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

合集下载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就业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就业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就业科学技术史是一门研究人类对自然界进行认知和改造的历史发展过程的学科,它涉及到自然科学、技术、社会、文化等多个领域。

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在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也相对多样化,可以涉及到科研机构、高校、博物馆、文化传媒等多个领域。

一方面,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可以选择在高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在高校任教,他们可以担任科学技术史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他们还可以开展科研项目,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史的相关议题,为学术界的发展做出贡献。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还可以选择在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

他们可以参与国家级科研项目,深入研究科学技术史的特定领域,挖掘历史文献,撰写学术论文,推动科学技术史研究的深入发展。

同时,他们还可以参与策划和组织相关学术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除了高校和科研机构,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还可以选择在博物馆、文化传媒等领域就业。

在博物馆工作,他们可以担任馆藏文物的保管和展览工作,通过展览和解说,向公众传播科学技术史知识,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在文化传媒领域,他们可以从事科普写作、科技传播等工作,将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成果向社会传播,拓展科学技术史的影响力。

总的来说,科学技术史研究生的就业前景相对较为广阔,可以涉及到多个领域,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然而,也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扎实的科学技术史知识、较强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不断变化的就业环境,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科学技术史研究生在就业过程中应该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以实现自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希望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能够在未来的就业道路上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为推动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

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

科学技术史的基本概念科学技术史是研究科学和技术发展的历史过程的学科领域。

它关注科学和技术的起源、发展、影响以及与社会、文化和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关系。

在科学技术史的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被广泛运用。

1. 科学:科学是通过观察现象、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研究来发现和解释自然规律的一门知识体系。

在古希腊时期,科学被视为一种哲学方法,它试图通过逻辑思考和理性推理来认识和解释世界。

2. 技术:技术指的是应用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来满足人类需求的实践活动。

技术的发展往往依赖于科学研究的进展,但它也可以独立于科学而存在。

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与科学密不可分。

3. 创新:创新是指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引入新思想、新方法或新产品的过程。

创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它推动着科学的进步,并带来了技术的革新和社会的变革。

4. 知识传播:知识传播是指科学技术知识的传递和流传的过程。

在历史上,知识传播的方式和途径不断发展和演变,从最早的口耳相传,到印刷术的发明,再到现代的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等,知识传播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和快速化。

5. 科技革命:科技革命指的是以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发明为基础,引起经济、社会和文化变革的历史事件。

科技革命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6. 科技政策:科技政策是指国家制定的,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应用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科技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国家的创新能力、科技竞争力和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7. 科学伦理:科学伦理是科学实践中涉及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的研究。

科学研究往往涉及到人体试验、动物实验和环境影响等,科学伦理的规范和保护是非常重要的,以确保科学研究的合法、公正和道德性。

8. 技术决策:技术决策是指在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对于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进行决策的过程。

技术决策通常需要考虑技术的可行性、经济效益、社会影响等多个因素,并在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个层面上进行。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
一、课程目标:
1. 了解科学技术史的发展脉络,掌握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
2.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的兴趣,激发对科学技术的探索和创新意识;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二、课程内容:
1. 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代文明中的科技成就、古代科学家和发明家;
2. 中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世纪科学技术的传播与发展、中世纪的科学思想;
3.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近代科学家和技
术发明;
4. 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科技革命、信息时代的科技进步。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结合讨论,介绍科学技术史的基本知识,引导学生展开
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生动形象
地呈现科学技术史的发展;
3. 实践体验,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博物馆、实验室等,让学生亲
身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

四、评估方式:
1. 平时表现,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等;
2. 课堂测试,针对课程内容进行的小测验;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科学技术史知识的掌握程度。

以上是一个简要的科学技术史教学大纲建议,当然具体的大纲内容还需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科学技术史》课件

《科学技术史》课件

古罗马科技
道路、桥梁和水利工程等建设成就。
古代美洲、非洲、大洋洲科技
原住民的航海技术、农业发展等。
中世纪科技
伊斯兰科技
数学、医学、天文学和化学领域的发展。
欧洲中世纪科技
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时钟制造技术等。
文艺复兴时期科技
印刷术
古籍的大规模印刷与传播, 促进知识普及。
天文学
伽利略的望远镜观测,揭示 宇宙的奥秘。
数学
数学符号的发展,推动数学 的进步。
工业革命
1
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出现,机械产业的崛起。
第二次工业革命
2
电力、内燃机和钢铁等新技术的应用。
现代科学技术
电子技术
电子器件和通讯技术的飞速 发展。
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的出现和智能化发展。
生命科学
基因、细胞等领域的突破与 应用。
航空航天
航空与航天技术的突破与进步。
新能源技术
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研发。文化带来的深远影响。
2 未来科技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发展前景。
科学技术史PPT课件
科学技术史PPT课件大纲:简介,古代科技,中世纪科技,文艺复兴时期科技, 工业革命,现代科学技术,总结。
科学技术史的意义
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古代科技
中国古代科技
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众 多发明。
印度古代科技
数学、医学、天文学的重要 进展。
希腊古代科技
几何学、哲学等领域的贡献。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
• 一、古代中国的兴衰 • 二、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数学
• 盖天说——浑天说——宣夜说 •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九章 算术注》、《数书九章》
• 三、古代中国的医药学和地学
• 《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
盖 天 说
浑 天 说
张衡的浑天仪
张衡的地动仪
第四节、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 《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 • 地学:《山海经》、《汉书· 地理志》、 《水经注》、《梦溪笔谈》 • 裴秀的《禹贡地域图》、朱思本的《舆 地图》、清朝的《皇舆全览图》、《郑 和航海图》
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 1、古代中国独立地创造了举世瞩目 的科学技术成就 • 2、古代中国形成了独特的实用科学 体系 • 3、古代中国形成了大一统的技术结 构
3、古希腊的物理学和数学
• 亚里斯多德:形式逻辑的创始人, 著有《工具论》,《物理学》 • 阿基米德:《论浮力》,《论平板 的平衡》,《论杠杆》,《论重心》 • 泰勒斯:创立了几何学。 • 欧几里德:《几何原本》 • 阿基米德,阿波罗尼的数学研究
百 科 亚 全 里 书 斯 式 多 的 德 学 者
二、古罗马的技术
• 加图:《论农业》西方最早的农书。 • 赫伦:著名的工程师。 • 维特鲁维奥:《论建筑》,世界第 一部建筑学著作。 • 古罗马的斗兽场,万神庙。 • 古罗马的公路建设。
古罗马的斗兽场
第三节、古代中、西科学技术的 发展特点
• 一、古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特点 • 1、善于吸收先进的科学文化 • 2、运用理性探讨自然界的本质和规 律 • 3、科学方法的初步确立及应用 • 4、形式逻辑成就科学典范
科学技术史
张密生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科学技术史第一章

科学技术史第一章

早期文明中数学、天文学和医学成就
01
数学
古代巴比伦人发展了六十进制计数法,古埃及人则创造了十进制计数法,
并进行了土地测量和几何学研究。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了
许多重要的数学定理和概念。
02
天文学
古代人类通过观察太阳、月亮和星辰的运动,逐渐形成了对宇宙的认识。
古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最早的太阳历,而古巴比伦人则发展了占星术和
明清时期科技发展
明清时期,中国在传统科技领域继续取得进步,如天文学、医学、农学等。同时,西方科学思想 也开始传入中国,对中国科技发展产生了新的影响。
04 近代科学技术革命背景、 内容及影响
文艺复兴运动对思想观念解放作用
1 2 3
强调人文主义精神
文艺复兴运动以人文主义为核心,强调人的价值 和尊严,推动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解放。
要点二
量子计算
一种遵循量子力学规律调控量子信息 单元进行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具有 理论上的超强计算能力和潜力。
要点三
生物信息学
一门交叉科学,它包含了生物信息的 获取、加工、存储、分配、分析、解 释等在内的所有方面,综合运用数学 、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各种工具, 来阐明和理解大量生物数据所包含的 生物学意义。
03 中世纪时期科学技术缓慢 进步原因及表现
欧洲中世纪时期社会背景分析
宗教统治与思想禁锢
01
中世纪欧洲,基督教教会占据统治地位,对科学思想进行严格
控制,导致科学进步缓慢。
战争பைடு நூலகம்繁与社会动荡
02
欧洲各国之间战争不断,社会长期处于动荡状态,不利于科学
技术的稳定发展。
经济基础薄弱
03
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商业和手工业发展缓慢,缺乏推动科

北大 科学技术史 课件

北大 科学技术史 课件

北大科学技术史课件第一部分:科学技术史概述1. 什么是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人类科学技术活动的发展和进步过程,揭示科学技术的演变规律和影响因素。

2. 科学技术史的重要性- 了解科学技术的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科学技术发展;- 揭示科学技术的发展规律,为未来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古代对农业、医药、天文、数学等领域有着丰富的积累和创新;- 例如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

2. 科学技术在中国古代社会的地位- 科学技术在古代中国有着重要的社会地位,对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起到重要作用;- 科学家、工匠在古代社会中受到尊重和重视。

第三部分:近现代科学技术史1. 近现代科学技术的革命性进步- 工业革命、科学革命、信息革命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发现,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发明电力、蒸汽机、电话、电报等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2. 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生活方式;- 工业科技的发展催生了现代工业化社会。

第四部分: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1. 当代科学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境技术等新兴科技不断涌现;- 科学技术不断融入各行各业,并对人类社会带来深刻影响。

2. 科学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 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伦理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应用科技需重视伦理道德,兼顾社会效益。

结语科学技术史是了解科学技术发展过程、规律以及对社会影响的重要途径,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史,我们能更好地把握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脉络,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参考和指导。

科学技术史相关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史相关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史相关研究方向
科学技术史:研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包括科学技术思想、科学技术制度、科学技术活动、科学技术成果等。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科学技术与哲学的关系,包括科学技术的本质、科学技术方法、科学技术价值、科学技术与社会等。

科学技术社会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包括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社会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政策、科学技术伦理等。

科学技术经济学: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的关系,包括科学技术对经济的影响、经济对科学技术的影响、科学技术投资、科学技术创新等。

科学技术管理学:研究科学技术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科学技术规划、科学技术政策、科学技术评价、科学技术信息管理等。

科学技术传播学:研究科学技术传播的理论和方法,包括科学技术新闻、科学技术出版、科学技术展览、科学技术教育等。

科学技术史料学:研究科学技术史料的收集、整理、鉴定、编目、保管和利用等。

科学技术考古学:研究古代科学技术遗迹、遗物和文献,以了解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情况。

科学技术伦理学:研究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包括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环境的影响、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等。

科学技术政策学:研究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价,以及科学技术政策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

以上是科学技术史相关研究方向的示例,实际的研究方向可能更加具体和细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造纸术的发展历史研究
江卓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纸类的使用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本文针对纸类的发明和发展做了一定的说明讲解
关键词:造纸,发展历史,科学技术史
0 引言
现代的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高速发展的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推动。

所以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科学技术活动有它自己的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和规律。

科学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反映客观事物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人类在实践中对自然规律的认识积累,在理论上的不断总结与概括,就是科学的发展过程。

技术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在改造和控制自然的实践中所创造的劳动手段,工艺方法和技能体系的总和。

在长期的自然实践中,人类不断积累着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又不断地利用这些经验和技能改进劳动工具和其他生产资料,这种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积累的过程,就是技术的发展过程。

所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经验进行不断总结的过程。

科学技术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的。

说到科学技术的发端和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早在远古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已学会把石块打碎,然后从中挑选形状合适的碎石当做砍砸器,刮削器和手斧等,从而揭开了人类改造自然的第一个时代——石器时代的序幕。

打制石器成为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个标志。

人类祖先在技术上取得的一项决定性的进步是学会了用火,正如恩格斯所说:“尽管蒸汽机在社会领域中实现了巨大的解放性革命,但是,毫无疑问,摩擦生火还是超过了蒸汽机,因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同动物分开。

”火的使用在人类的进化史手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使世界进入了文明时代。

人工取火是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二个标志。

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三个标志是创造文字。

人类通过对图画的简化对记号的改进,创造出了文字——文字不仅可以用来记录事件,契约,还能用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

今日汉字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殷商的甲骨文,一直到半坡村彩陶上的符号。

而西方文字的祖先则可一直追溯到古代西腓尼基人的文字,及至古埃及人的象形文字和巴比伦人的楔形文字。

文字的出现使人类进入了有文字记载的文明历史。

1 造纸术发明的原因
由上述三大古代技术发端引出本次主题——古代技术发端的第四个标志:造纸术。

有了文字之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个很好的载体。

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罗河的纸草来记述历史;在古代的欧洲,人们还长时间地利用动物的皮比如羊皮来书写文字;而中国,在造纸术发明以前,甲骨、竹简和绢帛是古代用来供书写、记载的材料。

但是甲骨、竹简都比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阅读奏章,就要整整一车;绢帛虽然轻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贵,也不适于书写。

到了汉代,由于西汉的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甲骨和竹简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了,从而促使了书写工具的改进——纸被发明出来了。

造纸是一项重要的化学工艺,纸的发明是中国在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上,所做出的一项十分宝贵的贡献,是中国史上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对中国历史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据考证,我国西汉时已开始了纸的制作,魏晋南北朝时期纸广泛流传。

普遍为人
们所使用,造纸术进一步提高。

造纸原料也多样化,纸的名目繁多如竹帘纸、藤纸、鱼卵纸……蔡伦造纸的原料广泛,以烂鱼网造的纸叫网纸,破布造的纸叫布纸。

2 造纸术的发展
在造纸术发明的初期,造纸原料主要是破布和树皮。

当时的破布主要是麻纤维,品种主要是苎麻和大麻。

据称,我国的棉是在东汉初叶,与佛教同时由印度传入,故用于纺织应是更晚一些的事了。

另外当时所用的树皮主要是构皮(即楮皮),对枸皮纸曾有“楮先生”之称。

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3-5世纪)纸的品种、产量、质量都有增加和提高,造纸原料来源更广。

史书上曾论及到这时期一些与原料有关的纸种名称,如写经用的白麻纸和黄麻纸,枸皮做的皮纸,藤类纤维做的剡藤纸,桑皮做的桑根纸,稻草做的草纸等。

由此看来我国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麻、枸皮、桑皮、藤纤维、稻草等已普遍用作造纸原料。

另外史书上还有提到有关蚕茧纸、苔纸、发笺纸、侧理纸等名词,那么是否当时曾用青苔、毛发等造纸呢?笔者根据这类纤维的特性来看,认为不大可能,毛发极少纤维结合力,成纸强度很低,不宜单独用来造纸,至于蚕茧纸和发笺纸之说很可能是一种象形名词,白净、细密的麻纤维纸表面形似蚕茧,可能就称其为蚕茧纸。

假如在纸浆中加入少许着色的长纤维或毛发,给人以披发的感觉,故而可能就称其为发笺纸,形似青苔并且显绿色花纹者可能谓之苔纸,当然这只是一种推论,尚需送一步考据。

竹子作为造纸原料始于晋还是宋,尚有不同的看法。

南北朝书法家萧子良的一封信中曾说“张茂作箔纸……取其流利,便于行书”,据考据,所渭箔纸即嫩竹纸,张茂是东晋人,看来用竹子造纸可能是初始于晋。

但用量很少。

隋唐时期,著名的宣纸诞生。

(在宣纸的主要产地安徽宣州有这么一个传说:蔡伦的徒弟孔丹,在皖南以造纸为业,他一直想制造一种特别理想的白纸,用来替师傅来画像修谱。

但经过许多次的试验都不能如愿以偿。

一次,他在山里偶然看到有些檀树倒在山涧旁边,因年深日久,被水浸蚀得腐烂发白。

后来他用这种树皮造纸,终于获得成功。

由此可以断定:利用树皮制造宣纸,在唐朝时候就比较盛行了。


我国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都空前繁荣,造纸业也进入一个昌盛时期,纸的品种不断增加,生产出许多名纸及大量艺术珍品。

造纸原料以树皮使用最广。

主要是楮皮、桑皮,也有用沉香皮及栈香树皮的记载。

藤纤维也广为使用,但到晚唐时期,由于野藤大量被砍伐,有无人管理栽培,原料供不应求,藤纸一蹶不振,到明代即告消失。

宋代竹纸发展很快,后期的市场上十之七八是竹纸,用量之大可以想见,就产区而言有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等,最盛之地当推浙江、四川。

在工艺上宋代竹纸大多无漂白工序,纸为原料本色,除色黄之外,竹纸也有性脆的缺点。

元明时期竹纸的兴盛创造了历史新篇章,尤以福建发展最突出。

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竹纸产量大有改进。

清代由于造纸业的大发展,麻及树皮等传统造纸原料已不能满足需要,竹纸在清代占了主导地位,其他草浆也有发展,河南、山东、山西等地有人用麦草、蒲草。

陕西、甘肃、宁夏有人用马莲草,西北用芨芨草,东北用乌拉草。

造些野生草类植物,在清代末期当地居民已用以制造粗草纸。

我国用蔗渣造纸始于清末,张东铭在徐家坡设一造纸厂以蔗渣为原料,对此《清朝续文献通考》卷三八四有记载。

清代草浆生产技木有了很大进步,用仿竹浆、皮浆的精制方法制取漂白草浆。

著名的泾县宣纸就是用一定配比的精制稻草浆和檀皮浆抄制而成,其生产工序一直延续至今。

芦苇在清末也有使用。

据光绪三十二年《东方杂志》三卷3期载:“陈兴泰在汉口桥口地方,设一造纸厂,先后以芦浆(芦苇)、蔗渣、稻草杆等物,试造日用纸张,有成效”。

3 造纸术远传四海
造纸术在我国由发明而发展,遍及全国。

到公元7世纪初期(隋末唐初)开始东
传至朝鲜、日本;8世纪西传入撒马尔罕,就是后来的阿拉伯,接着又侍入巴格达;10世纪到大马士格、开罗;11世纪传入摩洛哥;13世纪传入印度;14世纪到意大利,意大利很多城市都建了造纸厂,成为欧洲造纸术传播的重要基地,从那里再传到德国、英国;16世纪传入俄国、荷兰;17世纪传到英国;19世纪传入加拿大。

造纸术西传后所用的原料及工艺仍习我国之故,以麻和破布为主,不过欧洲的破布普遍是棉纤维,成品纸不如中国产品柔顺薄韧,而且破布日感供不应求。

到19世纪末,在欧洲产业革命的推动下,以木材为原料的机制纸迅速发展,并普遍认为木材是一种较好的造纸原料。

我国在满清末年和民国初年也逐渐出现了机械化的造纸厂,木材和非木材原料均有使用。

参考文献:
《科学技术史》张密生主编2005年11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