关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和现实都在不同程度上呈现出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印两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由于两国语言环境的不同,语言沟通也成为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
在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常常会产生误解和不适应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和挑战,中印两国应该更加深入地挖掘和发展双方文化的共同点,增进文化交流活动的深入和广泛,加强对彼此文化传统的了解和尊重,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树立更加坚实的桥梁。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已经成为了国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加强中印文化交流合作,不仅有利于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更有利于促进中印两国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比较研究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最具有影响力的文化之一,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
虽然这两个国家在许多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区别,但是它们在一些方面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本文将探讨中国和印度的文化比较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增进人们对两国文化的理解。
一、宗教信仰中国和印度都拥有着独特的宗教信仰,其中最重要的宗教是佛教。
佛教源自印度,并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影响,不仅影响了中华文化,而且在整个亚洲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为中印两国的人民提供了一种信仰和价值体系,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求安慰和指导。
此外,印度还有许多其他的宗教信仰,如印度教、锡克教、耆那教等;而中国则主要有道教、儒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
二、文学艺术中国和印度的文学艺术都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
在文学方面,中国有“四大名著”和“唐诗宋词”等经典作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鲜明特色。
印度的文学史悠久,包括吠陀经、摩诃婆罗多和拉马耶那等作品,体现了印度文化的瑰丽和优美。
在艺术方面,中国和印度都有传统的绘画、雕塑和建筑等。
中国的艺术作品以山水画和工笔画为代表,而印度则以洛克塔帕姆、雅各兰吠陀和塔吉·马哈尔等建筑为代表。
三、传统节日中国和印度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并且在这些节日中都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节日一般都有宗教或历史渊源。
印度的传统节日也有很多,如独立日、共和日、丰收节等,这些节日是庆祝国家发展和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
此外,印度和中国也有一些相同的节日,如冬至、母亲节和父亲节等,这些节日是两国人民共同庆祝的文化活动。
四、饮食文化中国和印度的饮食文化也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的饮食文化有着丰富多彩的菜肴和烹饪技巧,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菜的特点是注重色、香、味、形和器皿的精心搭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印度的饮食文化则受到印度教和古代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大米、咖喱和香料为主要原料,口味较为辛辣,具有浓厚的印度特色。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国是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邻国,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的汉朝与印度的孔雀王朝便建立了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
在经济、政治、宗教等领域,中印两国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互动和交流。
一、历史文化交流1.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中国和印度之间最重要的文化交流之一。
公元1世纪初,佛教传入中国,获得了汉朝皇帝的支持和广泛的传播。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也随之增加。
隋朝大业年间,第一批印度的佛教文献被翻译成中文。
唐朝时期,印度佛教大师玄奘(唐僧)来到中国,将印度的佛教经典翻译成了中文。
这些翻译出版的佛典,对中国的佛教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2.印度教影响中国印度教虽然并没有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但其某些元素仍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
例如,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传入了印度的瑜伽术,使中国的养生术和宗教更加充实和丰富。
此外,印度教的神话故事也一定程度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艺术。
3.博物馆的成立中国和印度都有许多博物馆展示各自的文物和历史。
20世纪60年代,中国的故宫博物院与印度的塔基拉玛宫博物馆分别签署了文化交流协议,在相互间进行了多次文物的交换展览。
此外,为加强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国还在印度开设了孔子学院和中国文化中心。
虽然在历史上中印两国有着悠久而广泛的文化交流,但在现代世界化的浪潮下,中印两国在文化交流方面面临着更广泛、更深入的挑战与机遇。
1.文化交流的发展近年来,中印两国在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交流日渐频繁。
许多中印两国的学者、艺术家、演员、作家等相互访问并举办文化交流活动。
例如,印度的泰姬陵等著名古迹在中国进行了展示,中国则派遣了艺术家等前往印度举办艺术活动,加强了两国文化互相的了解和交流。
2.科技合作的发展随着世界科技的快速发展,中印两国在科技领域的合作也逐渐加强。
在此方面,两国之间的合作逐渐从技术转移到了基础研究,从单个项目合作到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为两国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印关系探析

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印关系探析中印两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庞大的人口和较强的经济实力,也是世界文化古国之一。
两国虽然距离相隔遥远,但在中外文化交流领域有着深厚的渊源。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现状分析以及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探析中外文化交流中的中印关系。
一、历史渊源中印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年前,西汉时期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印经济文化交流之路。
唐代时,印度的佛教经典以及北传佛教借元史传入中国,奠定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基础。
明清时期,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中印文化交流也加强了。
明朝开放南海贸易,并筑造了神秘的海上风铃城——瓯海,便成为了往来印度的商人洽商的重要地点。
而清代则出现了许多前往印度的官员、文人,如严复、林则徐等人,他们在印度取得了很高的声望,并对印度文化有了深入了解。
二、现状分析目前,中印两国在文化领域的交流尚处于初级阶段。
中印文化交流领域的合作主要是两国的政府和文化机构在举办展览、文化旅游和翻译出版等方面展开的合作。
在文化领域的合作方面,两国政府已经签署了《中印文化协议》和《印度-中国之间的旅游协议》,强调加强两国文化旅游界在多个领域的紧密协作。
另外,中国印刷博物馆曾举行过“魅力印度·印度风情展”,展览内容丰富多彩,令中国观众领略到了印度的精深文化。
而在翻译出版方面,印度和中国出版社合作出版了许多双语书籍,使中印两国人民可以更加深入了解彼此的文化。
例如,中国出版了《印度佛教史》和《儒家与印度经典》等,印度也出版了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等方面的书籍。
此外,两国还积极地鼓励青年交流者互访互学,增进两国之间的相互理解。
中国和印度的大学和艺术院校也积极地开展文化教育交流项目,为两国年轻人提供了更广阔的交流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在印度电影市场上,中国电影产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中国电影已经成为印度观众的重要选择之一。
三、未来展望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是中外文化交流中最为活跃和丰富的。
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汉字文化传承有何关联?

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汉字文化传承有何关联?汉字是中国语文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将语言变成可视化形式的方法。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的使用和传承渐渐扩展到了其他国家。
印度尼西亚作为中国在东南亚的邻国,也有不少汉字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分析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汉字文化传承的关联。
一、历史背景1. 南海贸易在古代,中国有一条海上贸易路线,即南海贸易,这条贸易路线经过印度尼西亚的南部和东部海域。
这些地区的居民与中国进行了频繁的贸易接触,汉字也随之传入了这些岛屿。
可以说,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建立了长达数千年的贸易和文化往来。
2. 文化交流在历史上,中国和印度尼西亚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关系十分复杂。
在唐朝时期,印度尼西亚的吕宋国使前来朝贡,学习中国的文化和技术。
同时,在元朝和明朝时期,中国也先后派遣了多支商队到印度尼西亚进行贸易和外交活动。
在这些互动中,中国的汉字文化渐渐传到了印度尼西亚。
二、教育系统1. 语言教育印度尼西亚的教育系统是建立在学习不同语言的基础之上。
由于印度尼西亚民族众多,所以汉字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印度尼西亚的学校中,学生常常要学习中文,特别是汉字。
在汉语课程中,由于使用的是汉字,所以增加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2. 汉字与文化在印度尼西亚,学生不仅要学习汉字的读音和意义,还要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
这样的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增强中印文化的交流。
同时,印度尼西亚的学生也通过学习汉字和中文,有机会到中国留学或出国深造,进一步加深了两国之间的互动交流。
三、文化交流1. 文化活动在印度尼西亚,许多文化机构和协会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包括艺术和文化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还可以让印度尼西亚人民更好地接受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印度尼西亚和中国的汉字文化传承因此得以更好地保留和发扬。
2. 文化产业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其文化产业也开始崭露头角。
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和文化关系

中国和印度的历史和文化关系中印两国虽然拥有不同的文化、宗教和语言,但他们的历史交流可以追溯至数千年前。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两国之间的往来与交往曾经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
本文将探讨中印两国的历史和文化关系,并梳理这些事件中所蕴含的共性和差异。
古代时期:文化交流和互相学习中印两国古代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当时中国的商代末期和周朝初期,印度的吠陀时期(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500年)正有一定的文化和贸易交流。
据《史记》记载,汉朝时期,一位叫做佚名的汉使曾经到过印度,这标志着两国之间的正式接触开始出现。
在古代,文化交流是中印关系中重要的一环,两国文明传承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和价值观,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共同推动了它们的发展。
例如,印度的佛教和耆那教在公元前三世纪传入中国,推动了中国的文化发展,形成了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秦始皇时期,印度国王善无畏遣使来华,与秦始皇交好,并从中国学习了建筑、制陶和饮食等方面的技术和文化。
在汉武帝时期,印度使臣谒见汉武帝,为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奠定了基础。
而在唐朝时期,印度的数学、化学和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先后传入中国,标志着两国联系的更加深入。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两国当时均为世界上最为富有的经济体之一,两国之间的贸易相较于其他国家而言更为频繁。
历史学家曾经称之为“印度海洋贸易”。
中世纪时期:纷争和对抗中世纪时期,中印关系的发展出现曲折,这其中包括了土地争端、宗教差异以及文化互相影响的因素。
在印度教传入中国后,印度教和佛教两种宗教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在唐朝时期,大唐传入的佛教曾经成为了中国社会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在平安时期的日本,佛教还发展出了自己的特色和文化。
中世纪时期的中印关系也受到了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制约。
印度在那个时期曾经是世界上最为富有的自然资源产出地之一,中国的大量人口和长期的黄河洪水造成的土地限制导致了对印度资源的需求,这局面也逐渐演变成了争夺。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自古以来,中印两国就有着密切的交流和往来,这种交流不仅体现在贸易、宗教、哲学等方面,更深入地体现在文化交流上。
本文将重点探讨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以期加深对这两个国家之间文化交流的了解。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东汉时期。
当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士远赴印度学佛。
这才有了玄奘、鉴真等著名的僧人到印度取经的故事。
古代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印度,这使得两国之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更为频繁。
到了唐朝时期,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潮。
唐代的文人墨客常会参观印度佛教寺庙,从中汲取灵感,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创作。
这也使得中国壁画艺术在此时迅速发展。
印度的一些文化元素也慢慢渗透到中国,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在此之后,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持续不断。
印度的古典舞蹈和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戏曲和音乐。
中医药学中也吸收了不少印度的草药知识。
中印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中印文化交流的现实尽管中印两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但在当代,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语言障碍是中印文化交流的一大障碍。
中国人主要使用汉语,而印度人主要使用印度的官方语言卢比亚语和英语。
由于语言不同,很多时候会导致交流的不便。
宗教信仰的差异也是影响中印文化交流的因素之一。
中国主要信奉佛教、道教、儒家等,而印度主要信奉印度教、佛教和伊斯兰教。
这些宗教信仰的差异可能导致在文化交流中产生一些分歧。
两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也存在一些竞争与矛盾。
这些矛盾可能会影响到中印文化交流的进程。
尽管存在这些问题,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依然在不断地进行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变得更加便利。
在文化艺术领域,中国的武术、京剧、民乐以及印度的印度舞、印度音乐等都在对方国家有了很好的宣传。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

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与现实中印两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密切的交流与联系。
古丝绸之路让两国的商人和学者互相往来,带来了文化、宗教和商业的交流。
今天,中印两国虽然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着一些分歧,但在文化领域上,两国的交流依然是非常紧密的,中印文化交流正不断拓展和深化。
在古代,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大丝绸之路便将中印两国连接在了一起。
在这条古代的贸易通道上,不仅有着大量的商品贸易,更有着思想、艺术、宗教等方面的交流。
佛教的传播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从印度传入中国的。
在此基础上,佛教与中国的宗教文化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体系,对中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中印两国之间的学术交流也非常频繁,印度古典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这些古代的文化交流,为中印两国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为今天的中印文化交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印两国在现代文化交流方面也有了更多的合作与交流。
印度电影、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在中国备受欢迎,中国的武术、京剧、书法等艺术形式也在印度广受追捧。
随着中印两国之间经济的快速发展,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日益增多,旅游、教育、文化活动等方面的合作日益密切,为中印两国的文化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新兴媒体的发展,中印两国在影视、音乐、文学等方面的合作也日益加深,两国的文化产品也在互相渗透、融合,为两国人民带来了更多的精神享受。
值得一提的是,中印两国之间的语言学习也在近年来备受关注。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人学习印度的宗教文化,深入研究梵文、印度哲学等,同时学习印地语成为一种时尚。
在印度,学习汉语的热情也在蓬勃发展,中国的语言、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课程越来越受到印度的青年学子欢迎。
中印两国的语言学习,不仅有助于两国人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语言和文化,也为两国之间的交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尽管中印文化交流的历史悠久,现实中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印文化交流研究报告小组成员:李瑞青陈彩虹李明杨琴中印文化交流研究报告摘要:中印交流始于秦代,到两汉时逐渐频繁,在隋唐时趋于高潮,宋元时更加深入。
在这2000多年的交往史中,文化交流是柱石。
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等传入中国,其影响正如鲁迅所言,“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
”同样,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传入印度,也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
两个大国,地理上相邻,交往历史如此漫长,却鲜有战争和冲突,有的只是文化上的交流和学习、友谊的传播和加深,这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
正文:中国从西汉起史书中就有不少关于印度的记载,印度先后被称为身毒、辛头、天竺、贤豆等,到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沿用至今。
古代印度是指今日的南亚次大陆,主要包括现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三国。
印度人何时知道有中国的存在及与中国有交流,在印度史书中没有准确的记载。
在著名史诗《摩柯婆罗多》曾又多次提到中国(china支那),一般认为它是中国秦字的音译。
但是由于成书年代不详,无法确认。
据中国《史记》的《西南夷列传》中记述,张骞奉命出使西域,在大夏(汉代西域之国,今伊朗、阿富汗一带)看到中国四川出产的蜀布和邛竹杖,便问此物从何而来。
当地人告诉他:这是从东南的一个叫身毒的大国那儿来的,距此数千里,有蜀人在那里卖东西,蜀布和邛竹杖是从他们那儿买来的。
这是古代中印交流的可靠证据。
而且此事说明在张骞通西域之前,中印的民间贸易早已存在。
近代在印度迈索尔发现了中国公元前2世纪的钱币也证实了这一点。
在公元前135年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中国到西域各国的通道后,中印之间的交流逐渐频繁起来。
据《前汉书》记载,从汉武帝起,中国和印度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建立了外交联系,并进行了大量物质交往。
当时,从印度传入中国的物品有珍珠、白玉、水晶、玛瑙等。
在公元1世纪时,从中国向印度传去了桃树和梨树,所以梨树在古代印度有‘中国王子’之称。
后来在中印交流中影响最大的便是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并中国化。
据史书记载,印度佛教最初传入中国的年代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西汉末哀帝时期(公元前1世纪末),另一种说法是东汉明帝时期(公元1世纪中叶)。
东汉明帝永平11年,为了安置东来洛阳的印度僧侣,以便僧侣翻译佛经,传授佛教仪规。
明帝命人建立了中国第一座寺庙——白马寺。
从此,佛教在中国传播开来。
魏晋时期,中国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的局面。
由于战争连年不断,广大人民饱受苦难,因此较容易接受佛教关于彼岸极乐世界的宣传,这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为了追求更高深的佛法,中印交流达到了一个高峰。
据《高僧传》记载,此时印度僧人来华传教、翻译佛经的有很多。
早期的有竺佛朔(公元179年来华)、竺大力(公元197年来华),到公元3世纪来中国的有释迦跋澄、释迦提婆等,4世纪有高僧鸠摩罗什来华,其中最著名的是鸠摩罗什。
他从小聪明能干,对印度佛教经典、天文学、数学、梵文等知之甚多。
来华以后他成绩显著,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天文、历史都起了重大作用。
他和唐代的玄奘法师一样,是划时代的人物,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象征之一。
与此同时,从中国到印度的僧人学者更多。
在魏晋时期,中国的僧人开始自发地西行求法取经。
先后有朱士行、竺法护、法显等人。
而法显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在中印关系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是中国印度家喻户晓的人物。
法显于公元399年从长安西行前往印度求法。
前后历时15载,于公元414年由海路回国。
途中经过了30余国。
回国后,法显著《佛国记》,记述了途中的艰险经历和在印度的所见所闻。
当中对笈多王朝时期印度各地的社会文化等状况作了真实而生动的记载,是研究印度古代史及5世纪初亚洲情况和交通路线不可缺少的珍贵资料。
此外,法显翻译的大量佛经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隋代全国再归统一,炀帝曾派使节出使西域各国,并在印度取得佛经及玛瑙等物回国。
到了唐朝,中印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这一时期的玄奘、王玄策、义净等是典型的人物代表,他们为古代中印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公元629年,玄奘不理政府禁令,私自西行,以其无与伦比的毅力,翻山越岭,经历20多个国家,最后辗转抵达印度。
玄奘到印度后周游各地,一面巡礼圣迹,一面讲经学法,并在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住学五年,刻苦钻研讲学,成果甚丰。
在印期间,玄奘参加过许多学术研讨会,并受邀到各国讲学,曾多次受印度戒日王的盛请邀请和真诚接待,两人曾就中印文化问题进行过多次交谈。
戒日王特地为玄奘举行庄严的集会,会上宣读玄奘法师用梵文写的学术论文并展开辩论。
大会有18个国家的国王出席,无数学者参加,他们对玄奘法师的学问无不深表佩服,玄奘法师在印度成为知识界无人不知的中国古代学者。
公元645年,玄奘载誉而归,带回佛经657部和若干佛像。
第二年,玄奘撰成《大唐西域记》。
这部不朽的世界名著记录真实,内容丰富,既有名胜古迹,历史人物,也有人情风俗和传说故事等,是了解当时印度和中亚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此外,玄奘法师更倾其后半生精力,译出佛经54卷,1335章,对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贡献良多。
印度在公元10——11世纪时,婆罗门教抬头,伊斯兰教势力大增,而佛教逐渐消亡。
中印间的交流不再通过佛教形式,而是由海上商业贸易取而代之。
在宋代,中国商人远航印度、阿拉伯和非洲各国,已形成空前繁荣的浪潮。
据《诸蕃志》记载,当时从泉州港进口的货物主要有乳香、椰子、麋香木、木香、珊瑚、象牙、角、猫儿眼等。
而从泉州运往南亚的外销瓷器,在印度等国的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福建商品居多。
到了元代,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
史载当时中印之间贸易往来频繁,中国船舶载运的丝绸、瓷器、金属等货物经常到达印度沿海港口。
及至明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庞大的船队出使南洋及印度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到过印度的许多地方,诸如卡利卡特、科钦、孟加拉国以及印度半岛两侧海滨之地等等。
当时随郑和宝船运到印度的物品很多,有布绸、色绢、水银、麋香、草席等。
郑和等人能多次出使,说明当时中印政府与民间关系的密切。
而在明代中国仍不断传入印度,从而丰富了印度的文化。
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像潮水般地涌向东方。
中印间的外交活动几乎停止,商贸活动也已中断。
到清朝中叶以后,以英国人为首的鸦片贩子将印度产的鸦片运来中国,走私入境,既骗取中国人民的钱财,又毒害中国人民的健康,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国人抓来不少印度士兵对付太平天国,而这些士兵到中国反而与太平军达成一线,共同对抗英军。
清中叶至近代,由于中印两国经济落后,遭到殖民主义者得直接或间接统治,两国间的直接交往几乎中断,但两国人民彼此同情,相互支援。
那时印度圣雄甘地和国父孙中山先生一样,都很关心中国的命运,他在孟买对中国记者说:“愿中国得知,吾人此次系为解放印度,为保卫中国而奋斗。
”一些学者在报纸和刊物上发表了大量类似的文章,《民报》、《东方杂志》等为中印交流起过重要作用,当时有介绍中印文化交流的图书问世。
1937年日军大举侵华。
印度人民得知这一消息,对中国人民的抗日活动深切同情并坚决支援,全国各地举行了盛大集会示威游行,抗议日本对中国的侵略。
1938年印度国大党精选医生组成医疗队派往支援中国。
医疗队由医疗队由爱德华、卓克华、柯棣华、巴蘇华和木克华五人组成。
他们以卓越的医术和崇高的医德,为中国抗日军救死扶伤,并培养了大批医护人员,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近代印度有三圣,圣雄甘地、圣诗泰戈尔、圣智阿罗频多。
其中甘地和泰戈尔都很推崇中国文化,以及中印文化交流。
1937年4月14日在多方努力下中国学院在印度的国际大学诞生,推动中印文化研究,促进了中印文化交流。
由于文化交流是巩固友谊的基础,两国政府都非常重视文化的作用。
伴随着两国关系的每次重大突破,两国文化合作方面也都有大动作。
文化交往的民间基础也较好,两国即使在两国关系恶化的时候,季羡林先生和他的弟子们还坚持将古代印度两大梵文史诗《罗摩衍那》和《摩珂波罗多》翻译成中文。
1988年前,中印交往的形式比较单一,隔几年派个文艺代表团,由少数高校或研究机构翻译介绍一些著作,引进的几部电影让几代人看了几十年,最多搞个“文化周”。
1988年,印度总理拉吉夫·甘地访华时,两国签署了文化合作协定2003年,瓦杰帕伊总理访华时签订了《中印政府文化合作协定2003年至2005年执行计划》2006年签订《2006年至2008年中印文化交流执行计划》2010年庆祝中印建交60周年互相举办“国家节”,促使文化交流向机制化发展2010年12月1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对印度进行正式访问。
温家宝总理在新德里海德拉巴宫与印度总理辛格举行会谈时,双方宣布2011年为“中印交流年”,届时中印双方将分别邀请对方国家500名青年来访,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青年、传媒、教育等领域交流与合作,使中印友好世代相传。
2010中国和印度建交60周年,两国以各种方式热烈而隆重地纪念中印关系史上的这件大事。
两国领导人多次互访或会晤,印度总统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中印建交60周年招待会。
双方举行包括“国家节”在内的一系列纪念活动。
官方和民间的往来明显增加。
互派文化部代表团,互办“电影节”,中国向印度派京剧团,在印举行“山西民俗艺术展”、“陕西文化周”,印度则将派传统舞蹈团、宝莱坞歌舞团来华。
中国在印度完成那烂陀玄奘纪念堂揭幕,印度在洛阳白马寺举行印度风格佛殿的落成仪式和开光典礼。
此外,还有美食节、文物展、新书发布、研讨会等。
2011年,双边贸易额超过600亿美元。
温家宝总理在年底对印度的正式友好访问不仅为建交60周年的庆祝活动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而且对进一步发展和深化中印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重要意义。
2011年为“中印交流年”,鼓励两国社会团体、青年、媒体、学者、智库、艺术家和文化界人士开展更大规模的交流。
2011年4月13日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印度总理辛格。
他指出,中国和印度互为重要邻国,去年双方成功举办纪念中印建交60周年系列活动,两国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深化。
胡锦涛强调,2011年是“中印交流年”。
双方要以此为契机,积极扩大各领域交流合作,推动双边关系再上新台阶。
结论:中印文化交流至少已经有2000余年的历史,文化在双边关系中扮演特殊的作用。
即便在两国关系出现挫折的时候,文化交流和民间往来依然没有中断。
中印文化交流会夯实了两国的政治和经济关系,文化成为两国交往的语言和感情上的“防火墙”,在延续两国文脉的同时也在延续着东方精神。
两国都曾经紧盯西方,既忽视自己,也忽视对方。
随着双方综合国力的增强,双方终于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对方的文化,意识到自身文化的“(1)软力量”。
伴随着两国文化交流的深化和民间往来的增多,两国政府提出建立“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属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