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7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知识点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知识点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 水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

2. 水属于液体,水蒸气属于气体, 冰属于固体3. 蒸发的定义: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

4. 常见的蒸发现象有:水洼干了,衣服晾干了,煮食物时水烧干了等等。

5. 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6. 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水 水蒸气液体 看得见 无色 气态无味 看不见 摸得着 透明 摸不着有固定体积 会流动 没有固定体积7. 一杯热开水放在桌上,看到上面冒着的“白雾”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气遇冷凝结的小水珠。

8.我们怎么能让水蒸发得更快?答: 提高液体温度(加热)加快液体上方空气流动速度增大液体表面积第二课:《水沸腾了》1.用什么测量水温?答:温度计 (温度计容易破裂,使用时注意安全 )2.测量水温的方法:①手拿温度计的上端。

②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

③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

④在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时读数。

⑤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3.酒精灯外焰温度最高,一般呈现淡蓝色。

4.给水杯里的水加热所用到的实验器材:(1)酒精灯(加热) (2)三脚架(支撑)较重 无固定形状 较轻(3)石棉网(均匀受热)(4)烧杯(装水)(5)温度计(测量温度)5.水在加热过程中发生了那些变化:答;水底:产生小气泡水中:变成大气泡水面:气泡破裂6.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7.蒸发和沸腾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蒸发和沸腾都是汽化现象,状态都是由液体变成气体,都需要吸热不同点:(1)蒸发和沸腾这两种现象所发生的地点不同(2)两种现象所需要的温度条件不同8.酒精灯各部分名称9.不能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实验结束时要用灯帽盖灭点燃的酒精灯,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10.当水的温度升高到100℃时,水会沸腾。

第三课:《水结冰了》1.水结冰以后体积变大。

2.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1-7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1-7课教案

1微小世界世界不仅有我们眼睛看到的宏观的物体及现象,还包括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小世界”。

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身边的微小物体,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同时体会到科学技术的进步对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本单元共有7课,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和观察视野的不断扩大这条线索编写。

第1课“放大镜”和第2课“怎样放得更大”,引导学生体验显微镜发明的历程及不断改进的过程。

第3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让学生通过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对比观察同一物体,真切地感受到显微镜的发明打开了微观世界的大门,人类观察到越来越精细的物体及结构,对世界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第4~6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和“观察水中微小的生物”,引导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微小物体,在较长时间内学习一个主题,学得更加深入。

借助这样的实践活动,发展学生在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学史等方面的认知。

第7课“微生物与健康”是本单元的拓展和总结。

学生将在查阅资料的研讨交流中,了解微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密切关系,以及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与此同时,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把观察延续到课外,继续探索奇妙的微小世界。

“微小世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神奇的未知世界。

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让学生看到了很多日常生活中未曾关注或不易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这样有趣而陌生的微小世界,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的学习兴趣会非常浓郁。

六年级的学生动手能力较强,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很快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只不过在利用显微镜观察时,学生需要边观察边把看到的图像用文字或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记录是一个难点,一方面记录的内容多而复杂,另一方面需学生一心二用,边看边画。

因此,对于记录环节教师应给予较多关注和指导。

1.利用科学阅读丰富学生认知,打开学生视野。

人类在探索和利用微生物以及细胞方面获得的成就很多,但学生对这些内容知之甚少。

因此,鼓励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调查研究,了解并交流分享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不仅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科技服务生活的意识。

教科版(2017)科学三年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梳理及复习要点(附目录)

教科版(2017)科学三年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梳理及复习要点(附目录)

教科版(2017)科学三年下册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梳理附复习要点目录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梳理第1课、运动和位置1.河水奔流,鸟儿飞翔,运动员跑步,车辆行驶,卫星.....这些运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我们把另一个物体称为参照物。

3.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运动。

4.如果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5.如果物体相对于另一物体位置没有发生改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

6.在生活中,我们利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两个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7.在生活中,我们一般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个方向来描述方向。

8.在地图中的方向利用“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来判断。

9.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

例如:汽车的行驶,是以路旁的房屋、树木作为参照物的。

10.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

例如:在行驶的火车中,如果以车厢为参照物,乘客是静止的;但如果以地面为参照物,那么乘客是运动的。

1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意思是人随着小竹排在江中前进,如果以小竹排为参照物,人是不动的,就会感觉魏巍青山在后退。

12.世界上没有绝对静止的物体,只有相对静止的物体。

13."生地日行八万里.温天通看下何”的意思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坐地”的人是静止的;以地心为参照物,人随着地球自转一周,相对于地心行的路程是八万里;地球在天空转动,所以住在地球上的人也在“巡天”“一干河”泛指宇宙中很多的星河。

第2课、各种各样的运动1.物体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

2.集裴箱的运动方式叫做平移。

3.一个物体从一个点移动到另一个点的过程(物体的各个点没有变化)叫做平移。

4.钟表指针的运动方式叫做旋转。

5.一个物体围绕者一个中心沿圆形轨迹运动,就叫做转动。

6.一个物体反复来回时所做的运动叫做摆动。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观察世界一、科学的本质和方法1.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本质。

2. 科学的方法有哪些?-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和推理等环节。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最终总结出规律或者原理。

二、科学观察的基本技能1. 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科学家为了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而运用感官器官和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感性认识的过程。

2. 科学观察中需要注意什么?-科学观察需要注意客观性、系统性、满意性和准确性。

观察者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带有主观偏见,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

3. 如何进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要根据观察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观察场所,学会使用科学仪器,灵活使用各种观察方法,以达到准确观察的目的。

三、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1. 什么是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验证假设和验证规律的过程。

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变量的方法,考察自然现象的规律和本质。

2.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科学实验需要具备严密的实验设计、准确的数据记录、有力的实验展示和实验结论等,需保证实验能够被他人重复和验证。

3. 如何设计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设计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考虑实验的目的和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

结语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科学本质和方法的认识,学会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去观察、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不断进步。

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教科版二上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教科版二上科学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知识要点+重点实验+典型练习

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的地球家园》主要内容第1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1)地球家园中有动物、植物、水、空气、土壤、岩石......空气的高处飘着白云,白云也是地球家园的一部分(2)从地球家园往外看,能看到太阳、月亮和星星。

它们和地球一样都是宇宙中的星球,它们不属于地球家园。

第2课《土壤——动植物的乐园》(1)观察要有顺序,要运用眼睛、耳朵、手、鼻子等多种感觉器官去观察,才能观察得更加全面。

(2)土壤上面生活着蜗牛、蜈蚣、蟋蟀等小动物,土壤中生活着蚯蚓。

蚯蚓喜欢潮湿、松软的土壤,能够松土、改良土壤。

第3课《太阳的位置和方向》(1)太阳能够发光发热,对动物、植物以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有重要的影响。

例如:植物生长需要阳光、人们晒衣服需要阳光、可以利用太阳能发电。

(2)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傍晚太阳在西方落下。

中午,太阳在天空的南方。

第4课《观察月相》我们看到的月球发亮部分的形状叫月相。

月相是不断变化的,月相的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农历每月初一的月相是新月,是看不见的。

第5课《各种各样的天气》(1)天气现象包括:阴、晴、雨、雪、风、霜、雷、冰雹等。

(2)天气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

例如:阳光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可以进行太阳能发电,但也会晒伤皮肤、晒死植物、造成干旱;降雨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能够使空气变得清新,但过多会造成洪涝灾害。

(3)灾害性天气:台风、雷电、暴雨、冰雹、干旱、寒潮、霜冻、大雾、沙尘暴……我们只有掌握天气变化的规律,才能更好的根据天气调节生产活动,减少灾害性天气带来的损害。

第6课《不同的季节》(1)不同的季节,地球家园会有不同的变化:春:万物复苏、冰雪消融、春暖花开、植物生根发芽、鸟儿筑巢繁殖……夏:枝繁叶茂、烈日炎炎、植物快速生长、动物脱毛、动物避暑……秋:硕果累累、秋高气爽、候鸟迁徙、动物储存粮食、植物落叶、果实成熟……冬:白雪皑皑、冰天雪地、植物凋零、动物冬眠、动物皮毛加厚……第7课《做大自然的孩子》(1)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大自然提供的各种资源:小英连续半个月观察月相的变化,但是其中有3天是阴天,没有观察到,请你帮她画出这3天的月相。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复习资料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 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大多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

8.我们是如何看到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 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 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图文彩色版)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划重点

(图文彩色版)新苏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划重点

-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第1课光源1.白天,阳光照亮大地;夜晚,灯光和烛火给我们带来光明。

太阳、开启的电灯、点燃的蜡烛、萤火虫都是光源,它们能自己发光。

2.光源可以根据来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1)像太阳、闪电、萤火虫等这样不需要人类参与,依靠自身发光的光源称为自然光源。

(2)像电灯、蜡烛、烟花等人工制造的光源称为人造光源。

3.有些物体自身不发光,如月球、镜子等,这些物体不是光源。

4.按光源的发光原理,可以把光源分为热光源和冷光源。

(1)如太阳、闪电、蜡烛、白炽灯等通过发热激发出光的光源叫热光源。

(2)不需要发热就能发光的光源叫冷光源,如萤火虫、LED灯等。

5.光源发光是需要能量的。

(1)蜡烛燃烧发光:化学能转化为光能。

(2)给细钢丝通电,让钢丝发光:电能转化为光能。

6.通电时千万不要摸钢丝。

1.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激光笔发出的光在玻璃容器里是沿直线传播的。

3.当三张硬卡纸的小孔与手电筒在一条直线上时,可以看见手电筒发出的光。

4.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如射击瞄准、排齐队列、皮影表演等。

5.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学者墨子发现,光从门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

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线传播。

6.做小孔成像实验。

(1)将塑料膜蒙在纸杯口上,用橡皮筋扎牢。

(2)用笔尖在纸杯底部扎一个小孔。

(3)将纸杯底部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慢慢调整纸杯与蜡烛之间的距离,直到能看到清晰的像为止。

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会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2.物体的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镜面、玻璃表面、抛光的金属面、平静的水面等物体的反光效果都很好。

3.月球本身不发光,当太阳光照射到月球上时,在月球表面发生反射,光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一部分光进入人眼,因此我们看到的月球是亮的。

4.两面镜子夹角越小,镜中出现的像就越多。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声音》知识点第一单元声音第1课时听听声音1.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鸟语花香。

2. 周围的声音可以分为动物的叫声、自然界的声音、人类生产生活发出的声音。

3. 不同的声音有不同的特点,描述声音的词汇有高低、强弱、悦耳、动听、刺耳、难听、嘈杂等。

4. 声音有高低强弱的变化。

第2课时物体怎样发出声音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 物体受到外力作用不一定发出声音,只有让物体振动才能产生声音。

振动停止,声音就会停止。

(例如拉伸橡皮筋,皮筋受力变形,但没发声。

只有拨动橡皮筋,使它振动,才会发声)3. 用击打过的音叉轻轻接触水面,水面会产生波纹,这说明音叉振动了。

4. 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5. 振动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

6. 吹竖笛时,竖笛发出悦耳的声音,是因为竖笛中的空气在振动。

7. 人的发声器官是声带。

当我们发声时,声带变紧,并快速振动,产生声音。

声带越紧,发出的声音越高。

第3课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1. 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当声波遇到物体时,会使物体产生振动,物体振动时也会引起它周围的物质振动,并通过这些物质,把声音从一个地方传播到另外一个地方。

2. 抽出玻璃罩内的空气,我们不能听到闹钟的声音是因为玻璃罩内没有空气,闹钟振动产生的声音无法通过空气传播出来。

3.把耳朵贴在桌子的一端,听到的声音比不贴在桌面上更强。

4.用击打后的音叉轻轻触及水面,水面上会产生波纹,将音叉浸入水中,音叉能发出声音,是因为音叉还在振动,而且引起它周围的水也在振动。

5.声音的传播需要一定的条件,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都能传播。

但是在不同物体中传播的情况是不样的。

固体传声的本领最强,气体传声的本领最弱。

6.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所以在月球上,由于没有空气,两个人即使相隔不远,也不能互相通话,听不到声音,必须要使用电子通信设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1—7课)
(和上次的一张一起国庆长假让孩子在家背一下)
我们熟悉的食物来自什么动植物?
米饭水稻面条小麦猪肉猪苹果苹果树
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将食物分为那几类?
根据食物的来源,可以把食物分为动物类食物和植物类食物两类。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少,解决吃饭问题尤其重要。

如何解决?我们主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粮食产量。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是“杂交水稻”
食物所含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通常分为: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水。

富含蛋白质类食物:鱼、蛋、豆内、瘦肉、牛奶
含有丰富糖类的食物:米、面、淀粉
含有丰富脂肪类食物:肥肉、花生、油、巧克力
含有丰富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蔬菜、水果、食盐和水
使用酒精灯注意事项:
1、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

2、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3、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去吹。

4、不要碰到酒精灯。

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扑盖。

米饭、馒头、土豆,滴碘酒后变蓝色,说明这些食物中含淀粉。

脂肪和淀粉可为我们的身体提供能量,蛋白质是组成身体的主要物质。

不同的食物中含有不同的营养成分,合理安排一日三餐可以使我们从食物中获得全面营养。

我的一日食谱:
可根据情况适当拱配:早餐:鸡蛋、豆奶必有
中餐:荤素搭配、汤、主食
晚餐:简单举例子。

不要出现荤
保护消化器官,请做到以下几点:
(1)饭前便后要洗手;
(2)吃饭要定时,细嚼慢咽;
(3)不吃不干净,过了保持期的食物。

(4)不暴饮暴食。

食物经过消化器官的名称
食物—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排出
食物放久了会变质
变质食物与没有变质食物的区别:变质食物有变色、出现异味,出现霉点,软化等特点。

食物为什么会变质呢?
食物的变质与存放时间的长短有关,与温度的高低有关,与食物中水分的多少有关,与食物的外形与空气的接触及损坏程度有关。

香蕉变质现象说明了什么?
过程:香蕉随着时间的变化表面开始变色(变黑),慢慢软化,味道也发生了变化。

结论:食物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变质。

食物变质后会产生有害物质,吃了变质的食物,会危害我们的健康。

要让馒头保存时间更长一些,有哪些办法?
1将馒头晒干。

2放在通风阴凉的地方。

3放在冰箱冷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采用什么办法延长食物的保质时间?
1烘干或晾干2冷冻冷藏3放在真空袋里4做成食品罐头5用盐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